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小说试题类型及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类型及答题思路

《半张纸》:“小说标题‘半张纸’有什么作用? 请作具体分析。” 答:(1)半张纸是小说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先 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 接着又以半张 纸连缀起回忆中一个个生活片段; (2)半张纸是主人公对爱妻思念之情的载体; (3)半张纸与“两分钟”“两年”一起深化了小 说主题。
*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 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 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2010新课标)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
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 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 的*作用。《药》
三、题型有: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XX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性格特点?
4.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X X X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 品质特征+ 形象的意义。 另一种分条阐述,答题模式:(1)观点(思想性格是 什么)+阐述(在原文中找)。(2)观点(思想性格是 什么)+阐述(在原文中找)……
*
【考点三】理解小说标题
题型有: 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 1.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2.点明主题; 3.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4.交代人物。 5.象征意义 6.悬念,吸引读者
*
小说标题的作用
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棋王》、《阿Q正传》 2、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 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 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项链》 3、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 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 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孙犁的小说《荷 花淀》,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让人物在芦苇洁白、荷花 飘香的环境中活动,描绘出一幅诗情画意的风俗图,更能突出中 华儿女为了保卫美好的祖国河山浴血奋斗的主题。 4、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 容,如《宝玉挨打》《失街亭》。 5、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 主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 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 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比如《祝福》)
高考小说题型答题技巧方法总结

高考小说题型答题技巧方法总结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是高考语文必考的一种题型,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小说题型答题技巧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技巧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1)设疑法(悬念法)。
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
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来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高考语文小说答题技巧及高考例题

小说阅读鉴赏答题技巧一、认识小说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是小说独有的特点,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
二、考点分析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常设置如下题型:环境类题、人物类题(或“形象类”)、情节类题、主题类题、理解含义类题、技巧类题、作用类题。
五、命题特点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三、具体考查角度: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赏析环境描写;4.概括小说主题;5.分析写作技巧;6.品味语言特色。
四、高考小说阅读鉴赏答题技巧(一)人物形象1、常见题型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③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⑤分析某一次要人物的作用2、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2017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环境类题型)2016-11-03 语文月刊自从考试大纲修订之后,阅读题开始更占分量了,尤其是在时间上。
如果想要做小说阅读的时候没什么压力,答题规范和答题技巧怎么能不掌握呢?今天我们要看的是环境类题型的答题规范及答题技巧。
环境类题型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
具体考查内容有: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
2.环境描写的特点。
3.环境描写的手法。
4.环境描写的寓意。
5.环境描写的赏析。
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答题常用术语:1.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3)揭示社会关系;(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1)突出季节特征;(2)表现地域风光;(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6)奠定感情基调;(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16)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17)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18)丰富、深化主旨;(19)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详细)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一、小说阅读“四步法”: 第一步:切分层次,厘清情节; 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第三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 第四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 二、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小说情节类 (一)概括情节脉络和情节线索 1.梳理、概括情节题 (1)常见提问方式: 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②用简洁的文字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情感脉络); ③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2)答题模式: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尤其是“何 人”“做何事”更不能少。
“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2.分析概括线索题 (1)常见提问方式: ①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
②小说的明暗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③小说的另一条线索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答题方法: ①如何找出线索:可以作为小说线索的事物很多,如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物象线索、人 物线索、感情线索、事件线索等,有时线索不止一条,还有双线(明暗两条)。
一般而言, 反复出现的词语(人、物)就是线索,有的标题就是线索,有时线索在开头或结尾交代出来。
②线索有哪些作用:a.从情节的角度回答,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b.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回 答,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
c.从主题的角度回答,使主题更加丰富。
3.分析概括情节结构特点 (1)常见提问方式: ①小说的构思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②小说在情节设计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③ 请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
(2)答题的四个角度: ①线索。
这是小说情节整体分析首要的思考角度。
要看它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特 别要注意小说的双线特点,如有的使用明暗双线;有的使用多重线索,如时空线、感情线 等。
②叙述视角和方式。
叙述视角有两种,一种是有限视角,指用第一人称叙述;一种是无限 视角,指用第三人称叙述。
专题17 小说阅读精讲-浙江高考语文大一轮 Word版含解析.doc

考查形式1.形式相对稳定。
2.小说阅读一般为4道主观题,20分。
考情分析 1.侧重小说三要素和主题。
2.常考题型: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小说的标题。
命题预测一般在小说的情节、人物、结构上设题。
一、【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一种美味巩高峰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
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
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
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
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
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
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
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
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
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考情分析高考真题连接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
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
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
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
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
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
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第一部分环境类题型】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
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环境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索:1、环境本身:①突出季节特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反映、示意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衬托人物形象;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心理、性格等;示意人物心理转变;③象征、示意人物命运;揭示人物命运的必定性;④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
3、情节方面:①换转或绽开情节;示意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③设置、制造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爱好。
④前后多次描写,成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予、象征、示意、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温馨提示:联系段落位置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分。
比如首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交代地点、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作用,处在文本中间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承上启下、转换情节等作用,处在末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呼应前文、营造余韵等作用。
二、环境描写技巧(手法)题环境描写的常见技巧主要有: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有:①细微环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画,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明暗对比,色调搭配,渲染、衬托、烘托;③借助比方、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等等。
2、从写景角度看,有: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②视察角度——定点视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③写景依次——分层写景(由远与近,由近到远;由高与低,由低与高;由内与外,由外与内等等)。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超全)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超全) 小说考试的命题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情节”题型:简明概括故事情节,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析人物”题型: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客观公平地评价人物。
3.“看环境”题型: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对人物或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分析作品在材料安排上的特点及其好处,分析某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并指出某个物品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5.“讲方法”题型:分析文中运用的表现方法及其塑造形象的作用,分析特有的表达方式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分析语言运用的特点,鉴赏画线句子,以及分析人物语言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分析文章的主旨及其社会意义,检查文章前后是否有矛盾。
考点一:小说环境分类及作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可以从修辞角度、写景角度、多种感官描绘、表现手法、选取代表性事物等方面进行。
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现关于环境的题目,例如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的手法及作用,或者分析一些特殊环境对人物或主题的作用。
例子1:对于小说《乌米》中第5自然段的景物描写,采用了衬托和分层写景的手法,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了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同时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例子2:在小说《二十年以后》中,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则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例子3:在小说《墙》中,墙被拆后,两家合为一院,春意融融,会餐洽洽,这个场面描写的作用是表达和谐、团结的主题。
②注意情节之间的联系和转折,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情节的发展过程;③在概括情节的同时,要注意情节对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的影响,尽可能多地揭示这些方面的内容。
二)分析情节的作用分析情节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产生波澜;2)折射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3)深化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交流PPT
学习交流PPT
21
记叙人称(叙述视角) 1、第一人称: (1)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2)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亲切自然。 (3)受时空的限制性。 2、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学习交流PPT
22
3、第三人称:
(1)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反映更广阔的 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耍分 析。(6分)
学习交流PPT
13
【答案】小说的明线是:马兰花得知麻婶得 病后发呆——到医院看望未提六百元钱事— —对丈夫常拿六百元钱说事很伤心——读麻 婶女儿的信满眼泪水。
小说的暗线是:麻婶向马兰花借六百元钱— —得脑溢血在医院抢救,未果——其女儿火 化麻婶带骨灰回上海——写信替母还马兰花 钱。
学习交流PPT
6
二、 故事情节
把握故事情节:
复习讲义p293【设问方式】【答题模式】
学习交流PPT
7
例一: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①妻子深夜被厨房的声音惊醒;②妻子发现丈 夫偷吃面包;③妻子和丈夫谈论“厨房的声音” ④妻子把自己的面包分给丈夫。
例二、《董师傅游湖》: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学习交流PPT
3
4、《马兰花》复习讲义p292
简要分析马兰花这一形象的性格特征。(6分)① 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 并及时到医院探视。
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 钱的事.
③重情义。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 义;
(4)做人有原则。丈夫言行过分,他会据理 力争。(每答出一点给2分)
小说明暗线交织,使得情节的发展脉络清晰, 也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更深的挖掘。
学习交流PPT
14
四、环境描写
两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写景方法
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修辞手 法
学习交流PPT
15
复习讲义p310
《童年随之而去》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 手法。(5分)
2、①运用比喻、反衬、多角度描写等手法。 (1分)②用软缎比喻碧波,以水声、摇橹声、 语声、雷声、雨声衬托周围环境的宁静(静 谧),形象生动、动静相宜。(2分)从听觉、 触觉、视觉等多角度描写景物,(1分)情景 交融,烘托了作者得碗之后内心的宁适愉悦。 (1分)
2017高考语文小说试题类型 及
答题技巧
学习交流PPT
1
一、人物形象
分析依据 1、情节 2、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3、塑造人物的手法 ①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
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 以景衬人) 4、环境描写 5、作者的介绍评价
参考答案:五一节董师傅在校园内领小翠游湖。
学习交流PPT
8
鉴赏故事情节: 复习讲义p293【设问方式】【答题模式】
学习交流PPT
9
典例分析
1、复习讲义p294《枣香醉人》 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2、2016山东高考《琴声何来》
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 作用?
学习交流PPT
2
高考典例分析
1、《塾师老汪》复习讲义p296 东家老范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蓑衣》复习讲义p298 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 新型的农村青年的形象: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头
脑灵活,新潮时尚,善于接受新事物,能敏锐地捕 捉商机。
3、 《捡烂纸的老头》复习讲义p311 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
学习交流PPT
4
2016年山东高考《琴声何来》
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 要概括。
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 学女博士的形象。
学习交流PPT
5
《审 丑》(山东高考)
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 的形象特点。
答案:(1)外貌丑陋;(2)吃苦耐劳, 忍辱负重;(3) 善良无私(4)晚景凄 凉。(命运遭遇)
4、修辞手法:(略)
学习交流PPT
20
表达方式:记叙
(一)主要记叙方式
1、顺叙: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叙述主要事件时,插入相关事件,
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 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 情节更完整严密,人物形象更充实丰满。
学习交流PPT
18
小结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烘托人物感情, 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或暗示主题。 ④渲染气氛。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令 地点。
学习交流PPT
19
五、艺术技巧
复习讲义p299《四个坚持》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
描写手法 :
人物(1)正面描写(略)(2)侧面描写:2、 表现手法:欲扬先抑、对比、衬托、铺垫、 照应、悬念、巧合、象征、反讽、详略得当、 以小见大等
3、2016江苏《会明》(沈从文) 第4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
要概括。
学习流PPT
10
4、复习讲义p315《安娜之死》(2014江苏)
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这 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习交流PPT
11
小结:情节作用题
1、人物形象方面:塑造形象,表现了性格或 心理,使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学习交流PPT
16
复习讲义p312《东坛井的陈皮匠》 第2题
学习交流PPT
17
《第9车厢》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四周是一大片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 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的备用道上。
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 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③以月之“圆”反衬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 “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 了对照。
2、情节方面:埋伏笔,设悬念,铺垫照应, 对比衬托,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等;
3、环境方面: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 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主题方面:揭示、丰富、突出或深化主题;
学习交流PPT
12
三、线索 1、找线索 2、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双线必
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复习讲义p292 例一:《马兰花》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