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届高考地理强化复习教案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最新地理教案-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精品

高一最新地理教案-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精品

第六节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3.用发展的观点,了解气候的历史变化。

教学重点: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全球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成因判别。

教学用具: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观图片及相关的影视资料。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推导和图片结合的措施,增强直观性了解其特点。

教学过程: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大气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天气系统,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学习气候方面的基本知识,它的基础则来源于以上内容。

一、气候形成因子:1.气候的概念: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与天气相比有两点注意:时间尺度和统计状态。

2.影响气候的因子:a.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

b.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海陆间的热量与水分的交换,此外它本身就是一种气候现象。

c.下垫面性质: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影响大气性质。

d.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

上述因子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从而形成世界纷繁复杂的气候。

二、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不同。

我们用气候形成的因子可分析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1.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a.不同纬度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b.同一纬度带内,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同,气温状况不尽相同,影响范围较大的下垫面是海洋和陆地。

2.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a.赤道地区气流以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回归线附近受副高控制,常年干旱少雨。

b.大陆的东岸、中部、西岸各自的气团与大气环流一样,干湿状况有很大差异。

总之,根据上述气候因素中的气温与降水两大要素,可把全世界划分为若干气候类型,大致有10种主要类型,如图2.28所示。

根据其不同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性质等,要指导学生准确掌握每一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分布地区、气候特点,可给学生列表进行对比,相关图形和表格附后。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复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锋面系统等)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等。

(3)学会分析天气预报,能根据天气系统判断未来天气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天气图,识别各种天气系统的特征。

(2)利用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

(3)运用天气预报方法,预测未来天气。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自然、了解天气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 气候的形成因素。

3. 天气预报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

(3)学会分析天气预报。

2. 难点:(1)天气系统的识别与判断。

(2)气候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天气系统、气候形成和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图表、气象资料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分析天气预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通过展示天气预报,引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兴趣。

2. 讲解:(1)讲解常见的天气系统(高压系统、低压系统、锋面系统等)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讲解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等。

(3)讲解天气预报的方法,如气象资料分析、天气图识别等。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观察天气图,识别各种天气系统。

(2)利用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

(3)进行天气预报实践,让学生学会分析并预测未来天气。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天气系统对生活的影响,如出行、穿衣等。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案设计:《气候》专题复习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案设计:《气候》专题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气候专题㈠》教学设计瑞金市第一中学【教学构思】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掌握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

根据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和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中气候知识与绘图能力的要求及高三学生经过一轮复习基本了解气候类型有关知识的学情状况,本节设计以学生填绘《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模式图》及《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为主线,并配以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重新整合初、高中有关教学内容,自主建构气候类型判定的主干知识,完成预设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分析】教学重点:1. 影响气候因素。

从分布上理解成因,从成因上分析气候特征,从特征上领会判定方法。

2. 气候类型的判定。

这是气候专题的主干知识,重点内容,是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教学内容的综合。

教学难点: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语言叙述能力尚可,绘图能力较弱。

【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学会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获取信息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及与人合作学习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填绘相关图表,分析气候特点及成因,明确气候类型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各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正反两方面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策略】1. 教学组织形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讲授等。

2. 教学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图表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等。

3. 学法指导:⑴.比较法和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利用资料绘制、对比《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及比较世界主要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等,弓I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⑵.图表法和综合法: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征表,填绘、展示并讲解有关地图,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地理语言表达能力。

高中地理教案:气候和天气现象的形成

高中地理教案:气候和天气现象的形成

高中地理教案:气候和天气现象的形成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讲解气候和天气现象的形成机制,帮助高中学生全面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运行原理,并且掌握分析和预测天气变化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和天气的基本概念;2.掌握了解并描述不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3.理解大气环流、海洋循环等自然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4.能够解析常见天气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5.培养学生独立观察、记录和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气候与天气的基础知识1.气候与天气:定义、区别及相关概念解释;2.全球大气循环系统简介,包括大尺度环流、细尺度环流等;3.気温、湿度、降水量等常见指标对所处地区区域性差异及季节性变化产生影响;第二节:气候类型及其分布1.热带雨林气候:特征、分布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分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极地气候和沙漠气候:特征、分布及相关适应性措施。

第三节:自然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1.太阳辐射与昼夜变化的关系;2.大陆地形与海洋流动对降水形成的影响;3.全球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现象。

第四节:天气现象的形成1.云与降水的形成机制;2.水汽凝结与降雪、霜冻等极端天气事件之间的关系;3.雷暴现象的产生原理。

教学方法1.通过PPT讲解,配合图表和示意图,突出重点知识点;2.实地观察: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或户外活动,观察并记录当地天气现象;3, 小组讨论和报告展示,提升学生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3.设计实验:通过模拟实验来说明一些天气现象的形成原理。

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2.小组项目展示:根据准备和展示质量评估小组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效果;3.实地观察报告: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记录和分析他们参观气象站或户外活动中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参考资料•地理教科书相关章节•气象学专业课程教材及相关期刊论文。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案主题: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概念和原因。

2. 掌握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内容:1. 全球气候变化的概念和原因2. 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3. 全球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4. 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概念、原因、影响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情景模拟法:设计一些有关气候变化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气候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概念、原因、影响等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基本情况。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全球气候变化的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情景模拟:设计一些有关气候变化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气候变化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答案的准确性、思考的深度等。

3. 情景模拟表现:评估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包括角色的扮演、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新人教版必修地理教材,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学习材料。

2. 图片和视频:收集一些关于气候变化的图片和视频,用于课堂讲解和导入。

3. 案例资料:准备一些全球气候变化的案例资料,用于小组讨论和分析。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教案)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教案)

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山地和附近平原气温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

能力目标1.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

2.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中,掌握各种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德育目标1.到当地气象台站,了解家乡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归纳总结得出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2.了解气候变化的历史和趋势,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规范自身的行为,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教学重点1.理解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因子。

2.掌握分析气候类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方法1.应用导学法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应用综合分析法讲授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

3.应用归纳法总结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图2.26“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投影“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表格”;投影图2.27“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不同地区气候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投影片)分辨下列几句话中哪些是说天气的,哪些是说气候的?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非洲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3.昆明四季如春。

4.在未来24小时内,本地区将有六至七级的偏北风,气温下降6至8摄氏度。

以上说法可以看出,简单地讲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它是时刻变化的。

气候是一个地方的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不会在几年或几十年内有大的变化。

二者的关系可以用下面框图表示(投影):上节课我们已了解了常见的天气系统,那么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是怎样的呢?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板书)气候是一个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平均状态是用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

地理气候与天气的形成与变化教案

地理气候与天气的形成与变化教案

地理气候与天气的形成与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气候和天气的概念及其差异;2. 掌握地理气候与天气形成的基本原理;3. 了解全球气候带划分及其特征;4. 了解天气变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二、教学内容:1. 地理气候与天气的概念和区别;2. 地理气候与天气形成的基本原理;3. 全球气候带划分及其特征;4. 天气变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三、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些天气现象。

2. 地理气候与天气的概念和区别(15分钟)介绍地理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通过例子和图片,让学生理解气候是长期的平均天气状况,而天气则是短期的气象现象。

3. 地理气候与天气形成的基本原理(20分钟)解释地理气候与天气形成的基本原理。

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和倾斜、大气循环等因素对地理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使用多媒体资料和模拟实验等方式,生动展示这些原理。

4. 全球气候带划分及其特征(30分钟)介绍全球气候带的划分及其特征。

通过讲解赤道气候、中纬度气候带和极地气候带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各个气候带的温度、降水和季节变化情况。

5. 天气变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30分钟)讲解天气的变量以及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

主要包括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变量,以及地形、海洋和植被等因素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天气变化的规律。

6.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梳理地理气候与天气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全球气候带和天气变化的影响因素。

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确保学生对地理气候与天气的形成与变化有深入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1. 世界地图2. PPT或投影仪3. 多媒体资料4. 模拟实验器材五、教学评价:1. 查阅资料撰写小结,对地理气候与天气的形成与变化进行概括;2. 教师布置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数据,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和特点;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和复述。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全球气候变化概述1.1 气候的概念与分类解释气候的含义及其与天气的区别介绍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1.2 气候变化的类型与原因区分气候变迁与气候变化的概念探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1.3 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影响强调气候变化的严峻性和紧迫性第二章:全球气候变暖2.1 气候变暖的现象与证据展示气候变暖的观测数据和现象介绍极地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等证据2.2 气候变暖的原因分析气候变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探讨温室气体的来源及其作用2.3 气候变暖的影响阐述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农业、水资源、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讨论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第三章: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3.1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物种适应性的影响探讨生物入侵和物种灭绝等生态问题3.2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阐述气候变化对森林植被、森林火灾等方面的影响讨论森林碳汇的作用及其在气候治理中的重要性3.3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对降水分布、河流径流量的影响探讨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管理的问题第四章: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4.1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周期、作物产量的影响讨论适应性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实践案例4.2 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阐述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的影响讨论人口迁移的地理分布和应对策略4.3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探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介绍低碳经济、绿色能源等可持续发展策略第五章:全球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5.1 气候变化的国际治理体系介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主要内容阐述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责任与义务5.2 国际合作案例分析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与冲突介绍国际碳交易市场、绿色气候基金等合作机制5.3 我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与行动阐述我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政策与目标讨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实践案例第六章:气候变化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6.1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解释适应气候变化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等领域的适应措施6.2 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分析减缓气候变化的概念和策略讨论能源转型、碳捕捉和存储、可持续交通等减缓措施6.3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探讨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第七章:极端天气事件与气候变化7.1 极端天气事件的概念与分类解释极端天气事件的特点和影响介绍洪水、干旱、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的类型7.2 极端天气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极端天气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性探讨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影响7.3 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策略讨论预警系统、应急响应、基础设施建设等应对措施强调社区参与和脆弱性减少的重要性第八章: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8.1 气候变化对海洋温度的影响分析海洋温度变化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意义探讨海洋热浪和温水涌升对海洋生物的影响8.2 气候变化对海洋酸化的影响解释海洋酸化的概念和原因探讨海洋酸化对珊瑚礁、贝类等海洋生物的影响8.3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措施讨论海洋保护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保护措施强调国际合作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第九章: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9.1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对传染病、营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探讨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挑战9.2 适应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措施解释健康适应的概念和策略讨论疾病预防、卫生设施改善、健康教育等适应措施9.3 健康与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在气候变化和健康领域的合作强调全球合作和政策制定的重要性第十章:气候变化教育与公众参与10.1 气候变化教育的意义与方法解释气候变化教育的目的和重要性探讨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教育方法10.2 提高公众气候变化意识的措施分析公众参与气候变化决策的意义和途径讨论气候变化宣传、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10.3 青年与气候变化行动强调青年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责任介绍青年组织的行动、气候变化倡导和科技创新等案例第十一章:气候变化与农业11.1 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分析气候变暖对作物生长周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讨适应性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实践案例11.2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解释气候变化对土壤湿度、灌溉需求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1.3 农业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探讨种植品种改良、灌溉技术和农业政策调整等适应措施分析节能减排、增加碳汇等减缓措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第十二章:气候变化与水资源12.1 气候变化对降水分布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对降水量、降水季节和降水模式的影响探讨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管理的问题12.2 气候变化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解释气候变化对河流流量和水质的影响强调水资源调配和节水措施的重要性12.3 水资源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探讨水库蓄水、洪水调度和水源地保护等适应措施分析水文循环调节、土地利用调整等减缓措施在水资源领域的应用第十三章: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13.1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物种适应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探讨生物入侵、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服务等生态问题13.2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解释气候变化对森林植被、森林火灾和碳汇功能的影响强调森林生态系统在气候治理中的重要性13.3 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探讨气候变化对湿地水分、植被和物种分布的影响强调湿地保护、恢复和适应性管理的重要性第十四章:气候变化与城市规划14.1 气候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对城市气温、降水和空气质量的影响探讨城市热岛效应、内涝和生态环境问题14.2 城市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探讨城市绿化、绿色建筑、低碳交通等适应措施分析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参与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作用14.3 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发展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介绍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共享和绿色发展等案例第十五章:气候变化与未来展望15.1 气候变化的长期趋势与挑战分析气候变化的潜在发展趋势和全球面临的挑战强调气候变化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15.2 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创新与突破探讨科技创新、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强调全球合作、多方参与和共同发展的重要性15.3 构建气候适应型和低碳型未来阐述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和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和路径强调全社会共同参与、持续努力和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理解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届高考地理强化复习教案气候的形
成和变化教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
9讲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考纲要求]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知识讲解]
1、天气和气候
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是时刻变化的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形成因子
(1)太阳辐射:地区气候差异和气候季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空气运动过程中温度降低(上升或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水汽易凝结,降水多;行星风系、季风等。

海洋与陆地: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3)下垫面地形: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4)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CO2等增多,温度升高)
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
附:影响气候的四大自然因素:
(3)气候的变化
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1万年)3次大冰期气温下降,中间为间冰期气温上升
历史时期:(1万年左右)气候波动,我国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
人类活

19世纪末以来:波动上升
3、气候类型

(2)几个重要地区气候成因的分析
①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a、赤道低气压控制;b、北、西、南三面地势高,东面地势低;c、东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水汽;d、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强劲;②东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地区没有成为热带雨林的原因:海拔较高,气温比刚果盆地低些。

③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的原因:a、大部分在热带,气温高;b、东侧暖流通过;c、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d、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地形雨。

类似地区: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

④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高温期出现时间:干季快要结束、雨季快要来临时。

降水量热带季风气候超过热带草原气候。

⑤南亚地区5月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原因:热带过来的西南季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

⑥日本、朝鲜半岛的季风气候分布: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因为日本是岛国。

朝鲜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

[能力训练]
下图表示气温、降水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读图回答1—4题。

1.年温差最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A.①②⑥B.②④⑤C.④⑥⑦D.②③⑤
2.图中①表示的气候类型为()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3.图中⑦对应的自然带可能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
C.苔原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4.反映大陆东岸纬度地带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②⑤⑥⑦D.①⑤④⑥
着名的“春城”昆明市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基于这个地理特点,昆明市提出了建设湖滨生态市的发展战略。

但是滇池水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障碍。

回答5—7题。

5.昆明气候四季如春的决定性因素是()A.西南季风的持续影响B.临近滇池和森林植被覆盖率高
C.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D.比较低的纬度位置和比较高的海拔高度
6.滇池被誉为“高原明珠”,其海拔高度在
()
A.800~1000米之间B.1800~2000米之间
C.2800~3000米之间D.3800~4000米之间
7.昆明市实施建设湖滨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对策之一是 ( )
A .填埋严重污染的滇池水域,借此拓展城市新区
B .全面实施环滇池截污工程和生态恢复工程
C .环湖大规模建设滨水型城市新区
D .把昆明市区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迁至滇池湖畔
8.城市①、②、③可能分别是 A .上海 莫斯科 孟买 B .上海 罗马 孟买 C .北京 罗马
雅加达 D .北京 莫斯科 雅加达 9.城市②所属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A .大陆西岸 B .大陆东岸 C .大陆内部 D .赤道地区 10.城市①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A .热带雨林 B .亚寒带针叶林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004年和2008年夏季奥运会将分别在雅典和北京举行,下图是两地的气候资料。

读图回答11—13题。

1
4
7
10 (月)
降 水(mm )
气 温 (℃)
11.雅典所属的气候类型,适宜生长的水果是
( ) A .柑橘 B .香蕉 C .椰子 D .荔枝 12.与雅典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与气温特点是 ( ) A .降水较多,气温较高 B .降水较多,气温较低 C .降水较少,气温较高 D .降水较少,气温较低 13.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北京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是 ( ) A 市中心规划建设高级公寓 B .广建大型游乐场
C .大力发展高级轿车
D .加快环行道路建设 14. 12月份,自东向西穿过直布罗陀海峡的航船常遇到 ( ) A. 顺风顺水 B. 逆风顺水 C. 顺风逆水 D. 逆风逆水 15. 下列铁路线两端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差别最小的是 ( ) A. 京哈线 B. 焦柳线 C. 浙赣线 D. 青藏线
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所示国家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2)B图所示国家的主要气候类型包括(按自上而下顺序)、和。

(3)A图、B图所示都是狭长型的临海国家,导致两国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4)当P1地盛行西南风时,P2地的气候特点是,流经P2地的主要洋流是。

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冬季a地比同纬度内陆地区温度,说明其原因。

(2)与a地气候类型相符的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图的代号是,并简述其原因。

(3)b海区是世界着名的渔场,说明该渔场形成的自然原因。

18.阅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回答问题:
城市
月份气候指标
甲乙
1月7月1月7月
气温)
(C
︒3.
27
-7.
19
-
降水量(mm)

(2)相关资料表明,甲、乙两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

为什么
(3)据图文信息判断出C山脉的名称。

(4)写出适宜A、B、C三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部门。

[能力训练答案]
1、C
2、A
3、C
4、D
5、D
6、B
7、B
8、B
9、A 10、D 11、A
12、B
13、D 14、D 15、C
16.答案要点:(1)热带季风气候(2)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3)国土所处纬度与南北跨度地处大陆东岸或西岸洋流的影响等;(4)温凉湿润秘鲁寒流
17.(1)高;原因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使西欧沿海地区增湿。

(2)B;因为a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或答a地年降水量分布均匀,年温差较小。

)(3)秘鲁;秘鲁沿海的洋流(或答秘鲁寒流、上升流),带来了丰富的饵料。

18.(1)甲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强,甲城市年较差大,约C
︒7.
46,年降水量少,约mm
320,乙城市年较差小,约C
︒4.
42,年降水量大,约mm
490。

(2)甲城市比乙城市纬度高,但夏季日照时间长,地处半干旱地区(非季风区),晴天多,接受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与乙城市相当。

(3)大兴安岭。

(4)A地——畜牧业, B地——种植业, C地——林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