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其三)(1)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其三)(1) 新人教版必修3

咏怀古迹(其三)郭旺焕【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四、赏析诗歌【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不同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甫及申。”之后的元稹《寄赠薛涛》诗:“锦江滑腻峨眉秀,生出文君与薛涛。”手法也如出一 辙。对于这种写法,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 此未为合作。”但是,联系下文,联系昭君的遭遇,能做出出塞决定的王昭君,决不仅仅是一 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不向恶势力低头,能承受巨大痛苦的女丈夫,这一 点是杜甫最钦佩的,所以诗的背景伟岸阳刚。这两句诗,大小映衬,动静相间,不仅使画面显 得生动,同时使诗的意境更深一层。自然界无穷的生命力,加重了“物在人亡”的惆怅情绪, 巧妙地为全诗确定了悲壮的基调。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紧接人逝村存之意,概括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剧,渲 染昭君生前死后的凄凉。 上句从空间落笔,写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 “紫台”,即紫宫,汉代 宫名,此指汉宫。“朔漠”,指北方沙漠之地。此指匈奴。“连”字把汉宫与匈奴相连,暗含昭 君虽远嫁朔漠,但心念汉宫。 下句从时间着墨,写昭君葬身异域,犹眷恋祖国。“青冢”,即昭君 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太平寰宇记》:“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 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向”字写出了昭君死后思汉的幽怨。“紫台”、“朔 漠”,写自汉宫直到匈奴的空间距离,而前者雍容华贵,后者地远荒凉,彼此又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从而有力地烘托了昭君生前远嫁异国的悲哀。 “一去”、 “独留”,写自古及今的时间间隔。 在如此漫长而寥廓的时空中,却以“青冢”这个特殊形象,集中地表现昭君悲剧的全部过程。 “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又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 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朔漠”、“黄昏”用的是叠韵、双声,更使诗思摇漾,增强了感人的 力量。上联写的是生地,此联写的却是死地,生死两极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展示了昭君一生的 起点与终点。诗句意境辽阔,叙事含情,引人愁思。江淹《恨赋》:“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可以作为这两 句诗内容的补充。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 笔下有神。”此联可谓字字有神。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杜甫此联虽然紧承上联之意说出,但却由咏古迹 转向了咏怀与议论,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画图省识”句,本于《西京杂记》的记载: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贿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 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 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对这一句 的解释,历来有分歧,或曰:假使汉元帝能从画图察识昭君的美貌,就不会有魂魄空归的遗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方法指导:鉴赏咏史怀古诗需注意问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方法指导:鉴赏咏史怀古诗需注意问题

鉴赏咏史怀古诗需注意问题
所谓“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

而咏史却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怀古之作长于情景交融,咏史之作长于议论精辟。

在怀古咏史诗的鉴赏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一定要读好注解,因为注解中往往有对历史事实的交代。

只有了解了史实,才能更好地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二是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例如,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而浩叹自己报国无门。

三是要把握好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有的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有的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有的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有的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登高》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登高》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登高》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一、中心主旨
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

诗人面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情,诗人备尝穷困潦倒之苦,忧国忧民,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二、写作特色
1.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

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

“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解读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解读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解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咏怀古迹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

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精品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导语设计】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

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整体感知】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作者曾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二、主要内容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诗眼:“怨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研读课文】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

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

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其三

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其三
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在这首诗中,你读 出了昭君怎样的心
事?(找出其中 点明感情的词语)
诗眼:“怨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 昏庸糊涂的怨恨。
昭君之怨
• 昭君的“怨恨”包含着“恨帝始不见 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 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 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 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 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对画师无耻行为的怨恨
诗歌中运用历史事实的写法,属 于什么手法?
——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 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 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一去紫台连朔漠” 远嫁匈奴
“独留青冢向黄昏” 独葬他乡
“画图省识春风面” 美貌淹没(画师毛延寿无耻、皇帝汉元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 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 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 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 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 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昭君怨恨什么呢?
• 回顾历史——昭君的遭遇: • 香溪水畔聪颖异常沉鱼落雁的昭君,自从踏入宫门的
(深沉怨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 论。”
——借琵琶之音诉凄怨之情
昭君的怨恨
美貌淹没 同

远嫁匈奴 独葬他乡
天 涯 沦

故土难归 人
杜甫的怨恨
怀才不遇
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
故土难归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 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 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主旨探微.docx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主旨探微.docx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的作品,无论思想价值、艺术成就都很高,其中第三首选入了高中语文教材,关于这首诗的主旨一直采用王嗣奭《杜臆》的说法:“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这种说法虽能解释该诗主旨。

但总感不够具体,有必要详细分析一下。

一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题意,“咏怀古迹”如何理解。

中国一直有“咏怀”、“咏史”两大主题的诗歌。

自从阮籍写了著名的《咏怀》组诗后,后代写咏怀、遣怀一类诗者,纷纷不绝。

如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为后人熟知。

从班固的《咏史》到左思的《咏史》,再到唐宋,“咏史”诗也蔚为大观。

杜甫的“咏怀古迹”似有不伦不类之感。

古人早已发现这一问题。

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强调指出,首章是咏怀抱,其言曰:“朱本题下注云:吴本作《咏怀》一章,《古迹》四首。

此颇有见,惜未疏言其故。

愚则谓此题四字,本两题也,或同时所作,伪合为一耳。

并读殊不成语,必非原文。

”浦起龙虽然发现“殊不成语”这一问题,但解释大多为臆测,没有根据。

《杜臆》、《杜诗镜诠》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能说得通,但这是以诗意解题,对诗意理解不同,其解释也会不同,也难令人信服。

王运熙在《杜甫<咏怀古迹>诗的题义和写作时间》一文中解释为“歌咏怀念古迹”,其言曰:“咏怀古迹,实际就是怀古迹,但三个字显得不顺,故于前面加一‘咏’字,不意遂引起后来误会。

”这种说法强调了“怀念”之意,而“咏”字成了可有可无的衬字。

我同意王运熙先生将“咏”、“怀”二字理解为动词的思路,但不能认为“咏”字是可有可无的衬字,这里将“咏”理解为咏叹比较符合诗意。

因此,这首诗只能归为“咏史”诗,而不是“咏怀”诗。

二再来看一下唐时以昭君为题材的诗的内容。

韩愈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皆有弗平者乎!”咏史诗从左思开始便形成借咏史以抒己怀的传统。

唐代咏昭君的诗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一、中心主旨
《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叙述王昭君之怨恨,也反映了诗人的怨恨。

全诗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二、写作特色
1.寓爱憎怨恨于形象之中。

这首诗借王昭君的故事,从形象入笔,全写王昭君,没有一句议论,但诗人的爱憎全在其中。

王昭君的怨恨,暗寓了诗人才能受屈、流落飘零之愤。

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是杜诗七律中的优秀诗作。

2.创造出了“有我之境”。

诗人在咏怀古迹时,用的是“古人即我,我即古人”的手法,把自己完全融入诗中,诗人悲明妃出塞与自悲“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同样,诗人叹明妃绝色遭弃与自叹“古来材大难为用”也同样,真是水乳交融,似水中着盐,浑然无迹。

可以说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

吟咏时诗人并非隔岸观火,或作壁上观,而是亲赴火场,身临其境,故感慨格外深切,意蕴分外深邃,情意特别真挚,余韵尤其深长,令后人读之击节赞赏,拍案叫绝,唏嘘叹惋,以至泣下,绝非一般客观评判者之所能及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