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材料一材多用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训练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训练一、多角度深思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例如:邓亚萍, 1米5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
也正是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多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1989年国家队才给她机会。
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
198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8年世界第一,4枚奥运金牌,14个世界冠军头衔。
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
邓亚萍说: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因为我没有输的理由。
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观点:①信念②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③永不言败④拼搏⑤不轻易放弃甚至国家荣誉等。
二、依照论点使用素材议论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因水而彰显生命活力,水因鱼而具有生机色彩。
一篇好的议论文,议论文论点与论据要一致统一,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首先,在证明论点时,引用材料时可针对不同论点有意识的选择材料中有用的部分,适当渲染扩充,其他部分可忽略不计。
其次,事例转述的侧重点也要因论点而异。
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转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着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巧妙地转换叙述重心,突出某个侧面。
能证明中心、围绕话题的部分要详写,和中心、话题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
最后,要对事例进行引申与拓展。
紧扣道理写好事例以后,要不失时机地对事例进行分析引申强调,使事例与所要证明的道理紧密关联,让阅卷者更明确的知道事例恰当、有力地证明了道理。
【注意】“一材多用”,要注意:准确选取材料和作文立意的“契合点”,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高中高考作文】例谈高考作文素材“一材多用”

【高中高考作文】例谈高考作文素材“一材多用”作者:福建林承雄俗话说,“没有技巧的烹饪很难。
”在准备高考时,物资储备是一个重要环节。
材料取决于积累,但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典型而精致。
这就要求考生有选择地积累材料,及时整理,并学会从多个角度挖掘典型材料。
“山峰形成于山脊一侧,距离不同。
”一个典型的材料(事实论证或理论论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和思考,可以挖掘不同方面的内涵,可以作为不同观点的论证。
这就要求考生“动脑筋”、“睁大眼睛”,对材料进行不同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提炼和申请。
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
事实往往是很有说服力的。
但是,事实本身并不能自动地阐明道理,因此,运用事实论据来论证观点,要着力做好例后分析,即“援事”须与“析理”融合。
高考议论文写作中,所谓“一材多用”即是同一个素材,通过不同侧重点的转述与析理,来论证或阐述不同的论点。
那么,如何实现“一物多用”呢?首先,要扣紧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对材料进行定向转述。
定向,即锁定论点内涵指向。
转述,即围绕论点对材料进行指向明确的概述,使得事实论据与论点的意义相契合。
与论旨无关的内容宜从略或舍弃,与论旨关系紧密的则需予以突出。
其次,要加强中心论点(或子论点),对事实论点进行举例分析,实现“辅助”与“分析”的统一。
后案例分析可以使用多种分析方法,如概念分析、假设分析、因果分析、本质分析、价值分析、辩证分析等。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我们都应该注意论点和论点之间的契合。
下面试以最近各大媒体频繁报道的关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这一时闻素材为例,若将之用于2021年高考不同作文真题的议论文类写作,如何“一材多用”呢?且举若干片段予以简述。
例1:(2022年全国高考第二卷)“文化名句”(材料构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它们仿佛是精神的火焰,让我们的人生得以敞亮。
正如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它所诵读、咏唱的那些经典诗句。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课件-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作文讲解1

情焉能不感动武帝? 这样的语言艺术焉
能不带来沟通上的成功?所以说,委婉
的语言表达能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
•
以退为进是一种双赢的智慧。蜀汉后主
刘禅的郎官李密在成为亡国奴之后,屡被新
朝征召。侍奉新君,焉知祸福,逆君美意,
横祸将至,李密面临着两难选择。他聪明地
选择了以退为进的方法,上《陈情表》一文
,陈说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及孝顺祖母的
哀哀衷情,终于感动武帝而不再委曲。如果
起初李密坦言对新朝的担心,则势必天子震
怒,自己小命不保,而他的这种以退为进的
做法,既保全了天子的颜面,又让自己得以
孝敬祖母,实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古语说“
刚者易折”,宁折不弯固然让人敬佩,而以
退为进则更是一种获得双赢的智慧。
走近 约翰·库缇斯
迈过这道坎(上海)
19岁本应是最狂傲的岁月,无情的上帝 却夺去了他健美的双腿。不满、愤懑和无奈 充斥着他绝望的心。他的面前横亘着一道常 人无法逾越的沟坎。每天,轮椅便成为了家 与地坛连接的质点。日出日落,四季交替, 他用十几年的光阴思考,从地坛的一草XXX 、小虫飞鸟、来往路人中,他感悟到生命的 真谛,慢慢用轮椅朝着那道心灵之坎撞击。 “腿过不了沟壑,心要过去”史铁生如是说 。十几岁的他被眼前的这条沟坎吓住了。三 十几岁的他终于成功的越了过去。
虑,从秦国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一切,他的陈
说让秦王不得不接受。换个角度看问题,不
仅显示了烛之武机智的外交才华,也使之凭
三说秦王,他能成功吗?秦王能派
杞子、逢孙等帮助郑国守卫吗?晋师又何以
能退?换个角度看问题,有如黑暗中的明灯
,有如迷雾中的灯塔。
练习:李密的《陈情表》 尝试多角度提炼话题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

(2)从药家鑫家庭父母的角度,“子不教父之过”,
事件多角度解读
(3)从引发的社会民众的舆论的角度,一是五名 教授联名呼吁免除药家鑫死刑,给年轻的生命一个改 过自新的机会;一是张妙家人什么赔款都可以不要, 只要药家鑫死。药家鑫案引发了一场热烈且充满火药 味的大讨论,不外乎这样的观点:宽恕还是严惩,中 国是否该废除死刑。从这方面讲,可用作论题“宽恕” “原谅”等素材。 可联想积累相似素材“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凶杀案” “普方协会”等素材。
多角度解读思路
一个事件
1、个人 2、家庭 3、社会 4、其他
事件多角度解读
(1)从药家鑫个人行为的角度,他漠视生命,逃避责 任。 可用作论题“敬畏生命”“责任”“担当”“道 德”“爱
心”等的反面素材。
可联想积累相似素材“马加爵案”。 父母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心理教育,教育孩子方式粗暴 。可用作论题“教育”“教育的功利化”“教育方式” 等方面 的素材。
总结:素材来源的途径课内和课外,身边的生活。 我们缺乏的不是写作素材,而是发现素材的眼睛。
关注课内,留心课外
关注课内
常见素材的多角度使用
—李密的《陈情表》
多角度解读思路
一篇文章
整体内容:习惯认知
深层挖掘
整体解读
(1)习惯认识:忠孝不能两全。历史上有“读李密 《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之说,所以这则材料,我 们常用来作为“孝道 ”的素材。 (2)深层挖掘:并不单纯的《陈情表》。表面看, 是李密的忠孝不能两全,事亲至孝感动晋武帝司马 炎,不再调他到朝中任职,但实际是,晋灭蜀汉,司 马炎任用蜀汉旧朝官员,看似宽宏大量,实则为了收 罗、控制他们,一个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李 密这么做,有其看清时局的理性智慧,没有被太子冼 马这看似荣光的职位迷惑,因为嵇康被杀,阮籍装 傻,便是明证。所以这则材料,我们可以用来作为 理性 智慧 “ ”“ ”等的素材。
高考议论文素材一材多用

高考议论文素材一材多用:多角度、多层面发掘写作文要有素材,怎样灵活运用已积累的素材,怎么将一则素材有效用到立意不同的作文中呢?高考优秀作文为我们做了示范。
例1:人有意气,才能压不垮。
锤不弯,追求不泯,意志不衰。
还记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得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人性的美,用舞姿诠释生命的真谛,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若无意气,她怎能从不幸的底谷达到艺术的高峰?——06年湖南卷满分作文《谈意气》邰丽华是一名聋哑人,但她并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克服残疾顽强的训练,最后用绝妙的舞姿演绎精彩的人生,诠释生命的真谛。
这过程体现了邰丽华的坚强意志和无畏的气概。
《谈意气》一文的作者正是经过对素材的理解、感受,挖掘出邰丽华身上“有意气(意志和气概)”的精神品质,从而找准了与文章主题的契合点。
在行文中,语段紧扣话题“意气”,采用人物事迹的铺陈加上合理的推测,有力的论证了“人有意气,才能压不垮,锤不弯,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这一观点,加上明确的点题语,从而达到了素材与主题的有效对接。
例2:……在一个柔弱美丽的女子身上,我真切的读懂了“坚韧”二字。
她,邰丽华,尽管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她却是始终面带微笑,像一个误落世间的仙子。
在她的眼里,我看不到丝毫的痛苦与抱怨,有的只是坚韧。
邰丽华写过一段极其质朴的文字:“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样的,有圆有缺,有满有空,我们应该多看看人生的圆满,然后带着一颗快乐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的不圆满,那样就会快乐许多。
”品读她的人生,我读到了坚韧。
——06年安徽卷满分作文《经纬人生》安徽卷考查的是以“读”为话题的作文,作者把“读”的内容放在人生上,选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坚韧等来立意。
从邰丽华身残志坚,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笑对人生,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创造人生事业的辉煌这角度来看,可以挖掘到邰丽华“坚韧”的性格特点,语段围绕“读坚韧”这中心来组织、分析素材,引用邰丽华的一段文字来增强素材的真实性和论证力度,这样,既做到了扣题,又达到素材与主题对接的效果。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一材多用

(5)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实干
(5)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实干
愚公移山,困难重重,但没有被困 难所吓倒,而是“率子孙”“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他的行为感动了 天帝,移山得以成功。足见,世上无难 事,只要肯实干。
未涉足这片当时的荒蛮僻壤。但是,他汪洋恣肆的才 学、光风霁月的襟抱、忧思天下的情怀,却是北京人 汲取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茶馆酒肆里,说书人一段 “苏学士三难老禅师”就着大碗茶、二锅头的芳醇令 人朵颐生香,北京人爱这种智慧与幽默;教室书房中, 读书人一首“大江东去”吟诵得三海动容、九龙欲腾, 北京人歆羡这种豪迈与旷达;舞台电视上,歌唱家一 曲“明月几时有”的婉转清唱让多少人怦然心动,北 京人敬重这种胸怀与气度……苏东坡是中国文人的通 用电码,当然更是北京人的精神偶像,希望他成为北 京闪亮的符号。
苏子泛舟,在赤壁之下兴叹水月之变。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是月, 终究还会是月。一只小舟,如果总把自己 当作大船,最终只会遭遇被风浪吞噬的境 地。所以,认清自己、坚持自己正是乘风 破浪的关键所在。
?
北京卷作文
北京的符号
高考专家王大绩 推荐对象:苏轼 推荐理由:东坡先生不是北京人,一生可能也从
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 周京昱 说苏轼是北京的符号,听起来似乎荒谬。当
北京人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浅尝辄止、自以为是、 不求甚解的时候,石钟山下的苏东坡就可能成 为北京人仰慕的一个符号了。说司马迁是北京 的符号,听起来似乎荒谬。当北京人迫于种种 压力失掉了尊严和信仰的时候,“天地苍茫一 根骨”的司马迁就可能成为北京人仰慕的一个 符号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北京的包容与大 气,又有什么绝对永远不能成为北京的符号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什么都可能成为符号,而让 它们真正成为某种符号,必须仰仗的则是写作 者卓越的思维。
一材多用作文素材及范文

一材多用作文素材及范文
正文:
俺们河南这地儿,有句老话叫“一材多用”,意思就是说,一样
东西能干好几样活儿。
俺今天就来给大家伙儿聊聊,咋用这“一材多用”的法子,写篇作文。
首先,咱得找个好素材。
俺们河南人爱种地,就拿小麦说事儿。
小麦这东西,可不简单,能做面条,能做馍,还能做饺子皮儿。
这小麦,就是俺们的“一材”。
接下来,咱得把这小麦用活了。
比如说,写篇作文,题目是“家
乡的小麦”,咱就可以写写小麦咋种,咋长,咋收,最后咋变成咱河
南人餐桌上的美食。
这不就一篇作文出来了?
再比如,咱可以写“小麦与家乡人的生活”,从小麦的种植,写
到小麦的收获,再写到小麦变成各种食物,反映家乡人勤劳朴实的生活。
这又是一篇作文。
最后,咱还可以写“小麦的四季”,写写小麦在春天播种,夏天
生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的过程,反映大自然的规律和家乡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生活。
这又是一篇作文。
瞧,这“一材多用”的法子,是不是挺灵的?用小麦这一样东西,就能写出好几篇作文。
俺们河南人,干啥事儿都得讲究个实在,写作
文也不例外,得实实在在,有料有味。
总之,用“一材多用”的法子写作文,不仅能让作文内容丰富,
还能锻炼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咱河南人,啥时候都得有点创新精神,不是?。
高考作文素材应用之十大技法之一材多用

③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烛之武 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委屈和不满, 但国难当头,他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出使 秦国。
④责已恕人,宽容待人。面对烛之武的牢 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而是深深 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⑤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我们学习。与战 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不一样,烛之武 的外交辞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刚,弦外有 音。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中,人际交往大 大增加,不善辞令的人,将找不到自己的 一席之地。
“所冀移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一则“太宗吃蝗虫”的材料,从多个角 度论证不同观点分别是怎样分析的?
[角度1——“忘记和铭记”]
《贞观政要》中有记载,唐太宗视察庄 稼的长势,却看到蝗虫带来的灾害。太 宗遂向上苍祈求,希望将百姓面临的灾 难转移到自己身上,要用自己的生命安 全换取百姓的安居乐业。太宗忘记了自 身的安危,一心铭记着百姓的哀乐。在 这种“忘记和铭记”之间,唐朝日益兴 盛,太宗终成一代明君。
1、全国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
人生旅程会遇到岔道口,这时就需要用心灵做 出选择。路瓦栽夫人在失去项链后将面临选择,还 不还项链?怎么还?还项链之后,将面临怎样生活 的选择,是靠歪门邪道(如自己的姿色)去获取不 当钱财,还是靠勤劳过穷人的生活积攒每一个先令? 路瓦栽夫人面临多次选择,她用善良的心灵作出了 正确的选择。
小结: 一材多用材料与观点的结合
思路—— 把握叙述材料陈述的角度,
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 地方
一材多用材料的具体分析方法 方
材料:《贞观政要》
法
例 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 谈 曰: “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
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 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 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一材多用一、前言:1、读下面全国近年各地的高考考场作文题。
1、《良心》(02年高考湖南满分作文2、《面对选择》(02年高考广东满分作文3、《吊屈原赋》(03年甘肃高考满分作文4、《论感情用事》(03年高考河北满分作文5、《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05年高考云南优秀作文6、《留给明天》(05年高考天津优秀作文2、思考:这几道题话题相同吗?角度呢?假如只有一个材料,该如何来写?如屈原事例。
3、且看看别人怎么动笔:[例一] 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一声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后便投身汨罗。
那“鸾鸟凤凰,日以运兮”的无奈,“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的愤懑,令他只有选择以死亡来树立良知的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
(2002年高考湖南满分作文《良心》 [点拨] 作者采用人物自己的诗文,使“屈原投江”这一材料表现出新鲜独特的一面,表述上变换人称,采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自然。
[例二] 在众人皆醉的麻木空气中,你选择了清醒;在众人皆浊的恶浊世道上,你选择了清白;褪去了华服,你选择了荷叶制成的衣裳;逐出了京城,你选择了汨罗河的波涛。
于是你用生命代价作出了自己心灵的选择,而且从未有过悔意。
你披散的长发和放声的狂吟,就已经全无遮掩地宣泄出你的任性和倔强。
你不管别人诧异的眼光,你只一心一意地构筑那个神秘的美丽幻境。
其实你很天真,惟其如此,你做出的选择,才是最接近生命本质的。
(2002年高考广东满分作文《面对选择》[点拨] 上例运用材料的办法是:采用人物事迹的铺陈加上合理的推测使材料表现出新意;表述上采用第三人称读来如临其境。
[例三]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
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魂留他乡。
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
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竟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也。
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留笑柄于青史矣。
君说汨罗,去今两千余载矣。
夫两千余载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
写作此文,毕君可知,展君之盛德,示君之才华;以警世人,使其屈情从理。
如此,则为官不贪;如此,则为民不奸矣。
(2003年甘肃高考满分作文《吊屈原赋》[点拨]上段文字采用旁述评说的办法使材料与道理融合为一体,含义丰富,说理深刻。
[例四] 张仪入朝,深得我爱妃之喜爱,爱妃的夸耀之词仍缠绕在我的耳畔:“大王,张仪仪表堂堂,千里而来,以救我邦,连横废纵实为上策。
”我的心沉浸在得到了珍宝的甜蜜中。
“大王,张仪入我朝,实狼子之心,且欲疏楚、齐、燕、卫之交而尽破之,为秦之鹰犬,不足信也。
”三闾大夫的良言在朝堂上回荡。
我内心犹如火海波涛,我的头脑间犹如长江奔流。
一边是我娇美的爱妃,一边是我终日在耳边唠叨的大夫,我的心灵天平开始了长时间的称量。
(2003年高考河北满分作文《论感情用事》[点拨] 这段话用他人自述的方式运用了材料,借楚王之口,写出屈原之贤良,但楚王远贤良,终于身死国亡。
将看起来并不怎么起眼的材料,转换一下角度并稍加点染,便化腐朽为神奇。
[例五]穿过世事浮华,走过凄凉无奈,跨过沧海桑田,来到了一望无边的汨罗江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好奇地回过头,见一个身材高大却看似柔弱得弱不禁风的老人,手里端着一杯水酒。
杯中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还有颗颗的泪滴。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
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拥有一个传诵千古的名字——屈原!我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径直走到他的跟前,望着他那历尽沧桑的脸庞:“你已经被昏庸的怀王放逐汉北,还指望再报效国家吗?你还是安心去隐居吧!”他笑了笑,三分的愉悦七分的苦涩:“你以为我现在不是左徒了,位置不高了,就不能实现价值了吗?就不能报效祖国了?你错了,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是左徒还是庶民,我那颗心永远不会改变!”(2005年高考云南优秀作文《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点拨] 本文的立意为“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价值”。
在政治的位置上,屈原没有实现价值,落了个投江的结局;但是,在诗人的位置上,屈原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在文学史上千古流芳。
以话题的要求为标准切入材料,透彻地审视并占有的材料的一角、一面,使材料的一角、一面与话题要求相吻合。
[例六] 一位“芰荷为衣,芙蓉为裳”的诗人披发行吟于江畔,我见他形容枯槁,却不为己哀,大声吟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当我问他何不自伤身世时,他答道:“亦余心之所基,虽九死而犹未悔!”这是正道直行的忠臣,这是志洁行廉的诗人,这是至死不悔的屈原!他为明天留下了什么?是一颗关怀天下的赤子之心,是一颗挚爱相国的拳拳之心!(2005年高考天津优秀作文《留给明天》 [点拨]作者从屈原“忠心耿耿”的角度,写出屈原的赤子之心,这正是他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
“材不在多,会用则灵”。
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不仅能使枯燥的材料变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气,同时也可以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需要注意的是,一则材料希望运用到什么话题中,要根据话题迅速找出材料与文题的内在联系,生发材料与话题的契合点,在行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话题靠拢。
结论要紧扣话题,落到话题或论点(分论点上。
4、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5、怎样才能做到一材多用?有许多考生,在写作高考作文时,常常为写作材料的贫乏而大伤脑筋。
这固然与考生们平时不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不排除考生们不会使用材料,不能使有限的材料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即不会“一材多用”的原因。
因此,要使自己的作文在高考时不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除了平时注意积累写作材料之外,学一点“一材多用”的本领,不失为“临时抱佛脚”的应急手段之一。
二、作文“一材多用”的技巧:1、把已知材料尽量往话题上“拉一拉、靠一靠,甚至扭一扭”(但不是强扭!!其实,有些看起来与题目关联不大的生活素材,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就可以转化成高考作文的材料,为我所用。
例1:“著名科学家袁隆平成为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这素材,面对不同的题目,只要拉一拉、靠一靠就可以有不同的用法。
结合全国近几年的作文题目来看:他能这样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其中不也含着“坚韧”的精神吗? (98卷——以“坚韧”为话题为什么非要和大家一样一窝蜂去移植爱因斯坦的记忆呢?我们就不能移植袁隆平的记忆吗?(97卷——“假如记忆能移植”在他记忆中一定有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欢乐吧?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同一个材料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内涵,提炼出不同的论题,这不就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吗?(00卷——“答案是丰富多彩”袁隆平为什么能这样矢志不渝、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呢?这不正是“诚信”品格的集中体现吗?(01卷——“诚信”袁隆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大诚”和“大信”呢?这里不也含有“心灵的选择”吗?在别人都去花天酒地的时候,他能默默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不正是“心灵选择”的结果吗?(02卷——“心灵选择”袁隆平为什么能攻克这样的科学难题呢?与他对杂交水稻的特殊感情有关。
从特定的角度看,这不正是对杂交水稻的深厚感情,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吗?(03卷——情感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他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挫折和失败呢?他放大了自己的痛苦了吗?(04卷——“挫折”2、针对不同论题,有目的地,重点地突出已知材料中的某个方面!每个材料,事实论据牵涉到方方面面,可以同时证明各种不同的论点。
考生在引用的时候针对不同的论点可以有意识地选取材料中有用部分,适当地加以渲染扩充,其它部分就可忽略不计。
这样同样可以达到一材多用的目的。
例2:伟大导师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在数十年的时间内写完了经济学的扛鼎之作——《资本论》。
每天清晨马克思都早早地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馆门前等候开门。
在近十年时间里几乎读遍了图书馆所有的经济学参考书。
伦敦冬天阴冷,马克思一边读书,一边抖动身子来抵御寒冷,久而久之,水门汀下磨出了“马克思脚印”。
为了节省时间,他有时连午饭都不吃。
长期的坚持,终于才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
这个例子从不同角度看至少有以下几个论点是可以证明的:拼搏、奋斗是成功的原因;坚持不懈是胜利的保证;珍惜时间是事业上前进的关键;不断的积累是辉煌大厦的基石。
如果想用它证明上述某论点时,就可以在材料中有关这方面的叙述上多下些功夫,多扩张一点。
譬如文章要论述时间的重要,那末就可以在马克思一早就等图书馆开门,有时连午饭都不吃这方面多叙述一点;譬如要证明不断积累对事业上的作用时,我们就可以在马克思近十年时间里几乎读遍了图书馆所有的经济学参考书,做了大量的卡片这一点上多叙述一点,等等。
3、对事例,进行深挖掘,巧挖掘或是稍微调整角度。
A.顺藤摸瓜——由表及里,开掘取意透过客观事物的表象,开掘事物的深层意蕴。
意蕴总是深远的,通过由表及里的开掘能获得全新的角度。
B.另辟蹊径——不走常路,别有风景转换角度即从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见人所未见,获得新的意蕴。
它打破单向、一元的思维定势,不拘于一孔之见,或一隅所感,尽可能寻找新的突破口,从新的侧面切入,使立意别具一格。
有时反弹琵琶,反求其意,别出心裁。
C.即小示大——见微知著,小处落笔从小处立意,把意义引申发挥到成为大问题,揭示具有普通意义的主旨。
这不仅要求作者具备比较深刻的思考能力,而且还要求作者有敏锐的联想拓展能力,使主旨显出特色。
例3《薛谭学讴》:(薛谭拜秦青为师学习唱歌即“学讴”,还没有将技艺学到手,就以为差不离,要离开去闯天下了。
秦青也不阻拦他。
送他上路时,秦青唱了一首歌,歌声响彻云霄,连天上行走着的云也停止不动,被歌声牢牢吸引住了。
这时,薛谭才知道自己与师傅在唱歌方面的差距,于是又留下了,而且一直都不敢提离开去闯天下的事了。
有人认为:这可用于“身教胜于言教”的话题作文——秦青通过自己唱歌这一“身教”的手段而折服了他的弟子的。
这样并没有错。
但若就认为,这只能用于写教学方法方面的作文,那就呆板了。
其实换一个角度,从“技艺无止境”的角度,写学无止境类的话题作文,也未尝不可——薛谭不正是认识到了师傅的唱歌技艺无止境,才“终身不敢言归”的吗?你还可以再变换一个角度,从薛谭在秦青唱歌前后不同的学习态度的角度入手,去写学习时态度要虚心方面的话题作文。
这样,一个《薛谭学讴》就可“一材四用”了。
你还可以从“教是为了不教”的角度入手,结合秦青“身教”的效果——使薛谭终身不敢言归,对其教学方法进行否定,写出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方面的话题作文来。
其实,只要仔细去发掘,绝大多数材料都可“发掘”出多方面的作用来。
如:从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材料中,既可发掘出中国人“自信”的意义,来证明自信会创造奇迹之理;也可发掘出中国人“不崇洋”之义,来证明中国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可以创造奇迹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