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通用5篇)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通用5篇)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通用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精心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收藏了很多书,间歇性踌躇满志,买书如山倒,但是内心会被懒惰与拖延的力量束缚,以致看书如抽丝。
比方说这本《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我明明知道这是一本教育叙事的宝典,明明知道好多校长都强烈推荐老师们阅读,明明知道这是我所需要的营养。
书签早已就位,只是从二月到五月,它就静悄悄地躺在我的桌子上,只差一个翻页。
直到,拾光读写坊交流会,范老师强调共读这本《寻找不一样的教育》。
范老师双手捧着这本书,虔诚又认真地娓娓道来:“读了这本书你就知道,王维审老师是和我们一伙的——书中乐着我们的乐,苦着我们的苦,恼着我们的恼,悲伤着我们的悲伤,鄙夷着我们的鄙夷。
每一个故事复原了有破洞的教育现场,接着又用教育理想的针线补缀了现场。
”我疑惑地笑了起来,王维审老师和我们是一伙的吗?一伙,是指什么意思啊?忍不住翻阅随便开来,略略读了几个片段,哈哈,还真是好看!故事生动,讲述有趣,读来毫不费脑子,却好似给心灵开了一扇扇窗户,通透明亮。
我读到了王维审老师用力的青春年华。
学生时代的优异成绩,发表的荣耀欢喜,浪漫轻狂的诗歌梦想,两次高考的倔强努力,临时工生活的为难窘迫,公办教师的一波三折。
王维审老师在文中调侃自己不像戏剧里那样——一个人一旦遭受磨难,总会迎来美好的未来。
可是啊,“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身处低谷的年青的王老师,选择了咬紧牙关多走几步——用力修己,用心教育。
我曾有幸见过王老师一面,讶异他年轻的面容,惊诧他爽朗的笑声,仿佛是一番没有被这世界欺负过的样子。
我心里暗暗敬仰,这大概是“相由心生”——王老师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一颗积极向上生长的心。
我读到了王维审老师教育叙事的写作秘诀。
《理想国》读后感:寻找教育的精神家园(优秀篇)

《理想国》读后感:寻找教育的精神家园《理想国》读后感:寻找教育的精神家园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用大量篇幅谈论他的教育主张,以致于法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把《理想国》看成是论教育的专著:“这本著作,并不像那些仅凭书名判断的人所想象的是一本讨论政治的书籍,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
”正如黑格《理想国》读后感:寻找教育的精神家园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出生于雅典一个名门望族家庭。
20岁左右,柏拉图拜苏格拉底为师,深受其思想的影响。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统治雅典的民主派处死后,柏拉图被迫流亡国外。
在广泛的游历和长期的思考中,柏拉图的思想逐渐成熟。
公元前387年,他在回到雅典后创立了学园。
之后40年,柏拉图将他的心血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作为与卢梭的《爱弥尔》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齐名的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之一,《理想国》集中体现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用大量篇幅谈论他的教育主张,以致于法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把《理想国》看成是论教育的专著:这本著作,并不像那些仅凭书名判断的人所想象的是一本讨论政治的书籍,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
正如黑格尔所言,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教育思想的精神家园。
走进《理想国》,我们可以沿着柏拉图的指点,找寻教育的精神家园。
教育:灵魂转向的艺术柏拉图明确反对那种灌输知识的教育观念。
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面去,好像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的,是不切实际的。
在他看来,人生来就有一种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眼睛有视力,耳朵有听力;但是只有当整个身体和灵魂转变方向,转离黑暗、转向光明时,才能见到事物本身而不是认识事物的影像。
所谓转离黑暗、转向光明,就是转离变动不居的感性世界,转向永恒不变的理性世界,看到实在、真理,认识善的理念。
《教育细节》读后感

《教育细节》读后感(完整)《教育的细节》读后感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站在大人的视角去理解和判断儿童的行为,施加我们认为那些“对”的教育。
然而我们却鲜少反过来想,这些教育行为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对他们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脆弱的。
书籍作者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通过列举真实的教育案例、现象,从细节之处分析大人不经意间做出的行为,对孩子之后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影响,由此告诉我们遵循哪些正确的教育理念、行为,规避对孩子的无意伤害,让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书看完后让人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活动中,那些不为人所察觉的细枝末节之处,例如一个温柔的轻抚、一场简短的交谈、一次例行的座位调整,竟隐藏者这么多的学问。
千人千面,以下是我在看书过程中摘录的一些教学启发,从与学生沟通、班级管理、教育观念、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五个方面进行提炼,用做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一、怎样与学生说话?1、运用好语言沟通的艺术师生之间由于理解力、人生阅历等差异,构成了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师生之间往往缺乏沟通的基础,所以,要把一个矛盾的问题引向统一的认识,这样学生才能与我们产生共鸣的。
在与学生做沟通的时候,我们需要转换一下思维,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寻找一个沟通的切入点,把自己和学生站放在同一个战线,同一个水平,同频之后才能找到共同点,达成我们想要的结果。
书中举了老师处理女学生染发的案例故事,这位老师在沟通中并为批评学生染发行为做得不对,而是基于女学生当前这个年龄阶段爱美的特点,与学生“比美”。
引导其年龄大才需要染发,年纪小染发显老、俗气,而且掩盖了该有的青春、活力和文化气息,在这样的沟通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2、带有价值判断的话,在说出口时拿捏好分寸言为心声,一些带有价值判断的话语,难免勾连出我们隐秘的思想和感情,它们对孩子稚嫩的心灵影响之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在说话时我们不可随性妄为,因为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教养以及精神的发育。
教育类读后感

教育类读后感
近日,我读了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深感其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对于我这样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首先,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要关心他们的成长过程,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其次,书中提到了许多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让我深受启发。
例如,作者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这让我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育理念。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自我反思和提升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最后,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和教育经验分享也让我受益匪浅。
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教育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教育工作的信念和决心。
总之,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还让我学到了许多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会将这些经验和启示运用到实践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遇见更好的教育读后感

遇见更好的教育读后感《遇见更好的教育》读后感。
《遇见更好的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它讲述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以及如何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作者通过自己的教育经历和观察,深刻地分析了当前教育体制的弊端和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也对教育体制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首先提到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然而,在现实中,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品德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们只注重应试和考试,而忽视了自我发展和价值观的培养。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不是只看重分数和成绩。
其次,书中提到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现实中,很多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就停止了学习,这是因为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没有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在社会中很难适应和发展,也使得整个社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教育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最后,书中提到了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是所有人的责任。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家庭和社会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发展和成长。
而学校和老师也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改进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通过阅读《遇见更好的教育》,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现行教育体制的不足和弊端。
我相信只有不断改进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重视教育,为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而努力。
《不教的教育》读后感3篇

《不教的教育》读后感3篇《不教的教育》读后感1最近阅读了《不教的教育》一书,通过阅读学习,我深有感触,原来真正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这本书运用了心理学知识,通俗易懂的让家长明白了怎样做到不教的教育,从传统教育入手,用易、儒、道三家思想去印证无为和不教的教育。
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
爱,不仅要用心,还要会爱,首先要尊重孩子。
书中有句话这样写的:”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有多少家长做到了呢?家长总是用一副高高在上的口气和孩子说话,总是希望孩子们做一个有着自己的思想但是做起事情确和家长思想一样的人,可能吗?孩子是孩子,请尊重孩子,给孩子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去扮演自己的角色。
书中的经典语录:”不要以为你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他是神奇的自然之子,有着强大的能量。
他们甚至是我们的老师,而我们,要学会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让阅读陪伴孩子的一生。
阅读,就有改善智力、改变命运的功能。
让孩子爱,就是爱上思考,就是爱上快乐。
家长的作用陪伴者者和玩伴。
现代社会父母生活工作压力增加,一方面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应酬上,一方面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让孩子开始学习各种知识,并额外的学习很多才艺等,很少有人能抽出足够的时间经常陪伴孩子玩耍,虽然我们物质水提高了,可是再多的玩具,再漂亮的衣服,再好吃的零食都满足不了孩子精神上的需求,再说学习≠智力开发,不要因为错误的拔苗助长而错过陪伴孩子的最佳时间。
家庭系统影响孩子的一生。
家庭是一个系统,为了保持衡,孩子作为家庭系统的薄弱环节,总是最容易受伤害的。
书中讲到孩子性格形成主要是因为孩子站在弱势父母一方,孩子出现的心身疾病多是孩子为了纠正家庭系统错误而引起的。
认识自己的家庭,注意父母的沟通方式,如何衡这个系统,才不会伤害孩子,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不教的教育》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籍。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长。
《不教的教育》读后感2《不教的教育》是一本传播爱的小说,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爱,细细品读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是无处不在的。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通用5篇)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通用5篇)《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通用5篇)当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篇1《不管教的勇气》解决了我的焦虑,天气变晴了,气也顺畅了,世界一片祥和……这本书改观了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说实话,一直以来也是漫无目的、没有原则的走一步算一步的主。
只追求是否对于错,却不知道世界还有科学性一说。
说实话,我们孩子平时学习还可以,但是就是没有自律性,现在疫情期间,老师网上授课,一些列的问题就浮出水面,一天只写一样作业,写两样的时候就是烧高香了。
面对这样的问题,阿德勒说,父母要放手,不批评也不表扬,过多的干预反而让孩子产生依赖行,适得其反。
只要告诉孩子,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
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学习也是,你现在的努力与学习,将来才能为社会多做贡献,才能为将来的生活方式,多一份选择。
而不是为父母活着,为父母学习。
孩子可以现在不写作业,什么时候想写了再写,强迫也没有用,效率还不高,倒不如放手,家长轻松,孩子也轻松。
当然孩子毕竟小,偶尔不在线,家长可以适当的提示,比如说,孩子一直玩手机,看电视,你就说,孩子,爸爸妈妈担心你老是看手机,对眼睛不好,还容易上瘾,一旦成瘾,就影响你的成长,还会耽误很多事,爸爸妈妈不希望你对游戏上瘾,而失去自我。
孩子也许当时听不进去,或者不想听,那就换个时间,总有停下来的时候……当然孩子学习,家长也不要携带,也拿起书本来,即使做做样子也可,为孩子树立求知的榜样,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拥有不管教的勇气,家长轻松,孩子轻松。
放手是一种勇气。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篇25月份阅读了一本蛮有意思的书,就是《不管教的勇气》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寻找管教的边界,赋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气。
之所以说这本书,还蛮有意思的。
是作为一个家长,你怎么样才能放下自己管教的执念,拥有不管教的勇气?对于自己的`孩子不管教,简直是天方夜谭。
教育者最美的姿态——《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

— — 《寻找 不 一 样 的 教 育 》读 后 感
口 张剑 华
譬 新 班
. ^
任
我 的 ·他 同 书 炎技 个 人成 长 l1lf说 ,『I 恰 、 ,frj时 机 遇 到 r人 , 的 贵 人— — 维 市 老 IJIfi,从 此 止 J r写 作 的 道 路 ,教 订 此 变 得 更 』JI1炎 好 为 也 想把 r{ 的 教 育 变 {荚 好 . 我 辟 j li 的《.』l彳 小一 样 的 敦 f 》,被这 本 符作 中 『凡J烁 荷 智 慧 灵 比fr, j教 育 艺术 t ̄f]Yr
重 他 川 上l【然 的 心 态 m 刈 孩 f ,得 刮 J I卜的
叵
一 样 的 教 育 不 一 样 的 情 怀 工 老 帅 蜕 『J己 小 箭 体 制 下 扶 成 功 的
暴 本 条 件 ,他 的 成 长之 路 l 『i胃垠 辛 :l 作 l9年 , 仃 14年 农 村 .当 过 临 时 r,做 过 饺 办 I 厂 的 I 人 ,被 剁 夺 过 课 的 权 利 哪怕 足 ll L八 做 老 师 ,也 会 时 II、f经 受 一波 ■折 的 ¨ i 以 及 遭 遇 种 种 公 平 f叮足 他 没 仃 颥 废 ,他 选 择 J 川 文
来 安 坝 牛 命 的 痛 感 .外 酞 着通 过 教 育 作 }}: 自 己 的桕 fI}l j磨 难 一 起 扎 根 ,住 f1 f1_埘 教 育 进 行 冷 静 思 考和 深 度 感 教 育 对 丁 他 足 一 份 宁 静 的 守 候 ,足 活 的 一 分
与 艺帅 卡H比 ,我 址 {,==运 的 叶1 、l 后 , 到 的 校 任 教 ,我 的 老帅 仍 然 把 我 当作 已 的学 生 .r把 于地 教 我 如何 做 一 名 好 老 帅 这 我 顺 利 地 完 成 从 一 ,L到 一 名 教 I 的 吁 份 转 换 一 ,找 来 到 如 今 的小 学 ,领 的 器 重 I_j史 持 , 的 接 纳 助 ,}I:我 迅 述 成 长 起 束 我 的 沦 史 ·篇 接 一 樯 获 奖 、发 表 .我 的优 质 课 也从 县 级 划 巾 绒 冉 列 竹 绒 ,教 学 能 r 、优 秀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
在阅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3 老师的作品《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我的教育叙事》这本书,我怀着学习的态度走进了王老师撰写的一个个教学事例,与其说是教学事例,可能用“故事”来形容更为恰当。
王维审老师对自己在教育一线工作中遇到的问提进行细节分析,积极反思,认真归纳,使自己真正做到了教育的有心人,多少年磨炼下来,他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教育感”天赋异禀的人。
我想说的只是尽量多的去关注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去发现他们的问题、成长并加以记录、思考,在这一过程中,要摒弃对孩子的偏见,用欣赏的眼光帮助孩子打破生命的盲点!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5 不同的对待方式,造成学生以后不同的人生。
一个个触动心弦的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你我周围。
这本书的读者不应该仅仅是教师,如果更多人看到这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他们就会明白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会有多大,不管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
年龄越小影响越大。
老师无意的一句话可能点燃一个幼小的求知的火种,也有民戏言:老师不一定能帮你把成绩提上去,但可以把你的成绩拽下来。
教师的社会地位再低,再多的人瞧不起这个职业,教师自己清楚:当老师不难,难在踏踏实实当好老师。
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身份最是普通,这个群体对教育的影响确是无法估量。
注:读书过程中,感慨很多,比如越深入越发现牛人多,越深入越发现当好老师匠就需要匠人精神,潜心做学问真的不容易;比如教师行业是否就注定要守住清贫?比如有的“名师”只是因着“名校”;比如众多真正优秀的老师只是在默默无闻;比如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分数;比如教师行业中有许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现象,有可能孩子的某个优秀特征在大学里显现出来是因为他的小学老师的某个教育行为——而今天只是趁着晚自习记录下一点点,敲打下来备忘。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6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仔细阅读了王维审老师写的这本书,或许没有王老师亲身体会的那样深刻,但也让我内心和对教育的认识有了巨大的提高。
想想自己,从学生生涯的结束走到老师这个岗位,我曾迷茫过,高兴过,失望过;看着每天的每一节课,每次考试的每一张卷子;我依旧没有清楚什么才是“教育”。
王老师在这本书里面用了许多教育故事来阐述什么是“教育”,在阅读这一个个简单而深刻的教育故事时,很多次,都让我回忆起了自己上初中、上高中那会儿的生活,激起了学生时代的感情。
在这些故事里,我一会儿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学生时代和学习有关的一切人或事;一会儿又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心理、老师的处理方法,虽然这一个个故事大都和中学、高中相关。
但也能让我联想到我所接触、面对的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子。
然而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可能暂时不用面对孩子叛逆时的种种情况,但这时的孩子个个充满着调皮的性格。
当每次遇到孩子们出现问
题时,我很多时候会不知所措,感觉头大,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更合适。
只知道对错的一方进行批评,对另一方进行安慰,以为这样就是事情最完美的结局。
但是在我阅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曾经自己做的远远不够,也不是最正确的方法。
如果学着开导孩子们去面对矛盾,解决矛盾,可能到最后两个孩子会变成好朋友。
因此我们作为老师需要去试着学习不一样的教育,而达到不一样的结果。
再回顾王老师书中的内容,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成绩或许是一把枷锁。
有的学生在上学时成绩很差,在班里只能屈居于角落,但很多人即使考不上大学,也能做出一番事业。
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去掉了成绩的枷锁,给了他探索其他领域的机会,或许在学习上不是什么好手,但天生我才必有用,当孩子们放弃自己的弱项时,就一定有属于自己的那片光明。
然而在这本书中王老师的教育主角大多都是比较大的孩子,而我作为一名小学老师,面对的都是小孩子,所以特别研究的比较少。
在看到他的一篇文章“教育,什么时候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时,我发现他的主角是一个学前幼儿,我便细细的研读了起来。
的确,像王老师看到的这件小事在生活中发生的比较多的,大人在不了解孩子心理情况下,将自己的意思强加于他们,理所当然的进行着教育,那么孩子受到的教育就是被动的,如此一来教育的意义还有吗?显而易见。
因此我们作为老师更应该注意自己在日常上课传授知识时的方式方法,让孩子们有自己的思维和方法。
最后再想想自己这一年的教学路程,依旧平平常常,中规中矩;
如同王老师说的“教育是一个舞台,我们都在扮演一个相同的角色—教师。
只不过这样的扮演,有的顺风顺水,有的磕磕绊绊,有的平常平庸,有的精彩精美。
庆幸的是,我们都没有选择放弃。
”是的,无论怎么样,我们都在坚持,既然在坚持为什么不能做的好一点。
回头去想想什么是“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说:“教育就是成长,或者帮助成长。
”对于我来说就是走出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7 读了王维审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除了感动,更多的是反思。
我们的教室里有教育故事,我们的校园里有教育故事,我们的生活中也有教育故事。
然而,我们却没有像王老师一样,去发现那些故事,去思考那些故事,去总结那些故事。
书本是一样的,但教书育人的方法却有很多种。
王老师就是这样把一个个散落在教育之路上的故事,用最干净、质朴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下来,并用他那双仿佛能透视教育的慧眼,从那些不被常人关注的现象里,敏锐地挖掘出教育的精髓;从那些寻常的细节里,发现动人的教育力量,让我们读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教育,带给了我们直抵心灵深处的触动和对教育的自我审视与思考。
尤其是今天读到其中的一节”我们最终要教给学生什么”时,感触较大。
作者提到在与第一届学生聚会之时,他问他的学生,你们都是靠什么小有成就的?结果学生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比如从老师那里学会了担当、坚持、诚信、爱心等等,但是没有人提到自己优异的成绩是让自己成功的关键。
从而让作者意识到:从某个角度来说,学生的成功只是我们教育目标的副产品,是我们无意之中撒下的一些种子在他们的内心生根发芽,最终
葱茏了他们的生命,而我们一直苦苦追逐的成绩、名次,在他们的生命之中却只是一片过眼云烟。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我们除了将知识教给学生之外,还要教给学生什么?我们的教育最终要教给学生什么?我想,不止是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人为善……学校一直强调,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有礼貌、有规矩、有责任、有智慧,充满正能量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