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知识点《经济生活》中必知55个名词解释
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

政治必修 1《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一份完整的知识点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的复习好功课,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政治必修 1《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货币(一) 货币的本质考点 1: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1)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3)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考点 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3.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 3: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的货币。
3.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外,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考点 4:金属货币与纸币1 金属货币: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
2.纸币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考点 5:货币与财富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货币产生后,就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
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政治必修1主要讲的是经济生活内容,高中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一)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
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3、货币的职能(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职能(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二)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在政治的高考试题中,经济生活部分的知识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复习的时候一定要重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一)商品1、什么是商品?(1)商品的定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产生及产生的条件、商品经济(即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交换与商品生产。
与自然经济有区别)。
(3)如何判断商品?(判断商品的条件)①定义法: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二者缺一不可。
②属性法: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③领域法:虽为劳动产品,关键还要看是否已离开流通领域,离开流通领域就不再是商品。
④注意:馈赠的礼品、救灾物资、退出流通领域的物品不是商品。
(4)商品、物品、劳动产品的关系物品的范围最广,它包含劳动产品,非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包含用于交换和不用于交换的.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商品。
2、商品两个基本属性:(1)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商品质量等):自然属性、基本属性、共同属性(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本质属性、特有属性、社会属性、基本属性、共同属性(3)二者的关系?辩证统一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强调产品质量)。
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生产者为了获得(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付出价值。
B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不是商品;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不是商品。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总结货币1、货币的产生与发展(1)货币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产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偶然的物物交换;(2)扩大的物物交换;(3)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4)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高考政治名词解释

高考政治名词解释一、《经济生活》1、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3、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5、纸币: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6、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7、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8、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9、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反之,相反。
10、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1、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12、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13、企业兼并: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
14、企业破产: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15、储蓄存款的含义: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生产: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生产不仅包括创造物质资料财富的实践活动,也包括创造非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其基本构成要素:⑴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⑵劳动力。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5、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7、劳动资料:是生产中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如生产工具(最重要)、土地、建筑物、道路、河流、仓库等。
8、劳动对象:是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包括:一是天然劳动对象,如原始森林、地下矿藏、天然水域、未开垦的土地等;二是经过劳动加工过的对象,如原材料);9、劳动力:指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也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即劳动者。
10、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11、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2、交换价值:是指能用来交换别的商品,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13、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14、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15、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7、劳动生产率:作为生产某种作用价值的效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效率。
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多少;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多少。
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大全

劳动价值论:(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3)、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4)、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
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3、产品分配形式。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
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
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 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分别是什么?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 货币的含义及其本质分别是什么?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运用)如何认识货币?(1)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从一定意义上讲,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3)对待金钱应该“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4)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拜金主义要不得,我们一方面要努力为国家创造财富,一方面也要养成把金钱花在需要它的地方,让自己在精神文明上也要上一个台阶。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纯洁。
3 货币的职能有哪些?它的基本职能是什么?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价值,叫价格。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
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
4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是什么?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5 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标准是什么?纸币是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发行标准: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6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含义和发生原因分别是什么?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
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
7 结算有哪两种形式?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有哪些,它们的含义和优点分别是什么?结算方式:①现金结算;②转帐结算。
高考政治关于《经济生活》题目解析及必背知识点

政治高考关于《经济生活》题目解析及必背知识点(一) 价格变化的原因、政府稳定物价的原因与措施1.价格变化的原因(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3)纸币发行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相反,物价会降低。
(4)市场的缺陷: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
(5)国家经济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
2.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1)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影响生活)(2)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3)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宏观经济发展)(4)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影响生产)(5)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
3.国家稳定物价的措施(1)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大力发展生产,增加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抑制不合理的需求,缓解价格上升的压力。
(3)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
(4)实行临时价格干预。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
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
(5)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减少商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
(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原因与措施1.原因(1)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2)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知识点《经济生活》中必知55个
名词解释
1.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3.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4.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5.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6.货币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7.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8..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9.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10.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11.货币流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成反比。
12.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13.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
货币量为限度。
14.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15.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16.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
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17.信用卡含义: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款现金、信用凭证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18.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19.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0.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1.外汇汇率:一定单位的外币所兑换的本币数量。
22.人民币汇率:一定单位的人民币所兑换的外币数量。
23.外汇汇率升与跌:如果用100单位的外币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2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
25.卖方市场:是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
卖出。
26..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27.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大小。
单位商品价值量(通常称商品价值量)
28.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乘以商品数量。
2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0.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不同企业、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1.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32.社会劳动生产率:生产某一种商品时,在该行业所必须的平均劳动生产时间。
33.个别劳动生产率:某企业、某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效率。
34.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35.等价交换:是指商品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等的交换。
货币产生以前,等价交换要求交换的商品的价值量相等;货币产生以后,等价交换要求价格和价值相符。
36.需求:消费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数量。
37.需要:消费者只是愿意购买而没有购买力。
需要变成需求,关键是有购买力。
38.需求法则:一般说来【前提条件是假定消费收入、偏好、预期以及相关商品的价格等因素都保持不变】,商品的需求量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39.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40.供给法则:在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41.互为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
火车和汽车的功能相近,是互为替代品。
42.互补商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品。
43.有形商品消费其特点是商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分开的,先生产,后消费,而劳务产品的消费是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的,二者不可分。
45..生存资料消费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主要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是最基本的消费。
发展资料消费是用于满足自身的发展、表现个性需要的消费。
享受资料消费是满足人们享受需求的消费,是最高层次的消费。
46..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47.. 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一般恩格尔系数越大,生活水平就越低,相反恩格尔系数减小,生活水平就提高,消费结构会逐步改善。
48..消费结构的变化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的发展趋势是基本生存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增加。
49.从众心理:表现为人有我有。
跟风随大流,从众往往引发流行趋势,商家往往利用消费者从众、追赶潮流的心理来推销商品。
从众并非一概不对,要作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50..求异心理:表现为标新立异。
有时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认可,还要考虑代价,否则过犹不及。
51..攀比心理:表现为向上看齐,人有我优。
攀比心理基于夸耀性心理,是不健康的。
52.求实心理:根据需要,符合实际,讲究实惠。
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53.适度消费:是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既要
反对超前消费,又要反对过于紧缩消费。
)
54.超前消费:是指超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或个人经济承受能力的消费。
55.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
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