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药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纳米药物的研究现状和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发展,纳米技术被应用于医学领域,开创了纳米药物的新纪元。
纳米药物是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的药物,具有较小的粒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提高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药效和靶向性,从而使药物更好地作用于病灶,减轻药物对健康组织的损伤,有效缓解疾病症状,且具有较少的副作用和毒性。
纳米药物可以根据其粒径的大小分成几类,其中最常见的是纳米粒子,其直径通常在20到200纳米之间。
纳米粒子有许多不同的形态,如球形、棒状、盒状、肉桂棒状等,可以根据需要制备出适合不同病灶的纳米药物。
纳米药物在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炎症、感染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下面将分别讨论这些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一、纳米药物在治疗癌症中的应用癌症是当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领域。
纳米药物的出现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纳米药物在治疗癌症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纳米药物能够有效地提高药物在肿瘤细胞中的浓度,使药物更好地作用于肿瘤细胞,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其二是纳米药物能够减轻药物对健康组织的损伤,缓解化疗副作用。
其三是纳米药物可以被修饰成能够针对癌症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功能性纳米药物,可以实现针对性治疗。
目前,纳米药物已经在临床试验中被验证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癌症的手段。
尽管还存在着一些技术难题,如如何制备具有高靶向性和多功能性的纳米药物,如何控制其分布和释放,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使纳米药物在治疗癌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纳米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在当今社会非常普遍的疾病,而纳米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也显示出了很大的潜力。
纳米药物的应用使得心血管类药物的作用更加明显。
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高渗透率和持续性的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穿过血管壁,进入紧张的病变组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纳米粒子的表面也可以修饰出具有特异性靶向性、可控性和样品化特性的药物,以更好地实现靶向治疗。
载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性质研究进展

( 龙 江 中医药 大学药 学 院 , 黑 黑龙 江 哈尔 滨 10 4 ) 500 摘 要 : 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一种性能优 良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文章 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论
文为依据 ,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理化性质及分析手段 、 药规律进行 分析 、 对 释 整理 、 归纳, 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 参考 。
固体 脂 质 纳 米 粒 (odl i nn prc sS N) 2 sl pd aoat l ,L 是 0世 纪 9 rlinset soy P S 是 日常 检测 S N粒 径 最 强 大 的 手段 , i i ie 0 e t p c ocp , C ) ao r L 通 年代起发展起来 以体 内可生物 降解 的、 固体的天然或合成类脂材 常将二者联合起来使用 。P S是 通过 粒子移 动所引起 的散 射光 C 为药物载体 , 药物吸附或包裹 于脂质核 制成粒径 约 5 将 0~1 0 强度 的波动程度来计算粒子 大小 , 0 0 灵敏度较 高 , 量范 围从 几纳 测 n 的亚 微 粒 给药 系统 。 m 米 到 3 m 左 右 , 此 测 量 的范 围 有 限 , 于 大 粒 子 则 无 法 检 测 因 对 因 S N是用具有生理相容性和生物 可降解性 的固体脂 质为 出。而 L L D的测量范 围较广 , 一般 适用 于几个 纳米 到毫米 级 , 主 C 骨 架 材 料 所 制 成 的纳 米 尺 度 的 载 药 系 统 , 以 具 有 独 特 的 优 点 : 要 通 过 测 量 粒 子 辐 射 时 的衍 射 角 来 计 算 粒 子 大 小 。与 P S法 相 所 虽 D测 量 范 围 较 宽 , 对 小 粒 子 的 灵 敏 度 不 高 。这 两 种 但 有 良好 的生理相容性 , 能提高难 溶性药 物 的溶解 度 ; 具有长效 缓 比 , 然 L 控 释、 向的作用 ; 靶 适合多种途径给药 , 如静脉注射 、 皮肤透皮 、 肺 方 法 对 非 球 形 颗 粒 的检 测 准 确 度 都 不 能 够 保 证 。 而 近 年 发 展 起 PD ) D测 量 小 粒 子 特 部 、 部 等 ; 适 合 于 工 业 大 生 产 的生 产 方 式 。 因此 ,L 眼 有 S N不 但 来 的偏 光 强 度 差 式 散 射 法 ( I S 大 大 提 高 了 L 综合 了聚合物纳米粒物理稳定性高 、 避免药物的降解或泄漏 以及 别 是 非 球 形 粒 子 时 的灵 敏 度 和 准 确 度 。 良好 的靶 向性 的优势 , 又兼具 了脂质体 、 乳剂 的毒性低 、 能大规模 2 12 纳米粒 的形 态及 分析 手段 S N 的外 观形态 一般采 用透 .. L 生 产等 优 点 , 一 种 极 具 发 展 前 景 的新 型 给 药 系 统 。 是 射 电子显微镜 (r s si lc o c soyT M) t nmi o eet nmiocp ,E 或扫描电子 a sn r r 显微镜 (cn ige c o i ocp ,E 照相后进行直观观察 。 sa nn l t nmc soy S M) er r 1 固体 脂 质 纳 米粒 基本 组成 方法是取敷有支撑 网的铜 网沾 取少量 已经稀释好 的纳米混 悬液 固体脂质纳米粒 的主要 由三大部分组成 : 然 用 1 1 脂 质 如 脂 肪 酸 甘 油 脂 类 ( 括 三 棕 榈 酸 甘 油 酯 、 硬脂 酸 在 铜 网上 停 留片 刻 , 后 浸 于 磷 钨 酸 染 色 剂 中 染 色 , 滤 纸 吸 走 . 包 单 自然 干 燥 后 置 于 电 子 显 微 镜 下 观 察 , 照 。 因 为 钨 拍 甘油 酯 等 ) 脂 肪 酸 类 ( 硬 脂 酸 、 榈 酸 )类 固 醇类 ( 固醇 ) , 如 棕 , 胆 及 多 余 的液 体 , 为重金属 , 电子 束 不 能 穿 透 , 以 未 被 染 色 的 部 分 在 电子 显 微 镜 所 蜡 类 ( 晶 石蜡 、 蜡 醇 十 六 酸 酯 ) 。 微 鲸 等 被 脂质对 S N的影响极其复杂 , 质分子链 越长 , L 脂 油相粘 度越 下 观 察 时 呈 浅 色 , 染 色 的 部 分 在 电 子 显 微 镜 下 观 察 时 呈 深 色 。 外 高 , 到 的 S N粒 径 相 应 越 大 。采 用 单 一 的 固 体 脂 质 , 物 在 其 成 形 的纳 米 粒 一 般 为 圆形 或 椭 圆形 , 观 圆整 。 得 L 药 .. e a电位及 分析手段 Zt e a电位 与纳米粒 体系 的稳 定性 中的溶解能力有 限 , 使用混合脂质时 , 特别是液态脂质 , 能提高药 2 13 Z t 密切相关 , 可以预测 纳米粒体 系的稳定 性。一般来说 , Z t 高 e a电 物的溶解度 , 破坏晶格排列 , 降低结 晶度 , 提高载药量 。 位体 系由于 电荷 问的排斥作用 , 子不 易发生 聚集 。使用空间稳 粒 12 乳 化 剂 和 助 乳 化 剂 如 磷 脂 ( 括 大 豆 卵磷 脂 、 黄 卯 磷 脂 . 包 蛋 定剂 , 溶液 p H值 的改变或稀释 S N分 散体 时, L 均会影 响 Z t e a电 等 )泊 洛沙 姆 、 山 梨 酯 、 酸 盐 、 丁 酚 醛 等 。 、 聚 胆 四 e a电位 仪 通 过 测 定 样 品 在 电场 中 的 泳 动 速 度 来 间 接 乳 化剂 的选 择 和浓 度 对 S N 的 质 量 有 很 大 影 响 。通 常 情 况 位 的值 。Z t L e a电位值 , 同时 可得 到样 品的多分散 指数 值 ( I 。一般 P) 下 , 径 随 乳 化 剂 用 量 增 加 而 降 低 。 与 单 一 乳 化 剂 相 比 , 种 或 计算 Z t 粒 两 稳定的 S N水分散体 系 Z t L e a电位的绝对值在 3mv 0 左右。 多 种 双 亲性 物 质 的 复 配可 以制 备 出 物理 稳定 性更 高 , 径 更 小 的 来说 , 粒 22 结 晶度 和脂质多 晶型分析 脂质的结 晶程度 和多晶转变特 . 纳 米 给 药 系 统 。 L 13 药物 固体脂质纳 米粒 主要适 合于 亲脂性 药物 , 可将 亲 征 与药物 的包封 和释放速率 紧密相关 。S N分散 体系 中通 常包 . 也 括多种 晶型 , 按不同结晶形式可分为过冷态 、 型 、 ’ p型 , p 型、 并 水性药物制成脂溶性 强的前体 药物后 , 再制备 S N L。 热 药 目前 的 制 备 方 法 有很 多 , 高 压 匀 质 法 , 乳 法 , 剂 按上 述 顺 序 , 力 学 稳 定 性 和脂 质 填 充 密 度 逐 渐 上 升 , 物 包 封 如 微 溶 生成 了大量 的稳定 晶 乳 化 法 , 膜 一 超 声 分 散 法 ’ , 温 乳 化一 低 温 固 化 法 ( 率逐 渐下 降。在贮存过程 中晶型发生转化 , 薄 高 李 晶型 结 构 趋 向于 单 一 , 致 体 系黏 度 逐 渐 增 大 , 粒 子 表 面 积 导 使 厚 丽 . 皮 素 的 服 固体 脂 质 纳 米 粒 制 剂 的研 究 . 东 大学 硕 士 论 型 , 槲 山 增 加 , 体 系 中 的表 面 活 性 剂 分 子 流 动 性 差 、 度 低 , 而 浓 不足 以覆 盖 文 ,0 8 , 扩 散 法 “ , 融 超 声 法 等 常 用 的 制 备 方 法 。此 20 )剂 熔 新 增 的表 面积 , 之 外 界 不 稳 定 因 素 使 粒 子 动 能 增 加 , 子 之 间 加 粒 外还可根据各方法的优缺点 , 将其配合使用 。 碰撞 增 多 , 子 发 生 聚 集 长 大 而 产 生 凝 胶 。减 小 粒 径 、 入 乳 化 粒 加 2 固体 脂 质 纳 米 粒 的理 化 特 性 及 分 析 手 段 剂 可 长 时 间延 迟 脂 质 的结 晶 和 多 晶型 转 变 。 2 1 粒 径 大 小 , 态及 Z t . 形 e a电位 的测 定 其 中 差 示 扫 描 量 ( i rn a sa n gcl i e y D C 和 x df et l cn i ao m t , S ) e i n r r 2 1 1 粒径大小及分 析手段 粒 径大小是 S N最重要 的表征 , .. L 线 衍 射 法 被 广 泛 用 于 研 究 脂 质 形 态 。 D C是 在 程 序 控 制 温 度 S 粒 径 大 小 直 接 决 定 其 用 途 , 定 性 。 因此 其 检 测 手 段 变 得 尤 为 重 稳 实 要 。激光衍射 ( ae d f c o ,D) 1sr ir t n L 和光子相关 光谱 ( htncr 下测 量输 给试 样 和参 比 物 的 功率 差 与 温度 关 系 的一 种 技 术 , 验 fa i poo o一 数 据 是 热 转 变 温 度 和 峰 面 积 , 用 于 S N 的 原 理 是 脂 质 的 晶 型 应 L 不 同 , 熔 点 不 同 , 化 焓 也 不 同 , 于 测定 脂 质 结 晶 度 和各 晶 型 则 熔 用 收 稿 日期 :0 90 48 修 订 日期 :0 0)-0 2 0 -5 3 ; 2 1 442 的 相 变 特 征 。 此外 , 外 和 拉 曼 分 光 光 度 法 也 可 用 于 观测 ��
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研究

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研究1. 引言随着医学和药物科学的不断进步,利用纳米技术来提升药物传递系统已成为一个热门领域。
载药纳米颗粒是一种能够包裹药物并将其精确传递到特定部位的纳米材料。
本文将探讨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以及体外释放特性。
2. 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2.1 材料选择制备载药纳米颗粒的第一步是选择适当的材料。
常用的载体材料包括聚合物、金属、无机材料等。
这些材料都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包裹能力。
2.2 制备方法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溶剂挥发法、乳化法、共沉淀法等。
这些方法可根据药物的特性和需求进行选择。
2.3 表征技术制备完毕后,需要对载药纳米颗粒进行表征。
常用的表征技术包括动态光散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载药纳米颗粒的粒径、形状以及稳定性。
3. 载药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3.1 体外释放试验为了评估药物在载药纳米颗粒中的释放性能,需要进行体外释放试验。
将载药纳米颗粒置于适当的释放介质中,并通过取样分析来研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动力学。
3.2 影响因素载药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载药纳米颗粒的性质、药物的性质、载药量以及环境因素等。
了解这些因素对体外释放的影响,有助于优化载药纳米颗粒的设计和性能。
4. 应用前景和展望载药纳米颗粒作为一种先进的药物传递系统,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精确控制药物的包裹和释放行为,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优化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改进药物的包裹和释放特性,以实现更精准的治疗效果。
5. 结论本文介绍了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以及体外释放的研究。
载药纳米颗粒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药物传递系统,可以在药物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深入研究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和释放特性,有助于改进现有的治疗方式,为临床医学带来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注:本文采用学术论文的格式进行写作,以符合题目要求。
新型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新型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学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治疗疾病,一种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载药纳米粒子应运而生。
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已成为当前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一、什么是载药纳米粒子载药纳米粒子是由聚合物、陶瓷、金属或生物材料等多种材料制成的微米或纳米级别的颗粒,内部装载有药物。
载药纳米粒子在体内可以释放出纳米尺度的药物,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因此成为当今前沿的药物递送系统。
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也成为众多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热门课题。
二、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
1.物理法物理法是利用聚合物的物理性质将药物吸附在纳米粒子表面。
其中最常用的物理方法是油水复合法,即将两相溶液经过超声、搅拌等方法使之混合均匀,形成药物载荷的纳米粒子。
油水复合法具有简单、易操作等特点,因此在实际制备中应用广泛。
2.化学法化学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将药物与载体材料结合形成纳米粒子。
其中包括普通溶剂沉淀法、反相微乳液法、电化学沉积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制备高纯度、高可控性、粒径大小可调等特点,但它也有其缺点,例如反应物之间的互作用可能导致纳米粒子药物释放速度难以控制。
3.生物法生物法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如外泌体分离法、自组装法等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内。
这种方法不需要使用溶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危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载药纳米粒子的应用研究1.肿瘤治疗载药纳米粒子将药物输送到肿瘤局部,既能够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又能够减轻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
例如,通过向靶向纳米粒子中加入癌症药物,可使药物在体内快速聚集在癌症病灶周围,从而提高药物的治愈率。
2.心脑血管治疗纳米粒子还可用于心脑血管治疗。
例如,将降压药、血管扩张剂等药物负载到纳米粒子中,可使药物更好地作用于血管内膜,并减轻副作用。
3.口腔治疗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还可用于口腔治疗。
载药纳米微粒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A b t a :T he s r ct Dr ug—o de na la d nop r il i a a tc e s ne w t c e hnol y og pr odu e by cd na t h no ec no1 y om bi d og c ne w ih t m od r en m e i i .I’ w a re r r ns or . tsow- ee e u pr o d cne tS a ne c r i rofd ug t a p t I l r las s dr g, ol ngs t i e ofd ug a to , en t at s t o he tm r c i n p e r e he bi— l i a ar ir, r og c lb re t ans r es d ug t a ge — ga a po t r O t r t or n, nd buitup a ne r l w out dm i s r i e ofa nit aton, c . n one wor i h u e tI d,n t e dr g c nt olr e e,t s ow pe ir t O ot r r s o r — elas i h su ro iy t he s tan por a i ysem u I e e e r t e a t ton s t ofdr g. n r c nty a s, h ppl a i sc r s a c i ton ba i e e r h c o ug—o de nopa tce de e o a dl and m a s gr a p o e s i fer nt ki s ofc nia i ds f dr l a d na r il v l ps r pi y, ke e t r gr s n dif e nd hi c lfel .Thi r il s a tc e r viw e he a plc to r e c o r —oa d n opa tc e, d pr d c tS p os c sofd v op e plc to i d f e e d t p ia in es ar h fd ug l de an r il an e i ti’ r pe t e el m ntap ia i n n i- f e i s ofci c 1fe ds er nt k nd lnia il . Ke y wor ds: u l de nopa tce; r ont o — eea e; lnia pp ia i dr g—oa d na r il d ug c r lr l s c i c la lc ton
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目的:了解纳米载药系统在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新型药物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方法:以“Nanoparticles”“Ischemic stroke”“Brain”“Nanomedicine” “Liposome”“Imaging”等为关键词,在PubMed、Elsevier等数据库检索2010-2017年的相关文献,对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115篇,其中有效文献49篇。
神经保护剂类等药物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具有较好的效果,但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得大部分药物无法入脑发挥疗效,而纳米载药系统可作为递送药物入腦的有效方法。
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纳米载药系统主要有脂质体、纳米粒、纳米凝胶、树状大分子胶束以及基于无机纳米材料的载药系统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载药系统各有不同的优缺点。
其中,脂质体的载药率、入脑效率高,但稳定性和分散性较差;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稳定性好,但存在突释问题;壳聚糖纳米粒缓释性、靶向性较好,但分散性较差,可能有潜在的有机溶剂毒性;纳米凝胶缓释性能良好,但生物相容性还需提高;树状大分子载药系统包载性能良好,但有潜在的生物毒性;基于无机纳米材料的载药系统仍存在生物相容性问题。
超顺磁性氧化铁与胆碱等已制成纳米系统用于脑缺血成像研究。
结论:纳米载药系统在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应用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今后需进一步重点解决现有纳米载药系统的稳定性、缓释性及生物相容性等问题。
关键词纳米载药系统;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脑靶向;血脑屏障;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临床上以缺血性脑卒中为多见,其发病率约占脑卒中的80%以上[1]。
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最佳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即在发病后4.5 h的最佳治疗时间窗内静脉注射抗血栓药物以溶解血栓,从而恢复脑部血流灌注[2]。
PLGA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的靶向作用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2020,41(12):96 101ProgressinVeterinaryMedicinePLGA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的靶向作用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20 06 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72511) 作者简介:胡 馨(1997-),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兽药学研究。
通讯作者胡 馨,支 慧,杨 艳,杨 杰,柴东坤,林 浪,刘云杰,宋振辉 ,封海波(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重庆402460) 摘 要:纳米科技在现代医学及药学的应用方面广泛发展,纳米药物载体在实现靶向性给药、缓释药物、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等方面有重大优势。
聚乳酸 羟基乙酸聚合物(PLGA)是一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具有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当前聚乳酸 羟基乙酸聚合物纳米粒(PLGANPs)被广泛地作为药物载体进行靶向治疗。
论文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报道,概述了PLGANPs的特点、制备方法与表征以及靶向作用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PLGANPs作为药物载体在肿瘤组织、心脑血管、骨组织、免疫和基因类疾病中靶向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为相关的科研提供参考。
关键词:聚乳酸 羟基乙酸聚合物;纳米粒;药物载体;靶向作用中图分类号:S854.53;S859.7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5038(2020)12 0096 06 靶向制剂是指通过局部给药的方式将药物输送至特定的组织、器官、细胞内,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生物利用度,并减少毒副作用带来的危害。
聚乳酸 羟基乙酸聚合物[poly(lactic co glycolicacid),PLGA]是由乳酸和羟基乙酸的单体聚合而成的可降解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纳米粒(nanoparticles,NPs)是大小介于1nm~1000nm之间的一种固态胶体颗粒,可作为药物靶向传递的载体。
PLGA是乳酸(lacticacid,LA)与羟基乙酸(glycolicacid,GA)共聚合而成,当PLGA进入体内,通过酯键水解生成相应的单体酸、乳酸和羟基乙酸,然后经过三羧酸循环后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该聚合物对人体无刺激性,无毒且拥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1];PLGANPs极易于被吞噬细胞摄取,因此通过在纳米颗粒偶联吸附相应的配体可定位到需要的组织和器官。
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聚合物纳米颗粒研究进展

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聚合物纳米颗粒研究进展聚合物纳米颗粒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递送系统,在医药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聚合物纳米颗粒具有较小的粒径、可控的形态和结构、良好的稳定性,以及高度的药物载药能力等优点,逐渐成为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聚合物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
一、药物递送系统的重要性药物递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减少毒副作用。
然而,药物分子在体内的药物释放、分布和代谢等过程存在一系列的限制。
聚合物纳米颗粒具有较小的粒径和较高的比表面积,能够提高药物的载药能力和靶向性,从而有效地解决药物在体内遇到的难题。
二、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目前,制备聚合物纳米颗粒的方法主要包括溶剂挥发法、乳液聚合法、自组装法等。
其中,乳液聚合法具有简单、高效、可控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中。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聚合反应条件、添加不同类型的乳化剂等手段调控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形态和结构,以实现不同的药物释放行为。
三、聚合物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聚合物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靶向性药物递送、控释性药物递送和联合治疗等方面。
靶向性药物递送是指通过修饰聚合物纳米颗粒的表面,使其具有特异性地与肿瘤细胞或炎症部位相互作用,从而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治疗效果。
控释性药物递送是指将药物包载在聚合物纳米颗粒中,并通过调节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和减少毒副作用。
联合治疗是指将多种药物或治疗手段结合在一起,通过聚合物纳米颗粒作为载体,实现多种药物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四、聚合物纳米颗粒药物递送系统的优势和挑战与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相比,聚合物纳米颗粒具有一系列的优势,如药物保护性能好、药物释放可控、药物生物利用度高等。
但是,聚合物纳米颗粒在应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药物的稳定性、聚合物的生物相容性、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大规模制备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pt. of Medical Chemistry, School of Pharmac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A B S T R A C T : The discovery of novel classes of ion channels and their mechanisms of analgesia has provided pharmaceutical researches with a large number of novel targets for pain therapy, including: tetrodotoxin-resistant (TTXr) Na+ ion channel blockers, N-type Ca2+ ion channel blockers, acid-sensitive ion channel (ASICs) blockers,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nAChRs) agonists, N-methyl-D- aspartate (NMDA) receptor antagonists, γ-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 subtype A (GABAA) receptor agonists, P2X receptor antagonists and vanilloid receptor (VR) regulators.
盐析法是在搅拌下向溶有聚合材料和药物的丙 酮溶液中加入用电解质或非电解质饱和过的 PVA 水溶液( 水溶液用电解质或非电解质饱和处理的目 的是防止在盐析过程中丙酮与水互溶),以 PVA 为 乳化稳定剂制得 o/w 型乳剂后再加入足量的水,使 丙酮扩散到水相中以诱导形成纳米粒。此法不使用 含氯有机溶剂或表面活性剂,适于邻苯二甲酸醋酸 纤维素、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乙基纤维素和 PLA 等 聚合材料。Allemann等[14]用本法制备了载精神抑制 药 savoxepine 的 PLA 纳米粒,包封率达 95%,可 通过控制纳米粒的粒径和载药量,调整药物的释放 时间从数小时延长至 30d。
载药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胡 俊,刘玉玲 *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050)
摘要:综述了聚合物、固体脂质及长循环 3 种纳米粒的载体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聚合物纳米粒;固体脂质纳米粒;长循环纳米粒;综述 中图分类号:R9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55(2004)05-0310-05
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ra pid expa ns ion of supercritical solution method, RESS)[17,18] :将溶有聚 合物和药物的超临界流体从喷嘴喷出,使流体快速 膨胀,溶解能力急剧下降,聚合物和药物凝结为微 粒或亚微粒析出。用 RESS 法制得的微粒不含有机 溶剂、纯度高,若聚合物的分子量小于 10000,则 药物能均匀分布在聚合物基质中。但能溶解在超临 界流体中的聚合物较少,限制了 RESS 法的发展与 应用。
长循环纳米粒(long-circulating nanoparticles)成为近 年来的研究热点[6] 。
纳米粒为固态胶体颗粒,粒径为 10~1000nm, 分为纳米球和纳米囊。制备纳米粒的材料较多,大
本文对 3 种纳米粒的载体材料、制备方法的研 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致可分为聚合物和脂质材料,前者制成的纳米粒称 1 聚合物纳米粒
为聚合物纳米粒(polymeric nanoparticles),后者称 为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SLN)[1]。
1.1 载体材料 1.1.1 非生物降解型聚合物
载药纳米粒有多种给药途径,如注射( 静脉,
此类材料主要有聚丙烯酰胺类和聚甲基丙烯酸
肌肉及皮下)、口服 [2]、鼻腔、肺部、眼部给药[3]、 烷酯类等。后者包括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羟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丙烯酰淀粉、壳聚 糖、海藻酸钠、明胶等亲水性聚合物也可用于制 备载药纳米粒。Sharma 等[9]用 PVP制备了紫杉醇纳 米粒,平均粒径 50~60nm。王晋等[10]以羧甲基淀 粉和预胶化淀粉为材料,制得了粒径小于 1µm 的淀 粉纳米粒。 1.2 制备方法 1.2.1 聚合反应法(polymerization methods)
异丁酯、己酯及异己酯(PMC A、PECA、PBC A、 PIBC A 、PHC A 、PIHC A ) 等,在体内的降解速度 与酯链的长度成反比,细胞毒性与降解速度有关, 并有随链增长而减小的倾向。Li 等[8]用聚乙二醇修 饰的聚氰基丙烯酸十六烷酯(PEGylated PHDCA)为 载体,制备了人重组肿瘤坏死因子 -α 纳米粒,包封 率为 60%,粒径为 150nm。聚酯类化合物的主链中 均具有酯链结构,包括聚乳酸( PLA ) 、聚羟基乙酸 (PGA)、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己内 酯(PCL)、聚羟丁酸(PHB)、聚羟戊酸(PHV)、聚 癸酸(PDA)等。其中以 PLA、PLGA、PCL 及 PLA 与 PCL 的共聚物等最为常用,PLA、PLGA 已获美 国 FDA 批准用于注射给药。 1.1.3 亲水性聚合物(hydrophilic polymers)
微乳、微球、纳米粒、脂质体、药质体(pharmacosomes)等亚微粒已经成为药物新剂型研究中非常 活跃的领域。它们可改变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system,MPS)摄取,从而被动靶向治疗与 MPS 有 关的疾病,但也因此不适于其它系统疾病的治疗。 为减小或避免纳米粒在体内对吞噬细胞的趋向性,
增加药物在靶器官的分布量,从而提高疗效、减轻毒 副作用。
本法广泛用于制备聚酯类纳米粒。将聚酯材料 及难溶性药物溶解或分散在二氯甲烷、氯仿、乙 酸乙酯、甲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倒入水中乳化
成稳定的 o/w 型乳剂,此过程需加入表面活性剂或 乳化剂,如明胶、聚乙烯醇(PVA)、吐温 -80,泊 洛沙姆 188 等。减压蒸发或搅拌除去有机溶剂即 得。如 Gref 等[12]用本法制备了载环孢素 A 的 PLAPEG 纳米粒。水溶性药物可分散于含 PLGA 等载体 的有机相中,形成 w/o 型初乳,再分散于 PVA 水 溶液形成 w/o/w 型复乳,室温搅拌挥去有机溶媒, 水洗,收集所得微粒,冻干即得。Sanc hez 等[ 13] 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得载α-干扰素的PLGA纳米 粒,平均粒径 280nm,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体 外持续释放 1 个月以上,但有明显的突释效应。 1.2.3 盐析或乳化分散法(salting out or emulsificationdiffusion method)
皮下埋植[ 4 ] 或作为局部皮肤用药的载体[ 5 ] 等,其中 研究最多的是静注给药。普通纳米粒静注后,大 部分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ic
丙甲基丙烯酸甲酯(HPMA)、甲基丙烯酸(MA)及 乙烯甘油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等。Ahlin等[7]以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材料,制备了抗高血
收稿日期:2003-07-28 作者简介:胡 俊( 197 6) ,男,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缓控 释制剂。 通讯联系人:刘玉玲( 1 9 ) ,女,
Tel:010-63165232, 63159373 E-mail:hujun@;ylliu@
压药依那普利的口服纳米粒,平均粒径为 297nm。 由于此类聚合物在体内不能降解,所以现在的研究 更注重应用生物降解型材料。 1.1.2 生物降解型聚合物
Key Words : analgesia; targets; ion channels; blockers; agonists; antagonists; review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04, 35(5) · 3 1 1 ·
Lamprecht等[16]在搅拌下将抗精神失常药咯利普 兰(rolipram)溶于含 PCL 的二氯甲烷中,高
· 3 1 2 ·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04, 35(5)
· 3 1 0 ·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04, 35(5)
压乳匀机循环乳化,再减压蒸除有机溶剂,析出 载咯利普兰的纳米粒。所得纳米粒体外突释量为 25%~30%,2d 后还能观测到药物持续释放。 1.2.5 超临界流体技术(supercritical fluid technology)
传统方法大多要用到含氯有机溶剂或对人体有 害的表面活性剂,而超临界流体技术所用的溶剂不 污染环境、对人体无害,故日益受到重视。
乳化分散法与盐析法类似,先将聚合材料溶于 能与水部分混溶的有机溶剂(如苯甲醇),再加至含 有药物和稳定剂(如 PVA)的水相中进行乳化,待乳 化完全后再加入足量的水,使有机溶剂扩散到外相 (水相)中去,即得。此法适于聚酯类材料。Konan 等[15]采用本法分别以 PLA 和PLGA 为载体,制备了 内消旋 - 四 -(4- 羟苯基)卟啉[meso-tetra(4-hydroxyphenyl)porphyrin]纳米粒,平均粒径小于 150nm, 最高包封率大于 90%。 1.2.4 高压乳匀法(pressure homogenization-emulsification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