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药的研究与开发重新得到重视 , 并逐渐成 为研究开
1 植物源农药 的应用历史
植物源农药 , 就是直接利用 或提取植 物 的根 、
茎 、 、 、 、 子等 或利 用其 次生 代谢物 质 制成具 叶 花 果 种 升 到科学 实验 阶段 。例 如除虫 菊 、 烟草 、 鱼藤 被研 制 加工 成商 品得 到广 泛使 用 ¨ 。
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活性物质 。利用植物资源开发
cd s u gc d s e b cd s a d v r sih b t r ,s mma z d t e r l f h h r c e sis o l n e — i e ,f n i i e ,h r i i e n i ii s u u n o i r e o e o e c a a tr t f a t s h t i c p p t i e ,r s a c p r a h sa d r s a c r b e ,a d t e d v lp n r s e tw ssmp y d s u s d i d s e e r h a p o c e n e e r h p o lms n h e eo me tp o p c a i l ic s e c a e1 sw l . Ke r s b tn c l e t i e ,i s ci i e ,f n ii e ,h r ii e y wo d o a i a si d s n e t d s u g cd s e b cd s p c c
Ab ta t T i at l re y it d c d te sau fte man tp s o oa ia et ie :isci sr c hs ri e b f nr u e h ttso h i y e fb tnc lp si d s n e t c il o c —
我的植物源农药论文

植物源农药的研发摘要自从化学农药被视为环境有害物质以后,用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合成农药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我国,生物农药包含两个方面,即常规意义上的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本文从植物源农药的特点、植物源农药的研发现状、植物源农药研发的一般过程等方面简单介绍了植物源农药的情况。
关键词:植物源农药;筛选;活性成分;性质正文植物源农药,就是直接利用或提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或利用其次生代谢物质制成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活性物质。
植物源农药的有效成分是植物体组成成分,必然具有植物成分的性质规律。
从进化的角度看,某种植物与相应的有害生物种类相互制约、彼此依存、协同进化,可能已有亿万年历史。
据统计世界上至少有50万种不同植物,目前已报道过具有控制有害生物活性的高等植物达2 400余种,其中具有杀虫活性的1 000多种,杀螨活性的39种,杀线虫活性的108种,杀鼠活性的109种,杀软体动物的8种;对昆虫具有拒食活性的384种,忌避活性的279种,引诱活性的28种,引起昆虫不育的4种,调节昆虫生长发育的31种;抗真菌的94种,抗细菌的11种,抗病毒的17种。
这些植物主要集中于楝科、菊科、豆科、卫矛科、大戟科等30多种,目前,鱼滕酮、雷公藤,除虫菊酯、印楝素、苦参、乌柏、龙葵、闹羊花、马桑、大蒜等的杀虫、杀菌特性相继被发现和利用,其中鱼滕酮、除虫菊酯、印楝素等已研究的较为成功。
1、植物源农药的特点1.1植物源农药的优点首先,植物源农药的有效成分是某种植物为了种群生存繁衍而防范其他生物的威胁侵害所产生的内源化学物质。
植物源农药最重要的特点即与生物农药一样,源于天然,与环境相容,可在环境中降解或代谢为简单的天然化合物。
植物源杀虫剂除虫菊素、鱼藤酮,有效成分只含碳、氢、氧三种元素,在环境中消解的最终产物即为二氧化碳和水,这在化学合成农药中极为少见。
其次,植物体中对有害生物具有活性的植物内源化学物质,像很多其他植物成分一样,往往不是单一成分,而是化学结构相近的一组物质,甚至是化学结构不相同的多种组份,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植物源农药论文

植物源农药论文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的关注增加,植物源农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植物源农药是指从植物或植物的部位中提取出来的天然有机物,具有低毒性、低残留、易降解等优点,成为农业生产中替代化学农药的理想选择。
本文将探讨植物源农药的定义、功能、分类、应用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
一、植物源农药的定义植物源农药是指利用植物、微生物等天然生物资源从中提取出来的一类农药,具有广泛的抗虫、杀菌、除草等功效。
相对于传统的化学农药,植物源农药具有成分简单、安全环保、易降解等优点。
值得一提的是,植物源农药来源广泛,有些植物本身就含有一定的杀菌、灭虫的作用,人们通过提取和加工就能得到有效成分,这样既保证了农作物的安全性,也保护了自然环境。
二、植物源农药的功能植物源农药具有多种销虫、杀菌、除草等功效,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常见的几类功效如下:1. 销虫:植物源农药中常用的有毒植物、酸性植物和含挥发性成分的植物等。
这类植物通过快速发泡、产生气体和酸性等物质刺激昆虫,使其死亡或逃离。
2. 杀菌:植物源农药中常见的有黄连、大蒜、苦参、马鞭草等。
这些植物中所含的挥发性成分具有特殊的抗菌作用,能够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
3. 除草:植物源农药中常用的植物有利马豆、感神花、飞燕草、红花等。
这些植物所含有的一些有毒物质能够破坏杂草的细胞膜,影响草内代谢,最终导致草死亡。
三、植物源农药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特征和功效,植物源农药可分为多种类别。
目前,根据其来源和作用机制常见的分为三类:植物提取物类、微生物类和昆虫激素类。
1. 植物提取物类:包括从植物中提取出的各种有效部位,如种子、叶子、根、茎等。
这些部位中所含的活性物质能够快速杀灭害虫、抑制病菌生长繁殖,其中最常见的包括黄莲、苦楝、山楂、连翘等。
2. 微生物类:主要包括病原体、真菌、细菌等,在肠道内侵染或直接塗抹作物表面,产生快速杀菌或抑制病菌生长的作用。
3. 昆虫激素类:指一类属于昆虫自身生长激素的物质,能够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实现不同生长阶段的虫害控制。
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现状

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现状翟金玲张鹏宋淑霞赵秀英谢升(张家口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张家口075000)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需要,生物农药的研究与推广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特别是植物源农药受到了各大科研院所的广泛关注,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成了研究热点。
文章概述了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现状,植物源农药的特点、种类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植物源农药;现状化学农药大多是非自然存在的物质,不易降解,残留期较长,对生态环境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危及人类健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由化学农药带来的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受到人们普遍关注,近年来,我国农业部相继出台有关法规,禁止甲胺磷、久效磷等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的使用;各国均针对直接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食品实行绿色贸易壁垒,对化学农药的残留量进行限制。
而开发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易分解、且分解产物对环境无损害的生物农药是目前广泛研究和应用的领域[1],因此,生物农药成了替代化学农药的首选产品之一。
植物源农药,就是直接利用或提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或利用其次生代谢物质制成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活性物质。
据统计世界上药用植物有11020种(含种下等级1208个),目前已报道过具有控制有害生物活性的高等植物达2400余种,其中具有杀虫活性的1000多种,杀螨活性的39种,杀鼠活性的109种,杀线虫活性的108种;对昆虫具有拒食活性的384种,忌避活性的279种,引诱活性的28种,引起昆虫不育的4种,调节昆虫生长发育的31种;抗真菌的94种,抗细菌的11种,抗病毒的17种[2]。
而除虫菊酯、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已在有害生物防治上有广泛的应用。
1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现状近年来,我国浙江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多所农业院校对植物源农药进行了更加系统的研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韩志华等[3]就苦参碱、博落回、闹羊花素等植物源农药应用常规农药对环境生物的毒性测定方法,对鱼、蜂、鸟、蚕等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作了研究;山东农业大学罗万春教授指导丁琦就菊科、马鞭草科、茄科、大戟科、藜科的数种植物对南方根节线虫的活性进行了研究,苏茂文就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对棉蚜的毒力作了研究;邱丹就野生植物源农药黄花蒿、狼毒、棘豆、茵陈蒿,对南美斑潜蝇的生物活性进行了初步测定;吴传万等就植物源农药康绿功臣做了防治棉铃虫的田间药效试验;李明等采用生物活性法对植物源农药沙黄乳油在稻株内的输导及其对褐飞虱的毒力进行了研究;华南农业大学的马安勤在胡美英教授的指导下就蒺藜科植物骆驼蓬对几种鳞翅目和同翅目害虫的室内及田间小区杀虫活性作了相关的试验。
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需要,生物农药的研究与推广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特别是植物源农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成了研究热点。
概述了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现状,植物源农药的种类、作用机理、特点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产品的安全性,对农药残留的限制十分严格。
中国在加入 WTO 以后,农产品出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绿色壁垒”,其中农药残留超标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为了降低农药残留量,努力开发新型农药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植物源农药来源于自然,能在自然界降解,一般不会污染环境及农产品,在环境和人体中积累毒性的可能性不大,对人和牲畜相对安全,对害虫天敌伤害小,且害虫对其难以产生抗体,具有低毒、低残留的特点,能够保持农产品的高品质,再加上使用成本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
在全世界面临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压力日趋严重的今天,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安全、无毒、来源广、成本低的植物源农药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植物源农药中的活性成分天然植物中的杀虫活性物质极其丰富,依其化学结构,可大体归纳如下: 1.生物碱类此类物质对昆虫的毒力最强,对昆虫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如毒杀、忌避、拒食、麻醉和抑制生长发育等。
目前人们发现的生物碱已有 6000 多种,已证明有杀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烟碱、喜树碱、百部碱、藜芦碱、苦参碱、雷公藤碱、小薛碱、木防己碱、苦豆子碱等。
2.萜类这类化合物包括蒎烯、单萜类、倍半萜、二萜类、三萜类。
这类物质有拒食、内吸、麻醉、忌避、抑制生长发育、破坏害虫信息传递和交配,兼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主要有印楝素、川楝素、茶皂素、苦皮藤素、闹羊花素等。
3.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多以甙或甙元、双糖甙或三糖甙状态存在,具有防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鱼藤酮、毛鱼藤酮等。
(完整版)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摘要:植物源农药中含有多种杀虫活性物质,在世界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植物源农药以其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低毒低残留、来源广、成本低等多种优点,成为近年来农药研究的热点。
本文综述了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现状和开发前景.关键词: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进展植物源农药,就是直接利用或提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或利用其次生代谢物质制成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活性物质.植物源农药作为生物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高效、低毒或无毒、低残留、选择性高、有害物质一般很难对其产生抗性、又易和其他农药相混配等优点, 倍受全世界农药研究及应用部门的广泛重视,已成为其研究热点之一.1.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萜烯类、酮类和番茄枝内酯类,此外还有木脂类,如乙醚酰透骨草素;甾体类,如牛膝甾酮;羟酸酯类,如除虫菊酯等。
1。
1 生物碱类目前人们发现的生物碱已有6000 多种,已证明有杀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烟碱、喜树碱、百部碱、藜芦碱、苦参碱、雷公藤碱、小薜碱、木防己碱、苦豆子碱等.该类化合物对昆虫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如毒杀、拒食和忌避及抑制生长发育等。
1。
2 萜烯类萜烯类化合物是植物源农药中含量较多、研究比较广泛的一类化合物,其中精油的大部分组成为萜烯类化合物.目前从植物源农药中发现的萜烯类主要有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和三萜类化合物.单萜类主要有柏科植物砂地柏叶精油中的有效杀虫成分松油烯— 4 —醇,它对害虫的主要作用方式为熏杀作用。
倍半萜类有马桑科植物马桑中所含的羟基马桑毒素 B;卫矛科植物中含有较多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主要有各种β- 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型多醇酯;苦皮藤根皮中具有杀虫活性的有近 20 个α—二氢沉香呋喃化合物.该类化合物主要通过拒食、胃毒、内吸作用和影响试虫的产卵、孵化等生殖行为消灭害虫。
二萜类化合物主要有大戟科大戟属、巴豆属及瑞香科植物中的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 ,另外还有闹羊花中主要杀虫有效成分闹羊花素—Ⅲ。
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及发展策略

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及发展策略我国植物源农药是指使用来自植物源的有机农药制剂进行农药控制。
它不仅有更强的防治作用,而且易于生产,且环境污染低。
与化学农药相比,植物农药具有特定的作用成分,特定的性质,且低毒,无残留性,可以更好、更有效地防治植物病虫害和害虫等有害生物。
随着市场对环保农药的需求不断增加,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植物源农药研究的发展,植物源农药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
目前,在我国植物源农药的分类和作用方面有大量丰富的研究,对重要作物病虫害的控制也有了较好的效果。
其中,植物生物农药在杀虫、抑菌、抗草及功能农药等领域的应用,有显著的成果,用来防治一些病虫害和害虫已被建议为一种补充农药措施。
研究资料表明,部分植物源农药能够有效控制常见植物病虫害,发挥出Kill both昆虫防治常见病虫害的良好作用。
然而,我国在植物源农药研发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
首先,植物源农药研究在小麦条锈病和水稻稻瘟病等植物病害防控方面尤其薄弱,且相关研究工作仍尚不够深入和充分。
其次,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生产仍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诸如制剂的成本低、稳定性低、生产工艺困难等,这也阻碍了植物源农药行业的发展。
此外,植物源农药也受到市场立法的影响。
因此,建立有效的市场立法机制和规范有助于植物源农药的发展。
最后,借助国家技术推广与科普宣传,提高农户对植物源农药的认知,发挥其必要的说服作用,以鼓励农户更多使用植物源农药。
综上所述,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迫切需要突破现有的技术瓶颈,加快植物源农药技术的创新,解决植物源农药行业得到市场认可的重要问题,确保植物源农药有效防治植物病虫害和害虫。
同时,应采取措施强化市场立法的执行,借助技术推广与宣传等工作,打造深受农户欢迎的农药类型。
以上是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及发展策略的综述。
国内植物源农药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如技术问题、市场管理及技术推广等。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概况及其开发利用的前景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植物源农药的研究概况及其开发利用的前景课程名称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学生姓名植中永所在学院理学院所在专业应用化学系所在班级制药1092指导教师孙力军/王雅玲职称博士日期2010年11月13日植物源农药的研究概况及其开发利用的前景Botanical pesticide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摘要:本文综述了植物源农药的资源研究状况、活性成分、作用机理及开发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做一展望。
Summary: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botanical pesticides resources research, active components,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on its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doing a prospect关键词:植物源农药资源作用机理Keywords: Plant source pesticides resources mechanism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农药使用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针对化学农用物资投入过大,环境质量恶化以及农药加工落后、使用后残留过高等现状.基于我国拥有丰富的植物源农药生物资源优势和农药加工开发研制的成功经验,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及环境、食品安全角度出发,发展生物活性高、毒性低和环境相容性好的绿色农药一一植物源农药,提高现有农药品种的利用效率,减轻环境负面压力,促进农药工艺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植物源农药资源概况植物源农药是指利用植物资源开发的农药,狭义是指直接利用植物生产的天然活性物质或植物某些部位制成的农药;广义还包括天然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类似衍生物结构人工合成的药物。
植物源农药与生物性农药在很多方面相似,却与一般的化学农药有着明显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姓名邯郸学院2009级生物科学系生物科学专业前言:我国现有人口已达13亿,并且每年以1 700万的速度增长,而耕地面积却逐渐减少。
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满足对粮食增长的要求,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发展高效农业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植物保护措施,农作物的保收增产将无法实现。
化学农药在使农业生产受益的同时,也呈现出种种弊端,最为关注的是农药残留、害虫对农药的抗性和害虫再猖獗问题以及农药对人类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恶果。
植物是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天然宝库,它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特别是长期与昆虫协同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类黄酮、萜烯类、酚类、甾体、独特的氨基酸和多糖等,数目可超过40万种,其中大多数具有杀虫活性。
植物源杀虫剂就是一类利用从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而制成的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或无毒、无污染、选择性高、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等优点,符合农药从传统的有机化学物质向环境和谐农药或生物合理性农药转化的趋势。
目前,对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和开发是当前新型农药创新的热点[1]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在药物发展的早期阶段,利用天然产物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几乎是唯一选择。
从天然物质中开发药物和农药已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例如,三大植物性杀虫剂(除虫菊、鱼藤和烟草)已经被使用了数百年,但由于早期天然产物的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随着提取及分离分析科学的不断发展和一系列先进的结构鉴定手段的广泛采用,天然产物的研究开发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时至今日,从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分离、鉴定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仍然是获得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手段。
各种分离手段如层析法(薄层层析、气象层析和高效液相层析等),电泳、凝胶过滤等方法的采用和包括X射线晶体学在内的仪器分析方法用于确定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绝对构型和构象,使分离鉴定天然产物的研究工作能够迅速、准确地完成,微量复杂结构成分也因使用先进的鉴定手段而得以成为有价值的先导化合物[2]我国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有些植物体内含有的某些成分可以用来杀虫,我们把这些植物称之为杀虫植物,而把这些植物的根茎花、果实、种子等进行提炼加工而制成的杀虫制剂称为植物杀虫剂。
植物源农药如烟碱、苦参碱、印楝素、川楝素、茼篙素、异羊角扭甙、茶皂素、鱼藤酮、除虫菊酯、植物精油和转基因植物(种子)等[3]。
这些植物体内所含的杀虫活性成分各不相同,不同植物之间的差异很大。
杀虫植物体内的活性成分的含量与杀虫植物的品种、年龄、植株所处的土壤和气候等因素有关。
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植物次生物质在光照条件下对害虫的毒效可提高几倍、几十倍甚至上千倍,显示出光活化特性。
自从吠喃香豆素类化合物-花椒毒素的光活化性质被首次发现(Berenbaum,1978)以来,陆续发现的植物源光活化毒素主要有:吠喃香豆素类(线型--花椒毒素;角型--当归根素)、多炔类与噻吩类、生物碱类(茵芋碱skimmianine、短颈苔碱brevicolline、呋喃喹啉碱和异喹啉生物碱等)、扩展醌类(金丝桃素hypericin和尾孢菌素等)、其它化合物(苯并呋喃、苯并吡喃、去甲二氢愈创木酸、lachnanthocarpone、脱镁叶绿酸甲基酯类、砧吨染料和噻吩类)。
国外研究光活化杀虫剂的主要国家是加拿大和美国,国内徐汉虹等(1993)首先报道了猪毛蒿( Artemisia scoparia)精油含有的茵陈二炔(Capilene)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生物活性受光照的激发而增强。
除了用于杀虫外,光活化农药也用于杀病毒、病菌、线虫等。
与一般化学农药相比,光活化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选择性强等优点,对人畜安全,作为一类新型无公害农药有巨大的潜力[4]。
天然植物中的杀虫活性物质天然植物中的杀虫活性物质极其丰富,依其化学结构可大体归纳如下:生物碱类(alkaloids)生物碱对昆虫的作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毒杀、忌避、拒食、抑制生长发育等。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源生物碱防治害虫。
具有这些功能的生物碱极其繁多,主要有烟碱、毒扁豆碱、雷公藤碱、百部碱、苦参碱、藜芦碱、黄连碱、小檗碱、喜树碱、三尖杉碱、莨菪碱、毒芹碱、乌头碱、胡椒碱、辣椒碱等[2]。
如苦参中含苦参碱和金雀花碱,可以防治果菜害虫、棉红蜘蛛和茶树螨类;苦豆子中含苦豆子碱,可以杀灭蚜虫和红蜘蛛;烟碱对山楂叶螨和麦长腿红蜘蛛毒杀力较强、击倒力强、药效较长[5]。
萜类(terpenes)这类化合物包括蒎烯、单萜类、倍半萜、二萜类、三萜类,多以酯类衍生物形式存在,其杀虫作用机理也是多方面的,如触杀、胃毒、忌避、麻醉、抑制生长发育等。
这类化合物主要有川楝素、苦皮藤酯Ⅰ、苦皮藤酯Ⅱ、苦皮藤酯Ⅲ、苦皮藤酯Ⅳ、雷公藤甲素、闹羊花毒素、瑞香毒素、木藜芦毒素、马醉木毒素、α-蒎烯、β-蒎烯等[5]。
黄酮类(flavonoids)黄酮类化合物多以甙或甙元、双糖甙或三糖甙状态存在,具有防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鱼藤酮、毛鱼藤酮等[5]。
精油类(volatile oils)植物精油对昆虫不仅具有毒杀、忌避、拒食、抑制生长发育的作用,而且还具有昆虫性外激素和引诱作用(82-88)。
能防治害虫的精油种类很多,主要有桉树油、薄荷油、百里香油、松节油、石竹油、黑胡椒子油、芫荽油、菊蒿油、香矛油、菖蒲油、茼蒿精油、檀香醇、大茴香脑、菊蒿油、芸香精油、肉桂精油、八角茴香精油等[6]。
光活化毒素类(phototoxicity)这类物质在光照下对害虫杀伤力成几倍甚至上千倍地提高,它们在植物中广泛存在。
主要有噻酚类,如α-三噻酚等;聚乙炔类如茵陈二炔等;醌类如金丝桃素等;香豆素类如花椒毒素等[6]。
其它羧酸酯类如除虫菊酯,木脂素类如乙醚酰透骨草素,甾体类如牛膝甾酮,糖苷类如番茄苷等。
[6] 植物源农药的开发途径[7]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开发途径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直接提取对于生物收获量大、有效成分含量高的植物,其有效成分活性强且难以人工合成的,则可直接将植物本身或其提取物加工成农药商品。
全人工仿生合成法对于在植物体内含量甚微但生物活性较高且结构相对较为简单能够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则采用全人工仿生合成的方式进行开发。
修饰合成法对于在植物中含量高活性低或毒性高的活性成分,在经简单修饰后可大幅提高活性或降低毒性的,且人工难以合成或合成成本太高的化合物,则采用修饰合成的方法进行产品开发。
定向合成法对于含有高活性物质但化合物又难以人工合成,且植物体本身不易获得或难以栽植或生物收获量很少的植物种类,可利用生物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器官培养技术等)进行生物合成定向生产活性物质经提取后加工成制剂使用[7]模板合成法分离鉴定活性成分后研究其构效关系,得到理想结构以此为模板合成活性更高的化合物,开出新型农药。
复配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形势,中药配伍后可使药剂产生明显的增效作用或产生新的有效成分。
同样,对植物源农药进行复配也可以提高其对有害物的防治效果。
植物源农药的作用机理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机理触杀作用触杀作用的机理在于植物的活性物质能作用于昆虫的神经中枢或呼吸系统,从而导致害虫的生理性死亡。
研究表明,鱼藤根粉的丙酮、苯、乙醇提取物对菜青虫、萝卜蚜、桃蚜及柑桔红蜘蛛等害虫表现有很好的触杀作用;从狼毒中提取的瑞香素对菜蚜的毒力24小时内比氧化乐果高2.41倍;以苦参碱为主要组分的复合植物杀虫剂苦参碱内酯在24小时内对菜蚜的毒力比氧化乐果高55.26倍[8]。
胃毒作用胃毒毒杀往往是害虫取食一定量杀虫剂后,影响消化系统而表现出中毒症状,如菜青虫幼虫在取食一定量川楝素后,虫体昏迷、僵直,中肠食物残渣滞留、结块,并伴有拉稀,体表大量脱水,最后因中肠穿孔破裂,食物漏出,腐烂而死。
具有胃毒的杀虫物质较多,如苦皮藤根粉对粘虫、菜青虫等幼虫具有胃毒作用;苦楝、川楝中含有川楝素,对菜青虫等具有很强的胃毒作用。
但这些植物源农药的作用机理却不完全相同。
如苦参碱V主要是破坏中肠肠壁细胞膜及细胞器,对主要的消化酶系的活性无影响;而川楝素则是破坏中肠组织、阻断神经传导而导致害虫麻痹、昏迷、死亡[9]生理研究证明其主要原因是阻遏突触前传导。
拒食作用引起害虫拒食作用的机理是通过对害虫的化学感觉器和对中枢神经系统双重作用结果。
研究表明,凡含有糖苷类,醌类、萜烯类、香豆素类、糖类,生物碱类、乙烯类和甾族类化合物的植物具有拒食作用,如川楝素为一呋喃三萜类化合物,对菜青虫(Pieris rapae)具有拒食、胃毒、抑制生长发育作用[9]。
用电生理学方法对粘虫下鄂瘤状体上的栓锥感觉器的传人冲动定性观察,表明取食川楝素后,可以抑制感觉细胞对诱食剂的反应。
川楝素可以抑制侧栓感觉器对蔗糖的反应,停止用川楝处理,则发现反应慢慢恢复,表明这种抑制作用是可以恢复的[10]抑制生长生育作用许多植物活性物质能抑制昆虫表皮的形成或昆虫的生长。
昆虫取食后,表现出生长发育延缓、卵不能正常孵化,幼虫不能正常化蛹羽化,或化为畸形蛹,有的幼虫虽可化蛹,但不能正常脱壳、羽化而成为畸形虫[9],从而可降低昆虫群体数量。
研究表明,卵楝素、川楝素、雷公滕的根皮提取物对一些昆虫的表皮具有破坏作用;闹羊花对马铃薯叶甲,菜地夜蛾的幼虫表现生长抑制;卵楝、马樱丹等植物叶的萃取物对一种潜蝇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另外,川楝、苦楝种核抽提物对稻瘿蚊具有显著忌避产卵作用。
从喜树提取的喜树碱是目前发现最有效的一种植物性昆虫不育剂,能引起昆虫不育。
许多植物中含脱皮激素,或保幼激素,能引起昆虫的不育[5]。
麻醉作用很多植物源杀虫剂可作用于害虫的神经系统,使昆虫全身麻醉,导致其中毒。
如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im)根皮粉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ea Walker)等多种害虫具有麻醉活性。
苦皮藤根皮中分泌出的苦皮藤素Ⅳ,是典型的昆虫麻醉剂,昆虫中毒后,虫体极度酥软,对外界刺激反应消失。
苦皮藤素Ⅳ的麻醉作用机理有2种可能:一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轴突和突触;二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点,导致神经-肌肉传递阻断[11]光合化毒杀作用许多植物中含有光合化毒素,对害虫具有光合化毒杀作用。
研究发现万寿菊提取物对白蚊和致倦库蚊4龄幼虫具有非常明显的光合化毒杀作用,猪毛蒿精油中的活性成分茵陈二炔则对斜纹夜蛾具有明显的光合化性。
现已发现的植物源光合化毒素主有:呋喃香豆素、2一噻吩和聚乙炔类、醌类以及由色氨酸和酪氨酸衍生物出来的生物碱(呋喃喹啉碱)如异喹啉碱等[12]。
植物源杀菌剂的作用机理植物源杀菌剂主要通过从植物中提取活性物质和营养成分,它既可刺激植物自身产生抗病菌活性物质和机能,又可以提高和改进植物营养生长条件而提高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