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之令狐文艳创作
低分子肝素

改善局部组织供氧和血 液循环 , 促进淤血消 散
促进水肿 、 淤血吸收, 缓解疼痛
4 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健康宣教
应用低分子肝素时,护士除了严密观察病情 外,还应教会患者重视并进行自我监测,包 括注意大便,尿液颜色,皮肤粘膜,牙龈有 无出血倾向。用药期间嘱患者不要热敷腹部 以免增加出血危险性,勿抠鼻,用软毛刷刷 牙;注意安全,尽量避免发生碰撞或跌倒, 如有异常,及时汇报。
1 低分子肝素的适应症、禁忌症
2 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方法
Contents
目
录
3 低分子肝素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4 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1
低分子肝素的适应症 禁忌症
1 低分子肝素的适应症、禁忌症
目前临床常用的低分子肝素
1、依诺肝素钠(克赛):
4000 AxaIU / 0.4ml /支 6000 AxaIU / 0.6ml /支
2 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方法
用药途径及部位
途径
皮下注射或静脉给药,禁止肌注!!!
部位
上臂三角· 肌下缘
注射范围小 皮下脂肪层相对薄 皮下组织菲薄 易刺入肌肉层 肌层毛细血管丰富 刺破后易形成深部血肿
腹·部
注射面积大 皮下脂肪多 毛细血管相对少 皮下温度恒定 药物吸收快 不受运动的影响
4 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小结:操作要点
1
操作前按摩
2
部位选择
捏起皮肤皱褶,垂
4
直进针确定无回血
后方可注射
5
注射完毕停留数秒
7
压迫穿刺口力度、 方法、时间
8
穿刺部位禁忌按揉 热敷
3
注射前不排气
6
按进针角度拔针
9
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一)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两个抗凝药物,两者抗血栓的的机制都是抑制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但有所区别,普通肝素是干扰凝血过程的许多环节,在体内外多有抗凝作用,它作用于凝血酶和Ⅹa因子。
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的短链剂,它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而发挥其抗凝作用,但不能同时结合凝血酶,因此不能加强抗凝血酶Ⅲ抗凝血酶的作用,仅保留抗凝血酶因子Ⅹa的作用。
与普通肝素对比具有抗Ⅹa因子作用强,抗凝血酶作用弱的特点。
另外,普通肝素与多种血浆蛋白结合而降低其抗凝活性,生物利用度低,且与其结合的血浆蛋白浓度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其抗凝活性不能预测,用药过程要严格检测APTT。
而低分子肝素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低,生物利用度高,其抗凝活性可以预测。
应用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无需检测APTT,它的半衰期为普通肝素的2倍-4倍。
生物利用度高和半衰期长是低分子肝素相对于普通肝素的优点。
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均有一定副作用,较常见的是出血和血小板减少。
普通肝素抗凝作用复杂,与凝血因子的结合位点较多,对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都有影响,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会比较高,而低分子肝素只能结合抗凝血酶Ⅲ,通过抑制凝血酶因子Ⅹa的活性而有效抑制血栓形成,对其他凝血因子影响小,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相对少见。
(二)临床应用的血小板腺苷二磷酸(ADP)受体抑制剂有两种:氯吡格雷(波立维)和噻氯匹定(力抗栓)。
通过抑制血小板表面的P2Y12ADP受体,选择性地不可逆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两者都经肝脏代谢,氯吡格雷以一种平衡的方式有尿液和粪便排泄,其血浆半衰期为8h;其抑制血小板作用需停药后5~7天才能消退,之后体内才有一定数量的功能性血小板参与凝血,所以建议停药7天后才能行椎管内麻醉。
噻氯匹定主要经尿液排泄,其血浆半衰期为12.6h,如果反复应用可延长到5天,由于其血液毒性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细胞缺乏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建议停药2周后在行椎管内麻醉。
低分子肝素合理化应用

低分子量肝素
|
|
|
|
|
|
1
2
3
4
5
6
时间(小时)
10
UFH及LMWH对比----对血小板影响
%
70 _
60 _
血 50 _
小 板
40
_
聚 集
30
_
率
20 _
10 _
0
对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的影响
低分子肝素
普通肝素
|
|
|
5
10 时间(分钟) 20
注射前 注射后
| 30
11
UFH及LMWH对比----对APTT的影响
目前临床常用的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 依诺肝素钠(克赛) 肝素钠 达肝素钠
低分子 肝素钙
那屈肝素钙
5
低分子肝素的常用种类
低分子 肝素钠
低分子 肝素钙
达肝 素钠
由肠系膜获 取的硫酸氨 基葡聚糖( 肝素)片段 的钠盐
由肠粘膜获 取的氨基葡 聚糖(肝素 )片段的钙 盐
由猪肠粘膜 制备的肝素 钠通过可控 亚硝酸解聚 作用而生产 的
8
UFH及LMWH对比----分子量分布
低分子量肝素(平均分子量 4040D)
普通肝素(12000-15000D)
//
|
|
|
//
5000
10000
15000
分子量(道尔顿)
| 30000
9
UFH及LMWH对比----半衰期
_
血1.0 _
浆 抗 Ⅹa
浓
度(0.5
_
IU肝素
6
作用机制
I,纤维蛋白原 II,凝血酶原
断指再植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肝素的临床对比观察

断指再植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肝素的临床对比观察断指再植术后需常规进行“三抗”治疗,即抗感染、抗痉挛、抗凝治疗,而随着冲压伤、挤压伤、撕脱伤等组织严重挫伤的断指的增多,抗凝常使用肝素化治疗[1]。
应用肝素除抗凝外,尚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修复[2],故能提高断指的成活率。
但肝素对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影响大,容易引起出血。
近年有低分子肝素,与肝素相比,其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和抗凝酶Ⅲ的亲和力强,对APTT影响小,可减轻肝素的不良反应。
2006年以来,对60例有手指离断再植术后须行抗凝治疗患者分别使用低分子肝素和肝素处理,对这两种不同处理方式进行了比较。
资料与方法根据手外科中手指不完全离断及完全离断的诊断标准[1]。
①手指不完全离断:伤指的断面有骨折或脱位,断面只有损伤的肌腱相连或残留的皮肤不超过手指断面周径的1/8,其余组织包括血管均断裂,断指的远侧部分无血运或严重缺血,不吻合血管不能存活的称为不完全性离断。
②手指完全离断:断离手指远侧部分完全离体,或只有已挫伤的少许软组织连接,但在清创时必须将这部分组织切除者称为完全性离断。
本组所纳入观察对象60例都经确诊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17~43岁,平均24.5岁;无重大基础疾病,离断平面在掌骨头与末节基底之间。
方法:分组:按随机双盲原則分为两组,分别是肝素组30例34指(1动2静22例25指,1动1静2例2指,2动3静6例7指)和低分子肝素组30例35指(1动2静23例26指,1动1静3例3指,2动3静4例6指)。
在显微镜下采用9-0至12-0无损伤缝线间断吻合血管,A/V为1/2-1/1,对照组及治疗组均给予常规三抗治疗:使用抗生素、罂粟碱、低分子右旋糖酐、潘生丁、阿司匹林等抗感染、扩容解痉、抗凝基础药物常规治疗,具体如下:①抗生素:根据急诊手外伤的污染菌种主要为革兰氏阳性菌,多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根据伤指的污染程度,必要时联合使用喹诺酮类抗感染,具体用药根据病情而定。
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之吉白夕凡创作【摘要】目的:比力低分子肝素(LMWH)和普通肝素(UFH)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疗效和平安性.方法:85例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低分子肝素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和华法令抗凝;肝素组给予普通肝素和华法令抗凝.比力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血管黑色B超检查情况.结果:UFH组总有效率达95.24%, LMWH组总有效率达93.02%, 两组间治疗效果无显著不同;UFH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 LMWH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3%, 两组间无显著不同.结论: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DVT均平安有效.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罕见的外周血管疾病, 可造成下肢血流障碍和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且可能发生急性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治疗主要目的是减少肺栓塞, 预防血栓后综合征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抗凝治疗是DVT的主要治疗方法, 能有效改善侧枝循环, 防止再发血栓.本陈说采纳低分子肝素(LMWH)和普通肝素(UFH)治疗DVT, 比力它们的疗效, 以指导临床用药.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4年4月~2007年4月诊断为DVT的病例85例, 普通肝素组42例, 其中男18例, 女24例, 年龄24岁~70岁, 平均年龄(50±14)岁.其中纯真DVT 12例, 陪伴2型糖尿病4例, 骨折4例, 妊娠4例, 高血压病4例, 剖宫产术后2例, 脑梗死2例, 脑出血2例, 子宫切除术后2例, 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闭塞性颅脑损伤1例, 宫颈癌放疗术后1例,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例, 干燥综合征1例, 合并肺栓塞1例.低分子肝素组43例, 其中男20例, 女23例, 年龄27岁~75岁, 平均年龄(51±12)岁, 其中纯真DVT 14例, 陪伴骨折6例, 2型糖尿病5例, 高血压5例, 妊娠3例, 脑梗死2例, 肺癌2例, 乳腺癌2例, 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 睡眠呼吸暂停1例, 贫血1例.所选病例均经血管黑色B超明确诊断DVT.1.2 诊断标准[1]①临床症状和体征:患肢肿胀、疼痛、发热、皮温增高, 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Homan征阳性, 肿胀严重者可招致肢体供血障碍而呈现青肿等.排除急性动脉栓塞、急性淋巴管炎、小腿损伤性血肿等疾病.②肢围的测定:以髌骨上15 cm和髌骨下10 cm丈量患肢及健侧肢围, 求出肢围差, 可作为观察治疗的标准之一.③血管黑色B超检查:下肢静脉黑色B超示病变的深静脉管腔内有实质性回声, 部份或全部占据血管腔.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均行血管黑色B超检查, 以确定血栓形成的部位, 阻塞水平及作为判断疗效的主要手段.1.3 给药方法低分子肝素组:低分子肝素钙6 150 U腹部皮下注射, 每1次/12 h, 至少应用5 d.24 h~48 h加用口服华法令, 初始剂量2.5 mg/d~3.0 mg/d, 重叠4 d~5 d, 连续2 d测得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达2.0~3.0或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至对比值的1.5倍~2.5倍时, 停用LMWH, 单用华法令抗凝, 疗程3个~6个月, 期间根据INR调整华法令用量,使INR维持在2.0~3.0.普通肝素组:普通肝素首剂4 000 U~5 000 U, 即80 U/kg静脉注射,然后按18 U/(kg·h)静脉泵入, 开始24 h内每6 h测APTT, 据APTT值调整剂量, 以后每天测APTT两次, APTT达对比值的1.5倍~2.5倍时加用口服华法令, 华法令初始剂量2.5 mg/d~3.0 mg/d, 与普通肝素重叠4 d~5 d, 连续2 d INR达2.0~3.0或PT延长至对比值的1.5倍~2.5倍时停用UFH, 单用华法令, 用法及疗程同LMWH组.1.4 疗效判断标准[2]①治愈:症状体征消失;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肢体无肿胀;血管黑色B超检查:深静脉通畅且无返流.②显效:症状体征消失;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肢体轻度肿胀;血管黑色B超检查:深静脉通畅但瓣膜功能被破坏,有轻~中度返流.③有效:症状减轻;肿胀基本消退;血管黑色B超检查:深静脉部份通畅.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水肿无减轻;血管黑色B超检查较治疗前比力无明显变动.1.5 药物来源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每支含6 150 U;普通肝素(天津生物化学制药厂)每支含12 500 U.1.6 统计学处置以均数±标准差(x±s)暗示.计数资料用t检验, 计量资料用χ2检验.2 结果2.1 一般资料LMWH组和UFH组性别、年龄及其陪伴症状如患肢肿胀、疼痛、发热、皮温增高均无统计学不同(见表1).2.2 治疗结果85例DVT患者经LMWH或UFH抗凝后, 均取得一定疗效, 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不同(P>0.05)(见表2).2.3 不良反应LMWH组:5例发生出血, 发生率11.63%, 均为腹部皮下淤斑.UFH组:3例发生出血, 发生率7.14%, 其中1例消化道出血, 1例为年夜便潜血强阳性,1例为鼻出血.两组出血发生率无显著不同(P>0.05).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力表2 两组抗凝治疗疗效比力3 讨论DVT的三年夜致病因素为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3].抗凝治疗可以防止血栓再形成或复发.抗凝剂对已经形成的血栓无溶解作用, 但可以防止血栓扩展和新血栓形成, 有利于增进血栓早期自溶[4].而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是目前临床比力经常使用的两个抗凝药物, 两者抗血栓的机制都是抑制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 但有所区别.普通肝素通过干扰凝血过程的许多环节, 在体内外都有抗凝作用.它作用于凝血酶和Xa因子.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的短链剂, 它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而发挥其抗凝作用, 但不能同时结合凝血酶, 因此不能加强抗凝血酶Ⅲ抗凝血酶的作用, 仅保管抗凝血因子Xa的作用.与普通肝素比较具有抗Xa因子作用强, 抗凝血酶作用弱的特点[5~8].另外, 普通肝素与多种血浆卵白结合而降低其抗凝活性, 生物利用度低, 且与其结合的血浆卵白浓度有很年夜的不同性, 所以其抗凝活性不能预测, 用药过程要严格检测APTT.而低分子肝素与血浆卵白结合能力低, 生物利用度高, 其抗凝活性可以预测.应用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无需检测APTT[5], 它的半衰期为普通肝素的2倍~4倍.生物利用度高和半衰期长是低分子肝素相对普通肝素的优点.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DVT疗效确切, 但有一定的副作用, 较罕见的是出血和血小板减少.普通肝素抗凝作用复杂, 与凝血因子的结合位点较多, 对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都有影响, 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会比力高, 而低分子肝素只能结合抗凝血酶Ⅲ, 通过抑制Xa凝血因子的活性而有效抑制血栓形成, 对其他凝血因子影响小, 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相对少见[5~7].本观察显示:低分子肝素组总出血率略高于普通肝素组, 但均为皮下瘀斑 , 普通肝素组总出血率较低, 其中1例为较严重的消化道出血, 经停药及加用质子泵抑制剂后出血很快停止.总之, 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DVT均有较好的疗效.低分子肝素的主要优点是:使用方便, 不需检测血凝系列, 出血的发生率极低.普通肝素在密切监测APTT的条件下亦平安有效.本观察显示两组患者均无血小板减少现象.低分子肝素与肝素区别2008年10月29日星期三 21:21低分子肝素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血药物,是普通肝素经过化学分离方法制备的一种短链制剂,平均分子量1到12KD. 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特点在于:1.对Xa和XIIa因子的抑制作用比对IIa因子的抑制作用强, 对血小板的影响小;2.抗凝作用强, 普通肝素常会受血小板因子4的抑制, 而低分子肝素不会;3.半衰期长, 生物利用度高.其半衰期长为200到300分钟, 是普通肝素的2到4倍;4.所引起的出血并发症少, 一般无需监测抗凝活性.我个人觉得最后一点最重要, 最实用:我所在的肾内科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时候很多, 比如透析插管, 应用低分子肝素可以防止插管部位血栓形成, 同时又不用太担忧出血的危险, 所以只要病人经济允许(低分子肝素比普通肝素贵), 就推荐使用海普宁、立迈青等低分子肝素制剂.肝素钠与低分子量肝素钠在临床应用上有什么分歧?肝素的临床应用1. 血栓栓塞性疾病用于心肌梗死、肺栓塞、脑血管栓塞、外周静脉血栓和心血管手术时栓塞等.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症(DIC)的高凝期可防止纤维卵白原和凝血因子耗竭而发生的继发性出血.但DIC的低凝期禁用, 防止加重出血.3. 其他体内外抗凝, 用于输血, 体外循环和血液透析等的抗凝.低分子量肝素抗凝作用弱, 抗栓作用较强.对Ⅹa抑制作用强, 对Ⅱa的抑制作用弱.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小. 用于深部静脉血栓或手术后血栓形成.肝素分类(1) 普通(标准)肝素是由猪或羊黏膜提取, 平均分子量为15000, 相当稳定.(2) 通常把分子量小于6000的称为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比力, 其半衰期较长, 抗血栓效果好, 而抗凝出血倾向较弱, 有取代普通肝素的趋势.近年临床经常使用的有:达肝素钠(法安明)、依诺肝素钠(克赛)、低分子肝素钙(速避凝、那屈肝素钙).(3) 目前正在深入研究的肝素制剂中还有低抗凝活性肝素、改构型肝素、类肝素等, 这些药物特点是具有低抗凝、高抗栓、作用时间长和出血作用少的优点, 很有开发前途.肝素钠:本品系自猪的肠黏膜中提取的硫酸氨基葡萄糖的钠盐, 属粘多糖类物质, 通过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而发挥抗凝作用.它对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均有影响, 在体内外均有抗凝作用, 可延长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口服不吸收, 皮下、肌肉或静脉给药均吸收良好.肝素钙与肝素钠作用相似, 但本品皮下注射后不减少细胞间毛细血管的钙胶质, 也不改变血管通透性, 基本上克服了肝素钠皮下注射易致出血的副作用.本品还有明显的抗肾素和抗醛固酮的活性.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7-0297-02【摘要】目的:是研究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惯例用生理盐水250ml+舒血宁20ml 3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比力,两组间年龄、性别及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无明显不同(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30例用低分子肝素钠4000AxaIU,Bid×10d;对比组32例用生理盐水250ml+舒血宁20ml,qd×10d.开始用药时间均在起病48h内.结果: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比组(P<0.01),未见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较好,出血不良反应小.【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钠;舒血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低分子肝素钠是从猪肠黏膜制备的肝素钠通过可控亚硝酸解聚作用而生产的,它是由强酸性的硫酸化多糖链组成的,其平均相对分子量为3500~5500道尔顿,它保管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抗凝血活性低,出血不良反应小.我院于2006年1~12月对3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纳随机对比方法观察低分子肝素钠对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现陈说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符合48h内发病,超越48h不计在内,经头颅CT确诊并排除脑出血,肌力在4级以下,首次发病或过去患病后未留下神经功能缺损者.符合上述标准者共62例,入院后随机分成低分子肝素钠组(治疗组)和生理盐水250ml+舒血宁20ml组(对比组).治疗组共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54.13±5.94)岁.对比组共32例,其中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龄(62.18±6.35)岁.两组间年龄、性别及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无明显不同(P>0.05),具有可比性.1.2 给药方法:治疗组用低分子肝素钠(Clexane Injection,依诺肝素钠,法国罗纳普朗克——乐安公司生产)0.4ml(4000AxaIU).采纳腹壁前外侧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续10d为1个疗程.对比组用生理盐水250ml+舒血宁20ml,每天1次,连续10d.两组中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肺内感染患者均对症处置.同时所有病例均在48h内用药.1.3 辅助检查:用药前及用药后第11天作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卵白原检查.1.4 疗效判定:依照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评分标准评分[1],在用药前及用药后1,3,7及14d各测定1次,转归分五个品级:①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水平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水平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动: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内;⑤死亡.2 结果2.1 用药后两组功能恢复不同(见表1):从表1中看出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后1,3,7,14d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生理盐水250ml+舒血宁20ml组.2.2 用药后两组疗效比力:低分子肝素钠组痊愈率40%,总有效率86.7%.生理盐水250ml+舒血宁20ml组痊愈率6.25%,总有效率46.9%,经卡方检验,P值均小于0.01.说明低分子肝素钠组明显优于生理盐水250ml+舒血宁20ml组.2.3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力均在正常范围内,肝肾功能无损害.两组治疗对血浆纤维卵白原水平的影响见表 2.从表2中可以看出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后纤维卵白原下降明显,生理盐水250ml+舒血宁20ml组治疗后纤维卵白原变动不年夜.2.4 不良反应:治疗组头颅CT复查未见出血灶.3 讨论人体血管内血栓形成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动脉内和静脉内的血栓生成亦有所分歧.在动脉循环中的血小板黏附于病变的内膜处并释放ADP,血小板聚集也随之发生,白色血栓相继形成,当动脉腔内血流缓慢时则呈现血液淤滞,凝血得以启动,在白色血栓周围形成红色血栓.起初形成的以血小板为主要成份的白色血栓不稳固,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可激活凝血瀑布,凝血酶得以生成,凝血酶不单可进一步增进血小板聚集而且更重要的作用是促使纤维卵白原酿成纤维卵白,纤维卵白则可使血栓更加牢固.而抗凝治疗的目的正是作用于抗凝血过程,减少血管腔内血栓和栓塞形成,防止血管阻塞及由此而引起的缺血性损害.因肝素自己可引起血小板,使出血的频度增加,故临床应用有一定危险性.低分子肝素钠抗血栓形成作用通过抗凝血酶而加强抑制凝血因子Xa和凝血酶.低分子肝素钠对血小板功能和血小板黏附性的影响比肝素小.低分子肝素钠保管了肝素抗凝的活性,却不影响血小板及其功能,对出血时间无影响.由于低分子肝素以抗Xa活性为主,且不容易与血小板因子4结合形成复合物招致陪伴血栓形成的血小板减少,故出血危险小.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低分子肝素钠5000 u腹壁皮下注射, 12 h 1次, 连用5天, 14天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90.25%和67.50%, 明显优于对比组的73.68%和34.02%(P<0. 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脑梗死有显著的疗效, 具有很好的临床用前景.[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钠;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对脑梗死的治疗, 超早期(3~6 h)可选择溶栓治疗, 但年夜大都患者其实不能在此时段接受治疗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而从临床实际看, 并发脑出血及再梗死的风险较年夜.患者家属不容易接受, 医生承当风险太年夜.事实上开展溶栓治疗的医院很少.低分子肝素钠对脑梗死治疗有明显疗效且平安可靠.现将我院自2004年2月~2 006年8月期间的住院治疗组40例与对比组38例进行比力, 结果陈说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入选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诊修订的诊断标准[1], 并经CT确诊;(2)发病时间72 h内;(3)年龄小于75岁;(4)血压低于200/120 mmHg;(5)血小板正常;(6)近期无手术史及出血史;(7)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血液系统疾病.1.2 病例分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比组, 治疗组4 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63±12)岁, 其中高血压34例, 冠心病4例, 糖尿病2例.对比组38例, 男20例, 女18例,年龄(64±10)岁, 其中高血压32例, 冠心病4例, 糖尿病2例.治疗前两组均采纳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2]评分.神经功能缺损0 ~15分为轻型, 16~30分为中型, 31~45分为重型.治疗组:轻型10例, 中型22例, 重型8例.对比组:轻型11例, 中型20例,重型7例.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伴发疾病、既往史不同无显著性(P>0.05).1.3 治疗方法检查血惯例、肝肾功能、PT、KPTT 等.两组惯例应用藻酸双酯钠改善脑循环, 控制脑水肿, 呵护脑细胞, 调控血压及对症等治疗.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000 u腹壁皮下注射, 12 h 1次, 连用5天.观察指标:(1)出血现象:局部瘀点、瘀斑不需停药, 热敷, 广泛皮下出血则停药;(2)肌力改善等情况[3];(3)PT、KPTT.1.4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14天, 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水平评分标准再度评分.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4]:(1)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0级;(2)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1~3级;(3)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生活自理;(4)无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或增加18%以内;(5)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或死亡.1.5 统计学方法两组比力采纳χ2检验.2 结果2.1 治疗效果经治疗, 治疗组显效率67.5%, 总有效率90.25%, 对比组显效率34.02%, 总有效率73.68%, 两组疗效比力不同有非常显著性(P<0.01), 见表1.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力(略)2.2 副作用治疗组有32例呈现局部瘀点、瘀斑, 无一例广泛皮下出血及颅内出血、再梗死.治疗前后PT、KPTT无明显改善.3 讨论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主要是纤维卵白质等各种因素介入下酿成纤维卵白, 纤维卵白黏附血液中的有形成份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后呈现坏死区及周围形成缺血半暗带.坏死区由于完全性缺血招致脑细胞死亡.但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支循环, 有部份血液供应, 留有年夜量可存活的神经元(正常脑细胞血流量50 ml/100 min以上, 如果血流量低于18 ml/100 min则脑细胞发生不成逆损害.半暗带脑血量介于18~50 ml/100 min之间).如果缺血半暗带血流迅速恢复使脑代谢改善, 损伤仍然可逆, 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挽救缺血半暗带, 呵护可逆损伤神经元是脑梗死治疗的关键.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分离获得的一些组分或裂解后发生的片断, 其相对分子量4000~6500 D[5].具有凝血酶Ⅲ依赖性抗Ⅹa因子活性及纤维卵白酶原活性.其抗Ⅹa因子和抗Ⅱa因子的比值为3.2∶1.抗血栓优于普通肝素, 抗凝血作用无明显不同, 出血危险小, 生物利用度高(皮下给药利用度明显提高, 接近98%).对KPTT影响不明显, 量效关系明确, 预期浓度和疗效准确, 无需药物监测.半衰期长(3.5 h左右).1982年低分子肝素作为肝素类第二代制剂开始应用于临床.早期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液黏滞度, 改善高凝状态, 迅速溶解微血栓, 抑制血栓扩展, 降低血栓扩年夜几率和进一步血管阻塞, 预防再次血栓形成.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 改善侧支循环, 增进血管再通, 利于缺血半暗带供血而起到挽救缺血半暗带, 减轻脑组织损伤, 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 改善预后, 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病死率、致残率[6].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脑梗死给药方便, 无需特殊监测, 平安高效, 费用较昂贵,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是治疗脑梗死的理想药物.低分子肝素钠与脉络宁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1)【摘要】目的观察脉络宁注射液并低分子肝素钠对进展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脉络宁并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组(治疗组)及复方丹参组(对比组), 治疗组给予脉络宁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静点, 每日1次, 低分子肝素钠每次5000U, 每日2次脐周皮下注射, 10天1个疗程, 观察治疗后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比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脉络宁注射并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近期疗效好.【关键词】脑梗死进展性脉络宁低分子肝素钠临床观察进展性脑梗死后24~72h神经功能缺损水平仍不竭发展加重, 3~5天达高峰, 个别7~15天仍不稳定, 临床治疗也难以逆转其病程, 而使病死率、致残率增加, 我们应用脉络宁注射液并低分子肝素钠进行综合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陈说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近3年来治疗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 均经头颅CT证实并排除颅内出血, 发病至入院1~72h, 共计12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比组, 治疗组60 例, 男37例, 女23例;年龄48~71岁, 平均59.5岁.对比组60例,两组年龄及病程不同均无显著性(P>0.05).1.2 病例诊断标准该组患者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3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脉络宁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静点每日1次, 低分子肝素钠每次5000U, 脐周皮下注射, 每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 对比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250ml中静点, 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两组惯例治疗相同, 均给予脱水降颅压, 调整血压, 控制血糖以及处置相应的并发症.1.4 观察指标于治疗前后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份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卵白原(FBG)、血流变学等以及神经评分功能缺损法式(NDS).1.5 疗效判定按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临床疗效判断标准[1].基本痊愈:NDS减少≥90%;显著进步:NDS减少46%~89%;进步:NDS减少18%~45%;无变动:DNS减少或增加17%;恶化:NDS增加18%以上.1.6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 2 结果2.1 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力见表1.2.3 治疗前后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力见表3.3 讨论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主要是在各种因素介入下纤维卵白原酿成纤维卵白, 纤维卵白黏附血液中的有形成份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后呈现坏死区及周围形成缺血半暗带.坏死区由于完全性缺血招致脑细胞死亡.但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支循环, 有部份血液供应, 留有年夜量可存活的神经元(正常脑细胞血流量50ml/100min以上, 如果血流量低于18ml/100min则脑细胞发生不成逆损害.半暗带脑血量介于18~50ml/100min之间).如果缺血半暗带血流迅速恢复使脑代谢改善, 损伤仍然可逆, 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挽救缺血半暗带, 呵护可逆损伤神经元是脑梗死治疗的关键.进展性脑梗死据文献报道约占所有脑卒中发生的26%~43%, 主要发病机制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 血小板。
归纳几种常用低分子肝素的比较.ppt

演示课件
学习交流内容
低分子肝素 VS 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之间的差异
演示课件
低分子肝素之间的比较
演示课件
低分子肝素之间的差异
演示课件
低分子肝素之间的差异
演示课件
i.h.药代动力学特征
特殊人群
通用名
商品 名
平均分 子量 (DA)
规格 (mL)
抗Xa单 位(IU) (WHO)
抗 Xa/II
a (欧洲)
作用靶点
ATIII → II+IX+X+XI+XII
ATIII → Xa + IIa (Xa > IIa)
生物利用度15~30%; 血浆蛋白结合率80%
生物利用度近100%
药代动力学 t1/2:1~6h,与用量相关
i.h.的t1/2:2.2~3.6h
网状内皮系统代谢,肾脏排泄 部分肝脏代谢,肾脏消除
肾脏损害 程度调整 剂量
C级
禁用
主要通过肾 脏消除
慎用于严 重肾功能 不全者
≥80岁者 应密切监 B级 测
>60岁
3.5
主要在肝脏 代谢,经尿 排出
严禁重用肾损演示(女本谨特性品慎课别)敏使件是对感用,C级
演示课件
C级
低分子
量肝素 钙注射 液(那
速碧 林
约 4470
0.4
4100
3.5
近 100
3
屈肝素)
达肝素 钠注射
液
法安 明
约 5000
0.2
2500
2.4
约90
4h
低分子
量肝素 钠注射
齐征
< 8000
0.2
几种常用低分子肝素的比较

学习交流:
几种常用低分子肝素的比较
资料整理:夏彬彬
赵紫楠
2017/1/19
学习交流内容
低分子肝素 VS 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之间的差异
首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药剂科
学习交流内容
低分子肝素 VS 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之间的差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药剂科
低分子肝素 VS 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LMWHs):
低分子肝素
由普通肝素分解或降解
约4000~5000 Da 以i.h.为主 ATIII → Xa + IIa (Xa > IIa) 生物利用度近100% i.h.的t1/2:2.2~3.6h 部分肝脏代谢,肾脏消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药剂科
学习交流内容
低分子肝素 VS 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之间的差异
通过静脉注射使用的普通肝素对患者更简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药剂科
低分子肝素 VS 普通肝素
普通肝素
来源 动物提取的粘多糖硫酸酯
i.h./i.v./iv.gtt ATIII → II+IX+X+XI+XII 生物利用度15~30%; 血浆蛋白结合率80% 药代动力学 t1/2:1~6h,与用量相关 网状内皮系统代谢,肾脏排泄 平均分子量 约 15000 Da 给药方式 作用靶点
特殊人群 妊 娠
生物利 用度 (%)
tmax (h)
t1/2 (h)
清除过程
肾损伤
老人
依诺肝 素钠注 克赛 射液
约 4170
0.6
6000
4.1
近 100
主要肝脏代 >75岁者 谢,经肾脏 Ccr<30 应根据肾 和胆汁清除;ml/min, 功能调整 单次4h; 肾脏原型清 剂量调整 3-4h C级 剂量; 重复约7h 除约10%, 为 100 ≥80岁者 总肾脏清除 AxaIU/kg, 应密切监 率为用药量 Qd 测 40% Ccr30-50 ml/min, 经肾以少量 肾脏损害 剂量减少 代谢形式及 程度调整 25-33%; 原形清除 剂量 重度肾损 禁用 慎用于严 主要通过肾 重肾功能 脏消除 不全者
低分子量肝素

那屈肝素钙的临床应用
• 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 中度血栓风险的手术 • 皮下注射,3075 IU(0.3 mL)/次,1 次/日,大 约在术前 2 小时进行第一次注射,至少持续 7 日。
那屈肝素钙的临床应用
• 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 高度血栓风险的手术 • 在术前和术后第 3 日应用,按照体重 38 IU/( kg·次)、1 次/日,以后调整为一次 57 IU/( kg·次),1 次/日,至少 10 日。
• 产科抗磷脂综合征 • 预防剂量:皮下注射,2850 U/次,1 次/日。
达肝素钠的临床应用
• 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 • 每日一次用法 • 200 IU/kg,每日一次,皮下注射。 • 无需监测抗凝血活性,日剂量不可超过 18000 IU。
二次用法 • 出血风险较高者,可采用 100 IU/kg,每日二次 ,皮下注射。 • 一般无需监测抗凝血活性,可进行功能性抗 Xa 检 测。
达肝素钠的临床应用
• 预防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 Q 波型心肌梗死患者缺血性 并发症 • < 80 kg的女性和 < 70 kg的男性:每 12 小时皮下 注射 5000 IU。 • ≥ 80 kg 的女性和 ≥ 70 kg的男性:每 12 小时皮下 注射 7500 IU。
达肝素钠的临床应用
• 预防与手术有关的血栓 • 中度血栓风险 • 术前 1~2 小时皮下注射 2500 IU,术后每日早晨 2500 IU,一般持续 5~7 天或更长。 • 持续性活动受限者 5000 IU,每天一次,一般 12~14 天甚至更长。 • 通常不需监测抗凝效果。
依据体重调整
低分子量肝素
• 我国目前上市的低分子量肝素有两类制剂,一类是分子 量范围较宽的低分子量肝素钠和低分子量肝素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令狐文艳【摘要】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LMWH)和普通肝素(UFH)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85例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低分子肝素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和华法令抗凝;肝素组给予普通肝素和华法令抗凝。
比较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血管彩超检查情况。
结果:UFH组总有效率达95.24%,LMWH组总有效率达93.02%,两组间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UFH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LMWH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3%,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DVT均安全有效。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常见的外周血管疾病,可造成下肢血流障碍和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且可能发生急性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
治疗主要目的是减少肺栓塞,预防血栓后综合征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抗凝治疗是DVT的主要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侧枝循环,防止再发血栓。
本报告采用低分子肝素(LMWH)和普通肝素(UFH)治疗DVT,比较它们的疗效,以指导临床用药。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4年4月~2007年4月诊断为DVT的病例85例,普通肝素组42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24岁~70岁,平均年龄(50±14)岁。
其中单纯DVT 12例,伴随2型糖尿病4例,骨折4例,妊娠4例,高血压病4例,剖宫产术后2例,脑梗死2例,脑出血2例,子宫切除术后2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急性闭塞性颅脑损伤1例,宫颈癌放疗术后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例,干燥综合征1例,合并肺栓塞1例。
低分子肝素组43例,其中男20例,女23例,年龄27岁~75岁,平均年龄(51±12)岁,其中单纯DVT 14例,伴随骨折6例,2型糖尿病5例,高血压5例,妊娠3例,脑梗死2例,肺癌2例,乳腺癌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睡眠呼吸暂停1例,贫血1例。
所选病例均经血管彩超明确诊断DVT。
1.2 诊断标准[1]①临床症状和体征:患肢肿胀、疼痛、发热、皮温增高,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Homan征阳性,肿胀严重者可导致肢体供血障碍而出现青肿等。
排除急性动脉栓塞、急性淋巴管炎、小腿损伤性血肿等疾病。
②肢围的测定:以髌骨上15 cm和髌骨下10 cm测量患肢及健侧肢围,求出肢围差,可作为观察治疗的标准之一。
③血管彩超检查:下肢静脉彩超示病变的深静脉管腔内有实质性回声,部分或全部占据血管腔。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均行血管彩超检查,以确定血栓形成的部位,阻塞程度及作为判断疗效的主要手段。
1.3 给药方法低分子肝素组:低分子肝素钙6 150 U腹部皮下注射,每1次/12 h,至少应用5 d。
24 h~48 h加用口服华法令,初始剂量2.5 mg/d~3.0 mg/d,重叠4 d~5 d,连续2 d测得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达2.0~3.0或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至对照值的1.5倍~2.5倍时,停用LMWH,单用华法令抗凝,疗程3个~6个月,期间根据INR调整华法令用量,使INR维持在2.0~3.0。
普通肝素组:普通肝素首剂4 000 U~5 000 U,即80 U/kg静脉注射,然后按18 U/(kg·h)静脉泵入,开始24 h内每6 h测APTT,据APTT 值调整剂量,以后每天测APTT两次,APTT达对照值的1.5倍~2.5倍时加用口服华法令,华法令初始剂量2.5 mg/d~3.0 mg/d,与普通肝素重叠4 d~5 d,连续2 d INR达2.0~3.0或PT延长至对照值的1.5倍~2.5倍时停用UFH,单用华法令,用法及疗程同LMWH组。
1.4 疗效判断标准[2]①治愈:症状体征消失;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肢体无肿胀;血管彩超检查:深静脉通畅且无返流。
②显效:症状体征消失;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肢体轻度肿胀;血管彩超检查:深静脉通畅但瓣膜功能被破坏,有轻~中度返流。
③有效:症状减轻;肿胀基本消退;血管彩超检查:深静脉部分通畅。
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水肿无减轻;血管彩超检查较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
1.5 药物来源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每支含6 150 U;普通肝素(天津生物化学制药厂)每支含12 500 U。
1.6 统计学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计数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2.1 一般资料LMWH组和UFH组性别、年龄及其伴随症状如患肢肿胀、疼痛、发热、皮温增高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2.2 治疗结果85例DVT患者经LMWH或UFH抗凝后,均取得一定疗效,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LMWH组:5例发生出血,发生率11.63%,均为腹部皮下淤斑。
UFH组:3例发生出血,发生率7.14%,其中1例消化道出血,1例为大便潜血强阳性,1例为鼻出血。
两组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表2 两组抗凝治疗疗效比较3 讨论DVT的三大致病因素为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3]。
抗凝治疗可以防止血栓再形成或复发。
抗凝剂对已经形成的血栓无溶解作用,但可以防止血栓扩展和新血栓形成,有利于促进血栓早期自溶[4]。
而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是目前临床比较常用的两个抗凝药物,两者抗血栓的机制都是抑制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但有所区别。
普通肝素通过干扰凝血过程的许多环节,在体内外都有抗凝作用。
它作用于凝血酶和Xa因子。
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的短链剂,它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而发挥其抗凝作用,但不能同时结合凝血酶,因此不能加强抗凝血酶Ⅲ抗凝血酶的作用,仅保留抗凝血因子Xa的作用。
与普通肝素对比具有抗Xa因子作用强,抗凝血酶作用弱的特点[5~8]。
另外,普通肝素与多种血浆蛋白结合而降低其抗凝活性,生物利用度低,且与其结合的血浆蛋白浓度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其抗凝活性不能预测,用药过程要严格检测APTT。
而低分子肝素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低,生物利用度高,其抗凝活性可以预测。
应用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无需检测APTT[5],它的半衰期为普通肝素的2倍~4倍。
生物利用度高和半衰期长是低分子肝素相对于普通肝素的优点。
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DVT疗效确切,但有一定的副作用,较常见的是出血和血小板减少。
普通肝素抗凝作用复杂,与凝血因子的结合位点较多,对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都有影响,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会比较高,而低分子肝素只能结合抗凝血酶Ⅲ,通过抑制Xa凝血因子的活性而有效抑制血栓形成,对其他凝血因子影响小,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相对少见[5~7]。
本观察显示:低分子肝素组总出血率略高于普通肝素组,但均为皮下瘀斑,普通肝素组总出血率较低,其中1例为较严重的消化道出血,经停药及加用质子泵抑制剂后出血很快停止。
总之,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DVT均有较好的疗效。
低分子肝素的主要优点是:使用方便,不需检测血凝系列,出血的发生率极低。
普通肝素在密切监测APTT的条件下亦安全有效。
本观察显示两组患者均无血小板减少现象。
低分子肝素与肝素区别2008年10月29日星期三 21:21低分子肝素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血药物,是普通肝素经过化学分离方法制备的一种短链制剂,平均分子量1到12KD. 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特点在于:1.对Xa和XIIa因子的抑制作用比对IIa因子的抑制作用强,对血小板的影响小;2.抗凝作用强,普通肝素常会受血小板因子4的抑制,而低分子肝素不会;3.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
其半衰期长为200到300分钟,是普通肝素的2到4倍;4.所引起的出血并发症少,一般无需监测抗凝活性。
我个人觉得最后一点最重要,最实用:我所在的肾内科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时候很多,比如透析插管,应用低分子肝素可以防止插管部位血栓形成,同时又不用太担心出血的危险,所以只要病人经济允许(低分子肝素比普通肝素贵),就推荐使用海普宁、立迈青等低分子肝素制剂。
肝素钠与低分子量肝素钠在临床应用上有什么不同?肝素的临床应用1. 血栓栓塞性疾病用于心肌梗死、肺栓塞、脑血管栓塞、外周静脉血栓和心血管手术时栓塞等。
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症(DIC)的高凝期可防止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耗竭而发生的继发性出血。
但DIC的低凝期禁用,避免加重出血。
3. 其他体内外抗凝,用于输血,体外循环和血液透析等的抗凝。
低分子量肝素抗凝作用弱,抗栓作用较强。
对Ⅹa抑制作用强,对Ⅱa的抑制作用弱。
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小。
用于深部静脉血栓或手术后血栓形成。
肝素分类(1) 普通(标准)肝素是由猪或羊黏膜提取,平均分子量为15000,相当稳定。
(2) 通常把分子量小于6000的称为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比较,其半衰期较长,抗血栓效果好,而抗凝出血倾向较弱,有取代普通肝素的趋势。
近年临床常用的有:达肝素钠(法安明)、依诺肝素钠(克赛)、低分子肝素钙(速避凝、那屈肝素钙)。
(3) 目前正在深入研究的肝素制剂中还有低抗凝活性肝素、改构型肝素、类肝素等, 这些药物特点是具有低抗凝、高抗栓、作用时间长和出血作用少的优点,很有开发前途。
肝素钠:本品系自猪的肠黏膜中提取的硫酸氨基葡萄糖的钠盐,属粘多糖类物质,通过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而发挥抗凝作用。
它对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均有影响,在体内外均有抗凝作用,可延长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
口服不吸收,皮下、肌肉或静脉给药均吸收良好。
肝素钙与肝素钠作用相似,但本品皮下注射后不减少细胞间毛细血管的钙胶质,也不改变血管通透性,基本上克服了肝素钠皮下注射易致出血的副作用。
本品还有明显的抗肾素和抗醛固酮的活性。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7-0297-02【摘要】目的:是研究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
方法: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常规用生理盐水250ml+舒血宁20ml 3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及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30例用低分子肝素钠4000AxaIU,Bid×10d;对照组32例用生理盐水250ml+舒血宁20ml,qd×10d。
开始用药时间均在起病48h内。
结果: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未见出血等不良反应。
结论: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较好,出血不良反应小。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钠;舒血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低分子肝素钠是从猪肠黏膜制备的肝素钠通过可控亚硝酸解聚作用而生产的,它是由强酸性的硫酸化多糖链组成的,其平均相对分子量为3500~5500道尔顿,它保留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抗凝血活性低,出血不良反应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