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常用表达方式
应用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应用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1. 描述性表达:这种表达方式用于描述物体、人物、场景等具体事物的外观、特征和性质。
它通常通过形容词、副词、名词短语等来进行详细描绘,以使读者能够形象地了解所描述的事物。
例如,描述一个风景如画的海滩可以使用诸如“金色的沙滩上洒满了晶莹剔透的海水,远处的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的礁石,阳光照耀下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这样的描写。
2. 比较对比表达:这种表达方式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和对比,以突显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它常用于说明事物的特点、优缺点、优势劣势等。
比较对比表达可以使用诸如“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新技术更高效而且成本更低。
”这样的句子,以直观地展示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
3. 举例说明表达:这种表达方式通过提供具体的例子或实际情况来说明问题或支持论点。
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或复杂情况。
例如,“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采取了环保政策,比如征收碳排放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等,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环境污染。
”4. 引用权威观点表达:这种表达方式通过引用权威人士、专家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来支持论述,以增强论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例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每天坚持锻炼30分钟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患疾病的风险。
”5. 分析解释表达:这种表达方式通过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以阐明其原因、影响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它常用于分析复杂问题的本质和内在逻辑。
例如,“经济增长的放缓主要是由于国际贸易紧张局势导致的出口减少,同时投资和消费需求也受到了影响。
”6. 推理和推论表达:这种表达方式通过逻辑推理、归纳和演绎等方法,从已知事实或观点中推断出新的结论。
它用于推理和解释因果关系、趋势和模式等。
例如,“根据过去几年的数据,我们可以推断未来市场需求会继续增长,因此需要增加生产能力。
”7. 观点陈述和论证表达:这种表达方式用于明确陈述个人观点,并通过提供理由、证据和例证来支持和论证自己的观点。
表达方式有五种

表达方式有五种:(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方法:说明式语言.叙述式语言.描述式语言.议论式语言.抒情式语言写作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表达方式抒情记叙描写议论说明写作手法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记叙文(包括散文)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语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语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它们都是考纲规定的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范畴。
下面是关于语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内容,欢迎阅读!表达方式是指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五种;表现手法有白描和细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比和烘托、渲染、首尾呼应、虚实结合等;修辞手法指比喻、拟人、夸张等。
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表达方式的含义、类别、举例、考点及如何把握表达方式分析

表达方式的含义、类别、举例、考点及如何把握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的含义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指作者在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感情或观点时所使用的语言组合样式。
表达方式的类别文章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表达方式举例说明表达方式——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
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
如:被暴风雨压弯了腰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风从睡梦中苏醒;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表达方式——议论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如:吸烟是一种既害人又害己的行为。
抽烟会影响抽烟人的健康,很多肺癌患者的病因就是香烟。
此外,抽烟还会伤害你周围的人的健康,“抽二手烟”对身体的坏处甚至更大,也许你的家人不自觉地就被你伤害了。
所以我认为吸烟危害健康,我们应该鼓励吸烟者戒烟。
表达方式——记叙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用文字表达出来。
如:麦克去看电影,他买了票走进了电影院。
可是,过了一会儿,他走出来又重新买了一张票,再走进电影院。
过了一分钟,麦克又走了出来,第三次走到售票处,售票小姐很惊讶地问:“你不是已经买过票了吗?为什么还要买啊?”麦克很生气地回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走进电影院,就有一个人把我的票撕掉!”表达方式——说明用简洁的文字把事物的特征、形状、性质、用途等情况解说清楚,表达明白。
说明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浅显易懂。
如:法国首都巴黎,位于法国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
市内分为20个区,面积达105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万。
表达方式——抒情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文字抒发对人或对事的各种感情。
作用在于使文章中的事物或人物的形象更鲜明,突出文章的主题。
如:冬天,我喜欢你纯净的身躯,喜欢你严厉的性格,我要在你的怀抱中锻炼,奋斗……你可以和春天的鲜花、夏天的麦浪和秋天的果实媲美!表达方式的常见考点把握文章的表达方式,赏析写作特点一直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高考文言文答题【万能公式】

高考文言文答题【万能公式】高考文言文答题万能公式一、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方法的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四、人物描写的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五、语句在*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六、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7、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
其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 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词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悬念波澜四、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五、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六、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七、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八、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语文阅读分析方法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地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六、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七、记叙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八、散文地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九、散文地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十、小说地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十一、小说地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地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十二、描写地方法: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4、小说中地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十四、议论文三要素: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十五、议论文结构1、引论: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十七、常见论证方法:1、最基本地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地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地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典型题实战兵法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地目标.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地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词曲小知识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地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地内容.引号地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限字题地解答: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地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地多少);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地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地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拟写标语题: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仿写句子: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地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地连贯一致.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1、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4、注意文明礼貌用语地使用.词语地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地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地方面地区别.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地作物.格式B:一种…………地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地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地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地本质属性.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地分析:在题目地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地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地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地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理解词语在选文中地意思和在语境中地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地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地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地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地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地“标致”.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2、倒装句地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地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地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地评价是“并不见佳”.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地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地含义.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地特征和说明文语言地特色(准确、生动).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地特定气氛、表达地感情、人物形象地特点等.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地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地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地特色.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地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地句子;③总结全文地句子;④起承转合地句子(如相互照应地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地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地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地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地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地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地功能、作用、特点.指明语句所用地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地准确性.社会环境描写地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地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地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地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地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地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句子在文章结构上地作用分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句子比较分析题: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答题方法及步骤: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2、分析原句优点;3、分析改句缺点.用自己地话回答问题: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地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地相关语句;2、现在要考虑地就是如何将原文中地语句变成自己地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地情况;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地是疑问、设问、反问地语意未能完全明确地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地情况.文段中主人公地判断原则:必须依据本文地主题.例如:《七根火柴》——无名战士;《一件小事》——“我”.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地“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地“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地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地人物形象.评价作家作品:1、应以对作家、作品地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2、对作家、作品地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给文段拟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地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根据阅读短文地感受谈自己地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地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地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地亲身经历.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根据短文提出地观点补充举例: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地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地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地.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文段中事例地概括: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要注意理清文章地线索,借助文章中地过渡性地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地语句,表地点转换地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地先后顺序.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地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地目地以及蕴涵在文中地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地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判断文段地说明中心(说明内容):答题方式: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地特征2、事理说明文:关于…………地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3、程序说明文:…………地操作或实验或制作地过程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地常用答题格式:本句用了地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说明文中词语作用地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A、“××”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地……特征,能够激发读者地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地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地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地判断:1、常考地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望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地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说明文中地主观题及其解答: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主要题型:1、对文中地内容进行简明、准确地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地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地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地说明中心地要求)4、对文章说明地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5、对语言地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1、论点出现地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地判断,是作者看法地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地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地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地表达论点地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地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地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地观点,然后用自己地话加以概括.3、要注意地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地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地句子.分析论据与论点地关系:答题方式:本文(段)地论点是,这里所列举地……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地几种论证方法地概念,了解它们之间地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地句式,提出自己地一个观点: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地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地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地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地能力.评价文段地观点(需阐述理由):回答这样地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地结构、材料、观点之间地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开放性阅读试题地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地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地理解;3、对文中地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地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地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地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地延伸和课本外与内地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地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地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地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初中九年级教案学习常用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

初中九年级教案学习常用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一、引言教案是学生学习的导向,教师备课的关键工具。
在初中九年级教案的设计中,合理运用常用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不仅可以提升教案的质量,更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以帮助九年级教师提升教案设计的能力。
二、常用表达方式1. 目标明确:教师在教案中应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表达方式可以是:- 学生能够掌握某个知识点;- 学生能够运用某个技能;- 学生能够培养某种价值观。
2. 学情分析: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特点和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表达学情分析: - 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 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教学资源:教案中还应包含教学资源的准备情况,方便教师在实施教案时做好准备工作。
表达方式可以是:- 板书设计;- 多媒体资源利用;- 实验器材准备。
4.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注重合理的时间安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来表达教学过程的设计:- 梳理教学步骤;- 制定教学计划;- 安排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语言技巧1. 合适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互动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使用以下提问方式:- 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 封闭性问题:验证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过程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
2. 课堂讨论: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师可以使用以下技巧来引导讨论:-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思考和交流;- 角色扮演:让学生充当不同角色,展开讨论;- 引导问题:提出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
3. 激发学生兴趣: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语言技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趣味性:通过引用有趣的故事或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运用幽默:适当使用一些幽默语言,活跃课堂氛围;- 创设情境:通过情境设计,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记叙文常用表达方式2、常用表达方式:说明;叙述(概括叙述、具体叙述);议论(文首议论、文间议论、文末议论);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以人物内容来划分---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坏境。
(1)人物描写作用①体现人物性格、情感例: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故乡》(体现了闰土麻木、迟钝、痛苦的性格和情感)②体现人物身份例: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③反映社会环境例:中年闰土的贫穷、衰老、麻木、迟钝、痛苦,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萧条、农民生活困苦的社会背景。
(2)自然环境描写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
例: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
《孔乙己》(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的活动环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凄凉的心情。
)②展开、推到故事情节例:雨越下越大了,裹着冷风,夹着雷鸣,一起向慌乱的人们袭来,也好像在向没带雨具的我示威……妈妈来给我送伞来了。
《雨中情》(有了这场雨,才有了妈妈送伞的情节,才能体现妈妈对“我”的爱,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象征和暗示例: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故乡》(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美好希望的象征,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憧憬。
)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风筝》(暗示了当时生活环境的黑暗冷酷和毫无生机)④为下文作铺垫《竹林深处人家》开篇写竹林为后文写人家和“欢笑声”作铺垫。
⑤烘托人物形象例:见它迈着坚定的步划,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斑羚飞渡》(烘托了头羊自我牺牲的精神美。
)(3)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故事、人物和主题。
(4)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作用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指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
作用是给人以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
如:《故乡》中对中年闰土外貌的描写;《背景》中对父亲买橘子动作的描写。
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指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作用:a、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如《陌上桑》中对秦罗敷之美的侧面描写。
b、是对直接描写的有益补充,更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使形象鲜明突出。
如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写自己识字时的美好感受,写自己到田野中的快乐,写自己对爱的追问等都侧面写出了老师对自己的影响,使老师可敬可爱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5)细节描写作用细节描写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的描写。
作用:①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情态和心理的细节描写,主要作用是更细致深入地刻画人物性格情感。
②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细节描写,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点明时间或时代背景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6)议论作用①文首议论作用:开篇点题,揭示主题。
统领全文例: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②文间议论作用:承上启下(过渡),点明所写事物的意义例:“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觉得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值得自豪吗?”《谁是最可爱的人》③文末议论作用:揭示或升华主题,画龙点睛例:读好书,多读书,读好书。
《忆读书》(7)抒情作用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作用:真切强烈;震动人心;节奏明快;感情直露,容易把握。
例: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海燕》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理)作用:表达婉转含蓄,蕴涵深厚,收到情与景(事物)交融、情浓意深的效果,感染力极强。
例: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远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借景抒悲凉心情)【考点清单】1、判断表达方式类别:常见题型为“某某属于什么表达方式?”“某某属于什么描写?”2、某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常见题型为:“某处的描写(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3、对某种表达方式的赏析:常见题型为:“本文人物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很成功,请你做研读(鉴赏)。
”【技巧清单】记叙文阅读试题中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判断,方法可参见上面讲解的“记叙文常用表达方式分类”和“表达方式的作用”;对某种表达方式的赏析其实也是在谈某种表达方式在语言环境下的作用。
表达方式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内容:主要指对人物、故事情节、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如“人物描写”可以“体现人物性格情感、体现人物身份”,“社会环境描写”可以“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人物和主题”等2、结构:指表达方式起到的过渡、做铺垫、埋伏笔、呼应等结构方面的作用。
如“自然环境描写”可以“为下文作铺垫”,“文间议论”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等。
3、文学性的表达效果。
指对气氛环境的渲染烘托、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给读者感受的真实真切等艺术效果。
如“直接抒情”可以时表意“真切强烈;震动人心;节奏明快;感情直露,容易把握。
”,“间接抒情”可以使表达婉转含蓄,蕴涵深厚,收到情与景(事物)交融、情浓意深的效果,感染力极强”均属此方面的作用。
【典型试题解析】①杜小康注定要在这里接受磨难。
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②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③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
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④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
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
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
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
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
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
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
他一边迫,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离地乱窜。
⑤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不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⑥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
”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
”说完,就又走了。
⑧天黑了。
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
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
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⑨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
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
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
眼见着天黑了。
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
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⑩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中第2和第3自然段都是环境描写,但所描写环境的色彩却完全不同,前者昏暗,后者明亮。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从结构和表达上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解析:第2自然段暴风雨恶劣天气的描写是为杜小康找鸭群、与父亲走失、经历磨难作铺垫;第13自然段雨过天晴、月亮明亮的描写烘托了杜小康经历暴风雨找到鸭群后的兴奋和感到自己忽然长大后的欣慰。
“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这两处环境描写都是为了衬托人物而设的。
通读全文可知,杜小康在经历这件事情之前和之后的变化,因此,依据前面所讲答题方法即可得出答案。
2013年潍坊市黄河岸边好师傅尚书华1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随一家企业赴西北做产品质量考察,车行驶到山西与陕西交界处,离黄河壶口瀑布只有五六公里远的吕梁山,雨天路滑,汽车意外地溜出路面,顺坡滚出30多米,跌翻在一堆乱石上。
幸运的是,一车七人除一人轻伤外,其余的安然无恙,可车却四爪朝天地躺在那儿动弹不了。
天色渐渐暗下来,吕梁山像从天边扯过来的一幅巨大帷幔,遮得四周黑漆漆一片,寂静而荒凉。
天傍黑时,路上来往的车辆并不少,可无论我们怎样拼命挥臂拦截,也没有一辆车停下来。
天愈来愈晚,大家截车的信心开始动摇了。
从东北到西北,从长白山到吕梁山,遥遥数千里,异乡野地,风冷雨凉……正在绝望之中,远处又出现了两束光亮,众人顿时来了精神,扯着嗓子呼喊起来。
那车果然明显减了速,在离我们三四十米远的地方慢慢停下来。
师傅从驾驶室里探出脑袋,怯生生地问:“啥事?”“我们的车出事了,想求师傅帮帮忙。
”“车在哪儿?”师傅顺着我们手指的方向看了看,幸好那辆出事的车电路还没有完全毁坏,苟延残喘地发出了一点微弱的光亮,足以证明我们的话是真实的。
师傅放了心,同车上另外一个人下了车向我们走过来。
大家充满了感激,你一句我一句忙着介绍出事的经过。
师傅走到汽车近前仔细瞅了瞅说:“这车不行了,明天再想办法。
这样吧,你们留下两个人夜里在这儿守着,其余的人坐我的车到山下壶口宾馆住下。
”听了这几句话,大伙儿感动得不知道干什么似的。
带队的老曹当即点名留下两个年轻人看守,其余的人搭上师傅的卡车直奔山下的壶口宾馆。
到达宾馆,已是夜间11点多钟了。
师傅看上去跟宾馆的人很熟,迅速帮我们安排好了住处。
随后,他对老曹说:“你买瓶酒,再买点食品,我给山上那两个人送去。
夜里山上风大阴冷,不吃点东西不行。
”于是,师傅带着老曹又上了一趟山,12点多钟才回来。
临睡前他对老曹说:“明天我着急赶路,你早点起来,咱俩再给山上的人送点热水热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