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发酵过程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中的发酵过程和微生物检测技术

微生物学中的发酵过程和微生物检测技术

微生物学中的发酵过程和微生物检测技术微生物学是研究微观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的科学,其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食品、医疗、环保和农业等领域。

其中,发酵技术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可用于酿造酒类、酱油、醋、味精、乳制品等产品的生产。

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种通过代谢产生有用的代谢产物,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害的物质,这些过程常常需要进行微生物检测来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一、发酵过程发酵是一种生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微生物细胞针对不同的营养物质进行代谢,从而产生有用的代谢产物,如酸、酒精等。

发酵技术是各行各业中非常重要的工艺之一,如酒类工业、食品工业、生物工程等等。

在发酵的过程中,各种微生物的生长都需要一个能够供养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中包括光能、空气、水和矿物质(氮、磷、钾、钙等)。

对于不同的微生物类型而言,他们针对不同的营养物质进行代谢,产生的有机物质也有明显的差别。

例如制酒时,果汁中的葡萄糖和葡萄糖酸被酵母菌(一类产生酒精的真菌)代谢,产生的乙醇达到一定浓度时便会停止生长,称为发酵停滞期。

而在这个过程中,酵母会消耗掉果汁中的许多氧化还原位点,从而降低发酵反应性质(碳酸根和其他离子等等)。

因此,如果要调节酒的品质和口感,需要在特定的发酵过程中使用不同的酵母菌,或者增加其他微生物(如醋酸菌)、产生改善性能的添加剂。

二、微生物检测技术随着生产流程的逐渐自动化,微生物检测技术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在食品、医疗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微生物的污染可能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此外,发酵过程中,常常需要对微生物进行定量和定种,以便生产工艺的精密控制。

目前,微生物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菌落计数法、酶透彻法、基因测序法等。

菌落计数法是目前最常见的检测方法之一,该方法通过培养微生物菌落的方式来直接计数微生物数量,检测的结果准确性较好。

酶透彻法则是利用特殊的酶进行检测微生物菌褶,可以检测到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微生物发酵工艺的流程

微生物发酵工艺的流程

微生物发酵工艺的流程微生物发酵工艺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介导的发酵过程,将原料转化为有用产物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药品、化妆品、生物燃料等产业。

微生物发酵的流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菌种、培养菌种、发酵培养基的制备、发酵过程中的控制和管理、及产物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首先,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菌种是微生物发酵工艺的第一步。

根据工艺的要求和产物的需要,选择具有理想发酵性能的菌种。

常用的微生物菌种包括酵母、乳酸菌、醋酸菌、酱油菌等。

菌种的选择主要考虑产物的特性、发酵条件、菌种的稳定性、耐受性以及生产的经济性等因素。

其次,培养菌种是发酵工艺的关键环节。

通常使用液体或固体培养基来培养菌种。

液体培养是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加入适量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无机盐等)和调整好的pH值、温度和氧气条件等,促使微生物菌种生长繁殖。

固体培养则涉及将营养物质包裹在固体载体中,例如琼脂、玉米粉等。

培养时间因物种的不同而异,一般需要在合适的温度和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

制备发酵培养基是微生物发酵的另一个重要步骤。

发酵培养基中的成分主要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微量元素和调节剂等。

对于不同的微生物菌种,营养需求略有不同。

因此,根据具体的工艺要求,需要调节发酵培养基的成分,并且经过消毒,以避免污染物对发酵过程的干扰。

发酵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是微生物发酵工艺中的核心环节。

在发酵过程中,温度、pH值、氧气供应和搅拌等参数需要被精确控制。

这些参数的控制对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产物生成都至关重要。

温度过高或者过低,pH值偏高或者偏低,氧气供应不足或者过多,都可能导致微生物生长受阻、代谢途径受限,从而影响产物的生成和产量的提高。

此外,还需要注意发酵过程中的消毒工作,以防止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污染。

最后,产物的提取与分离纯化是微生物发酵工艺的最后一步。

发酵过程中合成的产物通常是复杂的混合物,需要经过提取和分离纯化才能得到所需的目标产物。

微生物学与发酵工程的关系

微生物学与发酵工程的关系

微生物学与发酵工程的关系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而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进行工业生产的一门学科。

微生物学与发酵工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促进的关系。

微生物学为发酵工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而发酵工程则是微生物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发展。

微生物学为发酵工程提供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

微生物是发酵工程的基础和关键。

通过对各种微生物的研究和分离,可以得到适合发酵生产的菌种。

微生物学家通过对微生物的形态、生理、遗传等方面的研究,为发酵工程提供了合适的菌种选择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微生物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发酵工程的进步,新的微生物资源的发现使得发酵工程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微生物学为发酵工程提供了发酵过程的理论基础。

微生物学研究了微生物的代谢途径、生长规律、产物合成等方面的原理,为发酵工程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通过对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研究,可以了解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代谢特点,从而调节发酵条件以提高产物的合成效率。

微生物学还研究了微生物的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通过改造微生物的基因组和代谢途径,可以实现对发酵过程的精确控制和产物的改良。

发酵工程的实践应用也促进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发酵工程的需求推动了微生物学技术的创新和改进。

在大规模发酵生产中,微生物的培养、发酵条件的控制、产物的提取纯化等都需要微生物学的技术支持。

同时,发酵工程中的问题和挑战也促使微生物学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

微生物学与发酵工程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来描述。

微生物学为发酵工程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为发酵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支持;而发酵工程的应用和需求则推动了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创新。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微生物学和发酵工程的发展。

总的来说,微生物学与发酵工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微生物学为发酵工程提供了微生物资源和理论基础,而发酵工程则是微生物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发展。

微生物学与发酵工程的合作促进了两个领域的发展,为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推动。

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发酵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生长代谢特性进行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

它是人类在食品加工、酿酒、面包制作等方面的重要工艺。

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从酸奶、面包和啤酒三个方面来探讨微生物在发酵中的作用。

一、酸奶的发酵过程酸奶是一种以牛奶为原料,经过发酵制成的食品。

在酸奶的制作过程中,乳酸菌是起到关键作用的微生物。

乳酸菌通过对乳糖的发酵,将其转化为乳酸,从而使牛奶呈现出酸味和独特的口感。

此外,乳酸菌还能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提高肠道的健康水平。

因此,乳酸菌在酸奶的发酵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乳糖转化和增加产品营养价值的作用。

二、面包的发酵过程面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之一。

在面包的制作过程中,酵母菌是起到发酵作用的微生物。

酵母菌能够将面团中的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并通过发酵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气泡,使面团膨胀发酵。

同时,酵母菌还能产生香气和味道,使面包更加美味可口。

此外,酵母菌还能促进面团中蛋白质的降解和水解,提高面包的质地和口感。

因此,酵母菌在面包的发酵过程中起到了增加体积、改善质地和提高口感的作用。

三、啤酒的发酵过程啤酒是一种以大麦芽为原料,经过发酵制成的饮品。

在啤酒的制作过程中,酵母菌也是起到关键作用的微生物。

酵母菌通过对麦芽中的淀粉分解产生麦芽糖,然后将其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

乙醇赋予啤酒独特的香气和味道,而二氧化碳则使啤酒具有起泡沫的性质。

此外,酵母菌还能降解麦芽中的蛋白质,产生氨基酸和多肽,增加啤酒的营养价值。

因此,酵母菌在啤酒的发酵过程中起到了产生香气、增加口感和提高营养价值的作用。

总结起来,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代谢特性,将原料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有用的产物,同时赋予产品独特的特点。

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酸奶、面包和啤酒,还涉及到许多其他食品和工业领域。

因此,对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快乐。

微生物发酵的工艺流程

微生物发酵的工艺流程

微生物发酵的工艺流程
微生物发酵工艺流程是将微生物作为催化剂,利用微生物对底物进行代谢反应生产所需产物的过程。

下面是一个一般的微生物发酵工艺流程的简要描述:
1. 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菌种:根据所需产物的特性和生产条件,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菌种,如细菌、酵母菌或真菌等。

2. 菌种预处理:将微生物菌种从培养基中分离培养,经过预处理,如挑选纯种菌株、培养活性较高的菌株等。

3. 培养基配置:根据微生物菌种的需求,配置合适的培养基,包括碳源(如葡萄糖)、氮源(如酵母粉)、矿物盐、生长因子等。

4. 发酵罐的准备:对发酵罐进行消毒,以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污染,并确保发酵过程的卫生条件。

5. 接种和扩大:将经过预处理的微生物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中,并进行扩大培养,促进菌种的生长和繁殖。

6. 发酵过程控制:控制发酵罐中的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条件,以促进微生物菌种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合成。

7. 代谢产物采集:在发酵过程达到合适的阶段时,收集代谢产物,如通过分离、浓缩等方法提取产物。

8. 产品后处理:对采集到的代谢产物进行后处理,如纯化、结晶、过滤等步骤,获得纯度较高的最终产品。

9. 发酵残渣处理:处理发酵残渣,如通过干燥、焚烧等方式进行处理和处置。

以上是一个一般的微生物发酵工艺流程的简要描述,具体的流程步骤和操作方法会根据不同的产物和微生物菌种而有所不同。

微生物发酵的一般过程

微生物发酵的一般过程

微生物发酵的一般过程微生物发酵一开始,得有个小窝给微生物住,这个小窝就是发酵的培养基啦。

这培养基就像微生物的小食堂,里面有各种营养成分,什么碳源呀,氮源呀,就像给微生物准备的饭菜。

比如说葡萄糖就是很常见的碳源,微生物吃了就能有力气干活啦。

这就好比我们人,要是没吃饱,哪有力气干活呢。

微生物进入到这个培养基里,就开始撒欢啦。

它们在里面可活跃了,就像小朋友在游乐园里玩耍一样。

它们会开始分解培养基里的营养物质,这个过程就像是拆礼物一样,把那些营养物质拆成自己需要的小分子。

这时候,微生物自身也开始繁殖起来,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就像变魔术似的。

在发酵的过程中呢,温度和pH值可重要啦。

这就像微生物的生活环境一样,温度得刚刚好,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就像我们人感觉舒适的温度一样。

pH值也是,太酸或者太碱,微生物就会不开心,就像我们住在不舒服的房子里会难受一样。

要是这两个条件没控制好,微生物发酵可能就会出问题,就像小朋友要是在不舒服的环境里就会哭闹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生物发酵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可有用啦,有的是我们能闻到的香味,就像做面包的时候,发酵产生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

有的是对我们健康有好处的东西,比如发酵产生的一些有益的酶呀,或者是抗生素之类的。

这就像微生物给我们人类的小礼物一样。

微生物发酵的过程中,还得时刻关注着微生物的状态呢。

就像照顾小宠物一样,得看看它们是不是健康,是不是活力满满。

要是发现微生物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就得赶紧调整发酵的条件。

这整个微生物发酵的过程,就像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小世界,微生物们在里面忙忙碌碌,最后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惊喜呢。

微生物发酵过程简介

微生物发酵过程简介

微生物发酵过程即微生物反应过程,是指由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所引起的生化反应过程。

根据微生物的种类不同(好氧、厌氧、兼性厌氧),可以分为好氧性发酵和厌氧性发酵两大类。

(1)好氧性发酵在发酵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通人一定量的无菌空气,如利用黑曲霉进行柠檬酸发酵、利用棒状杆菌进行谷氨酸发酵、利用黄单抱菌进行多糖发酵等等。

(2)厌氧性发酵在发酵时不需要供给空气,如乳酸杆菌引起的乳酸发酵、梭状芽抱杆菌引起的丙酮、丁醇发酵等。

(3)兼性发酵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它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厌气性发酵积累酒精,而在有氧即通气条件下则进行好氧性发酵,大量繁殖菌体细胞。

按照设备来分,发酵又可分为敞口发酵、密闭发酵、浅盘发酵和深层发酵。

一般敞口发酵应用于繁殖快并进行好氧发酵的类型,如酵母生产,由于其菌体迅速而大量繁殖,可抑制其他杂菌生长。

所以敞口发酵设备要求简单。

相反,密闭发酵是在密闭的设备内进行,所以设备要求严格,工艺也较复杂。

浅盘发酵(表面培养法)是利用浅盘仅装一薄层培养液,接人菌种后进行表面培养,在液体上面形成一层菌膜。

在缺乏通气设备时,对一些繁殖快的好氧性微生物可利用此法。

深层发酵法是指在液体培养基内部(不仅仅在表面)进行的微生物培养过程。

液体深层发酵是在青霉素等抗生素的生产中发展起来的技术。

同其他发酵方法相比,它具有很多优点:1. 液体悬浮状态是很多微生物的最适生长环境。

2. 在液体中,菌体及营养物、产物(包括热量)易于扩散,使发酵可在均质或拟均质条件下进行,便于控制,易于扩大生产规模。

3. 液体输送方便,易于机械化操作。

4. 厂房面积小,生产效率高,易进行自动化控制,产品质量稳定。

5. 产品易于提取、精制等。

因而液体深层发酵在发酵工业中被广泛应用。

4.2.1 工业生产常用微生物微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广布于土壤、水和空气中,尤以土壤中为最多。

有的微生物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就能够被利用,有的需要对分离到的野生菌株进行人工诱变,得到突变株才能被利用。

微生物工程第5章发酵过程及控制

微生物工程第5章发酵过程及控制

(三)、pH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在发酵前期,菌体生长缓慢,糖分解的少, 铵离子利用的也少,所以pH变化缓慢。
随菌的生长,菌分解了含氮有机物,释放出 铵,培养基的pH会缓慢上升。
当菌转入对数生长期,由于菌体大量繁殖, 大量利用糖和铵离子,培养基的pH逐渐下降。
在生长后期,由于菌体自溶,释放出铵,pH 又回升。
二、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及规律
与代谢有关的参数: 1、物理参数 ⑴、温度 ⑵、罐压 ⑶、搅拌速度 ⑷、空气流量 ⑸、表观粘度 ⑹、发酵液重量
与代谢有关的参数: 2、化学参数 ⑴、基质浓度 ⑵、pH ⑶、产物浓度 ⑷、DNA量 ⑸、关键酶 ⑹、溶解氧 ⑺、排气中的氧含量 ⑻、排气中的CO2含量
与代谢有关的参数: 3、生物参数 ⑴、菌丝形态 ⑵、菌丝干重或湿重 ⑶、菌体比生长速率 ⑷、氧的比消耗速率 ⑸、糖的比消耗速率 ⑹、氮的比消耗速率 ⑺、产物的比生产速率
一、种子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
菌种是发酵的关键,从一个保存的菌 种,到生产上使用的种子,如果按几 十~几百吨的发酵规模,10%的种子量 (接种量)计,需要几吨~几十吨的种 子。
(一)、作为种子的要求: 1、细胞的生活力强,移种至发酵罐后能迅速生长 2、菌体总量及浓度能满足大容量发酵罐的要求 3、无杂菌污染 4、生理形状稳定、保持稳定的生产能力
• 泡沫的控制除了添加消泡剂外,改进培养基成分 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化学消泡剂应具备以下特点:
• 必须是表面活性剂,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消泡 作用迅速有效;
• 具有一定的亲水性,使消泡剂对气-液界面的分 散系数足够大,从而迅速发挥消泡活性;
• 在水中的溶解度必须小,以保持持久地消泡或抑 泡性能;
缓慢利用的氮源物质:有利于延长产物的合 成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微生物与发酵工程【菜单】【精解】例1.所有细菌都是()A.异养型 B.寄生 C.腐生 D.以上都不对解析:细菌的代谢类型和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化能自养,如硝化细菌,又有光能自养,如光合细菌,还有很多细菌是异养型生物,如大肠杆菌。

有的细菌营腐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如圆褐固氮菌,有的细菌营寄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如使人致病的结核杆菌。

所以,关于细菌的代谢类型和生活方式不能一概而论。

答案选D。

例2.控制细菌合成抗生素性状的基因,控制放线菌主要遗传性状的基因,控制病毒抗原特异性的基因依次位于()①核区大型环状DNA上②质粒上③细胞核染色体上④衣壳内核酸上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①③ D.②①④解析:细菌的核区里有一个大型环状的DNA分子,细胞质的质粒也是小型的环状DNA分子。

其中,大部分的性状由核区DNA上的基因控制,而控制细菌合成抗生素的基因、抗药性基因和固氮基因等却在质粒上;放线菌也是原核生物,核区内也有大型的DNA分子,控制着放线菌主要的遗传性状,病毒的基因只在核酸上,而蛋白质外壳没有基因。

以上三类生物都没有染色体。

答案选D。

例3.“非典”的病原体SARS病毒是RNA病毒,据报道,SARS疫苗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久将进行临床实验。

下列关于SARS病毒及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A.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的组成中含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B.接种SARS疫苗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是因为接种了SARS抗体C.可用含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水、无机盐的普通培养基培养SARS病毒D.决定其抗原特异性的是SARS病毒的衣壳解析:SARS病毒是RNA病毒,因此组成它遗传物质的碱基有A.U.C.G4种,只有4种核苷酸。

而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因此,用普通培养基是不能培养病毒的;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的是衣壳部分。

若SARS疫苗研制成功,它可能是经过处理的已经没有毒性或毒性极弱的SARS 病毒或者是其衣壳部分,注入人体能起到抗原作用,即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因此,接种的是抗原而不是抗体。

本题容易错选为C,主要是没有正确掌握病毒的生活方式。

答案选D例4.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病毒都含单链RNA或单链DNAB.侵染宿主细胞前,病毒自身不带有任何酶C.病毒结构成分中只有蛋白质和核酸D.病毒结构中有时可能装配有寄主细胞中的某些成分解析:病毒的核酸只有一类,有的是DNA,有的RNA;有的病毒DNA是双链的,有的病毒DNA 是单链的。

有的病毒RNA是单链的,也有的病毒RNA是双链的;有的病毒在侵染宿主细胞前带有一些酶,如艾滋病病毒自身带有逆转录酶,T2噬菌体带有溶菌酶。

简单的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的结构成分只有蛋白质和核酸,而有些病毒如流感病毒除了核衣壳外,还带有囊膜,因此,组成成分中除了蛋白质和核酸外,还有少量脂质和糖类。

所以,病毒结构成分不是只有蛋白质和核酸。

因为,衣壳和核酸的组装在寄主细胞中进行,所以,有时可能装配有寄主细胞中的某些成分。

答案选D例5.下列有关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作为碳源的物质不可能同时是氮源 B.凡是碳源都能提供能量C.除水以外的无机物只提供无机盐 D.无机氮源也能提供能量解析:碳源是指能给微生物提供碳元素的物质,而氮源是指能给微生物提供氮元素的物质,有的物质如氨基酸中,即有碳元素又有氮元素,因此可作为异养微生物的碳源和氮源。

自养微生物可利用CO2、碳酸盐等作碳源,但CO2.碳酸盐却不能提供能量。

除水以外的无机物,有的是碳源,如CO2.碳酸盐等;有的是氮源,如硝酸盐等,有的是无机盐;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氨时释放的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因此,无机氮源有时也可提供能量。

答案选D例6.作为微生物氮源的营养物质中最常用的是()A.分子态氮和氨 B.铵盐和硝酸盐 C.尿素和胺 D.牛肉膏和蛋白胨解析:本题极易错选成D,以为牛肉膏和蛋白胨是最好的氮源,而未看清题目问的是“最常用的氮源”,其实,自然情况下,大多数微生物不可能生活在牛肉膏和蛋白胨的环境中,而最常有的氮源是铵盐和硝酸盐。

分子态氮只能是一些固氮微生物的氮源。

答案选B例7.发酵工程的第一个重要工作是选择优良的单一纯种。

消灭杂菌,获得纯种的方法不包括下列哪项()A.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B.根据微生物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C.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D.根据微生物对抗菌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抗菌素解析:由于不同的微生物对碳源的需要不同,如甲基营养细菌只能利用甲醇或甲烷,在缺甲醇和甲烷的培养基中将不能生长。

异养型微生物,培养基中必需要有有机碳源,否则,不能生长。

因此,可用不同碳源的培养基去除某些杂菌;同理,不同的微生物需要不同的生长因子,可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生长因子而把所需的微生物保留选择下来;不同微生物对抗菌素的敏感性不同,如青霉素能杀灭细菌而不会杀死酵母菌,因而可用加青霉素的培养基去除杂菌而保留酵母菌。

但是,微生物体内核酸并非从培养基中获取,微生物细胞自身能利用有关物质合成核苷酸从而进一步合成核酸,因此,不能用“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核酸”的方法去除杂菌。

答案选C例8.关于生长因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绝大多数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B.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矿质元素C.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D.生长因子一般是酶和核酸的组成部分解析:生长因子是指绝大多数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一般是酶和核酸的组成部分,因此,不是无机物。

此题若未掌握生长因子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这一知识点,就不易从4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选B例9.天然培养基是利用成分很复杂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的。

合成培养基则是采用成分已知的化学试剂配制而成的。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合成培养基比用天然培养基实验结果的重复性强B.天然培养基的营养不如合成培养基丰富C.微生物在合成培养基上比天然培养基上生长快D.合成培养基中不含有高分子有机物解析:培养基据物理性质划分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据化学性质划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据用途划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在固体培养基上能形成明显的菌落,易于观察。

常用于菌种的分离。

半固体培养基常用于菌种的保存和观察运动。

液体培养基常用于工业生产,因为更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充分利用和生产条件的控制。

合成培养基是用已知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的,成分明确;配制过程中可加入某些高分子有机物。

由于其成分明确,所以,重复实验能出现相同的实验结果。

而天然培养基用了天然的物质,如用玉米粉,马铃薯水解液等;其成分不明确,可能会因培养基成分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

此题容易错选为D,对A项中的“实验结果的重复性强”不理解。

答案选A例10.已知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不同但均适合某种细菌生长。

现从甲培养基中取少量处于对数期的这种细菌,接种在新鲜的乙培养基上(设培养条件适宜且无杂菌污染)。

则在接种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细菌在乙培养基上的状况与原在甲培养基上的状况相比,不发生改变的是()A.细胞分裂速度 B.诱导酶种类 C.组成酶种类 D.细胞的大小解析:细菌从一个环境转移到一个新的环境中,要有一个适应新环境的时期即调整期,因此,细胞分裂速度会变慢,细胞在一些新的营养物质及体内基因的共同作用下,要合成能利用新环境中营养物质的诱导酶,如,大肠杆菌在没有乳糖的环境中,不会有半乳糖苷酶,但在没有葡萄糖而只有乳糖作碳源的环境中,就要合成半乳糖苷酶。

细胞的大小在新的环境中,由于代谢速率的变化也可能改变,但组成酶如呼吸作用有关的酶是细胞内一直存在的酶,不会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些酶的种类。

答案选C例11.细菌群体的生长规律的测定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只能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上 B.测定过程中要及时补充消耗的营养物质C.接种至少一种细菌 D.是测定一个细菌成为一个群体的规律解析:研究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时,常将少量的某种细菌接种到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

这里,要求只能接种“一种”细菌,而不是必须“一个”细菌,“恒定”容积,“液体”培养基。

因为有杂菌就会影响该细菌的正常生长;又因为要每隔一定时间,检测细菌的数目或重量,因此,以液体培养基为宜。

而体积若不恒定,还有新的培养基的加入,就不能观察到细菌群体从调整期直到衰亡期的全过程。

答案选A例12.下列对细菌的生长曲线叙述,正确的是()A.芽孢是在稳定期产生的B.生产上利用调整期的细菌作菌种C.次级代谢产物只在稳定期产生的D.稳定期时细菌个体的形态和生殖特性较稳定解析:细菌的生长曲线划分为4个时期,即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调整期时细胞一般不分裂,但会合成一些诱导酶及相应的初级代谢产物。

对数期时菌体快速分裂,此时,细菌的形态和生理特性稳定,常选作菌种,可缩短调整期,也常作为科学的研究材料。

稳定期时,菌体数达到最大,次级代谢产物大量生产,由于代谢产物的积累环境条件开始恶化,因此,一些芽孢杆菌在稳定期形成了芽孢,以渡过环境条件更加恶化的衰亡期。

在对数期和衰亡期都能产生次级代谢产物,因此,不能认为次级代谢产物只在稳定期产生;而初级代谢产物在各个时期都要产生。

答案选A例13.所有细菌都具有的特征是()A都是异养生物 B.仅在有水条件下繁殖C.仅在有氧条件下生长 D.生存温度都超过80℃解析: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值.氧气,水分等。

绝大多数细菌有其最适温度;多数是25℃至37℃,多数细菌在温度超过60℃时,蛋白质已经变性,因而不能存活;但也有耐高温的细菌。

有的细菌是需氧型的;有的是专性厌氧的,如产甲烷杆菌,在有氧气时,不能存活;也有的细菌是兼性厌氧的。

有的细菌是自养的,有的细菌是异养的,甚至有的细菌是既能自养又能异养,如氢单胞菌。

但细菌的繁殖必需要有水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在对B项不了解的情况下,本题可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是B例14.下列有关固定化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固定化酶只是在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B.固定化酶能提高酶的利用率C.酶的固定是酶分离纯化的常用方法D.固定化酶的固定化方式就是吸附在固体表面上。

解析:制成固定化酶的步骤是:酶的生产、提取、酶的分离纯化、酶的固定化,制成固定化酶的方法有吸附在固体表面,有将酶相互连接起来.将酶包埋在细微的网格里等;这样的固定化酶能重复利用,从而提高了酶的利用率;而酶在条件适宜时,既可在细胞内起作用,也能在细胞外起作用,制成的固定化酶,更是主要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答案选B例15.农村中泡菜的制作方法:将新鲜的蔬菜经过整理、清洁后,放入彻底清洗并用白酒擦试过的泡菜坛中,泡菜坛一般是两头小中间大的陶器,坛口有坛沿,凡有裂缝的菜坛不能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