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教案
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说课稿

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说课稿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说课稿一、说教材《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是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第五的教学内容,本节分为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根、茎的结构和功能,及叶中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
本节通过对植物蒸腾作用概念、影响因素及蒸腾作用相关结构的探究,力求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体会“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思想。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另外,学好本节课,也使学生对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有一个更深入、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在整个教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我确定如下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蒸腾作用的含义及其意义技能目标:1.通过对植物蒸腾作用现象及影响因素的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探究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及变量控制的意义,以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及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及热爱科学、生活的精神结合教材内容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蒸腾作用的意义另外,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对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如何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对八年级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探究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三.说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以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比如有植物的根、茎,并让学生说一说根和茎的功能,在学生回顾的过程中,我在黑板上画出一株植物的简图:接着在这简图中添加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叶的结构和功能。
从而自然引出课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这样一个直观、形象的简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另外,这样的简图,也为学生在最后综合性地归纳出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劲提供思维基础,接着,进入第二环节: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由于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课堂上很难进行,所以,我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提高观察,学生不难发现塑料袋内有许多小水珠出现。
八年级科学下册 4.5《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教案 浙教版

4.5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一、教材分析《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本节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第五节。
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重难点之一。
本章内容按“土壤—植物—土壤”,植物营养器官自下而上的展开:根—茎—叶。
之前已经学习了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本节内容主要学习植物的叶的结构以及吸收来的水的用途,少量保留在植物体内或参与光合作用,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
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掌握叶片的结构,学生才能透彻理解蒸腾作用的知识,同时也能为讲解光合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叶片的结构又是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充分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二、学情分析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而本节与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学生兴趣浓厚。
其次,在以前的学习中,对植物的器官根茎叶等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叶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光合作用,学生已在第三章“空气与生命”中学习过,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应当让学生简单的回顾一下光合作用,是学生对叶的功能有较完整的概念学生。
三、设计思路本节课从客观事实玉米一生耗水量入手,展示植物吸收的水很多,但是99%的水却用于蒸腾作用,根据动机理论,这样子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再通过一个实验或生活现象认识蒸腾作用的存在,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影响蒸腾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进行观察、思考,并通过设计探究实验,深化认识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促成学生主动有效学习;然后围绕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体系,通过两个实验学习叶的结构特点,主要是气孔的组成和分布,综合性的归纳出水喝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
这样子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构建。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知道叶的基本结构3.了解蒸腾作用的基本含义及影响蒸腾快慢的因素4.知道气孔的分布状况、结构及其作用5.描述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路径[能力目标]:1.通过设计植物蒸腾影响因素的实验,培养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5节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第5节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本节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第五节。
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重难点之一。
本章内容按“土壤—植物—土壤”,植物营养器官自下而上的展开:根—茎—叶。
之前已经学习了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本节内容主要学习植物叶的结构、证明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以及探究影响蒸腾作用快慢的环境因素。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
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让学生联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掌握叶片的结构,学生才能透彻理解蒸腾作用的知识。
而叶片的结构又是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充分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学情分析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而本节与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学生兴趣浓厚。
其次,在以前的学习中,对植物的器官根茎叶等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叶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光合作用,学生已在第三章“空气与生命”中学习过,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应当让学生简单的回顾一下光合作用,是学生对叶的功能有较完整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1.了解叶的形态与生长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知道叶的基本结构。
2.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了解蒸腾作用的基本含义及其意义。
3.能说出影响蒸腾作用快慢的环境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植物蒸腾作用影响因素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叶片的形态与结构,理解植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蒸腾作用的基本含义及影响蒸腾作用快慢的环境因素【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设计生物实验方案的能力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5节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一) 叶片的结构(二)蒸腾作用1、蒸腾作用的定义2、蒸腾作用的意义3、影响蒸腾作用快慢的环境因素:气温、湿度、空气流速、光照强度七、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科学《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幅描绘各种植物叶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知道这些植物的叶子有什么作用吗?”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植物叶子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完成观察、实验、讨论等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在每次实践活动后,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思考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在下一次活动中改进。此外,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他人的不足,并给予建设性的意见。
八年级下册科学《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八年级下册科学课程中,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学生对生物学的深入学习,他们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过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案例旨在通过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植物叶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蒸腾作用在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植物叶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蒸腾作用在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总结植物叶的结构与功能、蒸腾作用的意义,以及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初中生物蒸腾作用的教案

初中生物蒸腾作用的教案
教学内容:蒸腾作用的含义、原理和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
1. 了解蒸腾作用的定义和植物体内发生的位置。
2. 掌握蒸腾作用的原理。
3. 了解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蒸腾作用的定义、原理和影响因素。
难点:影响因素的具体作用机制。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图解说明、实验演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蒸腾作用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植物是如何吸收水分的?水分是如何上升到植物的各个部分的?
二、讲解蒸腾作用(15分钟)
1. 什么是蒸腾作用:植物叶片内水分随水蒸气形式从叶子气孔中散失的过程。
2. 蒸腾作用的原理:叶片内的韧皮细胞失水,使叶片细胞张力增加,水分负压在叶脉中上升。
3. 蒸腾作用的作用:供水和元素运输、维持叶片温度、维持细胞形态。
三、讨论和实验演示(20分钟)
1. 讨论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光照、温度、湿度、风速。
2. 实验演示:利用玻璃管带有刻度的计量管测定植物蒸腾速率并观察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四、总结和板书(10分钟)
1. 总结蒸腾作用的定义、原理和影响因素。
2. 板书总结蒸腾作用的关键知识点,方便同学复习。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教材上关于蒸腾作用的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希望通过结合实例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蒸腾作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同时,通过讨论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他们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中生物蒸腾作用教案

初中生物蒸腾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蒸腾作用的定义和意义。
2. 掌握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3. 理解植物蒸腾作用与植物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蒸腾作用的定义和意义。
2. 蒸腾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植物蒸腾作用?它对植物有什么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讲解蒸腾作用的定义:植物通过根、茎、叶等器官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然后将水分经过叶片蒸发释放出去的过程称为蒸腾作用。
b. 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通过蒸腾作用,植物可以调节体内水分和温度,保持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的输送。
3. 实验演示(2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并让学生参与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深化和拓展(10分钟):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深化对蒸腾作用的理解,并与植物生长发育等知识进行联系,拓展思维和知识面。
5. 活动设计(10分钟):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植物蒸腾作用的情况,并讨论不同植物之间的蒸腾差异,促进学生学习互动和思维碰撞。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蒸腾作用的重要性和机制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不同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情况,并完成相关练习和思考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植物蒸腾作用的认识得到了提升,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认识也有了深化。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互动频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无答案)

课题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教研组)班级姓名学习组长学习目标:1、知识点掌握:1)了解蒸腾作用的基本含义及其意义。
2)知道气孔的分布3)知道保卫细胞和气孔的结构4)完整地描述水、无机盐的运输路径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蒸腾作用与叶的结构和功能学习难点:气孔的结构和功能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是叶通过制造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结构是,光合作用需要的“原料”是,光合作用的“动力”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2、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有根、茎、叶,其中根的基本功能是和;茎的基本功能是和;叶的基本功能是、和等。
3、蒸腾作用主要在植物体的里进行,它是将水分以态的形式向大气中散发,根吸收的水分约有用于蒸腾作用。
4、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因素可能有:5、植物体蒸腾作用的意义是:6、表皮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细胞构成,主要起。
表皮上有成对的半月形细胞,叫做。
这两个细胞之间的小孔是。
在进行蒸腾作用时,叶中的水以形式从中散发出去。
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7、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过程是()A.土壤中的水分→根毛→导管→叶肉→气孔→大气B.土壤中的水分→导管→叶脉→气孔→大气C.土壤中的水分→根毛→导管→气孔→叶脉→大气D.土壤中的水分→根毛→叶脉→导管→表皮→大气家长签名二、预习·疑问(通过认真预习,请你写下疑惑摘要,在预习准备课上与组员交流)星级评定(由学习组长评定,对完成预习任务并积极讨论疑惑的组员给予一颗星)三、学习·研讨1、下列不属于水分散失的意义的是()A.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B.促进矿物质养料在植物体内的运输C.促进根对矿物质养料的吸收D.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2、气孔的开或闭是由什么决定的()A.光合作用的强度和叶肉细胞B.呼吸作用的强度和叶肉细胞C.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表皮细胞D.植物的含水量和保卫细胞3、以下哪些物质可以从气孔中自由进出()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蛋白质④矿物质⑤水蒸气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⑤D.①②③④⑤3、下列不属于叶片上气孔功能的是()A.保护叶片内的叶肉细胞B.二氧化碳出入叶片的门户C.氧气出入叶片的门户D.叶片蒸腾散水的门户4、我们经常发现在城市绿化带上,园林工人摸黑剪去部分枝叶,根部用草绳捆扎,将带有较多泥土的移栽植物种植在花坛中,浇足水,罩上黑色的防晒网。
《叶的蒸腾作用》作业设计方案

《叶的蒸腾作用》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叶的蒸腾作用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2. 能够描述叶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叶蒸腾作用的机制;3. 能够运用实验方法观察、验证叶的蒸腾作用,并理解实验结果;4. 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 叶的结构和功能(1课时)- 熟悉叶的结构,包括叶片、叶柄、叶脉等组织结构;- 了解叶的功能,包括光合作用、气体交换等。
2. 叶的蒸腾作用介绍(1课时)- 讲解叶的蒸腾作用的定义和原理;- 探讨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3. 实验设计与操作(2课时)- 设计实验观察叶的蒸腾作用,并测定蒸腾速率;- 实验操作步骤详细说明,包括准备实验材料、布置实验装置、记录实验数据等。
4. 实验结果分析(1课时)-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叶的蒸腾作用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总结实验结果,提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5. 实验报告撰写(2课时)- 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分析与讨论等内容;- 提交实验报告,进行互相评阅。
三、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能够团队合作完成实验和报告。
四、评价方式:1. 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50%,根据内容质量和实验设计能力进行评分;2. 实验操作和讨论成绩占总成绩的30%,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3. 口头答辩成绩占总成绩的20%,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及材料:显微镜、叶片样本、实验仪器等;2. 实验指导书:提供实验操作说明和数据处理方法;3. 参考书籍和资料:提供相关知识和研究资料,供学生深入学习。
六、学生要求:1. 能够按时参加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2. 讲究纪律,遵守实验室规定,确保实验安全;3. 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学习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
教学目标:1、了解蒸腾作用的基本含义及其意义
2、知道气孔的分布状况
3、知道保卫细胞和气孔的结构
4、完整地描述水、无机盐的运输路径
重点难点:叶的结构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课堂引入:我们都知道“水从低处留”,可在植物体内,是什么促使水从根部向茎、叶运输呢?
一、蒸腾作用
1、实验观察:选取一盆正处于生长旺盛期的植物,用一透明的塑料袋将邻近的叶片包扎起来,对该植物浇水后,置于阳光下照射。
观察塑料袋上有无水珠生成,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进行。
3、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进入根后,然后通过根、茎、叶的导管输送到叶肉细胞。
这些水分,除了很小一部分参加植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外,99%通过蒸腾作用从叶中散发出去,蒸腾作用可以在温度偏高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叶片的温度,同时也是根吸水的主要动力,利于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也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由此可见,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而是对植物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4、学生讨论:①在春天的阳光下,水银柱将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②如果把这一装置放在夏天的烈日下,水银柱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③如果把这一装置放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水银柱将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④如果在实验室里,用电吹风吹叶片,水银柱将会有什么变化?
⑤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光照条件有关。
5、课堂练习:
①在阴天或傍晚进行移植,并去掉部分枝叶,是为了降低: ( )
A.降低光合作用
B.减小呼吸作用
C.减少水分蒸腾作用
D.移栽方便
②仙人掌在强烈的阳光下,不会被太阳光灼伤的原因是( )
A、吸水力大
B、储水多
C、蒸腾作用强
D、叶变成刺
③关于植物体水分散失的意义,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
A、促进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
B、促进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C、促进溶于水的矿质元素的吸收
D、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
④北方果树由根系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植物的生长
D、果实的形成
6、作业:作业本
第二课时
二、叶的结构:
1、实验观察1:①选取一张生长旺盛的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
②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
形针将其固定。
③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的颜色变化。
哪一张纸先变色?哪一张纸的颜色会深一点?
2、实验观察2、:①在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②用镊子撕取蚕豆的下表皮,把它们放在栽玻片上,展开后加盖玻片。
③在低倍镜下观察叶的表皮细胞。
④换用高倍镜观察半月形细胞,并将结果绘制下来。
⑤另取一片叶子,浸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仔细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哪面多?为什么?
4、叶片上的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
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以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导管里的水分。
这样,就促使水分从根上升到叶里,同时,也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在水分上升的时候,进入根里的无机盐也随着上升,最终进入叶片。
5、叶片的结构:
①表皮:表皮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细胞构成。
主要起保护作用。
表皮上有成对的半月形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保卫细胞的里面有绿色的颗粒――叶绿体。
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气孔,在进行蒸腾作用时,叶中的水以气体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
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的开闭,由保卫细胞控制着。
②叶肉:由大量的叶肉细胞组成。
叶肉细胞里含有许多个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
③叶脉:分布在叶肉当中,具有支持作用。
⑵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
根毛从泥土中吸收水分→水从根部运输到叶→水从气孔中蒸腾而出
6、课堂讨论:叶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请你例举它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作业:作业本
第三课时(复习课)
例题一:请你将杨树叶子泡在热水中,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⑴可见叶片内向外冒出一些气泡,冒出气泡的部位是________。
⑵叶片背面的气泡比正面的气泡____(填“多”或“少”)一些,说明
背面的气孔____(填“多”或“少”)于正面的气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减少________的散失,有利于适应干旱的环境。
解析:叶片上的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
例题二、晴天的上午,在一株盆栽植物上将一分枝的叶片套上一个透明的塑料袋,扎紧袋口,一段时间后,塑料袋内出现了一些小水珠,这是由植物体散发出来的_______凝结而成的,它是______的结果。
下午打开袋口,迅速伸一支将熄灭的大柴棍进袋内,火柴复燃了,说明袋内的_______较丰富,这是_______的结果。
傍晚再套上塑料袋,扎紧袋口。
第二天天亮前打开袋口,迅速伸进一根燃着的火柴,火柴熄灭了,说明袋内的____较丰富,这是______的结果。
例题三、在移栽植物时,将一种无色的喷剂喷洒到叶面上,能结一层薄膜,这层膜可以让二氧化碳通过而水分子不能通过,从而提高移栽植株的成活率,这类物质的作用是( )
A、抗呼吸作用
B、抗蒸腾作用
C、增强光合作用
D、增强蒸腾作用
例题四:为测定土壤的大小不一颗粒所占的比例,小明采集了家乡土壤的典型样品。
下表是小明同学所测的不同土壤颗粒的比例。
空气
水
粉砂
砂粒
黏土
有机物
25%
25%
14%
16%
15%
5%
⑴该地的土壤属于( )
A、砂石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
C、壤土类土壤
⑵该地的土壤通气性____(填“较好”或“较差”),透水性____(填“较好”或“较差”),____(填“适宜”或“不适宜”)耕种。
例题五:2002年,杭州余杭某地区大部分水域“水葫芦”(一种水生植物)过量繁殖,泛滥成灾,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
后来,又因“水葫芦”腐烂,造成河道堵塞,养殖的鱼类大量死亡。
造成“水葫芦”过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而鱼类大量死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
请你提出一条有利于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葫芦”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如何变害为利,加以利用,也是很值得人们思考的,请你举出一种“利用水葫芦”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练习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