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精编版本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精编版本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廖教师整理第一单元一、根底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展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场,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局部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构造,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水份、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4.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不同的生物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环境的变化)。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8.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也叫生态群落)10.一个区域的(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11.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2.写食物链。

草、兔、蛇、鹰:(注意箭头方向)草兔蛇鹰第二单元光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条件是要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日晷)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规律是:(长——短——长);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

草、兔、鸟、蛇、蝗虫、鹰1草→兔→鹰2草→蝗虫→鹰3草→鸟→蛇4草→鸟→蛇→鹰5草→兔→蛇→鹰 6草→蝗虫→蛇→鹰17.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第二单元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影子总在背光一面,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也越来越长。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在光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

五年级复习知识点1、壶是怎样传热的1.金属丝传热实验步骤:①把金属丝固定在铁架台上;②把涂有蜡(凡士林膏)的火柴粘在金属丝上;③用酒精灯给金属丝加热现象:距离火源最近的火柴最先掉落,然后中间的掉落,距离火源最远的最后掉落。

结论:热在金属中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2.将蜡均匀涂抹在铁皮上,加热看到的现象:中心加热:蜡从中心向四周融化一端加热:蜡从一端向四周融化。

3. 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什么是热传导?)答:在给金属加热时,热沿着金属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传导。

4. 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

(比如:铁片、铁棒、铁丝、铜丝等金属物)不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

(比如:木片、玻璃片、塑料片、瓷片、木棒、塑料棒等)5.锅、壶等用金属制成,原因:金属的导热性能强。

6. 锅铲勺子柄大多用橡胶、塑料、木材、陶瓷制成,原因是:橡胶、塑料、木材、陶瓷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性能差,不会烫手。

7. 冬天用手摸金属制品比摸木制品感觉更凉,原因是:金属制品导热性能强,容易散热,当手触摸金属制品时,手上的热很容易被传递出去,所以感觉更凉。

2. 水是怎样热起来的1.水的传热实验:材料:烧杯、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黑芝麻(木屑)步骤:①将半杯装有黑芝麻(木屑)的水放在石棉网上②点燃酒精灯,观察现象现象:烧杯中的水上下不停地循环流动。

结论:水是通过热对流的方式来传递热的。

2. 将两个分别装有热水和冷水的小塑料袋同时放入室温水中,现象: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3. 将两杯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在一起,现象:②热水在上,冷水在下:没有明显变化②冷水在上,热水在下:热水上升冷水下降,最后两杯水混合在一起。

4.水是怎样传热的?(什么是热对流?)答:当水的温度上下分布不均匀时,下面较热的水和上面较冷的水之间会发生循环流动,使水的温度逐渐均匀。

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作热对流。

6. 空气如果受热不均,下面较热部分和上面较冷部分也会产生相对流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科学》五上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场的,种子发芽须要三个根本条件分别是(温度)、(水分)、(空气)。

种子发芽可以不须要阳光,但生长须要阳光。

植物生长须要水分、空气、相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2、各种植物的生长须要肯定的(环境),不同的植物生长的(环境不同),(水分)、(空气)、(相宜的温度)是植物生长必备的条件。

3、仙人掌生活在(沙漠里),香蕉生长在我国(南方)。

各种动物都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蚯蚓喜爱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蛾多在(夜间)活动,白熊生活在寒冷的(北冰洋),骆驼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

动物在(形态)、(构造)与(习性)上都有它们各自适应环境的本事。

4、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做(消费者),干脆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场,到猛烈的(肉食动物)终止。

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构造,叫做(食物网)。

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互相依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假如一种生物的灭亡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此爱护一种生物,也就是爱护了很多种生物;生物的生存除了须要肯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是(互相依靠)、(互相影响)的。

6、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与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7、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与(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行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假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8、生物包括(动物)与(植物)。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世界上第一个自然爱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中国第一个自然爱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爱护区),成立于(1956)年。

种子在发芽过程中都发生了那些变更?答:种子在发芽过程中一般先要出现种子膨大,接着种子裂开之后长出根,最终渐渐长出叶。

人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复习资料

人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复习资料第一单元1.家庭中经常要烧开水,水烧开后需要保温。

2.物体由于温度差别,会发生热的传递。

在给金属加热时,热沿着金属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这种传热的方式叫热传导。

3.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

金属材料基本上都是热的良导体;非金属材料很多是热的不良导体。

4.当水的温度上下分布不均匀时,下面较热的水和上面较冷的水之间会发生循环流动,使水的温度逐渐均匀,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对流。

5.空气如果受热不均,下面较热的部分和上面较冷的部分也会产生相对流动。

水和空气通过热传导传递的热很少,热对流是主要的传热方式。

6.发出热量的物体是热源。

7.热源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向周围“发射”热,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作热辐射。

而热传导、热对流是需要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进行传递的。

8.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9.烧水时,火在壶底加热,过了一会,整个壶身就热了。

壶身是怎样传热的?答:壶身主要是由金属制成的,要研究壶身是怎样传热的,就是研究金属是怎样传热。

火在壶底加热时,热沿着金属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从而达到壶身的传热。

10.烧水时,壶将热传递给了水,壶中的水会全部变热。

11.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辐射现象?答:1、当你在火炉边上时,会有灼热感;2、冬天打开电暖气或地暖时,周围温度上升。

12.太阳能可以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向外界传递,虽然太阳离我们非常远,但是我们仍能感受到太阳发出的热,我们利用太阳能,可以做许多事情人们利用太阳能将盐田中海水里的水分蒸发,留下粗盐将太阳能聚集起来,可以获得火种,太阳能发电站为共享单车智能锁提供电能小型太阳能电源。

13.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保温?答:1.窗户上安装双层玻璃。

2.许多房屋的墙壁有保温层。

3.冬天,人们传棉袄和羽绒服。

14.生活中有哪些散热的方法?答:1.加快空气的流动。

2.使用热的良导体。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水份、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4.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不同的生物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环境的变化)。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8.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也叫生态群落)10.一个区域的(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11.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2.写食物链。

草、兔、蛇、鹰:(注意箭头方向)草兔蛇鹰第二单元光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条件是要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日晷)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规律是:(长——短——长);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科学》五上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温度)、(水)、(光)。

2、各种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同的植物生长的(环境不同),(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是植物生长必备的条件。

3、仙人掌生活在(沙漠里),香蕉生长在我国(南方)。

各种动物都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蚯蚓喜欢在(黑暗)的环境中,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蛾多在(夜间)活动,白熊生活在寒冷的(北冰洋),骆驼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

动物在(形态)、(构造)和(习性)上都有它们各自适应环境的本领。

4、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如果一种生物的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6、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7、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8、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56)年。

简答:1、种子在发芽过程中都发生了那些变化?答:种子在发芽过程中一般先要出现种子膨大,接着种子破裂之后长出根,最后慢慢长出叶。

2、植物的生长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答:有充足的光照,有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科学》五上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温度)、(养分)、(空间)等。

3、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4、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如果一种生物的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6、自然界是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7、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8、我们常常做对比实验,它需要有两组实验数据,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

我们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一个条件),其余条件都不改变。

9、会根据要求正确写出食物链
问题:1、如果在草原上过度的放牧,将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2、在“水稻田鼠蛇老鹰”这条食物链中,蛇遭到了大量的捕杀,你推测一下这条食物中的其他三者会出现什么的变化?为什么?
第二单元:光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和屏)。

一天中阳光下铅笔影子的(长短)、(方向)都要发生变化。

一天中影子最长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最短的时候是(中午)
3、光是直线传播的,太阳光以(每秒约30万千米)的速度传播。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挡光物会有影子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生活中人们对光的反射的运用的例子有(汽车反光镜)、(医生用的额镜)、(潜望镜)等。

5、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人们发现(凸透镜)和(凹面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6、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不同颜色的纸,吸热的本领(不同);(深)色物体吸热快。

7、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

8、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9、深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强,(反光)能力弱,浅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弱,(反光)能力强。

问题:1、你能想办法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2、请你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要求:写出所用材料和简单步骤或者画出简单示意图)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极其变化
1、地球的从内到外可以分成(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有时出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

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是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3、土壤是(小石子)、(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其中,(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
必需的营养元素。

(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能使土壤变得肥沃。

4、地球表面有(高原)、(高山)、(盆地)、(平原)、(河流)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5、峰峦高耸,地势崎岖的是(高山),海拔不高,山顶浑圆的是(山丘),低平而宽广的是(平原),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是(盆地)。

6、在地形图上绿色往往表示的是(平原),蓝色表示的是(海洋或湖泊)。

7、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是(沙砾),其次是(沙),接着是(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8、影响侵蚀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植物的覆盖程度)、(降雨量的大小)等。

保护森林退耕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10、雨水和径流会把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11、在河流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过程中,上游河床往往布满了(大石头),中游河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12、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侵蚀和沉积是除了流水以外,还有(风)、(冰川)、(海浪)等。

13、把土壤放入水中,发现水中有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搅拌后,让它慢慢沉淀,发现泥土中颗粒大的沉降速度越(快)。

把沉积物的上层抹在手上,感觉很细腻,那是(黏土)。

15、侵蚀和沉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在河流的中上游流水作用以(侵蚀)为主,将高山切割成峡谷。

在下游以(沉积)为主,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的地形往往是(平原)。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问题:1、你是怎样验证“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这个猜想的?请你简单地写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2、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你能说说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吗?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1、当我们用手提某种物体时,都会感受到物体对手有一个(向下)的力, 这个力就是(重力)。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形状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叫做(弹力)。

生活中,利用弹力的例子有(衣裤松紧带)、(弓箭)、(拉力器)、(弹簧)等。

4、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方向与小车行驶的方向是(相反)的。

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长)。

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

生活中,利用反冲力的例子有(喷气式飞机)、(火箭)、(烟花)(爆竹)、(鞭炮)等。

6、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施加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施加更大的动力);要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必须对物体(停止施加动力)。

7、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人们在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

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1牛≈100克力
8、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9、物体在运动时,会受到接触面给它的一个阻碍运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大小)、(运动的方式:滚动还是滑动)等因素有关。

10、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 滚动摩擦力要(小),滑动摩擦力要(大)
11、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速度(越慢)。

12、物体运动有不同形式:如(滑动)、(滚动)。

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

13、运动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14、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15、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

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少摩擦力。

16、常有的力有:(重力)、(弹力)、(反冲力)和(摩擦力)。

17、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

问题:1、自行车运动时,哪些地方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的?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减小摩擦力的?
2、一位四年级的同学想制作一辆行驶速度很快的小汽车,她向你来请教,请你给他一些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