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的繁殖

合集下载

地衣的繁殖

地衣的繁殖
• 分生孢子器的类型、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
1.分生孢子器的类型
根据其形状的不同,分生孢子器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 (1)分生孢子壳(pycnidia) :通常呈球形或瓶状,位于地衣
体内而仅以其褐色至黑色,偶然也为白色的小孔微微突起 于地衣体表面,如石耳科等。它又有四个类型:
分生孢子壳
(2)分生孢子盘(acervula) :为盘状分生孢子器。这一结 构在地衣中比较少见。分生孢子盘往往被称作碗衣型, 存在于碗衣属 (Lecanactis)、斑衣属(Arthonia)及旋衣属 (Byssoloma)中。
来,遇到合适的基物时候,便开始萌发成菌丝体 • 这些菌丝体与合适的共生藻相遇,便开始进入共生生
活的前地衣体阶段 • 当共生藻被强行分开时,前地衣体开始形成皮层,藻
细胞置于其下,便出现了初生地衣体阶段 • 随着共生体内其他层次的出现,一个新的营养性地衣
体形成了。
(一) 子囊果结构和类型
• 绝大多数地衣的共生菌是子囊菌,他们的子实体称为子 囊器(ascomata),产生子囊及子囊孢子。
(2)子囊壳(perithecia):呈亚球形或瓶状结构而埋置于 地衣体内,仅以其褐色至黑色乳头状小点而外露于地衣 体上皮层。具有孔口,细微小孔乳头状小黑点。
• 在一定湿度和温度条件下,成熟的子囊及子囊孢子通过 孔口喷射而出。
• 子囊壳和分生孢子壳相区别:通过切片或压片法在透射 光学显微镜下检查以是否含有子囊而与分生孢子壳相区 别。子囊壳含有子囊及子囊孢子,而分生孢子壳则含有 分生子孢子,而且当分生孢子壳在水中破裂时,分生孢 子便迅速地从分生于孢子壳内成群地涌流而出。
孔口 子囊壳壁
颈部 子囊
培养基
Sordaria fimicola 子囊壳的纵切片(上) 及孢子释放的示意图(下)

第三章地衣

第三章地衣

二氧化硫非常敏感,所以在
工业城市附近很少有地衣的
生长,因此,地衣可作为鉴
别大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地衣的形态和构造 地衣的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壳状地衣(Crustose lichens)
地衣体为具各种颜色的壳状物,菌丝与树干 或石壁紧贴,因此不易分离。如文字衣、茶渍衣。
(二)叶状地衣(foliose lichens) 植物体扁平叶片状,有背腹性,以假根或脐
在大城市虽然很少见到地衣,但它其实并 不陌生,我们最熟悉的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 (或石蕊试纸)就是从地衣中提取的。地衣还 应用于许多方面:
①药用 如松萝能疗痰、催吐。石蕊能生津润咽、 解热化痰,还可作茶饮;
②食用 如石耳、石蕊、冰岛衣等,许多地衣 还作动物饲料,提取淀粉、蔗糖、酒精等;
③作香料、染料等 如扁枝衣属、树花属、石 蕊属、梅花衣属、肺衣属等含有芳香油,可配 制化妆品、香水、香皂等,也可用于卷烟。有 的可作染料、指示剂等。
3、藻菌共生。
二、地衣的形态和构造;
(一)、形态: 壳状:地衣体以散生的菌丝牢固密贴在基物
上,很难采下。(80%) 叶状:地衣体扁平,有背腹性,以假根或脐
固着在基物上,易采下; 枝状:地衣体直立,呈枝状或柱状,多数具
分枝,仅基部附着于基质上。
(二)、构造
上、下皮层:由横向分裂的菌丝紧 密交织而成。
1983年:地衣是一生物类群,而不是系统类群, 是真菌(共生菌)和藻体或蓝细菌(共生光合 体)的稳定、自立联合体。
地衣是由一种真菌和一种藻类共生的复合有
机体,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等 生物学特性,能产生一类特殊的化学物质(如 地衣酸),是藻菌原来所没有的,故认为是一 个独立的类群。

地衣

地衣

地衣地衣是真菌和光合生物(绿藻或蓝细菌)之间稳定而又互利的共生联合体,真菌是主要成员,其形态及后代的繁殖均依靠真菌。

也就是说地衣是一类专化性的特殊真菌。

传统定义曾把地衣看作是真菌与藻类共生的特殊低等植物。

1867年,德国植物学家施文德纳作出了地衣是由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共生的结论。

在这以前,地衣一直被误认为是一类特殊而单一的绿色植物。

全世界已描述的地衣有500多属,26000多种。

从两极至赤道,由高山到平原,从森林到荒漠,到处都有地衣生长。

主要分类在地衣中,光合生物分布在内部,形成光合生物层或均匀分布在疏松的髓层中,菌丝缠绕并包围藻类。

在共生关系中,光合生物层进行光合作用为整个生物体制造有机养分,而菌类则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为光合生物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并围裹光合生物细胞,以保持一定的形态和湿度。

真菌和光合生物的共生不是对等的,受益多的是真菌,将它们分开培养,光合生物能生长繁殖,但菌类则“饿”死。

故有人提出了地衣是寄生在光合生物上的特殊真菌。

◆壳状地衣:植物体扁平成壳状,植物体紧附树皮、岩石或其他物体上。

底面和基质紧密相连,难以分离,例如茶渍属、文字衣属。

异层地衣的内部分化为四个部分:最上面的部分是由垂直菌丝组成的,这些菌丝之间没有间隙或者充满着胶质物,叫做上皮层,在它的上面有的种类有一层由菌丝组成的表皮组织状的外皮;在上皮层的下方,由稍疏松交织的菌丝组成;其中混杂有藻细胞,叫做藻胞层;藻胞层下方是由紧密的菌丝组成,叫做髓层;髓层以下由紧密的菌丝组成,叫做下皮层。

同层细胞没有藻胞层与髓层的分化藻细胞均匀分布在髓中。

地衣下皮层的菌丝垂直或平行于基质表面,其中一部分菌丝成束或单一的深入基质内,起吸收和故着作用。

枝状地衣则不分上下皮层,整个皮层围着一层皮层,皮层内为一圈藻层,中央部分是髓层,也属异层地衣。

地衣的繁殖地衣最常见的是营养繁殖。

如地衣体的断裂,每个裂片都可发育为新个体。

有的地衣表面由几根菌丝缠绕数个光合生物细胞所组成的粉芽,也可进行繁殖。

关于地衣的文献

关于地衣的文献

关于地衣的文献
地衣是一种生物体,同时包含了真菌和藻类或蓝藻细菌。

它们通过共生关系生活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生物体。

地衣广泛分布于地球上各个角落,从寒冷的极地到干燥的沙漠,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

地衣的形态各异,有的像灰色或黄色的斑块,有的像绒毛般的结构。

它们可以生长在土壤、岩石、树木、建筑物等各种基质上。

地衣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可以在各种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这是因为地衣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而无需依赖土壤。

地衣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促进土壤的形成。

地衣还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净化环境。

在极地地区,地衣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地衣的繁殖方式多样,可以通过分裂、孢子、片段等多种方式进行繁殖。

它们的生命周期也很特殊,有的地衣可以活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地衣的生长速度相对缓慢,但它们的生命力很强,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存活。

地衣在人类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些地衣被用作药物或食品,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同时,地衣在传统艺术和文学中也有所体现,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地衣是一种独特的生物体,它们通过共生关系生活在一起,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加强对地衣的保护和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个神奇的生物体。

地衣植物特征

地衣植物特征

地衣植物,就是真菌和藻类共生的一类特殊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能生活在各种环境中,被称为“植物界的拓荒先锋”。

共生的真菌大多是子囊菌,少数是担子菌,能吸收水和无机盐,并包被藻体;共生的藻类主要是蓝藻和绿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复合有机体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组合在一起共生的复合有机体。

是没有根茎叶分化,结构简单的、多年生的原植体植物。

由于藻类和菌类之间长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成为1个单独的固定有机体类群。

使其既没于一般真菌,也不同于一般藻类。

而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等特征。

它们是植物多年发展演化的结果。

因此,把地衣当作一个独立的门看待。

本门全世界约500多属,25000余种。

构成地衣的藻类:主要是蓝藻和绿藻。

蓝藻主要是念珠藻属,绿藻主要是共球藻属。

构成地衣的真菌:大多数是子囊菌,少数是担子菌。

构成地衣的真菌在许多生理特性方面都不同于一般真菌,特称为“地衣型真菌”。

真菌在地衣体构造上占主要部分。

地衣原植体的形态几乎完全是由共生的真菌决定的。

藻类分布在地衣植物的内部,形成一层藻胞或若干团藻胞或分散在菌丝中。

藻、菌共生的关系是: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为整个地衣植物体制造有机养分,而菌丝则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为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并使藻细胞保持一定湿度,不致干死。

这样构成了地衣的藻菌之间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但有人做过试验,将地衣植物体中的藻类和真菌分开培养,发现藻类可以生活很长时间,而真菌被饿死。

说明真菌不能单独生活,地衣体中的真菌必须依靠藻类生活。

这是因为,真菌长期与藻类共生以后,自身细胞在产生生活物质或酶等方面已发生了变化。

编辑本段地衣分布地衣的分布:①地衣喜光,怕空气污染。

大多数地衣地喜光植物,同时也要求空气新鲜。

因此,在人烟密集的城市或有污染的工业区很难见到地衣植物。

②地衣一般生长很慢。

尤其是壳状地衣。

③地衣能生活在干旱和寒冷环境。

地衣能忍受长期干旱,干旱时休眠,雨后恢复生长。

因此,地衣可生活在峭壁、岩石、树皮或沙漠地上。

地衣

地衣

结构
结构
根据藻细胞在真菌组织中的分布状态,地衣原植体可分为两类:同层地衣和异层地衣。 同层地衣原植体中藻细胞和菌丝混合成为一体,无藻胞层和髓层之分。如猫耳衣属。 异层地衣原植体横切面通常可区分为3层:藻胞层、髓层和皮层。皮层可分为上皮层和下皮层,都由致密交 织的菌丝构成。髓层介于上、下皮层之间,由一些疏松的菌丝和藻细胞构成,藻细胞聚集在上皮层下方,称为藻 胞层。在下皮层上常产生一些假根状突起,使地衣固着在基质上。如蜈蚣衣属,梅衣属。
地衣
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体
01 简介
03 结构
目录
02 形态 04 生态环境
05 繁殖
07 经济价值
目录
06Biblioteka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 用基本信息
地衣是蓝细菌或藻类与真菌共生的复合体 。由于菌、藻长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论在形态上、结构上、生 理上和遗传上都形成了一个单独的固定的有机体,所以把地衣单列为地衣植物门。本门植物约有500属26000种。
简介
简介
地衣(5张)
构成地衣的藻类,通常是蓝藻中的念珠藻属和单细胞的绿藻,如共球藻属、橘色藻属;真菌则属于子囊菌和 担子菌。一般某种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的具体种类是固定的。在这类共生复合体中,藻类含有光合色素。能进行 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营养;真菌可以从外界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提供给共生的藻类,并将藻体包被在其中,以 避免强光直射导致藻类细胞干燥死亡。二者互相依存,不能分离。真菌与藻类的共生不是对等的,受益多的是真菌, 并在这种不对等的状态下达到平衡。在自然情况下,这些共生的藻类或真菌都不能独立生活。地衣虽然是真菌和 藻类的共生复合体,但地衣的形态特征完全由共生菌决定。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地衣

3-地衣


药用;
化学试剂和染料:石蕊试剂作化学指示剂;梅衣等用作自然染 料。 香料植物。

岩 耳
• 生长在石岩壁上的黑色地衣植物,体呈叶状,大 的象一顶草帽,重175克,小的也有手掌那么大, 岩耳背面大都为灰色或黄褐色,腹面中央有一块 象肚脐一样的突出物,岩耳就靠它吸附在石壁上, 并借此吸收营养,繁殖生长。 • 岩耳,它味美且营养丰富,并有消炎滋补的特效 功能,经常吃,对降低血压有互助作用,对脱肛 病与肝癌也有一定疗效,所以它即是珍贵的食品, 又是奇特的药品。
③ 生命力顽强:据实验在-273℃还能生长,在真空条件下 放置6年还保持活力,在比沸水温度高一倍的温度下也 能生存。
④ 先锋植物:分泌的地衣酸,可腐蚀岩石,对土壤的形成 起着开拓先锋的作用。
⑤ 大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喜光,要求空气清洁新鲜, 特别对SO2非常敏感,所以城市、工业区难以见到。
因此,从两极到赤道,从高山到平原,从森林 到荒漠,都有地衣存在,唯独城市、工业区难 以见到。
④ 地衣在紫外线较强的高山上生长繁茂,对核 爆炸后散落物具惊人的抗性。
7、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
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先锋植物
指示植物
经济价值:

食用和饲料用:药用;
化学试剂和染料:香料植物。
不利方面:防碍寄主生长。
复习题
1. 地衣植物有何特征?
2. 地衣的构造?
第三章 地衣
第一节 地衣植物概述
我们已知木耳、银耳等生于树上,腐生,依靠 腐树提供营养,这是一类真菌植物。而在一些 名山,风景区,往往有一种名菜“石耳”,生 于悬崖之上,贴于石壁,山农攀绳采集。 大家想一想,这是一类什么植物? 在石上依靠什么提供营养?

第三章 地 衣

第三章   地  衣

第三章地衣一、目的要求:1、掌握地衣的构造特点2、识别地衣的几种基本类型3、了解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二、教学内容:(一)、地衣的通性(二)、地衣的形态和构造(三)、地衣的繁殖(四)、地衣的分类(五)、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三、教学方法:讲解四、时间分配:1学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第三章地衣在高山、森林等空气较清新的地方,在裸露的岩石上,在粗糙的树皮上,常常可以看到片片斑痕,略似花瓣,颜色微绿的东西,这就是地衣。

一、地衣的通性地衣不是单独的一类植物,而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称为复合原植体植物。

由于藻菌之间长期的生物结合,因此地衣不同于一般真菌和一般藻类,而是有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等生物学特征。

地衣中共生的真菌绝大多数是子囊菌,少数为担子菌和半知菌[藻菌类(包括鞭毛菌和接合菌)形成的地衣仅在欧洲发现一种],共生的藻类是蓝藻和绿藻。

一般说来,地衣中共生的真菌是一定的,这类真菌的许多生理特征不同于一般真菌,特称为地衣型真菌。

真菌在地衣构造上占主导成分,地衣原植体的形态几乎完全是由共生的真菌决定的。

地衣中共生的藻类基本上也是一定的,作为绝大多数地衣中共生的共球藻,在地衣体外还没有发现过。

藻类分布于地衣植物体的内部,菌和藻互相接触,大部分地衣的菌丝产生微弱的附着器,伸向藻细胞,建立密切的联系。

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为整个地衣植物体制造有机养分,而菌则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为藻类行光合作用提供原材料,并使藻细胞保持一定湿度,不至于干死。

但是这种共生关系各自获得的利益不是均衡的、不变的。

从总体上来说真菌得到的利益较多。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真菌和藻类从地衣植物体中分离出来,分别进行人工培养,真菌多半死亡,而藻类能继续生活。

这可以说明两者互相依赖的程度。

地衣的适应能力很强,特别能耐寒耐旱,在生活中对养分的要求不高,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从南北极到赤道,从高山到平原,从沙漠到森林,在潮湿的土壤表面,在干燥的岩石、树皮及许多其它植物不能生长的地方常可找到地衣,所以地衣可视为其它植物的先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生孢子盔
(4)分生孢子柱(hyphophores) :是由延长了的菌丝所产 生的束状菌丝结构。分生孢子链着生在这个束状菌丝的 顶端。这个专化型的菌丝束被称为分生孢子柱。见于文 字衣目的叶面瘤盘衣(Aulaxina epiphylla)中。
分生孢子柱
(5)分生孢子座(porodochia) :是分生孢子梗产生于一 个垫状菌丝簇。 (6)体裂分生孢子(thalloconidia) :分生孢子是直接 产生于地衣体的表面,而不是产生于专化的结构上 。
1、营养繁殖 断裂、脱落 2、有性繁殖
子实体 孢子 菌丝体 前地衣体阶段初生
藻细胞 地衣体阶段
营养性地衣体阶段
思考题: 1.地衣体营养繁殖结构有哪些? 2.分生孢子器根据形状可分为那几种? 3.地衣的子囊器有些类型?并说明其特征。 4.画图茶渍型子囊盘的结构,并表明各部分名称。 5.子囊的开裂方式有哪些? 6.说明子囊孢子的类型及其特征?
• 可以存在于地衣的有性阶段。 • 分生孢子器的类型、分生孢子梗的不同,分生孢子器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 (1)分生孢子壳(pycnidia) :通常呈球形或瓶状,位于地衣 体内而仅以其褐色至黑色,偶然也为白色的小孔微微突起 于地衣体表面,如石耳科等。它又有四个类型:
思考题:
1. 2. 3. 4. 5. 6. 地衣体营养繁殖结构有哪些? 分生孢子器根据形状可分为那几种? 地衣的子囊器有些类型?并说明其特征。 画出图子囊盘的结构,并表明各部分名称。 子囊的开裂方式有哪些? 说明子囊孢子的类型及其特征?
双缘型:双缘型子囊盘即具有清晰可辨的固有盘 被,也有内含藻层的盘托结构。该类型的子囊 盘可见于双缘衣属的种类中。
双缘型子囊盘剖面
果托缘部
果壳缘部
囊层被 子囊孢子 子囊 侧丝 囊层基
子实层
藻层 子囊层 果托 果壳 髓层 上皮层
果托基部
地衣体上皮层 地衣体藻层 地衣体髓层 地衣体下皮层
hymenium
囊层被 子囊及孢子 子实层 侧丝 囊层基
子囊层
果壳
果壳
髓层 地衣体藻层 地衣体上皮层
网衣型子囊盘剖面
2) 子囊盘具有由地衣体上皮层形成的盘托。 亚茶渍型:具有由地衣体上皮层形成的盘托,但是盘托内 并无藻细胞层。这一类型常见于石耳科的多数种类以及 肺衣属的个别种类中。 茶渍型:茶渍型子囊盘具有由地衣体上皮层形成的盘托, 而且盘托内有可见的藻层。但是由纯菌丝形成的固有盘 被往往缺乏。这一类型普遍存在于茶渍科 的种类中。
孔口
颈部 子囊
子囊壳壁
培养基 Sordaria fimicola 子囊壳的纵切片(上) 及孢子释放的示意图(下)
2.腔囊型子囊器 (locular ascomata) • 通常是具有分枝型的假侧丝和易分离的双层子囊壁。 子囊不是整齐成层地分布。 (1)子囊腔或假囊壳( locules or pseudothecia):子囊腔 型地衣的子囊器变化较大,其外形有时像圆形子囊。 (2)子囊垫(patsches):无子囊器,而具柔软菌丝体形成 的薄垫,其外形看起来类似于一片发育不良的粉芽, 多为白色或浅灰色。
(四)子囊果的发育 产囊体:雄性囊丝—雄器;雌性囊丝—产囊器 产囊器中质配,产囊丝,成对核进入后分裂形成多核,出现 横隔,每个细胞中一核或多核。顶端细胞是双核。
钩状体
子囊母细胞
• 子囊的形成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孔口 内壁 外壁
子囊
子囊盖
双囊壁子囊
三、地衣的传播
光合共生体的繁殖和传播:分裂与静孢子
• 子囊盘包括子实上层、子实层(子囊、侧丝)及子实下层、 果壳及盘被。
• 按其结构及质地可分为下列类型:a.蜡盘型、 b.网衣型、 c. 亚茶渍型、 d.茶渍型、 e.双缘型、f.中间型,下面详细介绍:
1)子囊盘缺乏由地衣体上皮层形成的盘托。 网衣型:盘被是由地衣共生菌体单独构成。盘被及盘缘 质地坚硬,颜色通常为暗色,往往与盘面颜色相同而 与地衣体颜色相异。 蜡盘型:蜡盘型子囊盘基本与网衣型者相同,只是盘被 质地呈蜡质型柔软、颜色通常淡色或较鲜艳。 网衣型子囊盘周围带有向上翘起的叶状地衣体,貌似原 始的或退化了的茶渍型盘托,可被看作为中间型。
(一) 子囊果结构和类型
• 绝大多数地衣的共生菌是子囊菌,他们的子实体称为子 囊器(ascomata),产生子囊及子囊孢子。 • 根据子囊在子囊器中的排列方式,分为: 1.层囊型子囊器:子囊在子囊器内基本上整齐地排列成 一层, 即子囊层或子实层 (1)子囊盘:盘菌及大部份地衣 (2)子囊壳:核菌及部分地衣 2.囊腔型子囊器:缺乏真正的子囊层或子实层,却代之 以零乱的子囊散布于子囊腔内。 (1)子囊腔 (2)子囊垫
体裂分生孢子
2.分生孢子梗
• 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s)是一根载有分生 孢子及产孢细胞的分枝或部分枝的专化型菌丝。 • 分生孢子及产孢细胞在分生子孢子梗上的着生 方式及其形状与分枝方式,迄今已知有8 种。
分生孢子梗及 产孢细胞的排列
3.分生孢子 • 地衣的分生孢子产生于分生于孢子器内。 • 形状:亚球形、短杆状、椭圆形、镰刀形、S形、 线状,有分枝的、不分枝的以及有色的或无色的 等。 • 大小: (1)小型:1μm×0.5μm范围内 (2)大型:100μm×2μm范围之内。
hypothecium
medullary and algal layers
Sections of the apothecial discs of Sticta kunthii (left) and Parmelia microsticta
(2)子囊壳(perithecia):呈亚球形或瓶状结构而埋置于 地衣体内,仅以其褐色至黑色乳头状小点而外露于地衣 体上皮层。具有孔口,细微小孔乳头状小黑点。 • 在一定湿度和温度条件下,成熟的子囊及子囊孢子通过 孔口喷射而出。 • 子囊壳和分生孢子壳相区别:通过切片或压片法在透射 光学显微镜下检查以是否含有子囊而与分生孢子壳相区 别。子囊壳含有子囊及子囊孢子,而分生孢子壳则含有 分生子孢子,而且当分生孢子壳在水中破裂时,分生孢 子便迅速地从分生于孢子壳内成群地涌流而出。
3. 子囊开裂的方式
黄枝衣型、鸟喙型、缝沟型、外翻型
4. 子囊顶器的结构
(三)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是产囊体中双核融合后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和两次有 丝分裂而形成的。一般子囊含有8个孢子,而有些地衣的子 囊只含有1~2个孢子。 类型:单细胞型、横隔多胞型、砖壁型、对极型
Types of spores in lichens
(二)子囊(asci) 1. 子囊的形状
圆柱形的,如口果粉衣属(Chaenotheca), 棒状、长棒状或梨形,如斑衣科(Arthoniaceae) 长颈瓶状,如乳头衣属(Thelocarpon) • 其中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以及随后的有丝分裂而 形成一至若干个子囊孢子。
2.子囊壁的层次
• 双壁子囊 • 单壁子囊 • 子囊壁的4层结构
子 囊 果 的 形 状
Lecidea ruboniza
Baeomyces roseus
Lecanora arizonica
Phaeographina dendritica
1.层囊型子囊器
• 有子囊壳和子囊盘两类,通常也统称为子囊果(ascocarp)。
(1)子囊盘(apothecia):子囊盘通常呈圆盘形,具有一个 圆盘形的子实层表面。
分生孢子壳
(2)分生孢子盘(acervula) :为盘状分生孢子器。这一结 构在地衣中比较少见。分生孢子盘往往被称作碗衣型, 存在于碗衣属 (Lecanactis)、斑衣属(Arthonia)及旋衣属 (Byssoloma)中。
分生孢子盘
(3)分生孢子盔(campylidia) :是由子囊器状的原体随后扩 大变为鳞状或帽盖状或盔状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着生 在它的内侧表面。该类型主要存在于一些叶生地衣中,如 火焰锈衣(Loflammia flammea)以及孢足衣属(Sporopodium) 和褐盘衣属(Badimia)的一些种
第二章 地衣的繁殖
一、地衣的无性繁殖 二、地衣的有性繁殖 三、地衣的传播
一、地衣的无性繁殖
(一)营养繁殖
• 地衣体的裂片或分枝断裂片。 • 附属结构,如粉芽、裂芽、小裂片等 原因:因为它们含有共生菌和共生藻两部分,所以从地衣 体上断裂或脱落后,就能发育成新的个体。
(二)分生孢子
• 分生孢子(Pycnoconidia):在未产生融合核 和减数分裂前的单倍体孢子。
1. 单细胞孢子:一般形状呈圆球形,通常较小而壁薄, 其形状也有所差别。此外,还有S型孢子。 2.横隔多胞孢子:通常具有1~40个彼此平行的横隔膜, 将孢子分割成二胞以上的多细胞孢子。孢子的形状与 长度随着横隔膜的多少而变化。 3.砖璧型孢子:由纵横排列的细胞构成的多细胞孢子, 形似砖石所砌的墙壁,故而得名。 4.对极型孢子:双细胞孢子,横隔膜较厚,孢室间以一 条细长峡道相通,因形似哑铃,又称为哑铃型双胞。
二、地衣的有性繁殖
• 共生菌产生有性生殖的子实体。 • 子实体的孢子成熟后,于一定条件下从子囊中释放出 来,遇到合适的基物时候,便开始萌发成菌丝体 • 这些菌丝体与合适的共生藻相遇,便开始进入共生生 活的前地衣体阶段 • 当共生藻被强行分开时,前地衣体开始形成皮层,藻 细胞置于其下,便出现了初生地衣体阶段 • 随着共生体内其他层次的出现,一个新的营养性地衣 体形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