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

合集下载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你们好!我是世界史13130301班的学生侯壮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科举制的创立》一说课标《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如下要求: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说教材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纪下册第4课。

本课科举制的创立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目介绍科举制制度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三说学情根据初中新课程标准安排,《科举制的创立》一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纪学生。

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能够摸索出自己学习历史的方法。

不过,这时候他们的思维方式还是以直观思维为主,对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还缺少全面的认识和判断的分析。

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另外,本课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是个重点,要引导好学生,使他们尽快掌握。

四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A 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产生的原因和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掌握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B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科举制完善的内容;通过对科举制诞生、完善相关历史文献内容的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社会繁荣和文化本绚丽的因素之一,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点依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我将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作为本课的重点(三)教学难点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辩证的看待问题,既看到积极面,又要看到消极面,对科举制的影响也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看待。

学生可能只看到科举制的积极面,为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我把科举制的影响作为难点。

第四课 科举制度

第四课 科举制度
教学资源
教法设计
本课重点
解决问题
本课
学生所得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准备
教师教学准备
教学后记
年月日
注:1.本页手写;2.“课型”栏填写新授课、练习课、活动课、复习课、作文课等;3.其他栏均在授课前写好,“教学后记”栏在授课后写好。4.推门听课的行政、督学、教研组长等的签字位置在“教案编号”栏上面。
教学过程
(“三讲三不讲”:讲重点、难点,讲规律、拓展,讲易错、易漏、易混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7页的内容,找出在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有哪几件重要事情。(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一、隋朝时科举制诞生(板书)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板书)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板书)
㈢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了步步深入的探讨。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我们是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讨论的,又是怎样步步深入的?(学生总结)
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主备人
备课时间
教出时间
教案编号
教学内容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创立课件

科举制创立课件

(3)阅读材料三,想一想为什么外国研究者会有这种看法。 【参考答案】科举制以前,以出身和门第来选拔官员,造成门 阀政治的产生,削弱皇权,也不利于选拔人才;而科举制通过 考试选拔人才,改善用人制度,打击门阀势力,促进了教育事 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科举制还 影响了世界。
课堂小结: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探究思考】(1)简要说明出现材料一所述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原因:隋朝以前,官员的选拔主要采取推举的方式, 官员大都从权贵子弟中选拔,不论优劣,而许多出身低微但有才 能的人反而不能当官。 (2)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诗人的心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一样。材料二反映了诗人科举失败后的忧愁、悲 伤和对前途的无望;材料三反映了诗人高中之后的得意与兴奋。
科举制创立课件
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的时 期?是他统治的前期还是后期?
开元盛世唐朝经济的繁荣表现在 哪三个方面?
唐朝农业技术进步表现在:使用 了哪两种农具?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科第 举四 制课 的 创 立
一、科举制度的诞生 二、科举制度的完善 三、科举制的影响
D 视的是: A、明经科 B、明书科 C、秀才科 D、进士科
【判断抢答】
× 1.隋炀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 提示: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 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
√ 2.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 提示: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强调 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推动文化的繁荣(诗歌) 和教育的发展
) ) ) )
( ( (
(


童 试
, 俗 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_科举制度的创立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_科举制度的创立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 正。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 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 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 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 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由于魏晋 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 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 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南北朝时期一种重 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又名九品官人法。 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的局面。
看书、讨论并归纳:
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
你来告诉我:
唐时科举考的科目较多,以哪两科最重要? 常设考试科目:明法、明书、明算、
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
最为重要的科目:进士科和明经科
论一论:
大诗人李昂、李白、杜甫等参加过 科举考试吗? 中过进士吗?
看一看:
p16页《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图及太宗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谁?
科举制的影响(依材料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他们都是进士及第,科举 制给这些读书人带来了什么? 改善了中国的什么制度?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他们可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改善了中国用人制度。
材料: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 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贞观 ★此材料反映 末年,唐太宗扩大进士科, 了科举制促进 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 了什么事业的 于唐朝前中期科举制的兴盛, 发展?使社会 无疑起了推动作用。通过考 上什么风气盛 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 行? 了做官的途径,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知识讲述】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

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科举考试的形式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

它不仅扩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而且促进了社会上努力读书求学的风气。

唐代的科举制尤其是进士科的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朝文化的发展。

它不仅造就了一批诗人,而且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勃兴和传奇小说的发展,使唐代的文学水平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

【能力拓展】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

科举制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

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

我国科举制在世界文明史上有重要地位。

明朝来华的著名传教士利玛窦赞扬中国科举制说:“他们(指中国)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称为儒生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着整个国家。

”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也都肯定中国科举制,称这个制度防止了权力的世袭化,保证了知识阶层的合法对流。

法国重农学派奎纳,更主张在西方仿行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

因此,1791年起,法国率先实行了文官考试,接着1853年后英国也推广文官考试。

正如《英国大百科全书》所说的,“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

”我国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在《五权宪法·民权初步》里也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第四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

第四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
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 课科举制度创立
科举制的诞生
科举制的完善 科举制的影响
探究活动
1 . 背景
魏晋以来,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 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出身低 微但有才能的人不能担任高官. 微但有才能的人不能担任高官.
2 . 诞生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 拔官员的皇帝是? 拔官员的皇帝是?
A.唐玄宗时 唐玄宗时 C.唐太宗时 唐太宗时 B.武则天时 武则天时 D.隋炀帝时 隋炀帝时
你怎么样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 你怎么样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 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 ?(P18) 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 ) 用儒家学说统治禁锢人们的思想表 有利于强化记忆, 现,有利于强化记忆,不利于发挥 自己的见解。 自己的见解。 填空题
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 使有才识的读书 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 改善了用人制度 人能做官. 人能做官 2.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士人用功读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书的风气盛行. 书的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尤其因为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 进士科重视考诗赋 大大有利于唐诗 的繁荣. 的繁荣
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 赋好不好?为什么?( ?(P20) 赋好不好?为什么?( )
好 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 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 学繁荣和发展、 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 高是有利的。 高是有利的。对于确立唐朝在中国诗 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 用。
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是在 ( D )
___隋文帝
谁正式设置进士科, 谁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我 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下第一单元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教材分析课题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四课,所以,学习中要把科举制的创立放到这一时期的繁荣开放的大背景中去处理。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大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人才和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使得中央对人才的掌控以及对人们的思想控制都进一步加强,影响至为深远。

本册教材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及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本课对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具有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

这就需要教师趣味教学并加以讲解引导,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层层探究,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以及科举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科举制度的影响。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导入:中国古代说法中的人生四大喜事,具体指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同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继续提问:中国古代书生是如何金榜题名的?今天的人们习惯把考上大学称作“登龙门”,也常常把当年本地高考文理科的第一名分别称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材分析】“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步的科举制就是在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

科举制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它从创立到清朝末年结束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科举制的创立》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教材在学生基本掌握了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繁荣情况的基础上,安排这一专题课的学习,不但能使学生了解这一制度诞生的社会背景,也为后续学习中理解辉煌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科举制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作为一个专题学习,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些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另一方面已具有较系统的知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如高考制度是我国现在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在古代则是通过科举制来选拔人才的。

学习本课——科举制,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结合高考、隋唐时主要皇帝的图片、科举中的“状元”“榜眼”“探花”这些词等趣味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因素,并加以讲解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鼓励他们去深入探究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影响,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同步练习:1.“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情况有可能出现下列哪个朝代?()A.魏晋南北朝B.唐朝C.明朝D. 清朝2.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

下列事件中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的是:()A 隋文帝时利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

B.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C.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D.武则天时开始进行武举考试。

3.下列诗句中涉及到科举制的有:( )①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慈恩寺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②④4.在科举考试中的“贴经”类似于今天语文考试中:()A.选择题B.填空题C.问答题D. 作文题5.诗赋科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开始于:()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 唐玄宗6.我们现在的高考有“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而科举考试中也有“文状元”、“武状元”。

那么“武状元”最早出现于:()A.唐太宗统治时期B.唐高宗统治时期C.武则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时期7.关于科举制的产生和完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科举制最早产生于隋炀帝的开科取士②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是隋炀帝设置进士科③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④科举制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A.①②B.③④C. ②④D. ②③④8.“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首诗反映了:()A.贞观年间,进士科录取率极低,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中。

B.唐太宗创立进士科,开创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许多有才能的人为他所用,一直到头发花白。

C. 唐太宗设立武举考试,许多英雄为此奋斗终生。

D. 唐太宗将诗词作为考试内容,许多考生为作诗熬白了头发。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课《科举制度的创立》


对未来的展望
改革考试制度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针对科举制度的局限,未来的考试制 度应该更加注重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创 新能力,减少对单一知识点的考察。
通过改革考试制度和选拔机制,打破社 会阶层的固化,让更多有才华的人能够 脱颖而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强化实践能力
未来的选拔制度应该更加注重考生的 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使选拔出来的 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选拔人才需要
为了打破门阀士族对政治的垄断,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进入政 府,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创立过程
隋朝创立
隋文帝废除九品官人法,采用分 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 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 成。
唐朝发展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增 加考试科目,严格考试程序,提 高进士科地位,使其成为科举中 最重要的一科。
元朝科举制度的存废之争
元朝曾一度停废科举,但后恢复并确立了科举取 士的规则。
清朝科举制度的衰落与废除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弊端丛生,废除科举成为必 然。
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戊戌变法与废除八股文
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废除了八股文,改试策论 。
辛亥革命后的改革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新式学校开始 兴起。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创举,为人才 选拔提供了相对公平的途径。
科举制度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强化了社会对教 育的重视。
科举制度对东亚地区的考试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科举制。
02
科举制度的起源
起源背景
社会阶层固化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的崛起,社会阶层逐渐固化, 寒门子弟难以进入上层社会。
科举制度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
设计人:高卉刘筱陈万清审稿人:王春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的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
教学难点: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课本导入框李昂拒绝说情的小故事,并提出问题:科举考试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创立和不断完善的?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内容。

二、自主学习,完成自学指导
1、科举制的诞生:⑴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⑵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两科最为重要,、、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①扩充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②严格录取应试者(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⑵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和。

⑶唐玄宗:①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的影响:
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
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
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才被废除。

三、检查自学效果(学生自主发言,教师规范答案)
1、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进士科
2、进士、明经、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国学;殿试、武举;诗赋
3、用人制度;教育事业;文学艺术;清朝末年
四、重难点知识串讲
1、“科举制度的诞生”一目,采用“我来问,你来答”的形式,提出问题并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后回答。

并通过与科举制度创立前的选官制度的对比,让学生了解隋朝为什么采取科举考试的制度来选拔官员?
2、“科举制度的完善”是本课的重点,利用课件展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画像,简单回顾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这是哪位历史人物在科举制度的完善过程中所起的历史作用。

3、“你来告诉我”:唐朝时科举考试的科目较多,以哪两科最重要?引导学生总结课本内容后回答,并让学生讨论: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你喜欢这种题型吗?
4、“科举制度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后,
结合课件逐条讲述科举制度的影响,加深学生的了解。

在这部分应指出科举制度隐含的弊端,从而使学生正确的认识科举制度。

五:知识巩固记忆(5分钟)
七、节节清练习
1、魏晋时期,选拔官员依据的主要标准是( B )
A.才能和学识 B.门第和出身
C.民族和地域D.等级和财产
2、为改变许多出身地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的弊端,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开始于( A )
A.隋文帝时B.唐太宗时 C.隋炀帝时D.武则天时
3、下列关联错误的一项是(A)
A.隋炀帝——分科考试
B.唐太宗——扩充国学增加学员
C.武则天——殿试、武举
D.唐玄宗——诗赋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4、“武状元”这个词最早可能出现于:(C)
A.唐太宗时期
B.唐高宗时期
C.武则天时期
D.唐玄宗时期
5、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的时间和废除的年代是(D)A.500多年明朝 B.700多年清朝
C.900多年元朝 D.1300多年清朝
6、下列诗句中涉及到科举制的有( C )
①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慈恩寺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
7、下列对科举制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B.科举制度从思想上控制了读书人。

C.培养了更多的中华民族的英才。

D.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8、唐朝青年李进是非常有名的骑射好手。

他去洛阳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个皇帝统治时( C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9、西方学者称科举制度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下列关于科举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B )
A.科举制度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
C.科举制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D.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强化了中央集权
八、板书设计
一、科举制的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太宗
2、武则天
3、唐玄宗
三、科举制的影响
九、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