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苏百校联考高三年级第五次测试“经验”作文导写(附材料解读及范文)
江苏百校2020届第五次联考英语试卷

江苏百校联考高三年级第五次试卷英语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2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2.请将各题签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20 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 小题;每小题 1 分,满分5 分)听下面5 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 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 £19.15.B.£9.18.C.£9.15.答案是C.1.W hat time is it now?A. 10:00.B.9:50.C.9:10.2.W 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the weather?A.It's cold.B.It's fine.C.It's warm.3.What will the man do?A.Give a lecture.B.Attend a meeting.C.L.eave his office.4.What'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A.Doctor and patient.B.Boss and secretary.C.Classmates.5.What does the woman want the man to do?A.Turn off the radio.B.Speak louder.C.Apologize to her.第二节(共15 小题:每小题 1 分,满分15 分)听下面5 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 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 秒钟的作答时间。
2020年高考作文解读及范文(江苏卷)

2020年高考作文解读及范文(江苏卷)2020年高考作文题目解读(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
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比较 2019 年和 2020年江苏两年的高考作文材料,我们可以发现这两年江苏卷命题材料的特征:材料没有明确的写作关键词,写作的角度需要从对材料整体分析和综合把握中得出。
有老师反映,江苏卷作文题有点扑朔迷离,特别是最后一段描述可能把考生弄晕。
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就是因为命题材料没有明确的写作关键词。
这种作文题给审题带来一定难度,却也给考生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
2020年高考作文(一)人容易被同化,也容易被异化。
周围的人和事纷繁复杂,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取身边的点,浸润自己并确定世界观。
因而,选取便成了一门学问。
所谓“三好搭一好,三坏搭一坏”,便是选择的关键。
巧遇,往往决定一个人的人生。
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件事能改变你,然后通过你来改变世界。
地球村的时代里,任何人都无法隐藏自己,包括你的缺点,发生于周围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与你有关。
所以兴趣万事等于读书万卷,与天下友等于友天下。
成功者碰到的巧合或遇上贵人,其实是成功者善于被时代感染、塑造的结果。
当然,遇人不淑的巧遇,塑造的则是另一种结果。
人一直活在一个“求”字里,幼时求父母,儿时求老师,成年求工作,晚年求儿女。
而求的过程,便是人生的过程。
因此,人的一切有太多社会的印迹,包括思想以及灵魂。
人之所以强调要独善其身,就看你求的是什么。
当然,人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的出息。
那么,你应该向着阳光走去,开放自己的心境,接受阳光下万物千姿百态的冲击。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020年江苏卷作文解析(带范文)

2020年江苏卷作文解析(带范文)一、2020年江苏卷作文真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
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二、立意解析这依旧是一道独具江苏特色的作文题,在各地成片的家国情怀中,江苏卷的文艺总是一枝独秀。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希望考生由互联网文化中同类相聚的现象,提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审题时,首先要注意结合互联网时代。
00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网络对于00后而言就像吃饭穿衣一样稀松平常,无法割舍、无法脱离。
因此,面对互联网时代,00后也应该思考这样的文化究竟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
其次,一定要挖掘材料的深意。
材料中提到了“…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这是对于大数据时代“信息茧房”效应的典型描述,即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考生如果从“信息茧房”效应这一角度立意,会既新颖又深刻。
由“信息茧房”效应出发,考生还可以进一步深入到“回音室”效应,即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上,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并借此深入讨论互联网世界中广泛存在的“群体极化”现象。
考生既可以讨论自己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也可以讨论如何减少在信息茧房中产生的偏见与极端。
当然,信息茧房只是材料解析的其中一个角度,考生既可以从正向讨论互联网中散若满天星的亚文化圈,也可以辩证分析同与不同的联系,在“同”中汲取能量,在“异”中学会反思。
三、范文你真的愿意生活在信息的“理想国”吗?清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020年江苏高考自主命题语文作文解析指导与佳作赏析

环环相扣显匠心塑造自我寓深意阅读与作文【考题回放】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
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试题评析】作为“终结版”的2020年江苏高考自主命题的语文作文,带着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的余韵,成功跳出了人们的猜想与期待,向人们展示了江苏高考作文材料的叙述的多元与温情,再一次让考生感受到理解文题的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境。
实际上,材料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这细细的咀嚼品味之中,“拍案”之感是领略材料精华之后的第一冲动。
正所谓:环环相扣显匠心,塑造自我寓深意。
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有人认为:江苏卷依旧延续了江苏人的特色。
江苏人的特征是比较温和、含蓄、规矩、文气、包容、踏实、憧憬……?所以2020年的江苏卷无疑具有时代气息、文化传承、人文关怀……但也有人觉得,江苏高考作文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就完全看不懂了。
高考作文揭晓之后,网络上曾搞了一个2020各地高考作文横向打分,结论是江苏最要命……作为“最要命”江苏高考作文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槽点:审题难!想质疑,不敢;想顺从,不甘。
仁者见仁,不一而足。
笔者认为,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色:首先,命题的“稳”。
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是江苏自主命题的终结版,保持试卷的稳定,应该是基本的命题导向,坚持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的原则,便于学生发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以平静而积极的心态进行写作。
从内容方面说,2020年保持江苏一贯的命题的人文性。
被评论为“风花雪月”的文题,也不一定就是贬义的。
保持特色本身就是无可厚非的。
从形式上说,与2019年的江苏高考作文“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江苏省2020届高三语文作文“白袍点墨,终不可湔”写作指导与解读(审题立意 时文素材 佳作欣赏)

三模语文作文“白袍点墨,终不可湔”解说文题回顾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讲到“白袍点墨,终不可湔”,意思是说一袭白袍,一旦沾染了墨,便永远也洗不掉了。
“白袍”如此,为人处事做学问,何尝不会遇到相似情形呢?材料分析材料有两句话,分为两层,第一层引用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的“白袍点墨,终不可湔”并加以阐释,为的是降低理解难度,减轻审题压力;第二句则是为了拓宽考生思路,不要把视野和写作局限在衣服与墨水上。
“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原故事认定了“终不可湔”的事实,意在说明不可以因“墨”之小而忽视内在的道德自省,要从开始做起,要从小处做起。
那么,身处现代社会的考生,对“白袍点墨,终不可湔”这一生活现象蕴含的哲理究竟“怎么看”,或者说如何看“白”,如何看“墨”,如何看“终”,这就可以看出他的“世界观”;而对“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相似情形”究竟“怎么办”,或者说如何应对“点”,如何应对“湔”,如何应对“不可”,这又可以看出他的“方法论”。
在八个字当中,“袍”与“墨”的寓意理解,“点”的行为评判,“白”与“湔”的价值追求,“终不可”的认知界定,乃至“白”与“墨”的颜色取向,“袍”与“墨”的大小判断,“点”与“湔”的行为差异,“始”与“终”的前后关联,都能触发考生的认知与感悟,看出考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考察考生的阅读视野与人生观照。
“白”是“袍”的本色,寓意是做官、为人、处事、做学问都应该努力追求“白”的境界,使衣不染墨,也就是说,做官要在任不容贪、为人要正心不染尘、处事要不容假、为学要不容虚,这应该是材料的核心立意。
“点”是一个动作,一个行为,原话的意思是犯了小错误,染上小污点,可能有的是无意,可能有的是被动,但是“白袍”是自己的,染墨的结局是客观发生的,这就涉及对“点”的理性分析,错大错小,误深误浅。
要看“点”后的行为,是一“点”再“点”变白袍为黑袍,还是一“湔”再“湔”再也不“点”?而对一件“白袍”来说,“点墨”带来的后果之所以严重,未必是因为这一次的“墨”,而是因为其中隐含着另外一个推理,许多人会“点”而又“点”,这才导致“终不可湔”结局。
2020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名师解析与范文

2020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名师解析与范文【原题呈现】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
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破题指津】2020年是江苏高考卷的收官之作,作文题稳中求变,材料具有浓厚的文化味,同时兼顾鲜活的时代特征。
今年这则材料由四个句子组成。
前两句可看作材料的核心观点。
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出自《周易》,指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能相互融合,即志趣、意见相同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读懂这一句,需要考生有一定的古文积累的功底。
第二句“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这句话就体现了出题人担心前一句古文可能给考生带来理解障碍,所以用白话文的形式进一步阐释,将“同声”“同气”界定为人们共同“喜爱的人和事”“同类信息”。
此外,后面的“所塑造”,呈现了受这种“同类信息”环绕后,人们所受的影响,用“塑造”一词,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题人的立场,是认为这一影响总体是积极的。
后两句可看作由材料的核心观点生发的具体场景和具体行为。
第三句“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可以看作由前两句核心观点生发的具体场景,出题人提倡考生能多在现代语境下去考量“同类信息”对自我的“塑造”。
第四句“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进一步强化,当下受同类信息的环绕,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样子”,并给考生提供了几个可以从小处下笔的具体场景:即“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这一系列具体行动,都应基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初衷生发而来,且对未来自我的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
2020江苏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文(优秀5篇)

2020江苏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文(优秀5篇)2020江苏高考语文满分作文篇一费孝通说: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相同的声音产生共同的回响,志同道合的人求得共同的发展。
求同相和,共淬文明之光,在智能化、信息化的新时代,有着更为深广的意义。
《战国策》有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们以相同的价值观走在一起,追寻共同的目标,谋求共同的发展。
上世界20年代初,夏丏尊、朱光潜、朱自清、丰子恺等一大批散文名流,齐聚浙江,育人教书,意兴山水,于湖光山色中,谈风颂雅,寄真性情。
他们因文学风格相近,情趣相投、志同道合,张扬艺术、倡导美育,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作家群体白马湖派。
无独有偶,60年代北京东城的芳嘉园四合院成了北京文艺圈人士的聚集地。
比如画家黄苗子和郁风,比如创作《大闹天宫》的漫画家张光宇。
在特殊的年代,反右之后,文艺圈的政治空气异常紧张,然而正是这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激活,让这些人在艺术上都各有成就,并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艺氛围。
古往今来,同与和一直都是人类历史长河淬炼的文明之光。
尤其在智能化、信息化的新时代,和有其重要的环绕和塑造作用。
求同相和,命运与共,是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华儿女上下一心,全力应对,吹响齐心协力,命运与共的冲锋号。
中国致力于自身防疫的同时,也为维护全球和地区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样的求同存和,不正体现在中国为支援同为疫情所患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提供的捐款和医疗物资上吗?这样暖心的文字,不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能量吗?这样的求同相和,不正是人类历史长河淬炼的文明之光星火相传吗?然而,不论是车马很慢的从前时代还是大数据的互联时代,我们都需警惕:同声相求是满足了我们的喜好、坚定了我们的价值观,还是窄化了我们的个人视角?和气相求是使人变得纯粹简单,还是思想更加狭隘?譬如文学创作,向时代的不同声音汲取营养,固然能产生具有社会影响的作品,但优秀的作家一定不会陷入人云亦云的藩篱,而是在追寻美美与共的同时亦要各美其美,保持个体的独立思考,警惕泛化式的写作,由此才能为社会带来新声音,并由此产生新的回响。
2020届高三金太阳百校联考作文导写及考场佳作

2020届高三金太阳百校联考作文导写及考场佳作【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2019年,90高龄的徐怀中凭借《牵风记》获得茅盾文学奖。
在座谈中,他说到,早在1962年,我就请长假写《牵风记》这部长篇小说,写了20余万字。
不久,又接受其他任务,《牵风记》创作被搁置下来。
多年后,书稿被我忍痛付之一炬。
过后想想,倒也并不觉得多么可惜:如果当时匆匆忙忙把书出了,也就不会重改一次。
现在《牵风记》只有10多万字,我对壁耗费5年,所以称自己“爬行者”。
我先将整段文字默背下来,输入电脑后又改来改去,哪里还说得上什么进度。
明知这种习惯效率不高,但是改不过来。
徐怀中的谈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青年一代的人生有很大的启示。
阅读材料后,想一想,哪一点使你感受最深?并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题目以徐怀中先生获得茅盾文学奖后的一个谈话片段作为材料,其中包含他创作《牵风记》的缘由,其创作体会和创作过程,文字不多,意蕴丰富。
题目要求考生:“哪一点使你感受最深?并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审题难度不大,考生只需从感悟当中抽一点出来作为立意即可。
既然是谈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应该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从徐怀中的谈话分析,可得出以下立意:快与慢的辩证;人生需要不断地否定自我、突破自我;做事要精益求精;好习惯成就人生高度;对事业要执着,不忘初心;慢工出细活,愿意沉淀潜心;“匠心”和工匠精神的可贵……【考场作文主要问题】一、审题不正确1、未能全面理解材料,出现不少跑题现象:如写“坚持”“毅力”“奋斗”2、对材料理解片面:如,要改变坏习惯3、不分析材料直接入题,或者只将材料作为其中的一个论据。
4、有个别学生文章内完全没有涉及材料,有不少同学只是开头提一下材料,后面没有回扣材料。
二、议论文写作水平低下1、不懂得议论文展开思路,有不少“套作”作文;2、说理能力差,内容空洞,围绕材料说来说去,无法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江苏百校联考高三年级第五次测试“经验”作文导写(附材料解读及范文)
原题呈现: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70 分)
经验通常来自实践。
有的经验让你少走弯路,事半功倍;有的经验让你迷失自我,与成功失之交臂。
如何对待经验,取决于你的能力、态度和智慧。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材料共三句话。
第一句话“经验通常来自实践”,是说经验的来源。
第二句话是说“经验在实践中的运用”,分两种情况对“经验”的作用、意义或影响进行解说,而这两种情况又是相反相成的。
第三句话解释了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原因,引导考生更深人地思考。
材料的核心概念是“经验”。
“经验”来源于实践,还要运用于实践。
经验本身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就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或技能等,但是在运用于实践时因为人的(能力.态度和智慧)不同,导致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
“经验”的范畴,可以是他人的经验,也可以是自己的经验,这在材料中并没有限制,因而取材的范围比较宽泛,可以是个人,可以是团体,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写作中,可以就第二话中的“有的经验让你少走弯路,事半功倍”进行立意,也可以就“有的经验让你迷失自我,与成功失之交臂”进行立意。
当然,也可以二者兼而有之,辩证分析“经验”的两面性。
但是无论怎样立意,文中必须涉及具体的“经验”,切忌泛泛而谈。
文体不限。
写作记叙文要能在相应的情境中,讲述运用某种经验取得成功或者因为“经验主义”导致失败的故事,从而体现人物的情感、态度和智慧。
写作议论文要表明对“经验”的态度(材料第二句的两种情况),探究因经验而成功的原因,剖析失败的教训(例如:经验不是万能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善于变.....结合材料第三句话进行深人分析。
优秀范文:
01:于旧茶中闻新香
“这也是陈年的雨水吗?”黛玉问道。
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妙玉冷哼。
这一盏茶的事,竟把心高气傲的黛玉也归为俗类,皆是因黛玉的经验之谈,认为同样的茶叶,同一批茶水闻着香味儿又同,必是一类了。
却不知茶叶相同,换下不一样的煮茶之水,品出来的味也该是不同的。
旧茶,喝惯了的,固然醇香、浓厚,令人流连忘返,不然也不会喝经常,使之为“旧”。
然旧茶虽好,久之必然味单一,乏味以致好茶渐淡。
世人多有如此品茶的经验之谈,一条路许多人踏过,必是好的,于是寻着前人步履历史重演,却不知前人因此接过深渊受过磨难,有了你没有的坚韧不拔,这条路才会好走,于他是康庄大道;与你,许世无底贵深渊。
汲取他人经验,又遵循自己的经验,初尝葡萄太酸,从此便不肯再尝,从此便于葡萄真正的美味食之交臂。
经验本该是博采众长,使之行事有依的好事,却已在当下几乎演变成了历史的不断重复,固执观念的不愿变通。
品茶,认定了一杯便不愿再品其他,于是一生只能品到一杯最初的甘甜或是初尝过苦,再尝才甘甜,却再也不愿尝第二口,将这种茶叶贴上苦茶标签
史太君破腐陈旧套时说,无非是才人才子佳人,私定终生,受尽阻难,最终幸福美满,可笑一个受高等教育的族小姐,只见到一个清俊男人,便想起自己的终身大事来。
史太君见多识广,见解却与人不同。
对戏文一段经验之谈的批评可谓深厚了。
诚然,世上都有如此陈旧经验,已然烂俗,但《金瓶梅》素负恶名,却有着如《红楼》一般对当时封建社会压抑人情思想的批判的积极影响。
因此,经验只是品茶时的茶叶之味,不换茶叶却可以换煮茶之水,不该放弃经验之谈所带来少走弯路的好处,而一味的创新去尝新茶。
而应该博采众长,不换茶叶换水,陈年的雨水与梅花上的雪水,其清甜醇香之味必然是不同的.
敢于突破经验,不然曾经是毒果的番茄也不会变成如今众人皆称叹的美味。
一味品旧茶,不若于旧茶中闻出新茶水之香。
02:后浪潮头非前浪
“五四”青年节,各大网络被视频《后浪》刷屏。
慷慨激昂的演讲中,透露出老一辈人
对年轻人的希望与鼓舞,但从后来人们指出的“小资情调”,“享乐主义”不难看出《后浪》的展现的是前辈们主观经验下间接形态。
“前浪”们对晚辈表达赞许羡慕之情,这本不该成为问题。
但前浪选择的对象是其经验中“年轻人”该成为的样子,不能反映出如今青年真实的全貌。
以经验为准则,以规律为鹄的,其实是对不断变化的现实一种不尊重,不负责。
经验是个人所有情感体验,价值取向、意识理论的总和。
但经验再怎么斗实、权威,都只是个体的、片面的、局限的。
因此经验只能用于借鉴、推断,不可用于实性、决策。
而《后浪》其实就是过分地以经验、理想去构思现实,并错把经验当依据,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不难从其演讲词中发现过度将事实经验化的例子:“社会红利的种种成果层层剥开。
”事实上,新时代下社会红利的确前所未有地普及,但是否所有人都能如视频地描绘的那种“享受自己的红利”呢?
我看到的是,藏家女孩翻山越岭寻找手机信号,是农村兄妹为争夺仅有的一部手机上课而致自杀;也许还是青年学着前人的样子自主创业却一无所成,是车间里日夜忙碌依旧迫于生计的年轻工人……社会红利在资本家的眼里是足够的、善意的;“时代允许你选择权利”,是前浪们以自身成功案例所构思的,但社会红利做不到人人兼顾,也不可能实现财富均等,青年的确可以自主选择,但有无能为力坚守住权力谁也不能保证。
这是经验在不同时代下产生的自身冲突。
前浪们该做的,是利用好宝贵的经历、成功的秘诀,去为后辈们提供借鉴的机会、奋斗的方向、顺应潮流的建议。
后浪们要做的,是先完备自身武装的知识,配备的胆略,参考前辈的经验,发觉胜者的共同品质。
因为经验有异同,而成功的内核一定是统一的,后浪们不该拘囿于“为何我也这么做却不行”之类的自我质疑,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因不同的机遇选不同的途径取得了相同的成功。
经验本来就是多样、冗杂、非权威的。
自己的也好,别人的也好,经验始终是从过去中发展出的规律,对于风云涌动的未来,它至多帮助我回避部分错误少,走一些弯路。
说到底别人的路再怎么繁花似锦、风调雨顺,我们的路只能自己探。
前浪的经验对后浪的规划,必定是以偏概全,如何立在浪花的朝头,是自主奋发,勇往
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