[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初中杜甫诗三首翻译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翻译注释

《杜甫诗三首》翻译注释

• 7、阴阳: • 这里指山北山南。
• 8、割: • 划分。
• 9、荡胸: • 心胸摇荡。
• 10、曾: • 通“层”。
• 11、决: • 张大。
• 12、眦:
• 眼角。决眦形容极目 远视的样子。
• 13、入归鸟: • 目光追随归鸟。 • 14、会当: • 终当,终要。 • 15、凌: • 登上。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永远 逝去。
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 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吏的同 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男人了,只有个吃奶小孙 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 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
• 战火连绵不断,家书珍贵,足抵得上 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 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 1、国: • 国都,即京城长安。 • 2、破: • (被)冲开;攻下。 • 3、感时: • 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 4、恨别: • 悲恨离别。 • 5、抵: • 值。 • 6、浑欲: • 简直。 • 7、胜: • 承受。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 哭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 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 都服役去参加邺城之战。一个儿子 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 战死了。 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 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 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 请求跟从。 • 还能够。 • 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 半夜。 • 断绝,没有。 • 不出声的哭泣。
《石壕吏》小结:五言古诗
• 《石壕吏》写入肃宗元年冬末,唐王朝为补充 兵力,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经 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华州,途中目睹种种 惨状。

杜甫诗三首及翻译

杜甫诗三首及翻译

杜甫诗及翻译杜甫是唐朝的著名诗人,是诗坛的泰斗,本文就来分享一篇杜甫诗三首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春望》作者:杜甫朝代:唐体裁:五言律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国:指京城长安。

②感时:感叹时事。

③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④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⑤烽火:这里指战争。

⑥抵:值。

⑦短:短少。

⑧浑:简直。

⑨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的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赏析】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

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

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

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

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

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现今的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③青:山色。

未了:不尽。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④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⑤阴阳: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

割:划分。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⑥荡胸:心胸摇荡。

⑦决眦:决:裂开。

眦:眼角。

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⑧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杜甫诗原文及翻译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杜甫诗三首分别是那三首,怎么翻译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一、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二、《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登高》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登高》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登高》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一、中心主旨
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

诗人面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情,诗人备尝穷困潦倒之苦,忧国忧民,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二、写作特色
1.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

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

“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导语:(杜甫)是唐代的大,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裂,只有山河照旧;春天来了,人烟稀有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连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索,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解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旧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有。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其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排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通: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雄伟的泰山,究竟如何宏伟?走出齐鲁,依旧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奇妙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早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杜甫诗三首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记忆2021

杜甫诗三首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记忆2021

杜甫诗三首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记忆2021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指的是在长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重复或练习,逐渐养成并巩固下来的一些好的行为方式或动作倾向。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杜甫诗三首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记忆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杜甫诗三首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记忆20211.字音朔(shuò)漠砧(zhēn)万壑(hè)环珮(pèi)萧森(xiāo)青冢(zhǒng)渚(zhǔ)2.文学常识杜甫字子美,因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作以古体、律诗见长,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

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

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

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

“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

“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

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

“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内容感知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的作品。

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第一首,写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抒发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后者也正是千百年中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登高》为重阳节登高咏怀之作,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

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二、例题解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指点迷津: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流寓西南,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诗以首句“江汉〞为题,正是漂泊转徙的标志。

分析时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的特征,“片云〞多有随浮无定之感,“孤月〞“落日〞“秋风〞那么多有黯然冷落之意。

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那么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初中杜甫诗三首原文

初中杜甫诗三首原文

初中杜甫诗原文初中杜甫诗三首原文导语:阅读杜甫的诗,可以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杜甫诗三首原文,供各位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初中杜甫诗三首翻译
导语:杜甫诗三首分别是那三首,怎么翻译呢?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杜甫诗三首翻译,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