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带来的危害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地震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地震地震地震是指地球上发生的一种地震波运动,是地球内部发生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并可造成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地震的研究与预测,将有助于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一、地震的成因地震的成因有两种,一是内部力引起的构造性地震,二是岩石物理学所述的理化性地震。
地球的表层由若干块构成,这些块是活动的,它们在基底上移动。
当有块发生移动时,会形成地震波,从而引起地震。
此外,当地壳岩石内部破裂,形成一定规模的破裂面时,也会引起地震。
二、地震的分类地震可以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是在地壳浅部发生,深源地震在地壳深部(深约150~700千米)发生。
地震的另一种分类是按照产生的能量大小来划分,即地震的等级。
地震等级指地震短周期地震振幅,反映了地震能量的大小。
目前常见使用的是里氏震级和能量震级两种评判标准。
常见的地震等级有5级、6级、7级、8级和9级等。
三、地震的危害地震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伤亡。
地震产生的震波和震动会对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毁坏,造成人员伤亡。
(2)经济损失。
地震对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造成的损失,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社会动荡。
地震对社会的影响,容易诱发社会动荡。
四、地震的预测地震的预测是地震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但目前仍然没有找到一种可靠的地震预测方法。
对地震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希望未来能够找到一种准确的地震预测方法,降低地震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五、如何自救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
如果在室内,要迅速躲到桌子下或墙角处,以避免物品坠落砸伤自己。
当地震结束后,要及时检查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安全状况,确保无人员伤亡后再进行其他行动。
自然灾害对人的危害

自然灾害对人的危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原因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发生而引起的人类在物质、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所遭受的直接和间接的伤害。
灾害的影响范围广泛,无处不在。
自然灾害总是伴随着破坏和毁灭。
它犹如一把利刃,随时划破人类的心灵,让人们惊恐和无助。
地震地震是地球外部和内部的力量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地震的危害来自其短时间内频繁发生的地面震动和能量释放,从地面上的建筑物到地下的管道系统等都可能受到严重破坏。
地震还可能带来余震和海啸等次生灾害,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地震的破坏力是难以想象的。
在历史上,大量的人因为地震而死亡,地震也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
需要注意的是,在受灾地区,地震会使得社会秩序混乱,道路、供水及通讯等基础设施被破坏,避难所、医疗和食品等物资缺乏,疾病和社会矛盾也有可能随之而来。
台风台风是一种强大的热带气旋,它会带来严重的风暴、暴雨和风浪等灾害。
台风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对灾害影响因素很大,例如,比较强的台风可能引发洪水、崩塌、泥石流和海啸等灾害。
由于台风常常伴随着强风和暴雨,因此它会对建筑物、桥梁以及其他重要的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的破坏。
此外,台风还可能汇集和带来大量的水汽,引发洪灾和泥石流等二次灾害。
这些灾害会使得居住在台风路径上的人们面临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的重大威胁。
远程地震远程地震是指发生在海底的地震,其震源距离海岸线很远的地震。
这种地震会引起非常严重的海啸,海啸带来的危害被称为“海啸灾害”。
海啸可以是巨浪,也可以是猛烈的洪水,在破坏力方面可与地震相媲美。
由于海啸波特别快,人们很难逃脱,也很少有避难的地方。
海岸线的走向和形状、地质结构等因素,都会影响海啸的进攻方向、速度和破坏力。
如果进行有效的预警和救援工作,人们有可能减轻海啸灾害造成的伤害。
极端天气极端天气(如极端高温、大风、暴雨、洪水等)是指出现在短时间内温度、气压、风速、降雨量等极端参数的天气现象。
这种天气现象可能会导致生命和财产方面的损失。
发生地震时会带来什么危害

发生地震时会带来什么危害发生地震时会带来什么危害1、房屋修建在地面,量大面广,是地震袭击的主要对象。
房屋坍塌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恶果是砸压屋内人员,造成人员伤亡和室内财产破坏损失。
2、人工建造的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通信、供水、排水、燃气、输油、供暖等生命线系统,大坝、灌渠等水利工程等,都是地震破坏的对象,这些结构设施破坏的后果也包括本身的价值和功能丧失两个方面。
城镇生命线系统的功能丧失还给救灾带来极大的障碍,加剧地震灾害。
3、工业设施、设备、装置的破坏显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影响正常的供应和经济发展。
4、牲畜、车辆等室外财产也遭到地震的破坏。
5、大震引起的山体滑坡、崩塌等现象还破坏基础设施、农田等,造成林地和农田的损毁。
发生地震时注意事项。
6、迅速远离房屋、建筑物、山体、湖泊,转移到空旷、平坦的地方。
地震发生时自救措施地震逃生自救方法。
不同场合发生地震逃生自救的方法是不同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逃生方法,身在屋内的逃生方法,首先把门打开确保出口,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所以,要将门打开,确保出口,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要及时把家里的火关掉,免得发生火灾,造成二次伤害,可以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地震时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如果是在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地震发生后,宜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如果是乘坐在电梯内发生地震,要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离开。
地震的危害

地震的危害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其危害包括:
建筑物和设施损坏:地震可能导致房屋、公共设施、道路、桥梁等建筑物和设施严重损坏,甚至倒塌。
生命损失:地震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地面开裂等,从而造成人员伤亡。
环境污染:地震可能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导致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
社会经济影响:地震可能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严重影响,如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受到破坏,交通、通信中断等。
心理和精神影响:地震可能对当地居民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创伤,需要心理治疗和支持。
因此,地震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应对。
地震的危害具体有哪些

地震的危害具体有哪些(一)什么叫地震灾害1、地震灾害。
强烈的地震,会引起地面强烈的振动,直接和间接地对社会及自然造成破坏。
直接破坏如:由于地面强烈震动引起的地面断裂、变形、冒水、喷沙和建筑物损坏、倒塌以及对人畜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等。
这种由地震引起的破坏,统称为地震灾害。
2、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是指:由于强烈的地震使山体崩塌,造成滑坡和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造成瘟疫流行;引燃易燃易爆物造成火灾、爆炸;由于破坏管道造成毒气泄漏;细菌和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对人畜生命造成威胁等等。
城市是个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区,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地震造成次生灾害尤为突出,如1975年2月4日我国海域发生的7.3级地震,造成鞍钢因此停电停水而冻结,高炉停产;造成营口水电设施被破坏,全市停水停电,使城市瘫痪。
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发生的7.8级地震,使开滦矿供电中断,用水猛增,矿井被淹;使天津碱厂白灰埝滑坡导致30多人丧生;使化工厂阀门被破坏并溢氯毒死5人。
1964年6月19日,日本新宿7.5级地震,使油库受震起火,大火烧了360小时,直至原油被烧尽,300多所民房,工厂无一幸免。
1906年4月18日美国旧金山8.3级地震,导致火炉翻到一起大火,供水系统破坏,大火持续三天三夜,10平方公里市区因而化为灰烬。
地震引起人体的损伤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有建筑物的坍塌、煤气泄漏、触电、溺水和火灾。
其中最多的致伤致死原因是建筑物坍塌。
此外,地震的震动和恐怖心理,会使原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病的人病情加重、复发或猝死。
3、地震是引起火灾的原因。
强烈地震发生后,随着房屋的倒塌,电网被拉断,煤气、油库、石油及天然气挂鲜活易燃易爆危险品被破坏并遭遇明火而引起火灾。
据历史资料记载,火灾是地震时最常见的一种次生灾害。
4、地震时要注意水患。
地震如果发生在沿海,能激起巨大的海浪,造成海啸。
发生在水库附近时,则易造成坝堤震裂,出现意外的险情。
地震的危害和预防措施有哪些

地震的危害和预防措施有哪些(一)什么叫地震灾害1、地震灾害。
强烈的地震,会引起地面强烈的振动,直接和间接地对社会及自然造成破坏。
直接破坏如:由于地面强烈震动引起的地面断裂、变形、冒水、喷沙和建筑物损坏、倒塌以及对人畜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等。
这种由地震引起的破坏,统称为地震灾害。
2、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是指:由于强烈的地震使山体崩塌,造成滑坡和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造成瘟疫流行;引燃易燃易爆物造成火灾、爆炸;由于破坏管道造成毒气泄漏;细菌和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对人畜生命造成威胁等等。
城市是个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区,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地震造成次生灾害尤为突出,如1975年2月4日我国海域发生的7.3级地震,造成鞍钢因此停电停水而冻结,高炉停产;造成营口水电设施被破坏,全市停水停电,使城市瘫痪。
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发生的7.8级地震,使开滦矿供电中断,用水猛增,矿井被淹;使天津碱厂白灰埝滑坡导致30多人丧生;使化工厂阀门被破坏并溢氯毒死5人。
1964年6月19日,日本新宿7.5级地震,使油库受震起火,大火烧了360小时,直至原油被烧尽,300多所民房,工厂无一幸免。
1906年4月18日美国旧金山8.3级地震,导致火炉翻到一起大火,供水系统破坏,大火持续三天三夜,10平方公里市区因而化为灰烬。
4、地震时要注意水患。
地震如果发生在沿海,能激起巨大的海浪,造成海啸。
发生在水库附近时,则易造成坝堤震裂,出现意外的险情。
尤其是水库,如果决口,必将造成相当大的损失。
比如,1786年6月1日我国四川省康定南发生7.5级地震,大渡河沿岸山崩引起河流堵塞,断流10日后河道溃决,高数十丈的洪水汹涌而下,淹没民众十万余人。
所以,平时要做好抗震加固等预防工作,做到有备无患。
(二)地震是怎样破坏房屋的。
地震时房屋的破坏,是由于地震波在短时间内强烈冲击的结果。
地震波的冲击使房间产生复杂的震动,当超出房屋的抗震能力时,房屋便会被破坏。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防护措施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在不同程度上会对建筑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需要考虑到地震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相关的防护措施。
一、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1. 结构失稳:地震引起的振动会导致建筑物的结构失稳,使其无法承受振动力量而发生倒塌的风险。
2. 地基沉降:地震会引起土壤的液化现象,导致建筑物的地基沉降,加剧建筑物的振动。
3. 墙体开裂:地震振动会导致建筑物墙体出现开裂现象,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4. 设备损坏:地震还可能引起建筑物内部设备的损坏,如电梯、管道等,增加人员逃生的难度。
二、防护措施1. 结构设计:建筑物在设计阶段应考虑地震的影响,采用抗震设计原则,包括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支撑结构、设置减震器等。
2. 地基处理:在选址阶段,要充分了解地基情况,选择稳定的地基,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3. 抗震设备:在建筑物内部安装抗震设备,如减震支架、减震器等,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内部设备的损坏,增加人员逃生的安全性。
4. 检修维护:定期对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的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修复裂缝、损坏等问题,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
5. 应急预案:建立地震灾害的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疏散、紧急救援等,提高人员在地震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结语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建筑物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结构设计、地基处理、抗震设备的安装和维护,以及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行业应积极应对地震灾害,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
地震带来的危害以及地震小知识

地震带来的危害以及地震小知识地震引发的一系列危害火灾:这是首屈一指的地震次生灾害。
烈火不仅烧毁住宅和各种建筑物,还会烧死烧伤人。
在强烈地震时,尤其是现代化的大城市地区的地震,其火灾往往比地震本身还可怕。
海啸:海啸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是海震的主要次生灾害。
但在我国大陆沿海,一般不会发生这种灾害。
瘟疫:1556年华县地震时,瘟疫或流行性疾病曾夺去数以10万计未被地震压塌而死的灾民的性命,可见瘟疫这种次生灾害也是极为可怕的。
瘟疫的产生完全是由地震压塌的人、畜、禽的尸体腐烂、细菌蔓延引起的。
一场强烈地震后,要赶快清除和深埋人畜家禽的尸体,采取有效的消毒灭菌措施,防止瘟疫的滋生和蔓延。
滑坡和崩塌:这类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原区,由于地震的强烈振动,使得原已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山崖或原坡发生崩塌或滑坡。
这类次生灾害虽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毁灭性的,使整村整户人财全被埋没。
水灾:地震如使水库的坝体开裂倒毁或使大河的堤坝决裂,都会造成水灾。
此外,地裂、泥石流、喷砂冒水、地面塌陷、有毒液体和气体的外溢泄漏、地面变形等等也都是地震的次生灾害,它们都可能致人死伤、破坏建筑物、破坏交通运输,毁坏耕地农田等。
因此,我们对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不可等闲视之,而应积极地防御。
地震小知识1.什么是震级?什么是烈度?震级是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地震大小的量度。
目前记録到的最大震级是8.9级。
一次地震只能有一个震级。
震级相差1级,能量约差30倍。
地震烈度是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烈度分为Ⅻ度。
一般来说,震中区烈度最高,破坏最大;距震中区越远,烈度越低,破坏程度也越小。
例如1975年7月28日唐山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而在北京的破坏程度只有Ⅴ度。
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却是随距离震中的远近而不同,有时还会存在数个烈度异常区。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而且还跟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特征等有关。
一般而言,震源浅、震级大的地震,破坏面积较小,但震中区破坏程度较重;震源较深、震级大的地震,影响面积较大,而震中区烈度则较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
海啸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啸的海浪冰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
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
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
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
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