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

合集下载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春望》课件1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春望》课件1
感情基调:深沉、沉郁、忧伤。
诗歌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指京城长安。 破:破败、破碎。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 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 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诗歌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恨别:悲恨离别。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不禁 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 心,反觉增加离恨。
1.题目中的“望”统领了哪几句诗?这几句诗写 景的角度是如何变换的?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 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 再由满城到花鸟。
问题探究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出了诗人怎 样的心情?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心底的哀愁。“白发”为愁所 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 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 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 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 的程度。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 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名句赏析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第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第二种是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触景伤怀 移情于物
情景交融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问题探究
花鸟
沉痛 惊心
退出
诗歌赏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
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 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 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歌赏析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 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语文上册 25 杜甫诗三首之《望》课件

语文上册 25 杜甫诗三首之《望》课件

2021/12/6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zàohuà)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第十页,共二十五页。
岱宗(dài zōnɡ)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
(tàishān)
未完,未尽
发语词
齐:指泰山以北地区(dìqū),春秋
时属齐;鲁:指泰山以南地区, 春秋时属鲁;
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他的诗篇似一面 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 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 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 (miànmào) 因此,他的诗歌 被公认为“诗史”。他本
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
尊为“诗圣”。
第六页,共二十五页。
2021/12/6
杜甫(dùfǔ)的创作历程
2021/12/6
第十二页,共二十五页。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心胸(xīnxiōng)摇荡
通“层”
眼角(yǎnjiǎo) (几乎)要裂

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 激荡(jīdàng),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 收眼底。
2021/12/6
第十三页,共二十五页。
会当凌绝顶,一览(yīlǎn)众山小。
第十五页,共二十五页。
思考:本诗每
句都体现了 “望”字,只 是望的角度(jiǎodù) 不同,具体体 现在哪里?
2021/12/6
第十六页,共二十五页。


(yuǎn wànɡ)
岱宗夫如何?
——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
齐鲁青未了。
——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tǐyàn)。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
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深表同情, 对统治者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为不满。
思考
还流露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作者耳闻目睹了石壕吏捉人的全过 程,但他始终却做了一个旁观者,你如何 评价?
征兵是为了进行一场平叛战争,杜甫在朝为官,理应明白征兵的用意,所以,尽管对劳动人民有着无限的同情,也只有默默的旁观这一切的发生.这也体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属于_ 写法,作用是 。 4、妇人致词内容分三层: 第一层:三子从军,两儿战死。 第二层: 第三层:
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讨论:
拓展补充
安史之乱中,陈陶之战,四万唐军一日内为国捐躯;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灭;邺城战役失利,郭子仪、李光弼等所率唐军战马万匹只剩三千,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石壕吏》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名篇,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乱中遭受苦难的人们的深切同情,从中我们也看出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全诗小结: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齐读最后一节)
1
2
想一想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表明“泣幽咽”或实或虚:或许儿媳在哭泣,或许老翁在哭泣,或许村民在哭泣,甚而至于诗人也在哭泣。
06
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
07
佳作。
08
背景
01
“三吏”: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02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圈点课文生字词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导语:(杜甫)是唐代的大,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裂,只有山河照旧;春天来了,人烟稀有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连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索,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解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旧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有。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其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排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通: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雄伟的泰山,究竟如何宏伟?走出齐鲁,依旧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奇妙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早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杜甫诗三首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记忆2021

杜甫诗三首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记忆2021

杜甫诗三首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记忆2021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指的是在长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重复或练习,逐渐养成并巩固下来的一些好的行为方式或动作倾向。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杜甫诗三首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记忆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杜甫诗三首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记忆20211.字音朔(shuò)漠砧(zhēn)万壑(hè)环珮(pèi)萧森(xiāo)青冢(zhǒng)渚(zhǔ)2.文学常识杜甫字子美,因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作以古体、律诗见长,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

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

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

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

“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

“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

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

“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九年级)古诗词背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九年级)古诗词背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古诗词背诵篇目七年级上册:课内: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课外:1《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9《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0《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师用书:5第5课 杜甫诗三首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师用书:5第5课 杜甫诗三首

1.作者作品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等。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和“三吏”“三别”等名作。

他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中不难看出他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文题解读《秋兴八首》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故曰“秋兴”。

这组诗是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八首诗次第相连,首尾呼应。

杜甫当时处夔府西阁,因秋而起兴,分咏为八首,合则为一组。

《秋兴八首》历来被公认为是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

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咏怀古迹》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该组诗借古迹以咏怀,课文所选的这首诗是咏叹昭君出塞之作。

《登高》是诗人在重阳节独自登高而写就的,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3.背景探寻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西川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这促使他决计乘舟东下。

766年春天,杜甫携家眷来到夔州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近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写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

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766年已历七载,其间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

当秋风萧瑟之时,杜甫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杜甫诗三首——石壕吏》课件鲁教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杜甫诗三首——石壕吏》课件鲁教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 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 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
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 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 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 佳作。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 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赏析1: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 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 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 “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 义就更丰富了。
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 哭啼的情景?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72022/1/17January 17,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72022/1/172022/1/171/17/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72022/1/17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 概括本诗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
(唐)杜甫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登岳阳楼》、《登高》,熟读《石壕吏》,初步了解杜甫及其作品。

2.体会杜诗的景物描写中呈现的感情色彩,理解诗歌的景与情的关系。

3.了解杜诗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怀。

【课文提示】
1.杜甫,字子美,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杜甫的诗歌,真实而全方位地反映了唐王朝经“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2.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沉郁”,即浓厚深沉、忧郁苍凉。

杜甫的重要作品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杜甫与李白齐名,他们并称“李杜”,是唐代诗坛的最耀眼的双子星,是中国诗歌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

【正音正字】
坼chè渚zhǔ逾yú邺yè戍shù(辨析:戊wù戌xū)妪yù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登岳阳楼》与《登高》两首诗,都是杜甫晚年流浪途中,登高远望之作。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是歌吟岳阳楼的名作。

《登岳阳楼》通过宏伟壮丽的景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

开头四句极力渲染洞庭湖水势浩渺、无边无际的宏丽形象。

看起来这与诗人的情感不一致,但实际上,当我们知道了这样的景象是“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杜甫眼中的景象,就不难明白诗句里蕴含的伤感与悲愤了。

所以景象越是宏大,越是能反衬诗人的渺小和无助,越是能反衬在无限时空面前人的无足轻重。

接下去,诗人直抒胸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将自己孤苦伶仃的不幸遭遇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

但诗人的伤感又不仅只为一己,他眺望万里关山,想起天下还处在兵荒马乱的动荡之中,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

这样,社会衰落的哀叹与个人际遇的感伤融合。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之冠。

它将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抒发了诗人长久以来积郁于心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登高》通过与悲情相一致的“悲景”来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

前四句以写景为主,一开头就以不凡的气势将秋天特有的寥廓与肃杀展示出来。

空阔的天空下,湍急的长江滚滚东去;飙疾的秋风里萧萧落叶飘忽而下,还有凄惨的猿鸣,低徊的鸟儿……诗人置身于这样一个背景,不仅感慨万千:自己就像一片孤叶飘零在外,终年客居异乡,如今年岁大了,疾病缠身,穷困潦倒,不禁悲从中来。

杜甫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抱负远大,一直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可是生不逢时,偏偏遇到了“安史之乱”,不仅理想成空,而且穷困潦倒,四处漂泊。

虽然杜甫从没因此改变自己的初衷,但面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生活景况,他内心感慨万千!这首诗歌虽然短,却充满了社会衰落的哀叹、个人际遇的感伤、时光流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壮,尤其是渗透行间的“悲”字,渗人肌骨,动人心魄。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课文分析】
《石壕吏》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叙事诗。

诗歌很短,但承载的分量很重。

诗人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通过“安史之乱”时期一个普通家庭的不幸遭遇,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诅咒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同情。

诗歌的主要内容是老妇对全家遭遇的控诉。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在对比中表现了官吏的凶狠与妇人的无奈;“天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令读者回味无穷,一个家庭
最终的遭遇与结局可想而知。

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给人民带来什么?是妻离子散,是家破人亡,是无尽的眼泪,是永远的伤痕。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登岳阳楼》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逼真地绘画出洞庭湖水势浩渺无边的宏丽画面。

2.《登高》中的“无边”、“不尽”两词传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传达了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悲怆之情。

3.秋天本身并无悲喜之分。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用“悲”字写秋?
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触景生情,联想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所以生发无限悲愁的情绪。

4. 《石壕吏》“有吏夜捉人”中,“捉”有什么表达作用?
“捉”寄寓了批判之意。

不是招兵征兵,而是捉人;不是白天光明正大地找人,而是趁夜深人睡之时搞突然袭击,可见战乱给普通民众带了的无穷苦难。

5. “夜久语声绝”四句,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反映了人民不堪忍受的巨大灾难,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

6. 请举例说明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在对比中表现了官吏的凶狠与妇人的无奈,蕴涵作者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同情。

“天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令读者回味无穷,一个家庭最终的遭遇与结局可想而知,这里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诅咒。

7. 请举例说明杜甫诗歌寓主观于客观的特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这四句,将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通过与悲情相一致的“悲景”来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抒发诗人长久以来积郁于心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拓展学习】
1. 简单介绍《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 朗读“三吏三别”,感悟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

【课外预习】
1. 读一遍《白居易诗两首》,扫除文字障碍。

2. 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