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之人之初活动记录
三字经教案小班人之初

三字经教案小班人之初教案编写者:教案编辑专员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小班学生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中“人之初”章节的内容。
通过讲解、互动和活动,学生将能够掌握章节中的重点词汇,理解其含义,并能够流利地背诵该章节。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人之初”章节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学生能够通过互动和活动加深对章节内容的理解。
3. 学生能够流利地背诵“人之初”章节。
教学准备:1. 《三字经》文本或课件。
2. 重点词汇卡片。
3. 与章节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教具。
4. 教学音频或视频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章:认识人之初1. 引入:向学生介绍《三字经》和“人之初”章节。
2. 讲解:讲解章节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如“人之初,性本善”等。
3. 互动:引导学生跟读和讨论重点词汇的含义。
4. 活动:通过图片或教具展示,帮助学生理解章节内容。
第二章:背诵人之初1. 引入:向学生讲解背诵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如何正确地背诵《三字经》中的“人之初”章节。
3. 互动:引导学生跟读和背诵章节内容。
4. 活动:分组进行背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第三章:理解人之初1. 引入:向学生讲解章节的意义和价值。
2. 讲解:讲解“人之初,性本善”的含义和背后的道理。
3. 互动:引导学生分享对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章节内容。
第四章:应用人之初1. 引入:向学生讲解如何将章节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2. 讲解:讲解如何通过行为和言语来展现“性本善”的品质。
3. 互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善行和善言。
4. 活动: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展示“性本善”的品质。
第五章:评价人之初1. 引入:向学生讲解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2. 讲解:讲解如何评价自己对章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3. 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4. 活动: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角色扮演表演,给予肯定和建议。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背诵《三字经》的其他章节。
《三字经》教案(7篇)

《三字经》教案(7篇)《三字经》教案篇一经典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具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堕活动目标1、熟读《三字经》第一课》:“人之初····师之堕”2、识字:山、远、近3、知行合一:通过故事《妈妈生病了》引导幼儿学会做一些关心父母的事,孝敬父母。
活动准备礼物盒子一个,里面放有一本《三字经》字卡:山、远、近“多闻之星”贴纸教师用碟:《三字经》第一课内容、说文解字、知行合一《妈妈生病了》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1、律动:《如果感到幸福》2、“小朋友跳的真棒,~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份神秘的礼物。
”出示盒子,“我的宝盒里会藏着什么呢,我们用‘爱的鼓励’把它请出来。
”将盒子打开,取出书本《三字经》。
“哦,是一本可爱的书宝宝。
大家看看书宝宝的封面上都有谁呀?〔小兔、小猪、小乌龟、公鸡,还有多多。
〕上面的字你们认识吗?”让小朋友来认上面的字,然后把它念出来。
“对了,书宝宝的名字叫《三字经》,读了它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可爱。
”二、活动展开〔一〕诵读1、师:“现在让我们来听听看《三字经》里写着什么宝贝呢,请多多来给大家读《三字经》第一课。
”播放vcd,请小朋友听一遍。
2、师:“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本《三字经》,小朋友,赶快找找,给你们准备的《三字经》在哪里?”〔事先在每一组孩子桌子的中间放一个小篮子,将《三字经》放在篮子里,用一张手帕将其盖住,保持一些神秘感,也是为了不先引起孩子的注意。
〕请小朋友去找书,必要可以提醒幼儿。
〔提醒:到第二次取书的时候,就是播放音乐,然后将书放在第一个小朋友的桌子右上角,一个一个往后传。
3、找到书以后,请每个孩子拿一本。
“请小朋友双手轻轻的将《三字经》拿出来,放到自己面前的桌子上。
”引导孩子:一手扶着书,一手捏书角,一页一页往后翻,把书翻到第一页。
请小朋友将右手举起来,伸出右手的小食指,将小食指落到第一页的第一个字上,然后‘手指字,耳朵听,眼睛看书开口读’老师读一遍,小朋友跟着读一遍。
三字经人之初教案 人之初优秀教案

三字经人之初教案人之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含义。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的含义。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三字经》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性本善”的含义。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三字经》的作者、地位和作用。
(2)引导学生关注《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
2.讲解“人之初,性本善”(1)教师解释“人之初”的意思:人刚出生的时候。
(2)教师解释“性本善”的意思: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3)教师通过举例、故事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性本善”的含义。
3.朗读、背诵“人之初,性本善”(1)教师示范朗读“人之初,性本善”,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正发音、节奏等问题。
(3)学生分组背诵,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4.深入理解“性本善”(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3)教师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进一步阐述“性本善”的含义。
5.拓展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保持和发扬人的善良本性?(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将善良本性融入日常生活。
(2)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善良本性,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五、作业布置1.抄写“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并解释其含义。
2.课外阅读《三字经》其他内容,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六、教学反思2.教师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难点补充:1.讲解“人之初,性本善”教师:“同学们,‘人之初’就像一张白纸,那么‘性本善’又是怎样的呢?想想看,我们小时候是不是都很容易相信别人,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善意?这就是‘性本善’的意思,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像一颗种子,需要我们用心去培养。
”学生小华:“老师,那为什么长大了会有坏人呢?”教师:“这是一个好问题,小华。
小班三字经人之初教案

小班三字经人之初教案教案标题:小班三字经《人之初》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人之初》,培养幼儿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初步认知。
2.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三字经《人之初》的教材或教具。
2. 与《人之初》相关的图片或绘本。
3. 幼儿喜欢的玩具或游戏道具。
4. 幼儿音乐播放设备。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与幼儿互动,询问他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
导入教材:1. 准备三字经《人之初》的教材或教具,展示给幼儿。
2. 与幼儿一起朗读《人之初》,重复几遍以帮助幼儿熟悉其中的文字和内容。
教授重点词汇:1. 逐个解释《人之初》中的重点词汇,如“人”,“初”,“性”,“善”,“恶”等。
2. 与幼儿一起讨论这些词汇的意义,并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话解释。
展示绘本或图片:1. 准备与《人之初》相关的绘本或图片,展示给幼儿。
2. 与幼儿一起观察绘本或图片中的人物、动物和自然景观,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游戏互动:1. 利用幼儿喜欢的玩具或游戏道具,模拟《人之初》中的情境。
2. 通过角色扮演或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人类社会中的善良和恶劣行为,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巩固与评估:1. 与幼儿一起回顾《人之初》的内容,询问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人之初》的故事情节,并提问相关问题,检查他们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拓展活动:1. 鼓励幼儿创作自己的《人之初》绘本或故事书,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 继续探索其他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关的课题,如动物、植物、家庭、友谊等。
教学反思:1. 根据幼儿的反应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2.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字经人之初教案 人之初优秀教案

三字经人之初教案人之初优秀教案人之初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三字经》中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学习并背诵《三字经》。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背诵《三字经》中的内容。
2.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三字经》中的道理和哲理。
教学准备:1. 《三字经》的教材或者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或电脑)。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三字经》是一本古代儿童启蒙教材,它包含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和智慧的句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2.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三字经》的内容或者背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Step 2:朗读(20分钟)1. 分发《三字经》的教材或复印件给每个学生。
2. 请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一遍《三字经》,鼓励学生大声朗读。
3.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并解释其中的含义。
Step 3:理解和回答问题(15分钟)1. 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理解《三字经》中的内容和意义。
例子:- 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人为什么要德行?- 古人有什么样的行为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2. 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
Step 4:背诵和朗读(20分钟)1. 请学生背诵并朗读《三字经》中的重要段落或句子。
2. 学生可以分组背诵并进行表演。
Step 5:总结和小结(10分钟)1. 老师总结全文的内容和主题,强调《三字经》所传达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2. 学生回答问题,做简单的小结。
Step 6:拓展学习(5分钟)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代儿童启蒙教材,比如《弟子规》、《百家姓》等。
2. 提醒学生将《三字经》中的道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与家人朋友分享。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写下《三字经》中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段落或句子,并解释为什么这段话对他们有意义。
2.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教育的文章或书籍。
小学一年级语文《人之初》教案(通用5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人之初》教案〔通用5篇〕小学一年级语文《人之初》教案〔通用5篇〕小学一年级语文《人之初》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播放音频,激趣导入1、老师引言:听,一群小朋友在诵读什么呢?〔播放《三字经》的音频文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3遍。
〕2、交流:你听清小朋友诵读的内容了吗?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吗?3、播放《三字经》的视频文件〔带有字幕〕,学生看字幕,跟着声音诵读。
4、老师引言:同学们,在刚刚的视频中,你发现《三字经》开头一句怎么背了吗?〔学生齐背〕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自由朗读儿歌,先圈出本课的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识字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反复读几遍。
2、找学生试着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读音,集体订正后齐声朗读。
3、再自由读文,注意所圈生字的读音,多读几遍,注意三字一停顿。
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1、小组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字卡,同桌交流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
2、学生汇报:大声领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预设:〔1〕“之”:字形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点是她的头,横撇是她的身体,捺是她舞动的裙摆。
〔2〕“初”:本义是用剪刀裁剪布料〔此处结合字理演变图〕。
记忆方法:用刀剪断脐带的胎衣,婴儿的新生就开场了,也叫人之初。
左衣右刀就是“初”。
〔3〕“性”:左右构造。
可以这样记:天生心善,是人的本性,所以左边“忄”,右边“生”字,合起来就是“性”。
〔4〕“善”:翘舌音,可用字歌记忆:小羊坐地上,张口说“仁慈”。
〔5〕“习”用字歌记忆:“羽”丢半边就是“习”。
〔6〕“教”:左右构造。
多音字:jiāo〔教书〕;jiào〔老师〕。
〔7〕“迁”:半包围构造。
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并组词。
〔8〕“贵”:贝部,表示与钱物有关。
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
〔9〕“专”:翘舌音,组词:专心致志、专注、专门。
〔10〕“幼”:组词:幼儿、幼虫、幼苗。
〔11〕“玉”: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
《人之初》(教学实录)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读、感悟课文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人之初》(教学实录)
1.教学重点
-生字词的学习: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掌握生字词“初、性、善、习”,以及理解词语“性本善、习相远”的含义。这些词汇是学生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重点讲解和强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人之初》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性本善”的观念,并在课堂上实践了这一理念。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总结。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通过提出与学生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成功引起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这种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有趣、贴近生活的导入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总体来说,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观察到部分学生存在沟通不畅、观点重复等问题。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讨论方法的指导,提高讨论效率。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得到了巩固。但在这一环节,我发现自己对学生的提问反馈不够及时,未能充分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疑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疑问的关注,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生字词的记忆与运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生字词的记忆和运用是一个难点。教师需采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游戏、顺口溜等,帮助学生记忆。
-理解“性本善”的哲学观点:此观点较为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故事或情境,降低理解难度。
三字经教案小班人之初

三字经教案小班人之初【篇一:《三字经》:人之初的修身课】《三字经》:人之初的修身课【三字经其书】古代没有幼稚园或者学前班,那他们小时候的启蒙教育是怎样的呢?随着人文历史的积累,民间的一些学者就总结了一些适合孩子的书籍,经过挑选,约定俗成了一批教材,《三字经》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本蒙学读本。
《三字经》,顾名思义,就是三字三字地读的一本经典,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样三个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孩童跟着大人复述、背诵。
相传,它是南宋时一位名叫王应麟的学者编写的,共一千多字,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三字经名句】玉不琢,不成器。
子不学,不知义。
解读: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用来做器物。
人不学习,就不明事理。
玉石原本包裹在其貌不扬的岩石里,只有经过打磨、雕刻、抛光、镶嵌等工序,才能变成无价之宝。
人要成为有用之才,也要经过勤学苦练、承受各种考验和压力,才能明白什么是美好的品德。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代,读书人做官,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商贩买卖,构成了一个繁荣的社会。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读:做人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其次才是增加见闻。
知道十百千这些数,认识一些文字。
为什么古人把品德看得比才能更重要?我们想,如果一个人精通电脑,但是他道德败坏,就会成为一个破坏网络的黑客;如果他道德良好,就能帮助身边的人解决电脑问题。
道德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人的好坏。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源。
解读:天下的学问很多很广,如果面面俱到就会很难下手。
但如果能够提纲挈领地学习,就能明白学问的根源。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一个大学问家也不是一天学成的。
做任何事情都要一步一步来,学习也要从根本开始。
《三字经》就是一本“略说”形式的书,读完它,就能开始阅读其他的国学经典了。
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解读:阅读历史书和历朝的实录,就能博古通今,好像亲眼看到过历史一样。
读书能增加我们的知识面,扩大我们的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之人之初活动记录
时间:9月9日
地点:教室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
活动过程:
1、老师致辞,宣布“经典诵读”主题班队活动正式开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1)教师讲解含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2)、教师领读
(3)、小老师领读
(4)、小组内互读
(5)、个别学生展示读
3、主持人献读,宣布诵读比赛开始。
4、活动内容:
(1)、小组诵读;
(2)、团队诵读;
(3)、个人诵读比赛。
5、活动结束,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总结:通过本次活动,我们班级的活动氛围有了很大的改变,而且孩子们的读书能力加强,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读书热情提高,纪律非常好。
我想,以后多开展这样的班队活动,对班级一定会有很大的作用。
经典诵读《江南》活动记录
时间:9月16日
地点:教室
主持人:李延艳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
记录人:贺佳宁
活动过程:
1、老师致辞,宣布“经典诵读”主题班队活动正式开始。
2、集体学习《江南》。
师:《江南》这首汉乐府古诗描写了采莲时观赏鱼戏莲叶的情景,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诗的意思是:在江南可以采莲的季节,莲叶是多么的劲秀挺拔。
鱼儿们在莲叶之间嬉戏,一会儿嬉戏在莲叶东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西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南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北面。
现在,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美丽的诗歌。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1)、教师领读
(2)、小老师领读
(3)、小组内互读
(4)、个别学生展示读
3、主持人献读,宣布诵读比赛开始。
4、活动内容:
(1)、小组诵读;
(2)、团队诵读;
(3)、个人诵读比赛。
5、活动结束,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总结:这样的读书活动非常有利于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读书活动寓教于乐,寓知识于游戏中,孩子们都非常喜欢。
他们都很期待周末吟诵活动,希望下次活动我们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能提前安排好吟诵内容和阅读内容,把活动组织的更好,让孩子们更加喜欢语文。
经典诵读《风》活动记录
时间:9月23日
地点:教室
主持人:李延艳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
记录人:贺佳宁
活动过程:
1、老师致辞,宣布“经典诵读”主题班队活动正式开始。
2、集体学习《风》。
师:《风》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
此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
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诗人通过“三”“二”“千”“万”这几个数字巧妙的组合,使人形象地感受到风在自然界的作用。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教师领读
(2)、小老师领读
(3)、小组内互读
(4)、个别学生展示读
3、主持人献读,宣布诵读比赛开始。
4、活动内容:
(1)、小组诵读;
(2)、团队诵读;
(3)、个人诵读比赛。
5、活动结束,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总结:通过周末吟诵活动,不仅很好地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古诗词,孩子们也亲近了大自然,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经典诵读《相思》活动记录
时间:10月15日
主持人:李延艳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
记录人:贺佳宁
活动过程:
1、老师致辞,宣布“经典诵读”主题班队活动正式开始。
2、集体学习《相思》。
师:《相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创作的一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五绝。
此诗写相思之情,却全篇不离红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
首句写红豆产地;次句以“发几枝”一问,语极朴实,而又极富形象性,设问自然,则暗逗情怀;三句寄意友人“多采撷”,言在此而意在彼;末句点明其相思属性,且用一“最”字推达极致,则“多采撷”的理由自见,而自身所寄之意亦深含其中。
全诗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语浅而情深,相传当时即为人谱曲传唱,流行江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教师领读。
(2)、小老师领读。
(3)、小组内互读。
(4)、个别学生展示读。
3、主持人献读,宣布诵读比赛开始。
4、活动内容:
(1)、小组诵读;
(2)、团队诵读;
(3)、个人诵读比赛。
5、活动结束,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总结:通过周末吟诵活动,不仅很好地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古诗词,孩子们也亲近了大自然,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学生在诗中体会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激发了学习语文汉字的愿望。
经典诵读《敕勒歌》活动记录
时间:10月22日
主持人:李延艳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
记录人:贺佳宁
活动过程:
1、老师致辞,宣布“经典诵读”主题班队活动正式开始。
2、集体学习《敕勒歌》。
师:《敕勒歌》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
草原的四面八方,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1)、教师领读。
(2)、小老师领读。
(3)、小组内互读。
(4)、个别学生展示读。
3、主持人献读,宣布诵读比赛开始。
4、活动内容:
(1)、小组诵读;
(2)、团队诵读;
(3)、个人诵读比赛。
5、活动结束,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总结:通过周末吟诵活动,孩子们亲近了大自然,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学生在诗中体会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激发了学习语文汉字的愿望。
经典诵读《画鸡》活动记录
地点:教室
主持人:李延艳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
记录人:贺佳宁
活动过程:
1、老师致辞,宣布“经典诵读”主题班队活动正式开始。
2、集体学习《画鸡》。
师:《画鸡》是明代诗人唐寅为自己的画作题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公鸡的威武,写出了它的高洁。
把鸡这种家禽的神态气质和报晓天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它平时不多说话,但一说话大家都响应,由此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抱负,从此诗还可看出诗人“不避口语”的写诗特点,富有儿歌风味。
作者:【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 一叫千门万户开。
(1)、教师领读。
(2)、小老师领读。
(3)、小组内互读。
(4)、个别学生展示读。
3、主持人献读,宣布诵读比赛开始。
4、活动内容:
(1)、小组诵读;
(2)、团队诵读;
(3)、个人诵读比赛。
5、活动结束,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总结:通过周末吟诵活动,孩子们亲近了大自然,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学生在诗中体会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激发了学习语文汉字的愿望。
《三字经》之窦燕山活动记录
地点:教室
主持人:李延艳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
记录人:贺佳宁
活动过程:
1、老师致辞,宣布“经典诵读”主题班队活动正式开始。
2、集体学习《三字经》之窦燕山: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1)教师讲解含义: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2)、教师领读
(3)、小老师领读
(4)、小组内互读
(5)、个别学生展示读
3、主持人献读,宣布诵读比赛开始。
4、活动内容:
(1)、小组诵读;
(2)、团队诵读;
(3)、个人诵读比赛。
5、活动结束,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总结:善于关注学生一点点的进步,抓住机会表扬,及时鼓励,适当批评,很有效果,学习积极性提高。
经典诵读活动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