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警句型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指导

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指导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指导一、概念1、定义: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
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
2、作文: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
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
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
二、审题方法方法一:捕捉关键语句。
1、方法解读:抓关键语句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
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
2、示例分析:(20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本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光明”当指人生中的鲜花、掌声、顺境、功成名就,生活平静幸福、友情真挚、家庭和谐等一切令人兴奋欣喜的事件与方面;“阴影”当指人生中的挫折、磨难、低谷、逆境、厄运、不幸等令人颓废、消极、痛苦的事件和方面。
“光明”“阴影”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共生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关系;是相反相成或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互相促进,互相衬托,甚至互相转化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人生。
立意:人生由光明与阴影两方面构成,我们都要去经历,去拥有,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有魅力。
名言警句型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人的感觉不同 ▪ 观点推定: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中的“怎么样”的问题,即“如何面对苦难”
名言警句型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立意展示:
▪ 转换角度
▪ 远观与近看
▪ 自信,无坚不摧的利器 离题
▪ 实践才能战胜苦难 ▪ 直面苦难
合题
名言警句型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名言警句型 新材料作文审题
名言警句型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 然而,身临其下时,你会发现它不过 是灰色而已。”
----里希特《长庚星》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名言警句型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解析
▪ 关键词:苦难(“如பைடு நூலகம்云”,比喻性命题) ▪ 题目关系阐释:墨黑(远看)——灰色(身
▪ 关键词:“贴在”与“不在”、 “地面步行”与“云端跳舞”
▪ 立意:赞同沉稳务实的人生追求, 鄙弃浮躁轻率的人生选择。
名言警句型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 【审题指导】
▪ 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 名言“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其中“地 面”与“云端”,“步行”与“跳舞”,“贴在”与 “不在”,三组词语对比鲜明,一是一非,态度很鲜 明。名句的诗意有利于考生情感的引发,包含的哲理 催生考生理性的思考,比喻式的表达可产生不同的理 解,所以此题的立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也就在情理之 中了。
点
意
名言警句型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的一则名言,根据要求作文。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 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这句名言表达形象,意义深刻,它会引发 我们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结合这句名言, 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 文体,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言类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 [点评]
• 作者赞同哲学家的观点,从个人、集 体、国家三个角度论述了求踏实、戒浮躁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合题意。列举古今 正反事例来论述,材料翔实,内容充实。 能联系时弊来阐述,加强了文章的针对性 和实效性。
• 表达上“总分总+并列式”的结构完整、 清晰,正反对比鲜明,比喻贴切,语言有 文采、准确、通畅。
•
•
• 在地位上,人应当尽量登上高处。
•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 士兵。”是呀,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应当 追求自己更高的位置。试想,一个中尉艾森 豪威尔绝对发挥不了一个统帅艾森豪威尔的 作用。人如果只甘心做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 那么他便只能发挥一个普通人的作用。人若 想有大的作为,就必须登上更重要的位置。
【巩固训练1】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 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 舞。”
这句名言表达形象,意义深刻,它会 引发我们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结合这句 名言,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 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一)独立思考:找出这则名言的关键词句, 阐述你对关键词句隐含义的理解,写出作文 立意; (二)互相讨论:1、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名 言关键词句的原意及隐含义;2、讨论此则 名言的作文立意。 (三)成果展示:小组成员派代表说出作文 立意。
•
一个人有了求踏实、戒浮躁的作风,才会学有所成,
学有所获。
•
三国时管宁和华歆同席读书,管宁能够踏踏实实静
心学习,不为外界所扰,而华歆却十分浮躁。有位达官
显贵坐着豪华的轿子从外面路过,管宁置若罔闻,照旧
专心致志,而华歆却面露羡慕之色,立刻跑出去看。管
宁于是割席而坐,与其绝交。最终管宁成为德高望重的
名言警句类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 剖析话题或概念的隐喻性和多义性(具体 和抽象互换) • 辨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条件、对比、转 折、层进等等) • 把握材料的情感倾向或情感态度(语义轻 重、开拓空间等)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 萧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 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 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 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 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 品味和体验。
• 【2013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 么会这样?” •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 “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 (1)核心概念:(一对概念) • 已经发生的事情(现实)与未发生的事情(未来)。 • 明确:“已经发生的事情”包括人们身边发生的事件、人 类探求的自然现象、好的事、不好的事等;一些从未发生 的事情包括未能发生的事件和未被创造出的事物等。 • (2)分句关系:前后两个分句侧重点有何不同? • 明确: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的人问“为什么会这样” 表明:积极——人有好奇、反思、探究事件发生的原因和 事物形成的内在原理等精神;消极——沉湎过去错误或不 幸而不可自拔。“我”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追问 “为什么不能这样”表明人们应该大胆想象和创造出新事 物,追寻与众不同的梦想。 • 前者侧重现实,已发生的事,后者强调梦想,未发生的事; 前者强调反思,追问的是已知,后者强调创造,追寻的是 未知。 • (3)情感倾向:“却”一字表明作者什么态度? • 明确:相比哪些停留于现实追问过去的人,我梦想着未来, 并希望让它变成现实。
• 【2014年上海卷】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 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要写成诗歌) •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 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 你又是不自由的。
高考语文备考:名言警句型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课件

3、深入分析个人、国家、民族、社会之间的关系 ;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
4、明确立意、文体和写作结构、方向。
多则型审题思路:
逐
明
则
确
分
类
析
型
综 找 理清关系 合
出
确
关
定
系 联系生活 立
点
意
类型及方法
相同型→求同法:
提供的几项材料在情势、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 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以此 立意。
单一型审题思路:
抓关键词
感
确
悟
定
道
立
理清关系
理
意
(弄清喻义)
例1: 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 淘宝网、支付宝首创人马云说:“如果你 毕业自名牌学校,你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 别人;如果你毕业于像我们这样的三四流 学校,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 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
(修养身心与品德:德才兼备的人的品行,是 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 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明确类型
相同型: ①和⑥ 修身 ②和④ 爱国 ③和⑤ 奉献(付出) 互补型:
①②③/①④⑤/①②⑤ 独善其身和 兼济天下(爱国奉献)
第三步:准确立意。结合上述的分析,再整理一下语言 ,可以立意为:人在高处时,我们需要欣赏他人;人在 低处时,我们需要欣赏自己。也可以从两句中任选一句 来立意。
名言警句叠合类(多则型)材料作文
审题步骤
1、理解每个名句的意思,发掘名句本身的内涵。
2、探寻材料间的异同和规律,进行有机组合;激 活名句的思想、内在生命力。
名言警句型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的原则与要求
准确理解材料
考生需要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 ,准确把握其含义和主题。
提炼中心思想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提炼 出中心思想或观点。
立意鲜明、深刻
考生需要在论述中展现出对主 题的深入思考和见解,使文章 具有鲜明的观点和深刻的思想 性。
联系实际、拓展思考
在论述过程中,考生需要结合 现实生活和自身经验,拓展思 考,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和启
同时,也能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05
名言警句型新材料作文 的写作要点
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文章结构要完整,有明确的开头、主体和结尾,各部分内容要紧密相连,逻辑清晰。 段落划分要合理,每个段落的主题要明确,段落间的过渡要自然流畅。
语言表达要规范,句子之间要有逻辑关系,避免出现语意不清、语义重复的情况。
挖掘名言警句的深层意义
总结词:拓展思考
详细描述:名言警句往往言简意赅,寓意深远。在理解了其内涵之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其深层 意义,思考其在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这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拓展性思考的能力。
03
审题立意的步骤与方法
确定关键词和主题
关键词
名言警句中的核心词汇或短语,通常 能够反映其主旨或核心观点。
语言准确,表达流畅
用词要准确,避免使 用歧义或含义不明确 的词语。
表达要流畅,句子之 间的衔接要自然,避 免出现断句或重复的 情况。
句子结构要多样,避 免单调乏味,增强文 章的表现力。
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文章的观点要明确,论点要有 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论证要有逻辑性,论据要充分、 有力,能够支持论点。
主题
根据关键词,确定文章的主题或中心 思想,确保文章内容与主题紧密相关 。
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第一篇: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根据考纲,作文基础等级的一至三条要求是:⑴符合题意;⑵符合文体要求;⑶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符合题意”与“符合文体要求”以及第三条中的“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实际上属于审题立意的范畴。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注意筛选有价值的信息,经过提炼、归纳,从总体上把握问题的内涵,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确保不偏离题意。
立意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确立文章的写作中心或主题。
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捕捉关键语句。
抓住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
要学会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及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2.注意由表及里。
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3.善于由此及彼。
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当然,一篇作文中一般只有一种立意,要学会把握最切题的最有时代感的立意,突出文章的时代性。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涉及其余”从中选择一句作为立意的中心,其他的联系分析。
一、单一名言审题立意这类材料一般里面只有一个名人的一句名言,或者一段话,我们同样需要从中找出关键词,理清关系,准确立意。
具体方法有四步:第一步,明确话题;第二步,抓关键词;第三步,理清关系(比喻性要弄清喻意);第四步,准确立意。
下面结合具体材料分析: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马云说:“如果你毕业自名牌学校,你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毕业于像我们这样的三四流学校,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
”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名言警句型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共16页PPT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 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你会发现它 不过是灰色而已。” ----里希特《长庚星》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解析
• 关键词:苦难(“如乌云”,比喻性命题) • 题目关系阐释:墨黑(远看)——灰色(身临其下) • 回归比喻本义:位置角度不同,“苦难”给人的感 觉不同 • 观点推定: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中的 “怎么样”的问题,即“如何面对苦难”
审题方法 1.捕捉关键语句。 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 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 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 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 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 的情感倾向。
(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 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 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 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 ③除诗歌外文本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②赞同第二个观点。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 “为什么不能这样?”从此角度立意旨在引导考 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未来的世界。“为什么不 能”体现的是一种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逆向思 维。 ③辩证地看待两个观点。 我们既要用历史的眼光反思过去,更要有开 拓未来的勇气,因为任何反思都是以未来的发展 为终极目的的,故考生可立意为人不仅要站在过 去,更要站在未来;人要追问过去,更要追问未 来;人要多为梦想做准备,而不是抓住过去不放 手等等,进而写出历史与料②是 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 他人指导。二者孰对孰非?应该说都很 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 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二者结合起 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了。 • 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 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 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1)87岁的中国画家吴冠中先生,最近在香港 中文大学接受荣誉文学博士称号时说:“如果画, 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重复自己是可 耻的。” • (2)也有人说“重复是成功之母”,意大利著名 画家达芬奇不就是从一次次画蛋中走向成功的吗? • 要求: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 目自拟,文体自定(不要写成诗歌)。
例2、阅读下面二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①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 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 过诸葛亮。” ②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 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求异法: 如果几项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 关系 ,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材料之间 的不同点,从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 观点,形成正面立意。
3.善于由此及彼。
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 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如果是多则名言警 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 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 意;意思完全相异的两则名言也可以“抓住 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宁的议论文或记叙文。(2012 福建卷)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 了多少时间; 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 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 【写作指导】 • 一、审题立意 • (一)两点论:本话题涉及两个要素,鹿和山。写作时必须兼顾涉及、 双方,否则,有偏题之嫌。行文时,对二者所喻指的内容要讲清道明, 明确所指。 • (二)经典立意分三类 • 褒扬肯定类: • 1、锁住目标(鹿),心无旁骛,勇敢前行,走向成功。 • 2、摆脱顾虑(山),专心做事 / 追逐目标,摒弃杂念 • 3、勿让浮云遮望眼 浮云=恶劣环境、外界喧嚣、个人得失荣辱 • 4、逐梦(鹿)的人看不见困难,追求自由的人看不见枷锁 • 5、心无旁骛,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 批评否定类: • 1、停下追逐物质享受、功名利禄(鹿)的脚步,重塑法律尊严道德规 范,守住净土,欣赏身边的风景(山)。 • 2、过分追逐意味着失去/ 一叶(鹿)障目不见森林、不因追逐利益而 忽视其他(道德等)/ 猎人看不见山,渔人看不见水。眼中只有鹿和鱼
中庸调和类: 1、学会权衡利弊,打造稳妥而靓丽人生,不要像猎人那样 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略前方存在的危险。庞涓之死 2、追逐梦想,要关注眼前,更要关注前方的道路。/既要低 头走路,也要抬头看天;既看到眼前,也看到将来。 引申立意:学会取舍、勇于舍弃、二者不可得兼、执着、坚 定目标 二、标题示例 • 1、梦想面前,没有困难 2、关注理想,不顾一切 • 3、专注目标,绽放生命 4、让专注生根发芽/带着专 注上路 • 5、勿让浮云遮望眼 6、学会放弃 • 7、放慢脚步,享受生活 8、放慢脚步,让诱惑随风而 去 • 9、被忽略的别样风景 10、人生在于过程 • 11、抬起头,我们会看得更远 12、拓宽你的视野
常 见 题
型
常见题型
1.单一观点型。 所谓单一观点型就是试题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只有一个。 如2013年上海卷“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 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这句话,作 者明显强调的是后半部分,即不要只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 情,而是放眼世界,突破自我,做有利于社会、世界、人 类的事情。 单一观点型是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中最简单的一类, 考生可采取以下步骤来审题立意: ①明白材料的感情倾向,找准材料所蕴含的真正观点。 如上例,考生的立意点只能是后半句而不是前半句。 ②紧扣观点中的关键词一字不改以避免偏题。 ③让思想驰骋于材料之外,八方取材,联系社会与人 生,写出观点的现实意义,但行文时也一定要用观点中的 关键词扣题,切忌游离于关键词。
2.注意由表及里。 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 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 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2013年高考安徽卷: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 “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 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 这样?” ——萧伯纳
• 1.梦想是人类进步的永恒动力。为 “中国梦”的实现献计献策;放飞梦 想,向未来挑战; • 2.埋怨现实,不如积极面对。 • 3.创新在于好奇的思想,创新,发展, 才是硬道理; • 4.大胆探索和勇于挑战,别只是看着打 翻的牛奶哭泣,一切要向前看;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 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 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 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 可以叫名言警句。 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 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 (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 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 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 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 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 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 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
多则型审题思路: 找 出 关 系 点
综 合 确 定 立 意
材料作文 审题指导
名言警句类
• 【原题呈现】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 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追逐着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 •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 ②自拟题目;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根据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作文。 • 托尔金说:“生长的缓慢与长成后的精彩,为树 这种植物增添了一层神圣感。 • 英国谚语:蒙蒙细雨持续得长久,暴风骤雨一扫 而过。 • 俄罗斯谚语:走得慢些,走得远些。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就被关在门 外。”----(印度)泰戈尔 • “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意大利) 朗根尼西 • “人们若想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德国) 普朗克
•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 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选定文体;字数800字以上;不 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求同法: 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 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要 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以此立意。
相同型
求同法
立意: ①治学要注意积累。 ②积累铸就成功。
2.对立观点型。 所谓对立观点型就是材料所蕴含的观点有两 个,并且这两个观点又是对立的关系。 如2013 年安徽卷萧伯纳的名言:“有的人看 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 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 么不能这样?” 对立观点型试题,名言中蕴含着两个观点, 这两个观点对立并且没有主次之分,可采取以下 几种写作思路: ①赞同第一个观点。凡事有果必有因,有的人看 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考生 可用历史的眼光探究“会这样”的原因。从此角 度立意旨在引导考生反思自我、反思社会、反思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
半个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 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 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你心中有自己的“水仙花”吗?请根据材料,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 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得抄袭。
解析
•
“光明”和“阴影”的寓义 。
“光明”当指人生中的鲜花、掌声、顺境、功成名 就,生活平静幸福、爱情甜美、友情真挚、家庭和谐 等一切令人兴奋欣喜的事件与方面;
“阴影”当指人生中的挫折、磨难、低谷、逆境、 厄运、不幸等令人颓废、消极、痛苦的事件和方面。
• “光明”“阴影”之间的关系必须阐释 清楚,二者是共生的,是一个事物的两 个方面。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关系; 是相反相成或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互 相促进,互相衬托,甚至互相转化的关 系:二者共同构成人生。 • 立意:人生由光明与阴影两方面构成, 我们都要去经历,去拥有,人生才会更加 美好,更加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