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知识点》期末复习资料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总复习《课内阅读》专项复习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总复习《课内阅读》专项复习课内阅读1:《草原》节选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 )使人惊叹,( )叫人舒服,(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一碧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翠色欲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文中哪句话最突出表现这个特点?用“~~”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这两个词相同的地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千里之内的距离都是绿色,本文形容草原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名著阅读专项资料

六年级上册语文名著阅读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填空。
(24分)1.《童年》是苏联著名作家________ 的小说,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
2.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___________》是一部__________小说,原名《心》。
小说的人物主要是学生、老师以及学生父母等平凡的人。
小说写出了他们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厚而真挚的爱。
3.《小英雄雨来》的作者是________。
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_时期。
雨来住在芦花村,他________的本领非常高。
二、选择题。
(44分)(一) 阅读《小英雄雨来》一书,完成下面的选择题。
(16分)1.书中“十万火急的信”是指()A.信封上插着火柴B.信封上插鸡毛C.信封上既插火柴又插鸡毛D.信封上什么也不插2.人们看到天空中飞翔的两只鹰,会把手搭在眉上,是为了()A.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B.表达对鹰的喜爱C.缅怀雷鸣和洪亮D.表达对鹰的敬畏3.影响雨来成长的是他语文课本上的一句话,这句话是()A.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
B.要做孩子的老师,先做孩子的朋友。
C.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D.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4.书里讲述了雨来成长的故事。
同学们为排演剧目,从书中挑选了三个重要情节,按时间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③①② B. ③②①C.②①③D.①③②(二) 阅读《爱的教育》一书,完成下面的选择题。
(12分)1.科雷蒂是一个()的人。
A.目中无人B.懂事能干C.胆小怯懦D.莽撞2.十一岁的意大利少年把银币、铜币扔出来,是因为()A.他不需要钱B.那三个给钱的人侮辱他的祖国C.他觉得钱太少D.他仇恨所有人3.《牺牲》是《爱的教育》中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下列关于这篇文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牺牲”一词在文中是“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的意思。
部编语文六上期末复习资料

六上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一、课内现代文1.《盼》1.根据拼音写汉字。
xīxī sūsū()斗peng() xiù()筒xīng()味嘟nang()理直气zhuàng()2.阅读文章④——⑰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3.简要分析第②段词语“直到”、“才”在文中的作用。
4.比较下面各组句子的表达效果。
(1)A.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B.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的盒子里。
(2)A. 妈妈,下呢,还在下呢!B. 妈妈,雨还在下呢!5.下列对文章⑤——⑮段的对话内容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省略号表示声音停顿,传达出“我”的不满。
B. 反复要求买酱油,突显了“我”的乖巧懂事。
C. 妈妈拒绝了“我”的请求,显得她不近人情。
D. 表现“我”想尽理由穿雨衣出门,富有童趣。
2《月光曲》1.选字填空。
(1)贝多芬 (谱 普)写了许多 (着 著)名的乐曲。
(2)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 (卷 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3)借着清 (幽 悠)的月光,按起了琴 (健 键)。
(4)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甜 恬)静的脸上,照着她 (挣睁)得大大的眼睛。
2. 根据文章内容,梳理贝多芬的表现及相关内容。
3.文章第3段中盲姑娘的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不然,请结合加点内容简要分析。
①“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②“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4.阅读贝多芬与盲姑娘的对话,回答下列问题。
①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请分析句①中两个“您”字背后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5.对于贝多芬能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光照进茅屋,使一切都笼罩在诗情画意中,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期末复习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单元知识小结一、易读错的字豆腐(fu) 衣裳(shang) 稍(shāo)微陈(chén)列毛毯(tǎn) 马蹄(tí) 点缀(zhuì) 幽(yōu)雅笨拙(zhuō) 单薄(bó) 模糊(hu) 恍(huǎng)然喜鹊(què) 鸣蝉(chán)二、易写错的字陈:右边是“东”。
腐: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缀:右边前三个“又”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德:右边中间有一横。
三、会写词语绿毯陈旧衣裳彩虹马蹄奶豆腐微笑线条柔美惊叹回味乐趣目的地洒脱热乎乎礼貌拘束举杯感人会心点缀幽雅伏案笨拙单薄妩媚模糊花苞衣襟恍然愁怨宅院浑浊参差眼帘照耀文思梦想迷蒙愁怨顺心平淡建德江喜鹊鸣蝉稻花日暮翻墨水如天茅店社林旷野卷地风四、多音字五、形近字六、近义词清鲜—新鲜静寂—静谧羞涩—羞怯拘束—拘谨渲染—衬托朦胧—迷蒙轻灵—轻快单薄—薄弱妩媚—娇媚愁怨—愁闷日暮—黄昏黑云—乌云吹散—吹开孕育—养育摇曳—摇摆凝视—凝望欢迎—迎接顾影自怜—孤芳自赏七、反义词明朗—灰暗舒服—难受静寂—热闹可爱—讨厌迂回—径直拘束—大方雪白—漆黑潇洒—拘谨朦胧—清晰笨拙—灵巧参差—整齐单薄—厚实妩媚—素雅坠落—升腾开放—封闭欢迎—送行热乎乎—冷冰冰断断续续—接连不断硕大无朋—微乎其微八、词语搭配(清鲜)的空气(明朗)的天空(无边)的绿毯(白色)的大花(奇丽)的小诗(明如玻璃)的带子(静寂)的草原(好客)的主人(尖尖)的帽子(会心)的微笑(响亮)的歌声(羞涩)的鄂温克姑娘(星星般)的小花(淡淡)的甜香(幽雅)的甜香(参差)的绿(小小)的花苞(解不开)的愁怨(半树)银妆(一片)莹白(三棵)白丁香(一柄)花蕾(两扇)红窗(一次)春雨九、词语归类1. 含有数字的词语:高歌一曲一碧千里久立四望五湖四海千辛万苦五颜六色2. 形容白色的词语:雪白莹白灰白银白3. 含有“大”字的成语:硕大无朋庞然大物大材小用志大才疏大快朵颐大智若愚十、句子积累1. 比喻句:(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语文部分:一、四字词语填空AABC: (津津)乐道(滔滔)不绝(窃窃)私语(咄咄)逼人(姗姗)来迟(耿耿)于怀(比比)皆是ABAC: 自(言)自(语)自(暴)自(弃)(自)吹自(擂)自(高)自(大)自(卖)自(夸自(生)自(灭)自(始)自(终)自(说)自(话)自(私)自(利)自(由)自(在)自(怨)自(艾)自(作)自(受)相(辅)相(成)相(亲)相(爱)相(反)相(成)相(生)相(成)相(生)相(克)相(因)相(生)相(安)相(受)相(仿)相(效)相(切)相(磋)相(克)相(济)无(忧)无(虑)无(时)无(刻)无(影无(踪)无(缘)无(故)无(边)无(垠)无(拘)无(束)无(穷)无(尽)无(边)无(际)无(法)无(天)无(声)无(息)古(色)古(香)可(歌)可(泣)不(闻)不(问)ABCC: 行色(匆匆)千里(迢迢)小心(翼翼)无所(事事)威风(凛凛)AABB: 缝缝(补补)匆匆(忙忙)结结(巴巴)马马(虎虎)ABCD:德高(望重)别有(用心)左(顾)右(盼)庞然(大物)心(惊)肉(跳)意味(深长)悬崖(峭壁)狂风(怒号)寝不(安席)流连(忘返)思潮(起伏)可见(一斑)水(滴)石(穿)碧空(如洗)身无(分文)溜之(大吉)怒目(圆睁)兴高(采烈)十指(连心)和蔼(可亲)纷至(沓来)世外(桃源)生命(垂危)风雨(同舟)一泻(千里)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北风(呼啸)饱经(风霜)抑扬(顿挫)(忐忑)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长途(跋涉)不甘(示弱)微波(粼粼)不解(之缘)暗无(天日)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无言(以对)雕梁(画栋)巧夺(天工)独具(匠心)引人(入胜)余音(绕梁)不落(窠臼)(雅俗)共赏美不(胜收)(脍炙)人口曲高(和寡)妙笔(生花)(阳春)白雪笔走(龙蛇)不同(凡响)别具(一格)二、补充句子。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复习资料2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复习资料第二单元一、熟记P34“词语盘点”。
听写计分_________________二、背诵并默写P36“日积月累”。
Q__________________三、朗读《詹天佑》《怀念母亲》,背诵《詹天佑》第4自然段。
Q________________四、近义词——周密——喜爱五、反义词崇高——卑微真挚——虚伪凄凉——繁荣普通——特殊甜蜜——苦涩朦胧——清晰精密——粗略平庸——杰出阻挠——支持藐视——重视毅然——犹豫恶劣——优越六、体会句子含义1、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含义:“还没有出世”本意是人没有出生。
外国报纸称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实则是他们瞧不起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是对中国人的蔑视和嘲笑。
课文这样写,更能反衬出詹天佑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品质。
2、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含义:这是语言描写,表现了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含义:这是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内心想法,也是他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动力。
句子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
4、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含义:“频来入梦”,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
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持续涌现祖国的身影,持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
5、不过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含义:“凄凉”,寂寞冷落,凄惨。
说“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说“甜蜜”时因为虽然远离家乡,但也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持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
部编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期末积累运用及课内阅读专项复习题(含答案)(一)

六年级上册期末积累运用及课内阅读专项复习题姓名:_________一、选择题。
(1)下列诗词句中所描绘的景象不适合用水墨画来表现的一项是( )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C.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D.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一日暴书画,有一牧童见之”这两个句子中的“之”的意思完全一样。
B.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国粹,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剧种。
C.《月光曲》中贝多芬为皮鞋匠和盲姑娘弹的第一首曲子就是《月光曲》,这让我们感受到了贝多芬对穷人的同情。
(3)下列作品说法有误的是()A.《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是按照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顺序叙述的,文章运用的是倒叙手法。
B.《桥》一文记叙了一位村支部书记在洪水到来时,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撤离,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故事。
C.《夏日里的成长》本文作者通过表达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意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
(4)下列对倡议书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A.正文写清楚倡议的具体内容,可以分点说明。
B.写倡议书时,可以先讲道理,再提要求,最后发出号召。
C.倡议书的主题应是你希望别人做的事,跟自己无关。
(5)下面诗文与教材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B.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C.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郭酒旗风。
D.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太山。
”(6)戏剧展演前,同学们准备在舞台两边张贴对联,一位同学写好了上联四位同学写了下联,你觉得对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A.吹拉弹唱,诉情诉意诉人生。
B.抑扬褒贬,评事评理评人生。
C.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神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有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内阅读(有答案)班级姓名_____ 成绩_____一、《草原》重点段落品析。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这句话是从哪一方面来介绍草原的?()(1)颜色(2)形状(3)气味(4)大小2. “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说明了什么?3.“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4.从这一段的描写中,除了感受到美丽的草原风光之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请写出来吧!【参考答案】1.(4)2.说明牧民们骑马的速度快。
3.我从这句话中看出了牧民们大老远就来迎客,说明他们十分热情好客。
4.我还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粗犷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
二、《丁香结》课内阅读。
①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的潇洒,()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知识点》期末复习资料【第一单元】1. 《草原》这篇是一篇散文,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主要作品有《龙须沟》、《猫》、《四世同堂》等,他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2.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围绕一个“美”字,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们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4.《丁香结》一文的作者是宗璞,代表作品有《红豆》、《弦上的梦》,这篇散文分别从视觉和嗅觉描写了丁香花生长环境、开放态势、形状、颜色、气味五个方面的特点。
5. “丁香结”象征着生活中化解不了的烦恼、愁怨。
文章告诉我们生活中总有许多烦恼,要学会用乐观、豁达的态度生活。
6.“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问题,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乐趣。
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从容、豁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7.《宿建德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他的诗多写田园山水,世称孟襄阳,和王维并称为“王孟”。
“宿”的意思是住宿,“宿建德江”写出了写作的地点和事由,描写了诗人旅途中夜泊江上所见的江边夜景,前两句触景生情,后两句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8.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动小船。
烟渚:烟雾中水中的陆地。
诗意: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黄昏时分新愁又涌上我的心头。
9.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原野。
旷:空旷。
诗意: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沉。
江水清清,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与人亲近。
1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宋代诗人苏轼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由云到风,又由风到雨,生动地写出了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写出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醉书”的意思是:饮酒之后写下的作品。
11、诗人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1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翻墨:打翻的墨水。
遮:遮挡。
未:没有。
诗意: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13、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忽然。
如:好像。
诗意: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14、“西江月”是一个词牌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辛弃疾,他是南宋诗人,字幼安,号稼轩,和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这首词表现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别枝:斜伸出的树枝。
惊:受到惊吓。
诗意: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栖息在枝头的鸟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1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诗意: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1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诗意: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18、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旧时:往日。
见:通“现”,出现。
诗意: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19、《花之歌》的作者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他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
这篇文章借物抒情,描写了花的成长与凋谢,以花的口吻讲述花儿孕育于冬、开放于春、成长于夏、凋谢于秋,赞美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从不顾影自怜,从不孤芳自赏,借花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的追求,告诉我们要积极乐观地生活。
三、课外积累1、描写绿色的词语: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苍翠欲滴万古长青千山一碧青山绿水2、描写四季景色的名句(1)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2)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3)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4)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形容景色优美的成语:水天一色、山清水秀、繁花似锦、春暖花开、百花齐放、姹紫嫣红、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春色满园、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第二单元】一、字词【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
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也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昂首挺胸】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气壮山河】形容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伟豪迈。
【迎风招展】随着风飘扬。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形容来势凶猛,力量强大。
【瞻仰】恭敬地看。
【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聚精会神】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二、课文知识1.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中“暖”和“寒”形成了鲜明对比,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战士们的心理感受。
“暖”字表达了红军战士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寒”字表现了红军夺取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
3.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句意: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这两句诗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句意:金沙江波涛翻腾如同烧滚的开水一样,打在高耸人云的悬崖上,把悬崖拍暖了;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 仅剩的十三根铁索,横空高悬在湍急的河上, 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
这两句诗借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件事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勇精神和战胜敌人后喜悦的心情。
5、《狼牙山五壮士》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记叙的顺序是:①接受任务;②诱敌上山;③引上绝路;④英勇歼敌;⑤跳下悬崖。
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6、《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 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会场、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盛大场面,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7、“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8、课文描写阅兵式的场面时,既具体写到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等兵种接受检阅的情况,也从整体上介绍了部队经过主席台前的情况,有点有面,详细具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9、《灯光》写的是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看到的千万盏灯和听到的“多好啊”回忆起一段关于“灯光”的往事,歌颂了革命先辈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 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精神, 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课外积累1.含有近义词的词语:昂首挺胸斩钉截铁粉身碎骨兴国安邦翻山越岭调兵遣将甜言蜜语2.含有反义词的词语:惊天动地横七竖八大同小异七上八下舍近求远街头巷尾转危为安声东击西3、形容情况万分危急的词语: 千钧一发迫在眉睫迫不及待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火烧眉毛岌岌可危4、爱国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5. 表示人的精神品质的成语:奋不顾身废寝忘食孜孜不倦肝胆相照舍己为人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第三单元】(一)竹节人1、重点:掌握刻画人物入迷的形象的写作方法,可抓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作具体描写。
2、主题概括《竹节人》围绕“竹节人”主要写了(“我们”用毛笔做竹节人)、(“我们”斗竹节人)、(老师没收竹节人)、(老师玩竹节人)这几件事。
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3、整体把握本文通过对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同时通过对老师也自己偷偷斗竹节人的叙述,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并且为“我们”的竹节人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而深感自豪,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快乐。
问题一:斗竹节人的乐趣主要表现在哪几种情形呢?首先,是竹节人没头没脑地对打,不知疲倦,也永不倒下。
(简单的玩法折射出的是单的爱与纯洁无瑕的乐。
)其次,就是当一个“斗士”的线被卡住时,“斗士”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用“斗士”与“傻样子”构成反差,生动地写出僵住的竹节人直挺挺、一动不动的可笑模样,表现当时玩游戏的快乐与胜利时的喜悦心情。
)再次,挖空心思给竹节人制作武器,创造名号,使竹节人显得更加神气威武。
接着.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要技高一筹,发明了橡皮脑袋和纸盗甲,却弄巧成拙,这样的竹节人中看不中用,反而不敌对手。
最后,同学们在大规模的、热烈的搏斗中人迷,忘记上课。
(从侧面烘托出竹节人游戏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满足。
)问题二:为什么要写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它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老师没收竹节人,表现出老师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形象。
与后文老师玩竹节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活泼亲切的形象。
竹节人受到老师的青睐侧面烘托出这个游戏的有趣,表达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问题三: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的言外之意。
1)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
2)那一受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3)仔细想来,那个发明这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4)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1)“我们小时候”物质条件不够好,不像现在、玩具的品种多、而且人们也有钱买,而那时的玩具“只能自己做”,强调“都”“只能”,有点儿辛酸,也带一点儿调侃意味。
2)我们的毛笔都用来做竹节人了,因为做得多,所以毛笔就“丢”得多,卖毛笔的生意当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