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计算课程设计
建筑冷热源课程设计说明书

建筑冷热源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建筑冷热源工程。
课程简介:建筑冷热源工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建筑冷热源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本课程将涵盖建筑冷热源系统的基本原理、设备选型、节能技术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建筑冷热源工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其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1. 理解建筑冷热源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2. 掌握建筑冷热源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运行维护技术;3. 熟悉建筑冷热源系统中常用设备的选型和使用;4. 了解建筑节能技术在冷热源工程中的应用;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
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建筑冷热源系统基础知识。
冷热源系统概述。
空调原理及系统组成。
制冷剂基础知识。
热泵技术原理。
第二部分,建筑冷热源系统设计与安装。
冷热负荷计算。
冷热源设备选型。
管道布局与安装。
设备调试与运行。
第三部分,建筑节能技术在冷热源工程中的应用。
高效设备选用。
节能控制策略。
可再生能源在冷热源系统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理论授课、实验演示、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对建筑冷热源系统的理论框架;实验演示和实践操作将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案例分析将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考核方式:学生的考核将包括平时表现、实验报告、课堂测试和期末考试。
其中,实验报告和课堂测试将主要考察学生对建筑冷热源工程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将全面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建筑冷热源工程领域的知识,掌握相关技能,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设计任务书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时间及地点2022年6月20日,主教学楼210二、设计目的和要求1、设计目的线设计,以及计算、分析等环节,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设计要求(3)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使其巩固和深化,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三、设计课题和内容(1)用电设备总安装容量6630KW。
(2)计算负荷(10KV侧)Pc=4522KWQC=1405KVar(3)各车间负荷统计表Kp=0.95KQ=0.97序号车间名称负荷类型计算负荷Pc(KW)QC (KVar)Sc(KVA)123456789车间1车间2车间3车间4车间5车间6车间7车间8车间9IIIIIIIⅡ--ⅢⅡ--Ⅲ7805601702201501001101682001801501702201501001101682002、全年工作时数为8760h;Tma某=5600h-1-3、电源情况(1)工作电源由距该厂5km处变电站A接一回架空线路供电。
A变电站110kv母线,Sk=1918MVASB=1000MvA,A变电站安装两台SFSLZ----3150KVA/110KVA三绕组变压器:U中%=10.5高U高低%=17、U低中%=6%。
供电电压等级,由用户选用35KV一种电压供电。
(2)备用电源:由B变电站接回一架空线路供电,只有在工作电源停电时,才允许投入备用电源。
(3)功率因数1、总降压变压电站主结线设计2、短路电流计算3、主要电气设备选择4、主要设备的继电保护设计课题二:某医院住宅楼供配电系统设计该医院住宅楼,总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27层,地下一层,地上26层,高87米,其中-1层为机房,1-3层为商业用,4-26层为标准住宅。
要求正常情况下两路市网分别供电,当一路市网停电后,不重要的三级负荷(普通照明等)停电,重要的一、二级负荷(事故应急照明、加压风机、送排风机、消防电梯、生活水泵、消防控制室设备)切换至另一路市网线路继续供电。
建筑节能检测课程设计

建筑节能检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建筑节能的基本概念,掌握建筑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2. 帮助学生掌握建筑节能检测的标准和方法,了解我国建筑节能政策及法规;3. 使学生了解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认识新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建筑节能检测工具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能独立完成建筑能耗检测;2. 提高学生分析建筑能耗数据,提出节能措施和方案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能就建筑节能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建筑节能工作的兴趣和责任感,树立绿色环保意识;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观念。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建筑节能检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有助于学生和教师明确课程的预期成果,并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建筑节能基本概念:包括建筑能耗组成、建筑节能的定义及重要性;2. 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建筑朝向、体型系数、保温隔热性能等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3. 建筑节能检测标准与方法:介绍我国建筑节能检测标准,学习热工性能检测、能耗监测等常用方法;教材章节:第二章。
4. 建筑节能政策及法规:解读我国建筑节能相关政策及法规,了解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教材章节:第三章。
5. 建筑节能技术:学习新能源利用、绿色建筑设计、节能改造等技术;教材章节:第四章。
6. 建筑节能检测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建筑节能检测案例,总结经验教训;教材章节:第五章。
7.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建筑能耗检测实践,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教材章节:第六章。
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建筑节能检测的知识和技能。
智能建筑课程设计

智能建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掌握其核心技术及应用场景。
2. 使学生了解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3. 帮助学生掌握智能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关键参数。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智能建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能就智能建筑项目进行讨论和分析。
3. 培养学生运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智能建筑及相关技术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智能建筑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方面的意义,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其能够客观评价智能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智能建筑的相关知识,掌握设计原则,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情感态度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为实现这一目标,课程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智能建筑基本概念:介绍智能建筑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与传统建筑的区别。
教材章节:第一章 智能建筑概述2. 智能建筑技术及应用:分析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智能建筑技术及其应用3. 智能建筑设计原则:讲解智能建筑的设计理念、原则及关键参数。
教材章节:第三章 智能建筑设计原则与参数4. 智能建筑案例分析:剖析国内外典型的智能建筑案例,分析其设计理念、技术应用及效果。
教材章节:第四章 智能建筑案例分析5. 智能建筑发展趋势:探讨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教材章节:第五章 智能建筑发展现状与趋势6.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运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智能建筑设计,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六章 智能建筑设计与实践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大纲进行安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智能建筑相关知识。
建筑供暖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目录目录 (1)第1章设计概况 (3)第2章设计参数 (3)2.1 地点 (3)2.2 室外气象参数 (3)2.3 室内温度参数 (3)2.3 热媒参数 (3)第3章热负荷计算 (3)3.1 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 (3)3.1.1基本要求 (3)3.1.2基本耗热量的计算 (4)3.1.3冬季室内计算温度t n (4)3.1.4供暖室外计算温度t w′ (5)3.1.5温差修正系数a值 (5)3.1.6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的确定 (5)3.1.7传热面积F的确定 (7)3.2 围护结构的附加(修正)耗热量 (7)3.2.1朝向修正耗热量 (8)3.2.2风力附加耗热量 (8)3.2.3房高附加耗热量 (8)3.3冷风渗透耗热量与冷风侵入耗热量 (8)3.3.1冷风渗透耗热量 (8)3.3.2 缝隙法计算冷风渗透耗热量 (9)3.3.3冷风侵入耗热量 (10)3.3 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校核 (11)3.4 热负荷的计算过程及热负荷表 (13)第4章热水供暖系统设计方案比较与确定 (14)4.1循环动力 (14)4.2供、回水方式 (14)4. 3系统敷设方式 (14)4. 4供、回水布置方式 (15)4.5工程方案确定 (15)第5章散热器的选择与计算 (15)5.1 散热器的选择与布置 (15)5.1.1散热器的选择 (15)5.1.1散热器的布置 (16)5.2散热器的计算方法及步骤 (16)5.2.1一般要求 (16)5.2.2散热器面积的计算 (16)5.2.3散热器内热媒平均温度 (17)5.2.4散热器传热系数及其修正系数 (17)5.2.5散热器片数或长度的确定 (18)5.3计算过程及表格 (18)第6章热水供暖系统水力计算管材及附件 (19)6.1一般要求 (19)6.2热水供暖系统水力计算的基本公式 (20)6.2.1沿程阻力损失 (20)6.2.2局部阻力损失 (20)6.2.3管段流量 (20)6.2热水供暖系统水力计算及水力计算表 (21)6.3管材及附件 (21)参考文献 (22)第1章设计概况本次设计的任务是沈阳市欧龙小区住宅小区户内采暖系统设计。
建筑智能化系统课程设计

建筑智能化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工作原理和关键组成。
2. 使学生掌握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常见的技术应用,如自动控制、安防监控、能源管理等。
3. 帮助学生了解建筑智能化系统在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建筑智能化系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的建筑智能化系统方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进行建筑智能化系统设备调试和维护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2. 引导学生关注建筑智能化系统在节能减排和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增强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选修课,针对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对新技术感兴趣,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此基础上,课程设计需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1.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化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4. 注重过程评价,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实现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智能化系统概述- 了解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定义、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熟悉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分类及各自特点2. 建筑智能化系统关键技术与设备- 掌握自动控制、安防监控、能源管理等关键技术- 识别并了解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常见设备的功能与用途3. 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原则与方法- 学习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掌握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步骤4. 建筑智能化系统应用案例分析- 分析典型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应用案例,如智能家居、智能楼宇等- 学习建筑智能化系统在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中的应用5. 建筑智能化系统方案设计与实践- 学习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方案- 进行建筑智能化系统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6. 建筑智能化系统发展趋势与展望- 探讨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分析我国建筑智能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2周:建筑智能化系统概述及关键技术与设备第3-4周: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原则与方法第5-6周:建筑智能化系统应用案例分析第7-8周:建筑智能化系统方案设计与实践第9-10周:建筑智能化系统发展趋势与展望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涉及教材中建筑智能化系统相关章节的内容,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相关知识。
建筑节能课程设计

建筑节能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建筑节能的基本概念,掌握建筑能耗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因素。
2. 学生能够描述我国建筑节能的标准和政策,了解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3. 学生能够掌握建筑节能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常见的节能建筑材料和构造。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建筑的节能性能,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能够运用建筑节能设计方法,设计出符合节能要求的建筑方案。
3. 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建筑能耗进行模拟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建筑节能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节能减排的意识。
2. 学生能够关注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积极参与到节能建筑的推广和实践中。
3.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建筑节能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结合物理、环境科学、建筑学等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对节能环保有较高的关注度,喜欢探索新知识。
教学要求:教师需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建筑节能基本概念:建筑能耗来源、建筑节能定义、建筑节能等级划分。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建筑节能概述”2. 建筑节能政策与标准:我国建筑节能政策、建筑节能标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参考教材章节:第四章“建筑节能政策与标准”3. 建筑节能设计原则与方法:建筑朝向、体型系数、保温隔热、自然通风、采光设计等。
参考教材章节:第五章“建筑节能设计原理”4. 节能建筑材料与构造:保温材料、隔热材料、节能门窗、绿色屋顶等。
参考教材章节:第六章“节能建筑材料与构造”5. 建筑能耗模拟与优化:能耗模拟软件介绍、能耗模拟案例分析、建筑节能优化策略。
《绿色建筑》课程标准

《绿色建筑》课程标准课程代码:18050264建议课时数:60学分:4适用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先修课程:《房屋建筑学》一、前言1.课程的性质《绿色建筑概论》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既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型的新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有关绿色建筑的基本理论与相关知识,建立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并能获得建造绿色建筑所需的主要技术。
2.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的工程项目化课程体系。
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项目化课程体系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七大项目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情景中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技能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能力。
以建筑行业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知识内容。
将绿色建筑概论的基本知识、常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及其评价方法及标准融于各项目之间及项目之下各模块之中,全面而合理地覆盖建筑工程领域所涉及的绿色建筑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
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熟悉并掌握绿色建筑相关的概念,绿色建筑的各类节能技术,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能力目标:具有对绿色建筑室外、室内环境的分析控制技术;能正确地、合理地选择使用各种绿色建筑节能技术、有效利用水资源的技术及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掌握绿色建筑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热爱科学和严格热情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四、实施建议要根据本专业课程实施的实际要求,提出教学建议、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等。
(一)教学建议1.应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各种绿色建筑的控制技术,通过项目教学和项目训练,注重以任务引领型项目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完成典型任务活动中对各种绿色建筑的控制技术加以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 料 导 热 热 阻
材 料 导 热 热 阻
室 内 对 流 热 阻
屋面的传热系数 K= 1 = 1 Ro Ri+∑R+Re 计算要点:1.外表面换热阻 Re= 0.04 (m2.K/W) ; 2.内表面换热阻 Ri = 0.11 (m2.K/W) ; 3. 平屋面找坡层的计算厚度取平均厚度,一般取 0.04~0.07(m); 4. 防水层的热阻忽略不计. 5.因为材料,构造,施工,地区及使用情况造成保温材料 失去部分性能,理想状态下的传热系数*修正系数 才是真实的 系数。保温层材料的导热系数取计算导热系数λc,即应以实验 室绝干状态下测定的导热系数λ乘以大于1的修正系数a。 a值 可由《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附表中查取。 λc=λ· a 6. 采用松散保温材料搅拌成的浆体材料做保温层,其 导热系数应以混合后的实际材料导热系数计算。
工程作法 40厚C20细石混凝土内配Ø6@200双向 干铺油毡一层 3厚SBS防水卷材 20厚1:2.5水泥砂浆
R=δ /λ 1.51 忽略 0.27 0.93
30厚(最薄处)XPS挤塑聚苯板保温兼找坡 0.03 平均60厚 20厚1:3水泥砂浆 120厚钢筋混凝土现浇板 20厚混合砂浆 0.93 1.74 0.87
2.6 建筑节能设计文件深度 2.6.1设计依据性文件、规范、标准: (1)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134-2001; (2)重庆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 (4) 有关建筑节能设计的相关文件、规定 (50%、 65% );
围护结构基本要求 (1)体形系数(夏热冬冷地区公建如南京不作 要求); (2)窗、透明幕墙、透明天窗玻璃、型材; 窗墙面积比; 传热系数=1/传热阻,K=1/R; (3)屋面典型、外墙 构造层次 ,构造设计节点 图(引用 标准与参考图集) 传热系数=1/传热阻; 热惰性指标(公建不要求)
2.4 热阻
导热热阻 Rd: m2.k/W 材料厚度 (δ) (m) 材料导热系数(λ) (w/m.k) 对流热阻 Rα: 1/α α:对流换热系数 W/m2.k
注:材料厚度 δ《建筑物理》教材中用d
总热阻=各部分热阻之和
R=1/αi+Σσ/λ+1/αo
室 外 对 流 热 阻
材 料 导 热 热 阻
2.5
热惰性指标D
D=R*S 热阻与蓄热系数的乘积 S: 蓄热系数. 由材料的热容量(容重与比热的乘积)决 定。 D : 综合反映了材料抵抗热流大小和温度波动的 能力。 多层材料: D=Σ(R*S) 注: 空气层的蓄热系数为0。 住宅的墙体热阻限值与D有关系,D越大,R可 以小。冬季室外采暖计算温度亦与D有关。
外墙
室内
室内
卧室或客厅
封闭阳台
平面
飘窗立面
住人坡屋顶
建筑体型:
体形系数越小越节能
体形系数: 大 小 体形系数: 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 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 F / V
飘窗对体形系数的影响 以1.5m x 1.2m x 0.4的飘窗为例, 其外表面积为: 3.96m2, 体积为0.72m3. 自身的体形系数为5.5. 对建筑的影响: 例:某建筑共六层,两个楼梯. 每层四户. 原有外表 面积为 2113m2, 原有体积为 6572m3, 体形系数为 0.322. 如每户有一扇窗改为上述飘窗 ,则体形系数变为 0.335. 增加0.013. 如每户有二扇窗改为上述飘窗 ,则体形系数变为 0.348. 增加0.026
二、设计内容
1.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2.起居室照明设计
三、墙体节能设计详述 1.节能控制参数 参数主要包括: 1) 体形系数、 2) 窗墙比、 3) 遮阳率、 4) 热阻R、 5) 热惰性指标 D 6) 采暖耗热量指标 7) 空调耗冷量指标 设备的节能: 采暖与空调的效率 热水供应的效率 照明的效率
2.7.2常用屋顶保温材料 模塑聚苯板(EPS) 挤塑聚苯板(XPS) 喷涂聚氨酯硬泡(PU) 水泥聚苯板 水泥珍珠岩板 沥青珍珠岩板 憎水型珍珠岩板 水泥蛭石板 岩棉 玻璃棉 矿棉板(毡)
1.屋面(上人屋面)
工程作法 40厚C20细石混凝土内配Ø6@200双向 干铺油毡一层 3厚SBS防水卷材 20厚1:2.5水泥砂浆 30厚(最薄处)XPS挤塑聚苯板保温兼找 坡平均( )厚 R=δ /λ Ra= 忽略 Rb= Rc= Rd= 0 计算值
工程作法 20厚混合砂浆 240厚型烧结多孔砖 30厚聚苯颗粒保温 3厚抗裂砂浆(网格布)
λ 0.87 0.58 0.06 0.03
20厚混合砂浆
0.87
各种建材导热系数如下:
材料名称 水泥石灰砂浆 水泥砂浆 聚苯板 钢筋砼 实心砖 煤矸石砌块(承重) 粘土陶粒砌块 导热系数 0.87 0.93 0.0302 1.74 0.81 0.323 1 1 1.2 1 1 1 1.15 1.15 修正系数 取值 0.87 0.93 0.036 1.74 0.81 0.323 0.46 0.61
A级保温材料为不燃材料,完全杜绝了防火隐患 的问题,设计的时候应优先考虑使用A级保温材料 ,如:墙体自保温体系及无机保温砂浆外墙外保温 系统、内墙贴无机发泡保温板内保温系统、无机保 温砂浆内保温系统等。 B1级保温材料为难燃材料,重庆地区所使用的 B1级保温材料大部分为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胶 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系统具有无空腔构 造、无火焰传播性的特点,对于一般的民用建筑也 能够达到其防火性能要求。
几种中空玻璃的性能
玻璃种类 中空组合 中空K值 透过率%
透明玻璃 吸热玻璃 热反射玻 Low-E Sun-E
6白玻+12+ 6白玻 6蓝玻+12+ 6白玻 6反射+12+6白玻 6白玻+12+ 6L-w 6 Sun+12+ 6白玻
2.7 2.7 2.6 1.9 1.8
72 43 43 66 38
煤矸石砌块(非承重) 0.398 0.53
页岩砌块 火山渣、煤灰块
0.25 0.43
1.15 1.15
0.29 0.49
2.7.3 窗墙比
朝向 西立面 东立面 窗墙比 计算值
南立面
北立面
若单项指标不符要求,需做热工权衡判断计
算
2. 建筑节能有关参数的计算 2.1 体形系数 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建筑物所包 围的体积。 外表面积不包括地面、不采暖空调楼梯间隔墙和 户门的面积; 包括飘窗的外表面积与体积。 对封闭阳台,计算其内隔墙面积。若无内隔墙, 则按封闭阳台的外表面计算面积和体积。 对有人坡屋顶,按三棱柱计算.
20厚1:3水泥砂浆
120厚钢筋混凝土现浇板 20厚混合砂浆 ∑R=Ra+Rb+…+Rg R0=Ri+∑R+Re= K=1/R0Fra bibliotekRe=
Rf= Rg=
2.外墙(从内到外)
工程作法 20厚混合砂浆 240厚烧结多孔砖 ( )厚聚苯颗粒保温 3厚抗裂砂浆(网格布) 20厚混合砂浆 ∑R=Ra+Rb+…+Re R0=Ri+∑R+Re= K=1/R0 R=δ /λ Ra= Rb= Rc= Rd= Re= 计算值
2.2 窗墙比
某朝向上的窗户窗洞总面积/该朝向立面总面积 注:1)以整个朝向为单位计算,不以房间为单位。 2)对飘窗只计算其窗洞的面积。 3)对玻璃门应按窗户计算。 4)关于朝向的确定-----
建筑平面之一
North
建筑平面之二
建筑平面之三
2.3常用中空玻璃材料 白玻 吸热玻璃:增大吸热量,由室外空气带走,减少进入 室内热量,但对于温差传热量无减少。 阳光控制玻璃(热反射):在玻璃表面涂上金属化合 物膜, 可以改变玻璃的反射率和对可见光的透射率. 通过膜的组合实现.对远红外反射效果低。 Low-E玻璃 :对远红外有较高反射率的镀膜玻璃。
2.6.2
2.7 常用保温材料 2.7.1常用墙外保温材料 模塑(挤塑)聚苯板薄抹灰体系; 胶粉聚颗粒浆料抹灰体系; 喷涂聚氨酯硬泡沫塑料复合胶粉聚苯颗粒浆料体系; 无网聚苯板现浇钢筋砼体系; 钢丝网架聚苯板现浇钢筋砼体系(腹丝穿透、不穿 透、机械锚固); 岩棉板复合胶粉聚苯颗粒浆料保温层; 装式龙骨外复薄板体系(内填EPS,岩棉板或玻璃 棉板)。
建筑物理1课程设计
一、设计条件
重庆地区。
一梯两户单元式住宅,六层条式建筑的
顶层(6层),砖混结构。 三室一(两)厅一厨二卫,或两室一 (两)厅一厨一卫。 南北朝向。
点式建筑的建筑平面外廓基本成矩形,其长
边与短边之比小于2。 板式建筑又称条式建筑。指建筑平面外廓基 本成矩形,其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或等于2的 建筑,并且短边长度小于或等于16米。板式 是长条型的建筑,一般有多个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