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药药性之气味厚薄和刚柔润燥_袁军

合集下载

中药材的药味辨别理解药性与品质

中药材的药味辨别理解药性与品质

中药材的药味辨别理解药性与品质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正确地辨别中药材的药味,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药物的性能和作用,进而提高中药的疗效。

同时,药材的品质对药效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药材的药味辨别,以及如何理解药性和品质。

一、药味辨别1. 鉴别药味的方法药物的药味是通过人的嗅觉和味觉来辨别的。

通常,中药材的药味可以分为五味,即酸、苦、甘、辛和咸。

通过嗅闻、舌尖品味的方式,我们可以准确地辨别出中药的药味。

2. 药味与药性的关系中药材的药味与其药性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药味对应着不同的药性,比如苦味通常具有收敛、降火的作用,而辛味则具有发散、驱散的作用。

因此,通过准确地辨别药味,我们可以预测药物对人体的功效和作用。

二、药性与品质的理解1. 药性的了解药物的药性是指药物对人体的疗效和功效。

中药的药性分为寒、凉、温、热、平五种。

不同的药性对应着不同的疾病和体质,因此,在应用中药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材。

2. 品质的认知中药材的品质直接关系到其药效的好坏。

一般来说,中药材的优点品质包括色泽鲜艳、气味纯正、形态完整等。

此外,还应该注意中药材的保存方式和采集时间,以确保其品质的稳定和优良。

三、辨别中药材药味的实践方法1. 嗅闻法通过嗅闻中药材的气味,可以初步判断其药味,一般来说,苦味的中药材常常有一种辛辣、苦涩的气味,而酸味的中药材则具有一种酸酸的气味。

2. 五味辨别法将一小段中药材放置于舌尖,通过品味其味道,可以判断出其药味。

酸味的中药材会让人感到酸涩,苦味的中药材则会有一种苦痛的感觉。

3. 辨认药物疏水性将中药材放入一杯水中观察其表现,若药材快速下沉,则说明其具有较强的疏水性;若药材漂浮于水面,则说明其疏水性较弱。

四、理解药性与品质对临床应用的意义1. 合理的药材选择通过准确地理解药性,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中药材进行治疗。

合理的药材选择可以增加药物的疗效,提高治疗的效果。

浅论中药药性之气味厚薄和刚柔润燥

浅论中药药性之气味厚薄和刚柔润燥

古代药 书 中经 常 可见 到 中药 气 味分 厚 薄 , 以气 所 味厚 薄也 为 中药 药 性 内容 之 一 。 白《 内经 》 药 性 分 创
者 为强 , 薄者 为 弱 , 因此 , 自然 界 药 物之 中 , 味 分 阴 气 阳 , 阳再 分厚 薄 , 阴 阴阳 之 中寓有 阴 阳 , 其 中细微 的 而
作用 。而这对 于结石 在 输尿 管 内停 留较 久 , 尿 管 输 黏膜水 肿 的患者 特别有 利 。 此外 , 芍药 加甘草 ” “ 药对 和延 胡 索 可有 效地 缓解 和控制 肾绞痛 ; 白茅根 、 蓟 除利 尿 作用 外 , 结 石合 小 对 并 血尿具 有非常好 的治疗 效 果 ; 黄芪 等 补 虚药 物 对 于 年 老体虚 , 者长期 服用 排 石 汤 的患 者具 有 非 常好 的 或
界 阴 阳对 药 物 是 有 影 响 , 物 多 为 草 木 虫 兽 金 石 之 类 , 药
气味厚 薄其实 质 是 由气 味 理论 所 派生 , 古 代 医 是 家 试图从微 观来探 索气 味药性 , 分别 以“ ” “ 概 厚 与 薄” 念, 对气味 特征予 以补充 阐述 , 将厚 薄作 为衡量气 味强 弱 的标 志 , 一步表 示气 味 之 间存 在 着强 弱 偏 盛 的特 进

22 ・ 36
光明中医 21 0 0年 l 2月 第 2 5卷 第 1 2期
C GMC J M Dee e 0 0 Vo 2 . 2 c mb r2 1 . l 5 1
化 瘀 消 积 药 使 用 非 常 广 泛 ,0 的 三 金 排 石 汤 采 9%
化瘀 消积 药 为 主 。在 金 钱 草 、 金 沙 、 内金 的基 础 海 鸡 上 , 合石 韦 、 联 滑石 、 车前 子 ( 车前 草 ) 牛 膝构 成 了排 、

说说中药的“气”和“味”

说说中药的“气”和“味”

62博 览养生集萃2018.09说说中药的“气”和“味”刘绍义有人看到这个题目会有疑问,中药的气味有什么好说的,什么东西没有气味?这你就有所不知,中药的气味与其他物质的气味有所不同,其他物质的气味就是一种味道,而中药上所说的“气”是指药的“性”,就是中药的寒、热、湿、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人们通常又把它们说成“四气”。

而“味”,就是中药的甘、苦、酸、辛、咸“五味”,不同的味又有不同的作用。

先说“气”。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中药的寒、热、温、凉四气,并不是指药物本身的温度,它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反应。

一般地说,能够治疗热性疾病的药物,就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治疗寒性疾病的药物,就属于热性或温性。

中医的治疗方法就是用药物的偏性,治疗人体(病)的偏性。

其实,寒、凉或者温、热只是程度的不同,没有什么明显的分界线,寒性较轻的就是凉,热性较缓的就是温。

寒凉属阴,温热属阳,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介于温凉之间、偏性并不明显的药物,大家称之为“平”。

这样,中药的四气有时又叫五气,即寒、热、温、凉、平五种药性。

但人们习惯上还是称作“四气”。

因为如果照此细细分类,还有微寒、微温、大热、大寒……等等,那样就把中药的“四气”人为地搞乱了,不但不利于区分,更不好应用。

需要指出的是寒、温、热、凉,往往只能改变病性,对具体症状,不见得有什么效果。

例如,白虎汤曾经对脑炎和高热起过很好的效果,于是有人就误认为其中的主药石膏是退烧清热药。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石膏并没有这些作用。

下面再说说中药的“五味”——甘、苦、酸、辛、咸。

所谓的甘,就是甜味,它入脾胃。

如人参、大枣、天冬能补,用于虚症;甘草、饴糖可缓解拘急疼痛等。

还有甘草、蜂蜜与诸药调和,能调和药性,使之不争;姜枣配伍,能调和营卫等。

苦,入心。

如黄连能清热,大黄能泻下,厚朴黄连一起能燥湿等。

酸入肝,能收敛止涩。

如五味子能止汗,五倍子能止泻,乌梅能生津止渴等。

辛,就是辣,入肺。

如生姜、麻黄能发汗,木香能理气等。

中药药性学说

中药药性学说

一、中药的性能1.含义:中药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就是药性理论。

2.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3.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机制:(1)药物针对病情而各具有的独特性能,称为药物的偏性。

(2)中药的作用:治疗作用,不良反应。

(3)中药性状:指药物形状、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中药性能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二、四气1.含义:又称四性,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品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

2.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板兰根,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

3.所示效用: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1)寒凉性所示效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有伤阳助寒之害。

(2)温热性: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有伤阴助火之害。

4.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根据病证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治亡阳欲脱,选大热附子,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

(3)寒热错杂,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三、五味1.含义: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概括,又是部份药物的真实的滋味。

2.确定依据: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

(1)确定的主要依据:今之药味的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2)与所治疾病的关系:功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多咸味。

3.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等证。

中药润燥药性理论概述

中药润燥药性理论概述

中药润燥药性理论概述中药润燥药性理论概述药性的润燥性能,是对药物祛除燥邪或湿邪,以及治疗燥证或湿证的作用性质的概括,并用以反映药物对人体阴液变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医药家在论述药物时,不仅强调其寒热、升降、补泻、有毒无毒之性及主治范围,亦常强调其性润性燥。

如果忽略了药物的润燥之性,如同不分其寒热一样,也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因此,这一理论,亦是中药性能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药性润燥的历史源流既然药物的性润性燥,是相对燥邪、湿邪,或燥证、湿证而言的。

所以,该性能的产生,是与中医有关病因病理及辨证理论联系在一起的。

湿与燥,分别为六淫之一,其与风、寒、暑、火四者,在正常情况下台称“六气”,是自然界六类不同的气候特点。

其异常的改变,或人体对气候的适应力低下,则成为致病之因。

对此,《黄帝内经素问》论述颇多。

如《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毛窍,在脏为肺。

”;“燥胜则干……湿胜则漏泻”。

指出了湿邪与燥邪致病的基本特点。

又如《至真要大论》说:“湿淫于内……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燥则漏之”。

《六元正纪大论》说:“土郁夺之”,“水郁折之”等。

进而指出了针对此二邪的治疗原则。

这些有关论述,为药物润燥性能的总结,提供了理论依据,又提出了应用的需要。

换言之,由燥邪引起的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枯燥或较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于结,燥咳痰粘等燥证,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枯燥或较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于结,燥咳痰粘等燥证,须用语润性质的药物或“润燥”法去治疗;而由湿邪引起的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沉及泄泻、水肿、带下、湿痹、湿疹等病证,须用性燥除湿的药物或“燥湿”法去治疗。

尽管这种思想一直指导着临床用药,但自《神农本草经》至唐代以前的本草,却只有某药主“燥渴”,某药主“湿痹”,某药“润泽人面”等涉及药性润燥特点的功用记载,而作为一种性能理论的概括,一直缺如。

中药的五味名词解释

中药的五味名词解释

中药的五味名词解释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五味是中药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药的药性和疗效与其所具有的五味密不可分。

在中药学中,五味被分为了苦、辛、甘、酸和咸。

本文将对这五种味道进行逐一解释。

一、苦味苦味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种味道,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质感和特征。

苦味与心、小肠等脏腑关联密切。

苦味的中药往往有止泻、清热、燥湿、透疹和退黄等作用。

例如黄连,它的苦味能够治疗中暑、湿疹和腹泻等症状。

苦味中药可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刺激胃肠蠕动,增强胃口,具有调理肠胃的作用。

二、辛味辛味是中药中常见且特殊的味道,给人一种轻微的刺激感。

辛味与肺、大肠等脏腑密切相关。

辛味的中药通常具有散寒、发汗、祛风、疏散等功效。

如荆芥,它的辛味能够治疗感冒、头痛和风寒感冒等症状。

辛味中药能够温暖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抵抗力,具有驱寒祛湿,祛风解表的作用。

三、甘味甘味是中药中温和而愉悦的味道,给人一种甜美的感觉。

甘味与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

甘味的中药往往具有补益、滋润、化痰、养阴等功效。

比如人参,它的甘味能够补气养血,强健脾胃,提高免疫力。

甘味中药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调理人的体内环境,提高身体的机能。

四、酸味酸味是中药中独特的一种味道,给人一种微酸的口感。

酸味与肝、脾等脏腑关联密切。

酸味的中药通常具有收敛、固涩、生津等功效。

举例来说,五味子的酸味有助于收敛肺气和止咳化痰。

酸味中药可以增进食欲,促进消化,调整体脂肪代谢,具有增加食欲和改善消化不良的作用。

五、咸味咸味是中药中较为少见的一种味道,给人一种咸辣而微苦的感受。

咸味与肾、脾等脏腑关联密切。

咸味的中药通常具有软坚、泄痹、利水、通便等功效。

比如藿香,它的咸味能够消除湿热,促进水液代谢,通便利尿。

咸味中药可以润燥解毒,软坚通便,具有驱寒、泄热、利尿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药的五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中药治疗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苦、辛、甘、酸和咸不仅仅是中药的味道,更是中药所具有的药性和疗效的表现。

如何判别中药的药性

如何判别中药的药性

如何判别中药的药性如何判别中药的药性大千老师中药的形态与味道(一)药轻则气轻,药沉则气沉,药紧则气紧,药疏则气疏,这是一个前提,这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特点。

我们学气学中医,药拿来首先你要看,比如升麻很疏散的样子,你就知道它有疏散之性,很轻,轻清上浮之性。

川芎很硬有些沉,凡是质量坚硬的都有破坚的作用,气硬则能破坚,像锤子一样,如果质量柔软则气柔软,不会破坚。

如果是枝的话能通达四肢经脉、走经,把人比作一个植株,枝条通肢体,像桑枝一样。

如果是叶,有表散的作用,叶者散也。

如果是根,有收藏和破的作用,收藏的作用往下走入里,比如根主藏,但黄连下肚它不能藏啊,还要体会它里面的味道,味道占九成。

形态作一个参考,关键是它的味道。

根茎叶只是大方向、指引,大家不要搞绝对,所以说药的好坏都骗不过你尝药的味道,这是最重要的。

通过尝味道闻气味都可以把握它的药性,再结合它的形态和部位就能更好地体会。

关于以皮达皮,皮主收,在这地方你一定要看它里面的气,如五皮散就太机械了。

看看唐宋之前的方子就知道了,药物整个的气机是循环运动的,不是皮吃了直接走皮,到皮上不动,整个是一个大气循环,在整个身体里不断运动。

关键是看它的五味,辛则往外开,苦则破,酸则收,甘则缓,咸则凝涩,这个是最重要的。

开药要注意调大的气机,调小的气机没用,不要割裂来看,皮上有问题治皮,脚上有问题治脚,腿上有问题用怀牛膝去引,声膈有病用桔梗,载诸药上浮,皮上有问题用蝉蜕、浮萍往外发,这个太机械了。

中药的形态与味道(二)白芷的散劲是靠气味推动,升麻的散劲通过形体推动,药气的特点可以通过形体来推也可以通过味道来推,但形体味道来推作用是不一样的。

第一:尝补气药补血药,从滋味的浓淡来考虑,淡的补阳化气,浓的补阴滋血。

第二:从味道上体会,基本补益药都是甜药,少有苦药辣药咸药或怪味药,如果不是甘品,它补益就会有一定的问题。

第三:从生活习性和形状上体会,通过百度搜索都很全,比如石斛、黄精、黄芪、党参、人参、当归、熟地、阿胶、百合、玉竹的形状特点,补阴药都是由阴柔之气化生。

利用中药的气味色性质性情实地等来推测中药的药性

利用中药的气味色性质性情实地等来推测中药的药性

利用中药的气味色性质性情实地等来推测中药的药性现行的主流中药理论是以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或在其后附以现代药理分析为框架而构建的,此框架虽相对明晰、易于类别,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为什么同样性味归经的药物却具有不同的功用,甚至相差很大;功能类似的中药,其性味归经相差却很大。

徐灵胎曾感言:“药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如性热能治寒,性燥能治湿,芳香则通气,滋润则生津,此可解者也。

同一发散也,桂枝则散太阳之邪,柴胡则散少阳之邪。

同一滋阴也,麦冬则滋肺之阴,生地则滋肾之阴。

”“同一热药,而附子之热与干姜之热迥乎不同。

同一寒药,而石膏与黄连之寒迥乎不同。

”其他医家亦多有感慨,在此不一一引述,可见在目前的中药理论中,性味归经与中药功用不具有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一种中药理论难以解释全部。

《医学源流论》中曾讲:“盖古人用药之法,并不专取其寒热、温凉、补泻之性也。

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所生之方,或取嗜好之偏。

”可见,古人亦曾认识到单纯的中药性味理论在阐释中药功用及其应用规律时的局限性,亦曾想通过借助分析药物的天然气味、形态、颜色、生长等自然物象来补充说明主流的中药性味理论,这也就是我们大家现在常说的中药药象理论。

中药药象学的思维方法与取象比类相似,是一种朴素原始的类比法,是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表现于外的特征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

中药药象学的实质无非两端,一是把药物表现于外的“象”通过阴阳五行等思维模式工具进行比类,从而判定其可能具有某种功用,如花生外衣色赤,依五行归心,从而具有补血宁心之用。

二是不通过阴阳五行等思维模式逻辑加工,单在天人相应观念指导下,依自然界之理而判定某种药物可能具有某种功用,把“象”即药物的外部特征作为药物具有某种功用的依据或原理,某种药物与人体某一部分形状、颜色相同,部位、功能相似,便具有某种功用,如牛膝其节如膝故能治膝胫之疾、续断多筋而续绝伤、杜仲多筋坚韧能坚筋骨、伸筋草似筋而能舒筋通络、穿山甲具有通络之效,还有我们老百姓常说的“吃哪补哪”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瘀消积药使用非常广泛,90%的三金排石汤采用了化瘀消积类药物,特别是牛膝的使用率达到72.23%以上,提示三金排石汤同时还具有抗炎消肿的作用[3]。

而这对于结石在输尿管内停留较久,输尿管黏膜水肿的患者特别有利。

此外,“芍药加甘草”药对和延胡索可有效地缓解和控制肾绞痛;白茅根、小蓟除利尿作用外,对结石合并血尿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黄芪等补虚药物对于年老体虚,或者长期服用排石汤的患者具有非常好的辅助作用。

可见,目前三金排石汤是治疗尿石症使用最广泛的有效复方,所辅助使用的药物以利水通淋和化瘀消积药为主。

在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的基础上,联合石韦、滑石、车前子(车前草)、牛膝构成了排石汤的核心部分。

参考文献
[1]王明江,王新均.三金排石汤对狗输尿管动作电位和尿流量的影响[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1,20(6):401-403.
[2]张彤,柳淑玉.车前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67.
[3]赵兴梅,徐光忠.川牛膝和怀牛膝的现代药理研究概况[J].华西药学杂志,2004,19(3):205-207.
(本文校对:庞春渝收稿日期:2010-05-11)
浅论中药药性之气味厚薄和刚柔润燥
袁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呼和浩特010020)
王海颖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0)
关键词:药性;气味;厚薄;中药学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12.119文章编号:1003-8914(2010)-12-2326-02
古代药书中经常可见到中药气味分厚薄,所以气味厚薄也为中药药性内容之一。

自《内经》创药性分厚薄,世代医家展开论述,然而理论始终未成体系,某些论述深奥难解,因此近代药著以及教学用书均未系统收载,但厚薄理论对进一步阐述四气五味的特性有一定意义。

气味厚薄其实质是由气味理论所派生,是古代医家试图从微观来探索气味药性,分别以“厚”与“薄”概念,对气味特征予以补充阐述,将厚薄作为衡量气味强弱的标志,进一步表示气味之间存在着强弱偏盛的特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李时珍也注重气味厚薄的论述,在《纲目》的“气味”及“发明”项下,收载了前人有关气味厚薄的阐述,如:“黄芪,气薄味厚,阴中阳也;连翘,性凉味苦,气味俱薄轻清而浮”。

《本草品汇精要》:“吴茱萸,气味俱厚,阳中之阴;山豆根,气薄味厚,阴中之阳;胡芦巴,气厚于味,阳中之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医学启源》:“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这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

可见厚薄是表示气或味中存在着强弱的偏性,厚者为强,薄者为弱,因此,自然界药物之中,气味分阴阳,阴阳再分厚薄,阴阳之中寓有阴阳,而其中细微的变化掺杂无穷。

刚柔药性主要表示药物的体质。

刚柔理论起源《易经·说卦》:“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

”以刚柔之说阐发道理,首见于《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呼?”以刚柔来表示药性,因为自然界阴阳对药物是有影响,药物多为草木虫兽金石之类,都受之于天地阴阳自然之气,由于每药所受之气的不同,这就影响到药物形成不同的体质,这种体质上的差异,古代医家就用“刚”与“柔”来表示。

《医源·用药大论》:“草木虽微,其气味有阴阳之分,体质有刚柔之别……盖以地之刚柔,即天之阴阳所化,言阴阳而刚柔即在其中”,以上是清代医家对药物刚柔的说法,并指出“刚者燥,柔者润”。

对某些药物刚柔属性表示如下:
体质柔软,有汁有油的药物—润药—属柔—得春秋冬之气者多———得地气者多↓治燥证;
体质干脆,无汁无油的药物—燥药—属刚—得夏秋冬之气者多,得春气者少—得天气者多↓治湿证;
中药根据润燥强度的不同又分微润、甚润、微燥、甚燥。

柔药结合药物的四气五味性能又有以下分类:
(1)辛润:如当归、细辛、杏仁、桃仁、薤白,辛味行
·
6232
·光明中医2010年12月第25卷第12期CJGMCM December2010.Vol25.12
散,散中得润,可缓其性,行气行血不过急。

(2)温润:如黄芪、肉苁蓉、鹿茸、紫河车,性温得天气多,质润,得地气亦多,此类药物受气较全,味多为甘味,治气阳两虚为用。

(3)平润:如芍药、何首乌、黄精、沙苑子,受天气平和之气,功能润养,伍补阳则补阳,伍补阴药则补阴。

(4)凉润:如干地黄,玄参,天、麦冬,西洋参,得天气少,得地气多,润养阴分。

(5)寒润:如鲜地黄、犀角、羚羊角,得天气最少,性寒清热、润而养阴,治热盛伤阴之证。

刚药结合药物的四气五味性能又有以下分类:
(1)辛燥:如羌活、独活、荆芥、藿香、香附,辛散而燥,得天气者较多,功能发散,祛风化湿。

(2)温燥:如苍术、厚朴、半夏、天南星,性温燥,得天气者多,燥性强,能治湿证。

(3)热燥: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椒目,刚燥性热,药性峻急,挽救危急重证。

(4)平燥:如茯苓、薏苡仁、通草,性平,通利,功能利水治湿。

(5)凉燥:如连翘、栀子、桑叶、柴胡,性凉能清,功能清热解毒燥湿。

(6)寒燥:如黄连、黄芩、黄柏、大黄、龙胆草,大苦大寒,苦泻于下,攻邪清热解毒燥湿。

《景岳全书》:“气味有阴阳,阴者降,阳者升,阴者静,阳者动,阴者柔,阳者刚……气味之刚柔,柔者纯而缓,刚者燥而急,纯者可和,燥者可劫”。

辨识药性的刚柔,在临床须灵活应用,病证可辨燥湿,治燥之证须选用柔药,治湿之证须选用刚药,人体脏腑也有其生理特征,选药时也须考虑。

如:《临证指南医案》:“凡脾肾为柔脏,可受刚药,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肝为刚脏,胃属阳土,始议柔缓之法……脾为柔脏,惟刚药可以宣阳驱浊”。

刚柔药性不同的药物配合应用,实为临床上最多应用,取效最好,如《本草正》曰:“附子性悍,独任为难,必得大甘之品人参、熟地黄、炙甘草之类,足以制其刚,而济其勇”。

在炮制药物时也须注意刚柔的药性,刚燥药在加工炮制时常取特殊的方法,如加工附子要先煎1 2小时。

《景岳全书·本草正》:“夫天下制毒者,无妙于火,火之所以能制毒者,以能革物之性,故以气而遇火,则失其气,味而遇火则失其味,刚者革其刚,柔者失其柔,故制附子之法,但用白水煮之极熟,则亦全失辣味,并其热性俱失,形如萝卜,可食矣,尚何毒之足虑哉?今制之必用甘草者,盖欲存留其性,而柔和其刚耳”。

以上论述仅为笔者工作之余对于中药药性的一点粗浅认识,不足之处,请大家海涵。

(本文校对:庞春渝收稿日期:2010-05-27)
姜、枣、料姜石的医疗保健作用
左玉鹏李志春河南省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灵宝472500)
关键词:生姜;大枣;料姜石;医疗保健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12.120文章编号:1003-8914(2010)-12-2327-03
通过对生姜、大枣、料姜石的医疗保健基础的分析,认为三者相伍具有补气养血、健脾胃、散痰结、和营卫的作用,尤其是在消化系统疾病如肝脏疾病、消化系溃疡,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肿瘤疾病的康复中起重要作用。

大枣和生姜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和调味品,其医疗保健作用远远超出它们的食用价值,若能合理使用,将在医疗保健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料姜石是土壤中的一种天然产物,随处可见,为农作物的大害。

然而,料姜石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医疗保健作用将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将其医疗保健作用叙之如下。

1生姜、大枣、料姜石的医疗保健基础
1.1生姜始载于《名医别录》,具有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姜能调节胃酸、胃液的分泌,抑制末梢性催吐药硫酸铜所致的呕吐,减轻妊娠呕吐症状,保护胃黏膜,并有保肝、利胆、抗菌消炎作用,尤其是其强大的抗氧化作用[1,2]及其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医疗保健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德国、日本的学者和专家研究证实,生姜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抗癌药物,并认为鲜姜中的多元酸人参萜三醇可以抑制癌细胞转移。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亦是高危因素,同时与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疾病关系
·
7232
·
光明中医2010年12月第25卷第12期CJGMCM December2010.Vol25.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