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配置格局的时空变化_李娜
首都功能核心区将构建全民共享绿色空间体系

首都功能核心区将构建全民共享绿色空间体系作者:暂无来源:《中国林业产业》 2020年第8期全面提升三维绿化效果,拓展增绿方向,合理设置垂直绿化与屋顶绿化。
平房区合理设置垂直绿化、门前绿化、院落绿化,形成由植物盆栽、花池、花坛、花架共同形成的街巷胡同绿化景观。
文/马雨晶8月30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东城区政府、西城区政府联合发布《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明确到2035年核心区人均公共绿色空间面积由现状6.37平方米左右提升至8平方米。
首都功能核心区总面积约92.5平方公里,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行政区。
在城市空间结构上,规划以“两轴(长安街和中轴线)、一城(北京老城)、一环(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骨架,老城是指明清时期北京城护城河及其遗址以内(含护城河及其遗址)的区域,其中二环路内占地面积约62.5平方公里。
规划文本共五章76条,其中在第42条提出,构建文脉清晰、全民共享的绿色空间体系。
规划指出,建设林荫路、林荫景观街、林荫漫步道三级林荫街巷,结合道路横断面改造方案,增加林荫路两侧行道树和中央绿化带上连续绿荫。
补植林荫景观街行道树断点、替换树冠稀疏的行道树。
釆用国槐等本地浓荫树种或可形成独特街道风貌的树种如银杏(雄株)等。
提高林荫漫步道的连续性与舒适性,串联滨水空间、公园绿地、历史名园与各类历史文化节点。
在行道树种植良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林荫街巷推广率。
多途径提高公共绿色空间规模与品质。
增加公园绿地规模。
到2035年,非历史文化街区地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全覆盖。
鼓励开辟更多社区公园以及小尺度游园。
增加小微绿地规模。
整合利用城市零散闲地、边角碎地、街道胡同转角空间与建筑退线空间见缝插绿。
增加公共型附属绿地规模。
鼓励公共建筑前空间、商业建筑前附属绿地、适宜的道路附属绿地开放,去除绿地周边围栏,配置游憩设施,成为具有使用功能的绿地。
《2024年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范文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对于首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如空气质量恶化、水资源短缺、绿地空间减少等。
因此,对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推动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1. 空气质量改善与挑战近年来,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等,使得北京的空气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空气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尤其是秋冬季节的雾霾天气频发。
2.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北京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市政府通过加强水资源保护、推广节水措施、建设再生水利用系统等措施,有效缓解了水资源压力。
然而,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仍需持续努力。
3. 绿地空间减少与保护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北京的绿地空间逐渐减少。
市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绿化工程,如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来增加城市的绿地空间。
然而,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扩大绿地空间,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城市绿化建设研究1. 绿化策略与实施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北京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绿化策略,如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城市森林等。
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增加了城市的绿量,也改善了城市的微气候。
2. 绿化工程建设与成效北京市政府实施的绿化工程,如公园绿地、生态走廊等,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有效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同时,这些工程的实施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3. 公众参与与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是城市绿化建设的关键。
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教育讲座等,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市民参与绿化建设。
此外,还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市民直接参与到绿化建设中来。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的研究,可以看出北京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2024年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范文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近年来其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然而,伴随其发展步伐的,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市民对更优生活环境的渴求。
在此背景下,本文着重研究北京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与城市绿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本文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式,探究了北京生态环境变化的现状与原因,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绿化建设策略。
二、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1. 空气质量变化近年来,北京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通过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措施,如减少燃煤排放、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等,北京的PM2.5浓度已经有所下降。
然而,冬季由于供暖需求,空气质量仍然存在波动。
2. 城市热岛效应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日益突出。
高楼大厦、柏油马路等硬质地面使地表难以有效吸收和散发热量,导致城市内部温度高于周边地区。
3. 绿地空间不足由于历史原因和土地利用压力,北京的绿地空间相对不足。
这使得市民的休闲空间有限,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三、城市绿化建设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城市绿化建设策略:1. 加大绿地建设力度通过增加公园绿地、街头绿地等各类绿地,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同时,加强社区绿地的建设,使市民能更好地享受到绿地带来的舒适与便捷。
2. 科学规划绿地布局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和生态保护需求,科学规划绿地布局。
通过优化绿地空间布局,使城市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 推广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活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使市民参与到城市绿化建设中来。
四、结论综上所述,北京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密切相关。
通过加大绿地建设力度、科学规划绿地布局以及推广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活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未来,我们应继续关注北京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持续推进城市绿化建设,为市民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北京市建成区植物多样性及空间格局的初步分析

们 对现 代城 市 的需 求 H , 市 绿 化也 因此 逐 渐 成 为 城
生 态学 研究 的一 个 热 点 。但 以往 的研 究 多 以城 市 的行 政 区域作 为 研 究对 象 , 以城 市 周 边 生 物 多 且 样性 调 查 为主 " , 对北 京 市 建 成 区植 物 多 样 性 尤 其 是 空间 格局 的分 析 尚未有 系统 的研 究 。
摘要
城 市绿 化中生物 多样性 的保护是 生态城 市建设 的重要指标 , 也是 目前 生物 多样 性研 究的热 点 问题 之一。根据 北京 市
建 成区“ 分散集 团式” 的布局特点以及新的“ 两轴- 两带- 中心” 多 的空 间规划布局 结构 , 采用机械 布点法对 小 区、 园、 公 街道 、 片 林、 机关附属绿地五种绿地 类型分别进 行 了调查 。研 究结 果表 明: 京城 区绿 化植物 中乡土 植物 占总物种 数的6 . %。 北 8 2 在各 绿地 类型中, 园绿地和 小区绿地都具有较高的植物 多样性 , 公园绿地的乔木配置 以及小 区绿地的灌木 配置还 有进 一步 完 公 怛 善 的空间; 附属绿地各项指 数居 中; 街道绿地植 物多样性 偏低, 且行道 树树种 单一 ; 片林 多样性 指数最低 , 分布 范围小。从 且
20 Si eh E g g 0 6 c.T c . n n.
农 业 科 学
北 京 市 建 成 区植 物 多样 性及空 间格 局的初步分析
梁尧钦 何 学凯 叶 顿 李景文
13 0 ) 50 0 (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京 10 8 北 00 3; 黑龙 江省东折棱河 自然保护 区 , 伊春
植 物 分布 空 间 上 看 , 城 的植 物 多样 性 要 高 于 其 它 城 区 , 次 是 北 城 、 西 其 南城 , 城 物 种 丰 富度 最 低 ; 线 的 植 物 空 间 格 局 呈 现 东 环
北京市六环内绿色空间滞蓄雨水径流功能的变化评估_张彪

本文由赤峰学院学报提供北京市六环内绿色空间滞蓄雨水径流功能的变化评估张彪,王硕,李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面对日益频发的城市内涝问题,科学认识绿色空间控制雨水径流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以北京市六环内区域为研究区,评估了2000—2010年绿色空间滞蓄雨水径流的功能及其变化。
结果表明:2000—2010年北京城市绿色空间减少198.49km2,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荒草地面积减小,五到六环内绿色空间缩减最为严重,且最大斑块指数(LPI)和聚集度指数(AI)均减小,景观破碎化趋势明显。
绿色空间夏季滞蓄雨水径流量由2000年的1.32×108m3增加到2010年的1.46×108m3,但雨水滞蓄率相应地由23.43%下降到16.89%,这与绿色空间面积减小和景观格局变化有关。
此外,五到六环内绿色空间滞蓄雨水径流能力最高,滞蓄率高达22%~32%,且逐年呈降低趋势;二到三环内绿色空间滞蓄雨水能力最低,需要重点加强暴雨内涝防治。
这主要与不同环路内绿色空间的面积和斑块连通性有关。
因此,建议优化调整北京市六环内绿色空间的组成结构和景观格局,充分发挥其滞蓄雨水径流功能,以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关键词:城市内涝;绿色空间;雨水径流;景观格局;北京市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037(2015)09-1461-11DOI:10.11849/zrzyxb.2015.09.004在当今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世界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
据预测,2050年84%的世界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地区[1]。
城市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促进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下垫面不透水面积急剧增加,强烈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水分循环过程,增大了城市内涝灾害风险[2]。
据估计,目前全球有633个大城市或城市群面临着严重的水涝灾害风险[3]。
近年来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同样遭受着夏季暴雨内涝灾害[4-6]。
《2024年北京温榆河公园不同建成时间城市绿地鸟类群落组成的空间变化与栖息地质量评价》范文

《北京温榆河公园不同建成时间城市绿地鸟类群落组成的空间变化与栖息地质量评价》篇一一、引言北京温榆河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典范,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公园建设的不同阶段,鸟类群落组成及其栖息地质量也在发生着空间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北京温榆河公园不同建成时间城市绿地鸟类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变化,并对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以期为城市生态建设和鸟类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北京温榆河公园位于北京市,具有丰富的植被类型和多样的生态环境,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
2. 研究方法(1)样线法与样点法:通过设置样线和样点,对公园内鸟类进行系统调查和记录。
(2)文献资料收集: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温榆河公园的历史变迁和鸟类群落变化。
(3)栖息地质量评价:采用生态学指标和数学模型对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
三、不同建成时间城市绿地鸟类群落的空间变化1. 群落组成随着公园的建成和发展,鸟类群落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
早期以常见城市鸟类为主,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多珍稀鸟类开始出现。
2. 空间分布鸟类的空间分布受绿地类型、植被覆盖率和人为干扰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建成时间的绿地,其鸟类群落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
3. 变化趋势随着公园的持续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鸟类群落呈现出向多样化、复杂化发展的趋势。
珍稀鸟类数量增加,常见城市鸟类逐渐适应并稳定下来。
四、栖息地质量评价1. 评价指标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植被覆盖度、人为干扰程度等生态学指标,结合数学模型对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
2. 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显示,温榆河公园的栖息地质量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度高,人为干扰程度相对较低。
不同建成时间的绿地,其栖息地质量存在差异,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五、结论与建议1. 结论北京温榆河公园的鸟类群落组成随公园的建成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空间变化,呈现出向多样化、复杂化发展的趋势。
公园的栖息地质量较高,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2024年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范文

《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市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其中城乡绿地建设与更新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正积极开展城乡存量绿地的更新工作,以期在满足生态、景观和人文等多方面需求的同时,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本文将针对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进行深入探讨。
二、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背景与意义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绿地建设与更新的需求日益迫切。
城乡存量绿地的更新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城市文化,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路径框架(一)制定规划在制定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规划时,需充分考虑到北京市的地理环境、文化特色、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规划应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确保绿地更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同时,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绿地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实施策略。
(二)技术手段在绿地更新的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对绿地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和分析,了解绿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发展空间。
此外,还要借助科技手段优化绿地空间布局,提高绿地的使用效率。
(三)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城乡存量绿地的更新工作。
例如,通过土地出让、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绿地更新项目;同时,要加大对绿地更新的资金投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介入场景(一)社区层面在社区层面,城乡存量绿地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公园、小游园等公共绿地的改造上。
这些绿地是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优化绿地空间布局、增加设施设备等措施,可以提升绿地的使用率和居民的满意度。
(二)城市层面在城市层面,城乡存量绿地的更新涉及城市生态走廊、绿化隔离带等大型绿地的建设与改造。
北京的城市建设都有哪些绿色环保的理念

北京的城市建设都有哪些绿色环保的理念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在城市建设中积极融入绿色环保理念,致力于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这些理念不仅体现在宏观的规划层面,也渗透在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在能源利用方面,北京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的应用日益广泛,许多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的屋顶都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内部的照明、空调等设备提供电力支持。
此外,风能也逐渐成为北京能源结构的一部分。
在一些郊区和开阔地带,风力发电设施矗立,为城市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清洁电能。
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地区通过地源热泵技术,实现了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有效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水资源的保护和循环利用是北京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
雨水收集系统在城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在道路、广场等地设置雨水收集口和地下储水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城市绿化灌溉、道路清洗等,减轻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节约了水资源。
污水处理技术不断升级,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被广泛用于城市景观用水、工业冷却等领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在城市建设中,还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和技术,如节水马桶、感应式水龙头等,鼓励市民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城市绿化是北京绿色环保理念的直观体现。
公园绿地的建设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大型公园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颐和园等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也发挥着调节城市气候、净化空气的作用。
街边的口袋公园和小型绿地随处可见,让市民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能够随时随地亲近自然。
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优先选用本地树种和适应性强的植物,降低了养护成本,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
此外,城市绿道的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将城市中的公园、绿地、河流等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绿色生态网络,方便市民骑行和步行,减少了对机动车的依赖。
交通领域的绿色发展也是北京城市建设的重点。
公共交通系统不断完善,地铁线路日益密集,公交线路不断优化,提高了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利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以外绿色空间覆盖率从 2000 年的 36.68%增加到 2005 年的 44.28%,再下降到 2010 年的 41.38%(图 3)。可见,五环以内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建成区绿 色空间面积变化不大,绿色空间覆盖率基本保持稳 定,新增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主要来自五环以 外新兴城市建成区,且 2000-2005 年城市建成区绿 色空间增加量显著高于 2005-2010 年;虽然五环以 外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显著增加,但城市建成区绿 色空间覆盖率在 2005-2010 年有所下降,表明该区 域绿色空间建设速度没有跟上建成区扩展速度,未 来该区域在绿色空间面积与绿色空间覆盖率增加 方面还有较大潜力。
第 37 卷 第 6 期 2015 年 6 月
2015,37(6):1141-1148
Resources Science
Vol.37,No.6 June,2015
文章编号:1007-7588(2015)06-1141-08
北京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配置格局的时空变化
李 娜 1,2,肖 玉 1,谢高地 1,张 彪 1,王 硕 1,2,章予舒 1,刘春兰 3,孙艳芝 1,2
近年来,北京市的环线道路建设大大改变了北 京城市的空间结构,促进了环线道路周边的商业发 展和房地产开发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环线周边地 区的土地利用的变更[20]。总体来看,自从 2000 年以 来,城市建成区不同环路之间绿色空间面积有不同 程度的增加,五环外绿色空间增加最为显著。五环 以内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在 2000-2005 年增加了 23km2,但是 2005-2010 年减少了 13km(2 图 2);五环 以外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在 2000-2005 年增加了 224km2,2005-2010 年增加了 185km2。与此同时,五 环以内绿色空间覆盖率从 2000 年的 24.15%增加到 2005 年的 26.08%,再回落到 2010 年的 24.14%。 五
关键词: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配置格局;时空变化;北京
1 引言
当前全球人口正在向城市聚集,预计到 2030 年 世界将有 60% 人口生活在城市[1],对于发展中国家 来说,这种趋势尤为明显 。 [2]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 和城市空间规模的不断扩张,使得城市建成区面积 和不透水层面积急剧增加,导致城市环境恶化等 “城市病”的出现。随之而来的还有城市绿色空间 减少、景观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等。这些 问题日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提高的障碍[3]。因此,以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 观为目标的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已成为当前城 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 [4-8] 城市绿 色空间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市化带来的 不利影响:能产生降温增湿效益,缓解城市热岛和 干岛效应,同时作为软质下垫面,城市绿色空间还 能减少地表径流,维持较高的蒸发量和渗透率 。 [9] 显而易见,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的核心组成。
年份
绿色空间 总面积/km2
人均绿色空间 面积(/ m2/人)
城市绿色空间 覆盖率/%
2000
434.32
47.90
34.64
2005
682.42
52.37
38.62
2010
854.6854.72Fra bibliotek36.39
绿色空间为 854.68km2。相应地,2000 年、2005 年和 2010 年绿色空间覆盖率分别是 34.64%、38.62% 和 36.39%(表 2)。人均绿色空间拥有量是衡量城市建 成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根据北京市城镇常 住人口详查数据,计算北京市 2000 年、2005 年和 2010 年城市建成区人均绿色空间面积。2000-2010 年城市建成区人均绿色空间在持续增加,由 2000 年 的 47.90m2/人,增加到 2005 年的 52.37m2/人,2010 年 的 54.72m2/人。人均拥有绿色空间面积均超过了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19]中计划的(40~45)m2/人的 目标。 3.1.1 中心城与卫星城的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格局 变化 北京城市建成区由处于中心位置的一个中 心城和处于周边位置的若干卫星城组成。2000 年 城市建成区由 1 个中心城和房山、昌平、顺义、延庆、 怀柔、密云和平谷 7 个卫星城组成。由于中心城和
Figure 1 Green coverage of Beijing center city and new towns in 2000,2005,2010
图 3 2000 年、2005 年和 2010 年北京不同环线 绿色空间覆盖率
Figure 3 Green coverage between different ring road in 2000,2005,2010
图 2 2000 年、2005 年和 2010 年北京市不同环带 绿色空间面积
Figure 2 Area of Beijing greens between different ring road in 2000,2005,2010
图 1 2000 年、2005 年和 2010 年北京的中心城和 卫星城绿色空间覆盖率
伴随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北京城市建成区内 绿色空间逐渐破碎化,居民就近获得的生态服务供 给日渐稀缺。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的配置反映 这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品质,鉴于此,本研究以高空 间分辨率的 RapidEye 遥感数据为基础,结合多个绿 色空间指标对北京城市建成区内 2000 年、2005 年 和 2010 年的绿色空间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绿 色空间时空格局演变的特征。
122
社区林
123
苗圃与果园 124
草地 2 天然草地
21 天然草甸
211
天然草丛/ 212
灌草丛
人工草地
22 人工草地
221
农田 3 水田 旱地
31 水田
311
32 旱地
321
菜地
33 菜地
331
表 2 2000 年、2005 年和 2010 年北京城市
建成区绿色空间变化
Table 2 Changes of green space in 2000,2005,2010
表 1 城市绿色空间的分类
Table 1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Beijing
一级
二级
三级
名称 代码
名称
代码
名称
代码
森林 1 天然或次生林 11 针叶林
111
针阔混交林 112
阔叶林
113
灌木林
114
人工林
12 公园林
121
路旁林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7)
摘 要:本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RapidEye 数据对北京绿色空间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建成区 内绿色空间面积、覆盖率、人均绿色空间等指标的变化,多方面地反映了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的变化情况。研究 结论如下:①2000-2010 年北京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绿色空间覆盖率和人均绿色空间面积总体上均在增加; ②2000-2010 年人工林和草地占绿色空间总面积比例持续增加,农田所占比例持续下降;2000-2010 年不同类型绿 色空间之间发生转换,主要趋势是旱地转换为天然草丛/灌草丛、苗圃与果园;③2000-2010 年五环以内绿色空间面 积和绿色空间覆盖率基本保持稳定,五环以外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持续增加,绿色空间覆盖率先增加后减少。
2015 年 6 月
李 娜等:北京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配置格局的时空变化
1143
卫星城的同时扩张,2005 年顺义和昌平 2 个卫星城 与中心城逐渐融合,到 2010 年,形成了一个由 1 个 中心城和延庆、怀柔、密云、平谷 4 个卫星城组成的 城市建成区(图 1)。
1142
资源科学
第 37 卷 第 6 期
2 研究区范围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范围的界定 研究主要采用土地覆被数据进行城市建成区
边界确定。根据 2000 年、2005 年和 2010 年北京市 土地覆被数据,提取 900m×900m 的网格内建成区 面积占 50%以上的斑块,划定为城市建成区初步边 界;然后,零星斑块并入到最近的大斑块面积内,最 后形成为一个连片分布的大的城市集聚体,最终得 到三个年份的北京城市建成区边界范围。结果显 示,2000 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为 1 253.81km2,2005 年 城市建成区面积为 1 767.01km2,2010 年城市建成区 面积为 2 348.67km2。本文基于以上 3 个年份的城市 建成区边界,研究北京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数量及 景观格局的变化。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中心城和卫星城的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覆盖 率存在差异。中心城 2000-2010 年绿色空间覆盖率 呈缓慢增加趋势,由最初的 32%增加到 37%。卫星 城的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覆盖率由 2000 年的 29% 增加到 2005 年的 43%,后又回落到 2010 年的 33%, 这主要因为卫星城逐渐被纳入到中心城范围内,一 些原来位于卫星城周边的绿化隔离带随着进入中 心城市建成区。整体来看,北京中心城的城市建成 区绿色空间覆盖率高于卫星城。 3.1.2 城市建成区不同环路间绿色空间格局的变化
收稿日期:2015-04-15;修订日期:2015-05-22 基金项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北京市生态环境变化以及对大气、水环境影响的调查与评估项目(OTTC-G12022328);国家科技支 撑计划项目(2013BAC03B05)。 作者简介:李娜,女,河北衡水人,博士生,主要从事资源环境、生态遥感研究。E-mail:lin.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