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5《我的家在这里》 人教新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的家在这里》优质课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的家在这里》优质课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的家在这里》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的家在这里》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孩子和他的家人在一个小镇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家庭、家乡和祖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开始对家庭、家乡和祖国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故事和情境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对家庭和亲人的感情比较深厚,容易产生共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庭、家乡和祖国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家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家庭、家乡和祖国的重要性。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内容,深化对家庭、家乡和祖国的理解,培养家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家庭、家乡和祖国的重要性。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深化对家庭、家乡和祖国的理解,培养家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材料: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情感引导: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情感引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

例如,提问:“你们最喜欢的家庭成员是谁?为什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课件,引导学生跟随故事情节,感受家庭、家乡和祖国的重要性。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我的家在这里》教案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我的家在这里》教案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我的家在这里》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的家在这里》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庭、家乡和祖国,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爱国情怀。

本节课通过讲解家庭的重要性、家人的关系以及家乡的特色,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乡的美好,进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之前,已经对家庭和家乡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家庭的重要性、家人的关系以及家乡的特色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思考和体验家庭和家乡,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人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重要性2.家人的关系3.家乡的特色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家庭和家乡的重要性。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他们的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庭和家乡的特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案例、图片等。

2.准备教学道具,如家庭角色扮演卡、家乡特色物品等。

3.布置教室,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家庭和家乡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回忆家庭和家乡的美好时光,激发他们对家庭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家人的关系以及家乡的特色。

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家庭和家乡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家庭生活中的场景,体验家庭亲情。

同时,让学生展示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分享家乡的特色。

4.巩固(5分钟)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家庭和家乡的认识程度。

5《我的家在这里》(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5《我的家在这里》(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5《我的家在这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家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学会用“家”来形容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引导孩子们关注身边的家庭环境。

2.理解家庭成员的义务和责任,感受家庭温暖和和谐。

3.培养孩子们感恩家庭的情感,增强孩子们热爱家的意识。

4.学会用团结、友爱、互助等美德来描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引导孩子们树立合作、理解、体谅的观念。

二、教学环节1. 情境热身说“我的家在这里”,引导孩子们以图片、声音、五官、语言等多项方式表述自己家的位置和特点,感受家的温馨和幸福。

2. 观看视频观看《家在哪里》的视频,让孩子们通过视频中的场景,体会到人与家的情感联系。

3. 听故事让孩子们聆听《互帮互助的家》,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互相帮助的关系,营造温馨团结的家庭氛围。

4. 分组互动让孩子们按照小组,互相分享自己家庭的特点、互帮互助的场景等,感受到家庭美满和温馨。

5. 合唱歌曲教唱《家的温暖》,引导孩子们通过歌曲,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三、教学方式情境热身、观看视频、听故事、分组互动、合唱歌曲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学生在亲子互动、语言表述、课外阅读等方面得到提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效果评估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家的概念,能否用词语来表达家的位置和特点;检查学生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理解情况,是否掌握了团结、友爱、互助等美德的内涵。

五、延伸拓展1.家庭共建:开展“我的家庭”主题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在家庭微信群中讨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共同规划家庭目标和家庭责任。

2.家教启蒙:指导家长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和言辞,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习惯,并在日常生活中营造温馨团结的家庭氛围。

3.探究家庭文化:鼓励学生通过采访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等长辈,探究家庭各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做为课外阅读,为学生打开一个了解更广泛人文历史文化的窗口。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5.我的家在这里》优质课教案_13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5.我的家在这里》优质课教案_13

《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居住地的位置和名字的由来等基本情况2.认识和体会居住地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对居住地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去认识和体会居住地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活动一,我的家在这里同学们,大家从四面八方来到学校上学,老师还不知道你们的家在哪里呢?谁能告诉老师?你的家在哪里?预设:生1:我的家在2 :我的家在幻灯出示小区大门的照片,你们认识这个小区吗?这是李老师的家。

李老师的家住在水利佳苑,地址是汉丰街道锦程路225号,坐落在四号桥头,新世纪旁边。

水利佳苑归九龙社区管辖。

小区的面积不是很大,一共有八栋楼。

下面请看看小区内部是什么样。

幻灯出示小区内部照片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了解了那些信息?(学生汇报)预设:我了解到老师家住在水利佳苑,地址在锦程路221号。

老师评价:这是小区的名字和地址。

预设:我了解到小区位于新世纪旁边。

是的,这是小区周边主要的建筑或是场所。

有的时候我们说地址,比如哪条路、多少号,别人还是不清楚位置在哪里。

这时,我们就可以再说说小区周边人流量比较大的建筑或是场所,这样,别人就能更好地明白具体的位置。

追问:还有哪位同学再说说自己了解到了什么?(漂亮) 预设:我了解到老师住的小区有8栋楼,小区挺漂亮的。

师:你怎么知道老师住的小区挺漂亮的?师评价:是呀,用数字告诉别人小区的楼房数量,可以让别人了解小区的规模。

展示图片则能让别人直观地感受到小区里的环境。

老师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我也觉得小区的环境挺漂亮的。

小结:同学们,居住地的位置、名称、被管辖街道、楼栋数、内部照片等资料的收集、介绍,能让别人对自己居住地有更多的了解,接下来,你也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居住地,当然,根据你了解的情况,添加或减少一些内容也是可以的。

(学生自由准备,然后上台介绍)请二名学生要求:1、控制音量,不干扰别人。

2、音乐声起,练说开始,音乐声停,练说结束。

同学们,因为时间的关系,接下来请同学每六人一组,组内介绍自己住的小区,如果有在同一小区的,可以相互补充哦!活动二名称由来我知道同学们,通过大家的介绍,我发现大家各自居住在不同的小区,这些小区又分属不同的街道,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的小区或是街道叫这样的名字呢?有没有同学找到了名字的由来?说给大家听听。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我的家在这里》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我的家在这里》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我的家在这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的家在这里》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学会关爱家人,尊重家庭成员,以及学会与家人沟通和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和亲情体验。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家庭的理解较为片面,只关注到家庭的物质层面,忽视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支持。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学生在家庭中过度依赖科技产品,缺乏与家人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家庭关系疏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提供情感支持和关爱的地方。

2.培养学生尊重家庭成员,关爱家人的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解决家庭问题,增强家庭凝聚力。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提高家庭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解决家庭问题,增强家庭凝聚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家庭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家庭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经历,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沟通。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家庭成员,模拟家庭情境,提高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家庭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教学PPT,展示教材内容和情境。

3.准备时间:40分钟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家庭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家庭的理解是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问题。

让学生思考:“家庭问题应该如何解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的家在这里》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5课的主题。

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到家的温暖,增强对家庭的热爱和珍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已经对家庭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家的深层次意义和重要性可能还没有完全领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感悟家的意义,激发他们对家庭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到家的温暖。

2.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3.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到家的温暖。

2.难点: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家的温暖和重要性。

2.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珍惜家庭。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家的感悟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情境。

3.准备好课堂讨论的问题和引导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家庭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家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解和展示,让学生了解家的不同方面,如亲情、温馨、安全感等。

3.操练(15分钟)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家庭游戏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家的温暖。

4.巩固(10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家的感悟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达对家庭的爱和珍惜,如写信、制作礼物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家的意义和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回家后向家人表达爱意,观察家人的付出等。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教案教学设计_1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教案教学设计_1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本课是新版三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第5课,课题为《我的家在这里》。

本课以家庭为中心,通过教授孩子们正确的家庭观念、生活常识和交往技巧,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创新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情感目标1.了解家庭的重要性,感悟父母的爱与付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强亲情意识。

2.培养学生的爱家、爱国之情。

2.知识目标1.了解家庭环境的基本常识,学习了解家庭中的生活水平与经济条件。

2.学生能够掌握在家庭中的家务劳动技能,初步了解团结、合作和节约。

3.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可以从生活中感知文明和环境的变化,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几个问题来引出本课主题:•你们每个人的家都在哪里?•家里有几口人?•家庭环境是怎样的?•家庭是什么?它在你心中有什么样的地位?2.讲授环节第一部分:了解家庭本部分将教孩子们如何去了解家庭,学习了解家庭中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

1.引导学生观察家里的环境,了解家庭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

2.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等方式,教授孩子们掌握家务劳动技能,了解团结、合作和节约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爱家、爱国本部分将带领学生认识到家庭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爱家、爱国之情。

1.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对父母的付出。

2.分享家庭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趣事,让学生了解家庭交往的重要性。

3.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表现爱家、爱国之情。

3.巩固练习环节第一部分:生活小常识知识竞赛本部分将让学生参加生活小常识知识竞赛,以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二部分:家庭行为规范绘画作品创作本部分将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家庭行为规范,注重确立家庭行为规范的意义和价值。

4.展示活动环节本环节将展示学生创作的绘画作品,分享学生在学习中的所思所想所感。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5《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5《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5《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我的家在这里》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家人相处。

课文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家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关心和帮助。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将围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学会与家人和睦相处。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但对家庭的重要性和与家人相处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相处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本课时将通过课文学习和活动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学会与家人和睦相处。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

2.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关心和帮助。

3.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增强家庭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学会与家人和睦相处。

2.难点: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改善与家人的相处方式。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家庭的重要性和与家人相处的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与家人和睦相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改善与家人的相处方式。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案例。

2.讨论素材:准备一些与家人相处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分析。

3.家庭作业:设计一些与家庭和睦相处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标题《我的家在这里》,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

提问:“你们觉得家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让学生分享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讲解课文内容,阐述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家人相处。

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我的家在这里》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介绍生活的的地方,发现家乡的美丽,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发现家乡的特点,展示自己生活环境的整洁和美丽。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能简单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生活的地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们了解、关心、感受自己生活的地方,能向他人简单、清楚地介绍自己生活的地方。

教学难点:使每位同学都能了解自己住的地方,热爱自己的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师:同学们,说到家乡你能想到什么?先别着急说,来看看老师带来的图片,看完之后你能说说自己的家乡吗?
学生:观看图片后,畅所欲言。

二、新知讲授
活动一:我在这里长大
老师:我们生活在这里,这里有我们成长的足迹,这里有我们的欢声笑语。

说一说,你的家住在哪里?那里都有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

例:我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小村庄,我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

村前是一条小河,村后是片片庄稼和树林。

例:我们小区可大啦,有四十多栋楼房。

到了傍晚,很多人在小区中心花园聊天、散步。

老师:在你生活的地方,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回答。

例:我最喜欢村后的小竹林,我常和伙伴们在这里看蚂蚁、捉迷藏。

例:我最喜欢小区里的儿童乐园,我常和伙伴们在这里玩耍。

例:奶奶经常给我讲家乡的传说。

例:我常看到保洁阿姨,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都在小区里维护环境卫生。

例:我知道电工师傅会更换掉小区里不亮的灯泡。

老师:你知道居委会、村委会、小区物业在哪里吗?它们都负责什么?除此之外,你还熟悉这里的什么人和事呢?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老师:为什么大家要住在同一个村或社区里呢?为什么我们村叫王家村呢?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你居住的村庄或社区叫什么名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来历吗?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你们村或社区开展过哪些活动?可以在班里模拟表演。

如果你是村委会主任或居委会主任,你想为村里或社区设计什么样的活动?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老师:阅读“井深情更深”,思考问题,村里家家户户有了自来水,人们为什么还喜欢到井边来呢?
学生:仔细阅读,回答问题。

活动二:我能做点什么
老师:看图对话,图中的这些地方需要改进吗?你能做些什么?
学生:看情境图,回答问题。

老师:你们那里有什么有待改进的地方呢?你能做点什么呢?有待改进的地方和我能做的事情填在表格里。

学生:学生填表格后,回答问题。

老师:我热爱家乡,当然希望家乡变得更美好。

让我们一起来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吧!
出示情境图,学生说一说解决办法。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问题。

老师:出现如下的状况,你会怎么办?
小区垃圾没人管,我会找
水渠遭到破坏,我会向报告。

生活区道路被占,我会向反映。

小区绿地被占,我会找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同学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课下请把你住的地方介绍朋友,要说清楚了自己住的哪个市(县)、区(镇)村(小区)等,介绍时:范围要由大到小,还要注意引用一些当地标志性建筑来作为参照物,这样,你的朋友才能方便地找到你。

板书设计:
我的家在这里
我在这里长大
我能做点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