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六章 幼儿心理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幼儿心理的发展

11
第二节 幼儿的游戏
2,当代的游戏理论 学习理论 – 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 – 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 – 受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12
第二节 幼儿的游戏
二,游戏的种类 从认知水平分:机能游戏,建筑游戏,假 装游戏,规则游戏 从社会化水平分:无所事事游戏,单独游 戏,旁观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 作游戏.
41
第五节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 会性的发展
五,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训练 同伴关系的作用 1. 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 重的需要; 2. 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 会; 3. 同伴是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4. 同伴是情感支持的来源.
42
�
29
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两种记忆策略的形成 – 儿童复述策略的发展 – 元记忆的形成 元记忆: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 活动.包括(1)有关记忆主体方面 的知识;(2)有关记忆任务方面的 知识;(3)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 识.
30
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二,思维的发展 1,幼儿的思维的特点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 或表象来进行,而主要不是凭借对事物的 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来进行. 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25
第三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
二,语法的掌握和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2,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连贯言语和独白言语的发展是儿童口头表 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幼儿晚期能较清楚,系统,绘声绘色地讲 述看到或听到的事情或故事.
26
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认知的发展就是人的信 息加工系统不断改进的过程. 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 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 展. 幼儿的认知活动更多依赖感觉,知觉和表象, 抽象概括的能力差. 教育的任务是引导幼儿认知从具体形象性向抽 象逻辑性过渡,从不随意性向随意性过渡,为 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做准备.
发展心理学幼儿心理专家讲座

5~6岁 数量 百分比 2049 57.5 725 20.4 382 10.7 225 6.3 70 2.0 40 1.1 25 0.7
转引自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
发展心理学幼儿心理
第9页
4、消极词汇和主动词汇消长
消极词汇是指对词汇有所了解但不能正 确使用,或者有时能说出词汇但却不怎么了 解。
发展心理学幼儿心理
第15页
未来出色人才,可能是现今“神童”, 而每一个“神童”都首先是一个“记忆神 童”,没有一个好记忆能力,是极难在任何 领域有所成就。
世界上99%“神童”都是父母辛劳结晶,
是经后天父母实施了耐心而又得法教育和训
练。
发展心理学幼儿心理
第16页
不一样年纪阶段记忆能力经教育训练后发展水平
幼儿抽象思维初步发展主要表现在提问 类型改变和概念形成特点上。
儿童提问类型由大量“是什么”转变成 大量“为何”。
儿童早期取得概念几乎都是以经典事例 为依据。
幼儿掌握概念几乎都是以基本概念为主, 以后才发展上级概念和下级概念。
发展心理学幼儿心理
第19页
(三)幼儿期认知发展过程
1、由近到远。
2、由表到里。
特征:1、游戏对儿童心剪发展含有主要意义。 2、儿童游戏随年纪增加而改变。 3、儿童游戏含有社会性发展特征。
发展心理学幼儿心理
第3页
(二)游戏对儿童心剪发展意义
1、游戏是年幼儿童特殊生活活动方式;
2、游戏是他们认识周围环境、事物特征主 要活动;
3、发展各种心理活动主要路径;
4、自我实现主要伎俩;
5、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个最正确方式;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幼儿心理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六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问题:1.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2.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3.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4.促进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
从这一章起,我们开始进入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部分的学习。
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弄清“认知”和“认知发展”这两个概念。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识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
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方面。
由于人对客观事物(自然、社会、人)的特征和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以及它们对人类及自身的意义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因此,它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认知发展,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
在学前心理学中,具体是指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所谓认知结构的变化,指的是构成儿童认知活动整体的各种成分(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所谓认知能力 (即智力)的变化,则是指儿童认识活动各方面的“能力特质”的发展规律,以及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的形成。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是认知活动的开端。
如果用信息加工论的观点来看待整个认知过程,那么,“认识自感知始”这一点,就变得更加清晰。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认知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输入)、编码、储存、提取(输出)和使用的过程,有点像计算机的整套运作程序。
在这个程序中,信息的输入是第二个环节。
而人接受信息是靠感觉和知觉来进行的。
如果没有感知觉这个联系大脑和客观现实的通道,“心理”就会为成一片荒宪'的沙漠、一个沉寂的死港。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呢?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
尤其是感觉,它仅仅是身体内部或外部某种刺激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进而经传入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而产生的一种单一的心理映象。
发展心理学复习思考题一

《发展心理学》复习思考题一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是以1882年《儿童心理》为标志。
这本书的作者是( )。
A.荣格 B.普莱尔 C.霍尔 D.何林渥斯2.儿童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它所研究的个体的年龄阶段是( )。
A.O-18岁 B.0—6岁 C.3—7岁 D.3、1l岁3.儿童心理学形成的时期是( )。
A.19世纪之前 B.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C.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4.聚合交叉研究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在( )图式中分段进行( )。
A.横断研究;纵向研究 B.双生子研究;横断研究C.纵向研究;横断研究 D.纵向研究;双生子研究5.世界上第一部以发展心理学命名的著作的作者是( )。
A.古德伊洛弗 B.普莱尔 C.霍尔 D.何林渥斯6.有研究者对140名被试持续研究了12年,发现人格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这个研究属于( )。
A.横断研究 D.双生于研究 C. 纵向研究 D.聚合交叉研究7.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 )。
A. 形成的准备时期 B.形成时期C.分化和发展时期 D.演变和发展时期8.最早对成年心理开展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
A. 埃里克森 B.霍尔 C. 荣格 D. 何林渥斯9.最早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是( )。
A. 埃里克森B. 霍尔 C.荣格 D. 何林渥斯10.最早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的心理学家是( )。
A. 埃里克森B. 霍尔C. 荣格 D.何林渥斯11.在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常常在某种条件下引起儿童的某种行为以观察在这种条件下儿童行为的变化,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访淡法 D.临床法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幼儿心理学复习重点

《儿童心理学》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1.种系发展与个体心理发展的关系,最有代表性的是霍尔的复演说。
(常见题型: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2.儿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简单地称为“两个问题",即心理发展的规律或原理之类的理论问题,以及个体发展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其基本原理是先天与后天、内因与外因、阶段性与连续性这三点.(常见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3.各种主要流派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代表观点是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五阶段论以及艾里克森提出的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诸如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观点以及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以及形式运算阶段。
4.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他认为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
在这四个概念中,皮亚杰把图式作为一个核心的概念提出。
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如吮乳动作图式以及抓握、行走等,都是一些低级的动作图式;以后再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得到改变,不断丰富起来。
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而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
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常见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5.主要的研究设计:(常见题型:名词解释)纵向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心理发展进行系统追踪;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比较;聚合交叉设计:在克服纵向研究不足的同时,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6.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标题、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共八个部分.(常见题型:简答题)第四章胎儿的发展7.影响胎儿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母亲自身的条件,诸如年龄、体重、身高、孕史、营养、身体疾病、情绪状态以及所处的外界环境;药物、酒精和烟的影响作用(常见题型:简答题)。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2]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2]](https://img.taocdn.com/s3/m/6785d4fa9e31433238689304.png)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适用专业:精神卫生专业
审定人:周莉
教研室主任:孙月吉
学院负责人:陈俊峰
大连医科大学教务处
2004年7月
-
一、课程简介
发展心理学从生命全程的角度阐述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毕生发展的年龄特征,全面深入地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理论问题。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个体毕生各种心理能力均不同程度地呈现适应性发展的趋势,从而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辩证发展观,全面了解个体毕生发展的纵向图景。
本课程适用于精神卫生专业,是专业必修课,总计30学时,理论授课为主。
教材: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书目: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孟昭兰著:《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英] 朱莉娅•贝里曼等著,陈萍王茜译《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三、教学时数分配(小四黑体)理论课学时分配
四、执行大纲的几点说明(小四黑体)1.本教学大纲适用于精神卫生专业2.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基础上使用(如具备普通心理学知识)
3.如教材变动,需进行适当修改4.授课学时安排与教材内容配套。
发展心理学练习题

发展心理学练习题一第一章发展心理学绪论1、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2、狭义的发展心理学3、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4、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另一个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5、白板说由洛克提出,他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
6、复演说由霍尔提出,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系进化历史的过程。
7、劳伦兹印刻:劳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动物会追逐它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体,并对其产生依恋,这种现象就是劳伦兹印刻。
8、年龄特征9、请说明一下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小学少年期(11.12-14.15岁)初中青年期(14.15-17.18岁)高中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10、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_________________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在1882年出版了_____________一书,被认为是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该书共分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被尊为美国的儿童心理学之父,他在_________一书中确定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被尊为中国的儿童心理学之父,他的主要作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最早对成年期心理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美国的心理学家__________在1930年写的《发展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而______________又写出了在科学性和系统性超过他的另一部《发展心理学》14、台湾大学的杨国枢教授提出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四个层次是什么?(1)、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 (2)、研究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3)、修改或创立理论与概念 (4)、改变旧方法与设计新方法15、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有哪些?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二个部分和四个方面。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课件第六章

本章将介绍婴幼儿时期大脑、认知、感官、记忆、语言、社交、情感和性别 角色方面的发展。
大脑和认知的发展
1
注意力和记忆
2
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感知和记忆
能力也在逐步发展。
3
神经元发育
从婴儿时期到青春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的神经元数量 和连接方式都在不断变化。
思考和推理
儿童逐渐发展出深度思考、认知灵活性 和抽象推理等能力。
婴儿期的感觉和知觉发展
味觉
新生儿能品尝不同味道,但不能区分重盐和轻 盐的差别。
听觉
胎儿可以在子宫内听到声音,但听觉发育需要 时间。
视觉
出生时的视力约为20/400,但随着年龄增长, 视力会逐渐发展。
触觉
新生儿对触摸很敏感,可以通过触觉来辨认物 体和人。
婴儿记忆的发展
感性记忆
婴儿通过感觉体验形成记忆,如 美好的睡眠和舒适的抱抱。
儿童会在观察和学习中逐渐学会社会给予男性和 女性的不同角色和期望,从而形成性别角色。
家庭、学校、媒体等渠道的性别角色定型可能存 在偏见,需要引导儿童尊重和理解性别多样性。
儿童社会和情感的发展
社交技能
儿童需要学会交朋友、分享、 合作和理解他人的感受。
自尊
自尊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方 面,需要经常鼓励和支持。
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对儿童的社会、情感 发展有重要影响,需要注意家 庭和谐和亲子关系。
儿童性别和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认同 性别角色 性别偏见
儿童在三岁左右形成性别认同,开始认识到自己 是男孩还是女孩。
儿童智力和学习的发展
1 智力测试
通过智力测试,可以测量儿童智力表现,预 测未来学术和职业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色游戏。3岁—4岁孩子喜欢模仿性的社会活动,将日常 生活中遇到的事在游戏中表现出来。
集体游戏。4岁—6岁的幼儿,多人一起玩的集体性游婴儿的游戏以发展感官能力 为主,如看黑白图形和彩图、追视彩球、摇握 花铃棒、抓吊球等,都可以锻炼视、听、触觉 能力。4个月—1岁半婴儿的游戏以肌肉运动为 主,如翻身、起坐、爬行、站立、行走等。婴 儿从只会躺着到能坐起和行走,接触的事物增 多,认识事物的范围也增大。一岁半—6岁幼 儿的游戏以发展语言及社会交往能力为主,从 只能与父母进行亲子游戏到进入小伙伴间的游 戏,其中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年龄(岁) 3-4 4-5 5-6 6-7 实验室条件 0.6 1.5 2.0 2.3 游戏条件 1.0 3.0 3.3 3.8
幼儿在不同条件下保持姿势的时间(苏联马努依连柯)
年龄(岁)
4-5 5-6 6-7
实验室条件下
41’’ 2’55’’ 11’
游戏条件下
4’17’’ 9’15’’ 12’
(三)游戏的种类
模仿性游戏 角色游戏 规则游戏
表演游戏
幻想游戏
竞赛游戏
3、游戏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渐增强
(五) 幼儿的其他活动
(一)、 学习
1、目的: 对后期正规学习的准备
①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②促进智能发展 ③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和能力
2、特点
①学习的知识通常是零碎的、不够系统 ②不重学习结果,感兴趣于学习活动过 程 ③寓学于玩
四 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1、逐渐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 2、对语音的意识开始形成 ①能够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并指正错 误,笑话、模仿别人 ②能够意识并调节自己的发音
(二)词汇的发展 1、词汇数量迅速增多 2、词类范围日益扩大 类别上:实词→虚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 3、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1) 词汇内容扩展:如名词:与日常生活有关向社会现象 扩展 , 由具体向抽象扩展 (2)词义逐渐确切和加深 (词义越来越准确) 从比较具体的词→抽象概括的词 具体的意义→深刻的意义 4、积极词汇大大增加 积极词汇指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 消极词汇指不能理解,或虽能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
过渡性游戏。处于运动和想象游戏之间。如玩积木、粘土、 沙子等,借此游戏开发智力,培养注意力。
接受性游戏,指看电视、聆听等接受外来刺激的游戏。 想象游戏,又叫模仿游戏。模仿看到的现象进行游戏,经 过想象游戏,幼儿可学到一些社会知识和规则。
3、按年龄发展阶段划分
独立性游戏。孩子各玩各的玩具,互相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种游戏方式多见于1岁—1岁半的孩子。 争夺性游戏。1岁半—2岁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拿着一件 新奇玩具就会引起争夺。 合作性游戏。2岁半左右的孩子们开始在一起玩,个人拿不 同的玩具作不同的事情,分工合作, 故称合作性游戏 。
(四) 幼儿游戏的发展 1、游戏所反映的内容逐步丰富、深刻
从反映个别动作、个别情节发展到有联系的动作和事物。 例如,开汽车游戏 从反映日常生活的主题发展到生产活动的主题 从反映具体人物的活动发展到反映概括的角色行为 例如用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物品;用语言代替物品
2、游戏的组织形式日益复杂,集体性逐步加强
1、按游戏的目的性划分
创造性游戏: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角色游戏 • 建筑性游戏 • 表演游戏 教学游戏: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 。 活动性游戏:发展儿童体力的游戏。
2、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划分
感觉游戏。即运用各种感觉器官的游戏。这种游戏自婴儿 时代就开始。 运动游戏。运用身体动作的游戏,开始于学走路时期,可 发展运动能力。
三、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
(一)对游戏的解释 1、传统的游戏理论 ① 复演说 霍尔: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 在儿童身上的重演 ② 精力过剩说 席勒-斯宾塞:游戏是儿童消耗体内多余能量 的一种方式 ③ 机能快乐说 彪勒:游戏是儿童追求身心快乐的方式 ④生活准备说 格罗斯:游戏是儿童练习未来所需要的各种 生活技能的方式
2、 当代游戏理论
①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 艾里克森: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② 认知动力理论 皮亚杰:游戏是由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决定的 ③ 学习理论 桑代克: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 ④ 我们的观点(苏联和国内): 游戏是儿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 是儿童想象和现实的特殊结合,是对成人活动向往和 模仿的结果。
(二)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 增强体质(尤其是活动性游戏)和发展动作 2 、认识世界的手段,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表现在认知的各个方面 记忆:游戏条件下,儿童有意记忆的效果 比实验室条件下好。 3、有助于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社会角色、性别角色、交往能力、合作与竞 争、意志力
儿童在不同条件下识记五个词的平均数(苏联伊斯托米娜)
第六章
幼儿心理的发展
一、概述
(一)、 何谓幼儿期 1、3-6、7岁,幼儿园时期 2、是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3、是可塑性很大的一个时期,为进入小学做 准备 (二)、基本特点 1、 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2、 心理活动和行为初步具有随意性,但仍以 无意性为主 3 、个性初步形成 二、幼儿的生理发展
(二)、 劳动
1、目的:
①促进智能发展,训练一定的动作技能 ②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习惯
2、类型
自我服务劳动、简单的杂物劳动、简单 的生产劳动 3、特点 ①不重劳动结果,感兴趣于劳动过程 ②难把劳动与游戏分开
儿童的独特世界:游戏与自我表现
(一)表现自我 1. 儿童通过游戏行为表现内心的某些感受。 2. 儿童以实物组织和造型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观念。 在儿童的各种实物组织和造型作品中,可以探索 到儿童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倾注进去的某些思想和 情感。 3. 儿童在各种角色装扮中,找到了自我和角色关系 的联系及其变化规律。 (二)获取经验 人类的游戏经验可以作为生活经验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