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隧道地震破坏的形式及预防措施
地震对地下铁路与隧道的影响及应急修复

地震对地下铁路与隧道的影响及应急修复地震是自然灾害中的一种,它对地下铁路与隧道造成的影响通常是灾难性的。
地下铁路与隧道是城市重要的交通设施,如何及时做好地震应急修复工作对于恢复城市正常交通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地震对地下铁路与隧道的影响及应急修复措施。
1、地震对地下铁路与隧道的影响
地震通常会导致地下结构物受到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振动,从而对地下铁路与隧道产生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首先,地震可能导致地下铁路与隧道结构的损坏,例如墙体开裂、管道破裂等;其次,地震可能导致地下设备的损坏,如电力系统、通信系统等;再次,地震可能导致土体液化,进而影响地下铁路与隧道的稳定性。
总之,地震对地下铁路与隧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结构破坏、设备损坏和土体液化等方面。
2、地震应急修复措施
地震一旦发生,地下铁路与隧道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采取应急修复措施。
首先,第一时间需要确定地下铁路与隧道受损情况,进行紧急评估;其次,要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抢险救援,清理垮塌物、疏通通道;再次,要开展维修工作,修复受损结构和设备;最后,要进行必要的防范措施,加固地下铁路与隧道的结构,提高其地震抗震性能。
综上所述,地震对地下铁路与隧道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应
急修复工作又至关重要。
只有在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做好应急修复,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下铁路与隧道的损失,保障城市交通的畅通。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地下铁路与隧道的地震风险,加强防范和准备
工作,做好地震应急修复准备,确保城市的安全和稳定。
公路隧道在地震活动区的抗震设计与安全预案

公路隧道在地震活动区的抗震设计与安全预案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对于公路隧道来说尤为重要。
在地震活动区,公路隧道的抗震设计和安全预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公路隧道在地震活动区的抗震设计和安全预案。
一、抗震设计1.地震活动区评估在进行公路隧道的抗震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所在地区进行地震活动区评估。
评估地震活动区的地震参数,包括最大地震烈度、设计地震力参数等。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公路隧道的抗震设防水平。
2.地震荷载计算根据地震参数和公路隧道的结构特点,计算地震荷载。
地震荷载计算需要考虑公路隧道的自重、交通荷载以及地震作用产生的惯性力、附加质量力等。
3.结构抗震措施公路隧道的抗震设计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结构措施,包括:(1)选择适当的地基基础形式,保证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采用抗震设防标准较高的结构形式,如钢筋混凝土箱梁、钢桁架等,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3)在公路隧道的结构中设置适当的防护措施,如加强墙、抗震支撑等,以增强结构的整体刚性和稳定性。
二、安全预案1.灾后应急预案在地震发生后,需要制定灾后的应急预案。
预案中应包括灾后救援、抢修、疏散等方面的内容。
应制定详细的流程和措施,并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和演练,以提高应急响应的能力和效率。
2.通信与监测系统公路隧道应配置完善的通信和监测系统,以便在地震发生后及时获取隧道的状态和受损情况。
同时,隧道应配备紧急通道和紧急出口,以便安全疏散乘车人员。
3.定期检查和维护为了确保公路隧道的安全性,在日常使用中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工作。
特别是对于地震活动区的公路隧道,应定期检查并修复可能存在的损坏和隐患,以确保其抗震性能和安全性能。
结论公路隧道在地震活动区的抗震设计和安全预案是确保隧道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完整和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通过评估地震活动区,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制定灾后应急预案,配置通信和监测系统,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能够有效地提高公路隧道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能。
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及相应措施的分析

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及相应措施的分析在公路隧道施工中,由于工说程项目自身的施工特点,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地质灾害,所以为了降低灾害给施工人员以及工程施工造成重大损害,我们必须要采取防治措施。
只有这样,我国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才能顺利的进行。
本文分析了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谈了公路隧道施工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标签:公路隧道;地质灾害;措施公路隧道的特点是断面大、隧道长、地质条件复杂,隧道掘进面前方和洞口的不良地层条件极易引起隧道塌方、涌水。
这些因素不仅在技术上给隧道建设带来困难,也常因突发事故导致人身伤亡、工期延误,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1.隧道洞口滑坡。
洞口滑坡是公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一类地质灾害,其主要是由于隧道洞口开挖坡脚的两侧出现了局部滑动,加上土体受到雨水的侵蚀,自身的抗剪能力进一步降低,致使土体自身的抗剪承载力无法承受其整体的土体抗剪力,同时土体的粘聚力和摩擦力也会大大减小,所以使其产生了滑坡。
地表水在外界地表水的补给下会不断增多,在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使地表水出现下涌问题,如果开挖过程中,施工人员没有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就很容易導致滑坡问题的出现。
2 .隧道突泥。
突泥也是公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它主要是由于隧道开发的过程中,隧道基层有地下水涌出,并伴随有泥沙的一种现象。
突泥主要表现为黄褐色或者黄色,位于掌子面的右侧,有隧道侧面涌出来。
如果隧道基层地质土为碎石土类型,加之地表比较开阔、平缓,则很容易使地下裂隙聚集大量的地下水,并且由于碎石具有不透水特性,所以隧道的内部会形成巨大的水压,随着碎石在地下水浸泡过程中的软化,其会随着地下水一同涌出,这就是隧道突泥涌水发生的根本原因。
3. 隧道涌水。
在公路隧道施工的初期经常会有一些比较小的涌水量,这些不影响工程施工,但是对于部分地段隧道的施工中经常会出现涌水量过大的问题,比如如果隧道开挖部位处于石灰岩地区,由于石灰岩自身常常具有一些贯穿性裂缝,所以很容易使得那些在山体内部的积水沿着这些贯穿性裂缝而涌出,并且涌出时候的水压和水量均比较大,会给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损害。
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及相应措施

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及相应措施摘要:对于公路隧道而言,隧道灾害发生是难以避免的,尤其是运营阶段发生灾害的情况最为严重,本文对公路隧道灾害做出分类,并分析其成因,最后提出具体的防治方式,为人们提供更好地服务。
关键词:公路隧道;地质灾害;防治;策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且公路隧道建设也在不断加快,尤其是将其运用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公路隧道在投入使用中,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或者随着时间延长,隧道会出现许多灾害,进而影响交通运输正常运行。
本文分析公路隧道的结构中所经常出现的灾害,并针对不同的类型而提出具体的防治方法。
1分析公路隧道施工中不良地质灾害类型1.1隧道结构发生裂损的情况由于隧道结构的作用主要是承担周围的土层和地表施加给隧道的压力,从容防止发生土体变形或者是坍塌的情况,因此,隧道结构中发生裂损主要的原因是:第一,岩土体的物理以及力学参数有误差[1],导致在设计隧道所承受的压力低于实际的压力;第二,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这也会导致公路隧道出现裂损的情况。
通过实践勘察可知,隧道结构发生裂损的主要类型有三种:第一种是横向裂损,第二种是纵向裂损,第三种是斜向裂损。
这对隧道稳定性带来较大的危害,在严重情况下,还会使得隧道发生坍塌的危险。
1.2隧道出现腐蚀的情况公路隧道通常是埋在岩石或者是土层中,这些不同环境再加上公路隧道的内部发生漏水情况,因此,使得隧道出现腐蚀的情况,即腐蚀物质(硫酸盐以及氯离子等)都可以对渗漏位置和各种毛细的孔而进入隧道的内部[2],进而导致隧道中混凝土的结构出现化学或者是物理上侵蚀,进而对隧道产生较大的破坏。
除此之外,由于混凝土质量以及水泥品质存在差异性,进而对隧道结构带来较大的破坏,从而降低隧道承受的能力。
1.3隧道发生渗漏水的情况这种情况主要发生许多沿海、江湖的城市中,主要由于在修建隧道过程中低于地下水位,尤其是在雨季,地下水位不断升高,导致隧道结构出现渗漏水情况。
隧道建设中的隧道防灾减灾措施有哪些

隧道建设中的隧道防灾减灾措施有哪些在现代交通体系中,隧道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为人们的出行和货物运输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然而,由于隧道内部环境相对封闭,一旦发生灾害,如火灾、坍塌、透水等,救援和疏散工作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在隧道建设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至关重要。
一、火灾防范措施1、防火材料的使用在隧道的建设中,应选用具有良好防火性能的建筑材料,如耐火混凝土、防火涂料等。
这些材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火势的蔓延,为人员疏散和救援争取时间。
2、通风系统设计良好的通风系统对于防止火灾的蔓延和烟雾的积聚至关重要。
通风系统应能够根据火灾的情况自动调整,将烟雾迅速排出隧道,保证隧道内的空气质量,为人员逃生创造有利条件。
3、火灾报警与监测系统安装灵敏的火灾报警装置,如烟雾探测器、温度传感器等,能够及时发现火灾的发生。
同时,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对隧道内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在火灾初期迅速采取措施。
4、消防设施配备在隧道内合理设置消防栓、灭火器等消防设备,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正常使用。
二、坍塌防范措施1、地质勘察在隧道建设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质结构和岩石特性,评估可能存在的坍塌风险。
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采取更加谨慎的设计和施工方案。
2、支护结构设计根据地质条件和隧道的形状、尺寸,设计合理的支护结构,如锚杆、喷射混凝土、钢拱架等,以增强隧道围岩的稳定性,防止坍塌事故的发生。
3、施工过程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开挖和支护,控制开挖进尺和爆破强度,避免对围岩造成过大的扰动。
同时,加强对支护结构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变形、开裂等异常情况。
4、定期检查与维护隧道建成后,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围岩的松动、支护结构的损坏等问题,确保隧道的长期稳定。
三、透水防范措施1、水文地质调查在隧道选址和设计阶段,充分调查隧道沿线的水文地质情况,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流量和水压等信息,评估透水的风险。
高铁隧道地震灾害应对策略

高铁隧道地震灾害应对策略随着高铁网络的快速发展,高铁隧道地震灾害应对策略备受关注。
地震作为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对于高铁隧道的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
因此,设计和实施科学有效的地震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高铁隧道地震灾害的特点、应对策略及相关技术措施进行探讨。
一、高铁隧道地震灾害特点高铁隧道地震灾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地震瞬时性强,可能给隧道结构造成巨大影响;其次,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震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再次,隧道周边环境地形复杂多变,增加了地震灾害风险。
因此,针对高铁隧道地震灾害特点,应对策略需要充分考虑隧道结构、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
二、高铁隧道地震灾害应对策略1. 巩固强化隧道结构针对高铁隧道结构,可采用加固策略,如增加混凝土墙厚度、设置钢筋加固等措施,提升隧道整体抗震性能。
2. 预警系统建设建立高铁隧道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及时监测地震活动,提早预警,为隧道运营方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
3. 应急演练和培训针对高铁隧道地震灾害,开展定期的应急演练和培训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各方应急能力。
4. 信息共享和技术支持加强高铁隧道地震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借助科技手段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提高灾害应对效率。
5. 多方合作和资源整合在高铁隧道地震应对工作中,各相关单位之间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应对地震灾害风险。
三、相关技术措施1. 隧道防护层针对高铁隧道结构,可增设防护层,提高隧道整体抗震性能。
2. 地震监测设备在高铁隧道关键位置安装地震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及时采取行动。
3. 紧急疏散通道设置针对高铁隧道设计合理的紧急疏散通道,保障乘客和工作人员生命安全。
4. 紧急救援预案建立高铁隧道地震灾害的紧急救援预案,明确救援流程,提高应对效率。
5. 技术监督检测定期对高铁隧道地质和结构进行技术监督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高铁隧道地震灾害应对策略的制定要综合考虑地震特点、地质条件以及隧道结构和周边环境等因素,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确保高铁隧道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地震风险下的应对能力。
高速公路隧道地震破坏的形式及预防措施

高速公路隧道地震破坏的形式及预防措施摘要:高速公路隧道的地震破坏会形成很大的安全隐患,本文对高速公路隧道地震破坏形式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预防措施。
关健词:高速公路隧道;地震;破坏形式;预防措施Abstract: highway tunnel of earthquake damage will greatly potential safety problems, this paper highway tunnel form of earthquake damage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with a specific situation.Keywords: highway tunnel; The earthquake; The destroy form; Prevention measures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通常会经过一些高烈度地震区域,尤其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在高烈度地震区进行隧道工程施工时,需要全面考虑隧道的抗震问题。
晴隆至兴义高速公路是《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678网)中“六纵”毕节至兴义高速公路的组成路段,同时也是联接沪昆、汕昆国家高速公路的重要联线,也是拟申请新增国高毕节至河口中的一段。
起点位于黔西南州普安县与晴隆县交界的沪昆高速(G60)新寨河特大桥的西岸,途经地久、王家寨、马路河、长耳营、雨樟、格沙屯、万屯止于兴义市红岩洞,接汕昆高速公路顶效枢纽互通,路线全长70.91km。
晴隆至兴义高速公路路线途径多处高烈度地震区域,所以在很多隧道工程中,都要重点考虑隧道的抗震问题,结合经验对地震破坏形式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预防。
1隧道破坏的主要形式1.1地面断裂错动:处在地震断裂带上的建筑物、公路、桥梁及隧道等,往往会因为地面发生断裂错动,而发生破坏或者倒塌等破坏现象,隧道会发生衬砌的剪刀移位等破坏。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高速公路隧道塌方是指高速公路隧道内部结构发生破坏,导致土石坍塌进入隧道内部的现象。
塌方是一种严重的事故,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下水、地震和气候等。
地质条件是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如岩石的稳定性、断层、地层倾斜度等。
地下水的渗漏和积聚也会对土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地震活动是引发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重要原因之一,地震会导致地下岩石的破裂和变形,从而引发塌方。
气候变化也会导致土体的膨胀和收缩,增加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风险。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设计、施工和维护等方面。
设计不当是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重要原因之一,如设计中未考虑地质特征、地下水渗漏等因素,导致隧道结构的薄弱点。
施工过程中的操作不当也会引发塌方,如爆破挖掘引起的振动和震荡。
维护不及时也是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之一,例如隧道排水系统失效、边坡崩塌等。
首先是加强地质勘察和设计,通过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下物质的特性和规律,为设计提供准确的地质信息。
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质因素和工程建设要求,合理布置隧道结构,避免存在薄弱点。
其次是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监测和测量,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中的问题,确保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
特别是在爆破挖掘过程中,要合理控制爆破参数,减小振动和震荡对土体的影响。
再次是加强维护管理,定期检查和维修隧道结构。
定期检查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和排水系统的功能性,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对边坡进行加固和防护措施,防止边坡崩塌引发塌方。
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针对这些原因,可以采取地质勘察和设计、施工管理、维护管理等多种措施,加强高速公路隧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塌方事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速公路隧道地震破坏的形式及预防措施摘要:高速公路隧道的地震破坏会形成很大的安全隐患,本文
对高速公路隧道地震破坏形式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预防措施。
关健词:高速公路隧道;地震;破坏形式;预防措施
abstract: highway tunnel of earthquake damage will greatly potential safety problems, this paper highway tunnel form of earthquake damage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with a specific situation.
keywords: highway tunnel; the earthquake; the destroy form;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u4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通常会经过一些高烈度地震区域,尤
其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在高烈度地震区进行隧道工程施工时,需要全面考虑隧道的抗震问题。
晴隆至兴义高速公路是《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678网)中“六纵”毕节至兴义高速公路的组成路段,同时也是联接沪昆、汕昆国家高速公路的重要联线,也是拟申请新增国高毕节至河口中的一段。
起点位于黔西南州普安县与晴隆县交界的沪昆高速(g60)新寨河特大桥的西岸,途经地久、
王家寨、马路河、长耳营、雨樟、格沙屯、万屯止于兴义市红岩洞,接汕昆高速公路顶效枢纽互通,路线全长70.91km。
晴隆至兴义高
速公路路线途径多处高烈度地震区域,所以在很多隧道工程中,都
要重点考虑隧道的抗震问题,结合经验对地震破坏形式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预防。
1隧道破坏的主要形式
1.1地面断裂错动:处在地震断裂带上的建筑物、公路、桥梁及隧道等,往往会因为地面发生断裂错动,而发生破坏或者倒塌等破坏现象,隧道会发生衬砌的剪刀移位等破坏。
1.2崩塌、滑坡、泥石流破坏:地震很容易造成高速公路沿线的山体发生崩塌、滑坡或者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对地表的建筑和路线会形成严重的破坏,如边坡破坏造成隧道结构的傍山偏压隧道,大面积的掩埋等形式破坏,这种形式的破坏对隧道损害严重,而且抢险也非常艰难。
晴隆至兴义高速公路沿线的山区非常多,所以隧道工程中应该考虑到这种问题。
1.3地基不均匀沉降;地震时,地基的失稳会导致地表发生不均匀的沉降现象,这种破坏形式通常表现在砂土液化、地面沉降、地基的承载力丧失,进而导致隧道衬砌破坏,隧道的衬砌属于刚性支护,所以其抗弯剪的能力较差,在地震的作用之下,往往会发生地基开裂甚至塌方破坏等问题。
隧道的开裂破坏通常表现为衬砌的横向开裂和综合纵向开裂。
1.4隧道口塌方
隧道洞口塌方在地震作用下较为常见,当隧道的洞身主体结构抗震能力较强时,地震作用下可能会出现开裂或者变形的情况,隧道本身的塌方现象可能很少,但是由于隧道口能够受到围岩的约束
作用较小,通常为浅埋形式或者存在围岩风化破碎等问题,所以在地震作用下,很容易造成隧道口衬砌的开裂或者塌方破坏形式,进而堵塞住隧道口,造成交通影响。
2隧道地震的影响因素
2.1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影响因素
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直接体现在地震的级数上,但是地震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程度,还与离震中的距离和震源的深度有关。
地震的列席主要是指在某一区域的地面建筑物,在地震的作用下所受破坏的程度,这是确定震级和震中距的主要参数。
通常情况下地表所受到的地震破坏的影响程度,是用地震的烈度来衡量的。
也就是说是震的级数越大,距震中的距离越小、震源的深度深度越浅,地震的烈度就越大,对地面建筑的破坏程度也就越大。
2.2隧道结构埋深的影响因素
在sunil sharma的研究中,隧道及地下结构物的埋深受地震影响表明,当隧道的埋深大于50m时,破坏的程度较小,在300m以下时则没有严重的破坏。
因此,研究表明,由于地下结构的震动变形往往受到围岩土体的约束力作用,来抑制地震的破坏影响,当结构的埋深越深时,隧道所受到的地震破坏就会越小。
2.3地质条件的影响因素
受隧道所处地段的地质条件影响,地震的破坏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由于地震波的传播受地层岩性的影响较大,所以对地下及地表建筑结构的破坏能力也有所不同。
通过研究一系列的研究证明,比
如处在松散地层这种阻尼比较大地质条件的隧道中,在地震剪力的作用下所受到的破坏程度较高,也就是在围岩中的隧道较容易受到地震的破坏。
2.4结构模式的影响因素
据统计,在各种隧道结构中,衬砌较厚且质量较好的隧道工程,受到的地震破坏,较衬砌较薄的隧道工程受到的地震破坏程度小得多。
另外,隧道结构的断面形式和强度也是影响地震破坏的重要因素,在地下结构与竖井、楼房等结合处,地下结构断面发生变化的部位、地下结构与地面结构的交界处、隧道的转变处、两洞的相交处以及紧急避车带等部位都是地震破坏的主要部位。
3地震破坏的预防措施
3.1设计阶段的预防措施
3.1.1隧道的选线:隧道的线路应该尽量以垂直的构造方向来展开,尽量以最短的距离穿越地震活动带,这是隧道工程选线的基本前提;当线路布设在v字形的山谷地段时,如果山坡上的积土过厚、岩层较为破碎或者存在危岩和落石隐患,在地震时就较容易发生崩塌、滑坡、落石或者泥石流等灾害,所以不适合修筑路基及深长路堑,应该以隧道形式通过。
如必须以路基形式通过,就应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预防各种次生灾害对公路的破坏;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应该尽量避免在稳定性较差的大型滑坡、岩堆以及错落体位置修筑隧道口,也要避免在高陡峭的悬崖下面修筑隧道;隧道的高程可选择河谷的高位,同时要尽量避开一些可能在地
震后形成堰塞湖的地段。
3.1.2隧道抗震设防的选择:隧道工程的抗震标准选择,应该充分考虑以隧道所处的地震带范围岩体级别,同时也应该考虑工程造价问题。
隧道工程的设防标准选择时,可根据以往的地震烈度和科学勘察来确定,抗震设防标准应该严格的确定,它是保证隧道工程稳定性的基础。
对于抗震设防地段的建筑材料应该比普通地段的设防等级至少高出一个等级
3.13 抗震技术方面的预防措施
3.2.1.钢纤维混凝土喷射支护技术:钢纤维喷射混凝土能够有效提高劈拉强度,它比普通的混凝土强度提高了40%~60%,其抗剪的强度也能够提高60%~80%,这种新技术完全能够满足ix度的抗震设防需要;钢纤维喷射混凝土技术,还可以有效减少初期支护挂网的施工工序,进而可以减少掘进的施工循环时间,提高施工速度;此种技术的抗裂性能远远超过普通混凝土,它能够有效提高隧道的抗震效果,尤其适合应用于大跨度和大断面的隧道工程中。
3.2.1隧道的防排水措施:隧道的防排水措施如果应用合理,能够有效改善地震的破坏影响,防排水措施可采用注浆堵水和安装排水盲沟的技术,另外还应该在二次衬砌和初期支护之间加设防水层,并在衬砌材料中使用防水性能较好的高等级混凝土。
在隧道的特大涌水处衬砌防水层加入pvc防水板,以达到良好的防水效果。
3.2.3采用综合的开挖方法:隧道施工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岩层特点选择不同的开挖方案。
如果洞口的地层比较软弱,可采用多
台阶的两侧导坑开控法,在洞身段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开挖方式。
同时在开挖的过程中,应该随时对围岩的情况进行检测,保证开挖的安全和符合抗震的要求。
4结论
晴隆至兴义高速公路的隧道工程较多,而且多处在地震带附近,所以对隧道的抗震要求也较高。
在隧道工程的施工勘察设计阶段,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地震影响因素,作到合理的预防、科学设计;在施工阶段,可应用较为先进的抗震施工技术,以提高隧道的抗震效果,尽量保证隧道工程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皇民,刘马群,王安华,郭廷喜.隧道地震破坏的主要形式及影响因素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年第1期.60~62.
[2]杨帆.高列席地震区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j].隧道地下工程.93~96.
[3]李林,邓勇.高地震区广甘高速公路隧道抗震设计的探讨[j]路基工程.2009所第3期.69~70.
作者简介:张永生(1972.5--),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东聊城,工作单位:聊城三山公路工程监理有限公司,专业:土木工程系测量工程专业,主研方向:公路工程。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