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
生物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生物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纳米技术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
生物纳米技术利用纳米级别的材料和纳米器件来实现对生物体的精确控制和操作,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
本文将介绍生物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并展望其前景。
一、纳米药物载体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纳米药物载体是生物纳米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将药物精确运输到肿瘤组织,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常用的纳米药物载体包括纳米颗粒、纳米胶束和纳米脂质体等。
这些载体可以通过控制大小、表面修饰和表面电荷等方式,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并实现靶向治疗,提高药物的疗效。
二、纳米影像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纳米影像技术是指利用纳米级别的材料作为造影剂,通过成像设备观察和分析肿瘤细胞的分布和转移。
纳米影像技术可以提高肿瘤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并且可以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
纳米影像技术主要有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和光学成像等,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将为癌症的个性化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三、纳米治疗器件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纳米治疗器件是指利用纳米级别的材料和机制来实现对癌症的治疗。
例如,纳米热疗通过纳米颗粒吸收光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引发肿瘤组织的凝固坏死。
此外,纳米免疫疗法可以通过纳米颗粒携带免疫刺激剂,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能力。
纳米治疗器件的应用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四、纳米基因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纳米基因技术是指利用纳米级别的材料来传递和调节基因,实现基因治疗。
通过纳米颗粒携带的基因载体,可以将治疗基因精确地送入肿瘤细胞内,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此外,纳米基因技术还可以通过RNA干扰技术,选择性地靶向抑制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达到治疗的效果。
纳米基因技术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展望未来,生物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可以预见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肿瘤的治疗手段也得到了显著进展。
在过去,放疗和化疗是肿瘤治疗中的主要手段,但其存在的副作用和限制使得其应用受到限制。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药物成为了肿瘤治疗领域的新热点。
而纳米药物的关键在于其药物载体。
纳米药物通过利用多种载体将药物精确输送至病灶,可以大大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一、纳米药物的优势纳米药物通过纳米技术制备而成,具有许多传统药物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纳米颗粒大小具有尺度效应。
纳米颗粒比普通药物小很多,能够更容易地渗透至肿瘤组织中,而不会被正常组织过滤掉。
其次,纳米药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分解性。
药物载体在体内不会引起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不会被排斥。
最后,纳米药物具有特异性。
纳米药物可以通过特定的靶向分子选择性地与肿瘤细胞结合,实现对肿瘤组织的精确识别和定位。
二、纳米药载体的类型纳米药物的药物载体是纳米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不同类型的药物载体对纳米药物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当前,常见的纳米药物载体主要包括脂质体、蛋白质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金属纳米粒子、碳纳米管等。
1、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等组成的微小球形结构,可用于携带各种药物。
脂质体具有尺度效应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稳定地携带药物并减少药物的毒性。
同时,脂质体能够通过改变其表面组分实现对靶向分子的选择性结合,因此在靶向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蛋白质纳米粒子蛋白质纳米粒子是由蛋白质自组装形成的一种纳米粒子。
这种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分解性,且在体内不会引起免疫系统的攻击。
除此之外,蛋白质纳米粒子还具有天然的靶向性质,可以通过特定靶向分子识别肿瘤细胞并实现精确的靶向治疗效果。
3、聚合物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是由多种合成材料组成的一种纳米粒子,其在靶向治疗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纳米体系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

纳米体系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随着纳米科技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纳米体系已成为药物输送的一种有效手段。
药物输送系统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药物的溶解度和可吸收性必须得到提高;2、药物应该经过选择性置入并有指向性释放,以避免误伤健康细胞或无效的副作用;3、能够经口或经皮给药,以提高患者的便利性和治疗效果。
纳米体系药物输送系统的应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一、纳米粒子药物输送系统纳米粒子是指涂层具有活性分子的微小颗粒,其大小在1-100纳米之间。
纳米粒子药物输送系统是一种可以将药物粒子稳定的注入纳米粒子中,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选择性的治疗效果。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纳米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更高,可吸收性更强,能够更加集中地作用于病变组织。
二、纳米脂质体药物输送系统纳米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等脂肪酸组成的微粒子。
纳米脂质体药物输送系统是将药物注射入纳米脂质体中,使药物在生物体内得到更好的分布和吸收,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纳米脂质体药物输送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可通过经口或经皮途径给药,患者便利性更高;2、药物在生物体内的排泄时间较长,可以降低药物频繁注射的需要;3、可增强化疗剂量的选择性和针对性,避免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三、纳米肝素药物输送系统纳米肝素是针对抗凝药物肝素副作用而研发的一种新型治疗药物。
纳米肝素药物输送系统是一种将药物稳定注入纳米粒子中,达到针对性治疗效果的药物输送系统。
与传统的肝素相比,纳米肝素药物输送系统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可有效降低肝素副作用产生的风险;2、可以大幅度减少注射次数,增加患者的治疗便利性;3、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更加集中地作用于病变组织,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四、纳米载体药物输送系统纳米载体是指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使药物大面积处于纳米颗粒表面,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纳米载体药物输送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中。
纳米载体药物输送系统可以选择性的将药物运输到肿瘤组织,避免对正常细胞的副作用,提高肿瘤治疗的成功率。
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章节一:引言肿瘤是一种常见且具有严重威胁的疾病,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病症,但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而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纳米药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具有精准、高效和可控性的特点,展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探讨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章节二:纳米药物的概念与特点纳米药物是指药物通过纳米技术制备成具有纳米尺度特征的药物载体,用于传递和释放治疗剂量。
纳米药物具有以下特点:1. 精准性:纳米药物的尺寸通常在几十到几百纳米之间,可以较好地穿透肿瘤组织,实现精确靶向治疗。
2. 高效性:纳米药物能够有效提高药物的载荷量,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并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3. 可控性:纳米药物通过调节纳米载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可以实现对药物的释放速度、递送路径和靶向性的精确控制。
章节三:纳米药物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3.1 靶向递送纳米药物通过表面修饰靶向配体,如抗体、肽、蛋白质等,可以实现对肿瘤组织的选择性识别和递送。
这种靶向递送方式可以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积累量,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并增强治疗效果。
3.2 药物联合递送纳米药物可以同时携带多种治疗剂量,从而实现药物联合治疗。
例如,纳米载体可以同时携带化疗药物和免疫调节剂,达到双重治疗效果。
此外,还可以将化疗药物和光敏剂结合在一起,实现光动力疗法。
3.3 缓释递送纳米药物通过调节纳米载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可以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
这种缓释递送方式可以使药物在肿瘤组织中持续存在,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提高治疗效果。
章节四: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成功案例4.1 防治肿瘤复发纳米药物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递送方式和持续时间,提高对肿瘤干细胞的杀伤效果,从而防止肿瘤的复发。
4.2 提高化疗效果纳米药物可以提高肿瘤组织的药物积累量,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并通过靶向递送方式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从而提高化疗效果。
新型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

新型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高效、低毒的治疗需求。
因此,新型的药物载体——纳米颗粒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
利用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具有药物负载量高、治疗效果稳定持久、低毒副作用等优势。
本文将介绍新型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和应用。
一、纳米颗粒的制备纳米颗粒是一种尺寸在1-100纳米范围内的粒子,其中药物可以被装载在这些纳米颗粒的载体中,以达到治疗目的。
纳米颗粒的制备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方法等多种方式实现。
1.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包括溶剂沉淀、超声辐照、喷雾干燥、微乳液等等。
其中,微乳液制备法是效果比较好的一种方式。
微乳液是一种均相混合物,是由表面活性剂、油和水三者组成。
在微乳液制备纳米颗粒时,药物和载体分别在水相和油相中分别被溶解和分散,然后进行乳化反应,使用更换水相、降低界面张力等方法可以控制纳米颗粒的粒径及其分散性。
2.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热化学反应法、混合系统热还原法等等。
其中,化学沉淀法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化学方法。
在溶液中存在基础离子和阴离子时,加入反应剂,通过形成沉淀来制备纳米颗粒载体。
实验中,可以通过改变溶液pH值、控制配位原子离子浓度、调节反应温度等来控制纳米颗粒尺寸及分散性。
3. 生物方法生物方法主要包括微生物和植物细胞原生质体等方法。
这些方法利用生物自身的自组装功能,制备纳米颗粒。
例如磷脂结构的蜜蜂毒素,可以通过蜜蜂毒素在水-有机相的交界处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
二、纳米颗粒药物载体的应用1. 肿瘤治疗纳米药物载体适用于肿瘤治疗,可减少药物在正常组织中的积累,增强肿瘤细胞内部的药物浓度。
例如,将氧氮化钼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可在癌细胞内部释放其药效成分,达到治疗的目的。
2. 细胞标记和成像纳米颗粒作为细胞标记和成像的载体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纳米颗粒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细胞的结构、轮廓等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生命活动过程。
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癌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病情,但仍然存在许多限制和副作用。
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纳米技术利用纳米级别的材料和器件,通过精确的设计和控制,将药物和治疗手段送达到癌细胞,实现精准治疗。
本文将重点介绍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纳米探针和纳米成像。
纳米探针是一种能够选择性地与癌细胞结合的纳米级别的材料,通过与癌细胞的特定分子相互作用,实现对癌症的早期诊断。
例如,纳米探针可以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结合,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标记,从而在早期发现癌症病变。
此外,纳米探针还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高度识别和定位。
纳米成像是一种利用纳米级别的材料和技术进行癌症影像学诊断的方法。
纳米级别的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光学、磁学、声学等性质,可以被用于构建高灵敏度的成像探针。
例如,通过将纳米材料与荧光染料结合,可以实现对癌细胞的高分辨率荧光成像;通过将超顺磁性纳米材料注射到体内,可以实现对肿瘤的磁共振成像。
这些纳米成像技术在癌症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纳米药物载体和纳米热疗。
纳米药物载体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级别的材料中,实现药物的定向输送和释放。
传统的化疗药物常常由于其毒副作用而对正常细胞产生损伤,而纳米药物载体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物释放的方式,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积累,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此外,纳米药物载体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纳米热疗是一种利用纳米级别的材料对肿瘤组织进行局部加热的治疗方法。
纳米热疗通过将具有光热、磁热等性质的纳米材料注射到体内,并利用外部的光、磁等能量激活纳米材料,使其局部加热,从而引发肿瘤组织的热损伤。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Jul,2023,39(4)收稿日期:2023-04-03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2019203556)作者简介:杨逸博(1999-),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化疗与免疫联合治疗中的研究,Email :*****************通信作者:李健(1976-),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非编码RNA 与肿瘤发生相关机制研究、抗肿瘤药物靶向性转运载体的构建、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肿瘤早期诊断试剂盒的研究与应用,Email :*****************.cn 。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杨逸博,李健(燕山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0)摘要:癌症免疫治疗是一种倍受关注的治疗策略。
然而,免疫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患者反应性低、肿瘤特异性差、存在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等。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nano drug delivery systems,NDDS )被用于负载药物,经修饰后可表现出肿瘤靶向性给药、肿瘤微环境响应和位点特异性释放等优异性能。
因此,NDDS 可以被有效地用于癌症免疫治疗,能减少毒副作用和免疫相关抑制。
本文重点介绍了近来基于NDDS 的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包括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 )、联合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促进免疫治疗疗效、改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3个方面。
关键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免疫检查点;肿瘤微环境中图分类号:R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653(2023)04-0135-08DOI :10.16809/ki.2096-3653.2023040302Research progress of nano drug delivery systems in tumor immunotherapyYANG Yibo,LI Jia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cnAbstract:Cancer immunotherapy is an attractive therapeutic strategy.However,the main challenges faced by immunotherapy include low patient responsiveness,poor tumor specificity,existence of immunosuppressive tumor microenvironment,etc.Nano drug delivery systems (NDDS)have been applied to load drugs extensively.After modification,NDDS exhibit excellent performances,such as tumor targeted drugs,tumor microenvironment response and site-specific release.Therefore,NDDS can be effectively used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to reduce toxic side effects and immune related suppression.In this review,we focused on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immunotherapy based on NDDS,including the induction of immunogenic cell death (ICD),the combination of tumor immune-checkpoint inhibitors to promote the efficacy of immunotherapy,and the improvement of tumor immune suppression microenvironment.Key words:nano drug delivery system;tumor cell;immunogenic cell death;immune checkpoint block;tumor microenvironment目前癌症仍是全球病患死亡的主要原因,且发病率逐年上升[1,2],癌症治疗研究备受关注。
纳米载体在靶向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纳米载体在靶向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在现代医学领域,药物治疗一直是对抗疾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传统的药物递送方式往往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如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对正常组织产生毒副作用、药物利用率低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创新的药物递送技术,其中纳米载体在靶向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纳米载体是指粒径在 1 1000 纳米之间的药物载体,它们可以将药物包裹或吸附在其内部或表面,实现药物的有效运输和释放。
纳米载体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使其在靶向药物递送中具有巨大的优势。
首先,纳米载体的小尺寸使其能够通过增强渗透和滞留(EPR)效应在肿瘤组织中富集。
肿瘤组织由于快速生长,其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纳米载体能够更容易地渗透进入肿瘤组织并滞留其中,从而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
其次,纳米载体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靶向作用。
例如,在纳米载体表面连接特定的抗体、配体或多肽,能够使其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从而实现精准的药物递送,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常见的纳米载体类型包括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胶束、纳米囊泡和无机纳米粒子等。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封闭囊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
它可以包裹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成和表面性质,能够实现不同的靶向效果。
聚合物纳米粒通常由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材料制成,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等。
它们可以通过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组成和制备方法来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靶向性。
胶束是由两亲性分子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结构,内核为疏水区域,可以负载脂溶性药物,外壳为亲水区域,有助于提高纳米载体在血液中的稳定性和水溶性。
纳米囊泡类似于脂质体,但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和功能,能够实现对药物的多阶段释放。
无机纳米粒子,如金纳米粒子、氧化铁纳米粒子等,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光学、磁学特性等,可以用于实现成像引导的药物递送和磁靶向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CSnano和Biomaterials相继报道了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制的新型纳米载药系统在恶性肿瘤治疗及其生物安全性评价方面取得的新突破。
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将正常细胞一同杀灭,是一种“玉石俱焚”的癌症治疗方法。
纳米药物载体可以增强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并且降低药物引起的毒副作用,大大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生存期,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机遇。
无机纳米材料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后起之秀,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特殊的结构及高稳定性,可以克服有机纳米材料的功能单一、可控性差等硬伤,在药物输送、医学成像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不过,对于将来的临床转化,无机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一直是人们担忧的问题。
如果不能有效代谢出体外,会在体内不断蓄积而产生毒性,甚至产生血管堵塞等严重后果。
纳米介孔二氧化硅做为生物相容性优异的无机纳米材料的卓越代表,被公认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药物传递载体,已经被广泛用于磁性纳米颗粒、量子点等功能材料的包覆,以降低毒性、提高稳定性,开发在体内具有良好稳定性,高效低毒、产量高。
可代谢的介孔二氧化硅药物载体材料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难点,一旦这种药物载体材料开发成功,将为癌症病人恢复健康,走向新生带来曙光。
理化技术研究所纳米可控制备与应用研究室创新研制出高产量、可精确控制颗粒尺寸、外壳厚度、内部空腔大小,具有中空和介孔结构的“夹心二氧化硅”后,根据肿瘤治疗的需求,一直潜心研究,设计可与药物相配伍的新型药物载体材料夹心二氧化硅。
该夹心二氧化硅装载多烯紫杉醇的载药量远高于国际上同类纳米药物载体。
夹心二氧化硅装载多烯紫杉醇治疗肝癌的抑瘤率提高到72%,显著高于多烯紫杉醇静脉注射剂多西他赛57%的抑瘤率。
同时,研究发现,夹心二氧化硅装载多烯紫杉醇能显著降低多西他赛的肝脏毒副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对夹心介孔二氧化硅经静脉给药的急性和长期毒性作用进行了系统评价后发现,夹心二氧化硅对小鼠的致死性毒性极低,LD50大于1000mg/kg,远高于国际同类报道数据(<300mg/kg)。
夹心二氧化硅的靶器官主要为肝脏和脾脏,并可以逐渐从这些器官代谢出去。
这一结果有效证明了夹心二氧化硅的生物安全性,为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扫平了障碍。
这种新型夹心二氧化硅纳米载药系统治疗恶性肿瘤安全高效,为无机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和生物安全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生机。
相关工作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该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
应用纳米技术去除饮用水微污染物
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智能所为首席单位的科技部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应用纳米技术去除饮用水中微污染物的基础研究”日前取得成果。
这套包括新型纳米材料及配套处理程序的技术对控制饮用水源砷、氟等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在常规饮用水处理方式下,部分重金属等微污染物会有明显残留,长期饮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所以,饮用水中微污染物的处理是饮用水安全领域最富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
负责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智能所刘锦淮研究员介绍,富有活力的纳米材料具备常规材料无法比拟的高吸附效率等优势,为解决这些关键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刘锦淮及其合作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同时具有微米级材料的易处理性和纳米级材料高效率、高活性等优点的三维微纳分级结构材料,包括花状镁铝双氢氧化物、花状氧化镁、类棉花糖状氧化铜、铁基金属有机骨架等,对于砷、氟等微污染物具有快速吸附动力和超大吸附容量。
同时,科研人员还配套设计了有别于常规自来水处理的应用程序。
目前,这项技术已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现场使用,为改善当地农民饮用水质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在饮用水处理上使用纳米材料及其处理程序。
741
技术与市场纳米技术第20卷第1期2013年
新型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
刊名:
技术与市场
英文刊名:Technology and Market
年,卷(期):2013(1)
引用本文格式:新型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期刊论文]-技术与市场 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