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影响
地理资源对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分析

地理资源对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分析一、引言地理资源是指一个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等优势。
这些资源对于区域的发展和产业集聚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地理资源对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并探讨不同地理资源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自然资源的影响1.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地理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种,对于促进区域产业集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丰富的石油资源可以促进石油加工、化工和能源产业的发展,在沿海地区形成石油产业集聚。
类似地,煤炭、铜、铁等矿藏资源也会带动相关工业的聚集,形成煤炭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等产业集群。
2. 农业资源农业资源对于区域产业集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进而带动食品加工、农产品贸易等相关产业的集中形成。
例如,旱作农业地区聚集了相关的农机制造、农产品加工和农资销售等产业。
3. 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对于区域的产业布局有很大的影响。
丰富的水资源可以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和水电产业的发展。
同时,水资源还可以支持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以水利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三、气候条件的影响1. 温暖气候温暖的气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旅游和服务业。
这就形成了以农业和旅游服务为主导的产业集聚。
例如,热带岛国的旅游业和水果种植业在温暖气候下迅速崛起。
2. 适宜的气候条件对特定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冰雪资源在北方地区可以促进冰雪运动旅游产业的集聚。
适宜于葡萄种植的气候条件则有利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
四、地理位置的作用地理位置有利于交通运输、贸易和市场拓展。
一些重要的港口城市和交通枢纽可以吸引海关、物流、贸易和金融等相关服务产业的集聚。
同时,地理位置也与周边资源分布和市场需求相联系,进而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
五、不同地理资源的协同效应地理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会带来协同效应,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
例如,拥有石油资源的地区不仅可以发展石油加工产业,还可以通过油气化工产业联动带动塑料、合成纤维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自然地理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然地理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自然地理因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自然地理因素涵盖了气候、地形、土壤、自然资源等多个方面,它们共同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速度和潜力。
气候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自然地理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和农作物品种。
例如,在温暖湿润的地区,水稻等喜水作物能够茁壮成长,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进而可能形成以粮食生产和加工为主的经济体系。
而在干旱少雨的地区,耐旱的作物如小麦、棉花等则更具优势,畜牧业也可能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气候还会对工业生产产生影响。
过于寒冷或炎热的气候条件可能会增加工业生产的成本,例如需要额外的能源来调节室内温度,或者对设备的性能和寿命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气候也影响着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
在寒冷的地区,保暖用品的市场需求较大;在炎热的地区,制冷设备和防暑用品则更为畅销。
地形地貌同样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利于大规模的农业耕种和城市建设。
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能够实现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相对容易,可以布局更完善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人口和产业聚集,从而促进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
相比之下,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不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城市扩张。
但山区往往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
通过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可以发展相关的采矿业和加工业;而利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土壤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肥沃的土壤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高产,从而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我国东北的黑土地,土壤肥沃,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而贫瘠的土壤则可能限制农业的发展,需要通过改良土壤或者选择适应贫瘠土壤的作物来进行农业生产。
地理对经济地理结构的影响

地理对经济地理结构的影响地理因素对经济地理结构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篇关于这一主题的简短作文。
---**地理对经济地理结构的影响**地理环境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它对经济地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对资源分布、产业布局和交通网络的构建有着直接的影响。
首先,地形对经济地理结构有着显著的影响。
山区和平原地区由于地形的差异,适宜发展的产业类型也不尽相同。
例如,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往往更适合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而平原地区则适宜发展农业和工业。
其次,气候条件也对经济地理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气候类型决定了农作物的种植种类和生长周期,进而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例如,热带地区适宜种植橡胶、咖啡等作物,而寒带地区则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水文条件,特别是水资源的分布,对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更有利于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的繁荣。
相反,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则可能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土壤质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出。
肥沃的土壤能够带来丰富的农业产出,而贫瘠的土壤则可能导致农业生产的低效。
此外,地理位置也是影响经济地理结构的关键因素。
沿海地区由于交通便利,更易于发展对外贸易和港口经济;而内陆地区则可能更侧重于资源开发和加工制造业。
总之,地理环境对经济地理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决定了资源的分布,影响了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同时也制约了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合理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对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篇作文简要概述了地理因素如何影响经济地理结构,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地理位置等方面。
在实际写作中,可以根据具体要求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内容。
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地理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资源等。
这些地理环境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形、气候和水资源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地形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地形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开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比如,平原地区广袤的土地适宜农业发展,农业作为经济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农产品资源。
而山地地形则不利于农业的开展,但却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比如铁矿、煤炭等,这些矿产资源对于工业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另外,海岸线较长的国家和地区则具备发展渔业和海洋经济的优势,在海洋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方面具有潜力。
其次,气候对经济发展也有着重大影响。
不同气候条件决定了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和经济特点。
例如,热带地区气候湿热,适宜发展农业和种植特色作物,比如糖、咖啡等,从而形成了农业经济的特色。
而寒带地区则常年低温,适宜发展渔业和林业,如北欧国家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木材资源也很丰富,这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地中海气候适宜旅游业的发展,南欧国家的旅游业便是经济的重要支柱。
最后,水资源是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水资源对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都至关重要。
水资源的充沛与否决定了地区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一些缺水的地区常常面临粮食产量不稳定、工业发展受限、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
然而,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地区则可以发展农业、渔业、水电等与水资源相关的产业,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比如以阿拉伯国家的沙漠开发为例,通过引水和滴灌技术,使得部分沙漠地区实现了农业发展。
总结起来,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地形决定了资源的分布和产业的布局,气候决定了农业和产业的类型,水资源则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因此,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了解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帮助各个国家和地区更加科学地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合理利用优势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理环境对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一个地区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地理环境往往会对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
第一,气候条件是一个重要的地理环境因素。
气候条件的差异会影响到某些特定产业的发展。
例如,热带地区的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使得农业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而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则适合畜牧业的发展。
因此,对于某个地区来说,发展与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产业将更有竞争力。
第二,地形和地貌对产业布局也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山地地区来说,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利,近代工业往往不易发展,而农牧业则成为主导产业。
然而,山地地区的地貌条件适宜发展旅游业,吸引着大量游客。
平原地区则具备发展农业、工业等多种产业的条件,土壤肥沃、交通便利,且能够满足大规模农业和工业的用地需求。
第三,水资源的分布对产业布局也产生重要影响。
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差异很大。
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更容易发展农业、渔业等与水相关的产业。
例如,雨量充沛的地区适宜农业发展,而沿海地区则适宜渔业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水资源少的地区则需要更加注重节约用水、开发水资源的科学方法。
第四,地理位置对产业布局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位置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地区的交通条件以及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
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通常发展机会更多,资源匮乏的地区则需要寻找其他区域的合作伙伴来获取资源。
例如,位于交通枢纽的城市往往成为物流中心,集聚了大量的物流企业和相关产业。
在这些地理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呈现出多样性和特殊性。
不同的地理环境因素会使得某些产业在某个地区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较其他地区更为突出。
因此,了解和把握地理环境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
在实践中,根据地理环境因素的不同,政府和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向适宜的地区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了解地球的经济地理与产业布局

了解地球的经济地理与产业布局地球的经济地理与产业布局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其经济地理与产业布局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球的经济地理特征,并分析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
一、地球的经济地理特征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有着各种各样的地理特征,影响着地球上的经济活动。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经济地理特征:1.自然资源分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不同地区的资源丰富程度各异。
例如,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而稀有金属矿藏则分布在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地。
这些自然资源的分布直接影响了各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
2.气候条件地球的气候条件多样,从极寒的北极到炎热的赤道,气候影响了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经济活动。
例如,气候温暖的地区适宜农作物种植,而寒冷地区则适宜开展冰雪旅游等相关产业。
3.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对于地区的经济活动和产业布局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如港口城市或交通便利的地方,更容易发展贸易和服务业。
另外,靠近资源丰富地区的地方也更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相关产业发展。
二、地球的产业布局地球的产业布局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多样性。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产业布局:1.工业中心一些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形成工业中心,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和美国的底特律。
这些地区通常拥有完善的制造业供应链,包括原材料供应、加工制造和产品销售等。
由于工业的集中,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较多。
2.农业区一些地区因为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例如,美国的中西部地区被称为"美国农业中心",以大规模的粮食和牲畜饲养为主导。
这些地区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3.能源资源区由于地球上能源资源的分布不均,一些地区形成了以能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布局。
例如,中东地区以石油输出为主,俄罗斯以天然气出口为主,这些地区的经济高度依赖能源产业,相关产业链也在形成和发展。
4.服务业中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一些地区成为了服务业的中心。
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地理因素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地理条件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两个方面,它们直接影响着资源的分布、交通运输的发展、产业布局以及人口迁移等方面,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首先,自然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资源分布差异直接影响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和速度。
例如,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分布在不同地理环境中,对于石油输出国而言,这些资源的丰富意味着国内外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而一些缺乏自然资源的地方则可能更多依赖于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也使得不同地区拥有各自独特的优势资源,使得经济利益可以在不同地方实现多样化的分布。
其次,地理因素对交通运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地理条件将直接影响运输系统的设计和发展。
一些封闭的地理环境,如高山和河流的阻挡,限制了交通运输的便捷性,从而对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相反,地理环境优越的地区,如拥有良好港口和海岸线的地方,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
地理的交通便利性不仅仅体现在海洋,陆地交通上也相当重要。
山水环境的分布与自然的运脉相吻合,通过基础交通设施的建设,能够使得资源在更广泛范围内流动,从而带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人文地理条件对产业布局也有重要影响。
人文地理条件主要指人口、文化、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因素。
人口分布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度城市化和人口密集的地区通常更容易形成经济规模效应,因为大量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可以有效推动产业的发展。
此外,地理条件也会影响文化和教育产业的发展。
例如,具有丰富自然景观资源的地区更容易发展旅游业,而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地区可以通过加强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此外,地理距离和交通条件也会影响技术创新和信息传播,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地理因素作为一个综合因素,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影响着资源的分布、交通运输的发展、产业布局以及人口迁移等方面。
地理环境对工业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工业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等因素。
它对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的几个方面。
首先,地理环境影响了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资源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决定了不同地区资源的类型和分布。
例如,煤炭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而在中国,有大量的煤炭储量分布在山西、陕西等地。
因此,这些地区发展以煤炭为基础的工业,如能源、冶金等行业,并在全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地理环境还会影响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效率。
比如,山区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可以发展水电工业。
而平原地区则适宜农业发展,因为有着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源。
因此,地理环境对资源的分布和利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地理环境对工业发展的交通条件具有重要影响。
交通运输是工业发展的动脉,对于区域间的联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交通运输的方式和成本。
例如,山区地形崎岖,交通条件相对艰苦,限制了工业的发展。
而平原地区平坦,交通便利,有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交通方式,可以促进工业产品的流通和市场的拓展,推动经济的发展。
此外,地理环境还会影响交通运输的成本。
例如,海岸线长的地区发展港口,可以实现海上运输与陆上运输之间的无缝衔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成本。
因此,地理环境对交通条件的影响对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再次,地理环境还会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形成和优化。
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适宜发展不同的产业。
例如,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便利的海洋交通,因此发展渔业、船舶制造等产业具有竞争优势。
而内陆地区则适宜发展农业等产业。
此外,地理环境还会影响到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
例如,沿海地区发展制造业,可以依托丰富的港口资源进行原材料进口和产品输出。
同时,该地区还可以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产业,如物流、金融等,形成产业链,提高整体竞争力。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美洲一、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影响(一)高大山地偏居太平洋一侧的地形结构使其经济活动长期指向大西洋区域绵长高峻的科迪勒拉山系偏居于太平洋岸一侧,不仅成为美洲自然地理分异的突出地理界限,而且也成为人类活动东西间联系的巨大屏障,加之山系以东平原、高原面积广大,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地理空间,以及历史上东部地区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欧洲殖民者最早落脚和开发之地,遂使美洲国家经济活动长期以来都是指向大西洋区域,并与其对岸的欧洲一起共同支撑了大西洋区域200多年的繁荣。
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东孟国家、中国的崛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区域经贸活动的加强,以及美国国内“阳光地带”的勃兴,这样就促成美国对外经济活动的重心开始由大西洋移向太平洋。
如1992年,美国跨太平洋的贸易比跨大西洋的贸易高50%。
对拉丁美洲来说,其经济活动的重心仍面向大西洋一侧,且与欧盟国家的关系不断加深。
如1996年南方共同体市场与欧盟的贸易总额达到400多亿美元,超过了该集团同美国的贸易额,曾引起了美国的不安。
而且与此同时,拉美加入APEC组织的国家却只有墨西哥和智利两国。
(二)拉丁美洲的矿物资源对其经济成长的方式、水平,聚落与交通运输网的形成等有着明显的作用,对世界经济的进步也有重大影响。
正是拉丁美洲的白银开采为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资本积累。
也正是作为拉丁美洲银矿开采者——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过于热衷于积累财富而轻于工业技术开发,使得欧洲近代经济的重心最终由南欧诸国转移到勤于技术开发的英国。
拉丁美洲的许多中心城市,如智利的圣地亚哥、玻利维亚的波哥大、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秘鲁的利马等都曾作为采矿中心或矿业服务中心而发展起来。
拉丁美洲现有的陆上交通网基本上都与采矿区相联系,表现为一个典型的以对外输出物资为宗旨的伞骨状路网(即以沿海港口为顶点和输出点,向内地矿区呈辐射状延展)。
由于丰富的矿物资源吸引了大量欧洲资本,使拉丁美洲形成了较普遍分布的大型采矿区及与其相联系的城镇和商品粮种植区,这对其以后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最后,也正是拉丁美洲矿物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供给才保障了欧、美对有色金属和铁矿的需求,从而促进了近代工业革命在欧、美的扩散。
(三)如果说金属矿物资源是拉丁美洲对世界经济的重大贡献的话,那么石油资源则是影响其自身经济成长的重要因素第二节美国一、人文地理特征(一)历史、民族与文化1、美国开疆拓土的历史关于美国的历史,一般都认为是从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殖民据点的1607年开始的。
当年,英国一家享有特权的贸易公司在内北美东海岸建立了第一个城市——詹姆斯城,之后发展为弗吉尼亚殖民地。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时,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北起加拿大边境,南至佛罗里达边界的全部土地划归美国,并入13个州,面占现在美国本土的30%。
从19世纪开始,美国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并大规模向本土毗连的西部扩张领土。
除直接掠夺和吞并印地安人的土地外,还通过战争和强行购买等手段兼并了英国、西班牙法国等在北美的殖民地和墨西哥的大片领土。
美国在向大陆西部扩张的同时,也进行着海外扩张。
其中,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于1959年正式成为美国的第49和第50个州。
2、多元民族与文化趋势美国作为在新大陆上建立起来的移民国家,在以后的开发建设中,大批移民的进入对美国的发展功不可没,同时,也使美国在种族、民族与文化方面日益呈现出多元特征。
从建国至今,按其国际移民的来源个规模来说,大致出现了三次移民高潮。
第一次移民高潮,出现在18-19世纪。
伴随着罪恶的奴隶贸易,来自非洲的黑奴为美国带来了大量的劳动人口。
从19世纪末叶起,美国出现第二次移民高潮,进入20世纪初达到高峰,移民大部分来自东欧和南欧各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期是第三个移民“高峰”,与以前移民相比,在移民的来源方面有明显不同。
随着西裔、亚裔及其他移民的大批涌入,美国的民族和种族构成也出现相应的变化。
在“新移民”之前,美国的文化就已经是多元的。
(二)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人口在城乡地域分布的表现形式。
靠移民建立起来的只有200多年历史的新大陆国家——美国,其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移民的影响,从这一特定层面上说,不同时期国际国内人口流动是美国城市化的接力推动力量。
1、殖民地时期——城市的兴起2、建国至1920年——城市化时期3、1920年至今——大都市化时期4、郊区化与中心城市的复兴(三)美国经济的基本特征1、以知识为基础2、以信息为主导3、以全球市场为导向4、以网络为载体二、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一)占据地缘政治、经济区位优势美国濒临两个大洋,远离旧大陆,其南北两面均以弱国为邻。
在现代交通条件下,辽阔的海洋虽不能阻碍它和旧大陆的联系,但却避免了旧大陆战乱的干扰,为它提供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和平环境。
在当代,美国虽然没有欧盟那样的一体化的区域大市场,但是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区”(NEFTA)和邻近的拉丁美洲,利用一个面积更大的“亚太地区”,美国还是可以借助它的地缘优势取得足够的国际市场空间。
(二)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1)地形。
美国地形的多样化以及平原山地的广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气候。
美国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
(3)水文。
美国有庞大而完整的水系,密西西比河纵贯大平原中部,它同北部美、加国界上的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有运河相沟通并且可以出海。
(4)矿产。
美国拥有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
(三)特殊的历史发展条件(1)“外部节约”是许多国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条件。
这里所说的外部是指美国在历史上没有在创造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制度上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自欧洲的移民为它带来了“现成的资本主义”。
(2)大量的和廉价的黑人奴隶为美国开发其种植园经济提供了劳动力保障,为它在农业上取得资本积累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条件。
(3)原住居民的数量稀少和滞后的社会经济制度使美国在其辽阔的土地上没有遇到落后的土地制度的阻碍,使它很容易就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农业开发。
(4)也是由于土地的辽阔和劳动力的相对稀缺,机械化的和大农场农业成为必然,这不仅使美国取得了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创新,而且由于工业化初期的国际市场对农作物的巨大需求使它的农业为美国创造了可观的财富。
(5)两次世界大战又为美国提供了“外部节约”——军事订货刺激了其国内的生产和技术更新,使美国在工业技术上取得了明显的优势;美国产品从此大批进入国际市场;外国的战争移民则为它带来了众多的科技人才,等等。
(四)雄厚的经济性资源(1)高等教育与人才资源优势。
(2)雄厚的政府财政能力。
(3)庞大的金融产业。
(4)科技信息遥遥领先。
在信息技术方面,美国一直执全球信息和通讯产业发展之牛耳。
三、主要产业及其分布(一)美国产业结构变化特点1、产业进一步“软化”产品“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服务业这一非物质(软的)生产部门所占比重更大,而农业和工业等物质(硬的)生产部门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
此外,制造业正在非物质化,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
表16 1958-1998年美国三大产业收入和就业比重(%)资料来源:甄炳禧.美国新经济.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2、产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表现在三方面:①在服务业中,信息技术设备投资日益增多。
②服务业中,电信业、广播电视业、其他电信服务业、电影业、法律事务所、保险公司、银行业、证券和商品经纪、医疗照顾、投资咨询公司、批发商、房地产商等信息密集型服务业的产值、就业人数和收入水平都早已超过传统服务业。
③无论是在工业还是服务业,电子商务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3、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4、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二)主要产业及其地域分布1、高技术产业根据联合国和一些国家的分类,高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
高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航天航空业。
几乎完全集中在洛杉矶和西雅图。
其他还分布在得克萨斯州(最大中心是达拉斯和沃斯堡)和堪萨斯州(维奇托和堪萨斯城)等。
(2)电子工业。
近年来,美国高新技术的开发重点仍然是世界竞争最激烈的电子工业尤其是微电子工业。
美国西海岸硅谷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此外,东海岸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128号公路两侧的林地也布满了高技术工业园,形成了一个以发展微型电脑为中心的高技术区,并使当地因传统工业衰落而萧条的经济得以了复苏。
(3)生物技术产业。
生物技术就其影响来说,是仅次于信息技术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它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它的发展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或原子水平上揭开生物构造和遗传的秘密,这必将推动医药、农业、生命科学和环保业等的发展。
(4)环保产业。
近20年来,随着美国政府和民间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以防止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的环保产业应运而生。
2、汽车工业汽车制造业是美国支柱产业之一。
汽车制造业的分布特别集中在中西部区,主要是在以布拉罗、辛辛那提和珍妮斯维尔(在芝加哥的西北)为顶点的三角地形区。
底特律是全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业中心。
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的总部都设在底特律。
3、钢铁工业美国的钢铁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钢铁业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
美国钢铁业起死回生的秘诀在于:一是发挥大钢铁集团的优势。
二是小钢厂依靠技术创新。
美国的钢铁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以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为中心的大湖带南部,以及大西洋沿岸消费区。
随着各地小钢厂的纷纷涌现,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美国过去钢铁工业高度集中的状况,分散趋势进一步加强。
4、农业(1)美国农业的新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头号农业大国,尽管农业人口比重小,但平均一个农民能养活128个人。
(2)美国农业与环境发展。
过去一个世纪,农业电气化、机械化、化肥化、和专业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农业产量大为提高,然而它却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问题。
物种的多样性、天然牧场、沼泽地、林地与原始森林、鱼类和动物都在减少,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地下水的污染和害虫的抗药能力在加剧。
农业发展同自然环境的协调产生了矛盾。
5、对外贸易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
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1)跨国公司同它的国外子公司或附属单位之间进行的跨国界贸易——亦称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重要性上升。
(2)服务贸易的比重上升。
(3)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在进口和出口两方面都呈上升趋势。
(4)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出口增长加快。
6、对外贸易(1)证券投资在美国对外投资中明显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