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教案学习
预防流行性感冒 教案

预防流行性感冒教案教案标题:预防流行性感冒教案目标:1. 了解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和症状。
2. 掌握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有效方法。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 提高学生对健康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1. 流行性感冒的定义和特点。
2. 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
3. 流行性感冒的症状和预防措施。
4. 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流行性感冒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
知识讲解:2. 讲解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如空气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等。
3. 介绍流行性感冒的常见症状,如发热、咳嗽、喉咙痛等,并讲解其传染性。
4. 详细介绍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有效方法,包括勤洗手、佩戴口罩、避免接触患者等。
实践操作:5. 分发洗手液和纸巾,引导学生正确洗手的步骤和方法,并进行实践操作。
6. 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组,模拟流行性感冒的传播场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预防传染的重要性。
总结提升:7. 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学到的关于预防流行性感冒的知识。
8. 鼓励学生制定个人卫生计划,包括每天洗手次数、避免与患者接触等。
教学评估:9.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预防流行性感冒的小短文,包括预防方法和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10.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预防流行性感冒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卫生保健机构,了解卫生保健工作者在预防传染病方面的工作。
12. 鼓励学生在家庭中宣传预防流行性感冒的知识,促进家庭成员的健康。
教学资源:1. 流行性感冒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洗手液、纸巾等实践操作所需的物品。
3. 与个人卫生和流行性感冒相关的宣传资料。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和症状,掌握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有效方法,并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教学中通过引入活动、知识讲解、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流感知识与预防教案(精选24篇)

流感知识与预防教案流感知识与预防教案流感在中国以冬春季多见,临床表现以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而呼吸道症状较轻。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流感知识与预防教案(精选2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流感知识与预防教案1教学目的:1、让学生认识到讲卫生的好处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流感3、让学生学会如何预防流感教学重点:如何预防流感教学难点:流感的症状表现及流感的预防方法教学方法:讲述、讨论法教育内容:题目:人人讲卫生,预防流感课题导入(2分钟)3月份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月份之一,学校是人群高密集场所,且学生是抵抗力较弱的群体,因此,流感、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是比较容易入侵的,所以同学们要做好预防的措施。
讲授新课(28分钟)流感全称为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型。
流感与普通感冒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而我们平时讲的感冒,多是指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其特征是:病因复杂多样,包括多种病毒、支原体和少数细菌等,都可以引起感冒。
感冒每次发病可由不同的病原引起,所以有些人一段时间内可以反复多次患感冒,但一次流感流行通常为同一种流感病毒引起,患过流感或注射过流感疫苗的人通常短期内不会反复患流感。
在症状方面,流感常表现为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并容易引起一些并发症,而普通感冒症状轻微,多以咽痛、咳嗽、鼻塞等呼吸道症状为主。
普通感冒的病原多达百余种,无法控制疫苗进行特异性的预防;流感可根据引起的流感病毒的种型,注射相应的疫苗得到有效预防。
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流感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通过手间接传播。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对同一型的流感免疫力可维持较久,对同一亚型的变种间也有交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
由于流感病毒不断发生变异,故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流感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多风。
流行病学教案】第二十二章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第二十二章教案教学进程提问、演示、重点、难点、教具、时间分配、教法等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是人类至今尚不能有效控制的世界性传染病。
1580年~1930年间,共发生流感世界性大流行30多次,平均14年发生一次。
近代从1918年起,已发生了四次世界性大流行。
1918年~1919年的大流行(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瘟疫)历时1年多,全世界累计发病人数达7亿多人,造成2000万人死亡。
1957年的甲2型(H2N2)大流行,两个月传变遍全国。
1968年的甲3型(H3N2)引起了世界性大流行。
我们国家是近40年来人类流感三个主要新亚型的首发地,因此,流感的防治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病原体(etiology)一、流感病毒的基本结构(The basic structure of influenza virus)--重点Influenza viruses are negative-sense, segmented ,enveloped RNA viruses;it was first isolated from humans in 1933,this virus not only caused the devastating pandemic of 1918 that killed 20-40 million people but also continues to cause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man and animals 导课2分钟提问:你们知道有几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吗?重点3分钟图片:流感病毒结构(注意与微生物的学科交叉)Family: Orthomyxoviridaesegmented (8), ssRNA genomelipid envelopGeneral: Types A, B and CSubtypes: Human - H1N1, H2N2, H3N2, H5N1, H9N2 H1N2, H7N7 Animals – H1 to H16, N1 to N9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 )※HA、NA用于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分类。
大学流行性感冒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教学目标:1. 了解流行性感冒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症状、传播途径等。
2. 掌握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身体素质。
教学重点:1. 流行性感冒的病因、症状和传播途径。
2. 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流行性感冒的并发症和危害。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教学准备:1. 流行性感冒的相关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个人卫生用品(如肥皂、洗手液、口罩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流行性感冒的基本知识,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流行性感冒吗?它有哪些症状?二、新课讲授1. 流行性感冒的病因:讲解流感病毒的种类、传播途径等。
2. 流行性感冒的症状:详细讲解发热、咳嗽、喉咙痛、乏力等症状。
3. 流行性感冒的并发症:介绍肺炎、心肌炎、中耳炎等并发症。
4. 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方法:a.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
b. 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c.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d. 注射流感疫苗。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流行性感冒?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预防流行性感冒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流行性感冒的知识?2. 学生回答,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二、新课讲授1. 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措施:a. 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
b. 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c.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d. 注射流感疫苗。
2. 流行性感冒的应急处理:a. 一旦出现流感症状,应及时就医。
b. 做好隔离措施,避免传染给他人。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预防流行性感冒的宣传海报设计。
2. 各组展示海报,分享设计思路。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开学防控流行性感冒疫情》教案

开学防控流行性感冒疫情》教案开学防控流行性感冒疫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流行性感冒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
2.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学生预防和控制流行性感冒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4.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教学内容1.流行性感冒的概念和症状特征。
2.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和重要性。
4.疫情期间的行为规范和社交礼仪。
三、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流行性感冒的知识和预防方法。
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如何避免感染流行性感冒,如何应对疫情。
3.视频观看:展示相关流行性感冒预防宣传视频,增强学生对预防措施的印象。
4.互动讨论:开展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流行性感冒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引入流行性感冒相关话题,提出学习目标。
2.知识讲解:通过讲解流行性感冒的概念、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让学生全面了解。
3.案例分析:给出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析如何避免感染流行性感冒,并制定预防策略。
4.视频观看:播放相关预防宣传视频,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5.互动讨论: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练习遵守行为规范和社交礼仪。
6.总结归纳:总结教学内容,概括重点知识和注意事项。
7.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个人卫生习惯,并在班级内分享。
五、教学评估1.考察学生对流行性感冒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的掌握情况。
2.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和表现。
3.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于个人卫生习惯的总结和分享。
六、教学资源1.流行性感冒相关的教学PPT和图片。
2.流行性感冒预防宣传视频。
3.实际案例和角色扮演材料。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全面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流行性感冒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
认识和预防流行性感冒安全教案5篇

认识和预防流行性感冒安全教案5篇第一篇:认识和预防流行性感冒安全教案认识和预防流行性感冒安全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有关内容,让同学们清楚当前是流感发生的多发性季节病,认识流感的重要性,一旦遇到感冒发烧应该及时治疗,掌握流感的主要症状;.使学生了解流感有关知识并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防护。
2、明确流感可防可控可治的客观依据,消除惊慌恐惧心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3、掌握明确科学的防护措施,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流感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首先了解和认识,从目前我市也逐渐进入季节性流感高峰期谈起。
说一说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临床表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学会一些预防措施。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有生过病吗?都生过什么病啊?学生自由发言:有,感冒,发烧等等师:这些都是一些少年经常得的病,我们称为流感对不对?刚好现在又到了流感的季节性的高峰期了。
今天给大家上个关于流感的课程提醒大家这时候该怎么让我们远离它。
(二)了解病症师:有哪个同学清楚表述什么是流感吗?学生自由回答:我只是体会过而已……师:现在老师告诉你们,首先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
其中甲型流感病毒约每隔十年发生一次变异,继之会发生世界性大流行。
第二个就是发病突然,发病率高,常呈暴发流行并多次反复。
病人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病毒随咳嗽、喷嚏、说话所致飞沫传播为主,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也有可能。
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
第三就是流感临床表现,潜伏期1—3天,起病急,症状为高热、畏寒、头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全身酸疼,体温高达39—40℃,2—5天后热退,开始出现呼吸道症状。
第四流感类型,可分为三型:1、单纯型:最常见,症状如上所述,病程约一周。
2、中毒型:全身中毒型症状严重,具有脑炎、脑膜炎或中毒性心肌炎等临床表现。
3、肺炎型:老幼患者及有慢性基础疾病患者易发生本型流感,可由流感病毒引发,也可继发于细菌性肺炎。
流感主题班会教案5篇

流感主题班会教案5篇流感主题班会教案篇1教学目标:1、春季传染病流感及相关学问。
2、学会如何防备流感,进行相关学问的了解。
3、让同学了解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体育磨练,加强防范力等等,使同学们懂得了只有好的、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学习。
增长同学的卫生学问,加强同学的自我保健意识。
活动过程:一、热身让我帮你揉揉肩,让我帮你捶捶背活动。
让同学们放松,并懂得磨练身体,保持身心健康。
师:同学们,春季是最简单感冒的季节,现在,我们班已经有好多同学都感冒了,所以同学们应多注意本身的身体健康。
今日我们就召开一次防备流感主题班会,题目是:我健康,我欢快。
出示课件。
二、小医生上场。
师:同学们,流感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估量很多同学却不是特别了解。
为了同学们的身体健康,为了同学们能更好地照料本身,为了同学们能更好地防备流感,今日我特意为大家请到了小赵医生,她将为我们介绍更多关于流感的学问。
小医生:各位同学,我是小赵医生。
听老师说我们很多同学都感冒了。
所以,今日我特抽时间来这里为大家谈谈关于感冒的.很多问题。
(让曾经有过感冒或正患流感的同学举手说说他们的各种症状及感受。
)1.流感及传播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种种症状表明白你们都患了流行性感冒,我们简称流感.它是一种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气候依旧寒冷、干燥,人们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当春季来临时,人体内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
流感病毒可以借助空气传播,如当患者在咳嗽、打喷嚏、甚至大声说话时,会将病毒扩散到四周的空气中,形成的细小飞沫传播。
另外,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也会附着病毒,而人在接触这些物体表面后,再用手触摸鼻子、眼睛、嘴也会造成感染。
所以,它传染性是比较强的。
2.流感的紧要症状发病蓦地、高烧(39度以上)、畏寒、头痛、无力、喉咙发炎、肌肉酸痛、干咳、打喷嚏,鼻塞和流鼻涕等。
幼儿园开学第一课流行性感冒病毒疫情健康教案

幼儿园开学第一课流行性感冒病毒疫情健康教案目录1. 引言2. 目标3. 背景知识4. 教案内容- 4.1 健康教育- 4.2 预防措施- 4.3 病毒识别- 4.4 紧急处理5. 结论1. 引言这是一份幼儿园开学第一课的流行性感冒疫情健康教案。
通过教育幼儿了解流行性感冒病毒,提供相关的预防措施和紧急处理方法,以确保幼儿园内的健康和安全。
2. 目标- 了解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基本知识和传播途径。
- 研究正确的预防措施,如手卫生、咳嗽礼仪等。
- 掌握紧急处理方法,如发热时的主动隔离、家长通知等。
3. 背景知识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会在人群中迅速传播。
幼儿因免疫系统不完善,较容易感染病毒并出现严重症状。
因此,加强对幼儿的健康教育和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4. 教案内容4.1 健康教育- 介绍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主要特点和传播途径。
- 强调良好的手卫生惯,如经常洗手、使用洗手液等。
- 解释正确的咳嗽礼仪,如用纸巾或手肘遮住口鼻。
4.2 预防措施- 提供疫苗接种信息,鼓励家长及时为孩子接种流感疫苗。
- 强调定期通风和清洁教室及公共场所。
- 提倡避免近距离接触病人和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4.3 病毒识别- 教育幼儿如何识别流感症状,如发热、咳嗽、流鼻涕等。
- 告知幼儿病情严重时应及时向老师或家长报告。
4.4 紧急处理- 介绍发热时如何主动隔离,并提供隔离区域的设置要求。
- 强调家长被通知后应及时接孩子回家并就医。
5. 结论通过开展幼儿园开学第一课的流行性感冒疫情健康教案,我们能够提高幼儿对流行性感冒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并培养良好的健康习惯。
这将有助于减少疾病传播风险,保障幼儿园内的健康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感冒目录一、概述(一)病原学(二)临床表现(三)流行病学(四)诊断标准(五)治疗原则二、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所在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常工作三、流感样病例的发现与报告(一)病例的发现(二)疫情报告四、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一)收集背景资料(二)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三)暴发疫情调查五、实验室检测采集与检测(一)样本采集(二)标本的包装、保存和运送(三)样本检测六、预防控制措施(一)隔离病人(二)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保持个人卫生(三)做好疫情监测分析工作。
(四)在流感样病例暴发期间,高危险人群要减少避免集体活动(五)消毒处理(六)宣传教育(七)预防服药(八)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七、疫情性质判断原则和控制效果评价(一)疫情性质判断原则(二)控制效果评价八、调查报告的撰写九、应急保障措施(一)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应对能力(二)完善检测网络,提高检测能力(三)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措施落实(五)做好物质储备,保障经费支持十、附件技术要点思考题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常见的一类以发热为主的呼吸道感染疾患。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甲(A),乙(B),丙(C)三型流感病毒分别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一、概述(一)病原学流感病毒在病毒分类学上属正粘病毒科。
根据病毒粒核蛋白(NP)和膜蛋白(MP)抗原特性及其基因特性不同,把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结构及其基因特性又可分成许多亚型,至今甲型流感病毒已发现的血凝素有16个亚型(H1-16),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9)。
流感病毒,尤其人甲型流感病毒HA基因能经常不断的发生点突变,导致其编码的HA蛋白分子上氨基酸序列发生替换,造成其抗原性经常不断的发生漂移,每次抗原性漂移常带来不同程度的流感流行。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如H5N1、H7N7等引起的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近年来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全球蔓延,不断引起人类发病。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以往或目前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不同,该病毒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
(二)临床表现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随病毒株,人群年龄,生理状态,既往史不同而异,可表现出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甚至死亡。
具体临床表现见下节《诊断标准》。
(三)流行病学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甲型流感病毒可以引起世界性的流感大流行,自20世纪以来,有明确记载并且有病原学依据的世界流感大流行一共有5次。
乙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局部暴发。
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发形式出现,主要侵袭婴幼儿,一般不引起流行。
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蔓延,波及面广,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流行一般均发生在冬季,而南方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
一般流行3~4周后会自然停止(世界性大流行常有2~3个流行波),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
感染率最高的为青少年,高危人群为年迈体弱或带有慢性疾病患者。
每次流感流行后在人群中总要造成不同程度的超额死亡。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
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约7天)都有传染性。
流感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的。
(四)诊断标准在当地流行季节,如我国北方的冬春季,南方的冬春季和夏季,一个单位或地区集中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或医院门诊、急诊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显增加。
临床表现:通常表现为急起高热(腋下体温≥38℃)、畏寒、头痛、头晕、浑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及咽痛、干咳等呼吸道症状,但卡他性症状常不明显。
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也可并发副鼻窦炎、中耳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甚至会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在两岁以下的幼儿,或原有慢性基础疾病者,两肺可有呼吸音减低、湿罗音或哮鸣音,但无肺实变体征。
重症患者胸部X射线检查可显示单侧或双侧肺实质性病变,少数可伴有胸腔积液等。
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加,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下降;从病人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和鉴定到流感病毒;患者恢复期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高4倍或以上;在患者呼吸道标本流感病毒特异的核酸检测阳性或检测出特异的抗原。
对流感病例的确诊往往需要实验室的诊断依据。
但在流感流行季节,当地一个单位或局部地区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或医院门诊、急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明显增加时,具备相应临床表现的可作为流感临床诊断病例。
临床上体征上很难与多种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进行鉴别,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特异核酸检查和血清抗体测定。
(五)治疗原则因地制宜,就地适当隔离、休息、多喝开水,房间多通风和消毒,对症治疗来减轻症状和控制细菌性继发性感染,发病早期(48小时之内)可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严重患者如严重肺炎,呼吸极度困难,高烧不退等,需住院治疗。
二、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所在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常工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本辖区的流感监测工作, 协助开展本辖区的流感监测督导、考核、评估工作;负责本辖区的流感监测和暴发疫情处置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开展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和分离鉴定工作,并按要求及时报送标本和毒株;定期对本辖区的监测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流感样病例的发现与报告(一)病例的发现通过常规疫情(网络直报)监测、流感监测网主动监测、应急监测和社会信息等渠道发现病例和疫情。
(二)疫情报告1、常规病例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流行性感冒时,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同时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2、流感监测系统监测报告在“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承担检测工作的流感网络实验室录入疫情标本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当地负责网络直报该起疫情的疾控机构进行实验室标本的关联。
流感监测单位发现流感样病例明显超过历史同期水平(20%)时,应立即报告上一级监测负责机构。
3、事件报告(1)报告标准①流感样病例:发热(腋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
临床可以排除其他疾病。
②流感样病例暴发:指一个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流感样病例。
③暴发疫情预警指标:一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发生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④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同一事件累计发病数500例以上,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事件。
(2)报告时限和程序①疫情发生单位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后,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
②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填写《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附表1)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或上级疾控机构。
流感样病例暴发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可通过“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查询和标本检测结果的归并。
③在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的进程中,可以随时对《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首次报告进行相应的更正。
在暴发疫情控制后一周内,要进行总结报告。
(3)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
整个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中信息还应形成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四、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一)收集背景资料1、一般情况内容包括学校或其他单位基本信息,包括发生学校教职工和各班级的学生分布情况、单位名称、地址、报告人、联系方式;涉及人口数、教学/生产活动形式(如学校全日制、夜校和寄宿等);全校或部分单位的名册及单位的平面图、示意图(注明工作住宿分班级、部门、楼层、区域);地理地貌、居住条件等。
2、历史发病情况和工作指标: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当地相关部门等方法了解当地的人口资料(最新的人口总数、年龄别构成、流动人口数),学校分布,既往流感的发病资料,免疫预防相关资料。
(二)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应调查了解病人、疑似病人基本情况、发病情况,认真填写附件1(流感样病例个案调查表)。
发现流感样病例,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查人员或其他培训合格的乡镇(街道办事处)防保站或卫生院(所)医疗机构业务专业技术人员应尽快完成对每例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近期外出史、可疑病人接触史、流感疫苗接种史、主要临床和体征等。
(三)暴发疫情调查1、组织与准备(1)分级处理。
突发事件调查处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
各地可通过完善流感的流行病学监测系统,建立医院门诊流感样病例占就诊病人的比例的基线资料,设立不同的预警水平,分类采取针对措施。
(2)调查准备按照预定相关应急调查计划、预案,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调查组成员一般包括有关领导、流行病学工作者、临床医生、消毒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其它相关人员等。
根据疫情的规模和实际需要,携带必要的调查、取证、采样设备、消杀器械、防护用品、预防性药品和相关书籍、调查表格等。
2、核实诊断接到疫情报告后,各医疗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流感样病例的诊断标准,对报告的病例进行核实诊断,确定流行或暴发的存在。
3、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当发现疫情符合流感样暴发定义时,还应注意分析导致病例数增加的可能原因,如报病方式是否发生改变、监测系统是否调整、诊断方法及标准是否改变等,以最终确定是否存在暴发或流行。
4、病例主动搜索在当地主要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采用查看门诊日志、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村入户调查等方式主动搜索发热病人。
对于搜索和报告的病例(包括流感样、临床和确诊病例)。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报告的病例及时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调查分析:患者资料:根据《流行性感冒病例调查一览表》(附表2),填写病人基本信息、主要症状、体征,病情、病程,检验结果(X光、血象);医生诊断或印象;病人隔离、治疗情况和效果、转归;5、资料描述分析资料分析主要包括:分析病例三间分布,分析病例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该单位近2周考勤记录、因病缺勤情况,接触者健康情况;事件发生前一周及发生后单位内外集体活动情况;环境状况(通风、一般清洁状况、宿舍情况);必要时收集其他影响传播的流行病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