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再别康桥为例谈引导式教学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惜别之情。

2、让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韵律、节奏、修辞等。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深层内涵和哲理。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康桥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康桥的美丽风光。

提问学生对康桥的了解和印象,引出课题《再别康桥》。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徐志摩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讲述徐志摩与康桥的渊源,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整体感知提问学生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结构,如开头的轻轻来、中间的美景描绘、结尾的轻轻走。

5、赏析诗歌意象赏析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金柳、青荇、柔波、水草、彩虹、星辉等。

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和象征意义,体会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语言赏析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等诗句。

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结构赏析探讨诗歌的首尾呼应和回环往复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分析诗歌的段落划分和过渡,理解诗歌的层次和逻辑。

6、再读诗歌学生再次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情感和韵味。

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体验诗歌的情感。

2.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3.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诵读、联想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难点:理解诗人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式,以及如何引导学
生进行诗歌创作。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诵读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

2.联想法:通过联想,再现诗中的画面,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3.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点拨法:通过教师对重点和难点的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5.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和音乐,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再别康桥》的歌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

2.朗读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

3.联想画面: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再现诗中的画面,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教师点拨:教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6.创作提升:让学生尝试模仿诗人的写作方式,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创作欲望。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再别康桥》全诗。

2.收集关于离别的诗歌,与同学分享。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诗人。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诗人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五、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诗人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

整首诗共四
个六行古体诗的小节,每一节都以“读书郎”开头,形成了明显的对仗和
押韵的结构,给人一种铿锵有力的感觉。

诗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用叠词的方式,表
达了诗者对离别的难过之情,他像一阵轻风一样来去匆匆。

这里的“轻轻”同时也暗示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深情厚意,他并不希望给康桥带去太多的负担。

诗的末尾,“对面的黄泥地上,就是我心中的归宿”,表达了徐志摩
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徐志摩将黄泥地比喻为自己在康桥留下的足迹,也是
他对祖国爱的寄托和对未来的寄望。

《再别康桥》这首诗主要表达了留学生对祖国的思念和对现实生活的
不满。

徐志摩在诗中展现了留学生们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时的坚定和乐观,他们尽管身在异乡,但仍决心为祖国的崛起而努力奋斗。

通过康桥这个象
征性的形象,徐志摩成功地表达了留学生们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和对未来的
憧憬。

【精华】《再别康桥》教案3篇

【精华】《再别康桥》教案3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华】《再别康桥》教案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别康桥》教案篇1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令人神往;离情别绪,离而不伤,别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最新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最新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最新3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现代诗歌较之于当代诗歌,思想内容比较容易把握。

因为《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2.教材分析: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

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本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过程与方法: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搜集徐志摩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2、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教学重点: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一、交流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5分钟)涉及生平经历、创作背景:资料(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资料2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再别康桥教案:如何将徐志摩诗歌运用于课堂教学?

再别康桥教案:如何将徐志摩诗歌运用于课堂教学?

再别康桥教案:如何将徐志摩诗歌运用于课堂教学?志摩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严谨的思维深受世人喜爱。

其中,他的《再别康桥》更是经典之作,广为传诵。

如何将徐志摩的诗歌运用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著名的诗歌呢?本文将提供一个针对《再别康桥》的教学案例,供教师参考。

第一步:课前导入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再别康桥》,教师可以先在课前对一些知识进行清晰引导。

教师可以介绍徐志摩和他的代表作品,让学生对徐志摩有更深入的了解。

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图片或文字简介了解康桥这个地方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教师可以让学生听一首与康桥有关的歌曲,比如何勇的《康桥怀思》等,调动学生情感,为下一步的学习做思想上的准备。

第二步:诗歌赏析在引导学生对康桥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再别康桥》本身。

在赏析诗歌时,教师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层面出发,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义。

角度1,感慨徐志摩的离别:一个年轻的诗人在离开康桥之前深深地感到岁月的匆匆,似乎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康桥的景色,就在迫不及待地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诗歌,化身为徐志摩,感慨其离别的心情。

角度2,寻找诗歌中的意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一些代表性的意象,如水、船、别离等,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形象的画面。

学生可以加以联想,想象自己在那样的场景中,产生更深入的情感体验。

角度3,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徐志摩的诗歌中用了不少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喻进行解读,理解比喻的意义,如什么是“泪眼”,什么是“横波”,如何理解“日暮”,“梦断”等比喻手法,这些都是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第三步:文学思考在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了这首《再别康桥》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进行思考,配合相关的文学理论引导,分析和评价这首诗如何表现出徐志摩的个人风格,如何在传统文学中产生变革,如何和其他一些著名的爱情诗歌进行比较和对话。

诗性的启迪──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

诗性的启迪──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

诗性的启迪──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提起诗歌教学, 大家都有自己的妙招, 我今天就我这一个月的教学经验, 班门弄斧, 结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谈一谈自己对诗歌教学的一点想法。

提起诗歌教学, 大家普遍感觉难教,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们先从诗歌这种文学的特点看。

诗歌是一种非实用的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文学样式。

首先由于诗歌高度的概括性, 鲜明的形象性, 意象的复杂性, 语言的跳跃性等特点, 造成我们对诗歌理解的困难。

其次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 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加之人生、社会阅历的缺失, 审美修养的不足, 知识结构的欠缺都给我们的诗歌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再次, 由于诗歌是一种主观情感非常浓厚的文体, 对其解读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这一方面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灵活性, 自由度。

另一个方面对我们无疑也是一种挑战, 就是你如何去把握诗歌课堂的这种自由性和灵活性。

最后由于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 导致他们面对诗歌的时候很陌生, 也很无助, 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

他们心灵与诗人的心灵之间形成了一种隔阂。

况且, 古代对诗有这样的说法“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不能说真是这样, 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面对这样的问题, 我们该如何去教, 如何把这些“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东西传达给学生呢?这无疑是摆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我采用了读、想、做三者相结合的方法, 来完成诗歌的学习。

一、反复美读学习诗歌, 我们最基本要做到对诗歌的语言有所感知, 能够通过对内容的把握, 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进而去了解、借鉴诗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而这些目标的实现, 又与对诗歌的的朗诵是分不开的。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 视觉与美感之间只能构成间接的情感对应关系, 中间需要联想和想象的帮助。

而听觉与美感之间却可以构成直接的情感对应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新课标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以《再别康桥》为例谈引导式教学【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新课程改革的的重点,笔者认为“把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限定为“教师使用”也是一个误区,老师不仅要自己使用还要充分鼓励、指导学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老师引导学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生动、形象、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语文教育来讲,引导学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达到“一篇文章学语文”的效果。

《再别康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语文教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些充分使用信息技术的同学,通过多媒体、互联网、数据库等现代技术,对《再别康桥》有了一个“超文本”把握。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改革引导式教学
一、引导学生——新课改背景下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再认识
近十几年,世界各国为了进一步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本国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竞争力,纷纷在教育、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教育改革深入进行,理论之多样、理念之前沿、技术手段之强悍前所未见。

我国积极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2008年河南省全面实行新课改。

新课程的主要目标包括: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宽视野,引导创新和实践。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和“自主学习”成为新课改的主要武器和重要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新课程改革的的重点,但是,笔者认为仅仅把现代教育技术认定为“教师使用”也是一个误区,老师要充分鼓励、指导、发挥学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广义来讲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老师引导学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形象、生动、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鼓励引导学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二、《再别康桥》——引导学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探索
作为现代诗歌的代表《再别康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语文教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再别康桥》深谙中国古典文论精髓,又有典型的现代特征,作为古典和现代的完美结合,意义深远。

同时,《再别康桥》作为徐志摩诗歌的典型代表,鲜明地映射着作者独特的人生情怀和艺术观感。

要想掌握这首诗,需要花费大量的工作,要靠课下自己仔细品读和深入研习。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基本上满足了这一要求,经验表明:那些充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学,通过多媒体、互联网、数据库等现代技术,不仅能解决教学大纲设计的所有任务,而且还了解到中国古典文论、西方文论的相关知识,还了解到诗人徐志摩诗意、哲学、浪漫而又悲剧的人生,从而对《再别康桥》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把握。

《再别康桥》的教学任务之一是:感知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如何完成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感知?什么是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这是谁的诗歌理论?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考虑使用多媒体,效果如庖丁解牛,豁然开朗:
首先播放万芳演唱的校园歌曲《再别康桥》,轻柔悱恻的音乐,这不就是音乐美么?然后播放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我提请学生注意景物词和它们的音节,很多同学一下子明白了:哦,这就是音乐美。

建筑美呢?我使用的是一些西方建筑的图片资料,很直观。

什么是绘画美呢?作为下一课时的作业,我让学生自己通过所有可以使用的资源尤其是网络去解决。

同时,我让学生同样的方法了解诗人徐志摩。

到了第二课时,学生给的答案让我收获颇丰:有的不仅了解徐志摩的代表作、创作历程、各个阶段的风格,还了解到徐志摩的友情往来和爱情波折;有的还找来林徽因、陆小曼、罗素、泰戈尔与徐志摩来往的相关文字;有的同学查到了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及张舜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的理论,还举出了诗佛王维的好几首“诗中有画”的诗歌。

这一课时,我基本上没有讲,都是学生自己在讲。

最后,我布置了下一课的任务:探讨诗歌中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诗人是“别康桥”,为什么却“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一个开放式题目。

学生的答案让我
十分震撼,连教书二十多年的老教师都感叹不已,举例如下:
1、《再别康桥》这首诗,记下的是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的离情别绪。

康桥的一切,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里有他缠绵悱恻的爱情、求知问道的快乐。

如今来而又别,万千感触涌上心头。

回忆是甜美的,现实却令人忧伤;“再别”之时,作者已经撇开了“一别”时的年少轻狂、血气方刚,已经是圆融、深沉、理性、完全的诗意了。

2、“作别西天的云彩”是因为云漂浮不定,正象征诗人的复杂心情;
3、是因为云彩在康桥之上,笼罩康桥的一切,别云彩就是别康桥的一切;
4、是因为作者不敢说“作别昔日的情人”;
5、是因为我和云都是要别离康桥的,象征着诗人往日的情人现在名花有主;象征着诗人担忧并打算着和过去做一个了断……
6、彩云的出现和看彩云、彩虹的故事象征着诗人的生活和世界是潇洒浪漫的,空灵自由的!
我基本上没有讲,也没有提问课本上的问题,也没有揪着哪一个学生耳朵说“诗歌应该这样欣赏”,但是我敢说我和学生已经超额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转变观念——突破“引导式教学”的瓶颈
《再别康桥》一般要求1至2个课时,我用了三个课时。

一首小诗,何以费此周折,以往的教学经验是不允许的,同时,学生能否动手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我们面临的“引导式教学的瓶颈”。

笔者认为,“课时”首先要服从服务于“课改”。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教学生学”,而不是“怎样讲课文”,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学生学不学”。

《再别康桥》我用了三个课时,发言的同学不到二十人,约占班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而且,我知道他们不一定都是自己动手,有的就是“抄别人的”。

但是,《再别康桥》的课堂很热闹、活泼;有学生自己动手参与了教学活动;这一课我也突破了旧时的“宣讲”,可以算是改革了。

现代教育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突破口的选择。

从哪里下手改革,这是形式问题,如何改革才是内容,形式的选择决定于内容。

只要学生学会了、会学了、
爱学了,不管怎样都是成功的教育。

引导学生使用一切资源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应该就是教育突围的一个方向。

这个方向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学互动,可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可以让终身学习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李克东《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肖红,《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农村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思考》,昆明大学学报,2008.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