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村落设计

艺术村落设计
艺术村落设计

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

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 发表时间:2016-03-29T16:43:18.6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1期供稿作者:李序勋 [导读]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22 摘要: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进,古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各地有关部门、相关人士的重视和关注。本文分析了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现状,并提出了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原则与策略。 关键词:古村落;可出续发展;规划 一、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现状 古村落是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地,是城市历史文明的内核和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历史禀赋、稀有资源和宝贵财富。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国家。很多先人居住过的地方经过岁月的冲刷仍然保留至今,成为一座座古村落镇、古村落。他们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仅存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还有着突出的、普遍存在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正因如此,吸引了无数的游人纷至沓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古村落的环境、文化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当前古村落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建筑遭受破坏 古村落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抗风雨侵蚀及抗灾能力差,容易受风雨侵蚀和洪水、泥石流、地震、台风等自然力的破坏;人为破坏则包括开发性破坏和生活性破坏。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当地人把古村落变成度假村,不适宜地在古村落内外修建柏油马路、宾馆及现代化设施,有些古村落的居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居民,向往现代生活方式,便在古镇里买车盖房等。,拆大建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街巷和历史建筑陆续被拆除,现代建筑见缝插针;对于历史文物或历史建筑周边区域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控制不力,造成村落传统格局遭到破坏,地方特色风貌逐步丧失。一些重要建筑,如上堂屋、下堂屋、花厅、绣楼、品字书屋等大多破败不堪、年久失修,或者被作为杂物仓库,有加速损坏、濒临倒塌之趋势。这些都使得古村落传统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慢慢的被冲淡和同质化。 (二)环境污染严重 古村落以其古朴的环境氛围、从容闲适的生活节奏等,吸引着愈来愈多的都市旅游者前去观赏、感受,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 (三)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发生改变 古村落几百年来人们都一直在安定、祥和的氛围中生活。但是,随着村民的外出与外部文化的进入,几百年来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都发生了改变。这样一来,古村落的历史价值与旅游价值都会大打折扣。纯朴的民风、民俗地方文化能否得以延续,值得警惕。 二、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原则 古村落不是博物馆中无生命的展品,而是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具有生气与活力的生命体。要准确科学把握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必须在加强保护的同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因地制宜地挖掘古村落的历史人文价值、旅游价值、建筑价值和考古价值,在古村落保护开发与村民现实利益诉求间找到共鸣点,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古村落可持续发展。 修缮——针对保护建筑。保持原样,以求如实反映历史遗存。 改善——针对一般历史建筑。原有建筑结构不动,局部修缮改造,在保护其建筑的格局、治理外部环境、修旧如故的同时,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配备市政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更新——针对与传统风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筑和建筑质量极差的建筑,按设计要求采取拆除后与传统风貌协调重建的措施。 拆除——针对与传统风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筑和建筑质量极差的和临时搭建的建筑,采取拆除后建绿地和公共空间的措施。 保留——针对与传统风貌无冲突的,完全保留。 改造——针对与传统风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筑且建筑质量较好的建筑,进行立面改造,符合风貌要求。 三、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 (一)确定古村落清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 对村庄发展方向、思路和路径的谋划古村落保护规划的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传统文化遗存的可观览、可感知、可体验以及可利用价值,意在将其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出来,从而达到文化价值、社会效应、经济效益与美学体验等有机的多重融合。通过详细的调研分析,明确古村落发展的优势与现实障碍,从特定角度,专业解读,确定其清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 (二)突出整治街巷空间 街巷空间是体现村落格局极其重要的场所,是古村的脉络。整治规划尽量保留原有街巷的空间格局,并对原有空间肌理进行修补、整合。例如,某古村落在对街巷空间整治时采取了以下措施:疏通或开辟村落消防通道,主要街巷采用当地条石铺地,一般街巷可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卵石铺地;整治街巷建筑立面,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门窗、门罩、院墙等特色环境要素予以保留或修复,保护并延续原有街巷空间的尺度和质感。同时,结合古树、古井以及街巷转折处等重要节点空间适当扩大,以满足人行交汇、村民交往、采光通风等多种要求。 (三)对建筑单体的保护规划 传统建筑是形成古村落物质空间的主要元素,并且古村落许多文化形态也是依附建筑而存在,因此成为古村落游览的主要兴趣对象,特别是一些宗族建筑、名人故居更是最主要的景点。保护传统建筑是古村落保护的中心任务。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修旧如旧”,尽量保持古建的原真性,但可根据建筑的价值作分类处理。文物建筑的修复、修缮和日常维护必须保证文物的真实性,对于修复、修缮必须要有详细的

美丽乡村马厩村沈家浜村落景观设计

美丽乡村马厩村沈家浜村落景观设计 发表时间:2018-05-28T11:30:13.0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作者:张钰[导读] 摘要:通过对马厩村沈家浜现状条件分析,在尊重地方场所和文脉精神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马厩文化内涵,应用各类景观小品与植物群落景观特征,营造一个具有人文景观和文化氛围的优美村落。 嘉兴市园林绿化工程公司浙江嘉兴 314000 摘要:通过对马厩村沈家浜现状条件分析,在尊重地方场所和文脉精神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马厩文化内涵,应用各类景观小品与植物群落景观特征,营造一个具有人文景观和文化氛围的优美村落。 关键词:马厩;美丽乡村;景观;文化 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成为城乡建设的重要议题,浙江省于2003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继而深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3年部署“美丽县城”建设,经过多年建设,浙江省城市、乡村建设风貌焕然一新,“两美浙江”战略目标日益明晰。 一、项目背景 江南好,马厩忆翩翩。此地景公训万马,腾蹄仰啸裂云天。史记几千年。 1.1地理区位 马厩村位于平湖市曹桥街道南部,东靠百寿村和当湖街道通界集镇,北邻严家门村,西南与海盐县西塘桥镇相邻,是区域立体交通的交汇中心。马厩集镇位于村域北部,是平湖市成形最早的古镇之一。 1.2上位规划解读 根据《平湖市”金平湖.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11-2015)以及《曹桥街道总体规划》(2001-2020),规划马厩村为“菜花飘香”旅游路上的一个节点,重点对马厩集镇进行整体规划政治,对相关路线环境进行改造建设,深入挖掘马厩文化,保护自然环境,保持水乡的脉络与肌理,把马厩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乡村。 1.3设计范围 本项目设计总面积约27864平方米。通过延续传统村落的肌理、传统水乡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地块内丰富的河流水系、生态植被,深挖马厩文化,改造和新建相结合,来凸显水乡特色,还原农村质朴清新的风貌。 二、基地分析 2.1历史文化分析 马厩村历史文化底蕴浓厚,一些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及传统特色的民间活动传承延续至今。马厩庙大桥是目前平湖境内保存最完好的花岗岩三孔石拱桥,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刹——马厩大王庙位于马厩庙大桥北桥堍西侧;马厩“手马灯”民间艺术传承已久,在第三十一届龙潭庙会上荣获全国金奖。 2.2.道路交通分析 马厩村对外交通主要依托金黄公路、通马公路和金野公路,对外交通较为通畅。现状主干道通马公路宽度约8米,基本满足村民的日常通行需求,入户道路宽度约2-3米,以水泥路面为主。 2.3建筑风貌分析 农居建筑主要沿通马公路呈带状分布,现状建筑大部分质量较好,为近几年新建或在原建筑基础上进行的改造,外墙以面砖装饰为主;部分建筑年代较远,外墙以涂料为主,缺少保养与维护,外观已显陈旧。 2.4绿化景观分析 虽然村内部分区域已建有绿道系统,沿河绿化种植尚好,并有较为成熟的植物群落,但绿化景观整体比较薄弱,品种单一,缺少季相植物。植被绿化主要沿河流、道路分布,缺少维护与管理,缺少供人们集中休憩的绿地中心。 三、设计思路 3.1完善设施,实现生活和美。 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坚持民生优先,功能全面,建设生活丰富、富有品质的“美丽乡村”。 3.2优化空间,妆扮村容优美。 以现有村庄空间肌理为基础,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同时融文化展示于一体,建设村落生活空间和谐精致的“美丽乡村”。 3.3提升环境,塑造村落秀美。 以提升村落整体环境品质为目的,对村庄换将风貌进行提升改造,建设村貌协调、环境秀美的“美丽乡村”。 四、设计原则 4.1以人为本、生态宜居 充分考虑村民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合理安排公共开敞空间,完善配套设施,营造自然、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 4.2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设计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实际,因地制宜,挖掘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体现时代风貌和江南水乡特色。 4.3立足当前、谋划长远 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既满足当前建设需要,又要充分考虑长远发展,合理把握近期和中长远期目标成果的关系,促进生态景观的可持续性。 五、总体策略 通过“修复环境、重塑文脉、整理风貌、完善功能”四大策略实现乡村风貌的提升。通过对马厩地域特色、人文历史的分析,对沈家浜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道路交通、景观风貌等进行总体布局;新建与改造相结合,整治与提升相结合,传统风韵与现代特色相结合,建设特色鲜明、生态宜居、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新村落。

基于风景园林视角的中国传统村落园林审美特质研究

基于风景园林视角的中国传统村落园林审美特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6-11T15:58:47.897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15期作者:李修竹 [导读] 中国的一些传统村落经过持续千百年的规划建设,与其内外的山水形胜交融渗透、共存相生,成为人与天调的大美之境。 李修竹 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330038 摘要:中国的一些传统村落经过持续千百年的规划建设,与其内外的山水形胜交融渗透、共存相生,成为人与天调的大美之境。从风景园林学视角来看,这些村落已经形成了一种以自然审美为主调的园林环境体系。研究这种大尺度、开放、公共的传统村落园林审美特质,有助于促进国内风景园林学理论研究打开更大的专业视界,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体系,以及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复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风景园林;传统村落;审美研究 1传统村落园林的审美特质 村落园林是村落集体与所在地理环境之间长期和谐互动而形成的,其发生逻辑与城市公园和宅园都不完全相同,形态功能、人地关系和审美特征也有差异。 1.1 自然山水园林的发展延续,城市园林设计的审美原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自然山水审美意识逐渐增强,“濠濮间想”“山水有清音”等成为时代审美的主流,中国园林史进入了自然山水园阶段。隋唐科举制和均田制冲击了此前的士族门阀,从根本上动摇了世居优山美地的豪门,严格的里坊制度又限制了城内造园的空间范围,加之在道家哲学和禅宗思想引导下,时代文化审美趣味逐渐转向精神层面,艺术形式的写意性不断增强。中唐以后,城市造园转向写意化,白居易履道里园以及北宋司马光独乐园是其中的标杆,许多园林史著作也都很重视这一转向。实际上,王维辋川别业、卢鸿一嵩山草堂之类的自然山水园在唐代始终都很兴盛,唐诗中的很多山居、村居诗都如园林诗一般。 1.2 原真如画的自然审美趣味 东西方艺术哲学对于“风景如画”的理解差别很大。西方强调透视构图和艺术加工,中国则更加看重朴素自然,汉语中的“风景如画”不是强调绘画比自然风景更美,而是指自然风景本身胜于图画、近乎唯美,因此,历代艺术名家“搜尽奇峰打草稿”,新安画派以“黄山为我师”。村落环境通常比城市更加朴素自然,原真的自然美成为皖南传统村落园林最鲜明的风貌。晚明桐城文人钱澄之曾就苏州宅园和徽州山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辩论:“吴中人好堆假山以相夸诩,而笑吾乡园亭之陋。予应之曰:‘吾乡有真山水,何以假为?’惟任真,故失诸陋,洵不若吴人之工于作伪耳。作伪虽工,久而必败……惟山水之真,故无所施而不可也。” 1.3完整和谐的规划设计,人与天调的大美之境 第一是道法自然的朴素生态观。生态设计是当代风景园林学界的热词,然而,今人所说的生态设计侧重对工业文明破坏环境和既成恶果的救赎,并不是自然生态本身。千百年来,皖南传统村落的发展坚守“道法自然”的朴素哲学思想,敬重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为世人留下了生生不息、大美和谐的生态设计典范。这些村落选址大都在靠山、临水、聚气、沃壤的宜居之地,人们通常遵循大自然造化的地理特征,因形就势地对村落进行生动想象和仿生化规划设计,使村落发展不但不会破坏原始的山形、水势、光照、气流、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内在节律,而且能够优化人地关系的和谐程度,使村落深度融入山水环境之中。比如,黟县宏村形如田间的一头卧牛,元明之交,在“风水国师”何可达的指导下,村落改道西溪、开凿水圳、挖蓄月沼,万历年间又开挖了南湖,不仅彻底改善了全村的用水条件,而且疏通了西溪河道,使卧牛之形更加完整,村落风景更加优美。又如,歙县雄村形如一只展翅的凤凰,为了防洪,村落在周边修筑了桃花坝。每年春季“满坝皆花,中无杂树,万树一色”。村落宛若桃源仙境,既实现了防洪目标,又为彩凤增添了色彩。道法自然的生态观还体现在人们对村落发展规模的控制上。家族聚落持续发展终究要面临人多地少、空间不足的难题,人们解决难题的办法不是尽力挖掘自然环境的潜力,而是主动地疏散迁移,易地开辟新的村落空间。皖南程姓村落有100多个,汪姓村落仅休宁就有46个,胡姓也遍布各地,都是这样自觉疏散的发展结果。第二是朴素的风水思想。 2研究中国传统村落园林的启示 从风景园林学角度来研究传统村落园林的历史发展、空间构成和审美特质,不仅可以解答前文中的所有疑问,也可以给予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一些启示。明清江南精美的城市私家园林只是传统园林的一种类型,以其来指代中国传统园林是唐宋以来文人写意化视角的延续,却失于以偏概全。明清徽商在各地城市广造园林,在其故里却很少造园,因为故乡村落原本就是大尺度的风景园林,只要住宅营造处理好借景技巧,便可居游于大美园林之内。另外,徽商在城市造园的动机既有寄托风雅闲情的冲动,也有对故乡山水的眷念,亦有社交活动之需。风景园林是地生艺术,适地性是其生命之本。从园林历史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西方风景园林理论重视规划设计,关注重心在城市空间;中国传统园林理论更加重视自然山水,人居环境追求自然之美与伦理之美的统一。西方园林的理论视角不符合中国园林历史真相和现实的人地关系,却重塑了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的理论框架。如果放下这种先验框架,回归风景园林活动本质,完整还原概念内涵的3个维度,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村落园林发展既有完整的历史脉络,也有内在的营造理论,既是人地关系和谐圆融、开放公共的大美生境,也是重要的风景园林形态,理应引起当代中国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的重视。从风景园林学视角来看,传统村落是包括人、传统建筑、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完整体系,其发展繁荣有内在的逻辑,因此,复兴传统村落也必须基于完整体系来统筹谋划,才能可持续发展。然而,当下的古村落保护复兴工程大多停留在保护古建和旅游开发2个层面,对于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软环境和自然环境体系缺少整体思考。例如,歙县潜口的明清徽派民居古建园是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的重要内容,具体做法是遴选各村落保存相对完整的民居古建,整体拆解后集中到潜口村水香园旁边易地重建,构成徽派明清建筑的博物馆。这种做法虽然保存了古建实体,却彻底铲除了其与成长环境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毫无生机的建筑标本。此外,美丽乡村亦如经典园林,需要经过长期持续的生长过程,虽然当代的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了大干快上的节奏,但是其建设不能靠一场运动。忽视其内在的成长逻辑和时间轴,无论是初衷如何善良的规划改造,还是基于短期利益驱动的旅游开发,都必将对乡村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 3结论 传统村落长期被中国园林历史所遗忘,诸如皖南村落之类边界清晰、规划严密、体系完整、持续建设、公共开放的大尺度实景山水,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要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农民主体的原则,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政府、专家和村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实用性和质量。有条件的村落,要在满足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村落实际需求结合经济发展条件,进一步拓展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 三、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调查范围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调查内容、调查要求以及档案制作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建村〔2013〕102号)进行。 四、传统村落特征分析与价值评价

对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特征、村落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特征、传统建筑特征、历史环境要素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进行分析。通过与较大区域范围(地理区域、文化区域、民族区域)以及邻近区域内其他村落的比较,综合分析传统村落的特点,评估其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对各种不利于传统资源保护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评估这些因素威胁传统村落的程度。 五、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基本要求 (一)明确保护对象 依据传统村落调查与特征分析结果,明确传统资源保护对象,对各类各项传统资源分类分级进行保护。 (二)划定保护区划 传统村落应整体进行保护,将村落及与其有重要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整体划为保护区加以保护;村域范围内的其他传统资源亦应划定相应的保护区;要针对不同范围的保护要求制订相应的保护管理规定。保护区划的划定方法与保护管理规定可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三)明确保护措施 明确村落自然景观环境保护要求,提出景观和生态修复措施,以及整改办法。明确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保护要求,保护村落传统形态、公共空间和景观视廊等,并提出整治措施。保护传统建(构)筑物,参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提出传统建(构)筑物分类及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场所与线路、有关实物与相关原材料的保护要求与措施,以及管理与扶持、研究与宣教等的规定与措施。 (四)提出规划实施建议

古村落保护发展问卷设计

浙江工商大学关于江南地区古村落保护发展问卷调查 您好,我们是浙江工商大学的学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村落资源,促进古村落 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特设计此项调查问卷,了解您在古村落开发与保护问题上的意见与 建议。这些问题如何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表明您的观点与态度,问卷答案为不定项选择,根据您的真实情况填写即可,非常感谢您的参与!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 1.您的年龄是:【 A 】 A.25岁以下 B.25-40岁 C.41-60岁 D.60岁以上 2.您去过古村落吗?【 A 】 A.从没去过 B.偶尔去 C.经常去 D.本村居民 3、您选择前往古村落游玩的原因是:AB A 古村落的建筑有特色 B 古村落的原真性 C 去尝试尽可能多的东西 D 科学考察或调研 E 古村落旅游价格相对低廉 F 古村落的宣传吸引人 第二部分对古村落保护的评价 4. 您认为目前古村落的保护状况如何?【 C 】 A.很好 B.一般 C.不好 D.没了解 5. 您认为古村落公共安全设施、措施的落实情况如何?【 C 】 A.很好 B.好 C.一般 D.不好 E.很不好 6.您觉得古村落的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如何?【 C 】 A.很好 B.好 C.一般 D.不好 E.很不好 7.您对目前古村落内的市政设施和配套有何意见?(可多选)【 DE 】 A.公厕太少 B.垃圾处理设施少 C.卫生保洁不及时 D.缺乏停车场所 E.安全设施不到位 8.您认为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如何?【 A 】 A. 保护得当,传统戏曲、传统工艺、民风民俗等都有很好的传承 B. 保护欠缺,传统文化后继乏人 C.保护不利,传统文化有消失的危险

历史文化村落的景观规划设计模式

历史文化村落的景观规划设计模式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个发展教训告诉我们,对于历史文化村落,不能单一的发展旅游模式,而是要从生态修复和复兴传承农耕文化入手,让文化与艺术结合,让田园文化回归到农民的衣食住行之中,让农村更像农村,在农村实现生态管理和绿色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规划设计中,既要运用最先进的设计手法和理念,又要避免由此带来的城市化痕迹。所以,对于历史文化村落的景观规划设计,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设计师,从来都是审慎的。基于一些历史文化村落景观规划设计的项目经验,这里做一个小结。 关键词:历史文化村落;规划;设计 历史文化村落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基础相对优越,历史和人文脉络相对纯粹。从景观设计师的视角出发,历史文化村落可极大地依托山体、水系、林地、生物物种等自然生态资源,并将生态与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修复作为先决条件进行规划设计。总的思路,是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以自然景观和生态格局打底,将建筑、道路、地形看作景观元素,将历史、文化痕迹和生活印迹作为时间轴线,将新型的人居体验和生活方式的引领作为发展和示范方向,进行细致和可实施的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目标与原则 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反映村落历史,能满足人们休闲、旅游和教育需求,景观规划设计强调以下几条原则: 1.场所性原则:设计体现场地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及特色。为体现农耕时代的普遍性的含义,设计中高度提炼一些农业化生产的符号表现时代特点;设计上充分提取村落中仍然保留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形式符号,如标语、口号、宣传画等,以记录一种历史的氛围。 2.功能性原则:满足生态环保、景观营造、休闲游憩、文化传承、科普教育、防灾避险等多种功能。 3.生态原则:强调生态适应性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完善,利用乡土树种进行配植,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群落。 4.经济原则: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减少工程量,挖掘场地的经济效益。保留和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建筑和植物(大树),力图在最少改造的前提下,创造富有特色的景观;减少维护成本,大面积播种野花、野草和乡土植物群落;通过功能性餐饮及茶座的经营,获得经济利益。 设计理念:

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

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 摘要:经济在快速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基于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 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如何有效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以文化保护和人 居活动的统一为传统村落与风景园林的结合点和风景园林介入传统村落的切入点,以风景园林三元论的理论为指导,从背景、活动、形态3个维度和地景、风景、 园林3个层面,分别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进行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从风景园 林视角思考和探索了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的持续发展模式和可能性,从文化挖掘 与解读、环境美化与营造、村落园林与绿化3个方面,提出了风景园林视角下的 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风景园林;视角;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 引言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迅猛,“城市在增长,乡村在收缩”趋势不可逆转。乡村 式微等现实问题不可回避,依托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更面临迅速消亡的危机。 现留存的传统村落大多是消极状态下遗漏性遗存,并非主动性保护的结果。由于 长期缺失正确指导,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矛盾多样,主要集中在城镇化的推进 导致传统村落空心化严重;过度商业化导致开发性破坏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曲解认 识造成的建设性破坏;搬迁原住民大搞“博物馆式”开发;同时村民改善居住条件 意愿与保护村落原真性之间矛盾凸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随后保护传统(古)村落呼声渐强。2002年古村落以历史文化村落概念纳入到我 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随着古村落价值认知提升和保护的急迫,2012年“古村落” 更名“中国传统村落”,并启动传统村落全国性调查工作,至今共计4153个村落通过评审,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加强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强化保护发展的 科学性,“规划先行”已成为社会共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 兴的必然要求,是规划学科亟待深化研究的课题,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是乡村 振兴背景下一项急需深化探索的命题。本文在回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历程及 其研究回顾基础上,基于相关主题文献的梳理,厘清保护发展规划概念内涵,从 编制内容与体系、方法与手段、实践与特点、管控与保障等方面总结当前传统村 落保护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特征,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 1概念的缘起 把“村落园林”作为概念明确提出来并加以界定,有这样一些缘由。一是源于 对中国园林历史尤其是明清园林历史的反思。国郭明友/GUOMing-you内学界常 因江南明清私家园林艺术水平最高而用城市庭园来指代中国传统园林,这个判断 本身没有多少问题,却忽略了一些真相。比如,中国传统园林只有封闭式的宅园 形态吗?城市庭园的审美原型是什么?如此等等。二是源于对明清徽商造园活动 的困惑。陈去病在《五石脂》中说:“故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1]”众所周知,徽商是明清江南城市经济繁荣的主要推手,也是城市造园的 主力,其中扬州绝大多数名园都是徽商营造的。然而,徽商在其故里的营造工程 却集中在住宅建筑和宗祠、书院、路桥等公共事业上,而非造园。这是为什么? 三是源于对“园林”概念本义的还原。园林是人类优化人居环境的改造活动,依据 尺度和目标差异,其可以分为3个层次:小尺度上美化居住环境,使之更加适心 惬意;中等尺度上优化生产生活环境,使之更加健康宜居;大尺度上提升生态环 境水平,使之自然和谐可持续。3个层次在当代专业语境中分别对应了宅第园林、公共园林(城市公园、村落园林)和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古今人类对于环境美化

重返没有景观设计师的村落景观——西河村的景观建设实践

重返没有景观设计师的村落景观——西河村的景观建设实 践 1 项目概况与村落特征 1.1“英雄筑梦”开启村落建设西河村大湾自然村(以下简称西河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我国知名的将军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年以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主要方向,而其丰富的山水田园资源和传统文化丰厚的村落资源一直未得到很好的挖掘与保护。2013年8月新县启动了打造“一城三线”①的“英雄梦· 新县梦”公益活动,吸引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涵盖规划、建筑、景观、室内、生态等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前往新县开始公益建设服务,笔者所在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团队选择了西河村作为公益建设服务村,承接了从村落规划、专项设计、工程指导到运营策划等整套村落建设服务工作。1.2 山水古宅承载西河景观西河村距新县县城仅半小时车程,是县域范围内村落格局典型、山水环境优美、交通较为便利的村落之一。西河村村落格局分析图-李君洁|绘西河村以西河为界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北区是张氏先祖最早的选址安家之所,是西河老村的所在地。老村体现了典型的背山面水的选址特征——集中连片的传统建筑北靠狮子山、南面西河、东望绣球山,在狮子山脚下沿河分布,建筑与河道之间由一条宽约3-5m不等的老街串

联起整个北区。南区与北区隔河相望,建筑并非均是风貌统一的传统建筑,但也体现了不同发展时期的建筑风格,因此在建筑方面,一河之隔的南北两岸产生了一种时代的对话。西河村张氏焕公祠-罗德胤|摄西河村老街-罗德胤|摄南区东侧有部分农田,在山与河之间自由分布,而大面积的农田在村落南侧,已经被一个外地来的农民全部承包去种起了花生。南北片区之间便是景观资源最为突出的西河了,其河道自然风光优美、河水清澈、岸线自由曲折,两岸古树繁茂,汀步坚实古朴。西河河道景观组图1-李君洁|摄 西河河道景观组图2-李君洁|摄同时,西河村在村域范围内分布有3 座祠堂、一处齐天大圣庙、一处观音庙。这些丰富的历史遗存以及河道优越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使西河村成为“英雄梦·新县梦”项目最早启动的试点村。2 景观规划设计的前期探索2.1 传统村落景观的构成要素乡村景观是以大地为背景,以乡村聚落为核心,由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构成的环境综合体。乡土景观又可以说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生产和生活成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景观”和“农业生活景观”的复合景观[1]。同时,作为传统村落的乡村,其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又远高于一般的乡村。如果将传统村落中所有能够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的景象都称之为景观,我们尝试着概括一些传统村落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比如山林、水体、农田、建筑、道路、场所、生产生活要素等。

传统村落地域文化与旅游体验下的景观设计

传统村落地域文化与旅游体验下的景观设计传统村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经济价值、科学、艺术、社会文化的客观物质存在,是先民们从游荡到定居的生活方式转变。拥有农耕文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等精神文明的载体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随着城镇化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大多数的传统村落选择发展旅游业,相对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下的都市青年及老一辈者,他们的旅游方向也偏向了自然舒适的传统村落。在双向的选择与作用下,传统村落的建设与改造也如火如茶的展开着,实现着经济、社会和文化共同发展。 但是在旅游热的现状下及社会发展所需下,传统村落数量急剧下降,虽然政策上多有进行保护,还是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传统村落的“空心化、千村一面化、商业化、景区化”等。 在保护与建设过程中也交织着各种难题。如:地域文化归属感被淡忘、村落文化被侵蚀风化、地域文化景观被解构偏向于公园化。 针对于以上种种问题本文尝试着从村落的地域文化角度出发,以客家村落长汀丁屋岭为研究对象,遵循着特色客家民居建筑为主的物质文化的固态实体及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的重要基础上,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让旅游不再“一次性”消费。本文章分为五部分阶段进行展开:第一部分为基本的理论点,构思与阐述了传统村落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外案例的对比,尤其是福建客家的传统村落案例的对比。 从宏观层面看待传统村落的优势与缺点。第二部分是对传统村落现状分析,结合实际案例,从微观的方面分析地域文化要素,着力探讨在地理地貌、社会民俗文化、建筑景观等关键点,对传统村落景观设计进行梳理结构及方案。

第三部分及第四部分基于村落的朴素审美情趣和价值观,以实例案例研究为以后的客家地区城镇化和新村落景观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减少客家传统村落改造中的遗憾。最后是进行总结,通过对其实际案例的改造中,依循其整体性、原真性与可持续的设计原则,通过对其理论研究、现场考察、实例分析法等对传统村落景观进行地域文化元素提取,运用到景观设计中去,希望对当前村落规划中的不足之处添加补充,对其村落的空间营造与人和村落文化的关系提供借鉴。

宏村古村落规划解读

宏村古村落规划解读及思考 摘要:地处皖南的宏村聚落历经八百多年的营建,至今它的建筑与风景还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其在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回顾从古到今宏村规划建设的发展过程,以期找到宏村的规划模式,探寻如何延续其规划理念做好宏村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以及如何将其智慧运用到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中。 关键词:宏村规划理念世界遗产规划建设

参观宏村是在一个清净的冬季,游客不多,当我走进村口仿佛进入一个世外桃源,景区山环水绕, 南湖烟波浩淼。走进村里,水流依墙委婉而动, 居民在家门口用水, 如同山涧小溪潺潺流过,穿行于蜿蜒的石道, 听着顺道而流的水声, 心里追寻流趟着的故事。 南湖风光 1、宏村的起始与变迁 宏村的营建源自公元1085年~1151年,由汪彦济偕全家老幼,迁居雷岗之阳,购地数亩,营造了四幢院落民居,共计有13间房屋开始,之后汪氏家族世代在此安居乐业。宏村的规划也主要体现在水系的规划建设上,通过历代对西溪河水的巧妙利用,形成了自己独特

的建筑空间文化景观。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汪氏后代汪思齐就开始筹划在离村中心出泉水的地方(今月沼之地),建造祠堂—乐叙堂。思齐公是一位德高望重、社会责任感重的乡绅,在明永乐初年,朝廷招贤,他远赴山西当了20年运粟主簿,因而挖月沼,引西溪水入月沼的具体任务就落在了其原配夫人胡重的身上。胡重出生于风水世家,为风水先生胡礼朝的第三个女儿,自幼聪慧好学、品德高尚,管理族中家务是纲纪肃然,领导族人“凿水圳,掘水沼,建祠堂,葬祖坟”。其后,老且病,谓三子曰“村南山赭不利,潴水制之”。从而为其后代制定了“挖南湖”目标,并构想了未来的蓝图。 由于宏村西傍西溪,北靠雷岗山,族人吃饭喝水依靠从西溪里挑来的水,在西溪边从事洗衣、浣纱的劳作,并取水浇灌农田。随着年年梅雨季节的大雨带来的洪水不断冲击,河床不断抬高,水位不断上升,最终导致西溪河水的改道,通过修建水圳引导的水流从很多人家的家门口和院子里通过,而且水圳宽度适宜,溪水流速缓慢(水圳宽0.6~1.15m,水深0.4~0.7m,平均坡降约0.55m,进水口流速21.6米/分),带来了很多使用的便利条件,尤其是在少雨的枯水期间,生活于宏村的人也能充分感受到人工水利工程便民、利民的各种好处。

如何做好古村落的规划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02149476.html, 如何做好古村落的规划与保护 作者:黄冠君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2期 【摘要】随着城建进程愈加深入,诸多大规模建筑得以快速发展,大众生活也因经济、 科技推动发展迅速。但城市化不可以忽略古村落的规划以及保护为代价,它们作为富含价值的宝贵遗产理应得到珍视。本文先就古村落相关保护内容作概述,而后对其保护以及规划原则进行探析,并总结规划以及保护措施,以期为推进古村落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古村落;规划;保护;原则;措施 中华文明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诸如传统村落等遍布全国。通常古村落构成必须依靠理想的自然环境,进而构成具备地域特色的村落。此外,古村落在空间格局以及建筑形态等层面差异明显,下面便就相应保护以及规格原则、对策等进行探析。 一、古村落保护内容概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村落通常年代较为久远,很多都是国家级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其民居建筑不管是结构还是建材均富含研究性,可为历史研究提供理想的依据。除了建筑技术以外,具备区域性质的民风以及民俗等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充分,同时古村落也以其为灵魂。因此,从古村落出发实施文化保护时,理应从该类资料出发实展开收集以及整理,确保此类文化精神得以高效发扬【1】。 2、村落布局 对于村落格局来说,通常由水系流向、街巷方向以及村落框架等构成。通常民俗文化、居民以及周围环境等相互融合以及沉淀才可形成村落格局,所以必须以村落骨架为导向进行保护,确保村落根本及其格局得到保护。 3、传统民居以及宗祠建筑 古村落主体通常是民居建筑以及宗祠建筑,村落文化因此类建筑而得以丰富,同时还可对文化特点以及精神信仰等加以反映。很多民居建筑因为历史因素等极具特色,很多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所以建筑间距通常较近。同时传统建筑较为优美与细腻。建筑结构富含特征以及价值,具备较强的研究价值【2】。 4、自然环境

卢涛作品集:深圳凤凰古村落文化旅游规划简析

卢涛作品集:深圳凤凰古村落文化旅游规划简析 在大多数人们印象中,深圳是一个时尚的现代化大都市,“时尚、年轻、潮流”是人们赋予它的代名词。殊不知,在深圳的西海之滨,从凤凰山的山腰往下眺望,一座拥有700多年的古村落,清朝嘉庆年间文昌塔、文天祥忠义爱国的纪念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展品的凤凰艺展中心,人文底蕴深厚的凤凰书院......这里便是位于深圳宝安区福永街道的“凤凰古村”,它不仅是深圳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也是广东省内古建最集中、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典型的广府民居建筑群之一。 当深圳这个昔日的小渔村成为全球瞩目的大都市后,凤凰古村却依然像一个大家“闺秀”,不被外界的繁华和喧嚣所诱惑,默默地坚守着。如今这一沉睡多年的古建筑群,正在被唤醒。 凤凰古村深圳创意旅游文化新代言 百年古村“大动手术”,聚焦许多的关注。作为“深圳凤凰古村落文化旅游规划”该项目的主案设计师,名汉唐创始人·董事长,深圳SIID执行会长卢涛先生表示:借势深圳西向发展的战略契机,利用滨临大空港地区的地缘区位优势,全面依托自身独有的文化资源要素,将大凤凰片区打造成为一个以凤凰文化传扬为核心,涵盖文化传承、旅游体验、创意孵化、会展博览、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大空港地区的文化给养地、创意孵化泉和生态后花园,成就深圳市的文化新客厅和华南创意旅游文化的新代言! 凤凰古村项目规划之现状分析:周边功能多样,对外展示面较弱 凤凰古村周边的南邻凤凰山大道;西侧有凤凰塔,凤凰广场及凤凰艺展中心与古村沿凤凰山大道相隔。基地总用地面积为8.0 公顷,约合120 亩;其中凤凰古村占地5.2 公顷,约合78 亩;古村外其他用地占地2.8 公顷,约合42 亩。 古村内现有文物建筑17 处,其中文顺祖家祠与菴岭祖家祠已为遗址;除部分已修缮的少量文物及历史建筑外现存大量明清古建筑群及现代民房建筑形态较为破败。6条主巷道,村内现状巷道为叶脉状,部分路面已修缮,但巷道仍相对拥挤,且缺乏系统性组织管理。 凤凰古村项目规划之规划策略: 在进行凤凰古村项目的现状简析后,卢涛设计师提出了四大规划策略:区域协同策略、交通组织策略、景观构架策略、人文提升策略。 凤凰古村项目规划之建筑风格定位: 凤凰村古建筑群规模宏大,目前尚存的建筑有:明代建筑4 座(明嘉靖即公元1550 年以后所建),清代民居69 座,保存尚好且有石刻“公祠”、“家塾”、“书室”门匾的教坊仍有15 座,民国时期建筑

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要点(一、二)

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要点(一、二) 设计要点一 乡村旅游景观是指在乡村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旅 游景观格局,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表现。乡村丰富的地域文化及乡情民俗构成了乡村旅游景观的主要内容。 按照乡村的区域范围,可以将乡村旅游景观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宏观——村域 宏观旅游景观的范围是指乡村的村域范围。村域范围内具有可度量性的景观组分或区域景观。可将村域形式分为三种: 1)团状。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通常是这类聚落的基本平面形态,南北轴与东西轴基本相等,或大致呈长方形。这是中国最为常见的形态。 2)带状。此类乡村聚落多位于平原地区,通常在河道、湖岸、道路附近成条带状延伸,在黄土高原地区多依山谷、冲沟的阶地伸展而建。 3)环状。多位于山区的环山聚落及河、湖、塘畔的环水聚落。 在这个范围和层次的旅游景观视角下,主要从自然角度进行考量,涉及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以及地域的社会人文历史等方面,全方面考虑环境的诸多自然保护和建设因素,将功能技术和美学因素相结合进行总体设计方案。

第二层,中观——村落 中观旅游景观的范围指村落范围。构成村落旅游景观的各个部分包括了街巷、广场、居住区、标志性景观、边沿景观以及村落周边水系等景观因素。这是村落旅游景观设计的主体部分。 1)街巷。村落街巷是连接聚落节点的纽带。传统村落街巷充满了风土人情,体现出“场所感”。它与公共空间相交融,是一种人性的空间,是村落居民交往和沟通的必要场所,是居住环境的扩展和延伸,是村落居民最依赖的生活场所,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2)广场。广场通常是村落的中心和景观标志,是连接各街巷道路、聚集人流的主要地点,同时也是景观节点。乡村常见的广场类型有:宗教性广场、商业性广场和生活性广场。广场通过与道路空间的融合而存在,是村落中居民活动的中心场所,许多村落都是以广场为中心进行布局的。 3)居住区。传统村落居住区通常具有同一性的构成要素,连续的形体特征或是相同的砖砌材料和色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居住区景观。 4)标志性景观。标志性景观通常零散地散布在村落的周边。它们的平面规模并不大,但往往因其竖向高耸或横向展开,加之与地形的结合,成为整个村落景观的补充或村落轮廓线的中心。 5)边沿景观。乡村聚落边沿是指聚落与农田的交接处,特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