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杜甫诗三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5杜甫诗三首

25 杜甫诗三首名校讲坛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被誉为“诗史”,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荡胸生曾.云(通“层”,层层。
)(2)古今异义造化..钟神秀(古义:天地,大自然;今义:福气,运气。
)一男附.书至(古义:捎,寄;今义:附加,附带。
)室中更.无人(古义:再;今义:更加,更换。
)天明登前途..(古义:前方的路途;今义:前方的光景,比喻义。
)(3)词类活用造化钟.神秀(名词用做动词,聚集。
)浑欲不胜簪.(名词用做动词,插簪。
)二男新.战死(形容词用做副词,最近。
)听妇前.致词(名词用做动词,走上前。
)3.主题解说《望岳》:赞美了泰山雄伟的气势,神奇秀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誓欲大展宏图的雄心壮志,透露出他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春望》:通过描绘战乱后长安城的残破荒芜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在连绵的战火中家书隔绝,期待得到亲人消息的焦虑心情,同时也抒发了深深的爱国之情。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通过叙述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达了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4.重点突破《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望”,两首诗是怎样体现“望”的?提示一:《望岳》全诗句句写“望”。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望”中见豪气,“望”中抒豪情。
提示二:《春望》写春天所望,视线由近而远,视野从城到山,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提示三:两诗写“望”,作用各不相同。
《望岳》写“望”中所见,抒发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春望》写战乱之后的残破景象,抒发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5.结构图解首联—远望:青未了(高大、连绵)颔联—近望:割昏晓(雄伟、建望秀丽)功岳颈联—细望:决眦(胸怀激立荡、眼界空阔)业尾联—极望:凌绝顶(昂扬向上、积极进取)望中所见—山河在、草木深感春望中所感—花溅泪、鸟惊心时望望中所思—烽火、家书忧望中所想—白头、不胜簪国时间:暮战差吏捉人地点:石壕村争事件:捉人导石三男戍、二男死致壕老妇哭诉孙方乳灾史媳无裙难自请服役战事紧急:急应深老妪服役:备晨炊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课件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 可以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 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 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 面了。
总结
• 1、沉郁顿挫 • “沉郁”是指诗歌内容特点,主要指情感浑厚、浓郁、
忧愤、蕴藉;“顿挫”是指情势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的刚 键,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2、诗人的悲愁情怀
•
秋天万物凋谢,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
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
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愁,融入了羁旅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 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 为华州司功。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类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 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叹。
登高
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 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叹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 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登高
一、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一去紫台连朔漠
远嫁异邦
怨
独留青冢向傍晚
远葬他乡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30页PPT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情境导入
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被后世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品格高尚,被誉 为“诗圣”。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烽火连2三.谁月在,溅家泪书,抵谁万金在。惊 白头搔心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搔更短”,其实是写 实,虽然诗人这一年才45岁, 但忧国,伤时,思家,悲己, 都使他未老先衰。
❖ 历尽千辛万苦,杜甫终于从长安逃脱, 到达了唐肃宗所在地,皇上见他忠心耿 耿,赏给他一个左拾遗的官,也就捡起 皇上遗漏的东西,相当于谏官。杜甫虽 然有魏征直谏的勇气,但是唐肃宗却没 有唐太宗纳谏的海量。于是,杜甫不可 避免地被贬官了,尽管左拾遗本来就是 个八品小官。从此,47岁的杜甫永远地 离开了长安,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下 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对于杜甫个人 来说,这是巨大的不幸;对于诗歌创作 来说,这是天纵的姻缘。一路上,杜甫 写出了“三吏”“三别”这样的传世名 作,逐渐成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
安史之乱爆发,他登高远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忧国、伤时、思家、悲己,诗人 怎能不“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十年的宦 海沉浮,使杜甫认清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的黑暗现实,他的诗逐渐地褪去了浪漫主义 色彩,渐渐显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中年之后的 杜甫,四处漂泊,他辗转来到四川成都,在浣花 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他一个人在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 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在他的寄居之所 摇摇欲坠之时,他声嘶力竭地呼喊——“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山!” 这就是圣人杜甫!其悲天悯人的情怀,与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
yù
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翻译: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 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 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 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 早餐。”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yù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lì
y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翻译: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 越过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望
所感——触情生情
所盼
盼
所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低头 念家悲己
思亲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 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
朗读
lì
y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tí
yè shù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春望
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诗歌分层
第一层(首联、颔联):写城春败象,饱含感叹。 第二层(颈联、尾联):写心念亲人的离愁和忧国、伤 时、思家的沉痛。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导语:(杜甫)是唐代的大,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裂,只有山河照旧;春天来了,人烟稀有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连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索,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解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旧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有。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其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排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通: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雄伟的泰山,究竟如何宏伟?走出齐鲁,依旧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奇妙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早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杜甫诗三首》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该课文选取了杜甫三首代表作《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展示了杜甫诗歌中的豪放与激情,以及哀怨与乐观并存的特点。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和他对社会现实的探讨。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背景、特点和主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诗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杜甫《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三首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主题。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解读杜甫诗歌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
•如何理解并分析杜甫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态度。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杜甫诗三首》中的三首诗歌:《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
2. 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杜甫的兴趣和好奇心。
•分析法:逐行或逐句分析诗歌,解读其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互相交流,拓宽思路。
•归纳法: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杜甫的诗歌特点,梳理学习内容,加深印象。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杜甫的肖像或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杜甫的认知和兴趣,以及对古代诗人的好奇心。
2. 分析《登高》(30分钟)(1)朗读和感受首先,请学生自行阅读《登高》,然后按照节奏逐句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豪放和壮丽。
(2)诗歌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杜甫对社会现象的态度。
3. 分析《月夜忆舍弟》(30分钟)(1)朗读和感受让学生自行阅读《月夜忆舍弟》,然后请一位学生朗读诗歌,让全班感受诗歌中的哀怨和离别之情。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内容感知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的作品。
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第一首,写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抒发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后者也正是千百年中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登高》为重阳节登高咏怀之作,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
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二、例题解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指点迷津: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流寓西南,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诗以首句“江汉〞为题,正是漂泊转徙的标志。
分析时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的特征,“片云〞多有随浮无定之感,“孤月〞“落日〞“秋风〞那么多有黯然冷落之意。
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那么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5 《杜甫诗三首》 课件 (共28张PPT)

第二部分:写差使的凶横残暴和老妪的痛苦情状。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第三部分:写老妪致词。
(悲惨遭遇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别茂盛。 (忧国忧民 )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 而感到惊心 。
(移情于物,感时伤世 )
烽火连三月,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 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
家书抵万金。 那么宝贵。 (思念家人 )
白首搔更短,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
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欲不胜簪。
(叹息衰老 )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 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下午12时 35分5秒下午12时35分12:35:0521.11.16
岱宗夫如何?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故被誉为“诗史”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 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 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 的社会矛盾,被誉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
第四部分:照应开头,暗示老妪已被差使 抓走。
整体把握
1 诗中哪些句子暗示老妇人已经被捉走?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课题:《杜甫诗三首》课型:讲读新授课时:3 主备:李艳芳审核:初二语文组【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文学常识(1)杜甫是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给下列字词注音(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3.解释下面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4.填空《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石壕吏》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品味研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讨论以下问题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那么,它是怎样得以体现的呢?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
《望岳》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方法指导: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3、说出自己《望岳》中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
方法指导: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原因;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4、《春望》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5、说出《春望》一诗中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
方法指导:品味诗人的主观之意是如何同客观现实之境和谐统一的以及这种和谐统一所传达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
6、《石壕吏》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拓展延伸】1、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2、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评估测试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老妇出门看()老妪()力虽衰()如闻泣幽咽()不胜簪()决眦()2.填空。
①《望岳》选自《________》。
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
②《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造化钟神秀(聚集)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C浑欲不胜簪(混乱)D二男新战死(最近)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一)语段点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臵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A.清新自然 B.壮阔雄奇 C.含蓄蕴藉 D.慷慨悲凉综合能力测试一、给下列词语注音岱()眦()簪()逾()二、文学常识填空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和《》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三、默写1.岱宗夫如何?。
2.,浑欲不胜簪。
3.暮投石壕村,。
,老妇出门看。
4.夜久语声绝,。
天明登前途,。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造化钟神秀()决眦()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五、阅读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新战死()未去()犹得()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__ 戌()________ 戎()________(2)衰()________ 哀()________ 衷()________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4.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揭示主题。
六、阅读下诗,回答问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
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
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
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
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解释下列词语。
(1)妻子:(2)纵酒: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
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评估测试答案:1.kān yù shuāi zàn zì 2.①杜工部集杜甫泰山华山衡山②五言叙事 3.C 4.B (一)1.唐杜甫 2.战争 3.残破凄凉 4.见“要点详析”(二)1.七言绝句 2.草色遥看近却无 3.对比早春郊野景色的美丽迷人4.A综合测试【参考答案】一、dài zì zān yú二、1.子美;少陵野老;唐;现实主义 2.唐;盛;衰 3.望岳;春望;石壕吏三、1.齐鲁青未了 2.白头搔更短 3.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4.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四、钟:聚集;眦:眼角;书:信;抵:值;浑:简直。
五、1.书:信;新:最近;去:离开;犹得:还能够。
2.(1)戍shù,戍守;戌xū,壬戌;戎róng,戎马一生。
(2)衰shuāi,衰老;哀āi,悲哀;衷zhōng,无动于衷。
3.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
第二层:家中情况。
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4.(1)三男邺城戍(2)二男新战死(3)出入无完裙(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5)听妇前致词 5.安史之乱六、1.(1)妻子和儿女(2)纵情饮酒 2.剑外忽传收蓟北 3.“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
“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
“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
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
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一. 基础知识:1. 请划掉加点字的错误注音。
①选贤与能 A. yǔ B. jǔ②矜、寡、孤、独 A. guān B. jīn③男有分 A. fēn B. fèn④货恶其弃于地 A. è B. wù2. 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选贤与.能()②讲信修.睦()()③故人不独亲.其亲()④不独子.其子()⑤矜.、寡.、孤.、独.()()()()⑥废疾.()⑦男有分.()⑧女有归.()3. 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