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礼--论语中礼的概括、总结

合集下载

《论语》的核心思想

《论语》的核心思想

《论语》的核心思想《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但是条理不清,次序不明,很难对其思想进行概括、分理。

《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其核心思想是“仁”、“礼”。

一、“仁”。

“仁”是“论语”的主要思想,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

《论语》的“仁”,即仁德,它蕴含了君子所有必须具备的道德品性和个人修养。

1、孝。

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忠的基础。

儒家认为,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孝、悌说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但是儒家宣扬的孝是愚孝,是无条件的服从,是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2、忠。

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

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

《论语》所说忠,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

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它包括对君主的忠诚和对朋友的义气。

3、信。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

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4、直。

是儒家的道德规范。

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

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

直,符合仁的品德。

5、恕。

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6、其它。

如先难而后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刚、毅、木、讷;其言也讱;恭、宽、信、敏、惠;…… 等等。

二、“礼”仁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礼是外在的表现,礼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浅析《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

《论语》中的礼浅析《论语》中的礼目录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论语》中礼的含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名物之礼 (2)第二节言行之礼 (3)第三节礼乐 (3)第四节典章制度 (4)第二章《论语》中礼的实践 (5)第一节名物之礼 (5)第二节言行之礼 (6)第三节为国以礼 (7)第三章《论语》中礼的作用 (8)第一节积极作用 (8)一法治思想的奠定 (8)二仁政思想的产生 (9)三克己复礼与控制欲望 (10)第二节消极作用 (11)等级制度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绪论每个时代,都会有变革在发生,可是每个时代都无法抛弃前代文化的积淀。

礼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吸收和继承的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

《论语》,其内容涉及教育,伦理,仁,礼等各个方面。

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用的,由此可见,孔子的“礼”的思想贯穿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所以研究论语中礼的思想就变得极为重要。

作为传统文化礼是不可或缺的,是不完美的,是延续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依赖于诠释的。

从汉到清,历代学者对礼的研究诠释,主要侧重于对传统经学进行注疏、证考、释义、分类汇编等。

如《周礼》《仪礼》《礼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礼的研究成果,此外如孔颖达《礼记正义》,贾公彦《周礼正义》等都是研究礼的经典文献。

20世纪以来礼文化研究热潮再度袭来,使礼学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其研究涉及到礼制,礼俗,礼学思想,礼乐文化,人文精神等。

如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1],邹昌林《中国礼文化》[2],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3]等,这些学者的研究为礼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

另外,国外对礼的研究也有比较大的成就。

浅析《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摘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礼”作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不仅仅是外在的礼节束缚,更是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

《论语》中相关章句阐释了承载着个体自然情感的仪节形式是如何恰当准确的表达感情并调节人际关系以达到和谐的,以及作为伦理规范的礼教是如何重塑人的本性心理的。

关键词:论语礼之本和不学礼无以立“礼”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其中包含“礼”字的章句就达四十三章之多。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论语》“礼”的解释是: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朱熹认为“礼”是天理的节奏和文饰,是人事的仪式和规则。

周公制礼作乐,论语中“礼”、“乐”常常同时出现,这里“乐”不是用来欣赏的,而是礼制的一部分,是配合各种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

礼乐合而为礼,礼乐制度就是以乐从属礼的制度。

《论语》中的“礼”一般指包括“乐”在内的周礼,不仅仅是人事交往规则,更是国家典章制度,是无所不包的社会规范体系。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动迁,天子实力式微,各地诸侯实力大涨,诸侯之间战事频发,百姓生活颠沛流离,周礼逐渐被废弃。

孔子认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沦丧、礼崩乐坏,主张恢复周礼。

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为政第二十三章)。

经过夏、商、周三代的传承演进,因时制宜的对太过了的礼仪制度进行减损,对不足的进行增益,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天命秩序――周礼。

《论语》八佾第十四章“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就表达了对周礼的赞叹。

孔子一生无论为官还是教学都以克己复礼为己任。

孔子尚礼,从小便是。

《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在《论语》中,孔子对于礼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他认为礼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标准,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在《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不少,其中有一些句子更是深刻地揭示了孔子对于礼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于礼的理解,他认为礼是一种道德准则,是君子行为的准则,而小人则是以利益为先。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高度重视,他认为礼应该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

其次,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道,“君子不器。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礼的看法,他认为礼应该是内在的修养和修身的表现,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礼应该是内在修养的表现,而不是一种虚浮的外在形式。

另外,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孔子对于礼的重视,他认为礼应该是君子行为的准则,而不是用来比较的工具。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高度重视,他认为礼应该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是用来比较的工具。

最后,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于礼的理解,他认为礼应该是一种道德准则,是君子行为的准则,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高度重视,他认为礼应该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

总的来说,在《论语》中,孔子对于礼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他认为礼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标准,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孔子对于礼的看法和理解,也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浅析《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

《论语》中的礼浅析《论语》中的礼目录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论语》中礼的含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名物之礼 (2)第二节言行之礼 (3)第三节礼乐 (3)第四节典章制度 (4)第二章《论语》中礼的实践 (5)第一节名物之礼 (5)第二节言行之礼 (6)第三节为国以礼 (7)第三章《论语》中礼的作用 (8)第一节积极作用 (8)一法治思想的奠定 (8)二仁政思想的产生 (9)三克己复礼与控制欲望 (10)第二节消极作用 (11)等级制度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绪论每个时代,都会有变革在发生,可是每个时代都无法抛弃前代文化的积淀。

礼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吸收和继承的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

《论语》,其内容涉及教育,伦理,仁,礼等各个方面。

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用的,由此可见,孔子的“礼”的思想贯穿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所以研究论语中礼的思想就变得极为重要。

作为传统文化礼是不可或缺的,是不完美的,是延续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依赖于诠释的。

从汉到清,历代学者对礼的研究诠释,主要侧重于对传统经学进行注疏、证考、释义、分类汇编等。

如《周礼》《仪礼》《礼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礼的研究成果,此外如孔颖达《礼记正义》,贾公彦《周礼正义》等都是研究礼的经典文献。

20世纪以来礼文化研究热潮再度袭来,使礼学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其研究涉及到礼制,礼俗,礼学思想,礼乐文化,人文精神等。

如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1],邹昌林《中国礼文化》[2],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3]等,这些学者的研究为礼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

另外,国外对礼的研究也有比较大的成就。

浅析《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

《论语》中的礼浅析《论语》中的礼目录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论语》中礼的含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名物之礼 (2)第二节言行之礼 (3)第三节礼乐 (3)第四节典章制度 (4)第二章《论语》中礼的实践 (5)第一节名物之礼 (5)第二节言行之礼 (6)第三节为国以礼 (7)第三章《论语》中礼的作用 (8)第一节积极作用 (8)一法治思想的奠定 (8)二仁政思想的产生 (9)三克己复礼与控制欲望 (10)第二节消极作用 (11)等级制度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绪论每个时代,都会有变革在发生,可是每个时代都无法抛弃前代文化的积淀。

礼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吸收和继承的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

《论语》,其内容涉及教育,伦理,仁,礼等各个方面。

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用的,由此可见,孔子的“礼”的思想贯穿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所以研究论语中礼的思想就变得极为重要。

作为传统文化礼是不可或缺的,是不完美的,是延续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依赖于诠释的。

从汉到清,历代学者对礼的研究诠释,主要侧重于对传统经学进行注疏、证考、释义、分类汇编等。

如《周礼》《仪礼》《礼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礼的研究成果,此外如孔颖达《礼记正义》,贾公彦《周礼正义》等都是研究礼的经典文献。

20世纪以来礼文化研究热潮再度袭来,使礼学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其研究涉及到礼制,礼俗,礼学思想,礼乐文化,人文精神等。

如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1],邹昌林《中国礼文化》[2],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3]等,这些学者的研究为礼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

另外,国外对礼的研究也有比较大的成就。

论语中的礼完整版

论语中的礼完整版

论语中的礼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①祭祀之礼②规约之礼学而篇第一?1.12有子曰:“礼②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②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恭近於礼②,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②者也。

”。

为政篇第二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②,有耻且格。

”2.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②;死,葬之以礼①,祭之以礼①。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②,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②,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八佾篇第三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②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4林放问礼②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②,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②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9子曰:“夏礼②,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②,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②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②也。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①。

”3.18子曰:“事君尽礼②,人以为谄也。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②,臣事君以忠。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②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论语中礼的概念

论语中礼的概念

《论语》中对于礼的概念主要体现在孔子的言行和对弟子的教诲中。

礼在《论语》中既包括仪式和礼仪的具体内容,也包含了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从仪式和礼仪的角度看,孔子讲究仪表、服饰、言行举止等外在的规范。

他强调人们应该恪守传统的礼仪规矩,遵循社会和家庭的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例如,他提倡孝道,强调子女应该尊敬父母,以及尊师重道、兄友弟恭等。

从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角度看,孔子认为礼应该体现道德的追求和诚信的原则。

他认为通过恪守礼的仪式和规范,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德性,提升道德修养。

他强调诚信、谦逊、正直、公正等美德的培养,认为这些美德是礼的根本。

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分,君子以礼为准则,以高尚的道德行为来影响和引导他人。

而小人则追求自身私利,无视礼仪和道德规范。

总的来说,孔子在《论语》中强调礼是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通过恪守礼的仪式和规范,人们能够达到道德修养、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礼--论语中礼的概
括、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论语中的礼
礼学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在当时的鲁国曾以知礼闻名,连执政大臣孟僖子也曾命其二子“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左传·昭公七年》)。

孔子自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论语·八佾》)。

孔门弟子还记述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

文指诗书礼乐,行主要是行礼,亦即执礼。

所以司马迁概括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史记·孔子世家》)。

礼学无疑是孔子毕生从事的主要课题,也是孔门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那么,礼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礼就是传统的社会规范或准则。

在当时孔子所宣扬的,主要是西周以来君主等级制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体制。

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

他的学生子贡也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这种可以传之百世的周礼,经孔子向各方面学来而集中整理,便构成孔子的礼学。

它是西周以来传统的君主等级制社会的规范准则,从国家大事、社
会活动以至个人日常生活,无不包括在内。

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无不受到礼的制约,所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如不学习遵照社会的规范准则活动,人们便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

《左传·僖公十二年》记:“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

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

……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

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这是在聘享中恭谨谦让以礼自持的事例。

同书《襄公七年》记:“卫孙文子来聘。

……公登亦登。

叔孙穆子相,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

今吾子不后寡君,寡君未知所过,吾子其少安。

孙子无辞,亦无悛容。

穆叔曰:孙子必亡。

”那便是在聘享中骄横失礼而站错了自己应有位置的例子。

在当时这被认为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孔子一再强调“立于礼”(《泰伯》),“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

另一方面,琐细小事如礼帽用什么材料制作,“麻冕,礼也”(《子罕》),坐下取什么姿态,“原壤夷俟”(《宪问》),以及《乡党》篇所记孔子日常衣食起居言行,也都有礼规定着。

可见礼确乎包罗万象。

孔子重建礼制制度,为的是解救这礼崩乐坏的时代。

他以仁为本,以礼为法。

仁礼社会就是理想社会。

要建立一个仁礼社会,关键在于社会个体的“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克己复礼”的途径。

这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立足于社会个体。

社会最小单位是个人,而后是有血亲关系的家庭,再者是国,最后是天下。

从个人的“克己复礼”继而成为天下之“克己复礼”,具有很明显的人本思想。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虽然以人民大众为礼教之根本,却以上层君主为服务目的,是保守的政治思想家。

同时,孔子希望这个礼不能光停留在这个表面的形式,光表面上人们的语言,人们的眼神,人们的表情,人们的动作来遵循礼,不能光是表面的,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玩儿花架子,不能这样。

礼应该真诚地表达人们的情感,所以孔子说过这种话:“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什么意思就是仁就是仁义道德的仁,人要没有真正仁的情感,没有真正爱人的情感,你搞这些礼仪活动有什么用呢那么你如果没有这种真正爱人的情感,你即使演奏音乐,演奏音乐也是为了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衬托一种和谐的气氛,你演奏音乐又有什么用呢你如果没有真正的爱人的情感,你搞礼乐活动有什么用呢这些表面的礼仪,规章,礼仪规范有什么用呢,这些东西是要表达人的情感,你要不仁,没有爱人之心,你这些礼仪求动没用了,没有生命力了。

在人们印象中的孔子是深谙“中庸之道”的,他做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因此有人认为孔子一定是一个很圆滑的老好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孔子几乎在用一生的时间在坚定地做着一件事,推行“周礼”,因此人们一提起中国就会想到礼仪之邦,一提起礼,就会想到孔子。

孔子一举一动都讲究礼,很注重礼的形式,甚至于坐一张板凳、吃一块肉、挟一筷子菜都要讲究礼,现代人看孔子这样很迂腐。

然而孔子又进一步认为礼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还要表达出真正的情感,心诚才是礼的根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