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分型和相关指标

合集下载

糖尿病评判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糖尿病评判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糖尿病评判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异常,无法有效控制血糖的浓度,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健康问题和并发症的发生。

为了准确评判一个人是否患有糖尿病,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评判标准。

这些评判标准主要是通过测量患者的血糖水平来确定糖尿病的存在与程度。

通常,医生会进行多次血糖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以及病史、症状等综合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常见的血糖评判标准包括空腹血糖浓度、餐后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

空腹血糖浓度是最常用的评判标准之一,它反映了人体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水平。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浓度应该在3.9 mmol/L(70 mg/dL)至6.1 mmol/L(110 mg/dL)之间,而超过这个范围则可能被诊断为糖尿病。

餐后血糖浓度是指进食后两小时内的血糖水平,它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血糖控制情况。

正常人的餐后血糖浓度应该在7.8 mmol/L(140 mg/dL)以下,而超过这个范围则可能意味着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存在。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评判一个人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红细胞内被糖化的血红蛋白,它的浓度可以反映出过去两至三个月内的血糖平均水平。

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应该在4至6之间,而超过这个范围则可能表示血糖控制较差。

综合以上评判标准,医生可以准确地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糖尿病,并确定其糖尿病的类型和程度。

糖尿病评判标准的制定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有效控制和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因此,深入了解糖尿病评判标准的意义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含以下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在概述部分,介绍糖尿病是一种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障碍相关的慢性代谢疾病,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

糖尿病的分型和诊断

糖尿病的分型和诊断

糖尿病的分型和诊断1糖尿病病因及临床表现糖尿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高血糖。

当人体出现胰岛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受损,则会引发高血糖症状。

长时间会对眼、肾、心脏、神经以及血管等产生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

糖尿病的主要病因一般受两大因素影响。

其一是遗传因素,比如1型和2型糖尿病具有较为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呈现家族性发病倾向。

目前通过诊断治疗发现,有将近1/4-1/2的患者存在糖尿病家族史。

同时临床上至少有超过60种遗传综合征伴有糖尿病,如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2型糖尿病现已发现胰岛素基因、线粒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等存在突变。

其二,环境因素影响。

患有1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存在免疫系异常的情况,常见现象有感染腮腺病毒、风疹病毒后,对胰岛素β细胞产生破坏性。

而引发2型糖尿病的环境因素主要为暴饮暴食、体力活动减少导致肥胖,血糖水平升高。

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则是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等,形成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当患者发生酮症中毒时,上述临床表现更为突出。

同时部分糖尿病患者还表现为疲乏无力、肥胖等症状,如未及时进行诊断,体重趋向下降。

2糖尿病分型目前阶段对糖尿病的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1型糖尿病。

主要发病人群为青少年、儿童等,患病后胰岛功能丧失,为控制血糖需长期皮下注射胰岛素。

(2)2型糖尿病。

主要发病人群为成年人,包含老年人在内。

该病型患者的胰岛功能尚未完全丧失,可采用口服药物或者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

1.妊娠糖尿病。

该分型主要是患者在妊娠期间出现血糖水平异常情况,病情程度较轻,可通过控制饮食、运动锻炼等进行缓解。

如无疗效,才可采用胰岛素治疗。

2.特殊类型糖尿病。

这一类糖尿病大多与遗传和基因突变具有密切联系。

3糖尿病诊断标准对糖尿病的诊断,主要是对血糖水平进行测量,并结合患者症状表现进行综合诊断。

当前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如下,同时医生在诊断时应当紧密结合临床症状。

比如患者出现一次空腹或餐后血糖达到以下诊断标准,则可判定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

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

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增加HbA1c为糖尿病诊断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最大的更新点是增加了糖化血红蛋白(HbA1c )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既往我们主要依据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 小时血糖。

更新的原因是HbA1c可以稳定地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和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相关,也作为糖尿病控制的目标之一,并且检测时不需要空腹,缺点是价格较贵。

应用HbA1c诊断糖尿病的条件:01 检测方法需标准化。

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专家共识》(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所用的方法应该可溯源至国际临床化学与医学实验室联盟(IFCC)参考方法,厂商应提供可溯源至IFCC 参考方法的相关证明,实测值与可接受参考值(真值) 的差值在±0.5% HbA1c 范围内,如达到此测定质量目标,则应满足室内变异<2.0%。

02 存在影响红细胞寿命的疾病时不能使用HbA1c。

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影响红细胞寿命的因素会影响HbA1c的数值,比如血液透析,近期失血会引起HbA1c假性降低。

对于血糖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是又高于正常的一种中间状态,指南称为“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分类标准,即:与我国指南稍有不同的是,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使用“糖尿病前期“ (Prediabetes)的概念,包括了空腹血糖受损和/或糖耐量减低和/或HbA1c 在5.7–6.4%之间。

糖尿病前期与肥胖症(尤其是腹部或内脏肥胖症),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和/或低HDL胆固醇)以及高血压相关,将来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高 (Cai, Zhang et al. 2020)。

需要指出,糖尿病前期是可逆的,部分人群经过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后,可以使血糖保持稳定甚至恢复到正常水平。

糖尿病分型诊断标准

糖尿病分型诊断标准

糖尿病分型诊断标准糖尿病(Diabetes)是一种全球疾病的流行,严重危害全世界的健康。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报告,截至2019年底,中国患糖尿病的患者已达到4350万例,占比9.7%,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比约93%。

糖尿病的种类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在我国是罹患糖尿病的主要类型。

糖尿病病变的发生受多个因素影响,涉及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个面向。

此外,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也较为复杂,包括机体抗糖基因的变异、胰岛素的分泌与内分泌激素的抵抗性等。

因此,根据不同病因、发病机制,糖尿病又被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受损、胰岛素抵抗性等原因引起,多见于年轻人,临床表现主要是溶糖率过高、尿糖,一般不伴有肥胖症。

2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分泌正常或有一定减少,但由于抵抗性失调导致的高血糖症,临床表现多为体重增加、血糖升高等,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常伴有肥胖症。

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主要是指前面两种糖尿病的混合状态,多见于肥胖儿童及青少年,当前的疗法仍以控制体重为主,重点减轻体脂肪和血糖升高,并改变生活方式调节血糖水平。

此外,糖尿病分型诊断标准也会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有所不同,如糖耐量试验(GTT)、血糖值、血氧饱和度(SpO2)、胰岛素尿联合试验(ITG)等。

糖尿病分型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一、实验室检查:不同糖尿病类型的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检测,主要包括血糖值、空腹血糖值、糖耐量试验(GTT)、胰岛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值、C反应蛋白值、血氧分压值等。

二、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诊断症状,主要包括体重超标、血糖升高、夜间多饮尿等,进行临床诊断。

三、放射学检查:通过影像学检查,检测胰腺、肝脏、脾脏等胰岛素分泌的正常情况,以确定不同的糖尿病类型。

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不仅关系到病人的健康,也是有关全球疾病控制的重要一环。

通过正确的糖尿病分型诊断,可以为病人提供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

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

《糖尿病诊疗指南 2023 版解读》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糖尿病的诊疗指南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2023 版糖尿病诊疗指南的发布,为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学、规范和精准的指导。

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重要内容和意义,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糖尿病的定义和诊断标准糖尿病的定义是指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

2023 版糖尿病诊疗指南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的血糖水平。

具体如下:1. 空腹血糖≥7.0mmol/L 可诊断为糖尿病。

2. 随机血糖≥11.1mmol/L 可诊断为糖尿病。

3. OGTT 中 2 小时血糖≥11.1mmol/L 可诊断为糖尿病。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糖尿病时应排除其他引起血糖升高的因素,如应激、药物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和监测指标,其诊断切点为≥6.5。

二、糖尿病的分型糖尿病的分型主要依据病因和发病机制,2023 版指南将糖尿病分为 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四大类。

1. 1 型糖尿病1 型糖尿病通常发病较急,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起病时多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是其主要发病机制。

胰岛素绝对缺乏是 1 型糖尿病的特征,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2. 2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占糖尿病患者的大多数。

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相互作用有关。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 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但多数患者仍可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

糖尿病分型和诊断

糖尿病分型和诊断

糖尿病分型和诊断说起糖尿病,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其作为一种终身疾病,要求在诊断后坚持治疗,以此来控制病情进展。

那么,该如何诊断和治疗糖尿病?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进行简要论述。

1.什么是糖尿病?临床上,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体力活动减少、进食过多、遗传等因素引发,主要表现为多饮、体重减轻、多食、多尿等症状。

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存在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血管、心脏、肾等损害或功能障碍。

2.糖尿病的分型和诊断(1)分型。

①1型糖尿病。

临床上比较少见,常在幼年、青少年阶段发病,占糖尿病患者的1%,发病机制:胰岛素β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缺乏或减少;②2型糖尿病。

比较常见,占糖尿病患者的95%,病因: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抵抗不足;③特殊类型糖尿病。

主要包括这样几种:其一,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引发的糖尿病,罕见,有家族遗传史。

胰岛素受体基因异常,影响着胰岛素作用的发挥,导致胰岛素抵抗;其二,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引发的糖尿病,罕见,有家族遗传史。

基因突变使胰岛素β细胞功能缺陷,导致胰岛素减少;其三,胰腺外分泌疾病引发的糖尿病,罕见,多继发于全身代谢疾病、胰腺疾病;其四,化学品或药品引发的糖尿病,罕见,和药物的毒副作用相关,如抗肿瘤药物、皮质激素类药物等;其五,其他内分泌疾病引发的糖尿病,如嗜铬细胞瘤、肢端肥大等疾病;其六,感染引发的糖尿病,罕见,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病毒感染,使胰岛素细胞受损,从而引起糖尿病。

此外,还包括其他和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④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或妊娠早期无糖尿病,妊娠24周后发现糖尿病,病因:妊娠后胰岛素抵抗增加,或胰岛素分泌不足。

(2)诊断。

①有糖尿病症状,如体重下降、多饮等。

随机血浆葡萄糖≥11.1mmol/L;②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③ OGTT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空腹血糖损伤:空腹血浆葡萄糖≥6.1mmol/L,但<7.0 mmol/L;糖耐量损伤:OGTT2小时血浆葡萄糖≥7.8 mmol/L,但<11.1 mmol/L。

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和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和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和标准【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空腹血糖水平2.餐后 2 小时血糖水平3.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二、糖尿病的分型及治疗方法1.一型糖尿病2.二型糖尿病3.治疗方法:饮食控制、降糖药物、胰岛素治疗正文(篇1)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病率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基于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常见分型以及治疗方法。

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空腹血糖水平: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水平在 3.9-6.1mmol/l 之间。

如果空腹血糖水平高于 7.0mmol/l,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如果空腹血糖水平在 6.1-7.0mmol/l 之间,则被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或又称为糖耐量减低。

2.餐后 2 小时血糖水平:餐后 2 小时血糖是指进食后 2 小时测量的血糖水平。

正常人的餐后 2 小时血糖水平在3.9-7.8mmol/l 之间。

如果餐后 2 小时血糖水平高于 7.8mmol/l,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如果餐后 2 小时血糖水平在 7.8-11.1mmol/l 之间,则被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或又称为糖耐量减低。

3.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是一种诊断糖尿病的方法,主要通过测量空腹血糖、餐后半小时血糖、餐后 1 小时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以及餐后 3 小时血糖水平来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

在诊断糖尿病时,主要看空腹血糖和餐后 2 小时血糖水平。

二、糖尿病的分型及治疗方法1.一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糖尿病,主要发生在年轻人身上。

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胰岛素泵或注射胰岛素,以平稳控制血糖。

2.二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利用障碍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糖尿病,主要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尤其是肥胖者。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以及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治疗。

总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血糖水平,治疗方法则根据糖尿病的类型和个体情况制定。

糖尿病诊断标准、分型和相关指标

糖尿病诊断标准、分型和相关指标

★新的糖尿病分型与原分型的区别是:
1. 取消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 病的名称;
2. 保留了1型和2型糖尿病名称,但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拉伯数字1、 2代替罗马字Ⅰ、Ⅱ;
3. 取消了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 4. 不再把糖耐量异常作为糖尿病的一种临床类型; 5. 少数1型糖尿病无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证据,被
6、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GHB)
成人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主要为HBA1(占HB总量的97%) 在高血糖的作用下发生缓慢连续的非酶促糖化反应的产物, 即 血红蛋白分子的β链N末端颉氨酸的氨基与己糖(主要是葡萄糖) 结合成糖化血红蛋白, 分为四 (HBA1a1,HBA1a2,HBA1b,HBA1c), 其主要形式为 HBA1c(占HB总量的4-6%)。
可排除糖尿病:
1、如糖耐量2小时血糖7.8-11.1 mmol/L之间,为 糖耐量低减;如空腹血糖6.1-7.0mmol/L为空腹 血糖受损,均不诊断为糖尿病。
2、若餐后血糖<7.8 mmol/L及空腹血糖 <5.6mmol/L可以排除糖尿病。
二、修改后的糖尿病分型为:
① 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 包括免疫介导和特发性两类;多见于青少年 ②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缺乏,或 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伴胰岛素抵抗;多见于40岁后人 群 ③其它特异性糖尿病:多种特殊原因造成的低血糖; ④妊娠期糖尿病。
确诊为糖尿病: 1、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 11.1mmol/L 。 2、无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 ≥11.1mmol/L,重复测试一次,仍达以上值者。 3、无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 ≥11.1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 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
谷氨酸脱羧酶是抑制神经递质氨基丁酸的生物合成酶,存在 于人和动物的胰岛、脑组织中。
目前认为该抗体的产生是由于机体感染柯萨奇病毒后,因病 毒蛋白系列与GAD的氨基酸序列相似而产生的交叉免疫反应。
初发1型糖尿病患者血液GAD-Ab阳性率可达70%~80%, 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液中的阳性率较低甚至无法测 出。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分型及相关指标
江西华星医学检验中心 学术交尿病的分型 三、1、2型糖尿病介绍 四、糖尿病相关实验室检查 五、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
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糖尿病学会公布,同 年得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的认同,并建议在中国 执行。 诊断要求的几点说明:
三、2型糖尿病(DM2),亦称非胰岛素依赖
型糖尿病。
●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伴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约占所有糖尿 病患者的90%以上。 ●机理: 由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细胞膜上接受胰岛素的接受体即受 体(铬氨酸受体)发生病变,影响到胰岛素发挥作用,导致空 腹血糖升高至7.0mmol/L以上。其病因不明,现认为由多基 因遗传和环境因素(主要为运动不足和能量相对过剩)共同促 发,种族、家族史、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高脂血症和糖 耐量减退是其危险因素,对上述人群应加强血糖监测。
诊断依据: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于5.5mIU/L(国际单位)但 同时并存有高血糖,即空腹血糖高于7.0mmol/L以上时即可 诊断为II型糖尿病。
四、糖尿病相关实验室检查
1、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 2、胰岛细胞抗体(ICA) 3、胰岛素自身抗体(IAA) 4、胰岛素测定、C肽测定 5、糖化血清蛋白 6、糖化血红蛋白
★新的糖尿病分型与原分型的区别是:
1. 取消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 病的名称;
2. 保留了1型和2型糖尿病名称,但用阿拉伯数字1、 2代替罗马字Ⅰ、Ⅱ;
3. 取消了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 4. 不再把糖耐量异常作为糖尿病的一种临床类型; 5. 少数1型糖尿病无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证据,被
◆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和胰岛细胞抗体的临床意义
(1)、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和胰岛细胞抗体 (ICA)是较好的1型糖尿病免疫预测和诊断指标。
(2)、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GAD-Ab)和(ICA)的检测有 利于从中早期发现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患者的特点是成年发病,病情进展缓慢,早期可表现为非胰岛 素依赖,常误诊为2型糖尿病,但胰岛β细胞存在自身免疫损伤, 最终发展为胰岛素依赖。
4、胰岛素测定(INS)、 C肽测定(C-P):
胰岛素是与C肽以相等分子分泌进入血液的。临床上使用 胰岛素治疗的病人,血清中存在胰岛素抗体,影响测定血 胰岛素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测定C肽水平,来了解 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状态。
5、糖化血清蛋白(giycosylated serum protein, GSP)
2、胰岛细胞抗体(ICA):
此抗体导致胰岛β细胞免疫损伤,引起绝对的胰岛素分泌不 足。
初发1型糖尿病患者血液ICA阳性率可达80%以上,其阳性 率随病程的延长而下降,在糖尿病症状出现之后的6个月至3年 内其滴度逐渐降低或消失。
而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阳性率仅1.5%~8.3%,其中有半 数最终诊断为1型糖尿病(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LADA)。
3、胰岛素自身抗体(IAA): IAA是一组能与胰岛素结合的抗体,它不是糖尿病患者体内 特异性抗体。其阳性率不及GAD-Ab和ICA。
IAA绝大部分与胰岛素结合成复合物而使其失去生物活性。 因此IAA的测定能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也是评价药 用胰岛素的理想指标。
IAA有两种。一种与糖尿病发病有关,在糖尿病发病之前就 存在,属自身免疫抗体;另一种是糖尿病发生以后,使用了外 源性胰岛素后产生的抗体。研究发现,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组 IAA高于未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组;1型糖尿病组高于2型糖 尿病组。目前普遍认为,IAA单独测定意义不大,但与前述指 标联合检测,可提高对1型糖尿病的预测程度。
确诊为糖尿病: 1、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 11.1mmol/L 。 2、无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 ≥11.1mmol/L,重复测试一次,仍达以上值者。 3、无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 ≥11.1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 者。
人体中的葡萄糖与血清蛋白的N末端发生非酶促的糖化反应, 其中90%与血清蛋白链内第189位赖氨酸结合, 形成高分子的 酮胺结构, 类似果糖胺, 故将糖化血清蛋白测定称为果糖胺测定。
可排除糖尿病:
1、如糖耐量2小时血糖7.8-11.1 mmol/L之间,为 糖耐量低减;如空腹血糖6.1-7.0mmol/L为空腹 血糖受损,均不诊断为糖尿病。
2、若餐后血糖<7.8 mmol/L及空腹血糖 <5.6mmol/L可以排除糖尿病。
二、修改后的糖尿病分型为:
① 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 包括免疫介导和特发性两类;多见于青少年 ②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缺乏,或 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伴胰岛素抵抗;多见于40岁后人 群 ③其它特异性糖尿病:多种特殊原因造成的低血糖; ④妊娠期糖尿病。
称为特发性1型糖尿病; 6. 2型糖尿病可为胰岛素抵抗为主,也可为胰岛素分
泌缺乏为主。
三、 1型糖尿病(DM1),亦称胰岛素依赖型
糖尿病。
● 是一种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1型糖尿病区别于2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前者的胰岛β细 胞存在自身免疫紊乱现象。 1型糖尿病的形成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易感性加环境因素诱发→自身抗体的出现→胰腺分泌功能逐渐 丧失→糖尿病。 患者循环血液中存在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 抗体(GAD-Ab),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 (IAA)等。 诊断依据:空腹胰岛素低于5mIU/L(国际单位),且空腹 血糖超过7.0mmol/L以上诊断为I型糖尿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