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地方课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家乡文化的内涵。

第二单元:家乡的地理与环境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掌握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历史、地理和文化。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入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探究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民俗活动等。

五、教学计划第一周:家乡的历史与文化(第1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分析历史事件对家乡文化的影响。

第二周:家乡的地理与环境(第1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 分析家乡的生态环境,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六、家乡的民俗与风情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感受家乡的魅力。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民俗风情的内涵。

七、家乡的经济与社会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的意识。

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家乡发展的不平衡性。

八、家乡的自然资源与保护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重点:掌握家乡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年级地方校本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校本课程教案

六年级地方校本课程教案一、课程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的文化、历史、自然等特色,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等基本情况,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第一课: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历史发展、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点。

2. 第二课:家乡的自然景观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著名景点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第三课:家乡的物产资源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农业、工业、特色产品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

4. 第四课:家乡的风俗习惯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节日习俗、饮食文化、民间风俗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

5. 第五课:家乡的保护与发展教学内容:讨论家乡的保护措施、发展策略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的生态环境,促进家乡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等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家乡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第一章:家乡的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形地貌:山脉、河流、平原等。

2. 家乡的气候特点:温度、湿度、降水等。

3. 家乡的水资源:湖泊、河流、地下水等。

三、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家乡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家乡的自然环境。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感受。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家乡环境保护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描述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

2. 学生能提出一些保护家乡环境的建议。

第二章: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

2. 培养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古代、近现代重要事件。

2. 家乡的文化: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历史名人等。

三、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讲述家乡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历史底蕴。

2. 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文化遗址,亲身体验家乡的文化魅力。

3.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家乡的文化,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述家乡的历史沿革。

2. 学生能列举一些家乡的文化特色。

第三章:家乡的经济发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认识家乡的主要产业。

2. 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农业:农作物、养殖业等。

2. 家乡的工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等。

3. 家乡的旅游业:旅游景点、特色服务等。

三、教学活动1. 数据展示:展示家乡的经济发展数据,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现状。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企事业单位,了解家乡的产业发展。

3. 小组讨论:讨论家乡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挑战,引导学生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六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篇一:小学六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家庭生活安全第一节家庭防火教学时间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

2、认识各种灭火设备,牢记灭火方法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防火宣传墙报共同提高防火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提高学生的家庭防火意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火灾中各种逃生自救的办法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火灾是无情的。

但是,在无情的大火面前,如果能够有效地进行防范,就可以逃避火魔的侵害,摆脱灾难和痛苦。

(二)火灾事件介绍:方法:运用幻灯片展示各种火灾现场图片,学生谈观后感受。

教师总结:“生命如此美丽,又是如此脆弱爱惜生命提高防火意识”(三)认识灭火设备,牢记灭火方法。

方法:运用幻灯片介绍各种灭火设备,牢记各种灭火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表演模拟灭火(制作道具、学生扮演火魔和灭火英雄)(四)学会背诵《儿童防火歌》1. 儿童防火歌小朋友笑呵呵,大家来唱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拍完南北拍东西。

你拍二我拍二,咱俩宣传做伙伴。

你拍三我拍三,禁火场所别吸烟。

你拍四我拍四,用火不当会出事。

你拍五我拍五,烟囱坏了快修补。

你拍六我拍六,风大失火不好救。

你拍七我拍七,不要玩火做游戏。

你拍八我拍八,电线不能随便拉。

你拍九我拍九,火警电话一一九。

你拍十我拍十,人人防火要落实。

我拍你你拍我,大家都要来防火。

2. 小组为单位制作防火宣传墙报。

(五)展示幻灯片学习自救知识几种逃生方法的总结:1、关门求生2、测试门的温度3、从窗户逃生4、高层建筑火灾逃生5、公共场所火灾逃生6、安全出口逃三、教学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防火知识呢?注意家庭用火安全,发生火灾时,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

四、作业以图书网络为资源进行防火知识的搜集活动。

第二节家庭烫伤预防教学时间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家庭烫伤几种情况。

2. 加强平时注意烫伤。

二.教学重,难点:增强家庭安全的意识。

小学六年级地方教育教学计划及教案

小学六年级地方教育教学计划及教案

小学六年级地方教育教学计划及教案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小学六年级地方教育教学计划及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热污染,热污染的危害。

2、了解防治热污染的方法。

3、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新加坡采取了哪些防治热污染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热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热污染的措施。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走出闹市区,来到乡村什么感觉?从乡村返回城市,什么感觉?为什么城市的气温比郊区高呢?二、明确什么是热污染以及危害。

1、为什么城市的气温比郊区低呢?城市热岛效应:2、热污染:3、热污染的危害(1)污染水体(2)污染大气(3)间接引发疾病。

(4)加重城市热岛效应。

三、防治热污染的措施(一)防治措施1.废热的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工业的余热,是减少热污染的最主要措施。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种类繁多,有高温烟气余热、高温产品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和废气废水余热等。

这些余热都是可以利用的二次能源。

我国每年可利用的工业余热相当于万吨标煤的发热量。

在冶金、发电、化工、建材等行业,通过热交换器利用余热来预热空气、原燃料、干燥产品、生产蒸气、供应热水等。

此外还可以调节水田水温,调节港口水温以防止冻结。

对于冷却介质余热的利用方面主要是电厂和水泥厂等冷却水的循环使用,改进冷却方式,减少冷却水排放。

对于压力高、温度高的废气,要通过气轮机等动力机械直接将热能转为机械能。

2.加强隔热保温,防止热损失在工业生产中,有些窑体要加强保温、隔热措施,以降低热损失,如水泥窑筒体用硅酸铝毡、珍珠岩等高效保温材料,既减少热散失,又降低水泥熟料热耗。

3.寻找新能源利用水能、风能、地能、潮汐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即解决了污染物,又是防止和减少热污染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太阳能的利用上,各国都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我的建议学生提出建议四、新加坡在防治城市热岛效应方面采取的措施:绿化环境。

小学六年级地方教育教学计划及教案篇2教学目标:1、思考人们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的优缺点,知道在不同情况下选取哪种交通工具最合适。

地方课程教学设计(六年级)

地方课程教学设计(六年级)

一、宽仁厚爱“至圣先师”孔子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在儒学丰厚的内涵之中,核心是“爱人”。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宽仁厚爱”,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感受仁爱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中的仁爱故事,并把仁爱思想落实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

本单元围绕“宽仁厚爱”这一主题,共编排两个板块,分别是“经典驿站”和“人物长廊”。

在“经典驿站”中共有五课,分别是《仁者达人》《仁者亲仁》《保仁存己》《为仁由己》《一国兴仁》,选取了《论语》《孟子》《大学》《左传》等经典中的语句。

“人物长廊”共有两课,分别是《网开三面》和《王守仁》。

《网开三面》讲述的是贤明的商王汤的故事。

他关心百姓疾苦,勤政爱民,深受百姓拥戴。

《王守仁》中的主人翁是明代的哲学家王守仁,重点介绍了其著名的“致良知”学说。

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读背和实践活动,汲取课文中蕴含的仁爱思想。

要突出教学的活动性特点,活动方式要灵活多样,体现积累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和实践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并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经典驿站1、仁者达人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选文的意思。

能够根据自己的体会来推测别人的感受,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深化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4、通过讲故事、关注生活、宣传优秀人物事迹,发展语言表达能力,锻炼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一.设计民间故事微课,导入本课的学习。

《杏林春暖》故事内容:三国时期有位叫董奉的名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他在给别人治病的时候既不接受感谢也不接受礼物,只要求痊愈的病患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

重症痊愈的人种5棵,轻症痊愈的人种1棵。

多年以后,他住的地方杏树蔚然成林,红杏累累。

当开药需要杏果时,他不让病患拿钱,只要拿一斗谷子换一斗杏果即可。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

第1课.农药带给我们什么教学目标:1.反思过度使用农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环保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2.了解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农药对环境与人类所带来的危害,并掌握避免农药危害的方法。

3.能够自觉笔迷昂农药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宣传,提出解决农药污染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教学准备:搜集使用农药给环境与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影响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调查当地农药的使用情况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农药伤害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除草剂杀死稻苗师:既然农药给我们造成了危害,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使用农药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讨论一下农药的使用价值。

二.农药使用价值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用农药?分小组探究,根据课本的“追根求源”的两组图片,进行讨论。

活动中可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与调查的情况,列举农药可以提高粮食果品的产量,可以大量减轻农民捕捉害虫的劳动强度等相关的实例,认识使用农药的益处。

三.农药的危害学生分小组探究,根据课本的“追根求源”的两组图片,并通过课本的有关农药特性性以及造成的危害进行讨论。

教师可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利用农药会给环境与人类带来哪些危害知道人们起初利用农药只考虑到它对人们有利的一方面,并没有考虑到环境问题及对人类造成的伤害。

四.解决办法前面我们已经对农药的作用和危害有了清晰的认识,那么我们怎样解决农药对我们的危害呢?组织学生讨论,调查。

寻求解决办法。

要解决农药对我们的危害,就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农药。

那么,如果正确使用农药呢?具体办法是第一,使用农药是为了杀灭损害农作物的害虫,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

但是,害虫在生态系统中起到连接食物链的作用,少量害虫存在不影响作物的生长,作为自然界食物链的重要一环,具有赫积极的作用。

着就不需要把害虫赶尽杀绝,没必要对作物使用农药。

第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并不是不使用农药,为了防止病虫害,降低人工作业的强度,要适量使用农药,用最少的农药取得最佳防治效果,并且不引起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尽量保证喷洒出去的弄个要能沉积在作物叶片上,提高利用效率。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方案]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方案]

六年级地方课教案[方案]第一章:认识我们的家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家乡,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介绍。

2. 家乡的历史文化概述。

3. 家乡的风土人情描述。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带来家乡的图片或实物,进行展示和介绍。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感受。

3. 邀请当地的文化人士或长者来校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第二章:探索家乡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

2.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形特点介绍。

2. 家乡的气候特点介绍。

3. 家乡的植被特点介绍。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和记录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

2. 让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自然环境的感受。

3. 邀请环保专家来校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三章:了解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家乡的产业发展介绍。

2. 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介绍。

3. 家乡的民生改善情况介绍。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企业或项目,了解家乡的产业发展。

2. 让学生通过调查或采访的方式,了解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情况。

3. 邀请家乡的领导或相关部门负责人来校介绍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第四章:体验家乡的文化活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体验家乡的文化活动,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家乡的文化活动介绍。

2. 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

3. 创新文化活动的方式。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加家乡的传统节日或文化活动,体验家乡的文化魅力。

2. 让学生通过调查或研究的方式,了解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3. 鼓励学生创新文化活动的方式,如组织一场文化交流展览或演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农药带给我们什么教学目标:1.反思过度使用农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环保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2.了解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农药对环境与人类所带来的危害,并掌握避免农药危害的方法。

3.能够自觉笔迷昂农药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宣传,提出解决农药污染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教学准备:搜集使用农药给环境与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影响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调查当地农药的使用情况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农药伤害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除草剂杀死稻苗师:既然农药给我们造成了危害,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使用农药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讨论一下农药的使用价值。

二.农药使用价值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用农药?分小组探究,根据课本的“追根求源”的两组图片,进行讨论。

活动中可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与调查的情况,列举农药可以提高粮食果品的产量,可以大量减轻农民捕捉害虫的劳动强度等相关的实例,认识使用农药的益处。

三.农药的危害学生分小组探究,根据课本的“追根求源”的两组图片,并通过课本的有关农药特性性以及造成的危害进行讨论。

教师可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利用农药会给环境与人类带来哪些危害知道人们起初利用农药只考虑到它对人们有利的一方面,并没有考虑到环境问题及对人类造成的伤害。

四.解决办法前面我们已经对农药的作用和危害有了清晰的认识,那么我们怎样解决农药对我们的危害呢?组织学生讨论,调查。

寻求解决办法。

要解决农药对我们的危害,就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农药。

那么,如果正确使用农药呢?具体办法是第一,使用农药是为了杀灭损害农作物的害虫,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

但是,害虫在生态系统中起到连接食物链的作用,少量害虫存在不影响作物的生长,作为自然界食物链的重要一环,具有赫积极的作用。

着就不需要把害虫赶尽杀绝,没必要对作物使用农药。

第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并不是不使用农药,为了防止病虫害,降低人工作业的强度,要适量使用农药,用最少的农药取得最佳防治效果,并且不引起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尽量保证喷洒出去的弄个要能沉积在作物叶片上,提高利用效率。

对于已经使用了农药的蔬菜瓜果,我们在进食时英怎样正确操作,以减少农药对我们的伤害?五、活动延伸:1.继续收集向光知识,并以实际行动来做好环保小卫士。

2.调差当地农药的使用情况。

第2 课化肥带给我们什么教学目标:1.反思过度使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树立尊重自然的意识,辩证地理解施用化肥的利弊,并能自觉进行宣传,从而影响他人。

2.了解化肥在农业身缠中的作用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正确认识施用化肥的价值,知道合理施用化肥的意义与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3.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有关施用化肥影响环境的信息,并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正确理解施用化肥的两面性,提出避免过量施用化肥污染环境的解决途径。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化肥的资料:包括化肥施用价值和意义,过量施用化肥带来环境破坏、当地化肥施用种类、制作有机肥料的方法等资料。

教学过程:1.交流施用化肥的价值。

(1)提出问题:施用化肥对农作物生长与土壤结构有什么价值?(2)阅读教材中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3)组织学生利用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交流。

教师参与。

(4)小组带白哦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提高土壤肥力,发挥良种潜力,补偿更低不足,增加有机肥量,发展绿色资源等。

(5)教师适时补充相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2.交流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1)教师:施用化肥给人们带来了好处,但是你知道过量施用化肥带来了那些危害吗?(2)小组内整理,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代表交流本组的观点,其他同学补充并展示本组搜集的典型图片资料。

例如:危害之一:削弱庄家生产能力。

一是使庄家容易倒伏,二是使庄稼容易发生病虫害。

危害之二:加剧环境污染。

据统计,中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元素流失到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

过量是肥料还会渗入20米以内的浅层地下水中,使得地下硝酸盐含量增加。

危害之三:蓝非大量紧缺资源。

(4)师生共同学习教材中过量施用化肥危害的图片资料。

(5)小结过量施用化肥会给环境与人类带来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3.环保在行动(1).调查当地的化肥施用情况。

(2).合理施用化肥,节约资源。

第3课湿地的“呼唤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湿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湿地、的分布情况。

2.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通过学生了解我国湿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湿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过程:导入: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这说明的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说明土地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湿地资源的状况如何。

板书《湿地的“呼唤”》湿地资源指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它是人类最宝贵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结合“我国湿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耕地减少,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湿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2.我国以哪种湿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湿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几分之几?难以利用的湿地资源占了多少?这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活动:读书上所给的资料,来概括一下,我国的湿地资源都面临着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教师小结。

1.当前湿地利用中的问题(1)湿地资源相对减少。

(2)湿地资源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问题、草场超载等)2.我国湿地利用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采取的措施(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2)开源节流(合理规划用地,因地制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3)加强湿地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小结:湿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资源超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等一系列问题。

湿地对我们这个人口将近13亿的国家来说,尤其显得重要。

大家都要爱护我们的土地。

第4课吸烟的危害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吸烟对人体有那些危害。

2、引导学生不吸烟,并能主动劝说身边吸烟者自觉戒烟。

教学重难点:怎样做到自觉不吸烟,宣传吸烟对人体危害性。

教学准备:教师:出示一组吸烟带来的危害图片。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吸烟所带来的危害事例。

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1、吸烟危害健康已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身体的各部分,都比较娇嫩,尤其不能吸烟。

2、板书课题:吸烟的危害二、讲解新课1、出示挂图:我们先来看看身边豆油有哪些吸烟的危害。

2、读课文2、3、4自然段并指名回答,吸烟的危害主要有哪些?(1)引起尼古丁慢性中毒:(2)引起肺癌:(3)浪费金钱,牙黄口臭:学生讨论回答3、再读课文第四段,重点了解世界为宣传戒烟工作所做的努力。

(学生总结)4、学生自主讨论内化。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三、总结课文四、作业练习:1、吸烟对人体造成那些危害?2、你准备怎样劝他人戒烟?第5课不和谐的声音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录像和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2、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

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中,有些悦耳动听,称之为乐音;有些嘈杂刺耳,称之为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和噪声都是声源振动产生的。

不同的是:乐音是由周期性振动的声源产生的;而噪声是由作无规则的和非周期性振动的声源发出来的。

但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所谓噪声,就不只看声音的物理性质,还必须考虑到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因此,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的声音,人们把它称为噪声。

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

一、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工业突飞猛进,人类活动急剧增加,人类生存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和污染。

当前,主要污染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和噪声污染。

它们是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是威胁正常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四大公害。

放一段录像:画面1:(水的污染实况)工厂排放的废油、废水,下水道流出的浊水污染…….把江河污染得又脏又黑,面目全非,江河两边的树叶草枝,已枯黄,死去的鱼飘浮在水面上;画面2:(大气污染实况)工厂烟囱喷出滚滚浓烟,交通车辆排放的团团黑气,已把天空弄得乌烟瘴气,开始下酸雨了。

画面3:(固体废物污染实况)街道上的垃圾桶内外,都堆满了垃圾,垃圾场里的垃圾堆积如出,金属屑、废塑料、料石棉、废电池等等,正在污染土质、水源和居民的生活环境。

画面4:(噪声的污染实况)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震天撼地,马路上汽车的喇叭声刺耳揪心……严重地妨碍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休息,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通过观看录像,同学们已体会到污染的严重危害。

至于噪声,在一些地区已成为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罪魁祸首,下面就着讨论这个问题。

二、噪声的计量和危害声音有强有弱,用声级计的仪器来测量声音的强弱,测量单位为分贝。

声级计中有A、B、C、D四档。

在噪声中常用A档,称A 声级。

噪声的强弱就用A声级的分贝来计量的。

分贝数越大,噪声就越强。

三、噪声的来源与控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一切对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都算作噪声。

请同学们想想,在我们周围有哪些噪声源?请同学发表意见:上课时,有些同学无视纪律,与邻坐同学讲话;同学开关课桌、移动椅子时动作太快而产生的碰撞声;有人放收音机,总喜欢把音量开到最大;有些家长通夜打麻将;拖拉机、摩托车产生的声音……..教师总结,因此,为了保护人们的身心健康,为了保证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就要加强对噪声的控制。

保护听力和健康,声强不得超过90分贝;保证学习和工作,声强不得超过70分贝;保证休息和睡眠,声强不得超过50分贝。

我国政府已于颁布了《城市区域噪声标准》。

表2列出了我国城市各类区域中允许的噪声声强标准。

四、巩固教师引导:请学习给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作个小结。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有人调查统计,发达国家城市青年的听力还不如非洲农村老年人的听力,这是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城市工业发达,噪声污染严重,人们长期在强噪声的环境下生活和工作,听力必然减弱。

非洲工业落后,噪声污染小,农村污染更小,所以非洲农村老年人的听力较好。

五、课外作业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路边、农村、山区等地方,了解噪声的污染情况,进行亲身体验。

第6课保护臭氧层教学目标:1、联系实际,调查当地大气污染状况,主要属哪种类型,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