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两大学生自曝06高考移民真实内幕
教育部:“跨国高考移民”破环高等教育公平 影响恶劣

光明网> 时政频道> 国内教育部:“跨国高考移民”破环高等教育公平影响恶劣2013-05-26 07:21 来源:人民日报近日有媒体称“成为美国公民后可直接在北京高考并获10分加分”。
这种“跨国高考移民”的情况存在吗?做法是否符合规定?各地对此有何规定?北京市教委称,报道不属实,对现行政策理解不准确这篇报道称,一名非京籍高中生本来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但加入美国国籍后,可凭外国侨民的身份参加北京高考并享受10分的加分政策。
对此,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称,现行高考政策中对于外国侨民、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以及外国留学生有不同的报名或加分要求,当事人混淆了这几方面的政策,导致理解错误。
据介绍,按照教育部规定,在中国定居并符合报名条件的外国侨民,持所在省(区、市)公安机关填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外侨居留证》,可在有关省级招委会指定的地点报名。
对此,北京市对政策进行了细化:在中国定居的外国侨民,具有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力,身体健康,可参加高考报名。
报名时须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外侨居留证》。
针对“这名非京籍高中生加入美国国籍后能否以留学生身份报名参加中国高考”的问题,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2009年发布《关于规范我国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对高等学校接受祖国大陆(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居民在移民外国后作为外国留学生来华进入本专科阶段学习作出明确规定。
按照规定,自2010年起,来华留学申请人必须持有有效的外国护照或国籍证明文件4年(含)以上,且最近4年之内有在国外实际居住两年以上的记录。
对于“10分加分优惠”,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说,这是当事人将外国侨民的入学途径与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的高考照顾加分政策混淆了。
按照教育部规定,对于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由省级招委会决定,可在高校投档分数线下适当降低分数要求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教育部:去年未因高考移民而对高考秩序产生损害

新华网北京5月18日电(记者吴晶、周婷玉)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18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2006年有关省市加强综合协调,没有因为高考移民对高考秩序产生损害。
他指出,2006年,教育部严厉打击中介诈骗,严禁招生乱收费,治理招生工作环境;与公安机关积极配合,加大对中介诈骗的查处力度,破获招生诈骗案件10余件;明确规定并采取措施对未经招生生源所在地的省级招生部门认可的办理录取手续的考生一律不予学籍、学历的电子注册。
2006年我国未发生一起与招生挂钩的乱收费。
他强调,净化高考环境是教育部始终在做的工作。
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实际工作中取得一系列成效。
“当然不是说问题就不存在了,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解决。
”。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辟谣:复读生06年高考不扣分

人数将达2万,不能报考军校及8年制医学专业明年本市参加高考的复读生有望接近2万人。
日前就社会上流传的不同版本“复读生扣分”的说法,昨天,市教育考试院有关人士澄清,复读生与应届生参加高考一视同仁,不存在扣分录取情况。
针对“复读生扣分”传闻,市教育考试院辟谣明年本市参加高考的复读生有望接近2万人。
日前社会上流传着不同版本“复读生扣分”的说法,昨天市教育考试院有关人士澄清,复读生与应届生参加高考一视同仁,不存在扣分录取情况。
外界传闻“复读生高考减20分”日前,读者王先生给本报打来电话,咨询明年复读考生是否被扣分。
王先生的态度很明确:“如果扣分就让孩子上三本,如果不扣分就复读。
”据了解,市教育考试院也接连接到家长和考生的电话和网上咨询,询问复读生第二年高考是否扣分或者受到和应届考生不一样的待遇。
有的家长甚至打听“复读生高考会不会减20分”。
资深高考复读专家、精华学校教学总监尹宗禹分析,之所以出现减分的传闻,和目前中考复读每科减一分的背景有关,另外听说有的外省市酝酿出台类似的政策。
本报核实复读应届高考待遇一致市教育考试院有关人士表示,复读生参加高考不会减分录取,和应届生一视同仁。
据介绍,目前我国高考取消学生的年龄和身份的限制,所有考生均可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复读生和应届生在高招中录取分数线是一致的。
少数民族考生复读后再次高考仍有加分,不存在对复读考生的歧视问题。
尹宗禹认为,本市如要改变目前复读生的高招政策,应当在本科一批录取进行时就告诉考生,便于参加本科一批补报。
因此“明年高考复读减分”肯定是谣传。
(记者罗德宏通讯员安坤)特别提醒部分院校“谢绝”复读生尽管复读生不会遇到高考减分等“不平等待遇”,但部分对考生年龄有限制的专业还是会“谢绝”复读生。
据介绍,报考军事院校的考生须是不超过20周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公安院校的考生年龄不超过22周岁,医学类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也只录取应届考生。
业内人士估计,参加明年高考的复读生有望达到2万人,比今年增加5000人。
北京50余考生涉嫌高考移民 被拒参加高考(图)

北京50余考生涉嫌高考移民被拒参加高考(图)北京教育考试院每年都会查出有不符合报考资格的考生。
今年3月中旬,50多名拥有北京体育大学附属中等体育专业学校集体户口的考生,被告知高考报考资格审查未通过。
这些学生户籍不在北京,家长通过关系为其办理了该校集体户口,试图打政策擦边球让孩子参加高考。
该校宏福校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集体户口考生只能参加体育招生考试,可能是一些人操作,让这些没有体育特长的考生得以参加高考统招报名。
北京教育考试院表示,这种集体户口涉嫌“高考移民”,是国家明令禁止的。
今年初,拥有北体大附属体育学校集体户口的小孟,被安排在北京博文中学进行了高考报名。
3月中旬,小孟的母亲柳女士接到通知,小孟的高考资格审查没有通过,不能在京参加高考。
取消小孟高考资格的一个关键理由是,他办理的北体大附属体育学校的集体户口,属于国家明令禁止的“高考移民”。
有相同遭遇的并非小孟一人,就读于北京不同城区、不同学校的30多个外地考生,户口都落在了北体大附属体育学校的集体户口中,这些考生都被取消在京高考资格,只能退回原籍报名。
小孟是河南人,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北京读书。
柳女士说,“知道外地孩子在北京不能参加高考,我们一直就想给孩子办一个北京户口”。
但是由于政策等因素限制,此事一直没办成。
去年,柳女士及其他外地在京读书的考生家长得到消息称,如果办理一个北京市的集体户口,孩子可以在京参加高考。
“我们是外地人,听说以前有人这么办,在我的周围就有曾经用这种方式参加高考的学生。
”考生家长张先生说。
于是家长们开始通过不同渠道四处求人托关系,希望能为孩子办理一个集体户口。
经过多名中间人的转手,花费了十余万元,去年7月,柳女士将小孟的户口落在北体大附属体育学校。
今年初,小孟在北京博文中学顺利地进行了高考报名。
同样,张先生在经过无数次饭局、托了很多人后,也为儿子小张办理了集体户口,并在博文中学进行了高考报名,小张也同样没有通过报考资格审查。
北大回应考生被取消自主招生资格高考移民终尝恶果

北大回应考生被取消自主招生资格高考移民终尝恶果针对“因涉嫌高考移民,两名从河北衡水空降至深圳富源学校的学生被北大从自主招生初审名单中除名”一事,近日据从北京大学了解到,上述两名学生确因涉嫌高考移民,被取消资格。
北大回应两名考生被取消自主招生通过资格北大相关负责人表示,“北大自主招生初审名单公布后,接到了来自广东省考试院的通知,考生崔某某和张某某不具有在广东省2021年高考考试资格,经核实并请示上级主管部门后,我校取消了两位考生的自主招生初审通过资格。
”之前已经有多家媒体报道了深圳富源高考移民事件,一家民办的高中,通过衡水第一中学代培的模式,力压深圳的传统四大名校,在深圳高三“二模”的前十排名中,占据了6个名额。
此事引起深圳当地考生家长的愤慨,认为侵占了本地考生的权益,并持续在网络上发酵,最终引起了东省教育厅对全省“高考移民”大规模的排查。
如果考生是“被移民”,广东省将和生源地省份协调,退回生源地高考。
但是如果一旦被查实有违纪违规的行为,那么考生将会剥夺当年高考的机会,情节严重者,还有可能在1~3年内不允许参加高考。
高考移民有违教育公平,请慎重对待1. “高考移民”轻易不要尝试,即使是看似合理合规的操作,也会承担一定的政策风险,像上述两名被北大提前录取的考生崔某某和张某某,都是奥赛精英,即使在本地参加高考也会考上一所不错的高校,而不会落到现在声名狼藉的境地;2. 促进资源流动才能解决教育不平衡的问题,困扰国家教育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城乡、校际三个方面的不平衡。
我们应该多从技术层面,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增强现代教育的开放性、普及性和共享性。
并且利用市场的手段,构建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3. 构建差异化教育理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复合的。
学校应该从专业化,差异化的基础上,着眼于培养学生迎接新时代诸多挑战的能力,推进教育的对外开放,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被尘封的高考试卷泄密案

墙,生活中监狱的代名词,国家地承印国家有关部门委托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改造罪犯的场所。
在人们的心目生的试卷。
高中,这是一个警戒森严、充满神印刷厂有一个服刑犯叫边景龙,原籍河北省秘色彩的地方。
然而,1991年夏季,在河北省保新城县,1984年11月因盗窃罪被霸县人民法院判处定监狱却发生了一起罕见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有期徒刑15年,时年已经在这个劳改场服刑6个年一招生考试试卷被盗案,而制造这一泄露国家机头了。
期间他表现良好,还曾于1988年受到保定监密案的竟是一名劳改释放犯和两名胆大妄为的在狱报请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减刑两年的奖励。
但边押服刑犯。
案发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事件的景龙是个颇有心计的人,服刑中他总想伺机为自己内幕未被新闻媒体披露。
本文将如实记载这一案失去几年的自由捞回点什么。
于是,他盯上了厂里件发生的始末,以飨读者。
连年承印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试卷。
1990年秋,保定监狱决定报请人民法院给他减去余刑提前释放。
对于边景龙来说,这本应是一件喜事,可他得知后,心里却感到一阵阵焦躁不安,他想,1990年的高考已经结束,1991年的高考试卷按常规到来年初夏才能送来样本排印,保定监狱下辖一个全封闭型的劳改企业——那时自己早已离开此地,就失去了下手的机会。
印刷厂,排版、校队、印刷等各工序均由服刑的怎样才能搞到年的高考试卷呢?一连数日,劳改人员担任。
该厂由于保密性强,曾多次出色他为此费尽了心机。
被尘封的高考试卷泄密案文刘天明今年高考,北京高考试卷由警方全程押送201991墙,生活中监狱的代名词,国家地承印国家有关部门委托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改造罪犯的场所。
在人们的心目生的试卷。
高中,这是一个警戒森严、充满神印刷厂有一个服刑犯叫边景龙,原籍河北省秘色彩的地方。
然而,1991年夏季,在河北省保新城县,1984年11月因盗窃罪被霸县人民法院判处定监狱却发生了一起罕见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有期徒刑15年,时年已经在这个劳改场服刑6个年一招生考试试卷被盗案,而制造这一泄露国家机头了。
人口普查查出15年前高考移民如今当上国家干部

假冒古⽉荣的赵⼩玲 15年前,当全国⼈民还都没有⾼考移民这⼀概念的时候,⼀名⼭东籍的考⽣却已经开始付之于实际⾏动,假冒了⼀名⼭西籍同龄者的⾝份,成功考取了⼤学,最终获得北京户籍并成为了⼀名国家⼲部。
15年间,假冒者每时每刻都⽣活在害怕被戳穿的恐惧中,直到这次进⾏的⼈⼝普查将其查出,⽽此时她已经为⼈妻、为⼈母,并且还是多项专利技术的持有⼈。
移民史 为上⼤学托亲属成为⾼考移民 “⼈在年轻时都会犯⼀些错误,当年我错了,现在该是我为错误埋单的时候了! ”这是假冒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开场⽩。
随后,⼀段尘封已久的⾼考移民故事在记者⾯前展开…… 假冒者本名叫赵⼩玲 (化名),家住⼭东省淄博市下⾯的⼀个⼩乡村⾥。
1974年出⽣的她从⼩学习就刻苦,从⼩学到初中⼀直都是班级⾥成绩的学⽣。
坐在记者⾯前的赵⼩玲已近不惑之年,她告诉记者,在她们的⽼家,考上⼤学才是离开穷⼭沟的出路。
“⾼三那年春节,我到⼭西探亲,听说那⾥的⾼考录取分数线要⽐⼭东低许多,于是就萌⽣了到⼭西⾼考的想法。
”赵⼩玲说。
在⼭西的亲属在当地找到⼀名与赵⼩玲年纪相仿并已辍学的农家⼥孩古⽉荣(化名),通过⼥孩所在村的村⼲部,为赵⼩玲出具了⼀份可以到派出所办理⾝份证的《常住⼈⼝证明》。
没⼏天,赵⼩玲就拿到了⼀张⼭西的⾝份证,⾝份证上除了照⽚是她⾃⼰的,其余的信息都是古⽉荣的。
1995年3⽉,赵⼩玲以“古⽉荣”的名字,直接插班到⼭西省临汾市⼀所⾼中的毕业班。
“我刚到⼭西上学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学或是⽼师喊‘古⽉荣’!我总是傻傻地愣⼀会才能反应过来。
那时候⽼师和同学都很单纯,根本没想到我这个⼀⼝⼭东话的⼩姑娘是⼀个⾼考移民。
”赵⼩玲⼀边回忆⼀边不停地摇头叹息。
1995年4⽉,开始填报⾼考志愿,由于担⼼⾃⼰的成绩不理想,所以她填报了⼀所位于天津的⼤学。
当年7⽉,赵⼩玲参加完⾼考。
赵⼩玲说:“8⽉中旬,⼭西的亲属给我打电话,说我考上⼤学了,并且我的⾼考分数在全学校都⽐较靠前,居然差⼏分就到600分了。
“高考移民”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高考移民”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高考移民”现象产生严重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
产生原因有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差异、各地高校资源不均及非法中介等大开方便之门,防范对策有增加社会监督力度和惩罚制度,改革高校自主招生,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完善招生制度等。
标签:高考移民录取分数根據教育部规定:申请报考高等学校的所有考生,须在其户籍所在省(区、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规定时间和指定地点报名,省级招生委员会按照以考生户籍为主、与在本地区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就读一定学习年限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本地区实际就报名条件、时间和有关要求作出具体补充规定。
可是,许多考生为了上大学或上好大学,一些的考生家长利用户籍管制放松的机会,开始为考生办理“高考移民”。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考移民”之风越刮越烈,严重违背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应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
一、高考移民现象产生的原因1.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差异根据搜狐教育网(http:///gaokao.shtml)对2003年全国部分省份理工类重点线的统计:湖北省为502分、河南575分、山东524分、青海省335分、宁夏区426分、甘肃省458分,青海、宁夏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明显低于河南、山东,河南的录取分数是青海的172%,全国各省市的录取分数,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态势,高考移民形成由东向西,从上大学难的省份向上大学相对容易的省份移民,从而达到上大学的目的。
2.民族照顾政策引起高考分数差异我国民族间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相差很大,国家为了照顾民族地区的考生,在招生时对民族地区的考生,实行照顾分数录取。
《普通高校招生暂行条例》第37条,“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分数,择优录取。
对散居于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少数民族班招生,从参加当年高考的边疆、山区、牧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中,适当降低分数,择优录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北京两大学生自曝06高考移民真实
内幕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亿万名考生和家长的心,鏖战过后的考生经过短暂的休息,即将进入另一个重要阶段——录取。
而因为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线的差异,每年都有许多考生想尽各种办法将户口转入录取分数线低的地区,并为此长途赶考,被称为“高考移民”。
近日,曾经组织高考移民的北京某高校学生刘某向媒体自曝内幕,一起涉及19名山东籍考生移民到内蒙古参加高考的案件浮出水面。
“在这次高考中,孩子的情绪明显受到了影响。
”刘先生在电话那头的声音显得有些失落。
他的孩子被查出高考移民内蒙古,不得不于6月4日返回原籍山东单县参加高考。
像刘先生的孩子这样的考生共有19名。
刘先生说,他是在给了北京某高校学生刘某1.2万元中介费才有了这次特殊的高考之旅。
经查:刘某原籍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后迁移至山东省单县。
在内蒙古时,他的妹妹因病死亡,但是未注销户口。
他家迁移至山东省单县后,高中同学谢某顶替刘某妹妹的户口在内蒙古参加了高考,并且被内蒙古某高校录取,刘、谢二人也由此发现办理高考移民是条生财之道。
从2005年夏天开始,刘某和谢某共联系了19名考生家长,刘某陆续向每名考生收取了1.2万元的办理费用。
收了这些钱后,刘某让谢某在呼和浩特找人帮忙办理落户及学籍等事宜,并且把所收费用的一半给了谢某。
6月1日中午,谢某与考生家长见了面,并且出示了为19名考生办理的内蒙古身份证和准考证。
当天,谢某与刘某就如何分钱发生纠纷。
后来,刘某向媒体曝光了整件事情的内幕。
这些考生的学籍到底是如何办理的呢?记者了解到,准考证上写的高中毕业学校都是呼和浩特和林县民族中学,所有的身份证签发机关也都是该县公安局,户籍都落在了该县大红城乡。
谢某交代,他是通过一个在呼市开饭店的史姓老板办理的这些证件,史老板的妹妹就是和林县民族中学的教师。
在史某眼里这就是一宗“生意”,史某让妹妹联系了和他同在一所学校的付某,自己则亲自为这些考生办理身份证和户籍证明。
和林县民族中学教务处的付某承认在高考报名时弄虚作假,这19名考生都不是该校的毕业生,也没有该校学籍。
他说,给这些学生办理学籍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引起领导的重视”。
根据规定,付某必须当面见到这19名考生,并且带领
这些考生进行体检。
但是付某并没有见到这些考生,考生照片都是通过邮寄形式寄到学校的,而且,体检也是由付某和当地医院的医生一起造假完成的。
和林县招生办有关负责人闫某在该县民族中学招生时,根本没有见到这19名考生,只是听民族中学教务处的付某说这些考生都是该校学生,现在在外地复读不方便本人亲自报考。
这些考生的照片也由付某提供,再由闫某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
这19名考生的身份证虽然都是真实的,但是在当地警方的户籍档案里却根本没有任何记录。
史某承认累计向和林县公安局户政科的杨某行贿两万元,对方为他开具盖有已经作废的“新红派出所户籍专用章”的制证申请和户籍证明,然后他拿着这些材料去自治区公安厅居民身份证制作中心办身份证。
就这样,经过史某的“运作”,这些山东籍的考生就顺利地成为了呼和浩特本地考生。
刘先生说,在当地,像他这样的人绝不在少数,让学生去外地考试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我们也知道这是犯法,但没有办法,为了孩子嘛。
”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招生考试中心了解到,内蒙古今年共查实“高考移民”507人,均按照有关规定不准其在内蒙古参加高考。
除此之外,内蒙古查出还有167人具有“高
考移民”倾向,有关部门正在进行调查。
此外,内蒙古还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围堵”高考移民:2003年内蒙古曾在原有的“父母户口不在内蒙古,本人户口迁入内蒙古者不得报考”的规定基础上,增加了“本人和父母户口从外省、自治区迁入内蒙古,但不在内蒙古上学和居住者不得报考”这样一条规定。
2004年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报考资格的审查,将规定改为“父母户口不在内蒙古,本人户口迁入内蒙古,经查实为‘高考移民’者不得报考”。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招生考试中心一位人士透露,“每年查处的力度很大,但总有铤而走险的人”。
记者对几名家长进行的采访验证了一个事实——利益驱动。
2005年山东省高考本科一批录取分数线为文科572分、理科597分,而内蒙古的高考本科一批录取分数线为文科525分、理科555分。
“山东的录取分数线太高了!在我们山东连二本都上不去的分数,在内蒙古就可以直接上重点,为了孩子的前途,我们能不铤而走险?”
“高考移民”现象的存在,以及各地在堵截“高考移民”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深思。
目前,我国采取不同省区划定不同分数线,并根据地区的考生人数下达招生指标的录取方式,是为了保证欠发达地
区的学生享有相对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但在这种制度下,就有可能出现“高考移民”。
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一位人士建议,在目前高考制度大的背景不会改变的情况下,实现学籍管理系统的全国联网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他说,目前在我国除了北京等少数地方户口登记门槛很高外,户籍是相对容易流动的,而学籍却原则上不允许流动。
但是,户籍流动恰恰又可以带来学籍流动。
还有一些人为避免被查出后无法参加高考,保留“双重学籍”,在两地报名。
记者发现,此次事件被查出的19名高考移民都有“双重学籍”。
“如果学籍管理系统实现了全国联网,这边迁入,那边立刻就销掉,大大增加了‘高考移民’的风险。
”
中国青年报·李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