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时间的脚印》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34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34张PPT)

3. 时间都去哪儿了?它镌刻在每一个生命里!无痕 的时间“足迹”引发了你哪些人生的思考?
时间是公平的,每一个物种在时间的长河中,都会经 历产生、生长、壮大、蓬勃、衰颓、灭亡。每一个物种不 论强大还是微小,它们在时间的长河里以自己的独特展现 曾经来过,在时间的长河面前,一切都显得渺小和卑微。
任务二:品读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谁曾于听了纺织娘歌声之后再听见蝉的夏曲呢? —《蝉与纺织娘

赏析: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它们的叫声比作乐曲,生动 地体现了叫声的悦耳动听,易于引发人们的联想。
直至立秋,谷子成熟,向着大地弯下腰身,等待一场 盛大的收割。”
— 《和草木在一起》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把谷子熟了,形象地说成是向大 地弯腰,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课后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可查找相关 资料,并记录下来。
第2课时
任务一:寻找生灵记录时间的方式
1.阅读《蝉与纺织娘》《和草木在一起》 两篇文章, 圈画出它们记录时间的方式。
2.把你查找到的生灵记录时间的方式与两文内容整合, 仿照示例,制作“时间之痕”记录卡。
自然之物 蝉与纺织娘
脚本设计要素表
标题
脚 画面 本 要 文案 素 音乐
时长
任务一:列一张图表,理清文章层次
说明文中,独立成段的句子往往起着提示或总结作 用。阅读《时间的脚印》一文,找出文中独句成段的句子 ,并联系上下文,思考其作用。
自然段
句子
1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5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7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
腐蚀( shí)
·
烘(hōng)烤
·
预习过关
2.根据拼音默写汉字。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二、识记字词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_i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1.打开书63页。

《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

我们一起来看正文。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提纲如下:(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_)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共53张PPT)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共53张PPT)

我们为什么 会变老?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 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 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
铜壶滴漏
还有什么记录了时间的更替?
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些科学知识?
(1)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大自然保存时间记录的一种方式。 (2)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里的计时装置一一铜壶滴漏,是用水滴记录时间 的方式。 (4)大自然中他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运动着。 (5)“海枯石烂”会有时。 (6)“石烂”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 击”: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 ,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着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岩石的毁灭与生成过程。 (8)一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时间:
【教学重点】
1 真正理解用岩石的破坏和新生来记录时间的含义。 2 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和重要意义。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 浑浊 shí zhuó
山麓 lù
海枯石烂 kū
粗糙 cāo
刨刮 bào
天公和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中一次即大笑,也笑了千亿次 了。我想驾日车揽六龙,转车东回,挂车于扶桑之上。用北斗酌 酒浆,每条龙都各劝其一觞酒,让它们都沉睡不醒,不能再驾日 出发。富贵荣华非我所愿,只愿为人们留住光阴,永驻青春。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出自唐代:佚名《金缕衣》
五、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提示:读第31—32自然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时间的脚印-课文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时间的脚印-课文

4.第四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不偏离主旨,因为从作者的思路看,这一段是插叙,由上文谈到 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一段 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承上启 下,很自然。
课后练习
1、选择加点词语的正确解释:
C、B、D、D 2、用指定词语完成句子 (1)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就要经受住各种困难。(经受) (2)好大的雪呀!很快就覆盖了大地。(覆盖) (3)他的胳膊受伤了,渗出了很多鲜血。(渗) (4)时间过的真快,转眼我们就要毕业了。(转眼) (5)这次你就放弃吧,以后有的是这样的机会。(放弃) 3、根据课文选择答案: B、C、C、C、C、D
石炭纪
离现在大约三亿到两亿多年前,是古生代的第五个纪,当时气
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 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纪
思考些列问题: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手表和日历 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铜壶滴漏 3、大自然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大自然用岩石记录时间。 4、除了岩石、还有哪些可以记录大自然的时间? 各种生物化石、各种矿产资源。
奇形怪状的石头
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 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 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砾岩
长毛象
琥珀
三叶虫化石
寒武纪:离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 这一时期,最繁荣的生物是节肢动物三叶虫。 寒武纪是最早的地质时代,没有真正的陆生生物。
第一部分14自然段讲述了生活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时间的记第二部分529自然段讲解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部编教材八年级(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

部编教材八年级(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

3.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 主旨,为什么? 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 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提供 了有力的辅垫。 4.“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句中 的“死”该如何理解? “死”指岩石是不能动的,不能动的岩石却可以 记录地壳的“活动”,突出岩石这一功能的奇特。
(2)语言的生动性。
①比喻句: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 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 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 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②排比句:
“狂风来了,洪水来了,冰河爬来了……”生 动的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自然力的气势。“冲 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增强了“洪水”“冰 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如把时间拟人化等, 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 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 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三读:写法
科学知识对于非专业研究人员而言,似乎高深 莫测。由于本文在写作上采用了上述种种为普通读 者能够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法,因而将死寂的岩石 说明得生动有趣,以至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 1.常用人称代词“你”“我们”,话语亲切。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 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 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 起走进大自然 。
时间除了把它的脚印留在大家刚才所说过的那些 地方之外,还把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 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 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 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教版⼋年级语⽂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标】1.朗读课⽂,识记⽣字词。

理解⽂章的说明内容。

2.理解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说明的逻辑顺序。

赏析准确⽽⽣动的说明语⾔。

3.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本⽂借⽤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拟⼈、⽐喻等修辞⼿法形象说明事物的⽅法。

2.理清⽂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1.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动有趣的语⾔。

【情境导⼊】同学们,你能解释⼀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下⾃⼰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然界昭⽰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上打下烙印的吗?⾛进陶世龙的名作《时间的脚印》,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新课解读】⼀、初读课⽂——整体感知阅读提⽰及要求:1.给重点字词注⾳,读准字⾳,辨清字形。

2.《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法?“脚印”⼜是什么意思?3.⽤⼀句话简要概括⽂章的说明内容。

明确:1.踪.迹(zōnɡ)低洼.(wā)海枯.⽯烂(kū)悬崖.绝壁(yá)崩.落(bēnɡ)腐蚀.(shí)吹拂.(fú)砂.轮(shā)孔隙.(xì)渗.⼊(shèn)扫帚.(zhou) 刨.刮(bào)沙砾.(lì)掸.(dǎn)浑浊.(zhuó)⼭麓.(lù)沟壑.(hè)湖泊.(pō)沉淀.(diàn)地壳.(qiào)粗糙.(cāo)覆.盖(fù)遗.体(yí)琥珀..(hǔpò)犀.⽜(xī)龟.裂(jūn)帷.幕(wéi)钟⿍.(dǐnɡ)楔.形(xiē)宝藏.(zànɡ)2.拟⼈;痕迹、印迹、踪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课件
背景链接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4)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石头的毁灭与新生”
“石头上的故事”
“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6~21)
(22~29)
(30~31)
认真读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
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1~5)
第二部分
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重点字注音
腐蚀(shí) 掸去(dǎn) 沟壑(hè) 钟鼎文(dǐng) 楔形文字(xiē)
沙砾(lì) 山麓(lù) 覆盖(fù) 龟裂(jūn)
重点词语解释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 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 变) 【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学习目标
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明确文章的 说明对象。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品味文中准确、严密而又生动有趣的语言, 掌握文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 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生,四川安岳人,地质学家、 科普作家。他写了许多普及地质矿物等知识的文章。 著有《变幻多彩的地球》《谈天说地》《时间的脚 印》等。
课堂小练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腐蚀(shí) 山麓(lù) 钟鼎文(dǐng) B.掸去(dǎn) 沟壑(hè) 堆积(duī) C.帷幕(wéi) 沙砾(lì) 楔形文字(qì) D.低洼(wā) 沟壑(hè) 粗糙(cāo)
答案:C 解析:楔—xiē。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
课堂小结
时 提出话题,指出岩石能记录时间
间 的
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读懂自然 造福人类
印 说明读懂岩石的记录的意义
写作特点
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旨在向读者介绍岩石记录时 间的功能与方式。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知识,作者 在文中运用了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 可克达拉大桥是新疆首座混凝土斜拉索大桥、
“大约”表示推测
严谨的科学态度
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 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很可能”表示猜测,并不肯定
说话留有余地
说明文语言: 生动性、形象性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 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 “躺”在最下面。
“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 象地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
实践: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
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 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 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说明文语言:
准确性、严谨性



的 脚
有表现力词语
明 语



典型修辞手法


环节五 探究时间的脚印
快速浏览最后一段,结合材料 说说读懂岩石记录的时间脚印有什 么作用?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第11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第13段:“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第24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第27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的。
3.再读课文:借助独立成段的单句,划分 文章结构层次
(一)(1-4) 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二)(5-29)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
(三)(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造福 人类。
阅读提示: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 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 便于阅读理解。
抓住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赏析句子
说明文语言: 生动性、形象性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 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 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 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拟人化的表述
排比句
抓住典型的修辞手法来赏析段落
学以致用:
抓住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赏析句子
方法:
抓住典型的修辞手法来赏析段落
学习目标
1.找出独立成段的单句并分析其作用,理清文章的思 路,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析,体会文章语言严谨、生动 有趣的特点。 3.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 习惯。
海枯石烂是真的吗
——《时间的脚印》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 衰。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环节四 赏析时间的脚印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逻辑周密,语言准确严谨又 生动有趣。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几个句子加以分析。
说明文语言: 准确性、严谨性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 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说明对象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功能
时间的脚印
说明顺序
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逻辑顺序(事物内在联系)
岩石怎样记录时间
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环节三 讲述时间的脚印
1.本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 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 “钟表”,述 说着远古的故事。假设同学们现在都是科考 成员,作为科考成员,请你结合课文5-21段 相关内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为我们讲述 一个“岩石从石烂走向新生”的故事。
快速浏览文章前四段,看看作者还提到了那些 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你还知道那些?
岩石
课文中重点 说明的
日常生 活中
钟表 日历 沙漏
日晷 铜壶滴漏
环节二 发现时间的脚印
1.请同学们阅读全文,用波浪线标出文中 的独句段。
9段(1 、 5 、 7 、11、 13 、 18、 22、24 、27)
2. 速读课文,思考所标的独句段中,有 哪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说说它们各自 承启了哪些内容。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
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开启下文,说明岩
石“毁灭”的过程。
第11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第13段:“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 岩石。”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历程。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汉代乐府民歌《上邪》
你相信吗?
环节一 感受时间的脚印
现在我们保持十秒安静,大家分 别用什么来计时?
2020年的春节,我们应该更深切地感受到 了时间的脚步。在这些漫长不知道什么时 候才能结束的“蜗居”生活中,你的时间 是用什么丈量的呢?
材料一 19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
荒,认为这是既能发展西部又能解决吃饭问题的聪 明之举,1860年至1890年,90万平方公里处女地被 开垦,孰料过度垦牧造成大面积沙化。1930年,沙 尘暴渐成气候,1932年爆发14次,1933年达38次, 1934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扫荡了中 西部大平原,是全国小麦减产1/3。
石烂
1.
2.
岩 破
3. 4.

5.
6.
7.
a. 坏 b.
c.
新生
新 的 形成 岩 石
岩 石破
阳光
霜雪
风沙
碎石
空气 坏 砂砾
水流
泥土
生物
人类
搬运
重压

沉淀
形成的胶结源自岩堆积石2.作为一名科考成员,在考察中发现了下面这些岩石, 你能告诉大家这些岩石说明了什么吗?例:如果砾岩 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 当时陆地的边缘。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
上启下,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 上的历史痕迹。
第24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承上,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第27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 过程。”承上文,说明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