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理论
区域研究与规划中常用的理论

三、区域空间发展的空间组织与增长极核理论
(一)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
威廉逊的“倒U字形”观 点
区 域 发 展 不 平 衡 性
经济增长速度
(二)增长极核理论 1、提出者 2、主要观点 3、应用
P1 Pi q ri
Pi P 1 ri
q
式中:Pi——规模排序第i位城市的人口; P1——规模最 大的城市人口; ri——规模排序第i位城市的位序; q——常数 如果对上式作对数变换:
lg Pi lg P 1 q lg ri
以上两个式子在概括国家或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时具有相
当的普遍性。当q=1时就是Zipf模式描述的位序-规模分布 法则,实际上是帕累托分布的一种特例。
(二)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理论
重点:四个阶段及其每个阶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征
二、空间扩散理论和现代区域相互作作用理论
(一)空间引力理论和潜力理论 1、断裂点理论 2、模型及其应用 (二)核心边缘理论 1、理论的提出者:弗里德曼 2、主要思想
(三)空间扩散方式 六种扩散方式 (四)效应差异理论 1、回流效应 2、扩散效应
频 率 百 分 比
城市人口规模 区域城市网络的对数正态分布表现
1949年哲夫用指数关系综合奥埃贝奇和杰佛逊的法则,提出了一个修正后 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其公式为:PiRiq=K。(2分) 这样在q=1时,为等级规模分布 q≥1为首位型分布,且q越大,反映首位城市特征突出 q≤1仍为等级规模分布,但中等城市较发育,且q越小,这一特征越明显 q=0时或趋向无穷大时,表示所有城市一般大或只有一个城市
一、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一)三个理论
1、城市最佳规模理论
2、空间吸聚理论 3、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理论 几个概念: ——城市网络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序列式分布和首位式分布两个经验 法则而展开的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空间)经济学理论、社会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区域管治理论一、区域(空间)经济学理论基础☐空间经济研究: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空间经济的核心问题:解释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
解释经济活动地理结构和空间分布式怎样在集聚的向心力和分散的离心力这两股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空间经济学的基本模型:⏹区域模型:中心-外围模式(CP Model)⏹城市模型:城市层级体系的演化⏹国际模型: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生产的空间区位⏹理论渊源:19世纪初开始创立的区位理论;30年代,特别是二战后,研究对象:单个厂商区位选择发展成宏观区域决策的理论☐1、区位论研究⏹(1)古典的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农业区位论,6个同心农业圈韦伯:工业区位论,基本决定因素:运费+劳动力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2)战后区位论的发展⏹从单个厂商区位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区位决策客体,从工业、农业、市场,增加到第三产业(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度假等)⏹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同时也考虑人们的居住、采购、出行、游乐等行为效用最大化目标。
⏹贡献最大的是美国、挪威、瑞典和德国学者☐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面对二、三十年代英国(包括卷入三十年代大经济危机的其它国家)经济困境,明确地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认为不能再放任自流,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西方国家区域经济活动实践证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以具体微观的区位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显然不能适应制订中观或宏观的国家区域发展计划和区域经济政策的需要。
☐为了解决区域问题,跳出区位论的理论限制,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开始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区域问题。
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重点整理

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1、区域是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的范围。
所谓特定的,是指人们依照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所划分出来的。
2、在我们中国,普遍认为:区域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一是一定的地域范围。
显然是把区域规划作狭义理解,是指区域内部的总体部署。
二是国民经济建设部署。
区域规划着重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规划,而不是一般的区域经济发展计划,或者单纯是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
编制区域规划,必须描绘区域未来的建设蓝图。
三是总体部署。
区域规划不仅要进行区域生产力的总体布局,还要对所有的建设项目进行统一安排,包括生产性的建设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都要作出规划。
区域规划是综合性的规划,不是某一单项的建设规划。
(PPT上还有区域规划在国际文献上的定义,自己看)3、区域规划的类型(重点看其中的名词解释)1)城市地区和城市群地区区域规划城市地区和城市群地区两者性质相同,在区域里有一个以上的城市为其核心,周围有若干中小城市或城镇,核心城市有发达的工业、商业,具有高度的行政或金融势力影响周围的城镇和郊区继续扩大与发展。
如我国的沪宁杭地区、京津唐地区、珠江三角洲、辽宁中部地区、四川盆地等。
由于城镇聚集,人口稠密,环境污染较重,生活不便,从而对该地区进行统一规划。
2)工业区区域规划在大工业区,如我国的大庆、胜利油田,晋中、鲁西南工业区,工业企业集中,为了保证居民劳动、生活的最佳条件,规划中需要解决工业枢纽、工业点的配置,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系统、城镇和人口分布等一系列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另外,还要注重环境问题。
3)资源区的区域规划为水、水力、土地、森林、矿产、牧草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及保育等多目标而划定的区域进行规划。
如流域规划4)农村发展区的区域规划实质上是属于乡村型的区域规划。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企业和原料加工企业以及居民点的安排是规划的重要任务。
5) 风景游憩区区域规划风景游憩区是指以自然风景为资源,供人们疗养、健身修养和旅游活动为主的区域。
《区域规划》课件

区域规划的实施策略与措施
01 策略
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03 1. 政策引导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
持规划的实施。
02 2. 资金保障
确保规划实施所需资金的
投入。
04 3. 技术支撑
引进和推广先进的规划技
术和管理经验。
区域规划的监测与评估
02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区域发展理论
总结词
区域发展理论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区域整体性、动态性 和可持续性。
详细描述
区域发展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 联、相互制约。区域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环境、人口、技术等。区域发展理论 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共生。
03
区域规划的实践与案例
国外区域规划的实践与案例
英国区域规划
英国在区域规划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规划体系以地 方分权和规划法为基础,通过制定区域规划和地方规划 来引导和调控区域发展。英国的区域规划注重平衡区域 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法国区域规划
法国的区域规划以国土整治为目标,注重国家层面的战 略规划,强调区域发展的均衡和协同。法国的区域规划 通过制定不同等级的规划方案,对国土进行整治和开发 ,以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
01 监测内容
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如 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等。
02 评估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规划实施效果 进行分析评价。
区域规划理论

区域规划思想理论(国外)综述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在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区域规划经历了萌芽-兴起-繁荣-衰落-复兴等阶段。
像任何知识一样,区域规划的理论也经历着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样此起彼伏中,各中规划理论和社会思潮都对区域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相应的区域规划理论也层出不穷。
下面已时间为轴线,对区域规划的理论进行总体的回顾和论述。
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霍华德在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
这一理论是针对工业革命以后大城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问题而提出的。
霍华德明确的田园城市的概念是: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该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他主张田园城市应该兼有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型城市。
“田园城市”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城镇群体组合发展的城市群体概念,闪烁着现代区域规划的思想光辉,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也就在此产生。
二、格迪斯的区域规划学说规划界公认格迪斯为西方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的创始人,是使西方城市研究由分散走向综合的第一人。
格迪斯是一名生物学家,他通过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的研究,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区域。
格迪斯于1915年出版了《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运动和文明之研究导论》(Cities in Evolu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lanning Movement and the Study of Cities)一书,他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
区域发展规划理论在农村的应用

区域发展规划理论在农村的应用本文概述了区域发展规划理论,介绍了吕梁市岚县概况,分析了区域规划理论在岚县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中的实际运用,探讨了依据区域规划理论应采取的运行机制和具体措施。
要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主导+专业合作组织辅助+农户参与执行受益”的运作模式,在政府和部门的引导下将基地、园区和农户紧密联结。
同时,要做好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和技术与人才保障工作,确保农村区域发展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标签:区域发展规划理论;规划方法;农村发展规划;应用一、区域发展规划理论概述区域发展规划(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简写为RDP)是区域生产力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做的总体部署。
它标志着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尤其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整个国民经济管理朝着加强宏观调控、微观放开搞活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对其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作为宏观调控与管理有效手段的区域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
本文依据吕梁市岚县的区位发展优势,结合区域规划理论制定出可行性的岚县马铃薯发展规划,并阐述了区域规划理论在实际规划当中的应用。
二、吕梁市岚县概况1、人口情况岚县辖4镇8乡1个城区管委会,167个行政村、336个自然村。
岚县常住人口177278人,城镇人口53481人,乡村人口123797人。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岚县经济增长较快,但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够合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岚县既是国务院批准的吕梁山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据统计资料,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7亿元,公共财政收入完成3.8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2亿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98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0元。
区域规划相关理论课件

极化 效果
回流 效应
剥夺发 展机会
能源 物资 人才
资金
增长 极
信息
Page 6
三、增长极的影响效果
主导产业和推动产业配置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生产综合体(增长点), 吸引周围其他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导致集聚经济优势,出现极化现象。 所谓极化就是物质、能量、信息向区域核心集聚的过程。 集聚效应可分为规模经济、集聚经济效益。
)
Page 4
二、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产品需求弹性系数高。(生产的商品用途广泛、消费者愿意购买)
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技术创新速度快、制度创新符合时代要求) 产业关联性强,能够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 生产分布具有较高的空间集中倾向。 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
Page 5
三、增长极的影响效果
Page 11
Page 12
Page 13
Page 14
Page 15
四、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
极化方式 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全国性,地方性。 从极化的数量和分布来看:单极极化 ,多极极化。
从极化现象的地域空间形态来看:向心式极化 、等级极化
、波状圈层式极化。
P。
三是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
四是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
五是增长极的体系。 六是对增长极要集中投资。
Page 18
1、增长极的正负效应是怎样产生的? 2、增长极理论的优缺点有哪些?
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崔功豪等译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区域规划学,黄以柱 著,经济出版社,2012年。
Page 10
三、增长极的影响效果
增长极的极化与区域内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对区域内劳动力
的有效需求,促使劳动力的转移以及部分资金的扩散; 增长极的极化与区域内相关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创造新的需求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空间)经济学理论、社会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区域管治理论一、区域(空间)经济学理论基础☐空间经济研究: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空间经济的核心问题:解释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
解释经济活动地理结构和空间分布式怎样在集聚的向心力和分散的离心力这两股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空间经济学的基本模型:⏹区域模型:中心-外围模式(CP Model)⏹城市模型:城市层级体系的演化⏹国际模型: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生产的空间区位⏹理论渊源:19世纪初开始创立的区位理论;30年代,特别是二战后,研究对象:单个厂商区位选择发展成宏观区域决策的理论☐1、区位论研究⏹(1)古典的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农业区位论,6个同心农业圈韦伯:工业区位论,基本决定因素:运费+劳动力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2)战后区位论的发展⏹从单个厂商区位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区位决策客体,从工业、农业、市场,增加到第三产业(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度假等)⏹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同时也考虑人们的居住、采购、出行、游乐等行为效用最大化目标。
⏹贡献最大的是美国、挪威、瑞典和德国学者☐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面对二、三十年代英国(包括卷入三十年代大经济危机的其它国家)经济困境,明确地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认为不能再放任自流,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西方国家区域经济活动实践证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以具体微观的区位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显然不能适应制订中观或宏观的国家区域发展计划和区域经济政策的需要。
☐为了解决区域问题,跳出区位论的理论限制,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开始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区域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规划理论研究
摘要:区域规划是国家政府进行区域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
当代的城市竞争已不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是以中心城市为主导与其周边城镇构成的区域或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区域规划的制定,关系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战略实施。
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是区域规划在实践中的经验提炼,是指导区域规划制定的可靠依据和有力佐证。
关键词:区域规划;理论研究;战略发展
“区域”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不同学科对“区域”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
对区域的研究,最早来源于地理学的发展,是地理学的三大分支之一。
随着对区域研究的广泛深入,逐渐融入了经济学、社会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形成了区域研究的综合性特征。
区域规划是国家政府进行区域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
当代的城市竞争已不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是以中心城市为主导与其周边城镇构成的区域或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当前,在中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构筑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和引导整个区域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区域研究的理论基础发展于lewis mumford的“田园城市”和patrick geddes 的“进化中的城市”的思想。
“田园城市”要求突破城市的界限,将城市和周边的自然村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的发展问题,体现了最本质的区域规划思想。
“进化中的城市”
认为,人类居住地与特定地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已经存在的、由地方经济性质所决定的内在联系,场所、工作和人是一体的。
他指出一个城市的工业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向郊区拓展已成为一种必然,地区城市联系日益紧密,结合成巨大的城市集聚区或形成城市群。
因此原来局限于单个的城市规划应当转变为对以一个中心城市为主的区域的整体规划,将城市和周边的乡镇纳入统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含若干个城市以及他们周围的影响地区,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
20世纪初期,在lewis mumford和patrick geddes 的“进化中的城市”的理论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开始着手于区域规划的研究与实施。
1920年5月德国的德鲁尔煤矿居民点协会编制的鲁尔区«区域居民点总体规划»开创了区域规划的先河;1921年前苏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经济区划,成为国家计划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全国进行分区开发的典型;1929年美国编制了区域规划。
1944年英国学者 patrick abercrombie 主持编制了大伦敦区域规划,成为以大城市为中心进行区域发展规划的典范。
随后出现的区域规划理论有:
工业区位论:由德国学者w. launhard最先提出。
随后,德国经济学家a. weber 和美国空间经济学家e. m. hoover 等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理论可以划分为最低成本学派、运输费用学派、市场区位学派和社会行为学派等四类,其中以最低成本学派影响面最大。
工业区位论主要针对工业的市场、运输、生产、原料
等一系列对工业利润最大化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用于合理协调区域的产业布局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心地理论:由德国地理学家w. christaller 1933年在他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首次发表了这一理论。
他的中心地概念是指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它集合了区域的中心功能和综合功能。
该理论认为不同等级的中心地依据三种不同的功能控制关系(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构成三种不同等级的数量体系(分别为k3、k4和k7系统),在空间发布上也具有不同的结构形态。
中心地理论在今后的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指导地位。
增长极核理论:首先由法国经济学者f. perroux 于50年代提出,后经美英学者a. o. hirschman,j. boudeville和m. hanson 等进一步完善。
该理论主要针对区域间中心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进行研究。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主要包括城市本身的发展规模及空间结构组织规律、城市对周边乡镇的吸聚模式和区域内各个城市相互联结的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等三个层次的研究内容。
其中包含了城市最佳规模理论、空间吸聚理论、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和类型分异理论等理论。
该理论认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阶段通常可划分为四个阶段:a)低水平的均衡阶段。
是区域间合作的初级阶段,各城市之间相互影响较小,处于均衡发展时期。
多为农业社会的典型空间形态; b)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是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阶段。
区域间的合作优势开始在在中心城市显现,各城市之间开始出现非均衡
发展。
表现为前中期工业化社会的典型形态;c)由极核扩散发展的阶段。
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处于饱和状态,出现了向周边主要城市的扩散,促使区域间多中心城市的形成。
多为中后期工业化社会的典型形态;d)高水平的均衡阶段。
以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为特征的空间结构,地区间的阻隔和差异已逐渐消失并完全融合为一个整体,整个区域的空间和资源得到更充分和合理的利用,区域优势明显。
处于高水平、动态的均衡发展之中。
多为后工业化社会或信息社会的典型空间形态。
该理论对区域间各城市依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合理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区域规划的制定,关系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战略实施。
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是区域规划在实践中的经验提炼,是指导区域规划制定的可靠依据和有力佐证。
在制定区域的总体发展规划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理论,扬长避短,找出适合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彭震伟,«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2] 顾朝林,«概念规划»。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一分册»。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郭勇军,男,河南郑州人,在校博士,现就读于俄
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