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边城》教学设计和反思

合集下载

《边城》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边城》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单元),同时也是新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的推荐书目,是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大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一部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小说。

以培养学生的四大语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探究部编版教材中倡导的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价值和意义,结合《边城》人物简单、情节淡化、篇幅适中的特点,我尝试以《边城》作为师生整本书阅读的作品。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阅读小说的方法,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已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人物分析和概括能力;鉴于《边城》的篇幅较短,所以把阅读任务放到刚开学的两周来完成。

同时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学生整本书阅读。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小说优美的文字画卷,尝试以读促写,书写自己故乡的风俗美和人情美;2.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沈从文构建的“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树立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真正走进整本书阅读,并分小组探讨出不同特色的、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2.在“以学生展示”为主题的整本书阅读展示课上,老师要巧妙的连接起三个小组的展示成果,并且充分调动其他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做到人人阅读,全员参与。

【学习方法】采取“五步法”助推学生整本书阅读。

方法一:阅读指导:圈点精彩段落,批注感悟方法二:阅读思考:在阅读中记录阅读体会,形成自我认知方法三:读书报告:将体会诉诸笔墨,形成读书报告方法四:阅读展示:整合报告,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方法五:读书总结:总结点评学生的阅读情况,适当奖励,激励学生养成读书好习惯。

【课堂类型】阅读展示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课堂导入: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步入文学重镇《边城》,由同学们来亲手揭开她神秘悠长、自然古朴的面纱。

经过上周充分的阅读、交流、拓展资料,我们本节课以同学们为主角,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解读《边城》。

《边城》教学反思(通用5篇)

《边城》教学反思(通用5篇)

《边城》教学反思《边城》教学反思(通用5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边城》教学反思1《边城》是一部非常唯美动人的小说,《边城》教学反思。

它寄寓了沈从文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文学作品。

在上课前,主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基于第一课时对文章情节和环境的分析,第二课时我着重于文章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身上所展示的人性美。

然而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在探究问题的方法提示上,我引导的不够到位。

因为17班是普通班,其中不乏有一些艺术生。

学生整体的文学功底和学习能力、自制能力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探究问题提示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人物这一思路提得有些笼统。

学生在讨论时不能充分领会并运用。

因此在学情分析这一预设上我忽视了学生的整体能力。

最大的问题在于课堂环节设置上。

尤其是学生展示点评环节没有形成一个体系。

学生课堂展示有些杂乱无章。

这主要是因为我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有明确分工。

因此展示环节没有凸显小组的优越性,反而成了个人展示。

这是我的一大失误。

同时,在展示完之后,点评环节也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打分上。

当然,这次汇报课让我有很大收获和体会。

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在导入时候要在很短时间内要将学生带入到湘西那景美、情美、人美的环境中。

用一些图片、音乐资源,伴以适当的引导是很有必要且事半功倍的。

还有最后拓展延伸的对对联环节,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新形式、新思路的引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这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总之,很感谢工作站的老师们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在实践中进步。

这次汇报课我收获很大。

尤其是苗老师等给予的我指导与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有问题也有优点,有瑕疵也有亮点,这对于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边城》教学反思21933年夏,沈从文游青岛崂山时,意外地看到一个身穿孝服的小姑娘到河边提水,他回想起家乡的“起水”习俗和美丽如画的青山绿水、充满诗情的淳厚民风,情不自禁对未婚妻说,他要以那小姑娘和自己那片苗汉杂居、多少带有原始风情的故乡为背景写一个故事,来展现人性美好的一面,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纯洁的爱情及旺盛的生命力。

《边城》教案设计

《边城》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边城》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5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边城》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

(3)能够欣赏小说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内容。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通过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和向往。

(3)培养学生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和珍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边城》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

(3)欣赏小说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2)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人性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自主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感知内容。

3. 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 写作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边城》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第一章,了解故事基本情节。

3. 讲解小说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关系。

4.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第二章,感知故事情节发展。

2. 合作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讲解小说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和人物关系。

4. 欣赏小说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第三课时: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第三章,理解故事情节。

2. 合作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讲解小说第三章的重点内容和人物关系。

第四课时: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第四章,感知故事情节发展。

2. 合作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

《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

《边城》优秀教案《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边城》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会翠翠的心理和情感。

2.联系现实生活,感受理解翠翠身上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使翠翠的形象更加明晰可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并为以下学习打下基础。

)1.引出课题:(多媒体展示课文标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沈从文的《边城》。

这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曾被赞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作者沈从文也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很多的评论者都对这部作品推崇备至。

2.情节介绍:十五岁的山村少女翠翠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终年看守着河边的渡船。

翠翠聪明能干,美丽善良。

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同时爱上了她。

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天保请了媒人上门求亲,翠翠却没有表态;仅仅是因为羞于表达吗?原来,翠翠的心上早就有了一个人。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的端午节说起。

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进城看龙舟赛,邂逅了傩送,彼此一见钟情,但这份感情双方都埋藏得很深,并没有表露出来。

时隔两年,乡绅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用一座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他,翠翠对此有所耳闻。

但对于傩送不要碾坊,宁愿作个摆渡人的心意,她却并不知晓。

天保兄弟在爱情面前展开了公平竞争,按照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表达爱情。

他们商定轮流到渡口边高崖上唱情歌,谁的歌声有了翠翠的回应,谁就得到翠翠……(多媒体,教师配合音乐、文字朗读)阴历十四到了,月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也开始了……3.交代学习重点:“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节选文字以翠翠为核心人物,主要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品味赏析:(“入”:品味语言,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边城》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边城》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边城》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边城》

《边城》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小说单元第三
课,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人物、情节和环境。它是沈从
文老先生的名篇,小说歌颂了山村田园生活质朴、纯真,
描写了边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作者笔下的边城是 教材分析
是一个犹如世外桃源的地方。沈老先生在总结自己的创
则。
作意图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
种‘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学习《边
城》,要引导学生把握其主题,感悟边城的‘美’。
1、理清故事情节,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小说的
主旨。 教学目标
2、感受小说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3、把握人物形象。
假期的时候安排学生阅读了沈从文的《边城》,通
话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八、作业布置 谈谈你的家乡
高效课堂的背景下,教师应抓好教师备课中的备学 生问题。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 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出发,课堂教学 课例研究综 的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此外, 述 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提问环 节,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 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
沈从文先生曾对《边城》的创作动机这样阐述:“我 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 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 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酉水流域一 教学策略选 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 择与设计 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 如其分的说明”。所以我在思考《边城》的阅读思路时, 就想力争把爱和美的东西体现出来。

《边城》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边城》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边城》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边城》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原著,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通过课堂分享,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引导学生关注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

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深入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边城》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2.阅读原著(1)组织学生阅读《边城》原著,注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让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小说中的亮点和难点。

3.分析人物形象(1)引导学生分析翠翠、翠翠的父亲、傩送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讨论人物性格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4.探讨主题思想(1)组织学生探讨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如家乡、亲情、爱情、道德等。

(2)分析主题思想在小说中的体现。

5.分析写作技巧(1)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写作技巧,如叙事、描写、对话等。

(2)讨论写作技巧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表现作用。

6.课堂分享(1)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创作心得。

(2)评选最佳分享者,给予奖励。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四、作业布置2.选择一个喜欢的角色,分析其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

五、教学反思1.优点:(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创新思维。

2.不足:(1)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内容讲解不够深入。

(2)部分学生阅读原著的积极性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3)对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分析不够到位,需要进一步提高。

高中语文_《边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边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边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边城》教学设计沈从文先生曾说过:“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却忽略了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

”我们都明白《边城》中既有美好,也有悲痛,但不少教师认为课本节选的3——6章节是小说美的开端,而悲的意味在小说未节选的后半部分才能被读者慢慢感知,所以其教学设计大都从美出发,以边城之美、翠翠之美、沈从文之美来把风俗、人情、人性等主题串联起来,让学生明白边城美在何处,沈从文又美在何处。

然而在一遍遍阅读文本,一遍遍揣摩细节的过程中,我发现即便是课本节选部分也都处处弥漫着悲愁:那薄薄的雾,爷爷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翠翠所有欲言又止的少女心思,那些看似说不清道不明的行为……其实这里面统统隐伏着有关“生死、孤独、命运”的人类之悲!所以对于这篇课文,我的处理方式是以沈从文“美丽令人忧愁”的诗学命题作为鉴赏文本的切入点,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文学语言找寻边城之美(包括风景、风俗、人情等),让学生在品味的过程中去了解边城人的文化厚重性与风俗传承性,以及边城人身上那种被沉稳、厚重的华夏文化所滋养出来的诗性品格。

其次,引导学生通过揣摩细节去体味《边城》隐伏之悲(包括生死、孤独、命运等),最后落脚在少女翠翠经过一系列的人事变迁后的成长上,以即便“美丽总是愁人”的,但这“悲愁”又能激发出终极意义上的“生命之美”作结。

让学生明白虽然边城之美中隐伏着悲愁,但恰恰是这份悲愁的衬托美丽本身才能更加打动人心。

从“美—悲愁—美”的形式中,让学生懂得我们的人生似乎是根植于不期然的挫折与痛苦中,这才是人生和生命存在的常态,而恰恰是通过生命过程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才能挖掘出更为闪亮的人性之美,我们才能以一种有韧性的承受力去直面生活和生命中的困境。

结尾以与大师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沈从文先生创作《边城》的目的,以及他坚守美、重塑民族品格的赤子情怀。

部审鲁人版高中语文《边城》教学反思

部审鲁人版高中语文《边城》教学反思
(四)学生小组讨论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边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3.审美鉴赏与创造:让学生从《边城》中感受湘西山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边城》,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故事情梗概的理解:学生需要掌握《边城》的故事情节,包括翠翠、天宝、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与爷爷、杨马兵等人的亲情、友情。
(1)人物关系的把握:学生可能会对翠翠、天宝、傩送之间的复杂关系感到困惑,需要教师通过详细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2)人物性格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对爷爷、杨马兵等次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不准确,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线索进行分析。
(3)艺术特色的体会: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边城》中的优美文字和细腻情感,需要教师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感受。
首先,在导入环节,通过提出与同学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边城》这一章节的兴趣。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沈从文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够,导致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作者和作品背景的了解,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边城》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感受风俗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齐读:“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

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

沈从文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风景、风俗、人情三方面来探究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分析环境:(1)风景美:《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明确:P16豆绿色的水天气明朗落日薄雾白云“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

(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

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2)风俗美: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P14.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P19.中秋、过年: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

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

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人情美: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明确: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

一、二、三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八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

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A、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明确: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B、翠翠与爷爷:(亲情)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

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

(四次)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P22: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

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语言)Q: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明确:P20。

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1、请学生朗读;2、分析几句对话:“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

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

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

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

怎么理解?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

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

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

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C、爷爷与乡邻:(友情)①爷爷与“老熟人”: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

”(白描)“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

(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

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

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师点评: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拓展深化: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

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主题是: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五、通读全文探究: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参考答案:1、P14、15:军民同乐;2、P15:顺顺与儿子之间的父子情;3、《边城》中显示的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把握了文章的主题。

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大家阅读《边城》的全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去欣赏边城的美丽。

板书:边城沈从文爱情纯洁亲情纯真友情纯朴教学反思:在了解沈从文的生平时,有两点应当给予特别注意:一是身份的转换,他是由一个下级士兵经过不懈努力而成为文人的,这与鲁迅等文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对社会下层有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同社会下层人民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二是地域的转换,他是由边城来到京城的,对京城的污染空气十分不满,因而总是心系湘西那片圣洁之土。

这样,与鲁迅描写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不同,湘西封闭的环境反而成就了其未受污染的优势,百姓的未受启蒙也成就了其淳朴不欺的民风。

于是,作家笔下的边城和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就都染上了理想的色彩。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淳朴的民风湘西是一片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污染的化外之地,这片土地也从未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

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由于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与弟弟“争夺”翠翠的竞争。

这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抛开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身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这样淳朴的民风在大都市是无法找到的。

完美的人性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没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些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处处表现出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性美。

祖父直到天黑还在为过渡人摆渡。

祖父对翠翠关怀入微,翠翠对祖父充满依恋,祖孙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二人的行为又是那样的毫无矫饰。

总之,我们在小说中看不到被扭曲了的人性,而只看到人的自然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