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官制五官

合集下载

五官与六官

五官与六官

五官司徒: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司空: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马:掌军政和军赋,也是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士:掌纠察百官。

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也称司败。

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六官(六卿)《周礼》之“官”,实乃职事或部门之称。

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后世沿而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唐武则天时曾一度复六部为六官之称。

天官:天官是一种官名。

《周礼》中记载:廷分设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总御百官。

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旋复旧,因此后世亦称吏部为天官。

吏部尚书称为吏部天官,但其他部的尚书,如刑部尚书称为天官也是可以的。

冢宰,官名。

即太宰。

西周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首。

太宰原为掌管王家财务及宫内事务的官。

地官:地官以司徒为长官,属下各官有乡师、乡老、乡大夫、遂人、遂师、遂大夫等。

教官之属。

地官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

西周春秋时有“国”和“野”对立的乡遂制度,郊内为“乡”,是“国人”居信的地区;郊外为“遂”,为“野人”居住之地。

乡师管所治之乡的教化,监督各级官吏的政绩,稽核人口数字及老幼贵贱废疾等情况,并听其狱讼。

乡大夫掌“国”中(郊内)一乡的政教禁令,“国”中兵役、劳役征发,推荐贤能,年终对乡吏的考核。

国家遇大事要征询意见,则率其乡人至外朝;遇急变,则令民各守其闾,以待政令。

春秋时各国皆设此类官职,齐国称为“乡良人”,见《国语·齐语》:宋国称为“乡正”乡老,掌六乡教化,每二乡由三公一人兼任。

在朝谓之“三公”,在乡谓之“乡老”。

遂人,乃总辖各“遂”的政治禁令近官。

西周时鲁国有“三郊三遂”,即是三乡三遂。

“遂”一作“隧”,春秋时宋、鲁等国设有遂正,相当于遂人。

遂师,为治理“遂”及居住在“遂”的“野人”之官,与乡师相对。

遂大夫,每遂一人,为遂的长官。

周制,有乡有遂。

郊内为“乡”,是“国人”居住的地区;郊外为“遂”,为“野人”居住之地。

中国古代官制详解——秦汉官制

中国古代官制详解——秦汉官制

中国古代官制详解——秦汉官制秦汉官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朝成为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封建的政治制度也向前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这时期,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统治,在职官制度上确立了中央朝廷的三公九卿制和继续实行地方的郡县制体制。

三公九卿制在秦朝只是初具规模,由于秦王朝的短命,这一制度在西汉时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秦都咸阳,西汉都长安,东汉都洛阳。

都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朝廷居于京都之内,是全国的政治中枢。

朝廷是由皇帝和众多官员构成。

在朝官中,又大体可分为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最高级的官员,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即所谓“三公”;还有职位尊崇而实际不管政务的太师、太傅、太保,即所谓“上公”。

第二类是各部门的主管官员,有太常、宗正、光禄勋、卫尉、廷尉、大鸿胪、大司农、少府、太仆等,即所谓“九卿”。

第三类是皇帝的亲近侍从官员,有尚书、常侍、给事中等。

这类官员形成于武帝时期,武帝为加强皇权,网罗亲信,出入宫禁,参与机密,从而形成了一个决策核心,围绕决策核心的这些亲信官员,可统称为“中朝官,丞相以下诸卿为“外朝官”。

第四类是服务于宫中的官员,有太子属官和皇后属官,这类官员可统称为“宫官”。

皇帝皇帝是君主专制的象征。

这一名号创始于秦始皇。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议帝号。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

泰皇最贵。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命为制,令曰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制曰:“可。

”汉因秦之名号,而又有所修定和补充。

据蔡邕《独断》云: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

”皇帝的尊号独一无二,本身就意味着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各个朝代的官制简表,写小说的可以收藏起来了

各个朝代的官制简表,写小说的可以收藏起来了

各个朝代的官制简表,写小说的可以收藏起来了
不知道哪位大神整理的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官制简表,之前一直对小说中看见的“左仆射、右仆射”这个职位印象深刻,因为它的名字比较特别,看了这个表以后才知道原来它这个官职还挺大。

我觉得这个表对写小说的最有用了,有了它,再也不用挠头想官职了,对于谁能管得住谁也一清二楚。

由上到下分别是:清代、明代、元代、金代、辽代、宋代(元丰后)、宋代(元丰前)、唐代、隋代、北周、北魏、北齐、两晋、三国。

我也得赶紧收藏起来,等以后写小说的时候也能用得着。

清代官制简表
明代官制简表
元代官制简表
金代官制简表
辽代官制简表
宋代官制简表(元丰以后)
宋代官制简表(元丰以前)
唐代官制简表
隋代官制简表
北周官制简表
北魏、北齐官制简表
两晋官制简表
三国时期官制简表。

历代官制名词解释

历代官制名词解释

⏹官制⏹史官名。

①商代置,原为守边武官,后成为掌管祭祀或记事的史官。

卜辞称“作册”。

周代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

《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又有太史、内史、外史、南史等称。

②古代官佐之称,职掌起草文书和记载政事。

⏹卿古代高级长官或爵位之称。

周代王与诸侯的高级长官均称卿,分上、中、下三等。

自秦汉始,中央部门置九卿。

至东汉,九卿之长都加卿字,如太常卿、大理卿等。

北魏以后,卿以下增设少卿。

清代常以三至五品卿作官僚的虚衔,称“京卿”。

参见“卿大夫”。

⏹太史官名。

周代掌策封、记事、编史,并兼管祭祀、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等,为权位较高的大臣。

秦汉置太史令,职位渐低。

魏晋有专门修史的著作郎,太史仅掌推算历法。

隋改称太史监。

唐为太史局,后改称司天台。

宋置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

辽称司天监。

金称司天台。

元改称太史院,另有司天监仅存空名。

明清称钦天监,专掌天文、历法,另由翰林院掌修史,故俗称翰林为太史。

⏹司徒官名。

西周始置,金文或作“司土”。

春秋沿置。

掌管土地、人民及教化。

晋因避僖侯名讳,改称中军。

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改称“司徒”,均为三公之一。

后成虚衔。

明废。

⏹司马官名。

1.西周始置。

春秋战国沿置。

掌军政、军赋及军旅等事。

汉武帝时废太尉置大司马,位居三公之首,实掌全部政务。

后世别指兵部尚书;2.汉设:大将军营五部,各置军司马一人,专掌兵事。

魏晋至宋,司马都在将军之下,为综理军务参与军事谋划的军府之官。

隋唐又为各郡佐官,明清因称府同知为“司马”。

⏹司空官名。

周代置,掌管工程,金文作司工。

春秋时宋国因避武公名讳,改为司城。

汉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马、大司徒总称三公,成为共同负责最高国务的长官。

汉光武帝时称司空。

两晋南北朝多作权臣之加官。

隋至宋,成为虚衔。

后世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寇官名。

西周置,春秋、战国时沿置。

周为六卿之一。

掌刑狱、纠察等。

楚、陈等国称“司败”。

后世也称刑部尚书为大司寇,侍郎为少司寇。

古代官位等级与现代官职比较

古代官位等级与现代官职比较

古代官位等级与现代官职比较古代官位等级与现代官职比较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正二品:【副国级】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副部级】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厅级加】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厅级】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厅级减】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副厅级加】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副厅级减】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县处级加】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县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副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科级】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副科级】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股级】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副股级】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普通科员】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

魏晋南北朝官制

魏晋南北朝官制

魏晋南北朝官制魏晋南北朝官制目录一、三国时期的官制二、两晋南北朝的官制三、官秩和勋爵这段时期是中国职官制度从三公九卿制向更高级的三省六部制演进的过渡时期。

在这三百多年里,中国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和战争的状态,因此各个王朝的职官设置就有许多不同,而且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原来一些正规职官或撤消、或空有虚名,而一些临时性的“职务”反倒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就造成这一时期职官设置的纷繁复杂。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职官制度的主流还是与秦汉一脉相承的。

一、三国时期的官制三国时期的职官制度基本上沿袭了汉代的官制,同时也有一些变化。

这时期,曹魏的官制比较系统、完备。

1.中央官制东汉末年设置丞相,以曹操充任,总领百官,主持朝政。

这时丞相府内分曹治事,这是内廷尚书台列曹治事移至外朝的开始。

曹操又设秘书令掌管政令的颁发。

曹丕称帝后,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虽然地位高,但都是空衔。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曹丕把尚书台移至外朝,分为五曹治事,使它成为外围的执行机构,由尚书令主持其日常政务。

同时又成立中书省,设中书监、中书令二官,并掌机密,以代替过去的秘书令。

侍中在汉代本为加官,可出入禁中。

东汉灵帝时设侍中寺,以侍中为其长官,下有给事黄门侍郎等,掌随驾规谏,以备顾问。

侍中常在皇帝左右,地位愈加尊贵,但也要侍候皇帝的起居生活。

上述中书省、尚书台、侍中寺格局的确立,已具备了三省制的雏形。

监察系统中,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下设治书执法,掌劾奏,以治书侍御史掌律令。

蜀汉初,设丞相,以诸葛亮担任。

但诸葛亮死后,蒋琬以大司马主持朝政,以后费祎、姜维又都以大将军专权。

蜀汉有太尉、司徒,地位都在丞相之下。

孙吴设有丞相、太尉、司徒、司空等官,后来大将军掌权,位秩居于众官之首。

2.地方官制三国时期,各国的地方行政建制基本上是州、郡、县三级。

魏在各州设刺史,或称州牧,为州的最高行政官长。

州刺史往往被加上“使持节督某州军事”、“假持节都督某州军事”等衔,从而又掌握一定的兵权。

春秋战国的官职

春秋战国的官职

春秋战国的官职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与官制、职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春秋战国的官职,希望能帮到你。

春秋战国的官职夏代时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

司空为六卿之首,后稷掌农业,司徒主教化,大理主刑狱,共工管营建百工,虞人掌山泽畜牧。

此外,夏王朝已初步建立了掌管军事、农事和赋税征收的机关。

商代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

辅佐商王的主要大臣为尹。

其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主管工程的司空和主管刑狱的司寇。

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权在政治生活中占重要作用,故掌祭祀、占卜和纪事的宗教事务官在当时最为显要。

西周中央机构有较大的发展。

辅弼周王的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下有“三事大夫”:掌地方民事行政的为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掌政务的为准人,又称准夫。

政府行政事务官分为两大系统:卿士寮和太史寮。

卿士寮下有三个事务官:司徒、司马和司空,分别掌管农事、役徒征发和营建。

太史寮是掌管历法、祭祀、占卜和文化教育的行政部门。

西周宗教事务官与商代相比,其地位有所下降。

春秋、战国是社会变动时期,随着封建化进程的推进,各诸侯国政府机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春秋时各国相继出现了辅佐国君、处理政务的主要执政官。

秦称上卿、亚卿和大庶长,楚称令尹,齐、晋、鲁、郑诸国称相。

尽管各国名称各异,但其地位和职掌都相当于后来的“相”。

中央机构日益完善。

齐、鲁、郑、楚等国继承西周官制,仍以司徒、司马、司空及司寇为政府主要行政长官。

其他重要事务官有:掌农田税收的司田,掌财务的职计,掌山泽、田猎的虞人等。

随着诸侯国间交往增多,各国设行人,以主外交。

史官太史的地位重要,其职责为“记大事,书盟首”。

战国初,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进展,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成为此时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征。

“百官之长”的相、丞相,已成为各国普遍设置的官职。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各国官制仍不划一。

齐国变化较大,相以下设五官:大田、大行、大谏、大理和大司马。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详表大全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详表大全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详表大全官职: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与官制、职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所以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开始。

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

秦始皇中国古代职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从夏代开始,中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内容非常丰富。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体系完整的职官制度。

秦朝官制:秦国的政治体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历史上称为秦朝。

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它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也为后世历朝沿袭,其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秦庄襄王政权构成:·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个最高官职(即:太尉,【中央掌军事最高官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大秦帝国之崛起》邢佳栋饰演战神白起·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有秩(啬夫)(管理大乡),啬夫(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

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丞相范睢中央官制秦朝中央官制的最大特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制五官 • 《淮南子· 天文训》: “何谓 五官?东方为田,南方为司马, 西方为理,北方为司空,中央 为都。
• 1、五行之官。古代传说中的五神。《左传· 昭公二十九年 》:“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 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2、分 管天地幽明之官。分司天、地、神、民、类物的五种官职 。《国语· 楚语下》:“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 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韦昭注:“类 物,谓别善恶、利器用之官。”3、殷周时分掌政事的五 个高级官职。《礼记· 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 、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郑玄注:“此 亦殷时制也。”《周礼· 春官· 小宗伯》:“毛六牲,辨其 名物,而颁之于五官,使共奉之。”按:此指司徒、宗伯 、司马、司寇、司空。《商君书· 君臣》:“圣人列贵贱 ,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 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4、泛指百官。《急就篇》卷 一:“诸物尽讫五官出。”
• 5、汉皇帝侍妾称号。元帝定妾媵位号,从昭仪起,分十四 等。五官位于第十二等,禄秩相当于三百石官。《孔子家 语· 辩政》:“ 齐君 为国,奢乎台榭,淫于苑囿,五官伎 乐,不解於时。”《汉书· 元后传》:“公聘取故掖庭女乐 五官殷严 、王飞君等,置酒歌舞。”唐罗虬《比红儿》诗 :“ 应缘 近似红儿貌,始得深宫奉五官。”6、指五官中 郎将。《汉书· 百官公卿表上》:“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 ……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 宋 王千 秋 《贺新郎· 石城吊古》词:“遂但见 蜀 吴 烽举,致使五 官伸脚睡,唤诸儿画取长陵土。”按,此指曹丕。 丕建安 间曾任五官中郎将。参见“ 五官郎 ”。7、司历之官。《 旧唐书· 职官志二》:“乾元元年置五官,有春、夏、秋、 冬、中五官之名。”《新唐书· 百官志二》:“ 武后长安二 年,置挈壶正。 乾元元年与灵台郎、保章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