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北京市 高考化学 试卷及解析

合集下载

2016年北京卷高考真题化学试卷答案

2016年北京卷高考真题化学试卷答案

2016年北京卷高考真题化学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B屠呦呦发现的抗疟疾的新药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故选B。

2.【解析】C .冷水浸泡属于物质的溶解,故不符合题意;.加热煎制属于加热,故 不符合题意;.箅渣取液属于过滤操作,故 符合题意;.灌装是液体转移,故 不符合题意;故选 。

3.【解析】A .抗氧化剂减少食品与氧气的接触,延缓氧化的反应速率,故 正确;.调味剂是为了增加食品的味道,故 错误;.着色剂是为了给食品添加某种颜色,故 错误;.增稠剂是改变物质的黏度,故 错误;故选。

4.【解析】B .甲苯反应生成二甲苯是甲苯的苯环上的氢被甲基代替,属于取代反应,故正确;.甲苯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二甲苯小,故沸点比二甲苯低,故 不正确;.苯的沸点与二甲苯的沸点相差较大,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 正确;.因为对二甲苯的熔点最高,所以能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分离出来,故 正确;故选 。

5.D【解析】.在平衡体系中加入酸,平衡逆向移动,重铬酸根离子浓度增大,橙色加深,加入碱,平衡正向移动,溶液变黄,故不合题意;.②中重铬酸钾氧化乙醇,重铬酸钾被还原,故 不合题意;.②是酸性条件,④是碱性条件,酸性条件下氧化乙醇,而碱性条件不能,说明酸性条件下氧化性强,故 不合题意;.若向④溶液中加入 的硫酸到过量,溶液为酸性,可以氧化乙醇,溶液变绿色,故 符合题意;故选。

6.【解析】C两个反应的方程式为:①② ③。

.从方程式分析,当 恰好和 完全反应时,溶液的导电能力最小,故 ① 代表滴加 时的变化曲线,故正确;. 点时加入 进行反应 ②,溶液中含有 ,故 正确;. 点 ① 曲线为 ,②曲线为和,因为浓度相同但 ② 中 浓度大于 ① 中 浓度,所以溶液中的 浓度不相同,故 错误;. 点为 和完全沉淀, 点为溶液,溶液显中性,故正确;故选 。

7.【解析】B根据实验一的实验现象可判断出 作阳极, 作阴极,、 处的电极反应均为, 处的电极反应为,由于 的颜色较浅,短时间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

2016年北京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高清解析版】

2016年北京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高清解析版】

2016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1.(3分)(2016•北京)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A.徐光宪建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B.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C.闵恩泽研发重油裂解催化剂D.侯德榜联合制碱法【答案】B【解析】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选:B.2.(3分)(2016•北京)A.冷水浸泡B.加热煎制C.箅渣取液D.灌装保存【答案】C【解析】解:A.冷水浸泡属于物质的溶解,故A错误;B.加热煎制属于加热,故B错误;C.箅渣取液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属于过滤操作,故C正确;D.灌装是液体转移,故D错误.3.(3分)(2016•北京)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试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A.抗氧化剂 B.调味剂C.着色剂D.增稠剂【答案】A【解析】解:A.抗氧化剂减少食品与氧气的接触,延缓氧化的反应速率,故A正确;B.调味剂是为了增加食品的味道,与速率无关,故B错误;C.着色剂是为了给食品添加某种颜色,与速率无关,故C错误;D.增稠剂是改变物质的浓度,与速率无关,故D错误.4.(3分)(2016•北京)在一定条件下,甲苯可生成二甲苯混合物和苯.有关物质的沸点、熔点如表:对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苯沸点/℃138 144 139 80熔点/℃13 25 47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B.甲苯的沸点高于144℃C.用蒸馏的方法可将苯从反应所得产物中首先分离出来D.从二甲苯混合物中,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可将对二甲苯分离出来【答案】B【解析】解:A、甲苯变成二甲苯是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甲基取代所得,属于取代反应,故A正确;B、甲苯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二甲苯小,故沸点比二甲苯低,故B错误;C、苯的沸点与二甲苯的沸点相差较大,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C正确;D、因为对二甲苯的沸点较低,冷却后邻二甲苯与间二甲苯容易形成固体,从而将对二甲苯分离出来,所以能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分离出来,故D正确;5.(3分)(2016•北京)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2-(橙色)+H2O 2 CrO42-(黄色)+2H+。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北京卷)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北京卷)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理科综合化学部分6.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A.徐光宪建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B。

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C。

闵恩泽研发重油裂解催化剂D。

侯德榜联合制碱法7.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A.冷水浸泡B。

加热煎制 C.箅渣取液 D.灌装保存8.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试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A.抗氧化剂B.调味剂C.着色剂D.增稠剂9。

在一定条件下,甲苯可生成二甲苯混合物和苯.有关物质的沸点、熔点如下:对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苯沸点/℃138 144 139 80熔点/℃13 25 47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B.甲苯的沸点高于144 ℃C.用蒸馏的方法可将苯从反应所得产物中首先分离出来D.从二甲苯混合物中,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可将对二甲苯分离出来10.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2-(橙色)+H2O 2 CrO42-(黄色)+2H+。

用K2Cr2O7溶液进行下列实验: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B。

②中Cr2O72—被C2H5OH还原C。

对比②和④可知K2Cr2O7酸性溶液氧化性强D。

若向④中加入70%H2SO4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11。

在两份相同的Ba (OH )2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 2SO 4、NaHSO 4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学科.网 A 。

①代表滴加H 2 SO 4溶液的变化曲线 B 。

b 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Na +、OH – C.c 点,两溶液中含有相同量的OH – D.a 、d 两点对应的溶液均显中性 12.用石墨电极完成下列电解实验。

实验一实验二装置现象 a 、d 处试纸变蓝;b 处变红,局部褪色;c 处无明显变化两个石墨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n 处有气泡产生;……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推测不合理...的是 A 、a 、d 处:-2222e =2H O H OH -+↑+ B 、b 处:22l 2l C e C ---=↑C 、c 处发生了反应:22Fe e Fe -+-=D 、根据实验一的原理,实验二中m 处能析出铜 25.(17分)功能高分子P 的合成路线如下:(1)A 的分子式是C 7H 8,其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2016年北京理综高考化学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2)

(完整)2016年北京理综高考化学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2)

6.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A.徐光宪建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B.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C.闵恩泽研发重油裂解催化剂A.冷水浸泡B.加热煎制C.箅渣取液D.灌装保存7.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8.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使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D.侯德榜联合制碱法D.增稠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B.甲苯的沸点高于144 ℃C.用蒸馏的方法可将苯从反应所得产物中首先分离出来D.从二甲苯混合物中,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可将对二甲苯分离出来10.K2Cr2O7 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2-(橙色)+H2O验:2 CrO42-(黄色)+2H+。

用K2Cr2O7 溶液进行下列实对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苯沸点/℃9.在一定1条38件下,甲苯可生成14二4 甲苯混合物和苯13。

9有关物质的沸点8、0 熔点如下:熔点/℃13 -25 -47 61两个石墨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 n 处有气泡产生;……a 、 d 处试纸变蓝;b 处变红,局部褪色;c 处无明显变化12.用石墨电极完成下列电解实验。

实验一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B.②中 Cr 2O 72-被 C 2H 5OH 还原C.对比②和④可知K 2Cr 2O 7 酸性溶液氧化性强D.若向④中加入 70%H 2SO 4 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11. 在两份相同的Ba(OH)2 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 2SO 4、NaHSO 4 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学科.网A. ①代表滴加H 2 SO 4 溶液的变化曲线B. b 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Na+、OH –C. c 点,两溶液中含有相同量的OH –实验二装置现象 D. a 、d 两点对应的溶液均显中性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推测不合理的是A 、a 、d 处:2H 2O2e =H 2 2OH-B 、b 处:2C l2e C l 2C 、c 处发生了反应:Fe2e Fe2D 、根据实验一的原理,实验二中m 处能析出铜25.(17 分)功能高分子P 的合成路线如下:2铁的最终物质形态接近中性24 小时pH<50% 接近100%NO3—的去除率pH=4.5 pH=2.5初始pH 33 接近中性(1)A 的分子式是C7H8,其结构简式是。

2016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

2016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

文档2016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1.(3分)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A.徐光宪建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B.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C.闵恩泽研发重油裂解催化剂D.侯德榜联合制碱法DD.CA.AB.BC.3.(3分)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使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A.抗氧化剂 B.调味剂 C.着色剂 D.增稠剂4.(3分)在一定条件下,甲苯可生成二甲苯混合物和苯.有关物质的沸点、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B.甲苯的沸点高于144℃C.用蒸馏的方法可将苯从反应所得产物中首先分离出来D.从二甲苯混合物中,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可将对二甲苯分离出来2﹣2﹣+.用+2H?OOCr溶液中存在平衡:OCr分)(5.3K(橙色)+H2CrO(黄色)4227227文档KCrO溶液进行下列实验:722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2﹣被COHOH还原B.②中Cr5722C.对比②和④可知KCrO酸性溶液氧化性强722D.若向④中加入70%HSO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426.(3分)在两份相同的Ba(OH)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SO、422NaHSO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4的是()A.①代表滴加HSO溶液的变化曲线42+﹣OH、b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NaB.﹣OH点,两溶液中含有相同量的C.cD.a、d两点对应的溶液均显中性现a、d处试纸变蓝;b处变红,两个石墨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n处有气泡产文档)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推测不合理的是(﹣﹣+2OH2H═O+2eH↑A.a、d处:22﹣﹣↑Cl﹣2e═B.b处:2Cl22+﹣Fe═C.c处发生了反应:Fe﹣2e处能析出铜.根据实验一的原理,实验二中mD分)小题,满分58二、解答题(共4的合成路线如下:P8.(17分)功能高分子. H,其结构简式是(1)A的分子式是C87.是)试剂(2a.)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3..E中含有的官能团:H(4)E的分子式是CO2610. 5)反应④的反应类型是(.)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6CHO)已知:2CH(73,写出合成路线(用结构简式表E以乙烯为起始原料,选用必要的无机试剂合成.,用箭头表示转化关系,箭头上注明试剂和反应条件)示有机物)﹣)已成为环境修复研究的Fe)去除水体中的硝酸盐(NO分)用零价铁((9.133热点之一.文档﹣所示.NO1的反应原理如图(1)Fe还原水体中3.①作负极的物质是.②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NO 3﹣. NO 的去除率低.其原因是pH=4.5时,3的水体中投入足量铁粉的同时,补充一定量的)实验发现:在初始pH=4.5(32+﹣2+的作用提出两种假设:的去除率.对FeFe可以明显提高NO3﹣2+;直接还原NOⅠ.Fe32+)氧化层.OHFeO Ⅱ.Fe(破坏.所示,可得到的结论是①做对比实验,结果如图22+.结合该反应的离子方程FeO(OH)反应生成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FeFeO能与43﹣2+.去除率的原因:式,解释加入Fe 提高NO3﹣,结果如表:的3初始pH pH=2.5pH=4.5文档﹣去除率和铁的最终物质pH不同时,NO与(2)中数据对比,解释(2)中初始3.形态不同的原因:及炭黑等)PbSOPbO、分)以废旧铅酸电池中的含铅废料(12Pb、PbO、10.(42,实现铅的再生利用.其工作流程如下:PbOSO为原料,制备高纯和H422+. PbO 和反应生成PbSO (1)过程Ⅰ中,在Fe 的化学方程式是催化下,Pb 42 2+催化过程可表示为:Fe (2)过程Ⅰ中, 3+2﹣2++O+2H+PbO+4H ═+SO2Fe+PbSOi :2Fe 2244:…ii . ii 的离子方程式: ①写出②下列实验方案可证实上述催化过程.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溶PbOKSCN 溶液,溶液几乎无色,再加入少量a .向酸化的FeSO 溶液中加入24液变红. . b . ,)NaHPbO (aq )s+NaOH (aq )?溶液中,存在平衡:)(3PbO 溶解在NaOHPbO (2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经处理后可在过程Ⅱ中重复使用,其目的是 1①过程Ⅱ的目的是脱硫.滤液.(选填序号)的损失,提高产品的产率Pb .减小A ,提高原料的利用率NaOHB .重复利用浓度,提高脱硫效率NaSOC .增加 42 ②过程Ⅲ的目的是提纯,结合上述溶解度曲线,简述过程Ⅲ的操作:文档溶液和不同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作为实验对象,探究盐的性NaSO .(16分)以11321﹣Ⅱ.溶液变绿,继续滴L 0.2 mol?加产生棕黄色沉淀CuSO41﹣Ⅲ.开始无明显变化,Al 0.1 mol?L2继续滴加产生白色沉淀溶液SO)(34.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Ⅰ:现象Ⅰ中的白色沉淀是AgSO.(1)经检验,32﹣22+2﹣+.)经检验,现象Ⅱ的棕黄色沉淀中不含SO,含有Cu、Cu和SO(2342++2+.↓(白色),CuCu已知:+ICu+CuCuI2+.的实验现象是①用稀硫酸证实沉淀中含有Cu﹣22+.和②通过下列实验证实,沉淀中含有CuSO3.是是BaSO,试剂1Aa.白色沉淀4﹣2+2.的理由是b.证实沉淀中含有CuSO和32SOSO)在水溶液中不存在.经检验,现象Ⅲ的白色沉淀中无(3)已知:Al(4233﹣溶液褪色.,该白色沉淀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还可使酸性KMnO4.①推测沉淀中含有亚硫酸根和所吸附;.存OH被Al()ii.②对于沉淀中亚硫酸根的存在形式提出两种假设:i3成立.设计了对比实验,证实了假设iiii在于铝的碱式盐中.对假设文档a.将对比实验方案补充完整.步骤一:.(按图形式呈现)步骤二:成立的实验证据是 b.假设ii(4)根据实验,亚硫酸盐的性质有.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与有关.文档2016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分析】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答】解: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北京市高考化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北京市高考化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1.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A.徐光宪建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B.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C.闵恩泽研发重油裂解催化剂D.侯德榜联合制碱法2.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A.冷水浸泡B.加热煎制C.箅渣取液D.灌装保存3.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使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A.抗氧化剂B.调味剂C.着色剂D.增稠剂4.在一定条件下,甲苯可生成二甲苯混合物和苯.有关物质的沸点、熔点如表:对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苯沸点/℃138********熔点/℃13﹣25﹣47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B.甲苯的沸点高于144℃C.用蒸馏的方法可将苯从反应所得产物中首先分离出来D.从二甲苯混合物中,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可将对二甲苯分离出来5.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2﹣(橙色)+H2O⇌2CrO42﹣(黄色)+2H+.用K2Cr2O7溶液进行下列实验: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 B .②中Cr 2O 72﹣被C 2H 5OH 还原C .对比②和④可知K 2Cr 2O 7酸性溶液氧化性强D .若向④中加入70%H 2SO 4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 6.在两份相同的Ba (OH )2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 2SO 4、NaHSO 4溶液,其导电能 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①代表滴加H 2SO 4溶液的变化曲线B .b 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Na +、OH ﹣C .c 点,两溶液中含有相同量的OH ﹣D .a 、d 两点对应的溶液均显中性 7.用石墨电极完成下列电解实验.实验一 实验二装置现象 a 、d 处试纸变蓝;b 处变红,局部褪色;c 处无明显变化两个石墨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n 处有气泡产生;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a 、d 处:2H 2O +2e ﹣═H 2↑+2OH ﹣ B .b 处:2Cl ﹣﹣2e ﹣═Cl 2↑C .c 处发生了反应:Fe ﹣2e ﹣═Fe 2+D .根据实验一的原理,实验二中m 处能析出铜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58分) 8.(17分)功能高分子P 的合成路线如下:。

2016年高考北京卷理综化学试题解析(正式版)讲解

2016年高考北京卷理综化学试题解析(正式版)讲解

6.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A.徐光宪建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B.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C.闵恩泽研发重油裂解催化剂D.侯德榜联合制碱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屠呦呦因发现抗疟疾的新药青蒿素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考点:化学发展7.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A.冷水浸泡B.加热煎制C.箅渣取液D.灌装保存【答案】C考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操作8.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使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A.抗氧化剂B.调味剂C.着色剂D.增稠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抗氧化剂减少食品与氧气的接触,延缓氧化的反应速率,故正确;B、调味剂是为了增加食品的味道,与速率无关,故错误;C、着色剂是为了给食品添加某种颜色,与速率无关,故错误;D、增稠剂是改变物质的浓度,与速率无关。

考点:食品添加剂9.在一定条件下,甲苯可生成二甲苯混合物和苯。

有关物质的沸点、熔点如下:对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苯沸点/℃138 144 139 80熔点/℃13 −25 −47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B.甲苯的沸点高于144 ℃C.用蒸馏的方法可将苯从反应所得产物中首先分离出来D.从二甲苯混合物中,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可将对二甲苯分离出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甲苯变二甲苯是甲苯的苯环上的氢被甲基代替,属于取代反应,故正确;B、甲苯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二甲苯小,故沸点比二甲苯低,故错误;C、苯的沸点与二甲苯的沸点相差较大,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正确;D、因为对二甲苯的熔点较高,冷却后容易形成固体,所以能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分离出来,故正确。

考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有机物的反应类型10.K 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2-(橙色)+H2O 2 CrO42-(黄色)+2H+。

用K2Cr2O7溶液进行下列实验: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B.②中Cr2O72-被C2H5OH还原C.对比②和④可知K2Cr2O7酸性溶液氧化性强D.若向④中加入70%H2SO4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答案】D考点:化学平衡移动11.在两份相同的Ba(OH)2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2SO4、NaHSO4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

2016高考化学(北京卷)试卷解析

2016高考化学(北京卷)试卷解析

②过程 III 从粗产品得到纯产品,所以考查重结晶操作。结合溶解度曲线得到,在浓度大的 NaOH 溶液中 PbO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所以选择 35%的 NaOH 溶液做溶剂。根据条 件可知,粗品中含有炭黑,所以需要进行趁热过滤。则操作为:将 PbO 粗品溶于适量热的 35%的 NaOH 溶液中,形成热饱和溶液,趁热过滤,将滤液冷却至室温,过滤后洗涤沉淀, 干燥后就能得到纯品 PbO。 28. 【答案】 (1)2Ag+(aq)+SO32-(aq)⇌Ag2SO3(s) (2)①取少量洗净的棕黄色沉淀,滴加稀硫酸,沉淀变红,则证明有 Cu+。②a.Ba(OH)2;b. 由白色沉淀可知清夜中有 SO42-,由加入 KI 生成白色沉淀可知有 Cu+,由加淀粉无现象说明 有还原剂 SO32(3)①Al(OH)3;
实验一中的 a、b、c、d 分别为阴极、阳极、阳极、阴极,所以才有了题干中的实验现象, 而且 c 极的 Fe 为活性的阳极,优先失电子,而 d 为阴极,H+得电子,所以 c 极附近显碱性 而变蓝;同理可以分析出实验二中的 m 极为阳极而 n 极为阴极,所以 m 处有 Cu 溶解而不 应该是 Cu 析出,故 D 选项错误。 25. 【答案】
应完全,溶质为 Na2SO4,对应②中 d 点。 c 点两溶液导电能力相同, 但是①中主要溶质为硫酸, 显酸性, ②中溶质为 Na2SO4 与 NaOH, 显碱性,故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相同量的 OH-,故 C 错误。 结合上述解析 a 点溶液几乎为纯水,d 点主要溶质为 Na2SO4,溶液均显中性,故 D 正确。 12.D 【解析】 本题表面上考查电化学的有关知识,但实际在考查实验探究,题目非常新颖,要求学生根据 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非常强。通过实验一、二的现象可以艰难的分析出这是两个“串联 电路的电解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1.(3分)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A.徐光宪建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B.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C.闵恩泽研发重油裂解催化剂D.侯德榜联合制碱法2.(3分)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A.冷水浸泡B.加热煎制C.箅渣取液D.灌装保存A.A B.B C.C D.D3.(3分)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使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A.抗氧化剂B.调味剂C.着色剂D.增稠剂4.(3分)在一定条件下,甲苯可生成二甲苯混合物和苯.有关物质的沸点、熔点如表:1对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苯沸点/℃138********熔点/℃13﹣25﹣47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B.甲苯的沸点高于144℃C.用蒸馏的方法可将苯从反应所得产物中首先分离出来D.从二甲苯混合物中,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可将对二甲苯分离出来5.(3分)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2﹣(橙色)+H2O⇌2CrO42﹣(黄色)+2H+.用K2Cr2O7溶液进行下列实验: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B.②中Cr2O72﹣被C2H5OH还原C.对比②和④可知K2Cr2O7酸性溶液氧化性强D.若向④中加入70%H2SO4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26.(3分)在两份相同的Ba(OH)2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2SO4、NaHSO4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代表滴加H2SO4溶液的变化曲线B.b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Na+、OH﹣C.c点,两溶液中含有相同量的OH﹣D.a、d两点对应的溶液均显中性7.(3分)用石墨电极完成下列电解实验.实验一实验二装置现象a、d处试纸变蓝;b处变红,局部褪色;c处无明显变化两个石墨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n处有气泡产生;…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推测不合理的是()3A.a、d处:2H2O+2e﹣═H2↑+2OH﹣B.b处:2Cl﹣﹣2e﹣═Cl2↑C.c处发生了反应:Fe﹣2e﹣═Fe2+D.根据实验一的原理,实验二中m处能析出铜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58分)8.(17分)功能高分子P的合成路线如下:(1)A的分子式是C7H8,其结构简式是.(2)试剂a是.(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4)E的分子式是C6H10O2.E中含有的官能团:.(5)反应④的反应类型是.(6)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7)已知:2CH3CHO4以乙烯为起始原料,选用必要的无机试剂合成E,写出合成路线(用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用箭头表示转化关系,箭头上注明试剂和反应条件).9.(13分)用零价铁(Fe)去除水体中的硝酸盐(NO3﹣)已成为环境修复研究的热点之一.(1)Fe还原水体中NO3﹣的反应原理如图1所示.①作负极的物质是.②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2)将足量铁粉投入水体中,经24小时测定NO3﹣的去除率和pH,结果如下:初始pH pH=2.5pH=4.5NO3﹣的去除率接近100%<50%24小时pH接近中性接近中性铁的最终物质形态5pH=4.5时,NO3﹣的去除率低.其原因是.(3)实验发现:在初始pH=4.5的水体中投入足量铁粉的同时,补充一定量的Fe2+可以明显提高NO3﹣的去除率.对Fe2+的作用提出两种假设:Ⅰ.Fe2+直接还原NO3﹣;Ⅱ.Fe2+破坏FeO(OH)氧化层.①做对比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可得到的结论是.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Fe2+能与FeO(OH)反应生成Fe3O4.结合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解释加入Fe2+提高NO3﹣去除率的原因:.(4)其他条件与(2)相同,经1小时测定NO3﹣的去除率和pH,结果如表:初始pH pH=2.5pH=4.5 NO3﹣的去除率约10%约3%1小时pH接近中性接近中性与(2)中数据对比,解释(2)中初始pH不同时,NO3﹣去除率和铁的最终物质形态不同的原因:.10.(12分)以废旧铅酸电池中的含铅废料(Pb、PbO、PbO2、PbSO4及炭黑等)和H2SO4为原料,制备高纯PbO,实现铅的再生利用.其工作流程如下:6(1)过程Ⅰ中,在Fe2+催化下,Pb和PbO2反应生成PbSO4的化学方程式是.(2)过程Ⅰ中,Fe2+催化过程可表示为:i:2Fe2++PbO2+4H++SO42﹣═2Fe3++PbSO4+2H2Oii:…①写出ii的离子方程式:.②下列实验方案可证实上述催化过程.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a.向酸化的FeSO4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几乎无色,再加入少量PbO2,溶液变红.b..(3)PbO溶解在NaOH溶液中,存在平衡:PbO(s)+NaOH(aq)⇌NaHPbO2(aq),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①过程Ⅱ的目的是脱硫.滤液1经处理后可在过程Ⅱ中重复使用,其目的是(选填序号).A.减小Pb的损失,提高产品的产率B.重复利用NaOH,提高原料的利用率C.增加Na2SO4浓度,提高脱硫效率②过程Ⅲ的目的是提纯,结合上述溶解度曲线,简述过程Ⅲ的操作:7811.(16分)以Na 2SO 3溶液和不同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作为实验对象,探究盐的性质和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 实验试剂现象滴管试管0.2mol•L ﹣1 Na 2SO 3溶液饱和Ag 2SO 4溶液Ⅰ.产生白色沉淀0.2 mol•L﹣1CuSO 4Ⅱ.溶液变绿,继续滴加产生棕黄色沉淀0.1 mol•L ﹣1Al 2(SO 4)3溶液Ⅲ.开始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产生白色沉淀(1)经检验,现象Ⅰ中的白色沉淀是Ag 2SO 3.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Ⅰ: . (2)经检验,现象Ⅱ的棕黄色沉淀中不含SO 42﹣,含有Cu +、Cu 2+和SO 32﹣. 已知:Cu +Cu +Cu 2+,Cu 2+CuI↓(白色)+I 2.①用稀硫酸证实沉淀中含有Cu +的实验现象是 .②通过下列实验证实,沉淀中含有Cu2+和SO32﹣.a.白色沉淀A是BaSO4,试剂1是.b.证实沉淀中含有Cu2+和SO32﹣的理由是.(3)已知:Al2(SO3)3在水溶液中不存在.经检验,现象Ⅲ的白色沉淀中无SO42﹣,该白色沉淀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还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①推测沉淀中含有亚硫酸根和.②对于沉淀中亚硫酸根的存在形式提出两种假设:i.被Al(OH)3所吸附;ii.存在于铝的碱式盐中.对假设ii设计了对比实验,证实了假设ii成立.a.将对比实验方案补充完整.步骤一:步骤二:(按图形式呈现).b.假设ii成立的实验证据是(4)根据实验,亚硫酸盐的性质有.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与有关.9102016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3分)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A.徐光宪建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B.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C.闵恩泽研发重油裂解催化剂D.侯德榜联合制碱法【分析】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答】解: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史,只要关注时事,平时注意积累,能轻松简答.2.(3分)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11A.冷水浸泡B.加热煎制C.箅渣取液D.灌装保存A.A B.B C.C D.D【分析】过滤用于分离不溶性物质和液体的分离,一般利用固体的颗粒大小将固体和液体分离,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冷水浸泡属于物质的溶解,故A错误;B.加热煎制属于加热,故B错误;C.箅渣取液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属于过滤操作,故C正确;D.灌装是液体转移,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侧重于学生的分析、实验能力的考查,题目密切联系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度不大.3.(3分)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使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A.抗氧化剂B.调味剂C.着色剂D.增稠剂【分析】一般来说,食品中常加入抗氧剂、调味剂、着色剂以及增稠剂等,其中加入抗氧化剂可减缓食品的腐蚀,延长保质期,而调味剂、着色剂以及增稠剂与12食品的色、态、味有关,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抗氧化剂减少食品与氧气的接触,延缓氧化的反应速率,故A 正确;B.调味剂是为了增加食品的味道,与速率无关,故B错误;C.着色剂是为了给食品添加某种颜色,与速率无关,故C错误;D.增稠剂是改变物质的浓度,与速率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食品的添加剂,与化学反应速率相结合综合考查学生的双基以及分析能力,侧重于化学与生活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4.(3分)在一定条件下,甲苯可生成二甲苯混合物和苯.有关物质的沸点、熔点如表:对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苯沸点/℃138********熔点/℃13﹣25﹣47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B.甲苯的沸点高于144℃13C.用蒸馏的方法可将苯从反应所得产物中首先分离出来D.从二甲苯混合物中,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可将对二甲苯分离出来【分析】A、甲苯变成二甲苯是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甲基取代所得,属于取代反应;B、甲苯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二甲苯小,沸点比二甲苯低;C、苯的沸点与二甲苯的沸点相差较大,用蒸馏的方法分离;D、因为对二甲苯的熔点较高,将温度冷却至﹣25℃~13℃,对二甲苯形成固体,从而将对二甲苯分离出来.【解答】解:A、甲苯变成二甲苯是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甲基取代所得,属于取代反应,故A正确;B、甲苯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二甲苯小,故沸点比二甲苯低,故B错误;C、苯的沸点与二甲苯的沸点相差较大,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C正确;D、因为对二甲苯的熔点较高,将温度冷却至﹣25℃~13℃,对二甲苯形成固体,从而将对二甲苯分离出来,故D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涉及到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有机物的反应类型、沸点高低比较,考查学生根据表格的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5.(3分)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2﹣(橙色)+H2O⇌2CrO42﹣(黄色)+2H+.用K2Cr2O7溶液进行下列实验:14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B.②中Cr2O72﹣被C2H5OH还原C.对比②和④可知K2Cr2O7酸性溶液氧化性强D.若向④中加入70%H2SO4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分析】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2﹣(橙色)+H2O⇌2CrO42﹣(黄色)+2H+,加入酸,氢离子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则溶液橙色加深,加入碱,平衡正向移动,溶液变黄,由实验②、④可知Cr2O72﹣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氧化乙醇,而CrO42﹣不能,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在平衡体系中加入酸,平衡逆向移动,重铬酸根离子浓度增大,橙色加深,加入碱,平衡正向移动,溶液变黄,故A正确;B.②中重铬酸钾氧化乙醇,重铬酸钾被还原,故B正确;C.②是酸性条件,④是碱性条件,酸性条件下氧化乙醇,而碱性条件不能,说明酸性条件下氧化性强,故C正确;D.若向④溶液中加入70%的硫酸到过量,溶液为酸性,可以氧化乙醇,溶液变绿色,故D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