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人教版选修《放射性的发现》word教案
放射性的发现PPT教学课件

光速
射线 电磁波
贯穿能力
弱 较强 很强
电离能力
很容易 较弱 更小
如果一种元素具有放射性,那么不论它是 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某种化合物的形式 存在,放射性都不受影响,放射性的强度也不 受温度、外界压强的影响,即放射性与元素存 在的状态无关。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核外的电子;
元素的放射性决定于原子核。
贝克勒尔
钡铀云母
翠砷铜铀矿
斜水钼铀矿
铀钙石矿
居里夫妇
天然放射现象
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 发现,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所有元素, 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 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放大了1000倍的铀矿 石
三、射线到底是什么?
• 在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是什么东西呢? • 它们除了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的性
原子弹
美国原子弹突袭广岛和长崎造成了巨大的毁 伤.在长崎投掷的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状云 团,爆炸产生的气流、烟尘直冲云天,高达12英 里多.广岛市区80%的建筑化为灰烬,64000人丧 生,72000人受伤,伤亡总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 53%.长崎市60%的建筑物被摧毁,伤亡86000人, 占全市37% .
氚核
核聚变
氦-4
中子
二、核聚变
1 、 轻核的聚变(热核反应)
某些轻核能 够结合在一 起,生成一 个较大的原 子核,这种 核反应叫做 聚变。
轻核的聚变:
2 1
H
31H
4 2
He
1 0
n
2 1
H
21H
3 2
He
01n
根据所给数据,计算下面核反应放出的能量:
2 1
人教版物理选修1-2《放射性的发现》教案设计

天然放射现象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放射性、放射性元素,并α、β、γ射线的本质及其特性,能正确书写它们的符号;2、知道几个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的情况,能正确根据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的规律写出衰变方程;3、知道半衰期的意义。
能力训练目标:1、能正确写出几种常见的粒子及原子的符号,并能够依据实际情况写出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方程;2、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列表、对比等方式进行自学和总结。
德育教育目标:1、通过介绍相关史料,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现与科学家良好的实验素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间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在学习的同时思想品德教育;2、通过介绍放射线的科普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科学知识都有其两面性,如何扬长避短是所有有良知的科学工作者的重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揭示本课的线索,由宏观现象(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得出微观粒子(原子核)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的结论,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美,激发学生的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天然放射现象的规律,用电场的磁场探测放射线的特性和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用电场和磁场的知识分析天然放射线的实质以及对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历史意义的真正理解。
四、教材、学情分析:本节教材内容较多,篇幅较长,阅读量大。
知识点比较抽象,而且能和前面的知识(力学和电学知识)有机结合,对我校学生而言,难度很大。
为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并分开的动画,为学生理解该知识点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掌握本节知识。
针对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平时很少接触,非常陌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前将和放射现象有关的资料(《坏天气带来的好运》,《居里夫妇的故事》等)发给学生,通过对资料的阅读,不仅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也进行科学道德与唯物史观的教育。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器材(电脑、投影仪)、教学挂图、印刷资料六、教学过程:提问:。
物理:19.4《天然放射现象》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5).doc

天然放射现象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理解什么是“天然放射现象”,掌握天然放射线的性质;(2)掌握原子核衰变规律,理解半衰期概念;(3)结合天然放射线的探测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2.在复习过程中,适当介绍天然放射性的发现过程,以及有关科学家的事绩,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与唯物史观的教育.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1)衰变规律;(2)用电场和磁场探测天然射线的基本方法.2.难点:用力学和电学知识如何分析天然射线的性质.三、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回顾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耳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经历,以及贝克勒耳为了试验放射线的性质,用试管装入含铀矿物插在上衣口袋中被射线灼伤、早期核物理学家多死于白血病(放射病)的故事.(二)教学过程设计天然放射性.1.天然放射现象:某种物质自发地放射出看不见的射线的现象.2.原子核的衰变:某种元素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粒子后,转变成新的元素原子核的现象.3.天然放射线的性质.(见下页表)说明电离本领和贯穿本领之间的关系:α粒子是氦原子核,所以有很强的夺取其它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力,但以损失动能为代价换得原子电离,所以电离能力最强的α粒子,贯穿本领最弱;而γ光子不带电,只有激发核外电子跃迁时才会将原子电离,所以电离能力最弱而贯穿本领最强.4.衰变规律.(1)遵从规律:质量数守恒(说明与“质量守恒定律”之区别);电荷数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说明:γ衰变是原子核受激发产生的,一般是伴随α衰变或β衰变进行的,即衰变模式是:α+γ,β+γ,没有α+β+γ这种模式!(3)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衰变掉一半所用时间.说明:某种原子核的半衰期与物理环境和化学环境无关,是核素自身性质的反映.例1平衡下列衰变方程:分析:因为α衰变改变原子核的质量数而β衰变不能,所以应先从判断α衰变次数入手:每经过1次α衰变,原子核失去2个基本电荷,那么,钍核经过6次α衰变后剩余的电荷数与铅核实际的电荷数之差,决定了β衰变次数:答案:6,4.中放出的能量都转化为α粒子和氧核的动能.(1)α粒子与氡核的动能之比;(2)若α粒子与氡核的运动方向与匀强磁场的磁感线垂直,画出轨迹示意图,并计算轨道半径之比.解:(1)衰变时动量守恒:0=mαvα+M Rn V Rn,(2)若它们在匀强磁场中,运动方向与磁感线垂直,轨道半径但衰变时射出的α粒子与反冲核(Rn)都带正电荷,且动量大小相等,则它们在匀强磁场做圆周运动的轨迹是一对外切圆(图1),轨道半径和粒子电量成反比:例4 一束天然放射线沿垂直电力线的方向从中间进入到两块平行带电金属板M、N之间的匀强电场中,试问:(1)射线Ⅰ、Ⅱ、Ⅲ各是哪种射线?(2)M、N各带何种电荷?提示:参考天然放射线的性质.解:γ射线不带电,所以是Ⅱ(直线).设带电粒子打到金属板上的位置为x,偏转的距离都是d/2,根据公式代入上式,得比值所以Ⅰ为α射线,Ⅲ为β射线,M带负电.。
2021人教版选修《探测射线的方法》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选修《探测射线的方法》word教案教学目标(1)明白放射线的粒子与其他物质作用时产生的一些现象;(2)明白用肉眼不能直截了当看到的放射线能够用适当的仪器探测到;(3)了解云室、气泡室和计数器的简单构造和差不多原理。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天然放射现象,明白了三种射线的本质。
放射线是看不见的,我们是如何探知放射线的存在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几种常用的探测射线的方法。
放射线尽管看不见,但我们可依照放射线的粒子与其他物质作用时产生的一些现象来探知放射线的存在.这些现象要紧有:1.使气体电离,这些离子可使过饱和汽产生云雾或使过热液体产动气泡;2.使照相底片感光;3.使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学习三种核物理研究中常用的探测射线的方法。
一、威耳逊云室1、构造:一个圆筒状容器,低部能够上下移动,上盖是透亮的,内有洁净空气威耳逊云室要紧部分是一个圆筒状容器,下部是一个能够上下移动的活塞,上盖是透亮的,能够通过它来观看和拍照粒子运动的径迹,室内由光源通过旁边的窗子照明。
少量放射性物质(放射源)放在室内侧壁邻近(或放在室外,让放射线从侧壁的窗口射入)。
这种云室是英国物理学家威耳逊(1869~1959)在1912年发明的,故叫做威耳逊云室。
2、差不多原理利用射线的电离本领.实验时,先往云室里加少量的酒精,使室内充满酒精的饱和蒸气,然后使活塞迅速向下运动,室内气体由于迅速膨胀,温度降低,酒精蒸气达到过饱和状态,这时假如有射线粒子从室内气体中飞过,使沿途的气体分子电离,过饱和酒精蒸气就会以这些离子为核心凝聚成雾滴,这些雾滴沿射线通过的路线排列,因此就显示出了射线的径迹。
3、如何样才能观看到射线的径迹?在云室看到的只是成串的小液滴,它描述的是射线粒子运动的径迹,而不是射线本身。
观看α、β射线在云室中的径迹,比较两种径迹的特点,并分析其缘故。
a射线在云室中的径迹:直而粗缘故:a粒子质量大,不易改变方向,电离本领大,沿涂产生的粒子多ß射线在云室中的径迹:比较细,而且常常弯曲缘故:粒子质量小,跟气体碰撞易改变方向,电离本领小,沿途产生的离子少γ粒子的电离本领更小,一样看不到它的径迹。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1-2第三章3.1放射性的发现教案

射线的来源
(15min)
可见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
核外电子
②单质或化合物下的同种元
素,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吗?
③单质或化合物下的放射性
元素,都具放射性,说明什
么?
④射线来自哪里?
⑥射线能从原子核内部射出,
原子核有结构吗?
怎么研究?我们依然可以类
比“阴极射线”的研究思路
1.射线在磁场中的分裂与偏
转
观察运动轨迹,回答带电性质
我们给三种射线起个名称
不同
元素放射性与核外电子无
关
原子核内部
有
①正电;②负电;③不带
性
加强学生对书本
知识的理解
自学P66有关三种射线的内容,并填表
板书设计
§19.1 原子核的组成
α:氦原子核X 射线
天然放射性
β:电子流γ:电磁波
发现历程
射线来源
发现历程
射线实质射线来源
射线实质高频电磁波
分层作业设计 1.导学案基础题 2.导学案提高题
单位:安徽省蒙城县第六中学 姓名:岳巍巍 日期:2019.4。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19.4《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教案设计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备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知道什么是核反响,会写出人工转变方程。
(2)知道什么是放射性同位素,人造和天然放射性物质的主要不一样点。
(3)认识放射性在生产和科学领域的应用。
(4)知道放射性污染及其对人类和自然产生的严重危害,认识防备放射线的举措,成立防备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浸透和安全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采集信息、应用已有知识、办理加工信息、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教课重点人工转变的两个核反响方程及反响过程中按照的规律。
教课难点人工转变的两个核反响方程及反响过程中按照的规律教课方法教师启迪、指引,学生议论、沟通。
教课器具1.挂图,实验器械模型,课件等。
2.多媒体教课设施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口述: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请同学们思虑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对人们的影响。
老师指引学生从放射性元素的对人们踊跃和悲观的影响两个方面回答。
教师口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放射性的应用和防备。
(二)进行新课1.核反响:原子核在其余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叫核反响。
人工转变核反响方程147 N24He178 O11H49 Be24He126C01n重点提示天然放射性元素会产生自觉核衰变,不属于核反响.误区警告(1) 核反响过程一般都是不行逆的,所以核反响方程只好用单向箭头表示反响方向,不可以用等号连结.(2)核反响的生成物必定要以实验为基础,不可以只依照两个守恒定律凭空杜撰出生成物来写核反响方程 .(3)核反响中按照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核反响过程中反响前后的总质量一般会发生变化而开释出或汲取能量 .2.核反响方程(1) 在核反响中,参加反响的原子核内的核子(质子和中子)将从头摆列或发生转变.用原.子核的符号来表示核反响前后各原子核变化状况的式子称为核反响方程原子核反响方程一般用以下方程表示i+T → 1+R式中 i 为入射粒子,T 为靶原子核,R 为生成原子核,l 为出射粒子 .出射粒子 l 能够与入射粒子i 相同,此种过程称为散射,假如散射中动能不变,称为弹性散射,假如散射中动能改变,则称为非弹性散射,若在散射过程中,原子核种类不变,但也广义地称为核反响.例:写出以下原子核人工转变的核反响方程。
人教版选修(1-2)《放射性的发现》教案

天然放射现象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放射性、放射性元素,并α、β、γ射线的本质及其特性,能正确书写它们的符号;2、知道几个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的情况,能正确根据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的规律写出衰变方程;3、知道半衰期的意义。
能力训练目标:1、能正确写出几种常见的粒子及原子的符号,并能够依据实际情况写出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方程;2、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列表、对比等方式进行自学和总结。
德育教育目标:1、通过介绍相关史料,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现与科学家良好的实验素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间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在学习的同时思想品德教育;2、通过介绍放射线的科普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科学知识都有其两面性,如何扬长避短是所有有良知的科学工作者的重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揭示本课的线索,由宏观现象(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得出微观粒子(原子核)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的结论,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美,激发学生的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天然放射现象的规律,用电场的磁场探测放射线的特性和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用电场和磁场的知识分析天然放射线的实质以及对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历史意义的真正理解。
四、教材、学情分析:本节教材内容较多,篇幅较长,阅读量大。
知识点比较抽象,而且能和前面的知识(力学和电学知识)有机结合,对我校学生而言,难度很大。
为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并分开的动画,为学生理解该知识点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掌握本节知识。
针对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平时很少接触,非常陌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前将和放射现象有关的资料(《坏天气带来的好运》,《居里夫妇的故事》等)发给学生,通过对资料的阅读,不仅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也进行科学道德与唯物史观的教育。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器材(电脑、投影仪)、教学挂图、印刷资料六、教学过程: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一)阅读教材,思考:1、什么是原子核的衰变?2、如何书写核的符号?3、原子核的衰变遵守哪些规律?原子核的衰变过程,可用核衰变方程来表示。
《放射性的发现》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选修1-2》(人教版2004课标版)《3.1 放射性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和应用1.初步了解X、α、β和γ射线的特性,应用已有的电磁场知识判断射线的带电性。
2.知道放射现象的应用及防护.3.了解放射性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4.收集、阅读、交流有关科学史料,了解放射性发现史,感受前辈科学家不懈努力的贡献和人格魅力。
(二)科学探究和交流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X射线和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过程,并找出放射性在医学、生物、物理等领域的应用。
2、在课堂中,学生代表交流X射线和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历史。
3、学生通过已有的电磁场知识,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判断射线带电性的方法。
(三)科学态度和责任学生通过学习,重温往日的人物、事件,经历科学家的探究心路,思想方法,从而获得认识上的提高。
通过史料阅读、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体会到科学发展的曲折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X射线的应用和防护2、α、β和γ三种射线的性质3、三种射线的本质4、了解X射线和天然放射性的发现过程三、教具多媒体辅助系统、X射线演示仪、阴极射线管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视频:海关查验神器——透视集装箱在海关查验货物时有一种神器,可透视集装箱,在几分钟之内便可完成原来几个小时的检验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这里蕴藏着什么神秘的武器呢?请同学通过观看视频寻找其中的秘密。
问题引入:1、你了解X射线的由来吗?2、X射线在医疗等方面中有什么作用呢?3、你听说过α射线(α-ray)、β射线(β-ray)和γ 射线(γ-ray)三种放射线吗?它们都是什么粒子流呢?4、你认识这种标志吗?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标志?为了人身安全,在有这种标志的场所,应该注意什么?这些问题,学生有些了解,但也有很多不清楚之处,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正课教学:预习作业:要求:通过查阅网上资料、图书馆书籍或其他文字图片资料,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人教版选修《放射性的发现》word教案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放射性、放射性元素,并α、β、γ射线的本质及其特性,能正确书写它们的符号;
2、明白几个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的情形,能正确依照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的规律写出衰变方程;
3、明白半衰期的意义。
能力训练目标:
1、能正确写出几种常见的粒子及原子的符号,并能够依据实际情形写出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方程;
2、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列表、对比等方式进行自学和总结。
德育教育目标:
1、通过介绍相关史料,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觉与科学家良好的实验素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间有紧密的关系,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在学习的同时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介绍放射线的科普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科学知识都有其两面性,如何扬长避短是所有有良知的科学工作者的重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揭示本课的线索,由宏观现象(天然放射现象)的发觉得出微观粒子(原子核)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的结论,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美,激发学生的探究自然界的隐秘的爱好。
二、教学重点:
天然放射现象的规律,用电场的磁场探测放射线的特性和发觉天然放射现象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
用电场和磁场的知识分析天然放射线的实质以及对发觉天然放射现象的历史意义的真正明白得。
四、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较多,篇幅较长,阅读量大。
知识点比较抽象,而且能和前面的知识(力学和电学知识)有机结合,对我校学生而言,难度专门大。
为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纳运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并分开的动画,为学生明白得该知识点提供感性材料,关心学生把握本节知识。
针对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平常专门少接触,专门生疏的实际情形,在课前将和放射现象有关的资料(《坏天气带来的好运》,《居里夫妇的故事》等)发给学生,通过对资料的阅读,不仅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也进行科学道德与唯物史观的教育。
五、教具预备:
多媒体教学器材(电脑、投影仪)、教学挂图、印刷资料
六、教学过程: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一)阅读教材,摸索:
1、什么是原子核的衰变?
2、
如何书写核的符号?3、原子核的
衰变遵守哪些规律?
原子核的衰变过程,可用核衰
变方程来表示。
(二)练习书写核衰变方程(参
照元素周期表)
1、写出钍核、镤核、镭核、氡核、
α、β、γ的符号,
2、钍核发生α衰变的核衰变方程,
3、钫核发生β衰变的核衰变方程。
(三)引导学生总结核衰变方
程的书写规律(通式):
α衰变:
A
Z
X()
()
Y+()
β衰变:
A
Z
X ()
()
Y +()
(四)γ衰变的实质是什么?有
单独的γ衰变吗?若仅在铅盒内
放入238U,能不能同时观看到三
种射线?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引导学生回答三个
问题。
讲述:核衰变的方程
在书写时,不仅要遵
循上面的规律,还要
注意所书写的方程,
必须是实际发生的
核衰变反应。
给出习题,指导
学生完成,对完成有
困难的学生给予个
别指导。
总路解题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回答问题,完整地认
识元素的天然放射
现象。
阅读、
摸索、
回答
完成练习
总路规律,
形成技能。
阅读、摸索、
回答
把握差不多
规律,为书写
核衰变方程
作预备。
巩固所学知
识,并运用。
半衰期
阅读教材,明白得半衰期的意
义。
(1)核衰变具有统计规律,
即每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大量原子
核有半数核发生衰变的时刻是一
定的,我们用半衰期来表示核衰
变的快慢。
不同的放射性原子核
有不同的半衰期。
(用电脑示意半
衰期的含义)
(2)钫的β半衰期是21分钟,
问:16克铊通过多长时刻还剩下
1克?
讲述:明白得半衰期
的概念时要注意:
(1)半衰期只具有
统计含义,是针对大
量核而言,不能说明
某个核的具体衰变
时刻。
(2)它只与核
本身有关,而与它是
单质依旧化合物,受
力情形,温度等外界
因素无关。
(3)要弄
清晰它表示是在谁
在基础上有一半发
生衰变。
阅读、明白
得、完成习
题
真正明白得
半衰期的含
义
通过对半衰
期的统计含
义的认识,回
忆并加深对
物理学中具
有统计含义
的物理量的
明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