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 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
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对美本质问题探索的主要观点有哪三种( )

对美本质问题探索的主要观点有哪三种( ) 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五种观点:1、美是主观的。
观点:美是人的主观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现象,美是观念。
第一,主观说颠倒了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陷入了主观唯心论:主观说否定了审美客体的存在是人类审美过程发生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前提;第二,主观说混淆了美和美感的关系,用美感的概念取代了美的概念;第三、主观说否定审美标准的客观性,把美的相对性加以夸大,以至否定了美的绝对性。
2、美是客观的。
主张美在客观、美感是美的反映,强调美在事物本身,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最终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事物的“典型性”。
“美即典型”受到广泛批评:第一,“美在客观事物的典型性”具有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倾向,否定了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
第二,“美即典型”说可以派生出自相矛盾的不同命题,混淆了美与丑的界限,违反了人类社会既有的审美事实。
第三,客观说还具有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特征,不能解释美的社会历史根源。
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基本观点: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具有意识形态性。
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
客观事物(物)—主观意识一美(物的形象)条件一作用一美(物与人的意识相互作用结果)主客观统一说的主要缺陷:第一,在美的来源问题上陷入了二元论,产生自相矛盾的趋向。
第二,把美看成是艺术的特性,把美与艺术等同起来,否认了美的客观性。
艺术——意识形态性艺术美一客观存在。
第三,混淆了主体的客观实践活动和主体的主观意识活动之间的差异性。
4、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主要观点:认为美是客观的,另一方面认为美以人类社会为转移,美具有客观的社会实践的特定属性。
美也是一样,都只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在人类以前,宇宙太空无所谓美丑,正如当时无所谓善恶一样。
对“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批评主要有:第一,关于美的定义包含着“美是规律”,“美是真理的形象”等具体规定,超出了美的定义域。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经验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人类感官经验,它是对外在物
质形态的感知和评价。
2.理性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理性判断,它是人类对事物结
构和关系的理解。
3.文化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文化产物,它是人类社会文化
背景下的产物。
4.价值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价值判断,它是人类对于事物
的价值评价。
5.抽象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抽象概念,它不能被直接感知
或描述,而是需要通过抽象的思考来理解。
6.精神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精神状态或经验,它是人类内
心的一种体验或感悟。
总的来说,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多元化,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对美的定义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并不断地受到新思想和学科的影响。
东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是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困难主要不在于说明“什么是美的”,困难在于回答“美是什么”。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这美本身,加到任何意见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
柏拉图在研究美的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第一,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
第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康德(1724-1804 年)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所谓没有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
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几点:第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
他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 第二,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第三,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黑格尔(1770-1831 年)黑格尔(1770-1831 年)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在美学上,他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可以看出,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逻辑判断涉及概念,如:这是一朵花。 审美判断只涉及对象的形式引起的快感,如:这 朵花是美的。
11
2.量的方面:审美判断虽是单称的、主观的, 却仍有普遍有效性。
如果一个人觉得一个对象使他愉快,并不涉及利害计较, 他就必然断定这个对象有理由叫一切人都感到愉快。因为这 种愉快既不是根据主体的欲念(或是其他意识到的利害计 较),而是感觉到在喜爱这个对象中自己是完全自由的,他 就会看不出有什么只有他才有的私人特殊情况,作为他感到 愉快的理由。因此,他就必然认为可以设想:产生这种愉快 的理由对一切人都该有效,相信他有理由去假定一切人都能 感到同样的愉快。
Hegel,1770--1831,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
17
绝对理念/绝对精神——概念与存在的辩证 统一。
18
美学思想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绝对精神或“真实” 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艺术表现绝 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 体形象;哲学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间接的,即 从感性事物上升到普遍概念,它用的是抽象思维; 至于宗教,则介乎二者之间,它所借以表现绝对 精神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图像思维,例如用父子的 图像来表现神与基督一体,是用既含有普遍概念 的东西来表现普遍真理。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1
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1.美(的本质)不是美的事物。 2.美不是恰当。 3.美不是有用的。 4.美不是善。 5.美不是快感。 6.美不是视听快感。
2
美是难的。
3
二、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客观精神本体——柏拉图、黑格尔 主观精神本体——康德、休谟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美可以被定义为引起观者愉悦和赞赏的属性或特质。
然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一直存在,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以下是一些流行的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1.客观美学
传统上,客观美学认为美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被客观地评判或判断。
这种观点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其存在于物体或作品本身,而不是在观者的感受或心理状态中。
这种观点主张,美是一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类意识或感觉的属性,可以被个体或文化共同分享。
3.反美学
反美学主张,美本身并不存在。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人类认知的产物,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属性。
美只是人类文化中的概念和语言,并没有真正存在的本质。
因此,反美学主张艺术家应该摆脱美的束缚,重视作品的反思和创新,而不是受惯常的审美标准的影响。
4.多元审美学
多元审美学主张美是多元存在的,它包括人类文化中的各种审美标准和形式,例如西方的透视画、非洲雕塑、亚洲诗歌等。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由各种文化和历史背景共同构成的。
因此,多元审美学主张,我们应该尊重和接受不同文化和审美标准的存在,并探索它们的本质和意义。
总之,在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中,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每个观点的差异都体现了人类文化和感知的多样性。
正如多元审美主义所表达的一样,我们应该尊重和接受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形式的存在,并努力理解和欣赏它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在讨论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之前,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在中国先秦时期,有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吗我的看法是否定的。
因为这种不满足于美的现象,而试图追问美本身是什么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主要是希腊哲学才有的。
而且,正如我们在下面将要看到的,美的问题,在关于先秦思想家们的文献中,并不处于特别突出的地位。
或许我们可以说,对美的看重和敏感,是古希腊人的一个特色。
第一节结合善(功利)研究美
这里想提示一点,所谓结合善(功利)研究美的提法,其实是有问题的。
这正好说明,美的问题,在先秦思想家那里,并不占有重要地位。
墨子,《非乐》。
“墨子对美持否定的态度。
”(页34)在我看来,墨子是一个卓越的社会批评家,同时是一个行动者,他在一个意义上批评有钱人的奢华无度,但这并不表明他完全否定美。
“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为可行,行可久,先质而后文。
此圣人之务。
”
孔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子谓《韶》:‘尽善矣,又尽善也’。
”
致天下太平,则尽善尽美。
孟子,“充实之为美”:“人有了仁、义、礼、智等品德,才谓之‘充实’,‘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
’”
焦循的《孟子正义》解释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故容貌硕大而为美。
美指其容也。
”(页37)
荀子,“人性恶”。
“美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是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
第二节结合艺术研究美
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吹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页39-40)
刘勰要求“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
“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情采》)。
张彦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
欧阳炯:“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
”
中国画论中讲“形神兼备”作为艺术美的重要标准,顾恺之所谓“以形写神”。
荆浩,《笔法记》:“度物象而取其真”。
中国美学史上关于艺术美的研究与探讨,有这样几个特定,参见教材第45页。
第三节结合现实研究美
人物品藻,第46-47页。
刘勰关于美的观点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
所谓“自然之道”的“道”,指的是万事万物之理,这个“理”近似我们现在所说的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
柳宗元认为美在于自然。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刘禹锡,认为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
郭熙,有《林泉高致》、《山水训》等作品。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
王夫之肯定了美是存在于自然的运动之中。
“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其绮丽。
”“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即以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
”
叶燮:“凡物之生而美者,美本乎天者也,本乎天自有之美也。
”
“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
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
”
“云之态以万计,无一同也。
以至云之色相,云之性情,无一同也。
云或有时归,或有时竟一去不归,或有时全归,或有时半归,无一同也。
此天地自然之文,至工也。
”
美的本质问题,因为没有答案,故根本无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