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2
病理实验 (2)

病理实验 (2)
在病理实验中,通常有很多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理实验方法和技术:
1. 组织固定和切片:首先,病理学家会从患者或动物体内获取组织样本,并使用适当的固定剂进行组织固定。
然后,固定的组织样本会被嵌入在蜡块中,并切成非常薄的切片。
这些切片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病理学研究,如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
2. 组织染色:组织染色是用来区分和鉴定组织中不同细胞类型和结构的方法。
常见的组织染色方法包括血液染色(如血片染色和淋巴细胞分类染色)、肿瘤染色(如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缔组织染色(如马尔科姆三色染色)等。
1
3.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这是一种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质表达和定位的方法。
通过使用特定的抗体标记目标蛋白质,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蛋白质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从而了解其功能和异常表达。
4. 基因表达分析:基因表达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
这些方法包括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DNA芯片技术和次世代测序等。
5. 细胞培养实验:在细胞培养实验中,研究人员将细胞分离和培养在细胞培养皿中,并通过添加不同的试剂或患者血清来模拟疾病状态。
研究人员可以对细胞进行各种实验,如细胞增殖和凋亡分析、蛋白质表达分析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病理实验方法和技术,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病理实验通
2
常是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需要研究人员具备各种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
病理切片 (2)

肝淤血: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明显扩张,充满红 细胞,小叶周边部之肝窦扩张较轻,有的肝细胞发 生脂肪变性。
血栓机化与再通:静脉管腔一侧附着血栓,血栓附 着内膜处有新生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长入血栓内。
血栓机化与再通:紫红色为白色血栓,红色为红色 血栓,此为混合血栓,有肉芽组织。
脾梗死:蓝染为正常组织,淡染为梗死栓,中间为 充血出血带。
肾盂积水:肾实质変薄,切面有多个囊腔
脑积水:脑实质萎缩,変薄。
心肌肥大:左心室壁肥厚,乳头肌增粗。
肝浊肿:体积增大,色泽苍白,无光泽,边缘圆顿, 包膜紧张,切面外翻。
肝脂变:体积增大,表面光滑,边缘圆顿,色淡黄,质软, 切面有油腻感。
脾被摸玻璃样变性:颜色灰白,表面凹凸不平,折 光性好,毛玻璃样,粗糙,质地坚硬。
霍奇金淋巴瘤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局部隆起形成粥肿,粥肿 表面内膜结缔组织增生,并成玻璃样变,可见有泡 沫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局部隆起形成粥肿,粥肿 表面内膜结缔组织增生,并成玻璃样变,可见有泡 沫细胞
风湿性心肌炎:心肌间质血管旁可见由风湿细胞聚集形成的 风湿性小体,风湿细胞胞体大,胞质嗜碱,有一至数个核, 核大,类圆形,染色质集中于核中央。横切枭眼状,纵切毛 毛虫样
乳腺癌:橘皮样外观,乳头内陷,切面灰白色,癌组织向外 侵袭生长,突出于乳腺皮肤表面。形成火山口状溃疡。
畸胎瘤:囊状,可见皮脂腺,牙齿,毛发。
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大小不等,形状圆形,白色斑 块,内膜突起,多见血管分叉处。
脑出血:内囊区出血,色黑。
大叶性肺炎:左肺上叶色灰白,边缘圆顿,体积增 大,切面可见针孔样结构消失。
肝癌:单个圆形结节,灰白色,质地硬,粗糙,有 出血,周围有很多细小结节。
病理学-2

病理学-2(总分:44.5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总题数:20,分数:20.00)1.肝体积明显缩小,外观黄绿色,表面呈结节状,光镜下见肝细胞大片坏死,同时可见肝细胞再生结节,明显淤胆,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节间纤维组织及小胆管明显增生,根据上述病变应诊断为( )。
∙A.急性黄疸性普通型肝炎∙B.重度慢性肝炎∙C.急性重型肝炎∙D.亚急性重型肝炎∙E.门脉性肝硬化(分数:1.00)A.B.C.D. √E.解析:[解析] 亚急性重型肝炎病理特点是大片的肝细胞坏死(坏死面积约占50%)同时出现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由于坏死区网状纤维支架塌陷和胶原纤维化,致使再生的肝细胞失去原有依托呈不规则结节状。
小叶内外有大量炎细胞浸润。
结节问小胆管增生,常见胆汁淤积形成胆栓。
肉眼观,肝脏不同程度缩小,被膜皱缩,呈黄绿色,故又称亚急性黄色肝萎缩,病程长者可出现坏死后性肝硬化之改变。
2.心肌梗死最常发生的部位在( )。
∙A.室间隔后1/3∙B.左心室后壁∙C.右心室前壁∙D.左心室前壁∙E.左心室侧壁(分数:1.00)A.B.C.D. √E.解析:[解析] 心肌梗死病变好发部位以左前降支供血区最多,占50%,如左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等。
3.运动神经切断后所支配的肌肉萎缩,是因为失去神经的( )。
∙A.传导作用∙B.支持作用∙C.允许作用∙D.营养作用∙E.支配作用(分数:1.00)A.B.C.D. √E.解析:4.区别癌与肉瘤的主要依据是( )。
∙A.浸润性生长、无包膜∙B.异型性明显,有核分裂像∙C.通过血道转移∙D.组织来源∙E.肿瘤体积巨大(分数:1.00)A.B.C.D. √E.解析:[解析] 见A1型题39题答案。
5.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高是指( )。
∙A.肿瘤周围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B.不容易引起器官的阻塞和破坏∙C.高度恶性的肿瘤∙D.有较大的异型性∙E.与起源组织相似(分数:1.00)A.B.C.D.E. √解析:[解析] 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异型性。
病理学第2章

第一节 细胞适应
适应是生物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组 织、细胞在各种有害刺激作用下,通过其自身功能代 谢和形态结构改变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萎缩 肥大 增生 化生
正常、适应、可逆性损伤和死亡 细胞间的关系
一、萎缩
(一)概念
发育正常的器官和组织体积缩小 称为萎缩。萎缩的器官和组织,细胞 体积缩小,常伴有细胞数目减少。代 谢减弱,功能降低。
1.细胞变性(细胞水肿)
(1)常见于肾、肝和心的实质细胞。 (2)镜下见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出 现很多细小颗粒,故又称颗粒变性 细胞内钠水潴留。表现为细胞水肿 和细胞器肿大。 (3)肉眼可见病变器官肿胀,包膜紧 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色泽苍 白、混浊而无光泽。
肝细胞水肿(光镜) 肝细胞显著肿胀,胞 浆疏松、呈气球样变 ; 胞核形 态 无明显变 化(急性病毒性肝炎)
1.不稳定型细胞:生理性 再生细胞就属于这一类型细胞, 它们不断随细胞周期循环分裂 而产生新的细胞,以替代衰老 或破坏的细胞,主要见于皮肤、 黏膜的被覆上皮,淋巴和造血 细胞等。
2.稳定型细胞:这类细胞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增生,但 保留着潜在的再生能力,一旦 受到损伤,则表现出较强的再 生力。如各种腺器官的实质细 胞、间叶组织细胞。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与正常组织的关系示意图
第二节 细胞、组织的损伤
一、原
1
因
理化、生物、营养失衡、内分 泌、免疫、遗传变异、衰老、 心理-精神因素和医源性因素 2 缺氧是引起细胞损伤的一个 非常重要的基本环节。 生理性自然退化状态,各种致病因 素的损伤作用会更为敏感,从而导 致衰老或老化。
3
这类细胞高度分化,出生 后即离开细胞周期,不能进行 有丝分裂。属于这类细胞的有: 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和横纹肌 细胞,这类细胞受损后一般缺 乏再生能力。心肌和横纹肌虽 然有微弱的再生能力,但它们 损伤后基本上是由纤维结缔组 织来替代。
病理学 (2)

病理学1. 优质切片的先决条件是() [单选题] *A. 固定(正确答案)B. 染色C. 透明D. 切片E. 脱水2. 下列哪种溶液被推荐为病理标本的首选固定液() [单选题] *A. 10%福尔马林液B. 10%中性缓冲甲醛液(正确答案)C. 酒精D. Zenker固定液E. 甲醇3. 脂肪染色最好的标准封固剂是什么?() [单选题] *A. 中性树脂B. 甘油明胶封固剂(正确答案)C. 液体石蜡D. 松节油E. 二甲苯4. 以下哪种是幽门螺杆菌的染色法() [单选题] *A. PAS染色法B. Warthin-starry染色法(正确答案)C. 过碘酸雪夫反应法D. Gridley染色法E. 奥辛蓝染色法5. 固定的目的下列哪项正确() [单选题] *A. 增加组织硬度B. 防止细胞自溶C. 凝固细胞内物质D. 以上都对(正确答案)E. ABC都不对6. 最常用的石蜡切片机是() [单选题] *A. 骨组织切片机B. 冰冻切片机C. 旋转式切片机(正确答案)D. 超薄切片机E. 螺旋式切片机7. 具有剧毒作用的固定剂是() [单选题] *A. 重铬酸钾(正确答案)B. 四氧化锇C. 铬酸D. 苦味酸E. 高锰酸钾8. 常用于脱钙的酸类是() [单选题] *A. 硝酸(正确答案)C. 醋酸D. 磷酸E. 甲酸9. 以下哪种不是细胞质染料?() [单选题] *A. 美蓝(正确答案)B. 橙黄-GC. 伊红D. 苦味酸E. 光绿SF(lght green SF)10. HE染色中呈蓝色的成份是() [单选题] *A. 红细胞B. 细胞核(正确答案)C. 嗜酸性颗粒D. 细胞质E. 细胞膜11. 常规HE制片固定的目的?() [单选题] *A. 保持离体组织细胞与生活时的形态相似B. 保持细胞内组织抗原,DNA及RNA,便于进一步的特殊检查。
C. 硬化组织有利于切片D. 有利于染色反应,便于光镜下对细胞内不同成分进行区别。
病理名词解释 (2)

名词解释1.核浓缩(karyopyknosis)——核浓缩指在细胞衰亡和损伤的过程中,染色质在核浆内聚集成致密、浓染、大小不等的团块,继而整个细胞核收缩变小,最后仅留下一致密团块。
这种浓缩的核最后还可再崩解为若干碎片(继发性核碎裂)而逐渐消失。
2.自噬(autophagy)——当细胞内部分细胞器和(或)胞浆衰老退变、损伤以及改建时,粗面内质网的无核糖体区将之包绕,形成自噬泡,接着溶酶体或高尔基器成分与之融合形成自体吞噬溶酶体,然后溶酶体酶将之消化。
3.遗传易感性(genetic predisposition)——遗传性缺陷可引起某些疾病的家族性发病的倾向。
这种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易患某种疾病的倾向称为遗传易感性。
4.髓鞘样结构(myelin figure)——髓鞘样结构是严重损伤的线粒体或细胞膜等膜性结构呈螺旋壮或同心圆层壮卷曲而成。
5.残体(residual body)——吞噬细胞中容酶体内的水解酶能消化大多数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但不能消化某些脂肪,残留的含未消化碎屑的容酶体可被直接排出细胞或形成长期存留在细胞没或排出细胞外的残体,如长寿细胞的脂褐素。
6.脂褐素(lipofuscin)——为一种黄褐色细颗粒状色素,其成分50%为脂质,余为蛋白质和其他物质,在细胞内不能被容酶体酶消化所形成的一种不溶性残存小体,即细胞不能溶解的细胞器残,脂质过氧化的生物膜残存体,有称为消耗性色素。
7.肥大(hypertrophy)——肥大指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
肥大细胞的线粒体总体增大,细胞的合成功能升高,同时粗面内质网及游离核蛋白体增多,其它细胞器也相应增多。
此外细胞核的DNA含量增加,导致核增大和多倍体化,核形不规则。
8.增生(hyperplasia)——是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加而造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增生细胞的各种功能物质如细胞器和核蛋白等并不或仅轻微增多。
通常为可复性的。
9.萎缩(atrophy)——已经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由于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和数目减少而造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病理名词解释 (2)

病理学名词解释(1)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缩小。
(2)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由于适应环境改变或受理化因素刺激而转变为另一种性质相似、分化成熟的组织的过程。
(3)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导致细胞浆内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显著增多(4)虎斑心:在严重贫血等原因时,心肌细胞可发生脂肪变性,在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处脂肪变性的心肌细胞呈现平行的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排列,状似虎斑。
(5)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是在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壁等处,于HE染片中呈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6)坏疽: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
(7)肉芽组织:有旺盛增生能力的幼稚的结缔组织,主要由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一定量的炎细胞构成。
(8)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质地较实。
切面可见肝小叶中央因淤血而呈深红色,小叶外周因脂肪变性而呈灰黄色,相邻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和周围脂肪变区形成红黄相间的条纹状结构,似中药槟榔的切面,称为槟榔肝。
(9)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竭引起的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内聚有水肿液,其中常有少量红细胞和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常将红细胞吞噬,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被分解为棕黄色颗粒状的含铁血黄素,这种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心力衰竭细胞(10)血栓形成:活体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11)栓塞:随循环血液流动的不溶性异常物质阻塞血管的过程(12)交叉性栓塞:有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的患者,在伴有右心向左心的血液分流时,静脉系统或右心的栓子可进入左心而栓塞于体循环的动脉分支,称为交叉性栓塞(13)逆行性栓塞:指下腔静脉内的血栓,在胸、腹腔内压突然升高时,使其逆血流方向运行到较小静脉(髂、肝、肾静脉)分支并造成栓塞。
(14)炎症: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的损伤以防御为主的反应(15)假膜性炎:当纤维素性炎发生在粘膜时,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其下的坏死粘膜组织形成的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16)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好发于皮肤、肌肉和阑尾等处,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17)瘘管:瘘管是深部脓肿一端向体表或体腔穿破,另一端向自然管道穿破,形成两个开口的病理性管道(18)瘘道:瘘道是深部脓肿向体表或自然管道穿破,形成一个有开口的排脓管道(19)肉芽肿:肉芽肿为特异性增生性炎,一般呈慢性经过,特点是巨噬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20)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病理学2

载体:不需要
能量:不需要
(1)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 多数药物以此
种方式扩散。
影响因素:
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高者易扩散。
药物的解离度——解离型不易扩散。
体液的PH值——弱酸性药在酸性环境中
解离度小,脂溶性大,容易向膜的另一
侧扩散。
概念:在载体的协助下,药物从高浓度的 一边通过细胞膜到达低浓度的一边。 特点:物质运输的方向:高浓度→低浓度
• 凡能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强或合成加速的药 物称为药酶诱导剂,它可加速药物自身和 其他某些药物的转化,这是药物产生耐受 性(药效减弱)的原因之一。如苯巴比妥 的药酶诱导作用很强。 • 凡能使药酶活性降低或合成减少的药物称 药酶抑制剂,如氯霉素,它能减慢其他某 些药物的生物转化,使药效增强。甚至出 现毒性反应。故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间 的相互影响。
能量:需要。
异物
异物
异物
脂质双分 子层
镶嵌蛋白
被动转运:简单扩散 滤过
Na+ 、 K+ —ATP酶 等
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膜动转运
被动转运 (1)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 多数药物以此种方式扩散 影响因素:药物的脂溶性 脂溶性高者易扩散 药物的解离度 解离型不易扩散
体液的PH值
(2)膜孔扩散:又称滤过 (3)易化扩散:载体转运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通过细胞膜的 特点:高度特异性 表现饱和现象 竞争抑制现象 通道转运 2.主动转运 耗能 某些离子的转运 逆差 膜孔而扩散,受流体静压和渗透压的影响。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分子量变大 (2)可逆性与平衡性 当药物处于吸收过程中,则 D+P DP 当药物处于消除过程中,则 D+P DP 当吸收和消除达平衡时,则 D+P DP (3)饱和性 (4)非特异性 (5)竟争性抑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概念:由于小动脉扩张,血流加快,使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称为动脉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hyperemia),简称充血。
1、原因和发生机理:原因:物理、化学、生物、机械性因素。
机理:A. 神经反射作用B.轴突反射C.体液作用2、充血的类型(1)生理性充血:(2)病理性充血: A、炎性充血B、侧枝性充血C、贫血后充血D、神经性充血(刺激性充血)3、病理变化:眼观:发生充血的组织色泽鲜红,体积轻度增大,代谢旺盛,温度升高,功能增强(如腺体或粘膜的分泌增多等),位于体表时血管有明显的搏动感。
如(图)镜检:充血组织中微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数目增多(闭锁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内有大量红细胞。
(如图)4、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A.充血多是暂时性反应B.充血是机体的防御适应性反应之一(为什么)二、静脉性充血(V enous hyperemia)概念: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
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
1、原因和发生机理(1)静脉血管受压:(2)静脉血管阻塞:(3)心功能不全:2、病理变化(1)眼观变化:器官组织肿大(被膜紧张),暗红、紫红(紫绀),温度下降。
(2)组织学变化:分述(肺、肝)(1)、肺淤血A、原因:左心衰竭,肺静脉回流受阻。
B 、眼观变化:淤血的肺眼观体积增大,颜色呈暗红色或紫红色,手压退色,切面富有暗红色泡沫状的血液流出。
投入水中半沉半浮。
肺淤血久,肺间质增宽,呈灰白色半透明状。
长期慢性肺淤血,质地变硬,颜色呈棕褐色,为肺褐色硬化。
c.镜检见(a).肺内小静脉及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肺泡腔内出现淡红色的浆液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
(b).慢性肺淤血时,常在肺泡腔中见到胞浆内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因为慢性肺淤血多见于心力衰竭,因而又有“心力衰竭细胞”之称。
(c).肺长期淤血时,可引起肺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同时常伴有大量含铁血黄素在肺泡腔和肺间质内沉积,使肺脏发生褐色硬化。
(2)、肝淤血A、原因:右心衰竭B、眼观变化(槟榔肝)a).急性肝淤血时,肝脏体积稍肿大,被膜紧张,表面呈暗红色,质地较实。
切开时,由切面流出大量暗红色血液。
(b).淤血较久时,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切面可见到红黄相间的网格状花纹,形似槟榔切面,故有“槟榔肝”之称。
(c).长期的肝淤血,在肝实质细胞萎缩消失过程中,肝间质结缔组织增生,使肝质地变硬,发生淤血性肝硬化。
C、肝淤血镜检变化早期可见肝小叶中央静脉及窦状隙扩张充满红细胞,肝小叶中央的肝细胞因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
慢性肝淤血,发生“槟榔肝”时,小叶中心部的窦状隙及中央静脉高度扩张、淤血,此处肝细胞萎缩、变性、坏死消失,小叶周边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3、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____(1)淤血性水肿(2)淤血性出血(3)萎缩、变性和坏死(4)淤血性褐色硬化心、血管内膜损伤形成血栓的机理如下:1)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2)受损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可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3)内皮下胶原暴露,促进局部血小板粘附和活化。
血小板活化表现为:粘附反应:血小板黏附于局部胶原。
释放反应:血小板释出ADP、纤维蛋白原、纤维连接蛋白、血小板凝血因子。
粘集反应:胶原还能刺激血小板合成大量血栓素A2(TXA2),TXA2可使血小板粘集进一步加剧。
内、外源性凝血系统使纤维蛋白原成为纤维素网将粘集的血小板交织成团,形成血小板血栓。
常见于炎症如猪丹毒、细菌性心内膜炎、动脉炎,血管壁机械性损伤。
2、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流缓慢、停滞、涡流形成。
(1) 轴流与边流界限消失,血小板进入边流,与血管内膜接触,粘连于内膜。
(2)血流缓慢所致的缺氧,可引起内皮细胞变性、坏死?(学生分析)(3)血流缓慢和产生漩涡还有助于激活的各种凝血因子在局部达到凝血所需的浓度,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常见:静脉(术后等)、动脉瘤3、血液凝固性增高通常由于血液中凝血因子激活、血小板增多或血小板粘性增加所致。
常见:严重创伤、产后、大手术、异性输血、变态反应2、血栓的类型(如图)(1)、白色血栓(动脉,心脏,静脉血栓头部) (如图)肉眼:灰白色,粗糙,较硬,与血管壁紧密粘连镜下:血小板和少许纤维素主要构成延续血栓的头部或心脏、动脉内的血栓。
(2)、混合血栓( 静脉血栓体部) (如图)肉眼:红、白条纹相间的层状结构。
镜下:血小板小梁粘附WBC,纤维素网罗RBC。
主要构成静脉血栓的体部及动脉瘤内的血栓。
(3)、红色血栓( 静脉血栓尾部) (如图)肉眼:暗红色。
新鲜的光滑、湿润、有弹性;陈旧的干碎、易脱落。
镜下:纤维素网眼内充满着如正常血液均匀分布的红、白细胞。
主要构成静脉血栓的尾部。
(4)、微血栓(纤维素性血栓、微血栓)(如图)镜下:纤维蛋白。
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五、血栓与血凝块的区别主要特征血栓血凝块表面干燥、无光泽、波纹状湿润、平滑、有光泽质地较硬、脆柔软、有弹性色泽混杂、灰红相间暗红、均匀、油脂状与血管壁关系粘连、不易与血管壁分离易与血管壁分离结构有特殊结构无特殊结构一、栓子运行的途径:栓子运行的途径一般与血流的方向一致.来自肺静脉、左心和大循环动脉的栓子,随动脉血流由大动脉到小动脉,可能在全身各器官口径与其相当的动脉分支处发生栓塞2.来自大循环静脉和右心的栓子,随静脉血流运行,可在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栓塞。
3.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
随血流进入肝脏,引起肝内门静脉分支的栓塞。
栓子;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由于动脉血液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
一、原因和条件1、根本原因:动脉闭塞所致局部缺血是引起梗死的根本原因.(1) 动脉受压、(2)动脉阻塞、(3)动脉痉挛2、重要条件:缺乏有效的侧支循环则是梗死发生的重要条件出血性梗死形成的条件:(1)、动脉闭塞(2)、高度淤血(3)、双重血液循环,组织疏松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1、小的梗死灶溶解、吸收2、稍大的梗死灶机化3、更大的梗死灶形成包囊,甚至钙化第二章炎症;指机体对致炎因素的损伤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
本质:损伤、抗损伤、修复的综合病理过程。
渗出;概念:指炎症时,血液内的血浆、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炎区组织内的过程称为渗出。
白细胞渗出是一个主动运动的过程,经历附壁、粘着、游出和趋化几个阶段。
1)中性白细常见于急性炎症、化脓性炎症,病毒感染数量减少。
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直径约为10-12um,细胞核分2-5叶,有很强的吞噬和运动能力,吞噬较小的病原菌、坏死组织碎片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较小物体等,又称“小吞噬细胞”。
(2)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细胞核多为肾形椭圆形及马蹄形,游出血管进入组织中变为巨噬细胞,大小为15~25um,单核巨噬细胞有很强的吞噬能力,吞噬大的病原体、异物、组织碎片、坏死组织碎片等,又称为“大吞噬细胞”。
常见于急性炎症后期、慢性炎症、例,结核、伤寒。
(3)嗜酸性白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大小为12-17um,核分叶,浆内含较大的嗜酸性(红色)颗粒,吞噬免疫复合物,常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感染,鸡食盐中毒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性脑炎,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4)淋巴细胞:见于病毒及慢性疾病(5)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浆细胞核卵圆形,偏于一侧,染色质呈车辐状。
产生抗体。
常见于慢性炎症、病毒感染等。
在致炎因子或组织崩解产物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细胞分裂增殖的现象,称为增生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为红、肿、热、痛、机能障碍炎症介质:是指一组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局部组织细胞或血浆产生和释放,参与炎症反应,具有致炎作用的化学活性物质,称为炎症介质。
这些物质具有促进血管扩张、通透性升高、白细胞渗出及吞噬等功能。
二.炎症介质的特征;1.存在于炎性组织或渗出液中。
三.2.分离纯化,注入健康组织,能诱发炎症反应四.3.用针对性的拮抗剂,可减轻或抑制炎症的发展。
五.4.清除组织的炎症介质后,再给予致炎刺激,炎六.症反应减轻。
根据渗出物主要成分不同,渗出性炎分为卡他性炎、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几种类型。
菌血症:细菌在血液中持续出现,但不一定有临床症状。
脓毒血症:指大量化脓菌进入血液,在内脏组织器官形成多发性脓肿,此称为脓毒血症。
毒血症:指局部生长繁殖的病原微生物分泌毒素或毒性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引起机体中毒的现象。
肾小球肾炎: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炎症。
它始于肾小球,而后波及肾小囊,最后累及肾小管和间质。
一般为原发性,多是两侧弥漫性分布,又称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按病理变化不同,可分为急性肾小球肾炎、亚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三、病理变化;眼观:肾脏肿大、质地柔软被膜紧张、易剥离,肾表面及皮质部切面上均可见到均等的出血点,大红肾”或“蚤咬肾”(二)亚急性肾小球肾炎继发于急性,可出现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变化,也有一部分以亚急性肾小球肾炎表现出来病理变化眼观: 体积稍肿大,呈苍白或淡黄色,柔软,表面较平滑,被膜有粘连,又称为“大白肾”。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以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肾小球纤维化为特征的炎症过程。
多由急性或亚急性肾小球肾炎转变而来。
特点:此型发病缓慢,病程长,可达数年之久,常反复发作,很难治愈。
病理变化:眼观:肾体积缩小,表面高低不平呈颗粒状,被膜发生粘连,不易剥离,切面皮质变薄、质硬,色泽苍白,此称“皱缩肾”。
间质;是指以肾间质的结缔组织增生和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非化脓性炎症。
二.病理变化;眼观:病变随病程长短不同而异。
初期体积肿大,被膜较易剥离,肾表面散在粟粒大小、圆形、灰黄色斑点状病灶。
后期体积缩小,质硬,表面高低不平,呈颗粒状,被膜难剥离,切面皮质薄,切面见有灰白、灰黄色针尖大小病灶,相互融合形成蚕豆大或更大的白斑,又称为“白斑肾”。
镜检;初期间质水肿,增生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小管上皮细胞颗变,腔内有细胞管型、蛋白管型。
后期间质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许多肾小管因此发生萎缩或消失。
化脓性肾炎;指肾实质和肾盂的化脓炎症。
按病原菌的感染途径,分肾盂肾炎和栓子性化脓性肾炎。
病因及发病机理细菌感染一般经两条途径引起本病。
1、尿源性(上行性)感染。
2、血源性(下行性)感染.许多研究证明,动物的肾盂肾炎主要是上行性感染所致。
肿瘤(tumor): 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发生质变(基因发生突变,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组织细胞异常增生,形成新生细胞团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