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SSS)(精选.)
(完整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一)相似三角形1、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①当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与另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且三条对应边的比相等时,这两个(或几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即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②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定相等;③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得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2、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①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其相似比k=1.所以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其区别在于全等要求对应边相等,而相似要求对应边成比例.②相似比具有顺序性.例如△ABC∽△A′B′C′的对应边的比,即相似比为k,则△A′B′C′∽△ABC的相似比,当它们全等时,才有k=k′=1.③相似比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继学习时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实质它是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这一点借助相似三角形可观察得出.3、如果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4、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条边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①定理的基本图形有三种情况,如图其符号语言:∵DE∥BC,∴△ABC∽△ADE;(双A型)②这个定理是用相似三角形定义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它不但本身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证明相似三角形三个判定定理的基础,故把它称为“预备定理”;③有了预备定理后,在解题时不但要想到“见平行,想比例”,还要想到“见平行,想相似”.(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可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例1、已知:如图,∠1=∠2=∠3,求证:△ABC∽△ADE.例2、如图,E 、F 分别是△ABC 的边BC 上的点,DE ∥AB,DF ∥AC , 求证:△ABC ∽△DEF.判定定理2:如果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SSS和SAS)

网格中的相似 如何判断网格中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相似的两个判定: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网格中的相似
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上有6个斜三角形:①△ABC, ②△BCD,③△BDE,④△BFG,⑤△FGH,⑥△EFK, 在②~⑥中,与三角形①相似的是(B )
A.②③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③⑥
网格中的相似
如图,方格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ABC和△DEF的顶点都在方格纸的格 点上. (1)判断△ABC和△DEF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2)P1,P2,P3,P4,P5,D,F是△DEF边上的7个格点,请在这7个格点中选取3个 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使构成的三角形与△ABC相似(要求写出2个符合条件的三 角形,并在图中连结相应线段,不必说明理由).
∴△ABC~△A'B'C'.
判定的应用
∴ΔABC∽ΔADE ∴∠BAC=∠DAE ∴∠BAC-∠DAC=∠DAE-∠DAC 即∠BAD=∠CAE.
判定的应用 提示:先把线段乘积转化为比例
判定的应用
如图,在三角形纸片ABC中,AB=6,BC=8,AC=4. 沿虚线剪下的涂色部分的三角形与△ABC相似的是(C )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SSS和SAS)
教学目标 理解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理解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学重点 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证明三角形相似.
教学难点 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证明三角形相似.
知识回顾
1.对应角_相___等___,对应边成___比__例__的两个三角形, 叫做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sss课件

05
SSS判定定理的总结与回
顾
SSS判定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1 2
三角形全等的最直接判定方法 SSS判定定理是三角形全等判定中最直接的方法, 只需要满足三边分别相等即可判定两个三角形全 等。
在几何证明题中的应用 在解决几何证明题时,SSS判定定理常常被用来 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其他相关结论。
04
SSS判定定理的练习题与 解析
练习题一: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总结词
通过比较三角形的三边长度来判断两 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详细描述
首先,分别测量两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度,然后比较这些长度是否满足SSS 判定定理(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 角形相似)。如果满足,则这两个三 角形相似。
练习题二: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长
与其他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相比,SSS判定定理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小,但在特定情况下 却是唯一的判定方法。
感谢观 看
THANKS
掌握定理的证明过程
通过学习SSS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 可以更好地理解定理的原理和应用条 件,有助于记忆和应用。
与其他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比较和联系
与其他判定定理的联系
SSS判定定理与其他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有一定的联系,例如SAS判定定理和ASA判 定定理都可以通过SSS判定定理证明。
与其他判定定理的比较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对应边成比例,面积比等 于相似比的平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SSS定理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 相等,且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 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ASA定理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对应 相等,且这两个角所夹的边也 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SSS和SAS)课件

其他领域的应用
物理学中的应用
01
在物理学中,相似三角形可以用来解决一些与距离、高度和角
度相关的问题,如光的折射、反射等。
工程学中的应用
02
在工程学中,相似三角形可以用来解决一些与测量、设计和施
工相关的问题,如建筑设计、道路规划等。
若两个三角形相似,则它们的面 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面积于计算相似三角形的面积。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测量两 个三角形的面积和相似比来计算
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05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
测量问题中的应用
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量高度
通过构造相似三角形,利用已知边长和角度,可以计算出目 标物体的高度。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SSS和SAS)课件
目录
• 引言 • SSS判定方法 • SAS判定方法 •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定理 •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 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 叫做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 比叫做相似比(或相 似系数)。
相似用符号“∽”来 表示,读作“相似于 ”。
比例和度量问题。
培养逻辑思维
学习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 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三角形的研究前景
01
深入探究判定方法
尽管SSS和SAS是两种常用的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但仍存在其他判定
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例如,探究更多基于边和角关系的判定方
法,提高判定的准确性和效率。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一)类似三角形之杨若古兰创作1、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类似三角形.①当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与另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且三条对应边的比相等时,这两个(或几个)三角形叫做类似三角形,即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成;②类似三角形的特征:外形一样,但大小纷歧定相等;③类似三角形的定义,可得类似三角形的基赋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2、类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类似比.①全等三角形必定是类似三角形,其类似比k=1.所以全等三角形是类似三角形的特例.其区别在于全等请求对应边相等,而类似请求对应边成比例.②类似比具有顺序性.例如△ABC∽△A′B′C′的对应边的比,即类似比为k,则△A′B′C′∽△ABC的类似比,当它们全等时,才有k=k′=1.③类似比是一个主要概念,后继进修时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实质它是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这一点借助类似三角形可观察得出.3、如果两个边数不异的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类似多边形.4、类似三角形的豫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条边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类似.①定理的基本图形有三种情况,如图其符号说话:∵DE∥BC,∴△ABC∽△ADE;(双A型)②这个定理是用类似三角形定义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类似的判定定理.它不单本人有着广泛的利用,同时也是证实类似三角形三个判定定理的基础,故把它称为“豫备定理”;③有了豫备定理后,在解题时不单要想到“见平行,想比例”,还要想到“见平行,想类似”.(二)类似三角形的判定1、类似三角形的判定: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类似.可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类似.例1、已知:如图,∠1=∠2=∠3,求证:△ABC∽△ADE.例2、如图,E 、F 分别是△ABC 的边BC 上的点,DE ∥AB,DF ∥AC ,求证:△ABC ∽△DEF. 判定定理2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类似.简单说成: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类似. 例1、△ABC 中,点D 在AB 上,如果AC 2=AD •AB ,那么△ACD 与△ABC 类似吗?说说你的理由.例2、如图,点C 、D 在线段AB 上,△PCD 是等边三角形.(1)当AC 、CD 、DB 满足如何的关系时,△ACP ∽△PDB ?(2)当△ACP ∽△PDB 时,求∠APB 的度数.判定定理3:如果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类似.简单说成: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类似.强调:①有平行线时,用豫备定理;②已有一对对应角相等(包含隐含的公共角或对顶角)时,可考虑利用判定定理1或判定定理2;③已有两边对应成比例时,可考虑利用判定定理2或判定定理3.但是,在选择利用判定定理2时,一对对应角相等必须是成比例两边的夹角对应相等.2、直角三角形类似的判定:A B CDE F 第4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两直角三角形类似.例1、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P是BC上的点,且BP=3PC,Q是CD的中点.求证:△ADQ∽△QCP.例2、如图,AB⊥BD,CD⊥BD,P为BD上一动点,AB=60 cm,CD=40 cm,BD=140 cm,当P点在BD上由B点向D点活动时,PB的长满足什么条件,可以使图中的两个三角形类似?请说明理由.例3、如图AD⊥AB于D,CE⊥AB于E交AB于F,则图中类似三角形的对数有对.例4、已知:AD是Rt△ABC中∠A的平分线,∠C=90°,EF是AD的垂直平分线交AD于M,EF、BC的耽误线交于一点N.求证:(1)△AME∽△NMD(2)ND2=NC·NB①因为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是以,在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类似时,只需再找一对对应角相等,用判定定理1,或两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用判定定理2,普通不必判定定理3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类似;②如图是一个十分主要的类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图中的三角形,可称为“母子类似三角形”,其利用较为广泛.(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三角形的与原三角形类似)③如图,可简单记为:在Rt△ABC中,CD⊥AB,则△ABC∽△CBD∽△ACD.④弥补射影定理.特殊情况:第一:顶角(或底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类似.第二:腰和底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类似.第三: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类似.第四: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类似.第五: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类似.三角形类似的判定方法与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联系列表如下:二、重点难点疑点突破1、寻觅类似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与技巧准确寻觅类似三角形的对应元素是分析与解决类似三角构成绩的一项基本功.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1)类似三角形有公共角或对顶角时,公共角或对顶角是最明显的对应角;类似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或最小的角)必定是对应角;类似三角形中,一对相等的角是对应角,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对应角的夹边是对应边;(2)类似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短的边)必定是对应边;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3)对应字母要写在对应的地位上,可直接得出对应边,对应角.2、罕见的类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进修三角形类似的判定,要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比拟较,把证实三角形全等的思想方法迁移到类似三角形中来;对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图形,要善于归纳和记忆;对类似三角形的判定思路要善于总结,构成一整套完好的判定方法.如:(1)“平行线型”类似三角形,基本图形见前图.“见平行,想类似”是解这类题的基本思路;(2)“订交线型”类似三角形,如上图.其中各图中都有一个公共角或对顶角.“见一对等角,找另一对等角或夹等角的两边成比例”是解这类题的基本思路;(3)“扭转型”类似三角形,如图.若图中∠1=∠2,∠B=∠D(或∠C=∠E),则△ADE∽△ABC,该图可看成把第一个图中的△ADE绕点A扭转某一角度而构成的.从基本图形入手能较顺利地找到解决成绩的思路和方法,能帮忙我们尽快地找到添加的辅助线.以上“平行线型”是罕见的,这类类似三角形的对应元素有较明显的顺序,“订交线型”识图较困难,解题时要留意从复杂图形平分解或添加辅助线构造出基本图形.练习:1、如图,以下每个图形中,存不存在类似的三角形,如果存在,把它们用字母暗示出来,并简要说明识此外根据.2、如图27-2-1-12,在大小为4×4的正方形方格中,△ABC的顶点A,B,C在单位正方形的顶点上,请在图中画一个△A1B1C1,使△A1B1C1∽△ABC(类似比不为1),且点A1,B1,C1都在单位正方形的顶点上.图27-2-1-121、寻觅类似三角形的个数例1、(吉林)将两块完好不异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摆成如图的模样,假设图形中所有点、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回答以下成绩:(1)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把它们逐个写出来;(2)图中有类似(不包含全等)三角形吗?如果有,就把它们逐个写出来.如图,△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连接并耽误DE交BC的耽误线于点F,连接DC、BE,若∠BDE +∠BCE=180°.⑴写出图中3对类似三角形(留意:不得添加字母和线)⑵请在你所找出的类似三角形中拔取1对,说明它们类似的理由.1、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上有6-⑥中与①类似的是.2、画符合请求的类似三角形例1、(上海)在大小为4×4的正方形方格中,△ABC的顶点A、B、C在单位正方形的顶点上,请在图中画出一个△A1B1C1,使得△A1B1C1∽△ABC(类似比不为1),且点A1、B1、C1都在单位正方形的顶点上.3、类似三角形的判定例1、(1)如图,O是△ABC内任一点,D、E、F分别是OA、OB、OC的中点,求证:△DEF∽△ABC;(2)如图,正方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DF=3CF,写出图中所有类似三角形,并证实.例2、如图,在△ABC中,DF经过△ABC的重心G,且DF∥AB,FEDBACDE∥AC,连接EF,如果BC=5,AC=2AB.求证:△DEF∽△ABC4、直角三角形中类似的判定例1、如图,△ABC中,∠BAC=90°,AD⊥BC于D,DE为AC的中线,耽误线交AB的耽误于F,求证:AB·AF=AC·DF.例2、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CD⊥AB 于D,E是AC上一点,CF⊥BE于 F.求证:EB·DF=AE·DB5、类似三角形的综合应用例1、如图,CD是Rt△ABC斜边AB上的中线,过点D垂直于AB的直线交BC于E,交AC耽误线于F.求证:(1)△ADF∽△EDB;(2)CD2=DE·DF.例2、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BE⊥AD于E,CF ⊥AD于F.求证:.例3、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M、N分别是AB、BC上的点,BM=BN,BP⊥MC于点P.求证: PN⊥PD.6、类似三角形中辅助线的添加(1)、作垂线3. 如图从ABCD顶点C向AB和AD的耽误线引垂线CE和CF,垂足分别为E、F(2)、作耽误线中,CD为斜边AB上的高,E为例1、如图,CD的中点,AE的耽误线交BC于F,证:(3)、作中线AB⊥AC,AE⊥BC于E,D在AC例1、边上,若BD=DC=EC=1,求AC.练习:AC=BC,P是AB上一点,Q是1PC上一点(不是中点),MN过Q且MN⊥CP,交AC、BC于M、N2、由?3.(2009年湖北武汉)如图1(1(22值;(3值.B B A AC ED DE C OF 图1 图2 F。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3)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4)相似三角形的外接圆的直径比、周长比等于 相似比,外接圆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形成结论
证明:ABC为直角三 角形,CD是斜边上的高 C
两个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形成结论
判定定理2:
对于任意的两个三角形,如果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与另一个三 角形的两边对应成比例,那么 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两三角形相似.
形成结论
判定定理3:
对于任意的两个三角形,如果 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 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BC 2 BD AB
A
DB
AC2 AD AB
CD2 AD DB
射影定理
巩固练习
如图,Rt△ABC中, ∠C=90°,AC> BC,CD⊥AB于点D,若CD=4,AB=10,求 AC及BC
C
AC 4 5
BC 2 5 A
D
B
范例导析
如图, △ABC中,AB=AC,AD是边BC的中 线,P是AD上一点,CF//AB,BP的延长线分别交 AC、CF于点E、F,求证:BP2=PE·PF
如范图例,导在析 ABC 中, CDAB于D, DEAC于E,
DFBC于F, 求证 : CEF∽ CBA.C
证法二:
F
E
AD
B
CEF ∽ CBA
形成结论
预备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 (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
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形成结论
18.5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SAS、SSS)

挑战自我
三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ABEG、GEFH
和HFCD,矩形对角线AC的长是 ;
已知:如图,四边形ABEG 、GEFH 、
HFCD都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 求证:△AEF∽△CEA.
证法1:∵正方形ABEG的边长为a,
证法1:∵正方形ABEG的边长为a, ∴AE= a.
AE∶EF= a∶a= ,
EC∶EA=2a∶
a=
,
证法2:根据题意,可得 AE= a ,AF= a , AC= a.
在△AEF和△CEA中,
AE∶EF= a∶a= ,
EC∶EA=2a∶
CA∶AF = a∶
a=
a=
,
,
证法2:根据题意,可得 AE= a ,AF= a , AC= a.
在△AEF和△CEA中,
∴
∴DE=B´C´,EA= C´A´. ∴ △ADE≌△A´B´C´.
证明:在△ABC的边AB 上截取AD= A´B´,过点 D作DE∥BC交AC于点E. 这样, △ADE∽△ABC. ∵ AD= A´B´, ∴ 又
∴
∴DE=B´C´,EA= C´A´. ∴ △ADE≌△A´B´C´. ∴ △A´B´C´∽△ABC.
∴ △AEF∽△CEA.
证法2:根据题意,可得 AE= a ,AF= a , AC= a.
证法2:根据题意,可得 AE= a ,AF= a , AC= a.
在△AEF和△CEA中,
AE∶EF= a∶a= ,
证法2:根据题意,可得 AE= a ,AF= a , AC= a.
在△AEF和△CEA中,
解:∵
2)AB=5厘米, BC=6厘米, AC=8厘米, A´B´=10 厘米 , B´C´=12 厘米 , A´C´ =16厘米.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SSS,SAS)PPT教学课件

已知:在ABC和A' B'C'中,AB BC AC ,
求证: △ ABC ∽△ A' B'C' .
证明:在线段A' B(' 或它的延长线
A' B' B'C' A'C'
A
A'
上)截取A' D AB,过点D再做
DE∥B'C'交A'C'交于点E,可得B
CD
E
A' DE ∽ A' B'C'
BC AC ,
AC AD
AD= 25 . 4
B
C
练习
1. 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与△A′B′C′是否相似, 并说明理由: (1)∠A=40°,AB=8cm,AC=15cm,
∠A′=40°,A′B′=16cm,A′C′=30cm; (2)AB=10cm,BC=8cm,AC=16cm,
C'
应用
例1 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120°,AB=7cm,AC=14cm,
∠A'=120°,A'B'=3cm,A'C'=6cm; (2)AB=4cm,BC=6cm,AC=8cm,
A'B'=12cm,B'C'=18cm,A'C'=21cm.
解:(1) AB 7 , AC 14 7 ,
归纳
知识要点
边S 边S
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定理之一
√边 S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 相等三,边那对么应这成两比个例三,角两形三相角似形.相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E D
C 备课日期 2012年10月8日 教出日期 主备课人:段中明 审核人
课题: 相似三角形判定(一)
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归纳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
2.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
学 习 内 容 与 要 求 学 习
指 导
一.新课引入:1。
复习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相似多边形相似比的定义
2.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的定义
3.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SSS )
4.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思路。
二.合作探究:
探究方法:探究1:在一张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各边长都是原来三角形各边长的k 倍,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它们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都相等,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学生小组交流)
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证明探究所得结论的途径。
分析:作A 1D=AB ,过D 作DE ∥B 1C 1,交A 1C 1于点E ⇒
∆A 1DE ∽∆A 1B 1C 1。
用几何画板演示∆ABC 平移至∆A 1DE 的过程
⇒ A 1D=AB ,A 1E=AC ,DE=BC ⇒∆A 1DE ≌∆ABC
⇒ ∆ABC ∽∆A 1B 1C 1
↓
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
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
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
若11AB
A B =11BC B C =11
CA k C A =,则⇒ ∆ABC ∽∆A 1B 1C 1
三.课堂练习:
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与△A ’B ’C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1200,AB=7cm ,AC=14cm ,∠A ′=1200,A ′B ′=3cm ,A ′C ′=6cm.
解:∵=''B A AB , =''C A AC . ∴=''B A AB . 且∠ =∠ ∴ ∽ ( ) (2)AB=4 cm ,BC=6cm ,AC=8cm, A ′B ′=12cm,B ′C ′=18cm ,A ′C ′=24cm. 解:∵=''B A AB , =''C A AC ,=''C B BC 。
∴=''B A AB = . ∴ ∽ ( ) 2.如图,在大小为4×4的正方形网格中,是相似三角形的是( )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①和③ D 、②和④ 3.(2011•深圳)如图,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则下列图中的三角形(阴影部分)与△ABC 相似的是( ) A 、 B 、 C 、 D 、 四课堂检测: 已知:BC DE AC AE AB AD ==,求证:∠BAD =∠CAE . 五、 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A A
B
C A 1
D
E B 1 C 1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