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仪器测试收费标准试行

测试项目
分析要求
价格
仪器设备
附注
微观结构的观察与测量
固体表面微观结构观察与测量
80元/个
超景深三维显微视频系统
化学元素组成定性、定量分析
微区分析
200元/个
XRF
样品加工费:50元/个
线扫描与面扫描
180元/小时
物相分析
粉末
120元/个
XRD
数据分析费:100元/个
3.为鼓励学生参与实验仪器使用和培训,根据学生为实验室所做贡献的大小,补贴一定的机时免费使用(1个机时/半天)。
4.设立仪器第一责任人的实验室值班制度,并给与其一定的机时用于调试和维护仪器(2个机时/半天)。
300元/小时
物质结构分析
粉末
100元/个
红外光谱分析仪
备注:1.校外全价;2.本校内半价。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仪器测试院内收费标准(试行)
测试项目
分析要求
价格
仪器设备
附注
微观结构的观察与测量
固体表面微观结构观察与测量
30元/小时
超景深三维显微视频系统
化学元素组成定性、定量分析
微区分析
40元/小时
XRF
样品加工费:20元/个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50元/小时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80元/小时
物质结构分析
粉末
30元/小时
红外光谱分析仪
备注:1.用于教学免费(包括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必须是在学期开课表中安排的时间内使用仪器进行教学)。
2.以实验室仪器测试结果在重要期刊以上发表的成果(第一作者单位为西北大学),本科生或指导教师奖10小时/篇,研究生或指导教60元/小时
潮湿环境土遗址的病害及保护对策简述

第44卷第3期山西建筑• 252 • 2 0 1 8 年 1 月SHANXI ARCHITECTURE Vol. 44 No. 3 Jan. 2018文章编号:1009-6825 (2018) 03-0252-02潮湿环境土遗址的病害及保护对策简述崔梦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069)摘要:介绍了潮湿土遗址的定义,对潮湿环境土遗址的病害进行了归纳,简述了国内现有的保护措施,有利于针对潮湿地区进行 土遗址病害的分析和保护规划。
关键词:潮湿环境土遗址,病害,保护对策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1概述我国的潮湿环境土遗址数量多,分布广,对其保护任务重,需 求大。
在有关土遗址的保护研究中,干燥环境土遗址的保护研究 相对潮湿环境的研究比较成熟,关于潮湿土遗址的保护研究较 弱,需要进行更多相关研究。
2潮湿土遗址的定义关于潮湿土遗址的定义,目前有学者认为应从土遗址自身含 水状态、土遗址所处微环境相对湿度、土遗址所处区域气候条件 三方面分情况考虑,张虎元等[2]认为当土遗址周围年均相对湿度 大于75%时为潮湿环境,潮湿系数大于1.50为土遗址的潮湿环 境,含水量大于15%的土为潮湿状态土遗址。
周环[3]认为当以上 三项都不符合时,基本上可以认定该土遗址不是处于潮湿环境。
可以看出,潮湿土遗址的界定主要和土遗址本身及其大、小环境 中的含水量多少来综合分析,相对于之前的单方面考虑,更适用 于土遗址的复杂情况,具有更高的科学性。
SO-S 9-O-S 9-O-S SO-S 9-O-S SO-S 9-O-S 9-O-S SO-S 9-O-S 9-O-S SO-S 9-O-S SO-S 9-O-S 9-O-S合国家要求和标准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测试。
这个实验室方法应 该是一整套的成体系的方法,应该要包括煤炭样本的采集方法和 制备方法、实验中试验设备和仪器的选取方法、实验过程中的各 项具体操作方法、实验完成后的样品残渣的处理方法、仪器设备 的整理方法、测量结果准确与否的测定方法、试验数据的分析整 理方法等等。
西北史前考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史前考古》一、课程名称:《西北史前考古》二、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考古专业本科生四、计划学时:36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七、课程简介:“西部考古之一——西北史前考古”,地域包括今之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全部及陕西、内蒙古两省区之一部,时间为被中原文化直接统治之前,内容为西北地区史前环境下的文化(在时间、空间、内涵方面)关系的演化。
本课不是资料堆砌,而着重于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让学生清楚西北史前考古的研究现状,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培养。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共有四讲。
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主要目的是厘清西北、史前两个空间、时间上的概念,并介绍这一地区史前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历史。
第二讲甘青地区史前文化,通过期中作业的形式,促使学生自学掌握此部分内容。
第三讲围绕二次扰乱葬、火葬、尸骨摆放姿势、男女合葬墓、特殊随葬品等西北地区史前时期的特殊埋葬习俗展开深入讨论,目的是从葬俗窥见史前人群交往、流变的信息。
第四讲新疆史前考古,在使学生掌握新疆史前主要考古学文化的基础上,对岩画、青铜器、游牧经济、人种组成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展开深入讨论。
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第一节西北地区空间概念1.西北地区的地理范围:甘、青、新、宁,陕西西部、内蒙中西部。
2.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单元:黄土分布区:陇山、六盘山为界分作东西两部分,乌鞘岭西界。
青藏高原区:东部河谷地带、西部高原草地、高山蒙新荒漠区:冲、洪积平原、戈壁荒漠、沙漠地带、绿洲、草原。
3.西北地区全新世环境的变迁:7500-3500气候最适宜期,三部曲。
4.西北地区的文化环境单元:陇东、甘青、新疆三区域。
第二节史前时期的时间概念1.史前期的开始时间2.史前期的结束时间:汉通西域之前第三节西北史前考古历史的回顾1.外国学者的早期探险活动以及科学考察:斯文-赫定、安特生。
先秦器物设计文化基因谱系研究

图1
系统发生树特点示意
代表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图 1)。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058
艺术研究 | 艺术理论
在各文化种群之间产生着一定的差异性。根据先秦造物设
计活动的基本状况、器物文化主体结构和特征,结合考古
学、历史学、文化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设计学等
057
表1
ART RESEARCH
先秦器物文化遗产分类体系
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生产工具、加工工具、纺织缝纫工具、生活用具、炊煮器、饮食
主体
器、酒具、家具、乐器、祭器、交通工具、军用器械、货币相关的 造物神话传说、文献记载、百工、司工、统治者、手工业
石器、骨器、陶器、玉器、青铜器、铁器、木器、瓷器、琉璃器、 技术、造物制器制度、礼器制度等
依据基因分类原则及方法
,对于先秦器物设计文化所形
大复杂的文化系统。根据系统发生树基本逻辑和人类社会学发
成的设计基因分类遵循主导性、识别性、关联性和变异性四个
展特点,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会随着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文
特征进行,根据先秦器物文化遗产分类表和先秦造物设计基因
化环境的不断发展而扩展,由最初的基本食物和水需求,逐渐
本成就,其他类似的关于先秦时期的研究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
开创性造物设计实践活动造就了中国历史上首次手工业发展高
器物制作活动、器物文化的论述,例如李学勤⑧的 《东周与秦
峰,形成了丰富、系统的造物设计文化、器物文化、器物语
代文明》,陈振中⑨的 《先秦手工业史》 等。杨远⑩在 《夏商周
义、设计思维、设计哲学、设计方法等。
详细论述。因此,生活需求是器物文化的树根,由此诞生出器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研究初探——以郎德上寨为例

城市地理262作者简介:聂玉涵(1990年)女,土家族,贵州,无职务,硕士,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化遗产管理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研究初探——以郎德上寨为例聂玉涵(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摘要:在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旅游为实现区域社会的经济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但是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应关注多数村落仍普遍贫穷、缺乏区域整体发展考量等问题。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与区域发展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互动中共同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区域经济一、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聚落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而不同民族的因为自己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各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众多的历史古迹和少数民族传统聚落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都是少数民族地区独有的文艺遗产资源。
而传统聚落正是这些丰富的资源中最能直观体现出地方特色的载体。
少数民族主要聚居的传统村落是其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缩影。
但尽管它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却地处偏远的山区,脱贫致富、谋求发展是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村落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郎德上寨郎德上寨是苗族聚居的自然村寨,位于雷山县城北17公里的报德乡。
它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典型的传统苗寨之一,已有500多年历史,迄今仍保持着远古遗风与明清风格建筑群落。
整个村寨都是苗家聚族而居,沿山建造具有较强防御功能,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反映出苗族先民高超的建筑成就与建筑技术。
整个村寨及其自然环境并存的传统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歌舞音乐和手工艺特产,所有这些都拥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传统村落与区域之间的关系我国快速城镇化所伴生的城乡建设以及文化信息的广泛交流,使得原本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逐渐变成人类活动较密集的区域,这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区域快速发展之间产生了明显的矛盾。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周学时:2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任课教师:惠任《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一、课程名称: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四、计划学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惠任七、课程简介:《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面向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目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修缮原则和方法,熟悉各类保护方案的设计与施工流程,重点掌握常见病害类型的保护修缮技术,同时通过案例介绍使他们了解国内外建筑遗产的保护现状,为其对相关领域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与工作奠定基础。
该课程期末采用闭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总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中成绩(占总成绩的20%)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八、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6课时)1.1 中国古建发展简史1.1.1 原始建筑1.1.2 夏、商、周建筑1.1.3 秦、汉建筑1.1.4 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1.1.5 隋、唐、五代建筑1.1.6 宋、辽、金、元建筑1.1.7 明、清建筑1.2 中国古建筑的分类1.2.1 宫殿建筑1.2.2 坛庙建筑1.2.3 陵墓建筑1.2.4 宗教建筑1.2.5 园林建筑1.2.6 居住建筑(住宅/民居)1.3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1.3.1 建筑的结构方式1.3.2 建筑的群体布局1.3.3 建筑的艺术处理1.4 古建筑的价值与作用1.4.1 价值1.4.2 作用1.5 建国以来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回顾1.5.1 解放前1.5.2 建国初1.5.3 60-70年代1.5.4 80-90年代1.5.5 新世纪1.6 古建保护修缮的原则和程序1.6.1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1.6.2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中国古建的发展演变和分类特点;中国古建的价值和作用;中国古建的保护历程;中国古建的保护原则。
2019年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学术型)

2019年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学术型)院(系、所)名称:文化遗产学院专业代码:060100专业名称:考古学主管领导:序号考生编号姓名录取类别(请在相应类别下划对号)总排序总成绩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定向单位拟录取导师备注非定向定向1106979611603381郭光义√1612.72397.00255.42钱耀鹏2106979321307682高悦√2584.35385.00237.85冉万里3106979421907709邓晨√3579.32371.00245.42王建新4106979330707685刘蕾√4575.37382.00231.57段清波5106979140107660高嘉珩√5568.18381.00225.28冉万里6106979321107679张鑫荣√6551.01367.00220.71朱之勇7106979211107670刘轩声√7549.10369.00217赵丛苍填表说明:1、总成绩等于初试成绩*0.9+复试成绩;2、请各招生单位分别按专业填写;3、.表上各项内容必须认真对照考生报考基本信息表填写;4、其中录取类别为定向的考生定向单位不能为空,录取类别为非定向的考生在开学一周内必须将个人档案转入所在院系所;5、“少民骨干计划”、“单独考试”的考生只能录取为“定向”;6、“储才计划”类考生院系在审核资格后将成绩换算成硕士复试成绩,并在备注栏标明。
2019年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学术型)院(系、所)名称:文化遗产学院专业代码:060100专业名称:考古学(文化遗产管理方向)主管领导:序号考生编号姓名录取类别(请在相应类别下划对号)总排序总成绩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定向单位拟录取导师备注非定向定向1106979611603406李静宜√1594.35349.00280.25徐卫民2106979611603410程诚√2560.60329.00264.50刘卫红3106979611603404吴青军√3544.65336.00242.25李颖科,刘卫红填表说明:1、总成绩等于初试成绩*0.9+复试成绩;2、请各招生单位分别按专业填写;3、.表上各项内容必须认真对照考生报考基本信息表填写;4、其中录取类别为定向的考生定向单位不能为空,录取类别为非定向的考生在开学一周内必须将个人档案转入所在院系所;5、“少民骨干计划”、“单独考试”的考生只能录取为“定向”;6、“储才计划”类考生院系在审核资格后将成绩换算成硕士复试成绩,并在备注栏标明。
史前考古学-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史前考古学》一、课程名称:史前考古学二、课程种类:考古专业中心课程三、适用对象:考古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四、计划课时:每周 4 学时,共 72 学时五、学分: 3 分六、任课教师:朱之勇、刘斌七、课程简介:史前考古学的内容包括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新石器时代考古两大部分,是考古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骨干课程之一。
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本课分为上编(旧石器时代考古)和下编(新石器时代考古),共十章内容,分别是史前考古学方法论、史前环境、史先人类、旧石器及旧石器文化研究、史前考古的综合理论问题、史前农业起源与发展、史前房屋建筑与聚落考古、史前墓葬与埋葬制度、史前社会结构的演进、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
要修业生经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史前考古(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认识当前史前考古的研究成就与动向,使学生初步基本具备从事史前考古研究的能力。
课程以老师解说为主,同时会组织学生进行3~4 次的专题谈论。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上编旧石器时代考古第一章史前考古学方法论( 8 学时)第一节史前考古学及研究对象一、“史前”与史前考古学二、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一)遗物(二)遗迹(三)原址第二节史前考古年代学一、第四纪地层学(一)第四纪地质学与史前考古的关系(二)第四纪地层划分、比较及地质年代(三)第四纪地层积聚二、生物地层学(一)古生物化石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二)我国常有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三)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演化与地层年代的判断三、考古地层学(一)考古地层学的基本看法(二)文化层形成的原理(三)文化层的划分与地层关系四、现代科学技术的测定年代方法第三节史前考古埋藏学一、何谓埋藏学二、影响埋藏的要素三、埋藏种类及鉴识(一)原地埋藏种类(二)搬运埋藏种类(三)特别埋藏种类四、史前文化遗存的埋藏规律(一)史先人类对居住地选择的条件(二)史前文化遗存的埋藏规律第四节史前考古学分期与分区一、中国史前考古的分期(一)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二)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二、中国史前文化的分区研究(一)文化与文化区(二)史前文化区系研究历程(三)中国史前文化的分区思虑题:1.解说“史前时期”与“史前考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遗产展陈设计》
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展陈设计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54课时
五、学分:3学分
六、任课教师:张译丹
七、课程简介:
文化遗产展览陈列设计作为一门遗产学、艺术设计及空间学的交叉课程,课程内容复合度较高,考虑学生学科特性与基础,从设计初步起步进行艺术设计基本认知学习,并逐步带入建筑学、城市学、室内设计理论及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基于场地设计和空间规划的初步认识,在建筑单体设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对于建筑群体和室外空间规划的认识,在对空间结构设计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再带入博物馆学的专业内容,逐渐展开不可移动型遗产的保护陈列设计。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1)课程教学目标:
创造性思维的初步启发
艺术设计的初步鉴赏能力
设计尺度和平面设计概念的认知
博物馆设计的了解,包括对空间、功能、流线、设计美学的感知
博物馆展览陈列设计的要素掌握
独立策展的流程认知
2)课程目录及主要教学内容:
模块1:设计初步及创造性思维训练
设计初步场景设计表达
创造性思维快速设计表达
平面设计基础平面组合设计
空间设计初步立体构成设计
模块2:博物馆及场地设计初步
公共建筑设计知名博物馆建筑的空间流线与造型设计解析
博物馆设计模仿某博物馆设计风格,进行新博物馆的外部设计
场地规划场地规划设计与群组建筑设计
期中测评:博物馆案例解析设计答辩
模块3:室内空间设计及人体工程学认知
室内设计基础橱窗设计解析
室内设计简史依据某一特定时期风格进行模仿绘制
展示空间设计基础根据已选定风格,对自己已经设计的博物馆进行场地和内部局部空间设计
模块4:展览陈列设计及案例解读
博物馆陈列设计对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流线分析,解析其展陈设计或其他维度可借鉴或可改善之处
博物馆陈列设计一个特定专题的展区布置,包括空间流线设计和展品布置,并撰写简要策展计划
不可移动型遗产陈列对于大型遗址或历史街区保护的案例分析
场地规划陈列设计
期末测评:博物馆展览陈列设计设计答辩
3)实践教学环节:
1.参观体验,以宜家家居商场、商业橱窗为参观对象,展开类型化展品陈列方式的借鉴学习,并从流线、功能分布、游客行为、人体工程学、心理学角度展开空间解析。
2.通过对博物馆实地的参观、测绘,得到对实体空间中文化遗产展览陈列的全面真实的认知,在博物馆内部空间中体会展览陈列的流线、展陈方式、参观人群密度,等相关要素。
在参观中,对博物馆陈列展览选题、博物馆特性、地域特性、民族特性、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博物馆馆藏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从而起到辅助自主设计的作用。
参观结束后,完成一份实践报告,并展开组内讨论进行方案设计。
4)教学进度:
5)参考教材:
[1]丁允明.展示与陈列设计.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英)特里费·格里菲斯.舞台艺术:舞台实践之完备指南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3] 康韦·劳埃德·摩根.展台设计实务.百通集团出版社
[4]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张文忠编.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齐玫.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与实施. 北京:文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