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风散药物剂量讲解
【方剂习读】玉屏风散

【方剂习读】玉屏风散【方剂习读】玉屏风散《究原方》,录自《医方类聚》【组成】防风一两(15g) 黄芪蜜炙白术各二两(30g)【用法】上咀,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9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证治机理】《灵枢·本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肌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今卫气虚弱,不得温分肉,充肌肤,则腠理空疏而恶风;卫表不固,开阖失司,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卫气虚弱,风寒之邪易乘虚而入,则易于感冒。
面色㿠白,舌淡,脉浮虚,均为气虚之象。
治宜益气实卫,固表止汗。
【方解】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
白术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协黄芪以益气固表实卫,为臣药。
二药相合,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风邪不得侵袭。
佐以辛润之防风以祛风邪,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
《本草纲目》曰:“黄芪得防风而功愈大。
”三药相伍,固卫气,实肌腠,兼疏风邪,共奏固表止汗之功。
方名玉屏风者,谓其功用似御风之屏障,有贵重如玉之意。
【配伍特点】甘温为主,辛散为辅,补中有散,散中寓补,相反相成,药简效专。
【运用】本方为治疗表虚自汗之常用方。
以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脉虚为辨证要点。
【鉴别】玉屏风散与桂枝汤均治表虚自汗。
然桂枝汤所治之自汗,病由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其云表虚,乃与麻黄汤之表实相对而言。
本方证之自汗是因卫气虚弱,腠理不固所致。
二者均有汗出恶风,但桂枝汤证当见发热、鼻鸣、身痛等外感症状。
【方论选录】气虚自汗者,此方主之。
自汗者,无因而自汗也。
常人不自汗者,由卫气固于外,津液不得走泄。
所谓阳在外,阴之卫也,卫气一亏,则不足以固津液而自渗泄矣,此自汗之由也。
白术、黄芪之所以益气,然甘者性缓,不能速达于表,故佐之以防风。
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同名方约有3首,现选《丹溪心法》自汗方。
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
上每服三钱,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
玉屏风散为中药名方,由我国元代医家危亦林创制,可敛汗固表,也是体质虚弱者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良方。
研究还表明,玉屏风散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之功效,有中成药中的“丙种球蛋白”美称,现代临床在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组成(1两为15克)防风1两(15克),黄芪2两(30克,蜜炙),白术2两(30克)功效补脾实卫,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玉屏风散,被称为中药免疫调节剂。
表虚自汗,易感风邪;风雨寒湿伤形,皮肤枯槁。
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用法上(口服)咀。
每服三钱(9克),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
(现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禁忌阴虚盗汗,则不宜使用。
1、直接服用成药成药玉屏风颗粒,三岁以下,每次半包,每天三次;三岁以上(含成人)每天三次,每次一包,饭前温水冲服。
或自制黄芪、白术、防风的用药比例为2:2:1,10克黄芪,10克白术,5克防风,3味药物共碾为细末(药店可以提供研磨服务)为1剂,混合均匀,早晚各1次,温开水送服,1天服完。
2、煎服上述药物放入药罐,煎汤剂当茶饮,每日煎1剂,分2—3次服用甘麦大枣汤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组成: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
方论清·徐彬:小麦能和肝阴之客热,而养心液,且有消烦利溲止汗之功,故以为君;甘草泻心火而和胃,故以为臣;大枣调胃,而利其上壅之燥,故以为佐。
盖病本于血,必为血主,肝之子也,心火泻而土气和,则胃气下达。
肺脏润,肝气调,燥止而病自除也。
『常用方剂』固涩剂固表止汗玉屏风散(古代名方)

『常用方剂』固涩剂固表止汗玉屏风散(古代名方)【组成】防风一两(6克),黄芪蜜炙,白术各二两(各12克)【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汗出恶风,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于感冒。
【古籍论】本方证为卫气虚弱,不能固表所致。
表虚腠理不密,容易被风防风邪所袭,卫虚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自汗恶风。
治疗适宜益气扶正,固表止汗。
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
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的作用,为臣药。
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汗不外泄,邪也不易内侵。
佐以防风走表祛风邪,合芪、术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本方配伍特点在于: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伍少量祛风解表品,使补中寓散。
其中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两者相畏而相使。
对于表虚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的患者,用本方能益气固表,扶正祛邪。
方名玉屏风,就是根据其功用有似御风的屏障,而又珍贵如玉之意得名的。
【点评】1、本方是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剂。
除自汗恶风外,以面色白,舌淡脉虚为证治要点。
若外感自汗,阴虚盗汗,不宜应用。
2、若自汗较重,可加浮小麦、煅牡蛎、麻黄根,以加强固表止汗功效。
3、对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因表阳不固而外感风邪的患者,以及肾小球肾炎容易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的病人,均可加减药物服用。
`总之,本方与桂枝汤都可用于治表虚自汗,然本方证中的自汗属于卫气虚弱,腠理不固导致;桂枝汤证中的自汗,是因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而致。
的以本方功专固表止汗,兼以祛风;而桂枝汤则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取效。
玉屏风散

九、慢性肾炎 :
肾小球肾炎患者如果经常伤风感冒,常使病情反复发作。可在原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玉屏风散6 ~9克,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1个月为一个疗程,可起到配合治疗作用。
十、胃下垂 :
本病多发生于身材瘦高、无体力形者,可用玉屏风散,每次9克,一日3次,开水冲服,可连续服用至症状缓解为止。
用法
上(口服)咀。每服三钱(9克),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现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禁忌
阴虚盗汗,则不宜使用。
类别
补益类
基本药物玉屏风散入选了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部分),成为基层医院必备中药。入选的为成药玉屏风颗粒,盈天医药集团有限公司(HK00570)旗下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全国独家品种。
方药特点
玉屏风散出自中医名著《世医得效方》,也说出自朱丹溪《丹溪心法》,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中药组成,可以说,前两味药,以扶正为主,而防风则以祛邪为主,本方剂正是“标本兼治”的巧妙结合。它可以提升患者的“正气”以抵御外邪,适合于健康人和亚健康人。此外,还能治疗症状轻微的早期感冒,比如伤风后出现鼻塞、怕冷等症状。
中医方剂里有“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行”之说,意思就是玉屏风散药味组成少而精,只有黄芪、防风、白术3味药物。黄芪是健脾补气药的代表,于内,可大补脾肺之气,于外,可固表止汗,特别适合于治疗肌表卫气不固导致的体虚盗汗,是方中的主打药物;白术则能健脾益气,帮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的功能,为辅药;防风异名叫“屏风”,可以解表祛风。
玉屏风散的组方

玉屏风散的组方
玉屏风散是一种传统中药药方,它以炮制乌头、炙甘草、炒陈皮为主要原料,还加入了附子、川芎等辅料,服用之后可以起到明目祛湿气、消痈转筋的作用。
玉屏风散的组方如下:
乌头:4克;
炙甘草:4克;
甘草:4克;
炒陈皮:3克;
附子:6克;
川芎:6克。
炮制方法:
1.将川芎、附子放入研碎机内研碎,适量加水后形成糊状浆;
2.将乌头、炙甘草、甘草、炒陈皮一起放入碗中,然后把刚才研碎好的浆加入,搅拌均匀;
3.将搅拌好的药材放入药材袋并按压干燥,再放入一碗水中,将药材用勺子搅拌均匀,最后放入凉水冰箱冷却即可服用。
用法用量:
取玉屏风散小匙见缝,每天早晚各服一次,每次服用量为8克,水开后可加入黑糖适量调味饮用。
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玉屏风散《医方类聚》2014-10-15 17:07:0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中医方剂学七版)[组成]防风一两(30g) 黄芪蜜炙白术各二两(各60g)[用法]上口父咀,每服三钱(9g),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
(现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g,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方解]本方主治卫气虚弱,不能固表之证。
卫虚腠理不密,则易为风邪所袭,故时自恶风而易于感冒;表虚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皆为气虚之象。
治宜益气实卫,固表止汗。
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
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为臣药。
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外邪亦难内侵。
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风而不伤正。
对于表虚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者,用之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
方名玉屏风者,言其功用有似御风屏障,而又珍贵如玉之意。
本方配伍特点是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合小量祛风解表之品,使补中寓散。
本方与桂枝汤均可用治表虚自汗,然本方证之自汗,乃卫气虚弱,腠理不固所致;桂枝汤证之自汗,因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而致。
故本方功专益气固表止汗,兼以祛风;而桂枝汤则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取效。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剂。
临床应用以自汗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脉虚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自汗较重者,可加浮小麦、煅牡蛎、麻黄根,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4.使用注意若属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则不宜使用。
[文献摘要]1.原书主治《医方类聚》卷150:“腠理不密,易于感冒。
玉屏风散标准配方比例

玉屏风散标准配方比例
玉屏风散是一种常用的中药配方,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功效,常用于治
疗风热感冒、过敏性鼻炎、湿疹等疾病。
它的配方比例关系到药效的发挥,下面将介绍玉屏风散的标准配方比例。
玉屏风散的标准配方包括玉屏风、连翘、淡竹叶、桑白皮、甘草。
它们的比例为,玉屏风(30克)、连翘(30克)、淡竹叶(30克)、桑白皮(15克)、甘草(10克)。
首先,玉屏风是玉屏风散的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作用,能够
有效治疗风热感冒、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其次,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利湿的功效,能够协同玉屏风发挥药效。
再者,淡竹叶能够祛风清热、利尿消肿,有助于治疗湿疹等疾病。
此外,桑白皮能够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对于风热感冒、过敏性鼻炎有一定的疗效。
最后,甘草具有和中、缓急、解毒的作用,能够协调各药之间的作用,增强整个配方的疗效。
根据上述配方比例,制备玉屏风散时,首先将以上药材按照比例配好,然后进
行研磨和混合,最后装入药袋中,每袋10克。
使用时,每次取10克,冲泡成药汤,分2次服用,温开水送服。
总之,玉屏风散的标准配方比例为玉屏风(30克)、连翘(30克)、淡竹叶(30克)、桑白皮(15克)、甘草(10克),合理的比例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各药
材的功效,提高治疗效果。
在使用时,应严格按照配方比例进行配制,确保药效的稳定和疗效的发挥。
希望本文能够对玉屏风散的配方比例有所帮助,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经方解读】玉屏风散

【经方解读】玉屏风散玉屏风散可以理解为就像给人围了道屏风,让病邪不易上身。
如此玄妙的药物由黄芪、白术、防风配比组成,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用。
“玉屏风”像是一道结实致密的挡风墙,使风邪无法侵入。
其二,玉屏风散是专门针对体虚、肌肤不固、易感冒者而设。
玉屏风散能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药方详解组成:防风黄芪白术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㿠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其歌诀如下: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
【方解:】“玉屏风散”中所含中药颇为简单,只黄芪、防风、白术三味。
前两味药,以扶正为主,而防风则以祛邪为主。
1.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长于发表散风,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两者均可使用。
防风遍行周身,上清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四肢挛急,称治风之仙药。
2.黄芪:补气升阳,益气固表,还具有利尿、改善肾功能、抗菌、抗病毒、抗炎、保肝等作用。
黄芪是健脾补气药的代表,于内,可大补脾肺之气,于外,可固表止汗,特别适合于治疗肌表卫气不固导致的体虚盗汗,是方中的主打药物;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芪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病毒的复制。
黄芪主要含多糖和皂苷是促进免疫功能的主要有效成分。
3.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白术则能健脾益气,帮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的功能,为辅药;药理研究发现,白术能够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还能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又能增强体液免疫功能。
总体而言,方中黄芪甘温,擅补脾肺之气,俾脾气旺则土能生金,肺气足则表固卫实。
白术甘苦而温,专入脾胃经,为健脾益气要药,协黄芪则培土生金,固表止汗之功益著。
二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能外泄,风邪不易内侵。
配伍少量防风,甘温不燥,药性缓和,走表而祛风散邪,与黄芪、白术相配则补中寓散,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
全方诸药配伍,以益气固表药为主,酌配少量解表祛风之品,补中兼疏,寓散于收,相反相成,共奏益气固表止汗、扶正祛邪之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铁涛:玉屏风散的剂量是黄芪+防风=白术
导读:“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故治风者,不患无以祛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
”邓老用玉屏风散治疗气虚,气不固表的自汗、盗汗,和体弱表虚易患感冒之患者,有一个重要的比例就是:黄芪+防风=白术。
玉屏风散
治疗表虚自汗的玉屏风散出自《丹溪心法》,这是中医所公认疗效确切的名方。
方剂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功能益气固表止汗。
其中用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臣以白术健脾,合君药以资气血之源,佐以防风走表而祛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散邪,三药合用,托里固表,使玄府闭合有度,故能治疗表虚之自汗。
这犹如一屏风护卫于肌表,故得玉屏风之名。
我体会此方不但能治自汗,一些盗汗属气虚者亦适用。
临床上常用汤剂,根据个人经验,其用量为:黄芪12g,防风3g,白术15g。
我认为,其组成分量比例颇需研究,较为重要的有两点:其一,防风用量要少于黄芪,这是根据东垣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之说,又因防风为疏散之品,汗证不宜多用,与黄芪相配达相畏相使之目的便可;其二,白术的量须是黄芪与防风之和,这是根据“发在芪防收在术”之意,一走一守,达表“实卫”。
曾有一例自汗盗汗之患儿,治以玉屏风散,稍效,后因药房缺白术,找余商量,因我不在,另一医建议用苍术代之,结果大汗淋漓,这是不明方义,不知苍术辛燥
发汗,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服之过,只走不守,发散不收,故汗水淋漓!临床上运用时,若见自汗盗汗兼阴虚者,我喜用玉屏风散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g;若汗出特多者,则加麻黄根10g。
至于纯阴虚之盗汗,我认为当归六黄汤往往效如桴鼓,此处只言玉屏风,故不赘述。
玉屏风散不仅能治汗,而且能预防外感,对于体弱表虚易患感冒之患者尤为适宜。
我曾建议某中医院按上述比例制成玉屏风散,每用10〜20g水煎服,每天1剂,服半月至一月,以取代丙种球蛋白以治容易感冒之患者(该地喜用丙种球蛋白成风),这既可发扬中医特色,又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更可避免染上某些难治之疾,何乐而不为?事后了解,据说有相当好的效果。
其建议实受启发于蒲辅周玉屏风散预防感冒之经验,蒲氏认为此散用三至五钱即可,用量过重有胸闷不适之弊。
若深究其能预防感冒之理,我认为柯韵伯之论较有启发,现录之,与同道共同学习。
柯韵伯在《名医方论》中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故治风者,不患无以祛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
何则?发散太过,玄府不闭故也。
昧者不知托里固表之法,遍试风药以祛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流连,终无期矣。
”
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外解四肢挛急,
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
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唯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有汗能止,无汗能发,功同桂枝,故又能除头目风热、大风癞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脏风,是补剂中之风药也。
所以防风得黄芪,其功愈大耳。
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即以宁风也。
夫以防风之善祛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此欲散风邪者当倚如屏、珍如玉也。
”
根据异病同治之理,余曾用玉屏风散治愈一例面肿如球之怪病。
1961年与广州中医学院1959年高研班学员到某军区医院搞科研时,该院一护士之子,5岁,患怪病,面肿如球,病已将月,按之空虚,随指而起,似面皮之下充气一般,但无皮下气肿之握雪感,从头肿至颈部,舌嫩,因此考虑乃气虚所致。
头为阳,面皮属表,故当以表虚论治。
方用玉屏风散加五味子。
处方:黄芪12g,防风3g,白术18g,五味子4.5g。
每日1剂,复煎。
取玉屏补气固表,五味子敛其浮阳。
服药9天,病霍然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