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提纲3】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基础知识归纳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主要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
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中国相对应的时期是南北朝到明朝。
一、中古时期西欧文明的特征及历史影响1.中古时期西欧文明的特征:(1)多元的社会结构,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共处。
(2)政治体制:封君封臣制①背景:自然经济和社会动荡的产物(性质);8世纪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②权利与义务:封君:授予土地者,当封臣受到攻击时,封君必须保护。
封臣:领取土地者。
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③影响:国王或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造成王权衰落。
【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3)经济形态:庄园与农奴制度:①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自给自足;②在政治: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庄园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
(4)封建王权逐渐形成:①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王权,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②英法百年战争,法兰西民族意识增强。
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
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③15世纪末,在抗击阿拉伯人的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王权加强,完成统一。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
拥有共同的认同感(历史、文化、语言、习俗、艺术、宗教或新体制等)。
(4)中古西欧城市兴起(10-11世纪):城市的“自治”和市民的“自由”成为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虽然城市自治政府并不能完全排斥领主的权力,但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拜占庭文明的特点: 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公元395年
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阿拉伯人占领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11世纪时仅剩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
13世纪初
西欧封建主组建十字军东征,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卡诺莎之辱
1529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以教皇不同意他与王后离婚为由开始与罗马教廷走向决裂。1533年,亨利八世宣布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至尊法案》
提供稳定环境
工商业复兴
耕地面积增加
动力技术进步
人口增长
(二)经济:城市兴起与自治1.兴起原因2.兴起时间:10-11世纪3.自治原因:
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造成影响。
材料4: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世界上古史》
天主教会是中世纪西欧庞大的经济实体,它拥有大量地产,向广大农民征收高额封建地租,甚至收苛捐,如赦罪费、法庭诉讼费,出卖赎罪券。 ——《世界文化简史》
【思想】基督教统治1.地位: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表现①政治:形成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教权高于王权③思想: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人性的发展。
城市自治:由被封建主控制到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二)经济:城市兴起与自治1.兴起原因2.兴起时间3.自治原因:4.自治方式:①与封建主谈判;②以金钱赎买;③武装暴动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中
古
2、中世纪后期(11世纪——15世纪)
时
(1)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
期 的
(2)生产力提高、城市兴起(自治)
欧
(3)基督教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洲
拜占庭(罗马法)
中古东欧
俄罗斯(帝国扩张)
中古 欧洲 具有 政治 经济 文化 的多 元特 征
C.反抗蒙古的统治
D.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随堂检测
1.下图是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成果。其反映的是西欧
A.封建领主权力变化过程 C.王权演变历程
B.奴隶主权力变化过程 D.城市自治权变化过程
课堂小结
1、中世纪前期(5世纪——11世纪)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核心)
中古西欧
(2)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制(经济社会基础)
2.庄园
(经济基础)
3.农奴制度
(阶级关系)
1.封君封臣制度 (1)背景:社会动荡;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2)内容: ① 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 ② 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③ 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3)特点 以土地为纽带 等级森严 具有契约意识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程标准】 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 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 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一、西欧的封建社会 (一)建立
盎格鲁-撒克逊 诸王国
日耳曼部落
பைடு நூலகம்西哥特王国
法兰克王国
斯拉夫部落
(二)基本特征
1.封君封臣制度 (政治表现)
社会性质 维持形式 统治关系
封建社会 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维系 封臣只对直接封君负责
2024秋季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2024秋季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时空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中古时期欧洲(约5世纪至15世纪)的主要历史阶段和地理特征。
1.2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图片资料,学生能够辨别并解释中古欧洲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经济模式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原因。
1.3 历史解释: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古欧洲封建制度、基督教影响、城市兴起等现象的历史意义。
1.4 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世界历史多样性的认识,理解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培养全球视野和开放包容的心态。
二、导入教师行为:•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中古欧洲城堡与教堂并存的风景画,配以悠扬的古典音乐,营造历史氛围。
•提问:“这幅画让我们联想到哪个时期?你认为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的特点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聆听音乐,思考并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初步印象和想法。
过程点评:•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学生的回答反映了他们对中世纪欧洲的初步认知,为课堂讨论提供了起点。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封建制度:讲解封建制度的形成、特点及对欧洲社会的影响,展示封建领主与农奴关系的示意图。
•基督教影响:分析基督教在中古欧洲的传播、教义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教会权力与世俗权力的关系,播放一段关于中世纪教堂生活的短片。
•城市兴起:探讨城市复兴的背景、原因及意义,通过地图展示城市分布,讨论城市对封建制度的冲击。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中世纪欧洲哪些发明或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每组选派代表分享。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点,参与讨论,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
•在分组讨论中,学生查阅资料,相互交流观点,形成小组意见。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清晰的讲解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中古欧洲的历史脉络。
分组讨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表达能力。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庄园
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农民份地: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
(中古西欧基本 地,自耕自收
的农业经济组织)
向领
主缴
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 的劳役
纳租 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
税 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
孕育统一的力量。
的分裂割据局面。
等级森严,依次主臣关系; 契约(相互尽义务),控制力有限。
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中古西欧谚语
知识拓展:封君封臣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封建国家制度的基石,它由两个要素构成:封君
封臣关系和封土制。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 封君封臣关系的结成有一套仪式,如臣服礼、宣誓礼、亲吻礼等。臣
结合以上材料及教材相关内容,分析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的地位及表现。
地位:举足轻重
表现: (1)经济上: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可征收什一税 (2)政治上: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等级制度;
(教权高于王权,教阶制度) (3)思想上:控制教徒的精神生活,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
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
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欧洲)的多元面貌。
1 西欧封建庄园
Contents
录
2 中古西欧的教会、王权与城市
3 拜占庭与俄罗斯
历史概念 中古时期:世界历史上的5--15世纪一般称为“中古时期”。 :分西欧和东欧。
1077年,在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门外,亨利四世与家人身着苦修士的简陋服装, 身披毡毯,在隆冬时节赤足露顶,跪在门口痛哭流涕以求宽恕。三天三夜后教皇才接见 了他。亨利匍匐在教皇面前,展开双臂,使全身呈十字形,向教皇泪流满面地忏悔自己 的罪过。最终教皇才同意恢复他的教籍和帝位,但仍然剥夺了他的权力。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知识清单--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3)中古时期的欧洲【基础知识】知识点一西欧封建社会1.政治特征——封君封臣制:概况(1)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
授予土地者为,领取土地者为。
(2)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影响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局面2.经济特征——庄园与农奴制度:(1)地位: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2)概况:①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②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自耕自收。
③庄园中的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3.庄园秩序的维护: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知识点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中古西欧的王权:(1)封建制初期:,王权软弱。
但是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中古中后期——王权加强。
①原因:社会环境稳定,。
②西欧主要王权国家。
a.英国:到15世纪晚期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b.法国:法兰西国王击败各地,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c.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在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2.中古西欧的城市:(1)城市的兴起。
①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获得一定发展。
②逐渐复兴和繁荣。
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2)城市争取自治权。
①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
②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3.中古西欧的教会:(1)教会的经济特权: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
(2)教会的等级制度。
①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
②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知识点三拜占庭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的兴衰:(1)扩张。
①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逐渐演变为。
②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中古时期的欧洲》知识提纲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西欧封建社会1.产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
2.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3.封君封臣制度(1)背景: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2)内容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由于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3)影响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提示: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封建主和附庸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双向权利和义务;层级间相对独立;契约意识;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易导致分裂割据。
4.庄园庄园特点:经济上,相对封闭,自给自足。
政治上,以领主为中心,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
(1)地位: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2)特点①耕地构成: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②经营方式: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则自耕自收。
③劳动者: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④剥削方式:劳役地租为主,收取租税。
⑤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提示:中世纪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封建杜会的农民有哪些异同?(1)相同点:①都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
②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③都受到封建主的剥削。
(2)不同点:①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主要以劳役的方式受领主剥削;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主要以实物地租的形式向地主交租。
②西欧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庄园法庭的保护,佃户可以利用庄园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领主与佃户之间存在契约关系;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几乎没有土地,对地主的依附性极强。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复习提纲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称为“中古时期”。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封建社会。
一西欧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1、封君封臣制:内容: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为其服兵役。
各级封建主都是事实上的土地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权力。
同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特点:以封土为基础,契约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依次主臣关系,控制力有限。
2、庄园①性质: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②特点:自给自足※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义务:农奴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自由农需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两者都需要向领主缴纳租税。
※庄园法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王权的加强英格兰、法兰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大约15世纪后期形成国家统一或王权加强。
2城市:兴起时间:10-11世纪原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农业得到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城市自治途径: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城市兴起的影响: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打破了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商品货币关系渗透到农村,推动了庄园的瓦解。
阶级:城市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支持王权强化和国家统一思想文化: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新的市民文化逐渐形成,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2.教会政治上:教权高于王权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思想上:控制精神生活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法典》;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俄罗斯,9世纪发端,13世纪被蒙古征服,伊凡四世统治,17世纪末,疆域地跨欧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2.封君封臣制度的基本特征是:⑴封君与封臣结成主从关系;⑵层层分封,建立起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
3.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早期的典型政治风貌。
它一方面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另一方面,使西欧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4.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对农民和农奴份地,封建领主主要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
领主或其管家还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5.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
在经济上,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在政治上,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并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在思想上,它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
1.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1485年)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国王则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2.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3.西欧城市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和剑桥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
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
(一)拜占庭
1.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帝国东部逐渐演变为拜占庭帝国。
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2.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二)俄罗斯
1.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2.1547年,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俄罗斯国家由此诞生)。
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为俄罗斯继续扩张奠定基础。
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